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语言学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均把语言(Language)作为其研究对象。然而,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在其对语言的态度、目标及方法上彼此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语言学中,语言是“形式体系"(System of Forms);而在语言教学中,语言是“技能体系”(Set of Skills)。语言学研究注重建立能够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而语言教学却以学生掌握语言为最终目的.为使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实践相结合,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便应运而生,充当了二者间的媒介。它诠释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并使之为语言教育工作者所用。

应用语言学主要在两个方面对外语教学起着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首先,应用语言学将理论语言学(Theoretical Linguistics)向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的方向拓展,这样教师便能够就教学目标与内容做更好的衡量。设计教学大纲(Syllabus)时,教师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应该教授文学作品还是日常交流用语? 应该教授整个语言体系还是其中的一部分? 编选课本的原则如何?什么样的练习最为合适?要回答这些问题,教

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自己对语言习得的性质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判断。应用语言学给教师提供了语言及其体系性质的确切信息,故而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语言习得性质的理解。老师也因此在采用何种方法、教授何种内容的问题上会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其次,应用语言学通过语言学理论给语言教学法(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以深刻启示。确定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教师便要考虑如何教的问题。教与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如何对待学生犯的错误?教师要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应用语言学利用各种语言学理论规定了语言习得的性质,故而有助于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和技巧。

二、各种语言学理论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1。传统语法(Traditional Grammar)

传统语法是20 世纪前对语言的描述(Language Description),它基于早期的拉丁或希腊语法。作为前语言学时代的产物,它强调准确(Correctness)、文雅(Literary Excellence),套用拉丁语式(the Use of Latin Models)及书面语言(the Priority of the Written Language)。

在语言教学中,基于传统语法的课本总将19 世纪著名作家的作品作为语言的范例,因而他们往往推崇的是过去的“最纯正的语言形式”( Purest Form) 而非如今的“衍生形式”(Degenerated Forms);相比之下,它们更为注重书面语言而非口语;而且它们关注的是句子的各个细节点(Detailed Points)而非整个句子结构.因此,传统的语言教学往往使学生学会许多诸如“英语中不能用分割不定式(Split Infinitive)"或“句子末不能用介词”等等这些拉丁语中的禁忌(Taboos)。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许多的定义、规则并辅之以详细的解释,因此可称之为“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意即主要的教与学的活动就是翻译和语法学习。在许多的现代语言学家看来,这样的教学法对语言习得百害而无一利。他们认为教师教授的应该是语言本身而非语言的知识,因为在日常的交流中,人们首先应该学会“说”(Speak)语言,而非“读”(Read)语言。

2。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结构主义语言学描述的是语言结构及体系的特征.与传统语法不同的是,它所描述的是人们日常交流

中所使用的现成的口头语言.结构主义语言学在音位系统(Phonology System) 方面开了先河,而音位系统为教授发音的教学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方便和帮助。然而,同传统语法一样,结构主义语法的焦点依然是某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Grammatical Structure).结构主义的教材是基于语法模式(Grammatical Patterns)和语法结构,是以本着有利于推进教学顺序而编排的。显然,结构主义语言学受到了行为主义(Behaviorism)观点的影响,而行为主义的观点恰恰认为,一个人的语言习得是通过逐渐养成基于刺激—反应链(Stimulus2Response Chains)之上的习惯而进行的.这对教学法的启示颇为深刻:我们应该利用一定的模式训练方法(Pattern Drill Technique)使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习得变成其自觉行为。

3。转换生成语言学(Transformational2Generative Linguistics)由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TG Grammar) 把语言看做是一套固有规则的体系。按照乔姆斯基的观点,一个说本国语的人便拥有一

种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儿童天生普遍具有某种语言天赋。在习得目的语期间,他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语法。因此,语言的习得并非习惯的形成过程,而是一项不断建立假设(Hypothesis)并对其进行测试的活动。对于句子的组成结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由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及一些转换规则(Transformational rules)构成。尽管乔姆斯基的理论不是实践主义的代表,然而一些应用语言学家发现转换生成语法给语言教学带来了一些有用的概念。

例如,在设计教材时,具有相同深层结构的句型模式可以紧密相连,如主动与被动句。转换规则也有助于教师讲授复杂的句子结构。在文学教学中,特别是在作风格分析(Style Analysis)时,转换生成语法也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例如,可根据作者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各种转换类型而确定其风格.然而,尽管我们做了将转换生成语法付诸语言教学的各种尝试,但这种正式而抽象的语法在语言教育领域的影响仍然有限.

