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和护理,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和认知度、镇痛副作用的处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A组,共1575例;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B组,共1669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静效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安静和活动时的V AS评分)、患者及外科医护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和认知度,两组患者副作用的处理及时性和有效率.结果:;B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B 组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及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均高于A组(P<0.01).B组患者副作用处理效果明显比A组好(P<0.05).结论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能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和镇痛服务的满意度,能提高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的认知度。

关键词: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3-02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在给患者治愈疾病的同

时带来术后疼痛等问题。疼痛不仅造成精神与躯体的双重创伤,同时也引起循环、呼吸、代谢、内分泌等功能失调,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部分患者还因害怕术后疼痛而对手术治疗产生恐惧、焦虑心理,甚至造成病情延误[1]。术后镇痛和护理方法很多,如口服或注射阿片类止痛药、持续静脉镇痛、持续神经阻滞[2]、连续硬膜外镇痛等,但由于术后镇痛的管理还存在某些不足,如: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特别是外科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度差,重视不够,以及对用药相应副作用的过度担心,用药后相应副作用处理不及时等,给术后患者镇痛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本研究旨在通过完善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为术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回顾性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A组,共1575例,其中男923例,女652例,平均年龄(40±6.2)岁;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B 组,共1669例,.其中男955例、女714例,平均年龄(41±5.6)岁。

1.2方法

1.2.1 A组患者主要由麻醉科医生负责制定镇痛计划,并

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及手术创伤大小选择恰当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模式。术后告知患者及家属镇痛泵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麻醉科24h联系电话,负责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泵(PCA泵)参数的调整和副作用处理,填写术后镇痛登记表。B组患者除A组患者的镇痛管理外,还增加两名经过专业训练的疼痛护士(编制在麻醉科),负责疼痛日间查房(每日上、下午各一次),麻醉科医生参与查房并指导解决疑难问题和处理镇痛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实行24小时指导负责制和24小时热线寻呼。开展疼痛知识的培训:麻醉医生和疼痛护士对病房(特别是外科病房)医务人员进行镇痛泵的使用、一般故障的观察和处理、疼痛评分的方法和意义、术后病情和镇痛效果观察等知识的培训。

1.2.2 自制术后镇痛登记表,内容包括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认知度、副作用处理及时与否、副作用处理有效率等。

1.2.3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评估患者术后不同时点(安静和活动)的疼痛程度,以了解镇痛效果。时点分别设为术后4小时、8小时、24小时、36小时。

1.2.4 统计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 PSS10.0,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时点组间组内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P

1.2.5护理

1.2.5.1 术前疼痛护士常规访视手术患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镇痛治疗知识的讲解,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镇痛治疗的意义和可能的副反应,消除药物成瘾的顾虑,减轻患者术前焦虑,得到患者及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和配合。

1.2.5.2 术后患者回病房时,由麻醉医生和疼痛护士向病房护士和管床医生交班,如:镇痛方法、镇痛泵的运行情况、镇痛药物的名称和剂量、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和一般处理方法等。之后疼痛护士日查房两次,评估患者各时点的疼痛程度,有无药物副反应,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镇痛装置,疼痛时如何追加药物剂量,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安静和活动时的疼痛评分

(V AS),镇痛效果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认知度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时处理及时性及有效率比较,见表3

3 讨论

手术后疼痛可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导致机体一系列功能紊乱,影响疾病转归。WHO提出: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与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相提并论。2004年10月

11日被定为第一个全球镇痛日,“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近年来,术后镇痛方法由传统的口服给药或肌注发展到至今的病人自控镇痛(PCA)、多模式术后镇痛等,但国内外资料显示,术后镇痛效果仍显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患者及家属、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治疗的认识不够,对药物副反应过度担心,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后处理不及时等有效的镇痛管理和护理。但通过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外科医务人员对术后镇痛认识提高;疼痛护士经常对疼痛及治疗效果进行连续评估,患者及外科医护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提高;同时,通过疼痛知识培训,病区护士对疼痛评估,疼痛引起病情变化和镇痛效果的观察,病人心理护理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和认知度,而且B组在术后4小时及更长时间内安静和活动时V AS评分均小于A组a P<0.05,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不仅为患者解除了术后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对提高护理质量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峰,唐吉伟,钱自亮.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规范化管理措施[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2.

[2] Szczukowski MJ ,Hines JA ,Snell JA ,et al .

