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破产原因

柯达破产原因
柯达破产原因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

---10工商管理1013041046 王宇超导致柯达破产保护的深层次原因,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太成功后迷失自我,忽略了危机。胶片时代,柯达依据其独特的竞争力和行业地位设计了冲洗和打印的健全经营体系,成为上个世纪中国胶片市场的霸主。柯达数码转型的最大障碍或失败是因为它的胶卷太成功了,成为很难改变的东西。沉浸在成功的光环下,柯达迷失了,它没有充分重视数码时代的到来,即便是后来每年投入巨大的数码相机研发费用,但终因机体庞大、效率太低、固执的战略而将市场拱手相让于佳能和尼康。

2,创新是双刃剑。任何企业的成败都是不可复制的,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不是每个企业、企业家都能踏准基点,错误的时间干了正确的事或正确的时间干了错误的事都不会成功,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创新如是。柯达在需要转型的时间却固执地干起了重复投资的事儿,没有把握准趋势,再大的创新注定是失败。

3,淡漠了市场需求趋势变化,导致产品更新缓慢。我们知道,只有那些成功转型的公司才能更好地体现差异化竞争,持续创造利润并锁定忠诚的顾客,而基于产品创新和顾客需求的企业经营转型才是柯达迫在眉睫的事情。

柯达转型缓慢的真实原因是市场,市场才是本质,柯达中国在最辉煌的2003年前还投巨资在中国建起了8000多家胶卷彩扩点,但在云时代、物联网时代到来的今天,我们回头看当时柯达固执的经营投资和市场战略才是其遭遇灭顶之灾的根本原因。而错误的投资、错误的市场趋势预知并没有让柯达清醒,最终亦步亦趋地滑入连续亏损的边缘。大企业的傲慢,大象笨重的机制,无法舍弃过去成

功的光环和羽毛,对于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的柯达来说,都早已是耳旁风。

正如柯达的广告语:“你只要按下按钮,其余的都交给我们!”而今按下按钮的人越来越多,但交给柯达的事情却越来越少。柯达疏忽了消费者拍摄图片的存储习惯和用途变化,一时的创新,却被持续的创新“干掉”,这也是柯达走到今天的必然。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

伊士曼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时间 : 报告目录 1.引言

2.公司背景介绍 3.公司发展历史 4.公司海外业务 5.柯达危机分析 6.案例评价和启示 7.结束语 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案例分析报告 1.引言 10年前,靠一盒盒胶卷,柯达全球营业额一度高达128亿美元,员工总数约7万人,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

的相机市场份额。 时光流转,10年后的今天,这家百年老店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股票或许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黯然退市,昔日的王者风范如同风吹雨打去,号召力不再,正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 变革潮流汹涌时,柯达没有做出积极有效的转变迎合市场,最终的没落令人感概之时,却也只能被评成“咎由自取”技术的发展犹如一艘高速航行的巨轮,跟不上潮流的落伍者终究被一一抛弃。只是当我们抬起头凝视百年老字号柯达黯然离去的背影时,就像凝望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本文从公司背景,发展历史,公司业务和破产保护等方面剖析,并得到本案例分析的启示。 2. 公司背景介绍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 n Kod ak C om pany ,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公司名称: 伊士曼柯达公司 外文名称: Eastman Kodak Company 总部地点: 美国纽约罗彻斯特 成立时间: 1881年 经营范围: 摄影/图像 公司口号: 分享此刻,分享生活 员工数: 26,900人(2008年)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

