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

4.1 配水系统的设计

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

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边计算)δ2

B(δ为配水槽壁和集水

+

+b

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

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与池壁的距离

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

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

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

(1) 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

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侧溢流堰的出水优于外侧溢流堰,因此本设计采用置单侧堰进水。

集水槽设自由溢流堰,溢流堰严格水平,即可保证水流均匀,又可控制沉淀

池水位。为此溢流堰常采用锯齿形堰,这种出水堰易于加工及安装出水比平堰均匀,池水位一般控制在锯齿高度的1/2处为宜。

4.2.2 挡板的设计

在出口处设置挡板,挡板高出水面0.1~0.15m,挡板淹没深度是沉淀池深度而定,不小于0.25m,一般为0.3~0.4m,挡板位置,距出口为0.25~0.5m。

4.3 辐流式二沉池的一般设计原则

辐流式沉淀池一般为圆形,水流沿沉淀池半径方向流动。池直径在6~60m 之间[28]。具体设计参数如下:

(1) 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

(2) 坡向泥斗的底坡≥0.05;

(3) 池径≥16m;

(4) 表面负荷≤2.5m3/(m2·h);

(5) 沉淀时间1~1.5h;

(6) 池径<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板。池径>20m,一般采用周边传的刮泥机;

(7) 刮泥机转速为1~3r/h,刮泥机外缘线速度≤3m/min;

(8) 非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0.5m。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9)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10)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 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11) 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国外许多专家学者[29~31]通过实验研究指出:选择合适的沉淀池几何结构参数可以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率。二次沉淀池的效率受下列因素影响,包括悬浮物固体浓度(污泥颗粒大小、污泥的密度、进水速度),流场和构筑物的几何尺寸与挡板的特征。

5 工艺设计计算

5.1 主体尺寸计算

该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规模与处理35万人生活污水处理厂匹配。查表5.1得:综合生活污水定额为95~155 L/(cap ·d ),取127 L/(cap ·d )

表5.1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 [单位:L/(cap·d)]

注:cap 表示“人”的计量单位

居民区生活污水平均日流量

s L qN Q /51486400

1035127864004

1=??==

(5.1)

居民区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 36.1514

7

.27.211

.011.01===Q K z (5.2)

则最大设计流量

)/(2520)/(7.0)/(70086400

36

.1103512786400334max h m s m s L qNK Q z ==≈???==

(5.3)

本设计采用4座池 单池最大设计流量

)/(175.0)/(6304

2520

33max s m h m n Q Q ==== (5.4)

式中:

max Q ——最大设计流量

n ——池数(不少于两个) 单池表面积

)(3508

.16302m q Q A === (5.5)

池直径 )(1.2114

.3350

44m A

D =?=

,取D=25m

(5.6)

则,实际单池表面积 )(491)(254

14

.34

2222'm m D A ≈?=

(5.7)

实际表面负荷 )/(28.1491

63023'

'h m m A Q q ?=== (5.8)

式中:

q ——表面负荷,h m m ?23/ 校核堰口负荷: )/(43.4)/(23.225

14.36.3630

6.3'1m s L m s L D Q q ?

π

(5.9)

校核固体负荷:

)/(138491243630)5.01(24)1(2

'

'

2d m kg A

QN R q w ?=???+=?+=

(5.10)

固体负荷在120~150)/(2d m kg ?,符合条件 式中:

w N ——混合液悬浮物浓度(MLSS ),kg/m 3,取3 kg/m 3

设沉淀时间t=1h 澄清区:

m t q A

Qt h 28.1128.1'

''

2=?===

(5.11)

设污泥停留时间't =1.5h 污泥区高度:

)(44.1491)93(5.05

.13630)5.01()(5.0)1('

''

'2

m A C N t QN R h u w w =?+???+=++=

(5.12)

式中:

u C ——底流浓度,kg/m 3

3/95

.0)

5.01(3)1(m kg R R N C w u =+?=+= (5.13)

有效水深:

)(4)(72.244.128.1'

'2'2

2m m h h h <=+=+= (5.14)

径深比

19.972

.2252==h D (5.15)