Femoral nerve block for total knee art hroplasty patient s :a met hod to cont rol postoperative pain[J ] . Jarthroplasty ,2010 .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和护理,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和认知度、镇痛副作用的处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A组,共1575例;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分为B组,共1669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静效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安静和活动时的V AS评分)、患者及外科医护人员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和认知度,两组患者副作用的处理及时性和有效率.结果:;B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B 组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及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均高于A组(P<0.01).B组患者副作用处理效果明显比A组好(P<0.05).结论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能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和镇痛服务的满意度,能提高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对镇痛的认知度。 关键词:术后镇痛;规范化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3-02 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在给患者治愈疾病的同

时带来术后疼痛等问题。疼痛不仅造成精神与躯体的双重创伤,同时也引起循环、呼吸、代谢、内分泌等功能失调,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部分患者还因害怕术后疼痛而对手术治疗产生恐惧、焦虑心理,甚至造成病情延误[1]。术后镇痛和护理方法很多,如口服或注射阿片类止痛药、持续静脉镇痛、持续神经阻滞[2]、连续硬膜外镇痛等,但由于术后镇痛的管理还存在某些不足,如: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特别是外科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度差,重视不够,以及对用药相应副作用的过度担心,用药后相应副作用处理不及时等,给术后患者镇痛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本研究旨在通过完善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和护理,提高术后镇痛效果,为术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回顾性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A组,共1575例,其中男923例,女652例,平均年龄(40±6.2)岁;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护理的术后镇痛患者为B 组,共1669例,.其中男955例、女714例,平均年龄(41±5.6)岁。 1.2方法 1.2.1 A组患者主要由麻醉科医生负责制定镇痛计划,并

腹部手术后镇痛泵的应用与护理

腹部手术后镇痛泵的应用与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腹部手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效果。方法208例腹部手术随机分两组,实验组108例,术后应用镇痛泵,对照组100例,术后采用间断肌肉注射镇痛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小时的镇痛效果、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比较,镇痛效果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注:X2检验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2.3 两组肠蠕动恢复和肛门排气时间见表2。表2 两组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时间比较注: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4 两组不良反应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注:X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组镇痛效果优良率达100%,镇痛药使用率为0.发生不良反应16例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发生不良反应16例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4.8%,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却比对照组少。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3 护理3.1 术前护理腹部手术病人担心手术后疼痛,一般均有恐惧心理。术前要告知病人疼痛与心理的潜在关系,讲解疼痛的有关知识和镇痛泵的使用知识、注意事项,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减轻其心理压力。3.2 术后护理 3.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使用镇痛泵的病人术后常规吸氧并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SPO2的变化及病人皮肤、口唇、甲床的颜色,观察病人的镇静程度,若出现逐步加深的镇静状态可能是呼吸抑制的早期征兆,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3.2.2镇痛泵的管理患者术毕回病房后护士和麻醉师做好交接班,搬动患者时要妥善保护好硬膜外导管,认真检查导管与镇痛泵衔接是否正确,接头是否拧紧,同时导管要固定牢靠和注意无菌防护。镇痛泵可妥善固定于床单位或病人服上。同患者和家属说明保护好导管的重要性,协助患者更衣、翻身、变换体位时要小心保护好导管,防止牵拉、脱出或扭曲。使用CCIA者镇痛泵最好单独使用一条静脉通路,注意静脉穿刺部位有无渗液、肿胀,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如与静脉点滴共用通路应正确使用三通管,防止接错或造成管道阻塞。镇痛泵内的药物切忌不能随意推注,以防不良后果。镇痛期间要加强巡视,注意观察镇痛泵的药物剂量、用量及镇痛效果。若疼痛未见减轻要及时查找原因,如延长管打折、导管脱出,三通管使用不当等,并及时处理。3.2.3不良反应的护理,使用镇痛泵的不良反应较轻、较少、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可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恶心呕吐者可头偏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呕吐物,以防窒息的发生,必要时使用止吐药。尿潴留者可采用诱导排尿法,如膀胱区热敷,按摩、听流水声等,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协助病人更换体位或尝试下床排尿。必要时则行导尿术。血压低者可酌情加快输液速度或予以升压药,呼吸抑制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我院在使用镇痛泵以来,从未发生呼吸抑制的情况。如果出现该种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停止使用镇痛泵,并给予相

骨科术后镇痛的护理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骨外科病人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护理体会学科:外科护理学 考号:1023001453367 考生姓名:景文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目录 1、中文摘要 (1) 2、文献综述 (2) 3、正文 (3) 4、参考文献 (4) 5、个人简历 (5)

中文摘要 目的:总结临床使用静脉镇痛泵的护理方法,以减轻患者痛苦,同时维护患者生理、心理平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通过调查骨外科病人术后留置镇痛泵的优点及其副作用探讨对骨外科病人术后镇痛泵应用的最佳护理手段。 结果:通过本组的观察和治疗,以及术前的宣教工作,大大的降低了患者的不安心理,有效的解决了患者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患者呼吸循环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使镇痛泵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患者的满意度达到了100%。 结论:通过静脉使用镇痛泵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患者的疼痛症状,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加医患之间的感情,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术后疼痛不良反应镇痛泵护理