4. 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义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将语言看做是在社会化交流中执行各种功能的工具。他在其一系列的作品中详细考察了童年时期语言功能的发展及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在哈勒第看来,学习语言就是要学会表达言下之意(to mean),为此必须掌握与句型(Sentence Forms)直接相关的语言功能体系。既然系统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的形式体系,而且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性,故其范围领域要比前述的语言学理论要广阔得多。在语言教学领域,它给人们带来了教学大纲设计的观念的变化,基于功能性的教学大纲因此也日益受到关注.

5。交际能力理论(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能力(Competence) 的概念起源于乔姆斯基,它指理想中的语言使用者的语法知识,与具体情况下的语言的实际运用并无关系。交际能力的概念一直被人批判为太过于狭义且理想化。作为对功能概念的拓展,海姆斯(D。H。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它有四个组成部分:可能性(Possibility)—生成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可行性(Feasibility)—生成能够为人脑所理解的句子的能力;恰切性(Appropriateness)-在具体的社会变化场合准确使用语言形式的能力;行为性( Performance)—语言表达行为的完成.

依海姆斯的观点来看,语言习得者获取句子知识的行为不仅是从语法的角度,而且是从恰切性的角度出发的。语言习得的目的是具有执行一系列语言行为(Speech Acts) 以便参与相应的语言事件(Speech Events).换句话说,语言习得即所谓执行某些功能的能力的习得.同哈勒第的功能语法一样,海姆斯的理论也为人们带来了基于功能性的大纲,而且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即交际教学大纲.交际能力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语境(Context) 。例如,在应用中,教师可讲述在不同情形下,同一句子如何执行陈述、命令和请求的功能。另一方面,在介绍同一语意结构的不同语言学形式时,教师可让学生特别注意,它们使用于不同的语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学理论影响到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界定习得目标,设计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及特殊手段,选择评估手段等等。事实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能力相对应,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与交际能力理论相照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语言学理论的趋势一直在推动着西方的语言学家及语言教育界向着交际的目标迈进,然而迄今为止成果甚微.讨论了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的应用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我们想提请读者注意两点。首先,语言教学实践性非常强。掌握丰富的语言学理论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师自身应该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寻找对自己适用或有价值的语言学理论。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到学生的需求,而不是被各种语言学概念所迷惑.其次,语言学并非是影响教学实践的惟一理论领域。其他诸如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语言教学的实践的影响也颇为深刻。

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精选教育文档

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各行业领域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如何合理使用交际话语,促进交际各方的人际关系,做到即坚持原则又互相尊重,在和谐交际语境下达成交流目标,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语用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已引起语言和教育研究者的密切关注,但将其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影响语用学理论对外语教学实践指导功能的发挥(刘伟、孙颖2014)。本文就如何将语用学研究成果有效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 践这一问题作深入分析。 二、语用学的涵义与诞生历程 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如何科学运用语言,即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语用学和语义学是互为补充的两个不同研究领域。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著名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首先使用了“语用学”这个术语(何自然1987),50至7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学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和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先后提出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正式创刊,

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得到确认(文旭1999)。?拇耍?语用学研究引起了语言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范围不断拓宽,语用理论得到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知识层面上,而无法很好地理解话语语境,包括语言交际的场合,交际的性质,交际参与者的经历和个人情绪等,将不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即不能灵活得体地运用语言。因此,在交际言语行为实践中,只有合理地运用语用策略,才能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三、国外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1967年,英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逻辑与会话》讲演中提出了旨在创建一套系统的有关隐含意义的哲学构想,受到各学科专家的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及其各项准则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构建一般性会话原则和交际各方语言表述形式及 内容的具体规定,其核心思想――合作原则成为语用学领域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但该原则也受到了不少质疑、批判、修正和改造。封宗信(2008)将始于Kasher的诸种寻求代替格莱斯原则的新原则称为“后格莱斯原则”(Post-Griceanprinciples),包括理性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而把以Levin-son为代表的肯定Grice哲学框架并以阐释和发扬为主的新原则称为“新 格莱斯原则”(Neo-Gricean principles),包括数量原则、信

