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的启示(楼宇烈)

说古鉴今古为今用——北大楼宇烈教授龙泉寺讲座

(2010-01-17 08:51:19)

转载

标签:

分类:寺院报道

宗教

学诚法师

佛教

儒释道

楼宇烈

中国

龙泉寺

文化

说古鉴今古为今用

——北大楼宇烈教授龙泉寺讲座

为了丰富信众的知识结构,开拓弟子们的视野,学诚法师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资深教授楼宇烈先生来龙泉寺给僧俗二众做讲座。1月16日,楼教授在春节前百忙中,进行了“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的第一次开讲。

学诚法师开场时介绍楼教授是一位在学术界与宗教界都相当受尊

崇的元老级的人物。楼教授有很高的佛学理论造诣,参访很多的佛学院、寺庙,并受邀出席各种佛教方面的研讨会等,他在学界和教界讲课,一直很受欢迎。

9点钟讲座开始,楼教授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受到科学与物质主义影响,现代人役于物,精神变得匮乏不安并对自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楼教授指出,科学发展要有一种伦理观念,呼吁东西方都要重新思考人与天、人与地的关系,思考天地人三才的关系。

基督宗教、中国儒家以及印度佛教这三种关于生命来源的探讨,呈现出不同思考方向与发展。西方自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到近代科学推动工业革命,人变成了世界的主人,不听命于自然、天地,产生一连串“异化”的过程。因此,要重新回归人文思潮,重建新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在中国。

楼教授说,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多元并存,和而不同。先秦诸子百家到了汉代只剩下儒、道、墨、法、名、阴阳六家。汉末,只剩儒、道两家,此时,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进相互交流、融合。儒释道三家兼容并蓄,隋唐时代,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形成“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三教配合的架构。“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华文化三根支柱流传延续迄今,存在有三种条件:一、坚持自己的主体性;二、善于吸收其他文化;三、适应时代做出自我调整。

讲座现场

谈到佛教中国化问题,经常会引起误解。楼教授主张,与其说佛教中国化,不如说佛教“本土化”。佛教适应了中国本土环境,讨论问题都是原来的佛教教义问题。楼教授认为,不该从佛教是否借用儒道名词概念表述,来判断佛教根本教义与理论是否发生变化来看,用这些名词不代表用儒道思想理念替代原来的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作出调整,其观念与传统中国文化有内在契合,所以可以生根。

现代西方研究方法,科学方法强调“客观性”与“还原”。楼教授认为,历史、哲学、宗教很难完全站在客观立场。像是佛陀诞生时期,圣严法师统计有七十多种说法,时间从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前三百年,中间差了好几百年。谈到佛教历史、文献、典籍,要掌握读的方法,楼教授以《六祖坛经》转法华,不被法华转,强调根本宗旨不能忘掉。楼教授还曾经根据此公案,做了一个对联:

读书贵得义,要在能转法华

悟道成平常,不离穿衣吃饭

最后,楼教授以佛教所有名相都是假名施设,并介绍表诠(从正面作肯定的表述)、遮诠(从反面作否定的表述)两种表达方式做结尾。楼教授自谦地说,今天讲座尚未进入正题,然而其格局高度已涵盖整个中国佛教的沿革与信仰自觉,谓以“说古鉴今、古为今用”作为“中国佛教史”系列开篇。

讲座现场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结束,楼教授回答了听众提问。

问一:佛教如何看待入世和出世问题,其中有对立或统一吗?或者是有取舍?或者真正可以达到你们所说的成佛、超越三界?(分别问学诚法师、楼教授)

大学生提问

学诚法师:这个问题刚才楼教授都说过了,佛教的根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佛教对社会的价值回应了佛教它自身的价值。