文献综述 疼痛是人体内外各种伤害性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又是许多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如何有效的止痛,减轻病人的痛苦,减轻其对机体的有害影响,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常要面对的问题。 从国内外的临床实践来看,术后疼痛常常被看做“正常现象”而忽略但作为医护人员应该清楚术后疼痛是人体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非正常现象。伴随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然做为四大生命体征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整体观念已逐步渗透到术后疼痛的护理工作中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镇痛泵因里面所装的药物不同而分成硬膜外和静脉泵两种,二者的使用需严格区分,不能把硬膜外泵接到静脉输液端,也不能把静脉泵接到硬膜外接头处,否则会出现局麻药的全身麻醉作用或因阿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病人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严重并发症,一旦在病房发生以上意外是非常危险的。在手术病人带着镇痛泵回到病房前,根据病人情况选择24h泵或48h泵(两者区别为流速不同),配好镇痛药物,加入镇痛泵扩张囊的顶端到达泵体的100ml 刻度处。在手术接近结束时先为病人推注一次前剂量,使镇痛药物迅速达到一定的浓度,以衔接麻醉后到镇痛泵起作用这段时间,保证病

层流间手术规范化管理

层流手术间规范化管理 目的:如何使层流手术室的空气菌落数符合卫生部颁发的空气环境卫生学标准,也符合洁净手术部的用房等级标准,并使之减少到最低程度。方法:通过从人员、环境和运行三个方面对层流手术室实施分类管理。结果:每月每间手术室空气培养符合标准。结论:这种管理模式是有效的。 【关键词】层流手术室;空气;环境;管理 随着现代化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手术对手术室的洁净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院于2007年5月启用百级层流手术室。百级层流手术室是目前最为理想的,但如何有效管理,使层流手术室的空气菌落符合卫生部颁发的空气环境卫生学的标准,又符合洁净手术室等级标准。是目前洁净手术室管理中值得探讨的一个新课题。通过对我院层流手术室空气环境监测,提出如下管理模式供探讨。 1 健全管理监测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器械打包护士、感染监控护士组成。科主任、护士长主要抓成员的养成教育和环节质量跟踪。器械打包护士负责落实物品定期的消毒及灭菌。感染监控护士则负责定期手术环境,物品表面及手术人员手的监测,结果分析,资料储存及信息上报工作。 2 严格人流、物流管理

2.1 严格控制人员进出:手术人员必须按“手术通知单” 上名单核对后入手术室,其他无关人员一律禁止入室。特殊情况下,参观手术人员严格控制在两人以内,只允许在指定方位参观手术,不得在手术间随意走动。 2.2 严格着装管理要求: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 手术室所备的衣、裤、帽、鞋、口罩等,离开时将其放在指定位置。进入手术室人员穿戴要符合要求,头发、胡须不得外露,不能带各种首饰,不可涂指甲油,留长指甲。手术患者一律穿干净患者服,由交换车接送,戴隔离帽,步行患者应换鞋。 2.3 严格管制手术间门户 2.3.1 控制人员流动:细菌是以空气中尘埃粒子为载体迁 移的,在手术过程中,人员流动灰尘飞扬,以及咳嗽和打喷嚏时也可将细菌附着在飞沫中,由于细菌无法及时排出室外,易使有害菌沉降于手术区或伤口,所准备的无菌器械、布单上,致使手术部位污染。手术人员及参加者进入手术室后迅速到指定位置,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不可乱窜手术间。固定专科手术间减少人员走动 2.3.2 手术过程中,应保证门关闭:以避免频繁的开关门 时空气流动污染。通向外走廊的门,术中禁止打开。按专科相对固定手术间,所有物品应定位放置,减少进出手术间的次数。 2.4 严格分离洁污流线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 手术后的疼痛管理要求,实施以、麻醉师为主体为督导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建立资料汇总分析: 建立交接班制度,定时对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和总结,分析病人的疼痛感受,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四、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①严格查对制度。强化护医人员责任感,操作中严格“三查七对”。②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

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责任护士要与麻醉师当面交接,并进行班班床旁交接,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在登记表上准确记录。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损伤皮肤。③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使用前详细向病人说明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镇痛泵使用后的护理