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符合条件 设超高3.01=h ,缓冲层5.03=h

设泥斗上口直径m d 41=,下口直径m d 22=,泥斗倾斜角度ο55 则泥斗高m h 43.15= 池中心与池边落差: )(525.0)2

4

25(05.0)2(14m d D i h =-?=-= (5.16)

式中:

i ——坡向泥斗的底坡≥0.05 池边水深

m h h h 22.35.072.232=+=+= (5.17)

沉淀池总高

)(475.543.1525.022.33.0541m h h h h H =+++=+++= (5.18)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之探讨 沉淀池是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构筑物,为提高水处理能力、稳定出水水质、降低运行成本和控制基建投资,各种类型的沉淀池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革新。笔者在某污水处理厂工程的设计中,针对出水水质要求高、用地面积少的情况,二沉池选用了圆形周边进水周边出水幅流式沉淀池。该工程总设计规模17×104m3/d,近期实施10 ×104m3/d。4座周进周出的沉淀池作二沉池,单池处理能力Qd=3.25×104m3/d。下文对周进周出沉淀池的选择及配水系统的设计谈一些具体做法。 1 周进周出与中进周出沉淀池的比较 1.1 沉淀区的流态二次沉淀池进水为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浮物固体MLSS的质量浓度在3000-4000mg/L之间,远高于池内的澄清水。由于二者间的密度差、温度差而存在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中进周出和周进周出两种不同池型内的混合液流态各不相同,详见图1与图2:

在中进式沉淀池中,活性污泥混合液从池中心进水管以相对较高的流速进入池内,形成涡流,经布水筒逐渐下降到污泥层上,再沿沉淀区中部向池壁方向流动并壅起环流。分离出的澄清水部分溢流入出水槽,部分在上面从池边向池中心回流;密度大的混合液则在下面从池边向池中心流动,形成了反向流动的环流。这种环流不利于沉淀,限制了池子的水力负荷。 而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沉淀池中,密度流的方向与中心进水式相反。混合液经进水槽配水孔管流入导流区后经孔管挡板折流,下降到池底污泥面上并沿泥面向中心流动,汇集后呈一个平面上升,在向池中心汇流和上升过程中分离出澄清水,并反向流到池边的出水槽,形成大环形密度流,污泥则沉降到池底部。因此,周进周出沉淀池的异重流流态改变了沉淀区的流态,有利于固液分离。 1.2 容积利用率 异重流现象在中进式沉淀池中会形成短流,部分容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池子的实际负荷比设计负荷大得多。而周进式由于大环形密度流的形成,容积利用率要高得多。 对应进。出水槽位置的不同,中心进水与周边进水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各不相同,详见表1。 表1 幅流式沉淀池容积利用率[1]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 4.1 配水系统的设计 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 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边计算)δ2 B(δ为配水槽壁和集水 + +b 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 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与池壁的距离

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 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 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 (1) 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 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侧溢流堰的出水优于外侧溢流堰,因此本设计采用置单侧堰进水。 集水槽设自由溢流堰,溢流堰严格水平,即可保证水流均匀,又可控制沉淀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计算说明书

2.5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 2.5.1 二沉池表面积及直径 二沉池面积F q n Q F ?=max 式中 Q max —— 二沉池设计数量250m 3/h ; N ——二沉池座数,此次为1; q —— 表面水力负荷,此次取0.6m 3/(m 2·h) 故 27.4166 .0250m F ≈= 池子直径D : m F D 03.234≈=π,取D=24m 2.5.2 校核固体负荷G ()F X Q R G ??+?=max 124 故 ())/(79.647 .4163250%501242d m kg G ?≈??+?=<150kg/(m 2·d) 满足要求 2.5.3 高度计算 (1)沉淀区高度h 2’ 停留时间t 取2.5h ,故 m F t Q h 5.1'max 2≈?= (2)污泥区高度h 2’’ 取污泥停留时间:T=1h ,故 ()()()()m F X X X Q R T h r 45.07 .4169332505.011212''max 2≈?+??+??=?+??+??= (3)池边水深h 2 m h h h 25.23.0'''222=++=(式中0.3为缓冲层高度)<4m ,满足要求 (4)污泥斗高度

