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论文UPDATE

中国佛教史论文UPDATE
中国佛教史论文UPDATE

略说禅宗禅祖

——从初祖菩提达摩至六祖惠能等

陈晓倩(1002010149)

摘要: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兴起,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长期发展,汇融了中国文化,从而形成了各个宗派,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宗派为“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主要的宗派之一,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禅宗全名是“禅那”,意思是静静的思维、静虑。很多人把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代表,禅宗对中国佛教的影响重大。其实目前流传的禅宗只是原始禅宗的一派,即禅宗的南宗,禅宗在五祖弘忍门下分为北宗与南宗,北宗以“神秀”为代表,南宗则以“惠能”为代表。南宗后来逐步占有了优势,超过了北宗。禅宗如何从印度传进?如何在中国流传至六祖惠能?本文将进行简要的阐明。

关键词:中国佛教禅宗佛教宗派

一、禅宗的来历

禅宗的主张“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为基本特征。教外别传即通过禅修方法来实现。对于禅宗传说有记载如下: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

迦叶。1

以上是禅宗著名的“拈花微笑”的传说,据说有一时佛陀在灵山法会上拿着花对着大家,只有大弟子迦叶微笑着表示了解世尊的意思,从那时候起大迦叶就成为了传承佛心的第一代祖师。

从大迦叶以后,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达摩由南印度来到中国把禅宗传承下来,成为东土初祖。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门下有神秀及惠能。

二、禅祖

东土初祖“菩提达摩”的史料,最早记载在《洛阳伽蓝记》: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

1宋·普济著,属渊露点校:《五灯会元》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页。

光照云表,宝锋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一百五十岁,历涉诸

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物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

连日。1

他是波斯国人,出自“荒裔”之地,曾经游历诸国,然后来到中国,自称150岁,对洛阳永宁寺的壮观之像赞叹不已。

菩提达摩到中国时正值梁武帝时代,曾与梁武帝对话但见解不同,于是到北方的嵩山少林寺去壁观九年。达摩的禅法分为两门即“理入”及“行入”;

理入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

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之行。

理入的内容是要人们认识到众生都有佛性,但是被错误的思想所蒙蔽就不能自觉;行入的内容要求人们在各种情况下都根据佛教的道理去思考,保障思想感情的正确无误。包括四项,①报冤行;②随缘行;③无所求行;④称法之行。

二祖慧可,传说中最广泛的说法就是“立雪断臂”的故事,据说达摩面向墙壁坐禅,不理慧可来嵩山找他求法,不肯轻易地接受他为弟子,慧可便在大雪中一动不动坐了一天一夜。为了表达求法的坚定决心,用一刀斩断自己的左臂,达摩遂感动传法予他,于是慧可成为了禅宗的二祖。

三祖僧璨,在史料很少记载,就是禅宗认为他是慧可的继承人。在《历代法宝记》中有记载僧璨得慧可传法后,隐居舒州司空山,因遭到周武帝灭佛法,就隐居皖公山十多年。在《景德传灯录》中又有记载慧可头痛换骨,为僧璨梯度,并为之取名、授戒。

四祖道信,禅宗在此时期开始兴盛起来。道信是蕲州广济(湖北广济)人,俗姓司马。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载:

师于幼时即慕空宗诸解脱门而出家,隋开皇十二年(592),入舒州皖公山参谒僧璨,言下大悟,奉侍九年(一说十年),得其衣钵。大业十三年(617),

领徒众至吉州庐陵,遇群盗围城七旬,其时泉井枯涸,众皆忧惧,师乃劝城中

道俗念摩诃般若;盗贼遥望城,如有神兵守之,相谓曰(大五一·二二二中):‘城

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遂解围而去。

道信少年时曾经在舒州皖公山跟随僧璨学禅,十年后到吉州、江州,后来在庐山大少林1《洛阳伽蓝记》卷一

寺留止多年,受到三论、天台等多方面的影响。道信的禅法与达摩的禅法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继承关系,倒是与当时中国佛教中流行的禅法有着密切的关联。