镇痛泵使用后的护理 课题 时间主讲人 应到人数实到人数 签名: 镇痛泵是手术病人为减少切口疼痛常用的一个工具,它可以使镇痛药物在血浆中保持一个及时稳定的浓度,让病人达到镇痛效果,镇痛泵是依靠泵中弹性收缩力泵入,以每小时2毫升的速度泵入。镇痛泵的特点:①安全系数大②按需镇痛③携带方便④轻巧,操作简单。我院采用的为江苏瑞京科技实用的电子镇痛泵,RS-BF-3型号,内含四节七号电池,镇痛泵内含的药物是芬太尼、布托啡诺、0.9℅氯化钠三种药物,前两种镇痛药物是根据病人体重加入,首先先了解一下前两种药物的作用:芬太尼:阿片类受体激动剂,是强效镇痛药,其副作用:恶心呕吐、视觉模糊、发疹、呼吸抑制。 布托啡诺:阿片类受体部分激动剂,是吗啡镇痛效果的3.5-7倍,但抑制呼吸较吗啡轻。其副作用:胃肠道反应、头痛眩晕、嗜睡、心悸、皮疹等。 使用镇痛泵后护理: 1、镇痛泵与机体连接必须牢固在病人手术结束回病房后,首先要检查镇疼泵与机体的连接是否通畅牢固,是否在正常工作状态,并妥善固

定,观察已泵入液体量。告知病人活动时,注意保持镇痛泵的连接不能脱开与折断,如有脱开现象及时告知护士进行处理。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镇痛效果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呼吸。注意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脉搏及血压的变化,如出现异常或病人疼痛难忍,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按键次数及注入的总药量,特别是老年、低血容量的病人,如果剂量过大,容易引起呼吸抑制现象。 (1)呼吸:止痛药物对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必须重点观察术后6h 患者情况,患者常规吸氧12~24h,注意呼吸频率、幅度,对原有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应提高警惕。 (2)血压: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较高,加上硬膜外局麻药的降压作用,使血压降低,所以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补足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当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20%时,应暂停使用镇痛药。 (3)体温:由于术中麻醉,大量输血、输液等因素,术后可出现体温降低、寒战,因此,术后返回病房应立即测量体温,低于35.5℃时,应每30min测1次, 3、使用过程中保持镇痛泵管道的通畅,防止折叠,弯曲,脱落,并观察已输入量。 4、观察输液处的留置针是否肿胀,红,贴膜是否潮湿,脱落。 5、观察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如出现轻微恶心、呕吐是常见反应,应嘱病人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同时遵医嘱用药。如呕吐严重应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或停泵。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课件)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 与程序(课件)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指定病区 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感谢聆听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

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感谢聆听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五、做好宣教工作:......感谢聆听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术前可让病人了解使用PCA 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副反应、镇痛效果等,并带其访视正在使用PCA 泵的病人,术毕回到病房待病人

外科术后自控镇痛泵患者的护理

外科术后自控镇痛泵患者的护理 【摘要】自控镇痛(PCA)作为一种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中,其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后镇痛效果;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关键词】术后;自控镇痛;护理 随着PCA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护理模式的改变,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观察成为术后观察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近年来的临床观察,现总结体会如下: 1护理体会 术前做好使用自控镇痛泵的宣教指导,以消除患者及家属对镇痛的顾虑。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是自控镇痛的护理重点,应严密观察呼吸的频率、幅度,因术后患者易发生呼吸抑制,而致低氧血症,定时测量血氧饱和度,必须把观察重点放在术后6h,遵照医嘱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并做好记录,直到PCA结束。对于个别精神紧张,影响睡眠的患者,要让患者知道镇痛期间应在感到疼痛时即按键给药,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注意观察镇痛泵导管的通畅,局部皮肤有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渗出,每次给患者翻身、患者离床活动时注意避免导管发生脱落或扭曲,影响药物的输入及镇痛效果。 2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2.1呼吸抑制呼吸抑制是麻醉及镇痛药物最危险的不良反应之

一,由于抑制脑干的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衰竭,PCA镇痛对呼吸抑制发生率较低,但该并发症的危害性最大[1],护理人员在观察中应引起重视,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呼吸运动,每隔2—3h测量1次。同时随时注意患者神志、表情变化,如患者出现嗜睡、表情淡漠、呼吸减慢或小于10次/min等。用镇痛药物过程中呼吸的观察至关重要。 2.2注意低血压反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由于吗啡类药物对血管的敏感性较高,加上术中术后血容量补充相对不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反应。因此,术后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认真观察并记录,当发现血压比基础血压下降10%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加快输液速度。当血压继续下降时,则应暂时停止使用镇痛药,继续补充血容量。 2.3恶心呕吐护理术后镇痛药物中配有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但仍有少数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居镇痛副反应首位[2],而且患者主观上不宜忍受。有时还出现烦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剧烈的呕吐可增加腹压,引起伤口出血,加剧疼痛,影响食欲。患者出现呕吐时及时通知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注意伤口护理,协助患者用手按压伤口,减少伤口张力,重症患者采取平卧头侧位,避免呕吐物误吸呼吸道,发生窒息。 2.4尿潴留尿潴留是吗啡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术后引起尿潴留主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痉挛所致。术前常规留置导尿,术后防止尿潴留的发生,在护理中注意重点掌握拔除导尿管的时机和导尿护理,故极少出现尿潴留。若镇痛48h或以上者,拔除尿管前要注意膀胱功能训练,拔除尿管后鼓励患者多饮水,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2014)

