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第1课时 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第1课时 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第1课时 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溶解度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

知识与技能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NaCl、KNO3、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问过爱因斯坦:能否发明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爱因斯坦回答说:朋友,那你把这种溶剂存放在什么地方呢?由此可见,并不存在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一般的溶剂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A.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B.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A.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

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B.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师: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生: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师: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生: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讨论总结)

[投影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种溶质”四个字)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师: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生:不一定。

师:很好,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

还能继续溶解。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师: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投影板书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师: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学生分析、讨论)

加溶剂或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师: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分析、讨论)

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或增加溶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师:“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师: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

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过渡:找们把热的饱和溶液冷却后会看到有晶体析出,这种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板书]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讨论]除了可以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回答]蒸发溶剂的方法。

[举例]炒菜时,菜汤在锅底蒸发,锅底有白色斑迹(食盐)。运动出汗后,衣服上有白色斑迹都与蒸发溶剂有关。

[板书]结晶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蒸发溶剂法。例:海水晒盐。(投影海水晒盐)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

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板书]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升温、增加溶剂

降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

海水晒盐的大致过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课题2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3.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结晶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蒸发溶剂法。(例海水晒盐)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升温、增加溶剂

降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

海水晒盐的大致过程:

本节课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当学习的主体,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老师只起主导作用。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教学

效果挺好。

课题2第1课时 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溶解度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 知识与技能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NaCl、KNO3、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问过爱因斯坦:能否发明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爱因斯坦回答说:朋友,那你把这种溶剂存放在什么地方呢?由此可见,并不存在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一般的溶剂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A.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分小明的弟弟要喝糖水,小明在一杯水中 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说不甜,小明让 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 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还想让糖 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 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 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 糖溶解呢?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 己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 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 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 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 从中发现问 题,激发学 生学习欲 望,同时也 能检查学生 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 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 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 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 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 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 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 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 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 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 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 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 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 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 质。 让学生在实 验中体验到 探究的乐 趣,在实验 中发现饱和 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 的转化方 法,在交流 中共同提 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 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 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 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 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 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 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 实验得出结 论,从而树 立严谨的科 学意识。培 养语言表达 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 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 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 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 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 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 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 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 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 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 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 现问题,并 通过交流能 解释这些现 象,从而完 善化学知 识。

2017新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识字2.姓氏歌》第二课时教案

识字2.姓氏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儿歌第二小节中的6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国、王、方”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第二小节,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有关百家姓的小知识,培养学生对姓氏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中国姓氏文化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反复地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姓氏、什么、张、胡、吴、徐、许,指名认读。 2.说说自己班上还有哪些不同的姓氏,师相机板书。 3.师过渡:我们中国的姓氏有很多,古人曾经编过一本书,叫《百家姓》,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第二小节,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2)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并出示词语卡片:中国、赵、钱、孙、周、郑、王、东方、上官,指名学生认读,强调:“赵、周”是翘舌音,“王、方”是后鼻音。 (3)全班齐读第二小节。 3.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朗读第二小节,画出其中的姓氏,再读一读。 (2)指名学生交流第二小节中出现了哪些姓氏,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张贴相关卡片: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3)再次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一认这些姓氏,并说说自己的家人或同学有哪些人是这个姓。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形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并渗透一定的识字方法。如:“赵、钱、孙”都可以用第一小节的汉字组合法来识记;“周”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土”加“口”;“王”是“三”字中间加一竖。 4.了解单姓和复姓。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黑板上这些姓氏有什么不同。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中国的姓氏中,大部分是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东方、欧阳、上官等,这样的姓叫复姓。 5.游戏进一步巩固:师出示一张姓氏卡片,班上是这个姓氏的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说:示例:我姓钱,金钱的钱。 6.朗读并背诵第二小节:生自由朗读第二小节,通过拍手读感受其中的节奏,练习背诵。 三、适当拓展,激发兴趣

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

课题2 溶解度(两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学生回忆并作答] [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学生活动] 实用文档

