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2017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

考纲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分)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期(份)和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

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附图: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 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豪莎士比亚诞辰40 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

于韩国的11 本,法国的84 本,日本的8 本,美国的7 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 ,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日)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越好。参考答案:

。A并非都认为“造成了危机”B。不构成因果关系D材料二没有暗示情况可能越越好。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2项是(分)

A.三段材料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参考答案:

A2分D3分。A材料三不是在“世界读书日”发布新闻的B“显得不够专业”太武断应该是“立场倾向”而非利益倾向,材料一就很客观E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不全面,材料二与三就很相似。3、有媒体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认为电子工具阅读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不必纠结于阅读的载体,读书才是最重要的。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4分答:根本分歧是网络阅读是否仅仅是浅阅读,而习惯了浅阅读的人们能不能领略经典著作的深刻之美。(1分)看法(观点):既要有浅阅读,也要重视对纸质图书的深阅读。(1分)①浅阅读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目前十分普遍的一种阅读方式,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②浅阅读也有弊端,它容易使人们把读书当紫一种休闲方式或者获取某种利益的途

径。③对于青少年说,阅读是提高个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以及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所以,两种读书方式兼用。(2分)(单纯赞成浅阅读或纸质图书阅读,并能具体分析,言之有理,也对。)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后题目。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曹原

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对优秀生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名能获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

最新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最新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新闻类文本阅读常见考点如下: 1.理解语句含义题 2.筛选整合信息题 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4.导语的作用题 5.背景的作用题 6.结语的作用题 7.文本结构安排题(顺序、倒叙、补叙、日记体) 8.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9.分析语言特色题 10.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题 11.探究新闻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2.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封闭性和半开放型) 二、新闻文体的特点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

标题。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解读新闻文本的方法 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新闻阅读

考点:新闻阅读 一、(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

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三:散文 一、天津卷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

2017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

2017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 考纲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5分)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附图: 材料二: 今天是第 19 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 450 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8.4 本,日本的8.5 本,美国的 7 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高考压缩语句——新闻(题型全,方法精)

新闻类语段压缩专题讲练 【教学目标】 1、明确压缩新闻类语段的几种考查类型。 2、掌握压缩新闻类语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语段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语段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2、掌握新闻压缩类型及解题方法 了解与新闻有关语言运用题的考查题型: A一句话新闻 B拟写标题 C拟写导语 D新闻点评 以上都是属于新闻语段的压缩题型,从它们的解题技巧来看有相似之处,那么我们今天就重点解决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二、回顾新闻的结构及要素 新闻是就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有针对性、真实性、实效性的特点。 1、新闻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包括经过、结果) 2、新闻的构成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如: 浙江科普节学术节金秋举行--------------------------------------------------标题 本报杭州9月3日讯(记者肖国强)首届中国浙江科普节、中国浙江学术节将 分别于9月下旬和10月举行。届时,将有海内外著名科学家、万名科技人员和百导语 万群众参与数百项活动。这是记者今天上午从省政府新闻办获得的消息。 省科协创办“两节”,是在新世纪发展科协事业,推进科普工作和科技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探索,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中国科协和我省科技

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科普节将于9月20日至28日举行,主题是“科普、文明、小康”。科普节 面向大众、全省联动,开展十万农民进修农业新技术、百场万人科技报告会等500 主体 余项科普活动。 学术节将于10月9日至16日举行,以“开放、合作、发展”为主题。学术 节上,将举办一批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及海峡两岸交流的学术会议和全省性系 列学术研讨活动。 据悉,中国浙江科普节、中国浙江学术节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结尾 三、分类解析及解题方法 1、拟写新闻标题 (1)方法引导: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一般说来标题较标题新闻更简洁,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和事件,句中通常不停顿,文末不用标点。 公式:标题=人物(对象)+ 事件 例题:给下面一段新闻拟写一句话标题: 在河北省机关文件查阅中心,记者以公民身份阅读了近两年河北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21份“红头文件”。该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开通半个月来,前来查阅文件和电话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 据悉,开放的“红头文件”中,既有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政优抚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政令法规,又有监督政府行政执法的政策。这些“红头文件”包括:河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河北省地方性法规,河北省政府通过的政府令,省政府个部门制发的与本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关的政策性、公益性、服务性文件等。公民可凭身份证、工作证、户口本等有效证件进行查阅。 据了解,河北省政府建立文件查阅中心,把“红头文件”向社会开放是政务公开的进步。 【分析】(1) 通观全文抓住中心 (2) 利用新闻结构特点 新闻消息一般分三个部分:导语、主体、结语。开头一段是导语,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中间是新闻的主体,详细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对导语的丰富和扩展。最后是结语,对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进行阐发,起补充延伸作用。给新闻拟标题,主要应看导语,适当参考主体部分,而结语可以用来验证。推敲语言重视表达。