五祖弘忍,蕲州黄梅人,七岁时从道信门下出家,后来常于双峰山东传法,时人称为“东山法门”。东山门下接引弟子,普遍授禅。这样大规模的传授禅法在当时历史上还是空前的。据印顺《中国禅宗是》所引《传法宝记》说:“即受咐嘱,令望所归,裾覆凑门,日增其倍。三十余年间,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反映出弘忍时代禅宗的盛况。弘忍进一步发扬了道信开创的事业。

三、禅宗的分化

禅宗在五祖弘忍门下分为北宗与南宗,其实北宗与南宗在某些地方有着共同的看法。例如:把人心划为对立的两个方面,清净与染污、觉悟与烦恼、真实与虚妄;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是成佛的基质与条件,人人都可以成佛,要达到觉悟,就必须具备觉悟的能力、成佛的能力,而且这些能力是先天具备的;只是人们的心中充满了“烦恼”,所以成佛的能力还是潜在的。

后来南宗逐步超越了北宗。其原因是南宗的政治经济条件比北宗的要好;而且南宗在宗教思想理论方面还提供了北宗禅学所不能提供的新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洪修平著,《中国禅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邢东风著,《禅宗与禅学热》,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8。

(陈晓倩、1002010149、哲学系进修生)

管理会计毕业论文最终版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管理会计目标 年级层次本科 学生嘉伟 专业会计

摘要 管理会计目标是在管理会计网络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目标,它是引导管理会计行为的航标,是管理会计系统运行的动力和行为准。会计与经济效益的"血缘"关系正被广大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所认识,会计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强烈追求;追求经济效益也是经济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但是,会计的基本目标如果直接作为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这个定义就显得太宽泛,不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经济效益从时间角度看有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之分,从空间角度看有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之分,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长期持续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从概念和性质上它与会计基本目标是相一致,从容上又有别于会计基本目标,它从自身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更具体、更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基本目标,这使它从本质上有别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分支体系。本文着重论述了管理会计目标的涵与外延, 提出了管理会计目标的涵是“在向资源提供者反映资源受托管理情况的基础上,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的观点, 从不同方面概括了管理会计目标的外延, 并对管理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管理会计网络;基本目标;涵和外延。

目录 摘要 (1) 1、研究背景 (2) 2、管理会计目标的意义 (4) 2.1 管理会计目标的地位决定了其重要性 (4) 2.2 管理会计目标的理论意义 (4) 2.3 管理会计目标的实践意义 (5) 3、管理会计目标的涵与外延 (5) 3.1 管理会计目标的涵 (5) 3.1.1 向资源提供者反映资源受托管理情况。 (5) 3.1.2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7) 3.1.3 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 (8) 3.2 管理会计目标的外延 (9) 4、管理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 (9) 4.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 (10) 4.2 企业目标 (11) 4.3 管理会计职能 (11) 5.管理会计的目标设定策略 (12) 5.1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非强制性相关信息。 (12) 5.2 辅助和审核管理决策。 (13) 5.3 服务于部控制、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 (13) 5.4 建立系统 (13) 5.5加强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 (13) 5.6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队伍。 (14) 6.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15)