柯达衰落及破产原因简单分析

过分沉溺于品牌以往依附的产品,品牌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成为一种负资产。 公司骄傲自满错失转型时机 衰落: 1、投资方向单一 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窘境。 2、决策层迷恋既有优势 过去柯达的管理层都是传统行业出身。在市场应用和保持领先地位方面,传统产业领导忽视了替代技术的持续开发,从而失掉了新产品市场应有的领导份额。 3、短视的战略联盟 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被短期市场行为所左右,竞争者与合作者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角色模糊。 破产: 1、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反 应迟钝。 2、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 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 indulging in departeddependent product, and thus the brand will become a burden and a kind of negative assets. ?company`s complacency leads to lose theof opportunity of transformation Decline: 1,single investment direction Failing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alistic profits and future profitcaused a lot of money for a conventional Kodak film printing shop equipment factory production lines and the low levels of simple repeated investment, diverted to the digital technology and market of the investment, and increase the update cost, sothe company is in an awkward situation. 2, decision-making infatuated with existing advantages The past of Kodak management are traditional industry backgroun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rket and maintain leading positio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leaders ign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which lost new products market share due leadership. 3, shortsighted strategic alliance Technology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relations, be short-term market behavior or so,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competitors and partners and fuzzy strategic role. Bankruptcy: 1, Kodak has long relied on comparatively backward traditional film department, and being unresponsive to the impactsbrought by digital technology to the traditional image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问题1: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 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 外部因素: 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②外部市场竞争激烈。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管理方面过度专注于传统技术,固守传统胶片市场,忽略了市场的需求营销战略技术无法及时转成生产力,成为阻碍转型的重要因素 公共关系公司整体业绩下降 内部因素: ①盲目自信。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②缺乏创新。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③管理失误。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 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当摄影技术从“胶卷时代”大踏步进入“数字时代”之时,柯达表现得犹豫、踌躇、迟钝,而对手却已经开始狂奔。等到苹果等高端智能手机登上舞台的时候,柯达早已脆弱得不堪一击。 其次,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将创新的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柯达拥有一系列高价值的数字技术专利,在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部分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是个十足的专利巨人。尽管柯达是数码相机技术的鼻祖,并在过去十年间陆续推出了一些创新数字技术产品,但却始终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 最后,所谓“相关产业”并非真的那么“相关”,可以轻而易举地触类旁通,而贸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更多时候不是个好主意。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胶卷业务的迅速萎缩,柯达扩张进入了化工、浴室清洁用品以及医疗检验设备等多个领域,结果证明完全是在烧钱。 数码影像的诞生,没能唤醒柯达及早转型。作为第一个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应该说具备占据未来影像“数码”制高点的绝对优势。然而自 1975 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后,没能抓住“先手”,抢占先机,却将其束之高阁。一味的固步自封,一味的指望老本行,一味的依靠夕阳产业,注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问题4: 市场的竞争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是制度和标准的竞争。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洗礼,很多企业家对于技术和专利很是看重,然而对于第三个阶段;制度和标准的竞争则知之甚少。

内部控制——分析柯达破产的原因

从柯达公司得到的启示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始创于188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该公司有摄影、医疗影像、商业影像、元器件以及显示器几大业务领域,一百多年来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和不断发展,面对激烈的技术市场竞争,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申请破产保护。 回顾柯达一百多年来的沉浮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前期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柯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后在1888年,伊士曼推出了柯达照相机,奠定了摄影大众化的基础。在公司成立之初,伊士曼就意识到全球民用摄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积极向海外扩展业务。伊士曼干版公司在美国成立5年后就开始在伦敦设立销售办事处。随后伊士曼摄影材料有限公司于1889年在伦敦成立,全面负责柯达产品的海外销售。起初,所有的产品都在罗切斯特生产。不久国内外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工厂的生产能力。截至1900年,柯达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许多欧洲国家。 然而,作为长期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柯达在数字科技的冲击下,销售利润一度急剧下降。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只占25%,

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面对“胶卷时代”进入到“数字时代”这种市场趋势,柯达在2003年9月宣布实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转变即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字产品转移。该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变措施,进行公司重组,不再向传统胶卷业务进行重大的长期投资,向消费者推出系列型号的数字相机和喷墨打印机等。2004年1月,柯达宣布裁员其现有20%的员工,在管理层安排上也进行了人员更换。在2005年1月任命了新的CEO。通过实施了一系列的新战略,在2010年柯达图文影像集团实现了向数字化的转型成功,基本面实现了由传统的影像业向数码图文影像业的过渡,初步完成了在数码领域的战略部署。 尽管柯达采取了很多新战略,仍无法阻止其走向失败。从它的发展历史来看,这是由以下几个主导因素造成的: (1)投资方向单一 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却反应迟钝。早在1976年柯达开发成功了数字照相技术,但在数码影像上却发展缓慢。它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庞大投资和全球存在是公司转向数码市场的沉重包袱。由于单一的投资方向和对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和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船大难掉头”的窘境。很多柯达彩印店不能提供足够利润,成为柯达战略转型的包袱。这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目录一.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2.内部环境分析· 二.市场营销分析································································ 1 .前期数据调查· 2.市场营销手段· 三.战略分析· 1.1993年前后对比·· 2. 利用SWTO模型分析·· 3. 利用IFE矩阵分析·· 4. 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 四.总结· 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 2.启示· 五.人员安排·