[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学生总结发言] [小结]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引导]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板书]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指导学生完成)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用文档

《合欢树》第二课时教案

《合欢树》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体会深沉的母爱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内疚交织的感情。 二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三引导学生感悟现实生活中的母爱激发感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问中母爱的特殊性 二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采用作家王安忆曾说过的阅读史铁生散文的三步法,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从题目入手细细品读文本语言,然后交流欣赏本文的精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合欢树》的大致内容,这节课我们要一起通过品析文章语言来感悟文章的精华,体会一下是怎样的母爱使作者重新树立了信心走向成功的。 二幻灯片展示王安忆的关于史铁生的散文的阅读方法:首先要抓住文章中的原初面目的情感,然后体会文中理性的提炼然后思考文中的哲学意味。 三题目切入,牵一发动全身。提问:文章题目史合欢树,那么你从合欢二字会想到哪些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合家欢乐、团员、昌盛等”呢么文中有这种情感的流露吗?没有,相反更多的是生命的苦难,愁闷,甚至还有些绝望。提问:同学们下面就透过字里行间去品味母亲的深深的母爱吧! 四语言品析:提示:可以通过分析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或某个词语的妙处,来理解那种竭尽全力给儿子治病,激励鼓舞儿子生活勇气的深沉的母爱。 示例:“。。。。。。。白发”肖像描写写出了母亲因操劳而衰老。“母亲惊惶了几个月,。。。。一换药就说。。。。。”心理动作语言描写,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心痛,内疚。“。。。。。虔诚。。。。的希望”心理描写,恭敬而有诚意,表现母亲为我治病的急切心理“。。。。到处顶风冒雪”动作描写,“。。。。搞写作”语言描写表现母亲对我写作的支持。 小结:文中母爱的特点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那么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怎样的变化呢?同学们抓住有关年龄标志的词语,继续品味相关语句。 语言描写:“。。。。。。没用”心理描写“。。。。。死痛快”明确一开始是不理解,后来作者成功了,母亲去世了。 “苦”苦字写出了母亲的艰难与伟大,以及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以及失去母亲的痛苦,所以极为悲伤。 五过渡:母亲去世了了,作者孤独时无处倾诉,成功是无人分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睹物思人情何何以堪。作者最魂牵梦绕的就是母亲亲手种植种植的那棵合欢树。 教师小结:一、不理解母亲的苦心二、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六听读感悟深入探究 (一)同学们关注表明光阴流转的词语,思考:合欢树的成长和我的成长历程有什么相似之处?母亲对合欢树的侍弄又与照管我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同学们自由结组讨论。师归纳小结,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

三年级英语上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三年级英语上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Unit 2 Colours 学科:英语年级:三年级课时:第一课时授课人:李金秀 教学目标: Learn the new words:red yellow bule green 教学重点: Beable to listen,speak,read and write the words: red yellow bule green 教学难点: Beable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key words: red yellow bule green 教学过程: Step I:Warming up (1)Hello,I’mJohn.(2)A:What’s your name? B:My name’s Wuyifan. (3)Goodbye/ Bye (4)Show me your pen. Step II:Presentation 1.new words: red yellow bule green 2.小结:Red红,yello黄, Blue蓝色像海洋。 Green绿色春天笑。 Step III:Practice 1.我会连线 2.我会认 red blue yello green yello red yello blue blue green red green yello red green blue 3.play a game 4.补全单词 1.r_d( ) 2._ello( ) 3.blu_( ) 4.g_een( ) 1.re_( ) 2.yell_ ( ) 3.bl_e( ) 4.gree_ ( ) 1._ed( ) 2.ye_lo( ) 3._lue( ) 4. _reen( ) 1.r_d( ) 2.y_llo( ) 3.b_ue( ) 4.gr_en( ) 5.play a game—what’s missing? Step IV:Homework 一、排排队、坐坐好,使下列字母组成所学单词。 1.r d e ___( ) 2. Y e w l l o____( ) 3.g e r e n ____( ) 4.b e u l _____( ) 二、我会给白云穿衣服。 三、在家里找找我们学过的颜色,用英语说给爸爸妈妈听。

