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治疗指南2023

肝癌治疗指南2023

概述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世界各地的病例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本文将提供一份最新的肝癌治疗指南,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肝癌。

1. 肝癌的分类

在制定肝癌治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对肝癌进行分类。根据肿瘤细胞类型和分期,肝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原发性肝癌:肝脏内起源的恶性肿瘤。 - 继发性肝癌:由其他部位的癌细胞转移到肝脏形成的转移性肝癌。 - 肝细胞癌:最常见的肝癌类型,起源于肝细胞。 - 胆细胞癌: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肝癌。 - 肝内胆管癌:起源于肝内胆管的肝癌。

根据肝癌的分期,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0期:癌细胞仅仅存在于肝内,尚未侵犯邻近组织或淋巴结。 - I期:癌肿直径小于2厘米,浸润不超过内层肝脏组织。 - II期:癌肿直径2-5厘米,浸润超过内层肝脏组织。 - III期:癌肿直

径超过5厘米,或侵犯邻近组织或淋巴结。 - IV期:癌细胞

转移到其他器官。

2. 肝癌治疗方法

根据肝癌的类型和分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常见的肝癌治疗方法包括: - 外科手术:适用于早期肝癌,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 - 射频消融治疗:通过高能量射频电流灼烧肿瘤,可用于治疗早期肝癌和肝癌转移灶。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通过阻断肝癌的血液供应,同时给予化疗药物。 - 靶向治疗: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 - 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 - 放疗:使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 - 免疫疗法:利用免疫系统来抑制和杀死癌细胞。

3. 新的治疗进展

近年来,肝癌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下面介绍

几种新的治疗方法: - 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免疫疗法,通过改造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和攻击

肝癌细胞。 -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微创治疗技术: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等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肝癌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 靶向治疗药物:多种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不断问世,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4. 肝癌治疗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进行肝癌治疗时,患者需要了解治疗的风险和可能出现

的并发症。一些常见的治疗风险和并发症包括: - 术后合并症:手术治疗可能引起术后出血、感染、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 放射性损伤:放射治疗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和胃肠道反应等并发症。 - 化疗毒副作用:化疗药物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消化道不适、脱发等副作用。 - 免疫反应:免疫疗法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包括发热、高血压、皮疹等不良反应。

5. 术后康复和随访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康复非常重要。以下是一

些建议: - 饮食调理:术后患者需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盐。 - 适当的运动:适度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恢复和促进血液循环。 - 忌烟限酒:戒烟和限制饮酒有助于减少癌症复发的风险。 - 定期随访: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和影像学检查,以及咨询医生的建议。

结论

肝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科技和医疗技

术的不断进步,肝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本文提供了一份最新的肝癌治疗指南,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肝

癌。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治疗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建议患者咨询专业医生获得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肝癌治疗指南2023

肝癌治疗指南2023 概述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世界各地的病例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肝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本文将提供一份最新的肝癌治疗指南,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肝癌。 1. 肝癌的分类 在制定肝癌治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对肝癌进行分类。根据肿瘤细胞类型和分期,肝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原发性肝癌:肝脏内起源的恶性肿瘤。 - 继发性肝癌:由其他部位的癌细胞转移到肝脏形成的转移性肝癌。 - 肝细胞癌:最常见的肝癌类型,起源于肝细胞。 - 胆细胞癌: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肝癌。 - 肝内胆管癌:起源于肝内胆管的肝癌。 根据肝癌的分期,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0期:癌细胞仅仅存在于肝内,尚未侵犯邻近组织或淋巴结。 - I期:癌肿直径小于2厘米,浸润不超过内层肝脏组织。 - II期:癌肿直径2-5厘米,浸润超过内层肝脏组织。 - III期:癌肿直

径超过5厘米,或侵犯邻近组织或淋巴结。 - IV期:癌细胞 转移到其他器官。 2. 肝癌治疗方法 根据肝癌的类型和分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常见的肝癌治疗方法包括: - 外科手术:适用于早期肝癌,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 - 射频消融治疗:通过高能量射频电流灼烧肿瘤,可用于治疗早期肝癌和肝癌转移灶。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通过阻断肝癌的血液供应,同时给予化疗药物。 - 靶向治疗: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 - 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 - 放疗:使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 - 免疫疗法:利用免疫系统来抑制和杀死癌细胞。 3. 新的治疗进展 近年来,肝癌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下面介绍 几种新的治疗方法: - 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免疫疗法,通过改造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和攻击 肝癌细胞。 -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微创治疗技术: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等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肝癌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 靶向治疗药物:多种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不断问世,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2023肝癌术后辅助治疗及术前新辅助治疗