一.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1.1世界经济 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借贷金融危机,影响至全球经济发展。自此以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大,经济发展不景气。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柯达公司造成今日的申请破产保护,不得不说,有一部分是由世界经济形势造成的。柯达公司的悲剧充分说明,如果一家企业不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这个公司是十分不利的。 1.2需求环境 21世纪以来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社会增加了对数字产品的需求,很多企业也纷纷开辟了新的市场和新的经营范围。数码技术的进步为数码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原来的胶片产业却造成一定的威胁。 柯达公司一直是一个注重技术的公司,公司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开发数字照相技术,并且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但令人遗憾的是,柯达公司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等到柯达公司准备转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庞大的技术投入以及割舍不掉的胶片销售市场,已经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企业要想迎头赶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一个注重时尚生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对拍照的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回忆而是社交网络上的共享,数码拍照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大部分人都更加倾向

柯达破产原因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 ---10工商管理1013041046 王宇超导致柯达破产保护的深层次原因,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太成功后迷失自我,忽略了危机。胶片时代,柯达依据其独特的竞争力和行业地位设计了冲洗和打印的健全经营体系,成为上个世纪中国胶片市场的霸主。柯达数码转型的最大障碍或失败是因为它的胶卷太成功了,成为很难改变的东西。沉浸在成功的光环下,柯达迷失了,它没有充分重视数码时代的到来,即便是后来每年投入巨大的数码相机研发费用,但终因机体庞大、效率太低、固执的战略而将市场拱手相让于佳能和尼康。 2,创新是双刃剑。任何企业的成败都是不可复制的,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不是每个企业、企业家都能踏准基点,错误的时间干了正确的事或正确的时间干了错误的事都不会成功,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创新如是。柯达在需要转型的时间却固执地干起了重复投资的事儿,没有把握准趋势,再大的创新注定是失败。 3,淡漠了市场需求趋势变化,导致产品更新缓慢。我们知道,只有那些成功转型的公司才能更好地体现差异化竞争,持续创造利润并锁定忠诚的顾客,而基于产品创新和顾客需求的企业经营转型才是柯达迫在眉睫的事情。 柯达转型缓慢的真实原因是市场,市场才是本质,柯达中国在最辉煌的2003年前还投巨资在中国建起了8000多家胶卷彩扩点,但在云时代、物联网时代到来的今天,我们回头看当时柯达固执的经营投资和市场战略才是其遭遇灭顶之灾的根本原因。而错误的投资、错误的市场趋势预知并没有让柯达清醒,最终亦步亦趋地滑入连续亏损的边缘。大企业的傲慢,大象笨重的机制,无法舍弃过去成

功的光环和羽毛,对于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的柯达来说,都早已是耳旁风。 正如柯达的广告语:“你只要按下按钮,其余的都交给我们!”而今按下按钮的人越来越多,但交给柯达的事情却越来越少。柯达疏忽了消费者拍摄图片的存储习惯和用途变化,一时的创新,却被持续的创新“干掉”,这也是柯达走到今天的必然。

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柯达破产分析 目录 案例概述 3 一.简介 1.公司介绍 3 2.发展历史 3 3.销售领域 4 4.柯达现状 4 二.宏观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 5 2.技术环境 5 3.社会文化环境 6 4.政治法律环境 7 三.微观环境分析 1.行业背景 7 2.竞争者状况分析 7 3.企业内部分析 8 四.柯达swot 分析 团队成员:迟雅璐 杨舒涵 郝梦笔 田赛 2020年5月26日

1.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 9 2.企业内部劣势(Weaknesses) 9 3. 企业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 10 4.企业外部环境威胁(Threats)11 五.柯达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10 案例概述 北京时间1月19日午间消息,柯达周四宣布,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加强其在美国和海外的资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善解决遗留的负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分析: 一.简介 1.公司介绍 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 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 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