2019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樱桃 黄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堥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堥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山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的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度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修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旁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夫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称。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很难得看见的,它的产

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试题(有答案)2017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 考纲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分)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期(份)和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

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附图: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 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豪莎士比亚诞辰40 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

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专题训练一题组一新闻类压缩

训练一压缩语段 题组一新闻类压缩 练前提醒

1.概括消息要点技巧:(1)找新闻的导语或中心句;(2)围绕新闻六要素组合关键词。第一步,提取新闻的主体及事件,按照“谁发生了何事”写出基本结构。(“谁”不要狭隘地理解为“人”,地区、事物、行为方式等都可以作为主体。)第二步,突出独特性、新闻性。在找出基本要素的前提下,着重突出新闻最吸引人、最有价值的信息,如“首次”“排名第一”等,以及具有新闻价值的时间、地点。(3)若是几段,则抓主要内容,抓共同点。 2.拟写一句话新闻技巧:通常采用陈述句式,概括起来就是“何人(何物)在何时何地干了何事,结果如何(怎样)”,人物和事件构成主谓句。注意:“一句话”尽可能是单句,必要情况下可以是复句,但不能是句群。 3.拟写新闻标题技巧:(1)必备因素:主体+事件,往往不需要时间、地点。(2)一般为短句,有时为比较对称的两个短句(或对偶句)。(3)必须简洁、确切、醒目,既要概括主要内容,又要有很强的吸引力,有时可运用比喻、借代、引用等修辞手法。 1.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个字(含标点符号)。(4分)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届时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验证试验的发射任务。为确保“嫦娥五号试验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整体上火箭“身体长高、翅膀变长”,芯级火箭增高1.5米,两个助推器加长0.8米。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同时采用“天基测量”技术和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可以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实现了“实时问诊”和“宽带传输”。 答:

历年高考语文阅读语文阅读理解

。。 . . 。。.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手法,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客观实在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2020年高考英语外刊时事命题阅读理解

The Dutch boy mop ping up a sea of plastic 荷兰男子制造“海洋吸尘器”清理海洋塑料垃圾 “When I was 16 years old, I was scuba diving (水肺潜水) in Greece, but I was disappointed because I saw more plastic bags than fish.” These are the words of Boyan Slat, 25, an engineer who designed the world’s first ocean plastic cleanup system. Every year, more than 8 million tons of plastic end up in our oceans, according to the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Every day, plastic items, fishing equipment, and ship parts are dump ed (倾倒) into the seas. These can take up to 500 years to decompose (分解) . If left alone, sea animals become entangled (缠绕的) in them and can even die if the plastics are ingest ed (摄入). Worse, humans can be affected when these plastics break down. “Smaller pieces enter the food chain, and that’s a food chain

高考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题型与答题技巧

高考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题型与答题技巧 一、新闻类文本阅读常见考点 1.理解语句含义题 2.筛选整合信息题 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4.导语的作用题 5.背景的作用题 6.结语的作用题 7.文本结构安排题(顺序、倒叙、补叙、日记体) 8.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9.分析语言特色题 10.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题 11.探究新闻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2.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封闭性和半开放型) 二、新闻文体的特点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 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 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 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 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