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理论是指对人类语言学习的认识和理论系统,它是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在 语言学习理论中,有很多流派和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这些理 论都对外语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行为主义是指强调学习是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一种无条件的机械过程。在语言学习 方面,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是一种通过环境因素而习得的行为,外界的刺激可以使人们产 生语言行为。这种理论启示了外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对语言 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在一定的环境刺激下自然地学习语言。 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中,人的认知过程被视为一种推理过程,通过思考和推理,人们 能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在语言学习方面,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学习语言时先通过感知、记忆和语音表达等方面的认知处理,然后通过语法和语言规则的推理和分析来掌握语言。 因此,外语教学应该着重于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的认知过程,促进学生思考语言细节和逻辑 关系,认识到语言规则的本质。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从社会角度看待语言,强调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的语言 学习和使用。在语言学习方面,社会语言学认为人们学习语言时不仅需要语言环境,还需 要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包括语言使用的习惯、价值观和文化内涵等。同时还需要了解语 言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方式,以及语言学习和使用所涉及的社会交往和文化因素。因此, 外语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跨文化 教育元素。 以上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表明:外语教学应该注重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加强对 语言的感知、记忆和理解;注重以思考和推理为基础的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规 则意识;注重跨文化交际,帮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习惯。同时,教师应该采 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结合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学生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言 的兴趣和热情。

语言学流派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流派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作为系统性研究语言产生及发展历程的学科,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性。外语教学作为语言学在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与语言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语言学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的教学理念、方法及手段,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随着21世纪的到来,众多现代语言学流派获得迅速发展和繁荣。现代语言学流派虽然因为自身理念及研究角度不同在外语教学方面存有差异,但都是从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深刻内涵出发来研究教学问题,从而为外语教学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导,为外语教学及世界范围内语言的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一、传统语法与外语教学 传统语法是指以早期的拉丁或希腊语法为源头,在19世纪中期之前对语言进行系统描述和具体分析的现代语言学流派[1]。传统语法诞生于前语言学时期,而并非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产生时期。传统语法追求语言描述及表达上的准确无误,十分讲究利用文学手法进行语言雕琢和完善,赋予语言以特殊的文学意义。此外,传统语言多使用拉丁模式,在进行语言表达和书写时,强调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论述,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在外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编写外语教材及安排语法知识常常以传统语法作为理论根基,将早期一些具有语言权威性的学术作品作为教学资源使用并将其视为教学典范。随着语言形式持续退化,外语教学持续将书写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加以强化,而并不十分关注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从细节出发,研究语言某一层面的用法和结构,而并不重视对语言整体的探究。因此,外语教学中,学生经常被要求注意一些禁止使用的语法和禁止出现的语言错误。外语课堂教学中,翻译和语法探讨是整个外语教学的重点。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常常教授语言的定义、用法及使用规则。此教学方法注重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将语言学习过程看作知识的传递和认知过程,并将语言学习模式固化,即采用教师授课、学生接受的形式。传统语法模式使学生能够

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日常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它既是一种文字,又是一门艺术。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本文试分析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习得教学法认知论 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语言的沟通和表达。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语言给人留下第一印象。有了语言,才会有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以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在社会中存活下去的,我们必须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才能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然而,各方面的力量来源于社会大众,语言的交流可以让我们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时代的发展脚步多快,都不会改变人与人的交流方式。语言是如此的重要,那么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就成为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语言习得是人类语言发展的进程,第一次语言习得,关系到儿童时代的语言能力发展;而第二次语言习得,关系到成人语言的发展。理论学