2023肝癌术后辅助治疗及术前新辅助治疗 肝癌患者术后高复发率制约着肝癌外科治疗的进步,应用术后辅助治疗或术前新辅助治疗对于降低肝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第六届长三角肝病高峰论坛暨肝脏肿瘤多学科诊治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连新教授分享了《肝癌术后辅助治疗及术前新辅助治疗的热点问题》。 一、肝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热点探索 目前,多种辅助治疗模式在肝癌中探索,但尚无国际公认的标准辅助治疗方案,高效低毒是辅助治疗方案的重要考量因素。中国原发性肝癌相关诊疗指南提出,对于具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可以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包括抗病毒药物、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X免疫治疗、化疗和靶向药物、中医药治疗等。其中,抗病毒治疗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抗丙肝病毒药物;局部治疗包括TACE s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放疗;免疫疗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干扰素;靶向药物包括索拉非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1S);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中药治疗如槐耳颗粒等[1-2]o TACE治疗可用于复发高危病人的术后辅助治疗,例如合并微血管侵犯 (MVIX多发性肿瘤、肿瘤直径>5cm者;核苜类药物或干扰素可用于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的术后抗病毒治疗;槐耳颗粒可用于HCC术后辅助治疗;放疗可用于肝切缘较窄合并MVI病人的术后辅助治疗;胸腺肽碱过继性免疫治疗

可用于HCC术后辅助治疗;HA1C、门静脉灌注化疗(PVC)和系统性化疗可用于复发高危病人的术后辅助治疗。系统药物方面,尚不推荐索拉非尼等用于术后辅助治疗。目前有很多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系统性化疗、HCV相关性HCC 的直接抗病毒药物 (DAAs)抗病毒治疗等的辅助治疗研究正在开展中[3]。 系统治疗或联合TACE是我国HCC患者主要选择的辅助治疗手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了一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近2年来在中国27家医院接受HCC切除术的患者进行调查,共收集2220份有效问卷(中山医院2183份,其他26家医院37份\在受访者中,62%的患者接受过辅助治疗,56%接受了系统治疗(化疗、TKIs x免疫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27%接受了TACE+系统治疗,17%接受了TACE单独治疗。 STORM研究发现,HCC根治性治疗后索拉非尼辅助治疗未能显著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期(PFS\复发时间、总生存时间。 一项多中心、单臂、前瞻性的临床试验评估了仑伐替尼辅助性治疗对疾病复发高风险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CN1CIIb∕IΠa期RO切除术后的HCC患者对仑伐替尼治疗的耐受性良好,中位PFS比历史对照长 (mRFS16.5VS9.03月),但这些发现需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进一步 研究。 本中心发起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的真实世界研究,探索了多纳非尼辅助治疗肝切

2023靶向和免疫治疗在肝细胞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全文)

2023靶向和免疫治疗在肝细胞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全文) 我国是肝细胞癌(HCC)大国,全世界约半数新发HCC患者来自中国,每年死亡病例数占全球55%以上[1-2]。HCC作为我国第4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占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2位[3]。目前HCC的治疗方式包括根治性治疗(手术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系统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支持治疗等。BCLC分期0~A期患者可选择肝切除、射频消融和肝移植;而B期和C期患者只能分别选择TACE和系统治疗。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将肝切除术的适应证从Ⅰa期扩展到Ⅲa期(BCLC分期A期到C期)。特别是部分具有高危复发因素的中晚期HCC纳入手术适应证后,其远期疗效不甚理想。 新辅助治疗指存在高危复发因素可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前采用一段时间的局部或系统性治疗,然后再采用手术治疗的策略。其目的是缩小原发病灶,降低临床分期,增加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并消灭微小转移灶,减少术后复发,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放疗等治疗手段在HCC新辅助治疗应用较多,本文不予以赘述。系统治疗在HCC新辅助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对系统治疗在HCC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以及新辅助治疗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新辅助治疗可能获益的人群 1.可根治性治疗HCC患者:肝功能储备良好的BCLC分期0~A期以及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22版)》Ⅰa、Ⅰb、Ⅱa期可行根治性治疗,

2023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的病因与预防(全文)

2023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的病因与预防(全文) 在我国,肝癌列第5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肝癌,亦指“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和肝胆管细胞等多个不同病理类型。《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部分》内容涉及肝癌的流行病学、筛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评估,以及外科治疗、介入治疗、系统性药物治疗、放疗和中医药治疗等多学科整合治疗手段,兼顾全程康复管理。关于肝癌的病因与预防,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肝癌的病因 目前认为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协同作用,经过启动、促癌和演进等多步骤过程,以及多个癌基因和相关基因参与、多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根据现有资料,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和饮用水污染是肝癌发生的三大相关因素。 1.1 肝炎病毒、肝硬化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肝癌的关系为人们关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发现HBV和HCV与肝癌的关系甚为密切。 HBV与肝癌流行的全球地理分布接近,HBV高发流行区同样是肝癌的高发区,如非洲、东南亚、日本和我国是HBV的中、高发感染区,其肝癌