市场营销 ——孩时记忆的落没 10工商管理 姓名:袁鹏飞 学号:1013041003

柯达公司转型失败的启示 引言:2011年10月1日凌晨,美国当地时间周五,拥有131年历史的 相机制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可能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受此消息影响,美国股市盘中柯达股票一度暴跌68%,创下该公司自1974年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2012年1月3日,柯达公司宣布已收到来自纽交所的警告,因为其平均收盘价已连续30日跌破1美元。如果股价在未来6个月内仍无起色,柯达将面临摘牌。 2012年1月19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已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以争取渡过流动性危机,确保业务继续运营。 2012年4月20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正式宣布破产,正在进行资产评估和拍卖! 奥斯卡颁奖剧院产权机构美国CIM地产公司于2012年5月1日正式宣布,与国际声学巨头美国杜比实验室公司达成一项长达20年的冠名合约,原来的“柯达剧院”正式更名为“杜比剧院”。 对于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柯达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翻翻孩时的旧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每张照片后面的Kodak标志,而现在柯达却不得不因为连年亏损,导致资不抵债最终宣告破产。为何陪伴过我们童年的百年老企会最终走向破产,以及柯达在转型路上为何会挫败? 柯达的辉煌所在:柯达公司业务范围曾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中国设有生产基地,现仅就柯达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战略以及为何转型失败作简要分析。 柯达的品牌战略——柯达串起每一刻 (1)质量战略:柯达的质量观可以一分为二:一是追求硬件技术的至善至美;二是让顾客方便、满意、“人人都会用”。 (2)不断提高知名度:开摄影比赛先河。1996年在中国举办的“柯达杯”奥运摄影比赛,令国人至今印象犹存。柯达公司投资200万元,为张家界森林公园改造、设计的三大景区游览线开通。柯达常用其系列产品相互进行促销。其中,用相机促销胶卷的策略,为人所称道。柯达公开它的“傻瓜相机”的技术专利、让更多的厂家生产此种相机,以促进胶卷的销售。 (3)培育品牌忠诚:柯达在开拓市场中,做得最好的是与顾客建立起忠诚关系。柯达品牌的核心信息可概括为两点:简单与家庭价值。前者主要概括产品特点,如“人人都会用”;后者则主要靠营销沟通和视觉形象来建立。 (4)发展清晰而强有力的品牌形象:柯达早期广告多表现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而且多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易于拍摄到的镜头。柯达正是通过宣传一幕幕难忘的时刻来打动消费者的心弦。"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每一刻",在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中,这些广告语深深刻进了消费者的脑海,迎合了人们留住美好岁月的心理,使消费者自然而然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柯达的本地化战略 1995年以来,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其“全行业收购”战略,震撼中外。1998年3月23日,柯达公司向全世界发出一则消息:柯达公司将在中国投资逾10亿美元,采用先进技术拓展在中国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至此,这一涉及广东、福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战略管理 【达破产之谜的思考】 **大学MBA 2012-9-15

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 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 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 未来:数码影像天下 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 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 外部因素: 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②外部市场竞争激烈。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 ①盲目自信。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②缺乏创新。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③管理失误。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 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当摄影技术从“胶卷时代”大踏步进入“数字时代”之时,柯达表现得犹豫、踌躇、迟钝,而对手却已经开始狂奔。等到苹果等高端智能手机登上舞台的时候,柯达早已脆弱得不堪一击。 其次,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将创新的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柯达拥有一系列高价值的数字技术专利,在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部分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是个十足的专利巨人。尽管柯达是数码相机技术的鼻祖,并在过去十年间陆续推出了一些创新数字技术产品,但却始终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 最后,所谓“相关产业”并非真的那么“相关”,可以轻而易举地触类旁通,而贸然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更多时候不是个好主意。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胶卷业务的迅速萎缩,柯达扩张进入了化工、浴室清洁用品以及医疗检验设备等多个领域,结果证明完全是在烧钱。 数码影像的诞生,没能唤醒柯达及早转型。作为第一个发明数码相机的柯达,应该说具备占据未来影像“数码”制高点的绝对优势。然而自 1975 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后,没能抓住“先手”,抢占先机,却将其束之高阁。一味的固步自封,一味的指望老本行,一味的依靠夕阳产业,注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问题4: 市场的竞争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价格和质量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技术和专利的竞争;第三个阶段则是制度和标准的竞争。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洗礼,很多企业家对于技术和专利很是看重,然而对于第三个阶段;制度和标准的竞争则知之甚少。