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导学案)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课前自学准备 明确课标要求 课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 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 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 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 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 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1.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升温和增加溶剂的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温的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 3.结晶: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课堂教学展示课堂互动探究知识拓展: (1)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 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 的升高而增大。 (2)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溶 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 降低,因此,若把熟石灰的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在改变温度时,应升高温度; 若将其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 和溶液,则可采用降低温度 或增加溶剂的办法。 (3)增加溶质和蒸发溶剂一 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 溶液。 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

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夏立南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溶液组成的表示,溶液的特点是什么?那些物质溶解后溶液温度会发生变化? 即溶液的组成和溶液浓度的表示。 那么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溶质、溶剂 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考点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当温度、溶剂的量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注意: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溶质;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NaCl ,此方法影响

不大;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则转化情况与此正好相反。 考点3 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液中溶质较多的溶液属于浓溶液,反之属于稀溶液,没有绝对标准,初中阶段用溶质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浓稀程度。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考点4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按不同标准给溶液分类,不要混淆这两组概念。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答案】B 【解析】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加入溶剂、升高温度。 少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它们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不能采用升高温度的办法,如氢氧化钙。故本题的答案应选B选项。 【例题2】 【题干】把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的蔗糖溶液,简便可行的方法是( ) A加入水B加入蔗糖 C升高温度D加入饱和的蔗糖溶液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条件的选择,解题的关键要理解饱和溶液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2 手指 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手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各手指的特点,学习描写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2.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善于从万物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将之前所出示的内容补充完整。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特点;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4.指名说说课文描写五根手指的顺序。 预设:迅速看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五根手指的。 明确: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提出要探讨的问题。 (1)在中心句下画上记号,并朗读。 (2)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后明确:(1)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分别描写五根手指的特点作铺垫,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教师总结第1自然段的内容,引出第2自然段的内容。 过渡:第1自然段中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长短。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什么样的长处和短处呢?现在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 3.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大拇指短处与长处的词语,并说说大拇指的短处和长处各是什么。 明确:短处是形状不美;长处是最肯吃苦。 (2)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外形的? 明确:“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这句话从身体、头、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寥寥几语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 (3)作者在描写大拇指时,运用了“他”这个字,体会这样用词的效果。 明确:这个“他”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胖、头大而肥的人,并贯穿全文,突出了丰子恺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4)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长处的? (教师课件出示)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明确:这组句子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要翻倒、读书、进门时他“相帮扶住琴身”“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翻书页”“揿电铃”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教师课件出示)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明确:这两句再次列举具体事例:招呼人和给人搔痒,突出表现了大拇指的另一个长处——不图名利。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描写大拇指长处的句子。 朗读指导:要用恳切的语气,读出对大拇指的赞美之情,表现大拇指的性格特点。 4.研读第3~5自然段,了解其他手指的特点。 过渡:大拇指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已经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体会到了,那其他手指又有什么

第二单元5、风儿轻轻吹第一课时教案教学提纲.doc

课题: 5、风儿轻轻吹 年级一年级学科道德与法治教师 单元课名 5 、风儿轻轻吹总序号9 课型新授第几课时第一课时 情感与态度:感受风,喜欢在大自然中和风一起玩耍,感受自然的美,与大自然产生共在感。行为与习惯:乐于与风一起玩耍,亲近自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大自然中感受风、发现风、了解风的作用,知道风能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使用风能能保护环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等方法感受风,乐于与风一起玩。 通过感受风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和风一起玩耍,感受自然的美,教学重点 与大自然产生共在感。 在大自然中感受风、发现风,了解风的作用,知道风能为人类提供清教学难点 洁能源、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使用风能能保护环境。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活动一:风在自然中 1.谜语引入 (1)今天春光明媚,天气刚刚好,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去猜一猜吧! (媒体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 呼啸 ,, )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风) 2.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风吗? 预设: 生:喜欢,因为它吹在身上很凉爽 生:不喜欢,因为风吹久了我就感冒了,生病时我很不舒服。 3.小结:是呀!就是风儿!平时它就在我们身边轻轻吹过。 4.揭示课题:《 5. 风儿轻轻吹》 【活动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谜语引入,一下次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本堂

