苏轼《前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

苏轼《前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
苏轼《前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

苏轼《前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窈窕(yǎotiǎo)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

B.嫠(lí)妇愀(qiū)然酾(shī)酒

C.横槊(shu?) 江渚(zhǔ)蜉蝣(fúy?u)

D.无尽藏(zàng)枕藉(jia)壬(r?n)戌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属zhǔ酾shī枕藉jiè))

A.壬戌(xū)属(shǔ)客冯(píng)虚御风

B.泝(sù)流水嫠(lì)妇相缪(liáo)

C.酾(lì)酒横槊(shu?)扁(piān)舟

D.狼籍(jí)枕藉(jí)无尽藏(zàng)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音ha,同声相应,唱和)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倚:循、依。)

A.举酒属客属:寄,劝 B.冯虚御风冯:乘御:驾

C.倚歌而和之倚:靠,依 D.盈虚青如彼盈:满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B(①和②均为名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A.少焉。B.所如。C. 知不可乎骤得)

A.少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C.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属(通“嘱”,指劝人饮酒)

横(弥漫,充溢)纵(任)如(往)

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渺渺(悠远的样子)

倚(循,依)和(唱和)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危(端正)固(本来)

须臾(片刻)骤得(多得)

曾(竟)一瞬(一眨眼)适(指享有)

枕藉(互相枕着垫着)缪(通“缭”,缭绕,盘绕)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

..乎如冯虚

..御风渺渺

..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

..乎舟中山川相缪.

8.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无实义)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9.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

⑵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

⑶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名作动

⑷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意动用法

10.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⑵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⑶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第 1 页共3 页

《苏东坡突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①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壮丽的对话。 ②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③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苏东坡这个大名人是有很多朋友的。应酬、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苏东坡那一封封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友谊的信息。原来的世界已轰然消失,一代名人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

看。 ⑤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为道义、为百姓、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无法洗刷,无处辩解,就像有些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仍有无畏的一面。他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髄,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壕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多么真诚的勇敢,多么洒脱的情怀!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于是,苏东坡刚刚写完,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⑥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那阙著名的“卜算子”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⑦正是这种唯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对赤壁赋的赏析

《前赤壁赋》——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宋诗富有理趣,以苏诗为杰出的代表。其实苏轼的创作不只是诗歌富于理趣,他的散文也同样是富于理趣的,著名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诗情与哲理融合的优秀散文。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封建时代的监察机关)。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政治上遭受这种严重打击,苏试的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的;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苏轼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o赤壁怀古》。这篇《前赤壁赋》,生动地描写了他夜游赤壁所见的优美景色,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了他贬官黄州时期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独特思索。 这是宋代散文赋的代表作。赋是中国古代产生很早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在汉代是讲究辞采和铺陈的大赋,魏晋时期发展为讲究骈丽对偶、篇幅短小的徘赋,再经过唐代有严格音律限制的律赋,到了宋代,经过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创造,便产生了更便于抒写情怀、描写物象的散文赋,就是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与情韵,在形式上也保留了用韵、句式整齐或主客问答等特点,同时又打破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更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克服了板滞僵化的弊病,显得自由灵活,生动清新。 《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全文共分为五段。第一段,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夜游赤壁,泛舟江上,江水和月色十分优美,令他们陶醉,竟产生了一种飘飘然变成神仙的感觉。先点出时间:"七月既望(旧历十六日)",地点:"游于赤壁之下"。然后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简淡清疏,写出一种静谧舒畅的艺术意境。下面写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传达出缓缓升起的月亮的动的形态。写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又是八个字,不见着力,就轻