污泥斗上直径D 1=2.3m ,下直径D 2=1.3m ,斗壁与水平夹角为55° 故污泥斗高度h 4为: m 71.055tan 22214≈???? ? ??-=D D h (5)池总高H 二沉池采用单管吸泥机排泥,池底坡度取0.01,故污泥斗边缘与二沉池外边缘底端的高差h 3为: m h 11.001.02 3.2243≈?-= 取超高为0.5m ,所以池总高H : m h h h H 57.35.0432=+++= 2.5.4 出、入流槽设计 采用渐变式的出、入流槽设计,在槽宽不足300mm 时,槽宽采用300mm ,出水槽与入流槽合建。取入流槽起始端流速为V=0.3m/s. 设计流量为Q s =0.07m 3/s.采用经验公式可得起始端水深H 0,并且设槽宽与水深相同,则 m V Q H B s 48.000≈==,取0.5m

周进周出二沉池设计

周边进(出)水型二沉池的设计 才振刚 众所周知,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不加以处理控制,直接排入水体和土壤中,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仅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还严重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很低,长年徘徊在10%以下,一些城市的水环境已经恶化,修建大量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已迫在眉睫。在各类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活性污泥法,而在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中,二次沉淀池是保证出水水质的关键构筑物之一。下面,我结合实际工程,就二沉池的选型、计算探讨如下: 一、适用条件 沉淀池主要是去除悬浮于水中的可以沉淀的固体悬浮物。初次沉淀池主要是对污水中以无机物为主体的比重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而二次沉淀池是对污水中以微生物为主体的、比重小的、因水流作用易发生上浮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一般来说,二次沉淀池多采用竖流式和辐流式,前者比较适用处理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后者则适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二、不同类型二沉池设计、运行参数比较 一般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原污水从池中心进入,在池周边出流,进口处流速很大,程紊流现象,影响了沉淀池的分离效果。而周边进水型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与此恰恰相反,原污水从池周边流向池中心,澄清水则从池中心返回到池周边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缺点。原污水流入位于池周边的进水槽中,在进水槽底部设有进水孔,再从进水孔均匀地进入池内进行悬浮颗粒的沉淀,从而提高沉淀效率。根据国外资料介绍,这种沉淀池的处理能力比一般辐流式沉淀池要高出一倍。沉淀池设计计算时一般以水力负荷来计算有效面积,用固体负荷做较核,在二沉池中尤为重要。根据国外资料,国外所采用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和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二次沉淀池的水力负荷最大为2.72m3/(m2.h),最小为1.0m3/(m2.h),而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中二沉池所采用的水力负荷值,最大为1.19m3/(m2.h),最小为 0.73m3/(m2.h),由此可以看出,周边进水型二沉池的水利负荷要比普通型二沉池水力负荷平均高出1.72倍。这就显示了周边进水型二沉池具有气节省面积、减少池数和投资等优越性,是可以推广应用的一种新型二次沉淀池。 三、二沉池中的泥、水间的运动 正常的混合液在量筒中停留10分钟,将出现上下两层,即清水面层和悬浮活性污泥层。10分钟后悬浮的活性污泥层开始浓缩,但完成浓缩过程至少要半小时以上,甚至好几个小时。浓缩过程意味着层面以下的活性污泥浓度不断的变浓,在量筒底部出现不高的浓集活性污泥层。这种在量筒里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际的二次沉淀池中,就是明显地存在着澄清层、悬浮沉降层、活性污泥浓密压缩层、底流污泥层等层面。一般设计计算二次沉淀池时,要考虑两个停留时间,即污水停留时间和活性污泥停留时间。所以在设计二沉池的有效深度时,将这些层面简化为澄清层和污泥层,两层相加成为二沉池的有效水深。 在二次沉淀池中起浓密作用的是悬浮沉降层的活性污泥颗粒不断下沉传递给浓密压缩层,而污泥层随着时间延长而不断压密浓缩,最后形成底流污泥层。显然这些层面的高度是随着进水流量、混合液浓度、排泥浓度、回流活性污泥量的变动而有所变动。这些层面变动的客观事实在周边进水的二沉池表现为:活性污泥混合液进入二沉池后,由于悬浮液的浓度差,就形成了密度流。而在二沉池中由于不断进入的混合液浓度与澄清层之间的密度总是存在的,所以密度流也总是存在的。 四、周边进水型二沉池的若干优越性 上述密度流所形成的环流现象显然给普通辐流式二沉池带来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流在出口处上升时会带走轻的细小污泥絮体,影响出水水质;沿底部的密度流又与日俱增刮泥方向相反,容易搅动起轻的活性污泥颗粒,影响沉淀效果;普通辐流式的沉淀池的进口在排泥斗的上方向,混合液进入池后,又是先降落到池底,这样就会造成部分混合液从排泥斗直接短路排出。这些问题与密度流流速大小有关,流速越大越严重。要控制流速,往往只有限制进水流量,也就是要控制过流率即水力负荷值。由于这一原因,一