课的学习兴趣。再以“你喜欢风吗?” 讨论中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对身边的风产 生亲切感。】 活动二:风儿真奇妙 过渡:风娃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细心的小朋友就能找到它。 1.寻找身边的风儿(出示课本图片) (1)老师看见风娃娃躲在河水里,因为它把河水吹皱了。你能像老师一样找到 图片里的风儿吗? ①同桌找找,说一说。 ②集体交流。教师适时引导补充。 媒体显示: 风娃娃把风车吹得转起来了。风娃娃把泡泡吹到空中了。花儿在风中舞蹈,小草在风中摇曳。小朋友手中的风筝被风吹上了天 ,, (2)通过朗读,激发情感 ①老师有感情地读读找到的句子,学生跟读 ②现在你们想对轻轻吹来的风说什么? 2.风在自然中 (1)过渡:风娃娃特别高兴,它想为你们介绍它的朋友们,它说——(出示媒体、 板书)“我牵着细细的雨丝奔跑。我和晨雾一起在山野漫步。我和树叶轻轻唱,星星眨着 眼睛静静听。我和雪花一起跳舞。我和云儿在高高的天上捉迷藏。我和雷公、电母一起 耍威风。你还认识我的哪些朋友呢?” (2)开展想象,补充小诗谁来回答风的问题? 媒体出示:风和一起。 板书: ,, 小结:大自然的风真是奇妙无比、无处不在。 3.风在我身边 (1)找找身边的风 那你们留意过我们身边的风吗?请你们继续以小组为单位,找找我们身边的风,我们比比哪组找到的风儿多。可以从教室找起哦!(分组讨论) (2)吹白云,比比谁找到的风儿多 以小组为单位“吹云朵”,具体方法——每个组一朵小白云,找到一处白云上升一格。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分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 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 糖溶解呢?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 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 溶解的蔗糖溶解。 望,同时也 能检查学生 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 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 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 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 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 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 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 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 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 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 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 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 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 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 质。 让学生在实 验中体验到 探究的乐 趣,在实验 中发现饱和 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 的转化方 法,在交流 中共同提 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 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 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 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 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 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 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 实验得出结 论,从而树 立严谨的科 学意识。培 养语言表达 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 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 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 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 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 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 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 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 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 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 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 现问题,并 通过交流能 解释这些现 象,从而完 善化学知 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 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 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 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 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 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 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 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 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 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 识解释生活 中的现象, 并完善知 识,体会到 化学就在我 们身边。 课堂 小结2分钟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数学教案-菱形教学示例第二课时

数学教案-菱形教学示例第二课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

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明) 证明时让学生注意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意:(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英语下册Unit2 Part A Let’s talk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情境对话:John和吴一凡放学后留在操场上打篮球,到了晚饭时间,保安让他们回家,让学生感知句型的语义及语用情境。在Let’s learn 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讨论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o’clock.It’s time for dinner.并能替换关键词灵活运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一年半的英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具备了简单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英语表现出强烈的的兴趣和好奇心。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时间的表达和不同时间的日常活动,与学生每天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会更加喜欢和乐于参与课堂。 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o’clock.It’s time for dinner. 2.能够在语境中理解新词over,kid,dinner的意思,并能正确发音。 语言技能目标: 1.能够询问时间并给出正确的回答,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2.能结合学过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日常活动,如:It’s time for… 3.能够较熟练地表演对话。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严格的时间观念,养成守时,守纪的好习惯。 2.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情。 学习策略目标: 1.培养学生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英语学习和运用的兴趣。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文化意识目标: 了解中西方国家的时差,了解地球上不同时区的时间是不同的。 教学重难点: 能够听,说,认读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o’clock.It’s time for dinner.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教学过程: 一 Warm_up