前赤壁赋原文及赏析翻译

前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 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 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965 辞赋精选,高中文言文,古文观止,写景,饮酒,感叹,哲理 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 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 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 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 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苏东坡传 学案2.27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苏东坡传 林语堂 【课时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体会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2.分析选文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的。 重难点:分析选文如何化用素材,再现历史的。 【教材自学】 任务一、通读课文,解决字词。 1.阅读选文,勾画重点字词,如“戏谑”“推心置腹”等,做好积累。 2.阅读P126---P130,积累素材,了解作者。 任务二、阅读“两兄弟”部分,回答问题。 1.文章除了一些主题事件外,还写了一些细节,诸如写“苏轼帮助苏辙的儿女婚配”,写了“张方平、欧阳修喝酒的海量”,写了“苏轼与晁端彦的一段对话”,写了“苏轼给 好友李常的一首诗”等等,其目的何在? 2.从这一部分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看出传主身上的一些什么特点?试分析之。

3.这一部分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任务三、阅读“赤壁赋”部分 这一部分共写了苏东坡的哪几件事?这一部分所选择的素材,表现苏东坡身上的什么东西? 【合作互学】 小组内合作交流,组长讲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精讲点拨】 答案明确 任务一1.目的都在补充完美传主苏轼的形象和品格:“帮助苏轼的儿女婚配“——突出苏轼对弟弟的帮助;“张方平、欧阳修喝酒的海量”——突出苏轼的自信和深刻;“与晁端彦的对话”——突出苏轼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的品格;“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突出苏轼对弟弟的情深。

2.从这一分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看出苏东坡身上的如下特点:求善求真的做事之法; 毫无掩饰的处世之道;轻快率真的为人之风;至大至刚的英雄之气。 3.选材上:披沙拣金——苏东坡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沙”,日常生活多如 海滩之沙,但就在这“沙”中就有闪闪发光的“金子”在,这些“金子”如同一滴水一样,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文中所选的都是苏东坡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琐事,但它们都反 映出了苏东坡身上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 在语言表达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任务三 1苏东坡的仙居生活。2苏东坡在东坡之地的生活。3.苏东坡的夜游生活4.苏东坡黄州生活的伟大成就。 作者所选素材都有一个指向:苏轼在面对人生灾难时所秉持的一种人生态度:安然自在、解脱自由、超然物外、积极面世。 【拓展训练】 ①殿试的日子到了。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官。在读书人 一生这个紧要关头到来之际,大家心中都是紧张激动,患得患失。过去多年来三更灯火五 更鸡的苦读力学,都是为了这一时刻。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来到皇宫之外, 身上带着凉的饭食,因为没考完是不许出考场的。在考试时,考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守。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借以防止纳贿或徇私。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 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时,考试官则关入宫中闱场,严禁与外界有任何接触, 通常是从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试卷阅毕呈送给皇上为止。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 经典古籍,最后,在录取者的试卷已阅毕,再在皇帝陛下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 策论。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去,甚至 有时为避免泄露,他还在最后一刹那改变题目。 ②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苏东坡的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 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不过,不幸有一个误会。欧 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 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在 仁宗嘉佑二年(一○五七)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 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 于天下。 ③苏东坡这个才气纵横的青年,这次引用历史事例,却失之疏忽,而且在试卷上杜撰 了几句对话。他发挥文意时说,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 之三。”这几句对白读来满好,显示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长才之日,这种史实颇 可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判官梅圣俞阅卷至此,对尧与皋陶有关此事之对白,不敢公然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一): 走出心灵的阴霾 ──佳作《赤壁赋》赏析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除了礼佛参禅,就去赤壁矶头欣赏自然,畅游长江。佛道思想的影响、天地灵气的启迪与对历史人物的深思,使苏子逐渐走出心灵的阴霾。而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这篇震烁古今的名篇──《赤壁赋》。 文章开篇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秋江美景: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应对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情个自禁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他进人到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拘组词 而正当饮酒乐甚的时候,箫声响起。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其实正是苏轼心迹的折射。作者忘情于月夜秋江,但没有忘身。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兰桨是文人的自喻,美人是理想君主的象征。苏轼扣舷而歌的喜悦背后隐藏着一抹哀愁──一个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的幽怨。借客之箫声,他奏响了一支哀婉、凄切的心曲,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潜蛟舞于幽壑,如嫠妇泣于孤舟,从而给原本优美的景色涂上一层淡淡的悲哀,为下文的主客问答奠定了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赋文中的主客未必是两人,问答本身兴许就是苏轼内心的自我剖白。此时此景,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的曹操,其用意颇深。曹操固一世之雄,曾破荆州下江陵,曾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结果不也有困于周郎之时?而今安在哉?两相比较,自己但是一个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的官宦小吏,曹公的身份、功业与自己可谓判若云泥。突然间,苏轼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仿佛一个寄生在天地之间小虫儿字里行间,虽流露出人生短暂的思想,而实质却是其心理变化的一个转折──消极的思想深处正在酝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内心骚动。只是,这飞仙与明月并非什么求仙隐逸,而是文人早年忠君报国、经世济时的理想。知不可乎骤得,苏轼此时才恍然明白,当年进谏神宗皇帝所说的欲速则不达正印证在了自己的身上。