楼教授:这个问题对佛教有点了解,不能说没了解,没了解不会提这个问题,那么有点了解,但是又没有完全了解,经常会提这样的问题。(众笑)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存在着对佛教的一个了解的程度的问题,佛教在早期是比较强调要离开社会,出家,出家就是因为生活的这个家问题太多了,给我们的染污得太厉害了,所以要得到解脱,就要离开这个家,出家。但是慢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呢,他并不是出家就能解决问题,出了这个家,他还得进那个家,是吧,因为一个家嘛,在我们现实世界的这个大家小家,你出家去过修行的生活,其实也是一个家,那么这个家是不是能够把全部问题都解决呢,也不对,也不一定能够都解决,何况还有许多舍不得出家,但特意要求得心灵的宁净,那怎么办,佛教应该是有一种慈悲的心肠,你要上求菩提,还要下化众生,你让每个人都出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佛教后来的发展,尤其到了大乘佛教,就把出家和在家这个修行给统一起来了,尤其告诉在家的信徒,要自净其意,并不一定就要采用出家的这样一种方式,而是要更积进的在你的生活中间去转变你自己的生存的状态,这一现实就不是一个逃避的问题,而去面对它,去转化它的问题。所以在维

摩诘经里有一句话:‘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也就是你能够真正地认识到世间性空,我们一天到晚是被这个现象世界、虚幻的世界在摆布,认识到这些虚幻的本质是清净的,是没有那么多差异的,都是平等的,都是缘生的,缘起的,那么认识到这一点呢,他就能够放下了吗?他就不用出世了吗?是吧,也正因为这样的,所以说烦恼之外是没有菩提的,所以摩诘经里面也讲了,烦恼即菩提,或者说烦恼与菩提不二,所以到了大乘佛教已经把这个问题应该说解决了,不是把出世和入世对立起来,而是把出世和入世统一起来,不仅在家的信众要面对,不是回避,而且出家的信众也要关怀,关怀这个世界,所以这个宗教都在起一个导师的作用,引导的问题,可能有人又会提出来了,我前世造的孽,所以你现在的生存的状态,就命定了,即然你自己造的因,你受的报,那是一个积极的状态,推荐大家去看看《了凡四训》。”

楼宇烈教授

问二:您今天讲了基督教、佛教,请问您本人是什么信仰?

楼教授:问到我有什么信仰?我当然有信仰了,我的信仰呢可以说不是单一,通过我对不管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作为一个人,就是要保持人格,信仰就是要铸造一个人格,人跟天地打交道,生活在天地中间,我们人又是跟其它的生命,从一个角度来讲是没有差异的,作为一个人呢,他有兽性的一面或者动物性的一面,又有人性的一面,所以人的一生,我认为就是人性跟兽性之间在较量,人性不战胜兽性的话,兽性就会战胜人性,那你就不成为一个人了。所以孟子讲:人跟禽兽之间的差别就是一点点,“在几希也”,差别在哪里?人有自觉和自律,我记得是在前年,四川发生地震,龙泉之声去采访我,我当时就讲这样的一句话:天地给人以最大的自由,万物中间没有比人再自由的了,人是在天地万物中最自由的一类,因此人也就应该有最大的自觉和自律。天地对其它的万物都有某一种束缚,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自然给它规定了,规定死了。人呢?你动物不让它睡觉不行啊,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人几天不睡觉也可以支撑下去,这样行吗?这样就把你身体搞垮了。所以养生的第一条就是饮食要有节,起居要有常,这样才能够把身体养好,确实天地给你,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没有不能吃的动物。可动物呢,有的只能吃这个,有的只能吃那个,有的动物即使是杂食,它也没有像人那么自由,人可以生吃还可以熟吃,动物没有熟吃的吧?它也没法熟吃啊!动物受到很多很多自然给它的规律性,人给他最大,自己不自觉自律,人跟动物一样,所以人格的塑造是人一生中间最重要的。人格怎么塑造呢?我是吸收了至少儒释道三家,要回归人自然,我们讲回归人的本来面貌,这是佛家讲的。道家回归婴儿,儒家讲什么?要保持赤子之心。我们一到这个社会上就不知道我自己了现在我找回我自己。我要保持一棵赤子之心。我要像一个婴儿一样,我要回归我的本来面貌,什么面貌?自性本来清净,原无烦恼嘛!这是禅宗最上乘的第一教导。所以我的信仰,做人就做一个真正的人做本来面貌的人,做赤子之心的人,要做像一个婴儿一样,没有这样的那样的杂七杂八想法的人。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最后总结时说:“楼教授从西方文化到东方文化,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从佛教的历史到佛教的现在都涉及到,并且提出了知识的两大类:科学的体系、人文的体系。从人文的体系里面强调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科学知识体系里边指出了种种的不足、偏差,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来读佛教的历史,读佛经的两种方法遮诠和表诠,读书贵在得义,以古鉴今,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了解、学习中国佛教历史的方法。他也指出了社会上面一般所说的原生态、客