《泰戈尔诗集》经典语录中英文对照版

《泰戈尔诗集》经典语录中英文对照版 1.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失去了群星。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2.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 My heart, the bird of the wilderness, has found its sky in your eyes. 3.它是大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 It is the tears of the earth that keep her smiles in bloom. 4.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What you are you do not see,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 5.瀑布歌唱道:"当我找到了自己的自由时,我找到了我的歌。" The waterfall sing, "I find my song, when I find my freedom." 6.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久了。 You smiled and talked to me of nothing and I felt that for this I had been waiting long. 7.人不能在他的历史中表现出他自己,他在历史中奋斗着露出头角。 Man does not reveal himself in his history, he struggles up through it. 8.我们如海鸥之与波涛相遇似地,遇见了,走近了。海鸥飞去,波涛滚滚地流开,我们也分别了。 Like the meeting of the seagulls and the waves we meet and come near.The seagulls fly off, the waves roll away and we depart. 9.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We come nearest to the great when we are great in humility. 10.决不要害怕刹那--永恒之声这样唱着。 Never be afraid of the moments--thus sings the voice of the everlasting. 11."完全"为了对"不全"的爱,把自己装饰得美丽。 The perfect decks itself in beauty for the love of the Imperfect. 12.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Wrong cannot afford defeat but right can. 13.这寡独的黄昏,幕着雾与雨,我在我的心的孤寂里,感觉到它的叹息。 In my solitude of heart I feel the sigh of this widowed evening veiled with mist and rain. 14.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 We read the world wrong and say that it deceives us. 15.人对他自己建筑起堤防来。 Man barricades against himself. 16.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17.我想起了其他的浮泛在生与死与爱以及被遗忘的川流上的的时代,我便感觉到离开尘世的自由了。 I think of other ages that floated upon the stream of life and love and death and are forgotten, and I feel the freedom of passing away.18.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Do not linger to gather flowers to keep them, but walk on,for flowers will keep themselves blooming all your way. 19.思想掠过我的心上,如一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见它们鼓翼之声了。 Thoughts pass in my mind like flocks of lucks in the sky.I hear the voice of their wings. 20."谁如命运似的催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在身背后大跨步走着。" Who drives me forward like fate?The Myself striding on my back. 21.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那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 Our desire lends the colours of the rainbow to the mere mists and vapours of life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此时,各地广修佛寺,削发出家的僧侣人数迅速增加。南朝梁武帝还亲自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四次舍身同泰寺,将佛教定为国教。当时(约公元500年前后),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寺庙500多座,僧尼10万余众。 北魏末年(约公元533年前后),全境有“僧尼近200万,寺院3万所。”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 北魏武帝时,佛教在中国受到第一次大打击,即佛教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中的第“一武法难”。一百多年后,又发生了北周武帝灭佛事件,毁塔寺、焚经像、僧还俗,使佛教受到第二次重创,即“二武法难“。但二次灭佛事件后不久,佛教又很快恢复了元气。 佛教界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早期弘传时期。 从隋初(公元581年)到唐武宗毁佛(公元841年),前后约260年,佛教进入到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统治者中不少人提倡佛教。采用了利用、限制、整顿的策略,制定了度牒制度(出家人证书),加强了对和尚、尼姑的严格管理。对僧侣采取不纳税、不当差,还敕给大量田地、山林作为寺产,使寺院经济得到

汉语与佛教的关系

内容提要: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这主要表现在词汇上。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的三个主要途径,指出中国古代汉语言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关键词:汉语词语佛教 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见之于《吕氏春秋·君守》;《汉书古今·人物表》则说明仓颉是黄帝的史臣;民间传说更把仓颉神话,说他有四只眼睛;《说文解字》则说仓颉是受鸟兽足迹的启发而创造出了文字。由文字而构成词汇,再形成语言,便成为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延续至今。可以说汉语言是构筑灿烂中华文明的基石。 汉语的发展,也是不断吸收融合别的文化因素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的表意功能越来越强,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深刻。在汉语发展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的过程,一是近代由对日本文字的转译而吸收、接受西方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诞生;另一次就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文化的吸收融合。根据统计,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的词语。而正如梁启超所言:“夫语言,所以代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由此观之,则自译业勃兴后,我国语实质之扩大,其程度为何如者。”自汉代译业初兴到宋代大规模译经活动结束,近一千年间经过像竺法护、昙无竭、道安、鸠摩罗什、慧远、菩提流支、玄奘等大师的先后努力,佛教文化被整体移植到中国。早期的翻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固有名词音译,抽象名词大多沿袭中国旧有词汇,尤其是借用老庄者为多,如道安法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就是注重解决佛经翻译中的“当代化、地域化、大众化”的问题;但随着译经业的逐渐发达,为准确翻译佛经的义理,译者结合汉语特点及佛经义理,创造出了大量新词语;而且随着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在日常交际与活动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到宋代赞宁便在《宋高僧传》里总结出了翻译“六例”,如方立天先生所说:“六例总结了汉译佛典的来源、语本、翻译方式和译文差异,区分了译本的语言类别,表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翻译中语言问题的重视。”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汉语,对其整体面貌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主要有以下途径: 直接自佛教经典撷取 汉民族文化以儒家为代表,与古代印度以佛教为代表的文化相比较,汉民族偏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对精神的超越需求不是很强烈,所以反映在语言上非常朴实,相对而言缺乏想象力。佛教经典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民族的思维想象空间。随着隋唐时代佛教在社会上影响的日渐深远,许多佛教经典中的词语输入进了汉语词语系统之中,尤其是几部普及较广、影响较大的经典,像《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等等。 《楞严经》卷四中,佛陀让25位圣者各自讲述自己的悟道经验,以便使后来“行者”能够“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静。”这一句话中就有两个成语“一门深入”和“六根清净”进入汉语言词汇体系,当然其含义是随着在社会上的应用而逐渐“世俗化”的。该卷还有“爱河干枯,令汝解脱”的说法,“爱河”一词是佛经比喻极其丰富的表现,但中国人却不愿使之干枯,便创造出了“永浴爱河”之类的词语,用于表达对新人的祝福。该书卷八还有“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味同嚼蜡”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比喻,借用到汉语中就成了比喻内容枯燥乏味到极点的意思了。 《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中赞扬各位菩萨功德时说:“众所知识,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为大医王,善疗重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其中有多个成语进入汉语词体系:“名闻十方”、“不请之友”、“应病与药”还有“狮子吼”。本来“狮子吼”是说诸佛菩萨能够以妙法降伏一切外道邪说,后来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歌赠给朋友“龙邱”居士:“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借用此处“狮子吼”的部分含义,说朋友妻子声音特大,对丈夫管教很严,后来便成