家们一直都强调先天与后天是语言习得的最重要因素,也有其他理论学家认为儿童有先天的语言能力促进语言的学习,还有其他学者从认知能力和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因素中得出。除此之外,研究语言习得有助于教师使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语言习得的定义及其与语言学习的区别 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语言习得是一种潜意识行为。语言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语言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及其特点 语言习得包括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分为喃语阶段(半岁到一岁)、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双词句阶段(一岁半左右)、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和成人句阶段(两岁半至五岁)。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包括刺激反应论、认知论和语言功能论。刺激反应论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他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他的观点是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行为跟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强化模式养成习惯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心理、认知、语言结构及其对语言 习得的影响等方面的一种理论。对于英语教师而言,这些理论对于他们在教学中的选择方 法和策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以下是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1. 了解学习者的背景和文化对于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学生的背景和文化是他们语言习得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背景和文化,为学生设计适当的教学内容和策略。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具有与英语相似的语言结构,因为他们的母语是拉丁语系的语言。这些学生可以采用一些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教学方法。 2. 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可以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 在传授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时,教师应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信息。这是因为学 生可以更容易地建立新知识和他们已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持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可以加速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 学习者需要持续不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以加速他们的语言习得过程。教师可以创造 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交互。如果学生可以在课外也接触到英语,那么他们的语言习得效果会更优秀。 4. 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 a. 语言输入教学法: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接触和理解目标语言。 b. 交际教学法:创造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交际,逐渐提升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c. 语言反思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语言结构,理解语言的变化规律。 5. 对于不同年龄和语言水平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不同年龄和语言水平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较小的学生,可以 采用游戏教学等形式;而对于成年人,可以采用自主学习、阅读和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于英语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教师应对学生的 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和学习方法等因素进行了解,从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 学生的语言习得效果。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作者:马倩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03期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儿童或成人习得母语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外语学习一般是由第二语言习得而来。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非母语。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起点,英语教师应重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此,笔者梳理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重要理论,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探讨语言输入和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相关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 1.输入假说及互动假设 克拉申(Krashen)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接受和理解输入信息,从目前的i水平提高至“i+1”水平,以此遵循自然习得的顺序。朗格(Long)认为,说话人是通过修饰交际模式,如解释、重复、减速或与第二语言说话人合作来保证思想交流。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交际调整提高理解,理解导致习得。 2.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入,也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出,在社会互动中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因受到互动过程的调节而改变。 维果茨基(Vygotsky)认为,儿童的认知有两个发展水平,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ZPD)就是指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龄人合作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在二语习得领域,最近发展区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合作式学习是如何促进语言学习的。 二、教学实践与第二语言习得 1.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克拉申主张,学习者应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大量阅读和倾听各种语言输入材料,这是促进语言习得发展的有效途径。向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输入方法,其中之一是基于内容(content-based)的教学。

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语言学习理论是研究语言学习规律的理论。无论是语言学习还是语言教学 都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对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有助于语言教学效率的提高。文章试图 概括性地描述和解释了三种主要的语言学习理论,并探讨了语言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学习理论;外语教学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语言教学的观念上发生了一次明显的转变,即教学研究的重心 从“教”转向了“学”。人们从长期的教学研究及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到“教”和“学”是 学习者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的两个同等重要的、不可分隔的部分。认识上的转变自然带来研 究重心的调整以及实践内容上的变革。首先,语言教学研究已从教学法转向了学习者的学 习方式,从重点研究如何“教”转向了研究如何“学”;同时,研究重心的转移也使人们 更加重视语言学习理论的探讨。 二、语言学习理论 回顾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过程,可以说不同的学习理论均建立在不同的语言学派的基 础之上:同时它们又起源于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和发展。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 行为主义理论到认知理论再到人本主义理论的过程,在现代心理学意义上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揭示人类学习的普遍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行为主义理论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在对婴儿与动物的行为进行对比实验时发现,“在给定的 条件下,动物或许无所不能学会”。Skinner(1957)对人脑的语言机理进行研究时提出,“语言也是一种行为,语言行为与老鼠在条件反射下拨动实验棒的行为如出一辙”。因此,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的学习只是简单的模仿和习惯的养成。儿童模仿他们能够听到的声音 和话语,由此得到了大人的赞许并达到了成功的交际,这种模仿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受到 大家的鼓励,他们继续模仿和练习这些声音和话语,直到养成了正确的语言习惯,学会了 这种语言的准确应用。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学习者所能接受的语言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持 续不断地巩固和加强,是成功地掌握语言的关键。 (二)认知理论 20世纪50年代,Chomskv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机制假说并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根据这种假说,人之所以在孩童时期就能习得语言并运用自如,关键在于人脑中存在着与 生俱有的语言习得机制。Chomsky指出儿童学习语言同学习走路相似,如果有足够的营养 和大量的运动,儿童不用教就能学会走路,学习语言也是相同的道理。只要有足够的语言 输入,学习者,或者说学习者的生理机制,就会自觉地完成语言的学习。Chomskv认为行