基于柯达破产事件的案例分析

基于柯达破产事件的案例分析 CPA126 1223629 王鑫 摘要: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2012年一月,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 关键字:柯达破产 一、事件阐述 1、公司简介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2012年一月,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 公司有以下几大业务领域:摄影—为大众消费者、专业摄影师和电影摄影师提供数码和传统产品及服务;医疗影像—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传统和数字影像获取、存储和输出产品及服务;商业影像—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影像获取、输出和存储产品及服务;元器件—为原始设备生产商(OEM)提供光学元件和感光芯片;以及显示器—设计和制造世界领先的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显示屏以及其它特殊材料。 2、柯达危机 柯达早在1976年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 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但是到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 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这与100年前伊士曼果断抛弃玻璃干板转向胶片技术的速

度,形成莫大反差。 2000-2003年柯达各部门销售利润报告,尽管柯达各部门从2000-2003年的销售业绩只是微小波动,但销售利润下降却十分明显,尤其是影像部门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46%!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昔日影像王国的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的失宠,而不复存在 二、原因分析 首先,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 其次,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1、投资方向单一,船大难掉头 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窘境。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柯达彩印店在中国的数量达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这些店铺在不能提供足够利润的情况下,正在成为柯达战略转型的包袱。 2、决策层迷恋既有优势 过去柯达的管理层都是传统行业出身,例如:现任运营系统副总裁Charles Barrentine 是学化学的,数字影像系统美国区总经理Cohen是学土木工程的等等。在现任的49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名出身化学,而只有3位出自电子专业。特别是在市场应用和保持领先地位方面,传统产业领导忽视了替代技术的持续开发,从而失掉了新产品市场应有的领导份额。 从传统胶片与数字影像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可以看出,柯达对传统胶片技术和产品的眷恋,以及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影响产品的冲击

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分析柯达破产的原因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 柯达破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柯达公司的战略失误,具体地说是重大的非技术性战略失误。下面从市场竞争定位、战略态势选择、市场营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四个方面阐述柯达破产的原因。 市场竞争中的自我定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市场竞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价格和质量的竞争”,“技术和专利的竞争”,“制度和标准的竞争”。柯达公司一味地信仰技术主义,过分依赖国际制度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此攫取垄断利润,完全忽视市场的变化,将自己定位于市场竞争的第二个阶段。然而,其竞争对手却在揣摩消费者的时尚兴趣,把文化作为竞争的主要元素,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定位于市场竞争的第三个阶段。在同一个全球市场环境下,柯达公司将自己定位于市场竞争的第二个阶段,偏离了市场客观竞争事实。其定位的失误,导致了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失误,从而难逃破产的命运。(技术环境的变化是很难预测的,柯达公司早期不生产35mm的照相机,但现在这种照相机已成为产业标准。因此,企业只有把握技术的发展方向,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柯达虽然拥有许多先进技术的专利,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但是没有把握住这些技术的发展方向,错失市场,相当遗憾。终究是柯达公司沉迷技术,而不具备敏锐的嗅觉,不在乎市场的变化。)选择企业的战略态势,是企业制定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的基础。企业战略态势选择的失误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致命的杀手。企业的战略态势可以归结为稳定型战略、增长型战略、紧缩性战略和混合型战略。战略态势的选择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企业过去的战略,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企业文化和内部权势关系,时期性和竞争者反应。柯达公司的选择战略态势的时候,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使战略选择失误成为必然。首先,柯达公司盲目自信,深受其过去战略的影响。曾经胶卷业务带来的成功,使得管理层对于过去的战略深信不疑。其次,柯达公司的管理者倾向于规避风险,保守发展。最后,柯达公司对外依赖性太强。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柯达公司排斥紧缩型的战略。面临着胶卷业务销量的日益下降,数码时代趋势的日益明显,柯达公司不顾外部环境的变化,一味地增加胶卷业务等传统业务的投资,而不是明智地选择紧缩型的抽资调整战略,量变的积累引发质变,柯达公司被拖累得破产了。 市场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采用适宜的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盈利的前提。根据波士顿矩阵图,对于产品结构的分析。企业的产品可以分为明星产品、现金牛、问题产品和瘦狗产品、,给予企业带来大量现金和利润的是现金牛,但是这种产品增长率低,已经不需要大量投入了;明星产品市场增长率高,还需要大量的投入,短期内可能利润是负数。作为合格的企业市场战略,需要把现金牛带来的巨大现金流投入到明星产品,以培育新的市场。柯达的问题,就出在过于相信现金牛,而自己扼杀了明星产品。 人力资源是企业里面最鲜活的因子,也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突破口之一。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带动企业更上一层楼,反之,负效应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柯达公司破产的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失误。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柯达公司在人员任用上,走马观花,尤其是在高层的任用上,更换频次高,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其次,高层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老资格领导者,对数字化数码相机的出现缺少市场敏锐感,管理作风偏于保守。最后,职能层的执行力不足。其实柯达曾经试图战略转型,但是却迟迟未能落实,与战略实施中职能层的失误不无关系。