苏轼《前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

苏轼《前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窈窕(yǎotiǎo)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 B.嫠(lí)妇愀(qiū)然酾(shī)酒 C.横槊(shu?) 江渚(zhǔ)蜉蝣(fúy?u) D.无尽藏(zàng)枕藉(jia)壬(r?n)戌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属zhǔ酾shī枕藉jiè)) A.壬戌(xū)属(shǔ)客冯(píng)虚御风 B.泝(sù)流水嫠(lì)妇相缪(liáo) C.酾(lì)酒横槊(shu?)扁(piān)舟 D.狼籍(jí)枕藉(jí)无尽藏(zàng)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音ha,同声相应,唱和)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倚:循、依。) A.举酒属客属:寄,劝 B.冯虚御风冯:乘御:驾 C.倚歌而和之倚:靠,依 D.盈虚青如彼盈:满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B(①和②均为名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A.少焉。B.所如。C. 知不可乎骤得) A.少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C.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属(通“嘱”,指劝人饮酒) 横(弥漫,充溢)纵(任)如(往) 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渺渺(悠远的样子) 倚(循,依)和(唱和)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危(端正)固(本来) 须臾(片刻)骤得(多得) 曾(竟)一瞬(一眨眼)适(指享有) 枕藉(互相枕着垫着)缪(通“缭”,缭绕,盘绕)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 ..乎如冯虚 ..御风渺渺 ..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 ..乎舟中山川相缪. 8.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⑴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无实义)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 ⑵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9.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 ⑵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 ⑶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名作动 ⑷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意动用法 10.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⑵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⑶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第 1 页共3 页

苏东坡传阅读考级题库

《苏东坡传》判断题: 1、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字子由。() 2、苏东坡去世后,孝宗时溢号文忠公。() 3、苏轼为纪念求雨成功而把后花园亭子改名为“喜雨亭”。() 4、“王安石变法”中,苏轼因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而遭罢免。() 5、“东坡居士”别号由来:苏轼被贬徐州务农开垦了城东一块坡地。() 6、苏东坡上湖州任职因《谢恩表》中关心农人无粮食而入京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7“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杭州像苏轼的第二故乡。() 8苏堤是苏轼在疏浚西湖挖出的泥筑成的一道堤坝。() 9、在王安石变法政争中反对派之首是苏东坡。() 10、“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飞蓬”象征了苏东坡一生漂泊。() 11、苏轼最难过而又写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是在任密州太守时。() 1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东坡用的是“八面受敌读书法”。() 1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轼被贬海