社会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社会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社会语言学的定义和开展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首先兴起了社会语言学这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力量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它强调的是语言在社会中的语用,瑞士著名学者索绪尔〔Saussure〕那么指出,语言是一套建立在社会约定根底上的符号系统,而建立符号系统是为了集体,正如建造航船是为了大海。同时,它对检验语言、文化和社会之间的互相影响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社会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1..英语教学要重视语言的可承受性和得体性 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最根本的就是语言的可承受性。例如在称呼,问候以及议论某个话题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可承受性。比方,在讨论称呼的时候一般有三种不同情况。1.直呼其名。2.称号加姓。3.只用称号。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和熟悉的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一般对对方直呼其名。比方说Smith,,Marry等等。而不会用Mr.Smith,或Miss-Marry,这样太正式,显得有间隔感。当在非常正式庄严的场合,如会议等,称呼某个人就得用称号加姓,例如Mr.Smith或Miss-Marry。而假设直呼其名那么显得太随意,也让别人感觉没有被尊重。当我们还不知道别人的姓的时候,我们称呼别人一般用Sir或Miss,Madam等。此外,某些职业的名字也可以用来称呼人,例如doctor,professor等等。但engineer,driver等一般不能用作称呼。然而,在中国的学校里我们随处都可以听到学生称呼老师为teacher,比方说学生见到老师时用good-afternoon,teacher.这只是把中文式的称呼生搬硬套的翻译成英文。其实在西方国家的学校学生称呼老师一般就用一个简单的Sir或者Miss就可以表达。当我们在向外国人表达问候的时候是不能用中国式的问候的。Have you eat?Where are you going ?这些问候会让外国人感觉怪怪的。而在西方的表达习惯中一般用Hello,Hi等,还会用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

语用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文档

语用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它旨在研究语言在特定交际环境中如何运用和理解,回答了语言是如何被人们用来进行交际这一中心问题。语用学是语言学中发展的比较完整、系统的一门学科,但究竟什么叫语用学,却有不同的定义。虽然定义不同,但在语用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人们比较认同两个方面的内容:(1)语用学研究言语交际和和理解中与语境有关的各方面问题;(2)语用学研究言语交际和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作用。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使用,研究语言是否合适、得体以及如何做到合适、得体。我们知道,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的使用语言,仅仅懂得语音、词汇、句法、语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懂得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各种关系,掌握成功交际所需的各种非语言因素。然而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仍属于“知识”型的课堂教学,即将英语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用词规则和语法规则的详细讲解和机械性操练,忽视对所教词句语用规则的传授。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认识很多单词,语法掌握的也不错,但与人交流尤其是与外语本土人士进行交流时却问题百出,不尽人意,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原因在于学生缺少成功交际所必须的语用能力。 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并不随着语法能力的发展而自然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并且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社会语用、社交语用失误的频繁出现也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拟

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语用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外语教学要以语用知识的教学为方向和核心 进行外语教学,语言知识的教学固然是基本,但要学生在接 受学习和培训后,使外语真正成为他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各方面的语用知识,包括语用语言知识、社会语用知识、跨文化语用知识、语际语用知识等。 在语用语言方面,对语言形式进行语用分析,认识语言形式 的语用功能、语用含义和语用差异,无疑是语用知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环节。使用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交换情感,同一交际目的与意图、同一言语行为的实施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实现。如要表达请求这一交际意图,实施请求的言语行为可以用陈述语句,也可以用疑问语句或祈使语句;更有甚者,同一语言形式在表达同一语用意图时可以体现为不同的话语内容。以道歉为例,用陈述句实施这一言语行为时,道歉这个交际语用意图可以体现为“直接陈述歉意、解释或描写事件发生的情景或过程、承认自己负有责任或过错、许诺或保证不再让类似事件发生、主动提出补偿”等不同的话语内容。同样,同一个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言语行为,达到不同的语用意图和交际目的。比如,一个简单的陈述句“ Cold in here ” 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陈述事实、表达请求、提出建议、表示责备、发出警告、暗含讽刺挖苦、开玩笑”等一系列语用含义。社会语用方面,要研究、分析、讲解语言的社会成份、人文因素和文化因素,比较系统地介绍语言在社会语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领域里的一种新的研究路径,已经历了30年的蓬勃发展。进入本世纪以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出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趋势,尤其是与语言教学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本文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最新发展,来探讨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启示 1.语言的体验认知观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而不是绝对的客观现实)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中的作用,认为没有独立于认知以外的意义。语言不是封闭、自足的体系,而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等各种因素综合的产物。换言之,语言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中的、经验基础之上的产物。这就是语言的体验认知观。语言使用反映出我们对世界在空间、社会、物理等各个层面的体验与理解,以下面这句话为例: ⑴He is in high spirits to day. 这里high的用法就来自人们日常的生活体验。因为在现实世界,我们对数量的多少经常会用高低来衡量。句⑴中的high spirits 就可以通过这一认知体验来解释,高的精神就是多的精神,精神多了也就是有精神,精神状态好的意思。 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我们有以下三点启示:①注重英语语言和文化的阅读和体验。②课堂教学活动应以体验性活动为主(文秋芳,20XX)。③实行“全人教育”,关注人生经验(文旭,20XX)。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模拟体验等各种教学实践,帮助英语学习者从使用中体验和认知英语的意义和作用。 2.语言的隐喻性和转喻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人类进行高层次思维和处理抽象概念的一个重要手段(文秋芳,20XX)。例如“火”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能给我们很多的具体感受,如温暖、热、烫、毁灭等。当我们碰到某些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精品文档