案例-柯达破产的原因 品牌价值何在

案例 “串起每一刻,别让她溜走”,这是影像行业曾经的霸主柯达的广告词。不过,现在将要溜走的,不是它刻意挽留的色彩世界,而是自己。 2012年1月19日,柯达宣布已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 胶卷时代,柯达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几乎成为摄影的同义词。鼎盛时期的柯达,拥有全球超过14.5万名员工,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苹果或谷歌。 在世界进入数码时代不过十数年后,胶片时代的王者柯达走到“英雄末路”照理并不算新闻。但事实上,真正让柯达陷入如此境地的,并不只是影像拍摄、存储技术演进这么简单。 在柯达申请破产保护之前的1月5日,国际三大权威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给柯达打出了Caa3的级别。所谓Caa3,指的是“有严重资不抵债风险,且可能丧失偿还债务能力”。事实上,有关柯达破产的消息,在产经界早已不是新闻。毕竟,1997年以来,柯达仅在2007年实现了全年盈利。 同资产质量如影相随的,还有柯达的产品。柯达的相机不管在外观还是性能方面都无亮点,所以即使其价格比其他品牌同级相机要便宜很多,仍然严重滞销:在京东商城,“柯达”品牌只有20款相关产品,其中只有一款为数码相机,其余全部是数码配件,以相片纸为主;而苏宁易购仅有2款柯达数码相机专用电池在售。 在淘宝网输入“柯达”,共有相关产品6000余件,销量最高的是一款标价499元的柯达数码相机,销售记录也仅有100多笔,而其余大部分柯达相机的销售记录都显示为0. 与今日的衰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柯达曾经的辉煌。 在没有柯达之前,摄影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都与普通人群无关。1888年,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发明了第一台自动照相机,使照相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此后,“柯达”成为摄影的代名词。 到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至上世纪60年代,柯达创下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纪录,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 几十年来,柯达用自己的产品培养出庞大的服务对象,稳坐摄影界的第一把交椅。柯达公司曾占据过全球2/3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即便是诸如富士、奥林巴斯这样的市场劲敌兴起,也未能撼动柯达的老大地位。 曾经的行业巨头,今日为何步入穷途末路? 有一种说法是技术替代。进入数码时代以后,数码相机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传统胶片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黄色巨人”柯达也进入快速下滑通道。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技术的变革从来就不因谁创造过历史就手软。近几年,数码产品因其便捷和低成本的优势日益挤占传统胶片市场,最终形成了如今“人人拥有”、“人人拍得起”的局面。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柯达本身就是替代技术的发明者。早在1976年,柯达开发了数字照相技术;1989年,柯达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数码相机,并积累了海量的数码相机专利技术。1991年,柯达与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130万像素的专业级数码相机,这一现在看来差劲到不行的参数,在20多年前可是了不起的成就。 “抱着金饭碗被饿死”,柯达更像是死在了保守的发展理念和落后的市场反应。在胶片领域太成功了,辉煌的业绩延缓了公司转型的步伐。 在数码技术已经风起云涌的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经达到了60%. 在拍照胶片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依然满足于传统胶片市场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对数字技术、对传统影像的冲击估计不足,反应迟钝,政策犹豫不决,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重心和部门结构,产品转型不坚决,柯达错失了发展良机。 柯达大中华区原总裁叶莺曾用温水煮青蛙形容柯达的企业文化。叶莺的一名下属更是直言不讳:“在柯达工作,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柯达公司案例分析 目录 一.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2.内部环境分析·································································二.市场营销分 析································································ 1 .前期数据调查································································· 2.市场营销手段··································································三.战略分析·········································································1.1993年前后对比························································ 2. 利用SWTO模型分析····················································· 3. 利用IFE矩阵分析······················································ 4. 柯达公司的战略转型·························································四.总结·············································································· 1.柯达危机的原因分析···················································· 2.启示··········································································