某辐流式二沉池工艺设计(下)

4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的工艺设计 4.1 配水系统的设计 配水系统的设计是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的关键所在。周进式辐流式二沉池的只有沿圆周各点的进出水量一至,布水均匀,才能发挥其优点。而常用的配水系统为配水槽和布水孔。 4.1.1 配水槽的设计 目前的配水槽大多采用环状和同心圆状如图,也有牛角配水槽如图。布水孔的形状分为圆形和方形。布水孔间距有等距,也有不等距。 图3.3 环状配水槽图3.4 牛角配水槽由于配水槽是混凝土施工,宽度曲线的施工精度不容易保证,牛角配水槽不易实现,因此本次设计选用环形平底配水槽,布水孔孔径和孔距不变的配水系统。孔径为800mm,孔距为1040mm,并在槽底设短管,且短管长度为50~100mm。配水槽宽600mm。 根据结构设计分析,配水槽底厚一般为内壁厚度的2倍,分别为0.3m和0.15m。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为(从沉淀池池壁内边计算)δ2+ B(δ为配水槽 +b 内壁和集水槽堰壁厚度)。 4.1.2 进水区挡水裙板的设计 挡水裙板延伸至水面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与池壁的距

离与配水槽的宽度相等。 4.2 出水装置的设计 出水装置由集水槽和挡板组成。 4.2.1 二沉池集水槽的设计 二沉池集水槽是污水沉淀过程中泥水、固液分离的最后一道环节和工序,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 常见有3 种布置形式: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见图3.5。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均为单侧堰进水, 设计堰上负荷基本一致, 从构造和水力条件来看, 两者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内置双侧堰式的集水槽因堰上负荷小、出水水质好而应用较多。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 (1) 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 内侧水质优于外侧。 (2) 因集水槽内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内置双侧堰式内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图3.5 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 在实际运行中, 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 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 而内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内侧溢流堰的出水优于外侧溢流堰,因此本设计采用内置单侧堰进水。