元代文学笔记整理

元代文学 (绪论) 一,起止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1368)止,其间约134年。 二,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由抒情文学为主体转入为叙事文学为主体,审美视角由贵族阶层转向普通的市民大众。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元朝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各族上层统一全国强大的封建王朝。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宋代遗留的南北两个政权的隔离局面,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元史》卷58《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近辽左,南越海表”,疆域超过了唐代。统一增强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2、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元朝成为当时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声誉远及欧亚非三洲。 忽必烈时,严禁权豪势要扰民圈地,并且把荒地分给无田的农户,蠲免赋税,兴修水利。这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城乡手工业、商业在停滞一段时间以后,在统一提供自由安全贸易的大背景下,也走向了繁荣的道路。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有史学家认为:“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过前代的。”(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地位的每一次提高,都标志着那个时代思想的相对解放) 许多城市的规模也超出了前代,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居民多达四、五十万。而当时的杭州,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据马可-波罗记载:“这座城市的庄严与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二、元朝存在的社会问题(大本史四2030) 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P187-188 2、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元代的痼疾。 三、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1、元朝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地位空前低下。2031 2、思想领域多元并存,礼教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与政治上的高压和歧视不同,元代统治者在思想领域相对开放,在儒学受重视的同时,来自不同民族的民众可以自由地有自己的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在中原地区都得到发展,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在元代,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局面。 第二节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 一、叙事文学 1、叙事文学兴盛的原因 在元代,传统的知识分子失去了进身之阶,这对于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的知识分子是个很大的打击。他们每每“沉抑下僚,志不得展”,而同时自尊的品格又不能让他们屈身于当权者,同时他们又不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因此

2017泰迪杯论文最终版

基于市场资金流向分析的商品期货量化交易策略 摘要 资金流向是国际上一个成熟的技术指标,它可以透过价格涨跌的迷雾看到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资金流向规律对商品期货流动有很大相关性,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资金流向规律,并且分析其对商品期货量化交易的影响,建立基础商品期货量化交易数学模型,优化获益问题。 本队伍做A题的过程,第一步先运用auto-trader及matlab对数据进行提取,然后分析数据组成与类型等,再运用excel制作分钟级K线数据,接着分析各数据量(时间、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成交量、持仓量、成交金额)之间的相关性并且从中找出资金流向的规律,初步运用海龟模型建立资金流向模型。 第二步,基于初步模型的建立及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建立的资金流向模型对未来商品期货价格的影响,并改动我们的模型,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观察资金流向是否具有持续性。 第三步,分析各个板块的资金流向是否具有共通性,分析单个标的的资金流向与整个市场板块的资金流向的关系,因此,再次改进我们的资金流向模型。 关键词:资金流向量化投资商品期货改动的海龟模型 K线理论