柯达公司破产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柯达公司破产”写作指津 河南宋会鹤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31岁高龄的柯达公司,创立于1880年,是世界最大的影像产品供应商。它终究未能保住自己的辉煌,在2011年1月19日,向法院递交自愿破产业务重组申请。 或许,柯达在1975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时,未曾想到将在其后的数码浪潮中陨落。彼时,柯达的胶片业务正笑傲全球,并牢牢占据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柯达的破产值得我们深思,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题是材料型作文,审题要抓住材料中重要词语、句子,挖掘出材料隐含的重要信息,进而理解材料内涵。这则材料的关键词:131岁高龄、世界最大、自愿破产等。关键句:或许,柯达在1975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时,未曾想到将在之后的数码浪潮中陨落;彼时,柯达的胶片业务正笑傲全球,并牢牢占据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整合这些信息,可以从“要学会改变,接纳新事物,不能固步自封”“立足长远”“机遇”“取舍”等方面立意。 可从以下角度写作: 1.吐故纳新:柯达过去当老大靠的是胶片,与别人合作也是靠这个金刚钻儿,人家还会沾它的光。而随着技术革新,数码照相、摄像产品日渐成熟,取代胶片影像产品已成必然趋势,但柯达沉醉于自己的辉

煌,不思改变,最终被时代淘汰。一个企业不善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满足于现状是没有前途的。 2.立足长远:柯达的破产,因为其只看到了当前的利益,而没有想到未来的走向,没有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规律。一个企业如果不能立足未来,高瞻远瞩,未雨绸缪,那么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 3.懂得取舍的智慧:柯达在数码时代,依旧固步自封,没有做出正确的取舍,最后只能破产。凡事要懂得取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舍未必不是好事,有时候舍就是得。 【佳作展示一】 大处首眼从长计议 胡腾龙 有些人总是抱怨上帝不给自己机会,感叹人生无奈,抱怨社会不公平,其实,是他们不知道机遇就在身边,不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百年老店柯达公司破产的原因让我们深思: “只着眼眼前利益的人不会有大的发展,只着眼于眼前利益的企业,不管过去多么辉煌,也是走不远的,只低头看脚下的路,不抬头看远方的目标,必然迷失方向,走上岔路。” 一个人要想成功,凡事应从大处着眼,通观全局,从长计议。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多次挑衅,一退再退,一让再让,不和廉颇斤斤计较,而是立足大局,为赵国的未来着想,最终赢得国家的安定。一代枭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强大起来;袁术称帝引得各路诸侯讨伐,终至人死国灭,为天下笑。所以,谁能从大处着眼,高瞻远瞩,谁就能掌握主动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市场变幻莫测的今天,要想成功,应从大处着眼,从长计议,这样才能掌握市场规律,把握大局,从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柯达案例分析

柯达案例分析(终板)

柯达破产分析 目录 案例概述3一. 简介 1?公司介绍3 2?发展历史3 3?销售领域4 4?柯达现状4二. 宏观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5 2?技术环境5 3?社会文化环境6 4?政治法律环境7 三. 微观环境分析 1?行业背景团队成员:迟雅璐7 2?竞争者状况分析7 杨舒涵 3?企业内部分析郝梦笔8四. 柯达swot分析田赛

2. 企业内部劣势(Weaknesses) 3. 企业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 4. 企业外部环境威胁(Threats ) 11 五. 柯达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10 案例概述 北京时间1月19日午间消息,柯达周四宣 布,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提交了破产保护申 请。柯达表示,此举在于加强其在美国和海外的 资产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善解 决遗留的负债问题,并使公司专注于最有价值的 业务。 分析: 一.简介 1?公司介绍 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 始创 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 市。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 一,这个行 1.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 2020笄1月17日 10

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发展历史 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 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 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 1892年,伊斯曼将公司的名称改为"伊斯曼- 柯达公司”。 1900年,柯达公司又开发出了勃朗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