发病率可达25~100/10万,但在欧美为低HBV感染国家,其男性肝癌标化发病率仅3/10万。我国对全国28万自然人群的肝炎、肝癌普查分析表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标化流行率与肝癌死亡率呈正相关,而与胃癌、食管癌无关。肝癌患者血清HBV标志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HBsAg阳性率达90%以上。前瞻性研究发现,HBV携带者的肝癌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Muir估计HBsAg携带者患肝癌的危险性至少比正常人群大100倍,但与其他恶性肿瘤无关。肝癌家系中HBV感染呈聚集现象,经检测各种人群的HBsAg阳性率,结果发现肝癌患者HBsAg 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家庭成员,而肝癌家庭成员又显著高于一般人群。肝癌及其癌周肝组织HBV标志显著增加,肝癌标本中HBsAg地衣红染色阳性率达70.4%~90.0%,显著高于对照组(4.7%)。肝癌细胞中存在着HBV DNA的整合,且HBV DNA的整合可激活一些癌基因,并使某些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示HBV导致肝癌的可能解释是:①通过HBV-DNA 的插入激活细胞基因,即所谓顺式作用,现已发现HBV-DNA含增强子和启动子,它们可激活癌基因,出现不正常的表达,使细胞转化;②HBV通过病毒产物如HBxAg激活细胞基因,即所谓反式作用;③持续HBV感染所引起炎症、坏死、再生,其本身可能使某些原癌基因激活,改变肝细胞遗传稳定性,使细胞突变率增加、抑癌基因失活和对化学致癌物易感性增高,一旦暴露于较强的致癌物中,可进一步激活癌基因而致癌。 资料表明,发达国家肝癌患者血清中抗-HCV流行率多数超过50%,提示

2023肝癌消融治疗规范管理

2023肝癌消融治疗规范管理 尽管外科手术被认为是肝癌根治性治疗的首选治疗方式,但由于大多数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消融治疗,具有对肝功能影响少、创伤小、疗效确切的特点,在一些早期肝癌患者中可以获得与手术切除相类似的疗效。为此,肝癌在线邀您共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叶胜龙教授关于肝癌消融治疗规范管理的精彩内容。 一、肝癌消融治疗的概述 我国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为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和第二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消融、介入、放疗、系统治疗(免疫、分子靶向、化学药物、中医药)和其他治疗(抗病毒、保肝利胆、对症支持等)。其中,外科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 随着肝癌早期筛查手段的进步,更多患者可以通过消融治疗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被认为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包括瘤内注射、射频、微波、激光、高强度聚焦超声、冷冻、不可逆电穿孔等,可以在灭活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存机体调变肿瘤的潜在能力。 肝癌消融治疗适应证为:

①肿瘤数目<3个,最大直径<3cm; ②单发乏血供肿瘤,最大径<5cm; ③肿瘤边界清晰或有包膜; ④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 ⑤肝功能Child-Pugh A或B,或经内科护肝治疗达到该标准。 对于直径3cm以下的肝癌,消融治疗可以使肿瘤完全坏死率达90%以上,其疗效接近手术切除。 肝癌消融治疗的禁忌证包括: ①肿瘤巨大或者弥漫型肝癌; ②合并门脉主干至二级分支癌栓或肝静脉癌栓、邻近器官侵犯或远处转移; ③位于肝脏脏面,其中1/3以上外裸的肿瘤; ④肝功能Child-Pugh C级,经护肝治疗无法改善者;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3 年版)要点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3 年版)要点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高发率和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对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个难题。为了指导临床工作,医学界定期发布肝癌的诊疗指南,旨在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案。2023年版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效地指导着医生在临床中进行诊断和治疗。 诊断部分是诊疗指南的基础,准确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根据2023年版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首先我们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获得初步的诊断信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超声、CT、MRI等。超声是最常用的筛查工具,它可以对肝脏进行初步的检查,并发现可疑的肿块。而CT和MRI则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信息,对肿瘤的大小、范围和位置有更精确的判断。在影像学检查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肝癌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等进行辅助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对于可疑的肝癌病例,进一步的组织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穿刺活检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检查方法,在确定肝癌的类型、分级和分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于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可以进一步评估肿瘤的侵袭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临床进一步的治疗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诊断完善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治疗的环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的分期,医生会制定不同的治疗策略。对于早期的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是首先考虑的治疗选择。手术切除可以完全清除肿瘤组织,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激光消融等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对于晚期的原发性肝癌,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是治疗晚期肝癌的主要手段。靶向药物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免疫治疗则可