目录 一、问题重述 (3) 1.1资金流向的初步分析 (3) 1.2 资金流的深入分析 (5) 1.2.1 K线数据的运用 (5) 1.2.2分析K线数据 (6) 二、模型建立 (8) 2.1说明 (8) 2.1.1 择时 (8) 2.1.2 止损和止盈 (9) 2.1.3资金的配置问题 (9) 2.2建模步骤 (9) 2.3海龟交易 (10) 2.3.1 择时入场:唐奇安通道 (10) 2.3.2 平均真实波幅ATR (10) 2.4建仓及加仓 (11) 2.4.1 建仓 (11) 2.4.2 加仓和在止损 (11) 2.5代码 (11) 三、资金流向模型的适用性 (14) 3.1资金流向 (14) 3.2资金流向对未来商品期货价格的影响 (14) 3.3资金流向是否具有持续性 (15) 3.4资金流向的相似性和轮动效应 (15) 四、参考文献 (1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料学笔记(简)

冯友兰中哲史料学笔记 要求:全真透精。 《汉书。艺文志》是西汉以前的书籍的总书目。 一部特定时代的哲学著作,倘若在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史中没有一点痕迹可寻,这部著作的来源就很可疑。 以前的人,特别是汉朝的人,喜欢托古。 判定史料的真伪,主要是的确定它的年代;这与它本身的学术价值,不能混为一谈。要把它放到真正产生它的时代里去讲。 阶级社会中的史料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别是文字著作,我们必须注意它是为哪一个阶级写的。 论目录 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就写一篇提要,称为“叙录”。许多篇叙录汇集起来,成为一部书,名叫《别录》或《刘向别录》。刘歆作出一个总目录,叫做《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略》对于个别的书,只列书名和作者姓名,没有叙录,《七略》是《别录》的节本。 《刘向别录》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在某些古书中看到刘向所作的叙录。《七略》也失传了,不过它的基本部分还在班固的《汉书》里保存下来。 《六艺略》于六艺之外,加上《论语》、《孝经》和小学,共有九种,包括103家,3123篇。这九种书中,与中国哲学史史料有直接关系的是易、书、礼、春秋、论语、孝经。 因乐无经,只有五经。五经加《论语》、《孝经》、《小学》为8,又因为《礼》有“三礼”,春秋有三传,宋人又把孟子列入,称为十三经。 《易经》还有中古文、费式和高氏三家,可是《艺文志〉就没有列这三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很多错误,近人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辩证》,订正了不少。 第三章奴隶社会时期(商至西周)的哲学史料 一般地说,现在所见的《古文尚书》,不可作为资料来使用,除非有些词句,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它的来源。就是《今文尚书》,也不完全可靠。《尚书》中与哲学思想有关系的是:洪范、大诰、康诰、召诰、洛诰、无逸。 《尚书》注解: 1、《十三经注疏》里面的伪孔传和孔颖达疏。 2、《书经集传》,南宋蔡沈。 3、《尚书今文注疏》,清孙星衍。 《易经》:孔颍达的《周易正义》。《系辞》原来有《大传》这个名称,《十翼》中的其他篇是跟《系辞》同样性质的著作,所以都可以称作《易传》。 早期的《周易》,经和《十翼》还是分别开来,直到东汉末年,郑玄才把《篆》、《象》纂入经中。 《周礼》可以看作战国或者秦汉时期的史料。 第四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哲学史料(一) 《论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毕业论文最终版

一、计算机安全基本概述 (2) 二、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攻击的主要方式 (2) 2.1 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2) 2.2 计算机网络受攻击的主要形式 (3) 2.3 计算机网络中的安全缺陷及产生的原因 (3) 三、强化计算机管理是网络系统安全的保证 (3) 3.1 加强设施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3) 四、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对策措施 (4) 4.1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管理 (4) 4.2 运用网络加密技术 (4) 4.3 加强计算机网络访问控制 (5) 4.4 使用防火墙技术 (5) 五、网络系统安全综合解决措施 (5) 5.1 物理安全 (5) 5.2 访问控制安全 (5) 5.3 数据传输安全 (5) 六、结束语 (6)