观、还原,这些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好方法,这本身也不是最好的一种方法,这些都是告诉我们读经、读史的要领,不仅读佛教的历史,社会的历史也同样如此,也指出了现在社会上面传统文化的种种的一些迷惑,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个课非常的好,也为我们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请楼教授给大家讲课(掌声)。楼教授从他几十年来的研究,并且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佛教文化,视角是非常的独特和宽广,对于我们有佛教信仰的人来讲,是有非常好的帮助,我们再一次感谢楼教授!”(热烈掌声)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一

尊敬的学诚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到龙泉寺,在刚刚建成的道场来做一个讲座。龙泉寺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寺庙。凤凰岭,在北京地区也是一个风水非常好的地方。过去是很多的修道人静静修道的地方。现在,学诚大和尚在这把它恢复起来,而且把它发扬起来,搞成这么一个庄严的道场和这么好的讲堂。刚才,学诚大和尚还跟我讲,今后龙泉寺要在传播佛教文化、以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东方传统文化这方面,要做更多的工作,我听了以后非常得振奋。

从现在整个的世界局势来看,近几百年来,西方文化占了主导的地位。可以说是,在整个的世界范围之内,构成了一个冲击,对于传统文化,可以说有很多方面都被西方文化的潮流给洗刷掉了。那么,我们想一想,人类的文化,一些古文明国家,都有五、六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也是五千年的古国,而且,有文字记载以来,我们现在能够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商朝的,到现在也有3000多年历史了。难道3000多年的文明就比几百年的文明差吗?几百年的文明就能把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冲击掉吗?我想是不行的。而且,从这几百年,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文明的主导下面,结果是给我们整个人类一方面带来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提升,另一方面,给我们精神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惑。人,难道就应该这么活着吗?就为了物质而活着吗?

其实,人类诞生以来,几千年的努力,都在让人怎么样和动物区别开来。可是这几百年的文化,在很大的程度上,又让我们重新回到动物那方面去。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个其实在100年以前,这个苗

头已经出现了。当时,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感觉到人的自我越来越丢失了,人越来越成了机器的奴隶。我们如果看看100年前的那些西方的一些学者,包括中国的一些学者,他们的文章都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是说,人不能成为机器的奴隶。那么,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的背后,隐藏着的就是人成了物的奴隶。

那么这个问题在中国,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贤们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在战国末年,我们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思想家,叫做荀子。在他的集子里边就讲到,他说“传曰”,所谓“传曰”,就是说以前就有这样的说法。什么说法呢?叫做“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他说我们的圣贤很早就讲了,君子是应该去支配物的,小人是让物来支配。所以叫“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这是很早就提出来,人不应该成为物的奴隶,不应该让物去支配人。那么到了近代以来,实际上是有了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西方文化中间,它就是走了两个极端。