2023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摘要 基于免疫节点抑制剂(ICIs)的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在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且已成为目前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治疗的最常用和最主要的疗法。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师合理、有效、安全地应用免疫联合治疗药物和方案,编委会组织了本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共同进行研讨,采用“德尔菲(Delphi)”共识形成方法,在2021版基础上修订完成了《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该共识主要聚焦于ICIs联合疗法临床应用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专家经验,总结归纳出临床应用的推荐意见,旨在为肝癌治疗专业人员提供临床应用依据。 关键词 肝细胞癌;免疫治疗;联合治疗;免疫节点抑制剂;多学科诊疗;共识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统计表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位列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第四位、病死率的第二位[1]。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75%~85%(本共识中的“肝癌”仅指HCC)。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是我国肝癌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但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导致的肝癌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外科根治性

治疗仍然是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肝癌患者适合于手术切除、局部消融、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中位生存期可超过5年。然而由于肝癌起病隐匿,导致我国肝癌患者初诊时70%以上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外科根治的机会。并且,肝癌术后复发率较高,5年内总复发率高达70%左右,复发后大多失去再次手术治疗机会。因此,目前系统抗肿瘤治疗,尤其是基于免疫节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联合治疗,已成为不可切除肝癌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2]。 2007年,索拉非尼成为肝癌首个获批的一线治疗靶向药物。自2018年后,更多靶向药物如仑伐替尼、阿帕替尼和多纳非尼等陆续上市。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免疫学的深入探索,ICIs的临床应用开辟了肿瘤治疗新局面。以ICIs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模式在肝癌治疗中不断获得新的突破,进一步提升了肝癌患者的临床获益[3]。ICIs包括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抗体、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抗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抗体等。其中PD‑1抗体包括纳武利尤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Nivolumab)、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卡瑞利珠单抗(Camrelizumab)、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b)、派安普利单抗(Penpulimab)等;PD‑L1抗体包括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恩沃利单抗(Envafolimab)等;CTLA‑4抗体包括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和替西木单抗(Tremelimumab)。

2023肝癌的化学消融治疗(全文)

2023肝癌的化学消融治疗(全文) 消融治疗是肝癌的重要局部治疗方法,具有对肝功能影响少、创伤小和疗效确切的特点。其中,化学消融治疗较为常用,其通过向肝癌瘤体内注射化学药物,利用化学药物的特性使组织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变性坏死,从而破坏肿瘤的生物活性,达到清除肝癌细胞的目的。常用的化学药物有无水酒精和醋酸。本文将介绍肝癌化学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和醋酸注射治疗,供读者学习参考。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⑴直径<3 cm的小肝癌是最佳选择,也可作为大肿瘤的辅助治疗。 ⑵位于大血管、胆管和胆囊部位的肿瘤。 ⑶多发性小肝癌、手术后复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 ⑷肝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的小肝癌。 ⑸与手术和其他介入治疗的联合应用。 ⑹巨大肝癌的减瘤和降期治疗。 ⑺不适合肝动脉栓塞术(TAE)、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骨髓功能抑制者。 2、禁忌证

存在以下情况者需要慎重应用:①Child-Pugh C级,有肝功能衰竭倾向者;②巨大肿瘤,占肝脏面积60%以上,不宜进行大面积治疗者;③影像学无包膜的肿瘤;④肝内外大血管内有血栓及有远隔转移者;⑤需要经过胸腔,可能伤及肺脏的膈下肿瘤;⑥有严重心、肾功能障碍者。 二、肝癌的无水酒精注射治疗 无水酒精注射(PEI)治疗肝癌是用化学消融治疗手段清除肝癌。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小肝癌,也可用于治疗大肝癌,中、晚期肝癌和转移性肝癌均有较好疗效。PEI具有适应证广泛、操作简便、微创、微痛、损伤小和见效快等优点。 1、治疗机制 PEI治疗是向瘤体内注射无水酒精,可达到以下要求:①肿瘤细胞迅速脱水,变性和凝固性坏死;②使蛋白质凝固变性,破坏肿瘤细胞分泌的大分子活性物质,使其失去生物活性;③引起肿瘤内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形成微小血栓,发生小血管的栓塞;④细胞脱水、蛋白质凝固、微小血栓栓塞使瘤组织硬化;⑤小肝癌多有被膜,在一定的压力下,无水酒精在瘤体内向四周扩散,而周围的肝硬化组织的阻力较大,可限制酒精扩散。 2、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肝癌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肝癌 肝癌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的发生与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等因素有关,后者由于其他部位之肿瘤转移而来。在中医学属于“瘢积”范畴。多因热毒壅结,气滞血瘀,而致脾胃受损,气血日耗, 邪实与正虚交互错杂,不断发展趋于晚期。 【诊断】 1.发病之初表现食欲不振,右胁不舒,逐渐发生肝区疼痛,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或刺痛,脱闷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不规则发热,自汗,盗汗,逐渐消瘦,贫血等。 2 .最常见的体征是肝脏呈进行性肿大,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或摸到多数结节或大块隆起的肿瘤。 3 .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脾肿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并易发生肝昏迷、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等并发症。 4 .实验室检查可作血液甲胎蛋白检测及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Y-谷氨酰转肽酶等检验以协助诊断。 5 .有条件的,可作B超、动脉造影及其他X线检查、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和肝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测,有助于定位诊断。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根据邪实正虚的病理特点,治当以扶正和祛邪为原则。祛邪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补正以疏运肝脾、补益气血为主。并需按邪正虚实的主次,酌取攻补兼施之法。 1.清热解毒用于不规则发热,面目肌肤发黄,小便黄,齿鼻易妣血,或有消化道出血,苔黄腻者。 方药举例:茵陈15g,大黄6g,焦桅子IOg,龙胆草4g,黄连4g,苦参10g,牡丹皮10g,赤芍10g,生地黄15g,玄参10g,板蓝根15g,天花粉15g,人工牛黄(分吞)1.2go 6 .活血化瘀用于肝脏迅速肿大,质硬不平,触痛,痛势剧烈,如锥如刺,舌质紫,面色黑滞者 方药举例:三棱10g,羲术10g,炮山甲10g,制乳香3g,制没药3g,广郁金10g,制鳖甲