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 考号:姓名:陈一涵 〔内容提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但由于计算机网络联结形式的多样性、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网络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共享性等因素,致使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网络上传输的信息易遭受偶然的或恶意的攻击、破坏。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确保信息的安全与畅通,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和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本文分析了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攻击的主要方式,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就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攻击防范 正文 一、计算机安全基本概述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计算机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上述计算机安全的定义包含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方面的内容,其逻辑安全的内容可理解为我们常说的信息安全,是指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护,而网络安全性的含义是信息安全的引申,即网络安全是对网络信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护。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使用者的变化而变化,使用者不同,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要求也就不同。例如从普通使用者的角度来说,可能仅仅希望个人隐私或机密信息在网络上传输时受到保护;而网络提供商除了关心这些网络信息安全外,还要考虑如何应付突发的自然灾害、军事打击等对网络硬件的破坏,以及在网络出现异常时如何恢复网络通信,保持网络通信的连续性。 从本质上来讲,网络安全包括组成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在网络上传输信息的安全性,使其不致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攻击遭到破坏,网络安全既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两方面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二、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攻击的主要方式 2.1 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也包括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人为的无意失误。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口令选择不慎,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威胁。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这也是目前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比如敌手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都属于这种情况,此类攻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攻击,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类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这两种攻击均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三是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任何一款软件都或多或少存在漏洞,这些缺陷和漏洞恰恰就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绝大部分网络入侵事件都是因为安全措施不完善,没有及时补上系统漏洞造成的。此外,软件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毋庸置疑,在当今世界仍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意义。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中起源最早、在中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重要的影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息息相关。本文将捕捉佛教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剪影,并从整体分析其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五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即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由官方正式传入。丛汉明传入至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主要的佛教活动被称为“弘译”,即通过对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来传播、弘扬佛教的理论、信仰。从汉明帝时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到后来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一批来华梵僧为佛教经典的东传及翻译做出了突出贡献。综观这一时期的弘译,可分为二系:一为安世高小乘禅数阿毗昙系,二为支娄迦谶大乘方等般若系。其特色为大小乘兼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动乱的社环境下佛教有较大发展。但也应注意到,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的四次灭佛行动中,有两次均发生在这一时期。三国魏地佛教以大乘般若为主,而南方吴地则有支谦、康僧会为代表的梵僧承安世高小乘佛教译注佛经。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於民间,为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翻译家。南北朝时期,佛教几经各朝君主大力扶持提倡。在北方,后赵时期,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於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受业门徒万计,何等辉煌。门徒中道安大师成为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被视为当时北方学界的领袖,有众多创举。此外还有以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般若义著称,创格义佛教的竺法雅。到了後秦鸠摩罗什东入长安,而佛教更加昌盛。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罗什译业贡献之伟,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在南方,传教者有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贵族士大夫的钦仰,为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

佛教 段落及翻译

佛教在大约两干年前的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它的传入和西域的开辟有关,因为这使中印之间的交流比过去容易了。公元67年,两名天竺僧人到了当时的国都洛阳。汉明帝下令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让他们在那里把佛经译成中文。后来,印度和西亚的僧人陆续到达了中国。起初,只有上层阶级的人才知道佛教。到南北朝时期,佛教才在平民中流传开来。 Buddhism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ich was about 2,000 years ago. This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Western Regions, which mad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easier than before. In 67 AD, two Indian monks came to Luoyang, the capital of the Eastern Han. Emperor Mingdi, ordered the building of a temple, which vas named White Horse Temple, and asked the Indian monks to translate Buddhist scriptures into Chinese there. Later, they were followed by other monks from India and West Asia. At first, Buddhism was known only to members of the upper classes. It wa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at it vas spread among the ordinary people. 在中国,小孩的满月酒(One-Month-Old Feast)和抓周(One-Year-Old Catch)仪式独具特色。小孩出生满一个月那天,孩子的家人一般要招呼亲朋挚友,邀请他们一起来庆祝孩子满月。小孩满周岁的那天,有抓周的仪式。按照中国的传统,父母及他人不给与任何指导和暗示,任孩子随意挑选,看小孩抓喜欢的东西,并以此为依据来预测孩子可能存在的志趣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以及前途。 In China, One-Month-Old Feast and One-Year-Old Catch of a baby are of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day when a baby is a month old, the family of the baby will invite their friends and relatives to a ceremony to celebrate the occasion.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stom, nobody will give any instruction or cue to the baby so that it is left free to choose by itself. Watching the baby catch the articles it likes, the family can then make predictions about its potential interest, future career and development.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6章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6章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视频讲解] 6.1 复习笔记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答摩·悉达多(约前565~前485),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产生以后,以恒河流域为中心,向各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很多教派,先后产生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一、佛教与儒、道的碰撞与融合 1.僧祜归纳儒家对于佛教的批判 “经说迂诞,大而无征”;“人死神灭,无有三世”;“莫见真佛,无益治国”;“无古法教,近出汉世”;“教在戎方,化非华俗”;“汉魏法微,晋代始胜”。 2.三教的交流 早期佛教与儒道的关系,总体上说,儒家对于佛教排斥多而调和少,佛教对于儒家,调