术后病人使用自控镇痛(PCA)泵护理指引 一、病人自控镇痛的概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 指由病人自己根据疼痛情况,自行决定并通过微量泵向体内注射镇痛药,按需给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的一种方法。 二、PCA的种类(给药途径) 1、静脉PCA(PCIA):是通过静脉系统给药,这种给药途径操作简单,目前应用最广,可方便地使用外周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适用药物较多,具有镇痛作用的麻醉药如氯胺酮等均可使用。PCIA起效快,效果可靠,适应症广泛,如癌痛、术后痛、创伤痛、烧伤后疼痛、炎症疼痛等,但PCIA针对性差,对全身影响较大。 2、硬膜外PCA(PCEA):通过硬膜外腔给药,适用于胸背以下区域性疼痛的治疗。PCEA 用药量小,止痛效果可靠,持续时间长久,且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可用于分娩痛、胸腹部、下肢等术后或此类部位的癌痛治疗,但其操作相对复杂,无菌要求高。阿片类药物尤其吗啡用于硬膜外腔注射可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因而PCEA的应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我院常选用此种方法进行术后镇痛。 3、皮下PCA(PCSA):皮下置管,病人自控皮下注入镇痛药,可分别采用吗啡、丁丙诺啡等药。管理较PCIA途径简单,并发症也较之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PCIA给药的80%。使用PCSA应注意定期更换皮下针放置位置,以免吸收不良造成镇痛不足。 4、外周神经阻滞PCA(PCNA):在给予外周神经阻滞后留管,病人自控局麻药进行外周神经阻滞。 三、PCA常用药物及工作原理 镇痛药物的选择根据病情和给药途径决定。常用药物有:(1)阿片类药物:吗啡、杜冷丁、芬太尼、阿芬太尼、曲马多等;(2)局部麻醉药物: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3)神经安定药:氟哌利多、咪唑安定等。PCEA给药多选择吗啡复合低浓度的局麻药;PCIA给药多选择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 我院硬膜外镇痛(PCEA)配方:局麻药+阿片类受体药+止吐药。具体为0.75%罗哌卡因或0.75%左布比卡因40ml+舒芬太尼50ug或地佐辛10mg(或酒石酸布托啡诺5mg)+欣贝(盐酸托烷司琼)5mg+0.9%生理盐水配制成160ml,加入镇痛泵。 镇痛泵持续输注为2.5~3.5ml/h ,单次追加(PCA)为2.5~3.5ml ,锁时为45分钟。(开启镇痛泵后,每小时固定2.5~3.5ml的麻醉药输入,如患者觉得疼痛可按单次追加按键,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对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地作用。术后镇痛主要是在病区实施,为了对镇痛泵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拟采取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为打造无痛病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后镇痛应在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时,由麻醉医师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方式、预期可达到的镇痛效果、费用及注意事项,由患者或家属决定是否实施,如实施,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建立完善的访视制度: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麻醉医师要做向病区护士详细交代注意事项,术后按时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或镇痛不足。要求每位麻醉医师在访视患者时,先说明来意,然后查看镇痛泵的工作状态、了解自控装置的使用情况,观察和询问镇痛的效果(包括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等),并做好记录,以便总结经验,使术后镇痛做到有始有终,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满足患者及家属明确及隐含的需求。 三、镇痛泵的安置及护理; 在患者出手术室之前,麻醉医师要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状态、药液注入通路是否通畅、导管固定是否牢固;

回到病房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使用方法、自控给药间隔时间及注意事项,防止患者因为使用不当或其他人为原因,导致镇痛的失败,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要提示病区护士随时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情况、留置针及导管的固定是否稳妥、询问患者的自身感受,并将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麻醉医师,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处置。 四、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组织科内及病区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治疗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药理、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发生的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五、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对骨科医生加强镇痛知识的宣传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建立病房护士参与制,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六、重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患者与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与合作,是提高镇痛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宣教。术前一定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的方式、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 、术后疼痛评估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 ),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 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 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 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 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 ng Scale, VRS ) 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 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 ng Scale ) 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0 2 4 6 8 10 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