南时所作。() 14、雄心万丈的神宗皇帝信任苏东坡,反对变法。() 15、苏东坡在惠州白鹤峰的住所经后人辟为“小住胜地”。() 16、苏东坡认为养生须卫生环境、运动锻炼。() 17、苏轼为农民祈福,但妻子朝支却染疫而亡。() 18、苏东坡到海南岛时,宋朝统治下的大多是汉人。() 19、苏东坡到海南设法改变了当地人杀牛祭神治病的风俗。() 20、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让我们感受到苏东坡那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心灵。() 21、苏东坡调到河中府的任命取消,改任徐州太守。() 22、苏东坡喜爱徐州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为“小住胜地”。() 23、王安石曾花巨资疏浚黄河水道,却以失败告终,苏东坡指导有方,最后取得了治水的大胜利。() 24、苏东坡喜欢炼瑜珈,还赋给了瑜珈几项中国要素。() 25、苏东坡迷恋炼丹,他曾到道观闭关七七四十九天。() 26、苏东坡在徐州治水成功。() 27、苏东坡曾与程颐结怨。()

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1] 苏轼 壬戌(rénxū)[2]之秋,七月既望[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4]来,水波不兴[5]。举酒属(zhǔ)[6]客,诵明月之[7]诗,歌窈窕(yǎotiǎo)[8]之章。少焉[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10]之间。白露横江[11],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píng)[13],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14]独立,羽化而登仙[15]。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16]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17]兮兰桨,击空明[18]兮溯流光。渺渺[19]兮予怀,望美人[20]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21]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22],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23],不绝如缕[24]。舞幽壑之潜蛟[25],泣孤舟之嫠(lí)妇[26]。 苏子愀(qiǎo)然[27],正襟危坐[28],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9]?”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0]。’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31],东望武昌[32],山川相缪(liǎo)[33],郁[34]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35]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36],舳舻(zhúlú)[37]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38]临江,横槊(shuò)[39]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40],驾一叶之扁(piān)舟[41],举匏樽(páozūn)[42]以相属。寄蜉蝣(fúyòu)于天地[43],渺沧海之一粟[44]。哀吾生之须臾[45],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6]。知不可乎骤[47]得,托遗响于悲风[48]。”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49],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50],而卒[51]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52]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53]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葬)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4]。”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55]。肴核(yáohé) [56]既尽,杯盘狼籍[57]。相与枕藉(jiè) [58]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59]。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阅读任务-精选.pdf

阅读范围阅读任务重点能力指向 卷一:童年与青年 1.儿时的苏轼行为和其他 儿童没有什么不同,但生活环 境却是大为不同。阅读第2、 3章,列出儿童时期对苏轼有 重大影响的人或地理环境、风 士人情,并分别做简要介绍。 (提示:眉州的地理、人情,苏 轼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 2.阅读第3章概括苏东坡少 年的事件(年龄+事件)。 3.阅读第4章回答下面问题。 (1)苏东坡于__ 岁完婚,妻子 是____,其词作《江城子,乙 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 生死两茫茫)正是为纪念她而 作。(2)苏东坡在___岁中进 士,其老师是文坛泰斗___, 老师对他的评价是_____. 4.阅读第5章,回答下面问 题。 (1)请给第5章拟定一个小标 题(概括主要事件):_______ (2)请写出苏家三人前往京都 的过程。(只写地名,用箭头 表示) 分类提取文章重要信息。概况事件。提取文章主要信息,把握苏东坡一生中重要时间节点、重要地点以及重要他人。 1. 第6章写苏东坡第一次做官,筛选信息,填写下面表格。官职 任职期限年代: 年龄: 任职事迹