最新: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内科治疗部分

最新: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内科治疗部分 摘要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临床诊疗行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专家意见等于2023年更新并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3年版)》,笔者针对新版指南中对于肝癌内科治疗策略更新进行研读。 原发性肝癌在中国是第4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和第2位的肿瘤致死病因[1-3],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原发性肝癌根据其病理分型可分为肝细胞癌(hepatoce11u1ar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其中HCC发病率占比最高(85%~90%)[4-6]o近几年来,HCC治疗领域高质量大型临床研究及突破性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兼顾可及、结合专家意见,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SocietyOfCIinicaIOnco1ogy,CSCO)在《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3版)》的基础上,更新并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M CSCO新版指南〃)[7]o相较于国内其他规范[8],此次CSCO新版指南新增了多种国内外最新的晚期HCC内科治疗方案,更改了部分方案的推荐等级和证据等级,也为HCC患者提供了更多更优的治疗选择和希望。尽管外科手术治疗仍是HCC治疗的基石,但HCC尤其是晚期HCC的内科治疗策略在HCC治疗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笔者针对CSCO新版指南关于HCC内科治疗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1晚期HCC一线治疗策略更新 得益于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方面突飞猛进的研究进展[9-14],此次CSCO新版指南在全身治疗,尤其是晚期HCC治疗策略上有较大更新,在原有的索拉非尼、奥沙利粕为主的系统化疗,仑伐替尼、多纳非尼、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I级专家推荐药物基础上,新增了以下3项联合方案。 1.1 CSCO新版指南在I级专家推荐药物基础上新增3项联合方案 1.1.1 新增〃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方案 此方案的相关研究ORIENT-32研究[15]对未经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中国HCC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总生存期(overa11surviva110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1,PFS)显著优于索拉非尼组;在安全性方面,联合治疗组的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eatment-re1atedadverseeventsJRAE)发生率与索拉非尼组相当。该联合方案在2023年已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1Medica1ProductsAdministration,NMPA)批准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CC的一线治疗。 1.1.2 新增"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方案

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23)要点

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23)要点 【摘要】甲磺酸仑伐替尼是一种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以及转染重排基因等靶点的口服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该药于2018年9月4日经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截至2023年2月,仑伐替尼已在我国上市4年余,积累了一系列临床研究证据。为了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使用仑伐替尼,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学者,采用德尔菲法,根据仑伐替尼上市前后的临床实践,参考其他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使用经验,经过多次共同讨论,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一、概述 (一)背景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约50%。HBV感染仍然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以我国为主的亚洲国家。我国的肝癌与欧美国家及日本在发病特征、发病原因等多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具有高度异质性。在我国,由于肝癌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大多数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是中晚期,错

过最佳手术切除机会且进展迅速,导致整体预后差,长期生存率低。 药物治疗是中晚期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其中靶向药物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国批准用于肝癌一线治疗方案包括:一线单药治疗(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和多纳非尼)、联合治疗(贝伐珠单克隆抗体联合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信迪利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类似物、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克隆抗体)以及FOLFOX4方案。2018年,基于REFLECT的研究结果,仑伐替尼在我国获批用于未接受过全身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癌患者。仑伐替尼推荐剂量用法:体质量<60kg患者,推荐剂量为8mg (2粒,4mg/粒),口服,每日1次;体质量≥60 kg 患者,推荐剂量为12mg(3粒,4mg/粒),口服,每日1次。 截至2023年2月,仑伐替尼已在我国上市4年余,积累了一系列临床研究相关证据。 (二)方法学 (三)仑伐替尼期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 1. REFLECT研究 2. 仑伐替尼抗肿瘤机制