二、镇痛目标 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三、镇痛药物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选择性NSAID和选择性COX W制剂,原则上所有NSAID药物均可用于口服患者术后轻一一中段疼痛的镇痛。主要口服药是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氯诺西康、塞来昔布,注射药物有氯若西康、酮洛酸、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环氯化酶抑制剂均有“封顶”效应,不应超量给药。 用于术后镇痛的主要指征是: ①中小手术后的镇痛 ②大手术与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联合。 二、布托啡诺、地佐辛 为中枢镇痛药,阿片类受体激动拮抗剂与NSAID合用有效应协同作用。 三、阿片类镇痛药

最新镇痛泵使用

(十七)术后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自控镇痛(PCA):即在患者感到疼痛时,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一、分类: 1、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 2、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二、优点: 1、具有静脉连续给药的优点,同时当镇痛水平需要变更时,能及时给予小剂量药 物的灵活性,满足个体化的需要。 2、患者主动参与疼痛控制与治疗。 3、PCA给药系统可有效地减少不同患者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波 动,防止药物过量。 三、PCA装置介绍 (一)组成部分 1、电子控制部分:由动力装置、开关按钮和功能显示装置等组成。(见图1) 2、一次性储液部分:由储液装置、出液装置和药液过滤装置等组成。(见图2) 图1 图2 (二)电子显示屏及按键部分 1、持续给药剂量:按照麻醉师设置值,每小时持续泵入一定剂量的镇痛药液至患 者体内。如图中显示“2.0”,即表示持续给药剂量为2.0ml/h。

2、自控给药剂量:在持续给药剂量下,患者仍感到疼痛时,可按压黄色“自控” 按钮追加一次给药,给药剂量由麻醉师设定。如图中显示“2.0”,即表示单次追加给药剂量为2.0ml/次。 3、间隔时间: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内按压“自控”给 药无效,以防止过度用药。如图中显示“15”,即表示15分钟内只能按压1次“自控”键。

4、已输注量:即已输注药液的量,储液装置中麻醉药液总量为100ml。如图中显 示“071”,即表示已输注71ml药液。 5、追加次数:即自控给药累计次数,24小时内追加次数不能超过8次。若追加8 次后,患者仍感到疼痛,需与麻醉师联系调节持续给药剂量。如图中显示“02”,即表示24小时内已追加给药2次。 6、指示灯:红灯闪烁,且 有报警提示音时可能存 在,导管堵塞、药液将尽、 电量不足或硬件引起的故 障,应及时排除以上问题 或通知麻醉科医生。

手术室管理制度

手术室管理制度

手术室工作制度 一、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衣帽整齐,更换拖鞋及手术衣、裤、口罩,外出时应更换外出鞋,着外出衣。每次手术完毕,手术衣、裤、口罩、帽子、拖鞋须放回指定地点,处人不得擅入。 二、手术室内应保持安静、整洁,禁止吸烟及大声谈笑。 三、室内的药品、器械、敷料专人保管,定期查对,及时修理补充,用后放在固定位置。急诊手术器材。设备应经常检查,以保证手术正常进行,毒、麻、限剧药品标志明显,严格管理。未经科室领导同意,手术器械不得外借。 四、手术通知单须于手术前1日送手术室,如需特殊器械,预先注明。手术室根据手术通知单按时接送病人手术。 五、急诊手术由值班医师通知手术室,并填写手术通知单。如急诊手术与常规手术冲突时优先安排急诊手术。 六、接手术病人时,先取病历并认真核对病人的姓名、床号、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和部位,严防差错。病情允许时应向病人做必要的自我,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体现整体护理内涵。 七、手术室设24小时值班,坚守岗位,随时接受急诊抢救,不得擅自离岗。 八、手术时间为手术开始时间,排定参加手术人员均应在预定时间前20-30分钟到手术室做好准备工作。临床科室因故更

改、增加或停止手术时,应事先与麻醉科科主任、护士长联系。 九、手术人员应精力集中,严肃认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常规,有菌手术与无菌手术应分室进行。手术前后手术室护士应详细清点手术器械、敷料及缝针等数目,应及时 消毒、清洗、处理污染的器械和敷料。 十、对施行手术的病人做详细登记,按月统计上报。 十一、负责保存和及时送检采集的标本,防止标本丢失。 十二、认真做好手术间的卫生整顿和空气消毒,术毕应及时消毒。每周彻底清扫1次,每月培养1次并登记(包括车、物品)。手术用过的器械物品及手术及时清洁或消毒处理。严重或特殊感染手术用过的一切器械物品均应作特殊处理,经重新消毒后方可再用。 手术室抢救工作制度 一、抢救工作由科主任和护士长(或主管护师以上的)组织指挥,并指派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师和护士参加抢救工作。抢救人员须全力以赴,明确分工,密切配合,保证抢救及时、迅速有效。 二、遇有危重和直接来手术室抢救的危重病人,值班者须及时接应病人,抢救病人,做到分秒必争。 三、抢救过程中,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并做好详细记录。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97093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指定病区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五、做好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进行宣教强化。术前