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 1Krashen 的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于二语习得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诸多理 论研究成果,而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就包括S.D.Krashen 的二语 习得理论五大假说:习得- 学得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 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这些理论对于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规律,提高语言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习得- 学得假说 Krashen 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一种是语 言习得,一种是系统的语言学习。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况下,流利、正确的使用该语言,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 与外界的实际实践,无意识的吸收到该种语并在无意识的情而语言学得是指有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Krashen 认为,只有 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1.2输入假说 该假说认为二语习得产生的一个条件就是:习得者需要有比现有水平更高的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 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1 公式。根据Krashen 的观点,这种输入需要习得者可以理解输入,并有足够的量。“输入假说”还强调,语言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接触大量可理解输入后自动形成的。 1.3情感过度假说

情感过度说认为二语习得的进程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可能变成语言吸收,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者促进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的作用。Krashen 归类出三种情感因素:动力、自信心和焦虑程度。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教师要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以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自信心,排除学生心理障碍,从而保证输入与习得效果。 1.4监控假说 此假说是在学得- 习得假说基础上出发,认为语言习得可以培养语言,从而流利顺畅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而语言学得只能起到监控的作用,即用学到的语言规则等来检查语言的准确性。在语言教学中,强调对学生的监督不宜过急过多,应恰到好处,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实际活动中。 1.5自然顺序假说 这个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例如,一些实验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

各种语言学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均把语言(Language)作为其研究对象。然而,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在其对语言的态度、目标及方法上彼此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语言学中,语言是“形式体系”(System of Forms);而在语言教学中,语言是“技能体系”(Set of Skills)。语言学研究注重建立能够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而语言教学却以学生掌握语言为最终目的。为使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实践相结合,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便应运而生,充当了二者间的媒介。它诠释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并使之为语言教育工作者所用。 应用语言学主要在两个方面对外语教学起着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首先,应用语言学将理论语言学(Theoretical Linguistics)向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的方向拓展,这样教师便能够就教学目标与内容做更好的衡量。设计教学大纲(Syllabus)时,教师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应该教授文学作品还是日常交流用语? 应该教授整个语言体系还是其中的一部分? 编选课本的原则如何?什么样的练习最为合适?要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往 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自己对语言习得的性质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判断。应用语言学给教师提供了语言及其体系性质的确切信息,故而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语言习得性质的理解。老师也因此在采用何种方法、教授何种内容的问题上会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其次,应用语言学通过语言学理论给语言教学法(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以深刻启示。确定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教师便要考虑如何教的问题。教与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如何对待学生犯的错误? 教师要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应用语言学利用各种语言学理论规定了语言习得的性质,故而有助于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和技巧。 二、各种语言学理论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1.传统语法( Traditional Grammar) 传统语法是20 世纪前对语言的描述(Language Description),它基于早期的拉丁或希腊语法。作为前语言学时代的产物,它强调准确(Correctness)、文雅(Literary Excellence),套用拉丁语式(the Use of Latin Models)及书面语言(the Priority of the Written Language)。 在语言教学中,基于传统语法的课本总将19 世纪著名作家的作品作为语言的范例,因而他们往往推崇的是过去的“最纯正的语言形式”( Purest Form) 而非如今的“衍生形式”(Degenerated Forms);相比之下,它 们更为注重书面语言而非口语;而且它们关注的是句子的各个细节点(Detailed Points)而非整个句子结构。因此,传统的语言教学往往使学生学会许多诸如“英语中不能用分割不定式(Split Infinitive)”或“句子末不能用介词”等等这些拉丁语中的禁忌(Taboos)。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许多的定义、规则并辅之以详细的解释,因此可称之为“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意即主要的教与学的活动就是翻译和语法学习。在许多的现代语言学家看来,这样的教学法对语言习得百害而无一利。他们认为教师教授的应该是语言本身而非语言的知识,因为在日常的交流中,人们首先应该学会“说”(Speak) 语言,而非“读”(Read) 语言。 2.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结构主义语言学描述的是语言结构及体系的特征。与传统语法不同的是,它所描述的是人们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现成的口头语言。结构主义语言学在音位系统(Phonology System) 方面开了先河,而音位系统为教授发音的教学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方便和帮助。然而,同传统语法一样,结构主义语法的焦点依然是某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Grammatical Structure)。结构主义的教材是基于语法模式( Grammatical Patterns)和语法结构,是以本着有利于推进教学顺序而编排的。显然,结构主义语言学受到了行为主义(Behaviorism) 观点的影响,而行为主义的观点恰恰认为,一个人的语言习得是通过逐渐养成基于刺激—反应链 (Stimulus2Response Chains)之上的习惯而进行的。这对教学法的启示颇为深刻:我们应该利用一定的模式训练方法(Pattern Drill Technique)使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习得变成其自觉行为。 3.转换生成语言学(Transformational2Generative Linguistics)由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TG Grammar) 把语言看做是一套固有规则的体系。按照乔姆斯基的观点,一个说本国语的人便拥有一