事迹评价 重大变故 2.第7章,苏东坡再次回京都任职,遇到重大政治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时的皇帝是年轻的__________。苏东坡的态度是物(支持/反对)。 3.第8章讲到宋神宗期间的一次连绵不绝的党争,此次党争起自______________ (政治事件),双方的代表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苏东坡属于__________为首的一派,最后因为他出的乡试考题而终遭罢黜,被贬__________ (地名)。 4.第9章中王安石最终被自己的朋友__________背叛。 5.第10章通过苏轼和苏辙(子由)的对比,详细地总结了苏轼的性格特点,这个性 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请概括苏轼的性格特点。 6.第11章记录了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逍遥自在的生活。 (1)请摘抄描写西湖的一首诗。 (2)请选取苏东坡在杭州的一个趣事或者乐事概括,并总结其形象特点。 7.阅读第12章,回答问题。 ( 1) 苏轼的抗暴诗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前赤壁赋》意思-赏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前赤壁赋》意思|赏析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地泛光。我的心怀悠远,展望美好的理想,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

苏轼《前赤壁赋》书法鉴赏

苏轼《《前赤壁赋》》鉴赏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两文传涌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本书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賦》,自识:“去岁作此赋”,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书卷前有缺行。曾经贾似道、文徵明、项元汴、梁清标等收藏过,后入清内府。此赋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纯绵裹铁”。这种力又往往从锋芒、挑踢、转折中闪烁出来,就像宽博的相貌中时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观顾盼。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苏轼选用行楷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明董其昌赞扬此赋“是坡公之《兰亭》也”。试作剖析: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诗情画意,又渗透玄理,《前赤壁赋》的内容与之相近。苏轼的旷达胸襟、高洁灵魂与羲之亦有相似之处。王羲之将他风神萧散、不滞于物的襟怀在行书《兰亭序》中表现出来,而苏轼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心神也在此赋中显现。董氏还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苏轼的楷书极少,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书作与严谨的唐楷大相径庭,不仅字形多欹侧而向左倾斜,且笔法自然不拘、多带行书意。有人说他的书法,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黄庭坚为之辩白,说这是以“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来看待苏书。也就是说,苏轼并不强调书法的严谨法度,即便楷书也是如此。从墨迹上看,苏书并非“卧笔”,不过是执笔稍偏下,依然运笔中锋,故有笔圆韵胜之姿。苏轼的书法重在写“意”,走自己的路。“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谓“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气韵,可以说是他的书法最大特点。世称苏的书法之美乃“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而他的文章寓意之说则更加精辟,既为当世直视,又为后世楷模。 苏轼笔力雄厚,却能书写随意;宗法传统,却能时出新意,这是苏氏在此卷中为我们展示的驾驭笔墨的非凡才能。作为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苏东坡的艺术追求,从来就是强调自我发挥,挥洒性情。他屡屡自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气强烈地抒发了一种不为绳缚,崇尚自我和自然的艺术情感。欣赏此帖,能感受到作者从头至尾都处于一个心手双畅,兴到笔随的精神状态。字势的映带关联,字态的率意洒脱,字列的大小错落,都营造出一种顺乎自然的艺术情景。所谓“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森竦掩映,熠熠如从月之星,纡余宛转,缅缅如萦茧之丝气显现出诗一般的美感。

实用类文本阅读:《苏东坡传(节选)》(林语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苏东坡传(节选)林语堂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缘于苏东坡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17.第一段划线句有何作用?(4分)18.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并分别说明其具体作用。(5分)19.苏东坡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这些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6分)【参考答案】17、答案:含义:①指“我”撰写工作总结的思考角度;②指官场上下级之间看待某一问题的角度;③老张“灵活”处理问题的角度。(3分)作用: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弄虚作假,掩饰错误,逃避责任的荒唐行为。(2分)18、答案:不正确。这是回避现实,逃避责罚的表现。(1分)老张的做法虽然能够转换角度,使得“坏事”变“好事”,但这是在讨好领导,不利于解决问题。(2分)如果长期这样势必造成弄虚作假,欺下瞒上的官僚作风的盛行。(2分)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于这种不良现象只有坚决抵制,才能创造出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1分)19.答案:文第一段划线句交代了徐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分)为下文写黄河决口,洪灾产生,苏东坡苦心治理水患做了铺垫。(2分)