镇痛泵使用

(十七)术后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自控镇痛(PCA):即在患者感到疼痛时,可自行按压PCA装置的给药键,按设定的剂量注入镇痛药,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一、分类: 1、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 2、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二、优点: 1、具有静脉连续给药的优点,同时当镇痛水平需要变更时,能及时给予小剂量药物 的灵活性,满足个体化的需要。 2、患者主动参与疼痛控制与治疗。 3、PCA给药系统可有效地减少不同患者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波动, 防止药物过量。 三、PCA装置介绍 (一)组成部分 1、电子控制部分:由动力装置、开关按钮与功能显示装置等组成。(见图1) 2、一次性储液部分:由储液装置、出液装置与药液过滤装置等组成。(见图2) 图1 图2 (二)电子显示屏及按键部分 1、持续给药剂量:按照麻醉师设置值,每小时持续泵入一定剂量的镇痛药液至患者 体内。如图中显示“2、0”,即表示持续给药剂量为2、0ml/h。

2、自控给药剂量:在持续给药剂量下,患者仍感到疼痛时,可按压黄色“自控”按钮 追加一次给药,给药剂量由麻醉师设定。如图中显示“2、0”,即表示单次追加给药剂量为2、0ml/次。 3、间隔时间:设定的两个单次有效给药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内按压“自控”给药 无效,以防止过度用药。如图中显示“15”,即表示15分钟内只能按压1次“自控”键。

4、已输注量:即已输注药液的量,储液装置中麻醉药液总量为100ml。如图中显示 “071”,即表示已输注71ml药液。 5、追加次数:即自控给药累计次数,24小时内追加次数不能超过8次。若追加8次 后,患者仍感到疼痛,需与麻醉师联系调节持续给药剂量。如图中显示“02”,即表示24小时内已追加给药2次。

手术室标准化管理

手术室标准化管理 第一阶段困惑不了解标准化是管理的工具,靠经验和传统 第二阶段觉醒认知标准化价值但未推动标准化实施,靠部门和个人实施标准化 第三阶段启蒙建立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但缺乏持续改进和长效机制 第四阶段理智管理者重视标准化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有计划解决标准化运营问题 第五阶段卓越标准化运营成为组织文化(不断学习,创新,改进),内化于管理和技术活动。 改进前 有意识地努力达到简化,以减少目前和预防以后的复杂性 【进入手术室后】 我们会再次为您进行全面的核对 您挪上手术床后。我们会为你系上安全带,方便手术的手术床很窄,以免坠床。 我们还将为你:(1)静脉输液(2)安置麻醉体位和手术体位 手术间内有各种仪器设备等,会发出一些响声,请不

要紧张,我们会时刻守护者您。 麻醉过程中,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口周麻木请立即告诉我们。 导尿在麻醉后进行,您当时不会有不适感,但手术后麻醉即将过去时,您会有憋尿的感觉,请不要乱动,以免影响手术切口及敷料包扎。 如果有疑问和特殊情况清告诉我们,祝您早日康复。我们会全程守候您,专门为您做好您的手术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为了进一步改进工作,请您为我的访视服务作出评价,请您在相应的项目上打钩。 服务态度:很好较好一般差 解释是否清醒清醒较清醒一般不清醒 现在您是否了解手术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了解模糊一般不了解 您还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 您的意见和建议 访视护士——签名 改进后 简化、克服已形成的习惯 日期——手术间——科室——患者姓名——床号

住院号——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手术体位为了您的手术顺利进行先将手术室通知告诉如下,请您协助我们 以下情况请告知 1、金属植入物。起搏器等:过敏史,发烧;月经; 其他特殊需求 标准化管理目标:探寻方法,持续改进不断规范改进

手术室标准化管理

. 手术室标准化管理 第一阶段困惑不了解标准化是管理的工具,靠经验和传统 第二阶段觉醒认知标准化价值但未推动标准化实施,靠部门和个人实施标准化 第三阶段启蒙建立标准化运营管理体系,但缺乏持续改进和长效机制 第四阶段理智管理者重视标准化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有计划解决标准化运营问题 第五阶段卓越标准化运营成为组织文化(不断学习,创新,改进),内化于管理和技术活动。 改进前 有意识地努力达到简化,以减少目前和预防以后的复杂性 【进入手术室后】 我们会再次为您进行全面的核对 您挪上手术床后。我们会为你系上安全带,方便手术的手术床很窄,以免坠床。 我们还将为你:(1)静脉输液(2)安置麻醉体位