我常常讲,我们人活在世界上,是头朝天,脚朝地。可以说,自古至今,自东至西,我们所有思考的问题都离不开天、地、人。因为人是头朝天,脚朝地嘛。拿中国的话来讲,就是“天生地养”。天是赋予我们生命的,地是养育我们生命的,地出产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养育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中国人说“天生地养”。于是人就要思考人与天的关系是什么,人与地的关系是什么。在天地中间,人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那么关于天生,就有许许多多的人们的思考。天怎么生出人来的?什么叫天呢?那么在中国也有很多说法。中国比较普遍的一个说法,就是“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这是东汉时候一个哲学家,叫做王充的讲的。天地、阴阳之气一合,万物就产生了。那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叫做“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很自然的一个事情,自然而然的一个事情,就是天生万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中国的文化里,天生长人,天生出万物

来,所以天是一切生命的来源。一切生命由天生出来以后,要靠地来养活他,地出产万物嘛。万物的生命都离不开天,所以人应该尊重天。这是没问题的。

我们知道中国人很讲礼仪,“礼仪之邦”嘛!很讲礼仪,礼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报本!不能忘掉我们的根本。所以荀子在讲到礼,叫做礼有三本。首先一个,就是“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本,不能忘掉。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祭天、又为什么要祭地。祭天祭地都是不忘本。北京有六个坛,都是祭祀用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六个坛。这六个坛都是要报本用的。天地日月,我们人能离得开天地日月吗?先农就是记农时,虽然也可以说祭,也跟祭地坛一样,跟祭地一样,它是农作物嘛,中国最早是一个农业国家。社稷就是国家、政权的代表、象征。

所以荀子讲,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本,万物都由天地所生、所养。但是天地生万物又有各种各样的,有很多,有兽类、有禽类、有人类,分类的呀。每一类的生命,又来源于什么呢?就来源于它的祖先。人有人类的祖先,兽有兽类的祖先。每一类,兽里面,老虎有老虎的祖先,牛有牛的祖先。人也有祖先,人里面还有各个族,各个人种,都有他自己的祖先。祖先生养你,你也不能忘掉。所以荀子第二句话就讲,“先祖者,类之本也”,祖先就是这一类的本源。这个也不能忘。

那么作为人来讲,你生下来了,父母把你生下来了。你呢,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样作一个人,怎么样才算一个真正的人。那要靠什么呢?靠师长的教育,老师的教育,靠我们社会的教育。所以荀子讲第三句话,叫“君师者,治之本也”。君——君主,象征一个政权,象征一个社会的领导,君和师,是治之本也。使这个社会得到治理,每个人能得到治理,这个治是包括治人和治己。既要治理国也要治理自己,所以怎么样治理好自己,也要靠君师的教育,所以过去,中国人历来在一般的家庭里边,都供一个牌位。现在我们没有了,但是如果到许多的老宅子里面去看,到山西的很多个大院,到这个其他的云南也好,可以说所有地方的老宅子里面进去看,都可以看到一块很大很大的牌,叫什么?天、地、君、亲、师,我们过去要来祭这个。现在有的地方就说我们现在哪有君主呀?我们国家已经没有君主了,不是君主国家了嘛,所以有的地

方就把这个君改成国。天、地、国、亲、师,这个也可以。君本来也可就是代表一个国家,代表一个社会,也就政权嘛,就是刚才讲的社稷。所以人是不能忘本的。所以在中国的那个天呢,除了整体上来讲是所有生命的本源,同时也象征着自己的祖先。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中间,常常把天称为“大父母”。生你的父母是直接的父母,这个天是“大父母”。还称“王父”,“王”就是最大的意思啦,“王父”就是大的意思啦。所以在中国,这个生命的来源,就是来源于自然的天地和自己的祖先。所以中国人重视天,一个是一切生命的来源,一个就是自己的祖先。

所以中国文化中间,这个天是代表一种祖先崇拜。那么在外国文化中间呢,生命是不是也是来源于天呢?那么这个天是谁啊?我们都是很清楚的,如果从基督宗教文化来讲,那就是上帝。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所以就有了基督宗教文化。伊斯兰宗教的文化,那么就是都是真主,真主创造这个世界,创造万物和创造人。