201x-201x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同步练习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核心·易错 判断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 (2)饱和溶液中一定不能继续溶解任何物质( ) (3)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 (4)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 (5)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不饱和溶液( ) (6)饱和溶液一定是同种溶质在该温度下同种溶剂中最浓的溶液( ) (7)降低温度能使任何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 [易错点拨] 1.没有溶解的固体,不属于该饱和溶液的组成。 2.某一溶质的饱和溶液只是在这一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溶质。 1.20 ℃时,100 g水中不断加入NaCl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分别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选项A B C D 加入NaCl质量/g1******* 所得溶液质量/g110120130136 2.xx·衡阳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可相互转化 D.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再溶解任何物质 3.xx·北京能将不饱和KCl溶液变为饱和KCl溶液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B.加水 C.加KCl固体D.倒出部分溶液 4.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加入CaO ②加入Ca(OH)2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 A. ②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5.一定温度下,向一杯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硝酸钾晶体并充分搅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质量减少 B.晶体质量增加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液质量增加 6.如图7-2-1所示,现向烧杯内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试管中立即有大量的晶体析出,则试管中盛放的溶液中的溶质是( ) 图7-2-1 A. 硝酸钾B.氯化钠 C.氯化氢D.熟石灰 7.xx·绍兴改编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7-2-2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刘永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设计思想: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故事入手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 1、设计幻灯片。

3、演示实验。 实验用品;食盐、H2O 、试管、药匙、酒精灯、试管夹、玻璃棒、火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解释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生活情境故事。 教师:是呀,为什么呀?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变得更甜呢?同学们,你们想帮助女孩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什么是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1:室温下,在两只盛有20ml的烧杯中,加入5克的糖,搅拌,观察,再加入5克糖,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记录填写课本33页的表格。 (幻灯片)…………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发问,如果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就叫做………… 生:不饱和溶液。 师:对,叫做不饱和溶液.

Unit 6 Is she a student-第二课时

Unit 6 Is she a student?第二课时 Lesson32教案示例 课题:LESSONTHIRTY-TWO 重点:句子Isheateacher?No,heisn’t. 词汇tallfifteen 难点:发音、理解Who’sthatyoungman? 过程: 一、复习/热身 1.Sayarhyme[配套第19课录音] Howoldishe? Howoldisshe? Heisthirteen. Sheisthree. Comehere,please. Havesometea. Sitdown,please. Talkwithme. 2.复习第31课课文对话 看图问答:根据主题图内容随意进行问答练习 课文对话表演:找几组学生在班上表演 3.游戏:猜一猜 操作:手拿一张班内男学生的照片,画面向教师,学生用英文对

照片进行提问,通过教师的答案,学生猜出照片上的人物到底是谁。 二、介绍新语言项目与教学方法 1.情景展示[出示主题图] 学生根据画面中呈现的内容进行提问,可能会涉及到以下问题:Howmanyboys?Whoarethey?Who’stheboy?Howoldishe?Isheastudent? 教师这时在Who’stheboy?的基础上稍加引导Who’stheyoungman?,并让学生回答 B.能力稍强一些的学生对画面内容做归纳描述 2.接触新词汇 A.教师出示ZhouMin的图片,提问学生:Who’sthegirl?Issheateacher?得到答案后,对全班学生说:She’sastudent.Butsheistall.用手势表示tall,接着说:Lookatthisyoungman.Ishetall?Heisastudent,too.He’stall.示范两遍tall,并带读,小组读与个人读相结合。 B.教师做神秘状问学生:Heistall.Guess!Howoldishe?学生猜男孩的年龄。猜过几轮后,教师告诉学生:He’smiddleschoolstudent.Ithinkhe’sfifteen.带读词汇fifteen,并将所学的数字简单复习一遍。请学生寻找记忆数字13以后的窍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词汇。 3.听课文对话录音一遍,回答问题[配套录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