肝癌新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肝癌新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摘要】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术后复发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改善的主要因素,新辅助治疗是降低术后复发、延长患者生存的有效治疗措施,但目前肝癌新辅助治疗尚无公认的有效方案。近年来,随着以靶向、免疫检测点抑制剂为代表的系统抗肿瘤药物的进步,以及肝癌局部治疗方法的改进,这些治疗方案在肝癌新辅助治疗领域有了初步有效的探索。肝癌新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协作组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制定了《肝癌新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旨在结合中国肝癌诊疗特点,为术前肝癌治疗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性建议,同时进一步规范新辅助治疗的实施路径。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和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2020年全球新增原发性肝癌约90万例,新增原发性肝癌相关死亡约83万例。其中中国原发性肝癌新增病例约41万例(占比45.3%),新增死亡约39万例(占比47.1%),均居全球首位。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在我国约占原发性肝癌病例的90%。外科治疗是可切除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近年来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已提高至60.0%,但肝癌术后复发率高,尤其是中国肝癌分期(CNLC)b和a 期的可切除肝癌患者,其术后1年复发率超过55%,b和a期的肝癌患者复发率达到了32.4%和45.7%。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是肝癌新辅助治疗的主要目标,但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的标准化治疗范式。 一、共识制定方法学 二、肝癌新辅助治疗的概念、适用人群、治疗周期 肝癌新辅助治疗指对于技术上可切除(可达到R0切除、余肝体积足够)、Child-Pugh A级和部分B级,同时伴有高危复发因素的肝癌患者,在术前先予以系统治疗和(或)局部治疗(介入或放疗等治疗),其目的是通过术前提前干预,缩小肿瘤,提高R0切除率,并消灭亚临床病灶及远处转移灶,从而减少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的风险。同时,测试抗肿瘤方案的敏感性,为术后辅助治疗方案选定提供必要的信息。 推荐意见1:肝癌新辅助治疗指对术前有高危复发因素的初始可切除肝癌患者(预计可达到R0切除、余肝体积足够、ChildPugh A级和部分B级)采取的系统治疗和(或)局部治疗措施,以实现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提高生存的目的(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A)。 推荐意见2:肝癌新辅助治疗的目标人群包括:(1)伴复发危险因素的可切除CNLCb~a患者,术前复发危险因素包括肿瘤包膜不完整、肿瘤紧邻血管、甲胎蛋白>400μg/L,或基于术前影像组学模型定义的高复发人群,建议上述患者加入新辅助临床试验;(2)对于可切除的CNLCb、a

晚期原发性肝癌精细化诊疗管理专家共识(2023年版)重点内容

晚期原发性肝癌精细化诊疗管理专家共识(2023年版)重点内容 为了针对中国进展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诊疗进行精细化管理,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以王福生院士牵头的专家团队采用“德尔菲”共识形成法,共同制定了首个《晚期原发性肝癌精细化诊疗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界定了针对中国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精细化分型标准及其相应优选治疗方案推荐,旨在为一线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更加详细、科学、合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1]。 中国特色的晚期肝癌迫切需要精细化管理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2],且我国肝癌患者流行病学特征独特,绝大多数有肝炎病毒感染和/或肝硬化背景,合并门静脉高压比例高,肿瘤负荷大,分期相对较晚。每年的肝癌初诊人数晚期比例为39.0%~53.6%,治疗困难且复杂、生存期短。 图1 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复杂

不同分期肝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差异较大,晚期(Ⅲ~Ⅳ期)患者mOS为14.9个月,其中Ⅲ期患者的生存跨度为6~48个月,与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C期患者的生存跨度4~30个月对应。我们从中不难发现诸如BCLC分期以及多个规范、指南或共识都存在对晚期肝癌的分型界定宽泛,且仅从癌栓分布、肝外转移情况的单一治疗角度展开阐述,相关优选治疗方案不明确的现象。因此,亟需针对中国特色的晚期肝癌患者,制定新的分级标准和管理方案,为患者提供精细化个体化诊疗管理。 针对不同晚期肝癌患者特征 需进行精细化分期和治疗 由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发生的部位、范围与预后密切相关;肝外转移累及器官类型及转移肿瘤数量等不同特点影响治疗选择和生存预后;同时肝功能Child-Pugh B级跨度大,Child-Pugh B7的患者肝功能代偿良好,而B8/9患者的肝功能较差且肝病相关不良反应及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生存预后更差(6.0~9.0个月)。目前CSCO 指南、《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等均提及以肝功能B7 为界限的治疗方案选择标准,ORIENT-32、IMbrave150、HIMALAYA等Ⅲ期临床试验也均将肝功能A级或B7以下作为纳入标准,因此,《共识》结合CNLC分期Ⅲ期纳入指标(门脉癌栓、肝外转移以及肝功能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以肝功能B7为界进一步分组,