《苏东坡传》整体阅读方案.doc

《苏东坡传》阅读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拓展课内知识在高二完成林语堂《苏东坡传》的阅读,实现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苏东坡作品等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与理解苏东坡,读懂其人与其文。 2、提升阅读能力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可以帮助我们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书。 3、探究人生意义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引导学生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养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好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 4、培养思辨品质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同时,引进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开展比较阅读,理解为何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样的形象,为何与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不一样,进而思考真实的苏东坡形象究竟该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二、活动准备 (一)分析学情教情 1、访谈调查。 (1)你读过哪些苏东坡的作品?称了解有关苏东坡的哪些东西?诸如诗词、文章、书画、生平等。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的?教材、课外读物,还是百家讲坛,抑或影视作品 (2)你了解林语堂吗?读过他哪些作品? (3)你现在一年大概阅读几部文学作品?主要阅读哪类书?影响你阅读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没时间,不知阅读什么书,还是家长、老师反对,抑或觉得和考试联系不紧密? (4)你对以下几组对象的关联性有何看法?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阅读与成绩、阅读与人生。 (5)你父母反对你阅读吗?他们知道苏东坡吗?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苏东坡的?他们读过苏东坡的哪些作品?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吗? 2、整理并分析学情教情。 (二)明确阅读意义 1、打通课内外,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教材中苏轼的作品 把教材中收录的苏轼作品,诸如小学课文中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初中课文中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少I·I出猎》等、高中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放到苏轼整个生命历程,人生长河中去品读,从而更准确、

前赤壁赋苏轼

前xxxx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 1 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

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2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前后赤壁赋鉴赏浅议

前后赤壁赋鉴赏浅议 [摘要]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先后于七月十七日和十月十六日与朋友在游黄州赤壁时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成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写的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主要从情境创设方面反映了作者意在借助孟秋和初冬之景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悲观失望政治不得志的感伤色彩。 [关键词] 苏轼《赤壁赋》情景 苏轼被贬官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孟秋七月草木丰实之际和初冬十月景瘦神凄之时夤夜泛舟游于赤壁后分别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虽然游玩是古代士大夫的闲情逸趣,但也反映了作者在被贬官期间为暂时逃避政治上的巨大压力,想在山水间寻找慰藉以缓解压抑的心情。这两篇赋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能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而能从悲观失望中摆脱出来,但由于作者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使豁达乐观染上了浓郁的感伤色彩。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情景的清晰与模糊方面也表现得有所差异。前者的情景描写相对淡化属于较为模糊的情景而后者在情景的处理方面则便显得历历在目属于较为清晰的,二者无形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在动静态的描写方面也有所体现。前者静态的自然情景反映衬了人物彼此不断地交谈所呈现的动态情景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围。而后者人物描写几乎没有,相反环境描写则有动有静。从“江流”到“断岸”,从“山高”到“月小”以及从“草木”到“孤鹤”都给人一种十分跳跃的自然情景。所以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仍对现代写作有深远的影响。前赋的情景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平淡心态,之后以环境为切入点开启了主客之间的对话,以对话掀起了整个故事的高潮并使作者的情感随之达到顶峰。后赋则主要写的是环境的变化多端拉动着清节的转变。前后《赤壁赋》的着眼点在很多方面也是不同的,就写作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前赋注重对话是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行文,而后赋则更多的写作用在了写景方面。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复杂的心情。另外在对于主旨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前赋利用对话直接写情而后赋则借景抒情。作者采取了“全知全能”视角将情景完整的一一展现出来使我们感觉对故事的嫩荣了然于心。总而言之,苏轼所“赋”之赤壁从异景、异情、异样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呈现出这两篇赋给人的美妙之感。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壬戌(rénxū):宋神宗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徐:缓缓地。 兴:起。 属(zhǔ):通“嘱”,致意,引申为劝酒。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窈窕(yǎotiǎo)之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少焉:一会儿。 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