和多而排斥少,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较多,文辞争斗也比较热闹,但道教对佛教也多有借鉴,道教的戒律礼仪体系基本上是模仿佛教而建立。 二、六家七宗与道安 1.空宗和有宗 大乘佛教分为空有二宗 (1)空宗是主张缘起性空之宗派,大乘之般若思想即其代表,以宣扬中道之空观为主。大乘佛教传入中国,最先流行的是佛教的空宗思想。 (2)有宗则以万法唯识为根本,唯识宗即其代表。印度龙树、提婆之教系,主张诸法皆空,中国之三论宗即承续此主张。印度无著、世亲之教系,则主张境空识有,形成法相唯识宗。大乘佛教传人中国,最先流行的是佛教的空宗思想。 2.空宗典籍翻译的三个时期 (1)第一期是从支娄迦谶到鸠摩罗什以前,翻译有《道行》《明度》《光赞》《放光》等般若经。 (2)第二期是鸠摩罗什时代,翻译有《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等经论。 (3)第三期是玄奘时代,翻译有《大般若》等经。而般若性空义的研究,到道安法师时期才大为盛行。 3.六家七宗 六家七宗,即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其中本无宗、本无异宗原为一宗,合之共有六家,分之则为七宗。 4.道安的“本无论”思想

毕业设计论文——最终版

毕业设计论文 作者学号 系部 专业 题目 指导教师 评阅教师 完成时间:

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摘要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 1.1J AVA语言的特点 (1) 1.2开发工具E CLIPSE介绍 (2) 1.3开发工具JDK介绍 (2) 1.4应用环境 (3) 2 系统需求分析 (3) 2.1需求分析 (3) 2.2可行性分析 (3) 3 系统概要设计 (4) 3.1游戏流程图 (4) 3.2设计目标 (5) 3.3系统功能模块 (5) 3.4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7) 4 系统详细设计 (10) 4.1程序设计 (10) 4.2贪吃蛇游戏各功能界面截图 (13) 5 系统测试 (16) 5.1测试的意义 (16) 5.2测试过程 (16) 5.3测试结果 (17)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19)

1 绪论 贪吃蛇是世界知名的益智类小游戏,选择这个题目一方面是为了将我们自己的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另一方面,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所学知识把它剖析开来,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真正的了解它的本质和精髓。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能从中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并从中学会从零开始分析设计程序,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目的。另外,通过本游戏的开发,达到学习Java技术和熟悉软件开发流程的目的。 本游戏的开发语言为Java,开发工具选用Eclipse。 Java是一种简单的,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解释型的,健壮安全的,结构中立的,可移植的,性能优异、多线程的动态语言。这里采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主要是基于Java的面向对象和可移植性。 Eclipse 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基于 Java 的可扩展开发平台。就其本身而言,它只是一个框架和一组服务,用于通过插件组件构建开发环境。 1.1 Java语言的特点 1.1.1 简单性 Java与C++语言非常相近,但Java比C++简单,它抛弃了C++中的一些不是绝对必要的功能,如头文件、预处理文件、指针、结构、运算符重载、多重继承以及自动强迫同型。Java 实现了自动的垃圾收集,简化了内存管理的工作。 1.1.2 平台无关性 Java引进虚拟机原理,并运行于虚拟机,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Java接口。Java的数据类型与机器无关。 1.1.3 安全性 Java的编程类似C++,但舍弃了C++的指针对存储器地址的直接操作,程序运行时,内存由操作系统分配,这样可以避免病毒通过指针入侵系统。它提供了安全管理器,防止程序的非法访问。 1.1.4 面向对象 Java吸收了C++面向对象的概念,将数据封装于类中,实现了程序的简洁性和便于维护性,使程序代码可以只需一次编译就可反复利用。