2023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3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CC)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免疫生物治疗给HC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细胞免疫治疗、肿瘤疫苗、溶瘤病毒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多样化的新兴免疫生物治疗技术也逐步向临床应用推进。 一、肝癌与免疫治疗现状 目前,肝癌的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高位,也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四。免疫治疗已成为当今抗肿瘤治疗策略的新热点。新型肿瘤免疫治疗包括免疫检查点抗体、CAR-T细胞治疗、TCR-T细胞治疗和新生抗原疫苗。 随着近年肿瘤免疫学理论的发展及新技术的突破,基于“肿瘤免疫循环”的理论,并结合免疫多组学研究手段,使得整体评估并可视化展示实体瘤的免疫微环境成为可能。肿瘤免疫循环是描述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模式图,将抗肿瘤免疫应答分为以下七个步骤: ①肿瘤细胞释放抗原; ②肿瘤抗原呈递; ③T细胞激活;

④T细胞向肿瘤组织迁移; ⑤肿瘤组织T细胞浸润; ⑥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 ⑦通过免疫作用杀死肿瘤细胞。 采用八个维度评估抗肿瘤免疫应答,包括:T细胞免疫、肿瘤新生抗原负荷、致敏及活化、趋化及浸润、识别肿瘤细胞、抑制细胞、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抑制分子表达。 根据免疫循环参数,HCC免疫循环可以分为两型:“冷肿瘤免疫循环”和“热肿瘤免疫循环”(图1)。“冷肿瘤免疫循环”的HCC患者,抗原递呈功能低下,免疫细胞浸润较少,缺乏肿瘤特异性T细胞。“热肿瘤免疫循环”的HCC者,免疫细胞浸润较多,新生抗原负荷较高,但抗肿瘤免疫整体属于高度抑制状态,耗竭型T细胞较多。HCC的免疫治疗应针对上述不同患者类型,制定不同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图1.“冷肿瘤免疫循环”和“热肿瘤免疫循环”模式图

2023肝癌靶免联合治疗进展

2023肝癌靶免联合治疗进展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人类癌症之一,早期肝癌患者可采用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等手段进行治疗。然而,由于HCC患者早期往往无特异性表现,大量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靶免联合治疗是晚期肝癌的重要治疗模式。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5年生存率提高缓慢。2020年中国肝癌新发病例41万,占全球新发肝癌45.3%;死亡病例39.1万,占全球肝癌死亡47.1%。70%肝癌患者初诊时即为中晚期,我国肝癌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高达83.77%[1]。肝癌靶向治疗终有突破,疗效有明显改善,但仍有提升空间。目前获批的一线治疗靶向药物包括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卡博替尼、雷莫芦单抗、阿帕替尼、多纳非尼[2]。HCC系统抗肿瘤治疗进入免疫联合靶向时代。 2019年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一线治疗仅推荐了仑伐替尼(证据等级1,推荐A)、索拉非尼(证据等级1,推荐A)、FOLFOX4方案(证据等级1,推荐A)、奥沙利铂的系统化疗联合索拉非尼(证据等级3,推荐C)、三氧化二砷(证据等级3,推荐C)。 2022年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中扩大了免疫联合靶向的一线推荐治疗方案: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证据等级1,推荐A)、信迪

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类似物(证据等级1,推荐A)、多纳非尼(证据等级1,推荐A)、仑伐替尼(证据等级1,推荐A)、索拉非尼(证据等级1,推荐A)、FOLFOX4方案(证据等级1,推荐A)、三氧化二砷(证据等级3,推荐C)。 其他一线治疗进展: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仑伐替尼、CS1003(PD-1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特瑞普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奥沙利铂、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曲美木单抗、信迪利单抗联合IBI310[3]。 一、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 1、IMbrave150: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方案)对比索拉非尼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uHCC)的III期临床研究[4]。(图1) 图1 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尽管中国人群基线疾病程度更重,以乙肝感染相关HCC为主,但研究表明,中

晚期肝癌治疗的最新进展2023

晚期肝癌治疗的最新进展2023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实体瘤之一,具有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易转移等特点。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许多新型疗法也被提出和研发,肝癌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疗效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突破,肝癌患者的预后也逐步改善。 一、肝癌严重威胁全人类健康 全球范围内,肝硬化和HCC导致的死亡人数分别为31万和34万。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或HCC导致每年超过50-100万人死亡,占肝移植病例的5%-10%。我国肝癌发病率高,在肝病科、感染科或消化科,晚期肝癌患者占比较高,给临床诊疗带来较大压力。 除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外,药物、毒物(如黄曲霉素)、不良生活方式、代谢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均是诱发肝癌的主要因素。HBsAg水平、肝硬化、饮酒是HCC 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代谢性疾病如脂肪肝、糖尿病逐渐成为肝癌的主要诱因。相关研究表明,1p36.22的UBE4B-KIF 1B-PGD区域是一个全新的肝癌易感基因区域,证明了遗传易感性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病因学意义。