和手术体位 手术间内有各种仪器设备等,会发出一些响声,请不. . 要紧张,我们会时刻守护者您。 麻醉过程中,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口周麻木请立即告诉我们。 导尿在麻醉后进行,您当时不会有不适感,但手术后麻醉即将过去时,您会有憋尿的感觉,请不要乱动,以免影响手术切口及敷料包扎。 如果有疑问和特殊情况清告诉我们,祝您早日康复。我们会全程守候您,专门为您做好您的手术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为了进一步改进工作,请您为我的访视服务作出评价,请您在相应的项目上打钩。 服务态度:很好较好一般差 解释是否清醒清醒较清醒一般不清醒 现在您是否了解手术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了解 模糊一般不了解 您还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 您的意见和建议

访视护士——签名 改进后 简化、克服已形成的习惯 日期——手术间——科室——患者姓名——床号 . . 住院号——性别——年龄——麻醉方式——手术 体位 为了您的手术顺利进行先将手术室通知告诉如下,请您协助我们 以下情况请告知 1、金属植入物。起搏器等:过敏史,发烧;月经;其他特殊需求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对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地作用。术后镇痛主要是在病区实施,为了对镇痛泵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拟采取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为打造无痛病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后镇痛应在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时,由麻醉医师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方式、预期可达到的镇痛效果、费用及注意事项,由患者或家属决定是否实施,如实施,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建立完善的访视制度: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麻醉医师要做向病区护士详细交代注意事项,术后按时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或镇痛不足。要求每位麻醉医师在访视患者时,先说明来意,然后查看镇痛泵的工作状态、了解自控装置的使用情况,观察和询问镇痛的效果(包括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等),并做好记录,以便总结经验,使术后镇痛做到有始有终,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满足患者及家属明确及隐含的需求。 三、镇痛泵的安置及护理; 在患者出手术室之前,麻醉医师要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状态、药液注入通路是否通畅、导管固定是否牢固;回

到病房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使用方法、自控给药间隔时间及注意事项,防止患者因为使用不当或其他人为原因,导致镇痛的失败,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要提示病区护士随时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情况、留置针及导管的固定是否稳妥、询问患者的自身感受,并将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麻醉医师,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处置。 四、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组织科内及病区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治疗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药理、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发生的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五、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对骨科医生加强镇痛知识的宣传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建立病房护士参与制,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六、重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患者与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与合作,是提高镇痛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宣教。术前一定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的方式、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术后镇痛的优缺点,使其了解使用镇痛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

手术室带教的规范化管理分析

手术室带教的规范化管理分析 护生的临床实习作为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生适应临床工作的必经之路,手术室的专业性相对较强,其工作性质与普通科室有着较大差别,需要通过手术室带教的规范管理,提升教学效果。该文从手术室带教规范化管理的意义出发,针对手术室带教的规范管理措施展开重点探讨。 标签:手术室;带教;规范化管理;措施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在病患护理方面,同普通的临床科室有着较大差别,手术室的服务对象并非单一化的,因此在提供服务时不仅需针对患者,同时也包括手术室医生。在开展手术室带教的过程中,将规范化护理与护理教学良好结合,将规范的护理标准与模式方法传授给护生,有利于提升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水平。 1 手术室带教规范化管理的意義 1.1 提升了护理水平,是优质服务的前提 通过手术室带教的规范化护理,能够大大提升护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能够积极地转变其护理理念,将教学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使得护理的人员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护理中,更切实地为患者着想、与患者沟通。这对于及时了解患者的感受,并提供优质的服务,提供了极大便利,有利于创设一个有序的、和谐的手术室环境。 1.2 加强了科室的整体管理 在带教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方法,并制定更为科学的服务管理与护理规章,使得护生们更加明确其工作的整体职责和常规性操作准则,而出科时的双向教学评价,能够督促其不断查阅资料提升自我,以便于对患者展开更优质的服务,使得手术室管理更加的制度化、科学化与系统化。 1.3 提高了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患者一直是医院的上帝,患者的满意程度是直接反映护理情况的重要表现。通过手术室内带教的规范性管理,护生们能够高度重视患者需求,真正尊重与关心患者,进而给予其更为贴心的服务。科室也可适当地留下表现较好的护生,并合理安排护生人员的工作排班,发挥优势互补的良好作用,进而提升两者的满意程度。 1.4 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这种规范式带教,能够良好地提升护生对本工作的责任性和主动性,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