莎士比亚经典语录中英文对照【最新版】

莎士比亚经典语录中英文对照 1、There is a history in all men’s lives。所有人的生活里都有一部历史。 2、Laughter is the root of all evil。笑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3、Love is blind and lovers cannot see the pretty follies that themselves commit。爱情是盲目的,恋人们看不到自己做的傻事。 4、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真爱无坦途。 5、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真诚的爱情之路永不会是平坦的。 6、A proud man,the result is always the pride in his own destruction。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7、Do you not know I am a woman?When I think,I must speak。你难道不知道我是女人?我心里想什么,就会说出来。 8、The empty vessels make the greatest sound。满瓶不响,半瓶

咣当。 9、All that glisters is not gold。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 10、The quality of mercy is not strained。慈悲不是出于勉强。 11、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but thinking makes it so。世上之事物本无善恶之分,思想使然。 12、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13、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Horatio,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的睿智所无法想象的。 14、Good name in man and woman,dear my lord,is the immediate jewel of their souls:Who steals my purse steals trash;’tis something,nothing。无论男人女人,名誉是他们灵魂中最贴心的珍宝,如果有人偷走了我的钱袋,他不过偷走了一些废物,那不过是些毫无价值的东西罢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地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地.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地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地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地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地目地. ,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地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地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地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地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地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地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地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地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地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地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北方地魏国和南方地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地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地僧人来华,从事佛经地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地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地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地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地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地汉人,作为求佛地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地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地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地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地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地发展总需要一定地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地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地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地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地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地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地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地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地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地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地作用,因为当时佛学地不成熟,在民众地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地高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地佛教仍是天竺西域地佛教,而非中国自己地佛教.佛教在中国地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地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地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地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地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地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地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地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地发展.其中后赵地石勒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中国佛学的基础)【圣才出品】

第21章中国佛学的基础 一、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传统的说法是:东汉明帝(58~75年)时,佛教传入中国。但现在有史料可以证明,在此之前,中原的汉族已经接触到佛教。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1)在东汉(公元1、2世纪)时,中国人把佛教看作方术中的一种,与阴阳家及后来的道教方术并没有根本的不同。 (2)公元2世纪时,甚至有一种理论认为,释迦牟尼是老子的一个弟子。 (3)公元3、4世纪间,佛经译成中文的渐多,人们对佛家的形而上学思想了解较多。 (4)5世纪时来自印度的佛教著译大师鸠摩罗什继续使用道家的名词术语如“有”“无”“有为”“无为”等来表达佛家的思想。 3.释义法和“格义” (1)格义 公元3、4世纪间,解释佛经的著作往往援引道家思想,这类著作在当时称为“格义”,即从类比中求得它的含义。 (2)释义法和“格义”的不同 “格义”只使读者看到外貌的形似,而释义则令人看到思想的内在联系。它实际是对印

度佛教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进行一种综合的努力,由此而为中国佛学奠定了基础。 4.“中国佛学”和“在中国的佛学”含义的不同 (1)佛教的某些宗派始终坚守印度佛教的宗教和哲学传统和中国思想不相关联,它们在中国的影响仅限于某个圈子里,并仅限于某个时期,对中国人的思想发展没有产生任何作用。 (2)“中国佛学”是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哲学思想接触后的发展。 二、佛教的基本观念 1.大乘佛教对中国思想影响最大的两端 (1)“宇宙为心”; (2)在形而上学中使用的“负的方法”。 2.“业”的理论 (1)“业”的含义 “业”通常解释为人的行动作为,而实际上它的含义比“行为”要广阔得多,一切有情物(生灵)的思念和言语也都包括在内。 (2)“业”的报应 ①“业”是因,果是“报”。每一个人都是因与果、业与报的连环套。 ②人的今生只是他前生的“业”的果报。他在今生的作为(“业”)又决定他来世成为什么,他将来的作为又结成更后世的果报,以至于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