二、肝癌的发生机制 癌(肿瘤)都是由一个细胞或者多个细胞,由失去了增殖控制的细胞发展而来。细胞的恶性转化需要发生多个遗传改变,即一个细胞发生多次遗传突变,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涉及多级反应和突变的积累。在细胞发生恶性转变之后,癌细胞继续积累突变,赋予突变细胞的新特性,使癌细胞更具危险性。 肿瘤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来源于人体,而寄生于人体的无限不能控制的新个体。因此,对于肿瘤的治疗而言,将肿瘤控制成慢性疾病是临床上能够达到的较为现实的目标。 01肝癌早期肿瘤标志物检测 目前诊断肝癌最主要的方法是三联检(肝癌筛查三项),即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三项并联检测,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除此之外,microRNA(微小核糖核酸)、GPC3的蛋白聚糖物、甘氨酸胆酸、苯丙胺色氨酸、液体活检技术或有望成为早期方便检测肝癌的新型手段,这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去验证。

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完整版)

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完整版) 摘要 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是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无公认有效预防HCC术后复发转移的辅助治疗方案。以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系统抗肿瘤治疗和局部治疗单独或联合应用的辅助治疗策略正在积极探索中。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订,最终形成《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旨在梳理HCC术后辅助治疗相关证据,结合临床实践,为临床医师开展术后辅助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提高HCC患者术后生存获益。 关键词 肝细胞癌;专家共识;手术切除;辅助治疗;系统性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抗病毒治疗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术后5年肿瘤复发率可高达70%,这与术前已经存在微小播散灶或多中心发生有关[1]。肿瘤复发转移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最主要原因,但是目前尚无公认有效预防肝癌复发转移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1项在全国多家综合医院、肿瘤专科医院及中西医结合医院肝胆外科医师中开展的《肝癌

术后辅助治疗现状调研》项目提示:87.7%及85.5%的医师分别将肝癌指南和专家共识作为权威的临床治疗标准以获取术后辅助相关知识,并且81.8%的医师建议在肝癌指南和专家共识中补充最新循证研究结果,35.0%的医师建议完善和统一临床诊疗路径[2]。因此,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者成立了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协作组,并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3]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专家的经验,借助《肝癌术后辅助治疗现状调研》的项目成果,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订,最终形成《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以下简称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开展术后辅助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本共识中,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参照证据评价与推荐意见分级、制定和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证据评价分级的指导原则[4]和《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版》,专家推荐强度参照GRADE对推荐意见分级的指导原则。 一、术后辅助治疗的概述 术后辅助治疗是指肿瘤患者行根治性治疗后预防肿瘤复发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降低肿瘤的复发和(或)转移和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5]。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包括肝切除、肝移植、消融治疗等,其中以肝切除最常用,因此,本共识主要针对肝癌手术切除患者[3,

2023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完整版)

2023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完整版) 摘要 甲磺酸仑伐替尼是一种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以及转染重排基因等靶点的口服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该药于2018年9月4日经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截至2023年2月,仑伐替尼已在我国上市4年余,积累了一系列临床研究证据。为了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使用仑伐替尼,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学者,采用德尔菲法,根据仑伐替尼上市前后的临床实践,参考其他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使用经验,经过多次共同讨论,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关键词 肝肿瘤;仑伐替尼;肝细胞癌;系统治疗;全程管理;合理应用;安全性 一、概述 (一)背景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肝癌新发病

例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约50%[1‑2]。HBV感染仍然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以我国为主的亚洲国家[3]。我国的肝癌与欧美国家及日本在发病特征、发病原因等多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具有高度异质性。在我国,由于肝癌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大多数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是中晚期,错过最佳手术切除机会且进展迅速,导致整体预后差,长期生存率低。 药物治疗是中晚期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其中靶向药物占据重要地位[4]。目前我国批准用于肝癌一线治疗方案包括:一线单药治疗(索拉非尼[5‑6]、仑伐替尼[7]和多纳非尼[8])、联合治疗(贝伐珠单克隆抗体联合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9]、信迪利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类似物[10]、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克隆抗体[11])以及FOLFOX4方案[12]。2018年,基于REFLECT的研究结果,仑伐替尼在我国获批用于未接受过全身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癌患者[7]。仑伐替尼推荐剂量用法:体质量<60kg患者,推荐剂量为8mg(2粒,4mg/粒),口服,每日1次;体质量≥60kg患者,推荐剂量为12mg(3粒,4mg/粒),口服,每日1次。 截至2023年2月,仑伐替尼已在我国上市4年余,积累了一系列临床研究相关证据。为了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使用仑伐替尼,国内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学者,根据仑伐替尼的应用实践,参考其他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使用经验,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仑伐替尼肝癌全病程应用中国专家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供临床医师参考。(二)方法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