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设计探讨

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设计探讨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是一种沉淀效率较高的新池型,与传统幅流式沉淀池相比,它具有耐冲击能力强、水力负荷高、沉降历时短、沉淀区容积利用率高、单位水量处理造价低等特点。所以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流态上观察可知,中心进水时,水流集中于水表面部分,下部的水基本不参与流动,近似于驻流区,有效流动截而仅为上部不大的一个区域。而周边进水时,水的流动截面增加,流速较中心进水时变慢,流体质团从进水到出水之间在池中停留的时间变长,故从 其中沉淀出的固体物质较多,所以提高了沉淀效率,其容积利用率高。此外由于周进周出沉淀池配水较均匀,使污水进入沉淀区的流速较中心进水小得多,所以有利于悬浮颗粒的沉淀,提高了沉降效率。周边进水沉淀池与幅流式沉淀池相比,表面负荷提高了1倍(2.45m3/m2·h),停留时间缩短了30~50%(<1 h),基建投资降低了30%。 周进周出沉淀池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 1、配水槽与集水槽的设计 配水槽与集水槽沿池周布置,两槽合建,共底共壁。水流由总入口进入外圈配水槽,在配水槽内环槽流动,同时从槽底布水孔沿程配水。澄清水经内圈集水三角堰进入集水槽,沿集水槽汇入总出口流出。 配水槽与集水槽工艺设计基本要求如下: ①要求沿程配水基本均匀,配水均匀性受流量变化以及设计与施工正常误差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均匀稳定性。目前一般采用变孔距法,均匀配水也要求各布水孔沿池周同心分布。 ②要求周边集水基本均匀,集水堰环应与池周处于同心圆(由于配水槽与集水槽合建,故配水槽净宽B与集水槽净宽B‘之和B+B'为常数)。 ③为了便于施工,槽底宜采用平底(J=0);布水孔孔径d采用同一规格(一般取d=100mm ),孔深与底厚相同,沿程不变;槽宽不宜<0. 3m,即要求B≥0. 3m,B' ≥0. 3m。 ④混合液不应在配水槽内发生沉淀,环槽流速V不宜低于0. 3m/s(末端环槽流量Q→0, V<O. 3m/s不可避免,减小末端槽宽有利于发挥槽底布水孔泄流对沉降的扰动阻碍作用)。 ⑤入槽水流与环槽水流的流向垂直,理论上可采用双向环槽配水。但工程中很难保证在总进水口双向对称分流,一旦偏流,就会严重破坏配水均匀性,无法补救。另外,双向配水也不利于配水槽内撇渣(浮渣刮板随吸泥机单向旋转)。因此,采用单向环流配水更为可靠实用。 2、排泥系统

马来西亚Pantai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特点

马来西亚Pantai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特点邵彦青1,2 侯 锋1,2 薛晓飞1,2 李艳萍2 庞洪涛2 穆永杰2 (1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124;2北京北华清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124) 摘要 Pantai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是马来西亚境内第一座地下式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32万m3/d,在原有氧化塘厂址上改建为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中采用了改良A2/O工艺、周进 周出矩形沉淀池、再生水回用等处理工艺,以及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水源热泵等绿色节能技术,既 满足了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又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 关键词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 设计特点 节能技术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of the Pantai underground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in Malaysia Shao Yanqing1,2,Hou Feng1,2,Xue Xiaofei 1,2,Li Yanping2,Pang Hongtao2,Mu Yongjie2 (1.Beijing Enterprises Water Group Limited,Beijing 100124,China; 2.Beijing Beihuaqingchua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Beijing 100124,China) Abstract:Pantai Second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as the first underground wastewatertreatment plant in Malaysia which was constructed on an oxidation tank site with the design scale of320 000m3/d.The treatment processes including enhanced A2/O process,circle in-and-out rectan-gular sedimentation tank,and reclaimed water reuse,and the green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in-cluding methane generation,solar generation,and water source heat pump were used in this pro-ject.As a result,this project could not only meet the stable operation and discharge requirements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but also satisfy the idea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reen tech-nology. Keywords:Underground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Design characteristics;Energy-savingtechnology 传统污水处理设施一般建设于地面之上,对于城中地上厂而言,污水处理厂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臭气、污水、污泥等污染给周围居民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厂区与周围住宅区、商业区之间需设置隔离带,在浪费土地资源、影响城市形象的同时,制约着周边地块的功能规划、土地价值以及城市发展。为解决城市污水处理与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以其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绿色节能的环保技术成为解决城市污水处理问题的新选择。本文以马来西亚Pantai第二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为例,介绍其主要设计参数、设计特点、绿色节能技术,对地下式污水处理系统所具有的优势进行分析探讨。 1 工程概况 2011年7月,北控水务集团中标Pantai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合同总金额约9.83亿马币。原Pantai污水处理厂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PantaiUtama区,总处理能力22万m3/d,服务人口87.7万人,实际服务人口已达118万人,处理能力严重不足。污水收集管线渗漏现象十分严重,与旱季比较 ,DOI:10.13789/https://www.360docs.net/doc/0d17679087.html,ki.wwe1964.2014.0224 24  给水排水 Vol.40 No.9 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