乔姆斯基语言观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4页word

乔姆斯基语言观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认知心理学的语言观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创造性的假设验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学习者不断根据输入的语言材料,对语言规则提出假设,并通过验证,对这些规则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1]认知心理学的语言观主要是指来源于乔姆斯基语言学研究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代替结构主义成为语言研究的主流,它一方面继承了结构主义偏重形式分析的传统,另一方面受当时兴起的认知科学的影响,以探索知识的心理表征结构为核心,强调对语言本体及其心理机制进行解释。[2] 1.哲学基础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的哲学基础是客观主义,它反对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结构主义语言观,坚持理性主义。受笛卡尔唯理主义的影响,乔姆斯基在摒弃二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是人的天赋官能的假说,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心智的体现,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通过遗传先天地存在于每个健康的人的大脑中。 2.研究方法 乔姆斯基主要采用演绎法进行语言理论的研究。他首先提出假设,再收集素材,进行归纳,最后验证假设,找出语言的共性,揭示出语言的普遍规律,最终建立普遍语法。通过深入地研究个别语言,他总结出其中无需学习便可掌握的语言规律,并使之与另一种语言中的相关规律加以比

较,从而得出普遍语法的表现形式。他主张在语言描写中采用语言生成模式衍生出各种语句,用内省式的演绎方法对语言进行明晰的形式化处理。 3.乔姆斯基的语言先天论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一系列习惯行为,而是一个以复杂语法为基础的语言体系,大部分语言习得都是通过学习这一语言体系而获得,通过掌握其有限的语法造出无限的语句。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体现,为人类所独有,语言能力通过基因遗传先天地存在于每一个健康的人的大脑里。语言先天论可以较好地解释以往结构主义难以回答的语言知识获得问题。[1]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机制假说。语言习得机制是人类固有的语言组成部分,是头脑中专门处理语言的生理部分,它作用于原始语言数据,生成儿童语言特殊的抽象语法。正是因为有了它,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都具有足够的固有知识来理解生成语言表层结构的深层结构。 4.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了《句法结构》,以当时刚出现的计算数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语言理论,用有限的句法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生成语法假设人类大脑中的语法知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各种语言特有的规则,通过后天学习、训练获得;另一部分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原则,通过生物遗传在大脑物质结构中固定下来。规则生成合格的句子,原则限制规则,防止生成不合格的句子。二者互为配合、制约形成丰富的语法。[3]乔姆斯基特别强调句法自治性,他把句法看作是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句法描写可以不考虑语境等因素,从句法内部找到对句法规则的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