所以人们就在讨论,在考虑生命是怎么来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考虑,西方人有西方人的考虑。了解生命的来源很重要。包括佛教,也思考,生命是怎么来的。我们现在世界上关于生命的来源,其实有很多很多的思考。但大致上来讲,我给它归纳成三大类:一类就是刚才讲到的,基督宗教,那种文化背景下面的生命来源。一切生命其实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不仅仅赋予你肉体的生命,同时也给了你灵魂,也创造了你的灵魂。那么这个生命都是一个个个体的,这个个体的生命呢,只有一次,死了以后,肉体是消失了。那么灵魂呢,或者是上天堂,或者是下地狱。

你这一生中间,做了能够增加上帝荣耀的事情,那么你得到上帝的救赎,让你的灵魂上天堂。那么如果你,这一辈子做的事情都有辱于上帝的荣誉,损害了上帝的荣誉,那么你死后呢,你的灵魂就得下地狱。生命对于人来讲就只有一次。那么生命跟生命之间呢,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都是上帝的子女。所以在西方呢,父母跟子女之间关系就是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所以他的,关于个体的观念很强烈。父母对子女,也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抚养这样的子女的。所以子女到他的独立年龄的时候,父母就不应该再去管他了。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一些观念。

那么,中国的观念就不是这样了。中国的观念,认为生命都是有一个系列的。或者有一个族类的,天地生了万物,万物中间的每一类都有他自己的祖先,生命延续。所以在这个生命的链条中间,每一个体只不过是生命链条中间的一个环节。个体的生命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现象。生命是会延续的,那怎么延续呢?在子女身上延续。所以他这个延续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延续。我们大概都知道中国有那么一句话:叫做“薪传”,或者“传薪”。“薪”就是草字头下面一个新旧的“新”,一根木柴。我们现在理解就像接力棒,“薪传”就是接力棒。像接力赛跑一样,你拿着接力棒跑,跑到那地方传给后一棒,后一棒接着跑。中国古代讲“薪传”,就是一个个体生命,就像一根木柴一样。生命在的时候,就是木柴在燃烧。所以是薪火相传嘛!那么火烧啊烧,把这木柴烧完了,怎么办?另一根木头接着烧。这就是火尽薪传。一个个体生命结束了,另一个生命接着——那就是子女了,一根木头的火烧尽了,另一根接着烧。作为个体生命,有生就有死,这是非常自然的。所以为什么其实中国人对生死

是很豁达的。但是,生命会延续的。怎么延续?子女延续。所以,中国人观念中非常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就意味着这一族类的生命就要结束了。这就是中国文化对于生命的观点。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间,肉体和精神都是相连的。所以,中国传统观念里面,子女继承父母财产,是顺理成章的,这在西方是没有的。反过来,子女替父母还债也是理所应当的,父债子还嘛!这都跟生命的观点有关系。

再一个生命观念,是印度文化中间,有很多关于生命的说法了。像婆罗门教,他们也讲个体生命是轮回的。但是,是由神来决定的。佛教兴起来以后就不一样了。佛教强调的生命,是一个个体的生命。这与婆罗门教是相同的,跟基督教也是相同的——生命是一个个体。但生命是怎么来的?佛教认为,生命是由自己以往的业造成的。佛教讲业、业力、业报。业有身、口、意三业。也就是人的行为、言论、思想。身,就是人的行为;口,就是人的言论;意,就是人的思想。所以,生命就是人的一切行为、言论、思想的结果。你有了这样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就有了现在这样一种生命状态。你的业力没有消除,你还在不断地造这个业,你的生命就会延续。哪怕你这一生的肉身结束了,还会有下一生——这就是轮回,中国早期佛教里就称之为“更生”。因此,你要想了脱生死,就必须消除你所有的业。你的业消除了,你的生命才不会再延续。这样的一种生命观,说明你的生命完全就是你自己的业所积累的结果。所以,我们佛教讲是,自作自受。个体的生命,来源于自己的业。

(未完待续)

中国佛教史的启示

——楼宇烈教授“中国佛教史”系列讲座之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