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解读新闻文本的方法 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看标题信息: 类似作文审题;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抓记叙要素: 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理行文线索: 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辩叙述方式: 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挖中心主旨: 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析表现手法: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详细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3分) 1.(2018?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深林里烤火,烤野 味儿,或者唱着“烤火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是给躺在 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 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 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来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或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 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永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高考“新闻类阅读”题型归纳及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新闻类阅读”题型归纳及练习 (附答案解析) ▲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分解如下 1、理解语句含义题 2、筛选整合信息题 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4、导语的作用题 5、背景的作用题 6、结语的作用题 7、文本结构安排题(顺序、倒叙、补叙、日记体) 8、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9、分析语言特色题 10、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题 11、探究新闻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2、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封闭性和半开放型) 语句含义题: 结合上下文,抓关键词。表层涵义+深层涵义 例1.《温暖人心的冬奥:索契有的不仅是冰冷的赛道》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通过“愣”“抱在一起痛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兰妮听到姐姐的决定后的震惊和感动,姐姐为妹妹有机会实现梦想的激动和欣慰,(表层义)体现出她们姐妹情深,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无私奉献品质。(深层义) 筛选信息题: 【方法小结】 ①阅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了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其发展如何、结局如何。 ②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寻找答题的有效信息区间。 ③在有效信息区间,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进行筛选整合。 ④根据题目,结合筛选的词句分条作答。 新闻导语题: ①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②抓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为全篇奠定恰当(紧张或温馨或欢快或沉郁或悲痛)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④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某事件的具体描写。

⑤手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新闻背景题: 例1.文章前两个场景用较多的文字再现了冬奥会赛场外的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哥哥脑瘫,陪伴参赛;兰妮无缘冬运会的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事情的真相)(或与新闻事实形成对比) ②突出人物特征,体现出兄弟之义、姐妹之情的深厚程度。(深刻理解他们获奖之后激动的心情,突出他们的兄弟之义、姐妹之情) ③揭示了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的主题,增强了新闻的厚度和深度,歌颂了冬奥赛场上人间的温情。 ④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真实、客观,现场感强,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新闻结语题: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②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使读者更深刻地认清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和意义,启人心智,引人思考,耐人寻味。③确保新闻结构的完整性,拾遗补缺,增加补充信息。④托物寄情,给人回味。 结构题:记叙的顺序 通讯结构的三个基本要求: 揭示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脉络清晰;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表达上做到完整、又起伏。 新闻结构有: ①倒金字塔结构(或倒叙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先声夺人,引发阅读兴趣。 ②多侧面拼接形式(或横式结构、蒙太奇式结构),从人物不同侧面取材,按照素材的内在联系,多角度立体刻画人物的高尚品格,事件多而不重复、不杂乱。 ③主线勾连式。以……为行文的线索 ④纵式结构。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层次,清晰明了。 ⑤对比结构。 1、顺叙: 例2.(《她只能活7小时》)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有什么好处? 【解答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文体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一题的解答首先要想到体裁,新闻报道强调时效性,本身就重视时间,以顺叙方式叙述,结构上更清晰,更富有时间事件的连贯性;内容上,文章所写的又是一件时间性很强的救命事件,突出时间的紧迫,给人以亲见感、现场性。所以,这道题可从新闻体裁特征入手,从结构和内容方面组织答案。

-2018全国高考卷语文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

2018全国高考ⅠⅡⅢ卷语文试题汇编(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全国1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着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 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摘 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

(完整版)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新闻阅读真题研磨阅读示范2.1新闻深度阅读指导

2.1 新闻深度阅读指导 真题研磨·阅读示范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

(完整)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专题十四小说阅读[学法――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考题位置――第11题]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

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满分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满分答题技巧 2020年高考快到了,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应该怎么作答?下面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新闻类阅读满分答题技巧,供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闻类文本阅读常见考点如下: 1.理解语句含义题 2.筛选整合信息题 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4.导语的作用题 5.背景的作用题 6.结语的作用题 7.文本结构安排题(顺序、倒叙、补叙、日记体) 8.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9.分析语言特色题 10.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题 11.探究新闻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2.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封闭性和半开放型) 新闻文体的特点 1基本特点: 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 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 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 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 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 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解读新闻文本的方法 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1看标题信息 类似作文审题;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 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2抓记叙要素 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 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3理行文线索 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 的段落层次。 4辩叙述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