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案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案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案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案(供中药类专业用)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案(供中药类专业用)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案(供中药类专业用)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案(供中药类专业用)

. .

中医学基础模拟试卷电子教案

中医学基础模拟试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年秋季期末考试 A卷(本科试卷一) 一、选择题 (一) A1型题 1.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炮炙论》 D .《本草纲目》E.《本草图经》 2.最早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 B .《炮炙论》 C.《新修本草》 D .《本草纲目》E.《本草经集注》 3.“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 .阴阳交感 B .阴阳的对立制约 C .阴阳的互根互用 D.阴阳的消长平衡 E .阴阳的相互转化 4.人体五官中的舌属“火”,这一归类主要采用下列哪一认识方法() A.比较法 B .取象类比法 C.推演法 D .试探法 E.反证法 5.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 A.木B.火C.土 D .金E.水 6.“藏象”一词始见于() A.《素问》 B .《灵枢》C.《类经》D.《难经》E.《伤寒杂病论》

7.“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指() A.肾B.肝C.心 D .脾E.肺 8.脾为“气血化生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化生水谷精微 B .脾主升清 C.脾主统血 D .脾为后天之本 E.脾运化水液 9.易于感冒是气的什么功能减退之表现()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气化作用 E .固摄作用 10.临证对于自汗的治疗常用补气药物,其组方的理论依据是() A.气有推动作用 B.气有固摄作用 C 气有温煦作用 D 津液能载气 E.津液能化气 11.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 手阳明大肠经 E 手太阳小肠经 12.气虚湿盛体质者,受邪后疾病多从() A.寒化B.热化C.燥化 D .湿化E.火化 13.具有“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六淫之邪是() A.风邪B.寒邪C.湿邪 D .暑邪E.火邪 14.导致“气结”的情志刺激是() A.怒B.悲C.忧 D .喜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中医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中医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阴阳、望闻问切、经络的基本概念。 2.阴阳、望闻问切、经络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阴阳、望闻问切、经络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过程: (一)阴阳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某些事物或想象对立双方的概念。 阴阳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 2.阴阳概念的形成 阴与阳,就好比太阳和月亮、火与水。阳,就是活跃的,运动的。阴就是安静的、停止的。 太阳:明亮——温暖——上升——运动——兴奋(男) 月亮:晦暗——寒冷——下降——静止——抑制(女)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阴阳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 2.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阴阳交感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5.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 (二)望闻问切 1.望闻问切的基本概念 具体讲述望,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课本12页。 中医治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是先望后闻再问然后切。所以望才是中医的精髓,断症的根本,因为无论什么样的病,对于一个高明的中医来说,只需望就可以断症,就可以知道病人的病源在哪,病人的病情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他的体内还有沒有潜伏着其他的病,准确无误,如果只是为了治愈病,不为把病治断尾的前提下,望已经足够,其他的闻问切都是多余的,所以望才是中医的精髓,断症的根本。 中医的闻是什么,中医为什么要闻。中医之所以要闻,是因为人体是一个磁场,他会产生一种气场,什么样的病都会在人的气场中反映出来。人身体里的病,都会产生一种气味,从他的身体气场中散发出来,什么样的病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气味,但这种气味一般的人是闻不到的,只有修道的人才能闻到,因为这种象狗一样的嗅觉,象鹰那样的眼神和象动物那样的触角,只有修道的人才能从自己的身上挖掘出来。 问是什么,中医为什么要问。因为问不单是体现一个中医是否高明,同时又是衡量一个中医是否有大爰。因为病人的病能否断尾,靠的就是问,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百病由心起,人之所以会生病,都是患得患失的心态,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会不断地产生害怕的心理,从而产生心里压力,压力导致了阴阳五行失去平衡,从而产生和形成病患,所以病由心起,治病要先治心,病从道中医。先让病人的心态恢复平衡,不再产生压力而继续恶化,从而引导自己的阴阳五行恢复他的平衡,然后把病的根源自我地连根拔掉。 中医要想把病治好,彻底地病根除掉就必须要问,从一问一答中了解病人的家庭和工作状况,从而了解到病人造成压力的根源,然后用道的原理让病人了解事物的真相,令病人的心态能够摆正和放下,消除病人产生压力的根源,纠正病人产生病源的行为和习惯。从而恢复他的平衡,令病患不治而愈。

中医学基础试题电子教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提出疫气说的医家是 A.吴鞠通 B.吴又可 C.叶天上 D.薛生白 2.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B.足少阳经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3.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4.下列属土的是 A.目 B.舌 C.口 D.鼻 5.以下何种说法错误 A.舌为心之苗 B.汗为心之液C.血为心之府 D.喜为心之志6.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 A.肝 B.肺 C.脾 D.心 7.“水谷之海”是指 A.小肠 B.胃 C.脾 D.肝 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A.津血同源 B.汗为心之液 C.精血同源 D.肝肾同源 9.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10.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的奇经是 A.冲脉、任脉、带脉 B.督脉、任脉、冲脉 C.任脉、督脉、带脉 D.督脉、冲脉、带脉 11.既能耗气伤津,又能生风动血的邪气是 A.风B.暑 C.燥 D.火 12.下列何项不属于劳逸损伤() A.劳力过度 B.饮食过度 C.安逸过度 D.劳神过度13.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是() A.阴阳亡失 B.阴阳互损 C.阴阳偏衰D.阴阳格拒1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于治疗() A.虚寒证 B.虚热证 C.实热证 D.阴损及阳证15.阴虚火旺与虚阳浮越除以下何症相似外,其它都不同()A.面色赤 B.四肢寒温 C.舌象 D.脉象 16.用不轻不重指力持脉“委曲求之”叫做() A.总按 B.单按 C.寻 D.举 17.脉来应指圆滑,如珠走盘者为() A.动脉 B.长脉C.滑脉 D.数脉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供本科90学时用) 教材主编:孙广仁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

编写说明 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2007年8月 目录 绪论 (4)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 第三章藏象 (34) " 第四章经络 (56) 第五章体质 (64) 第六章病因 (68) 第七章发病 (78) 第八章病机 (81) 第九章防治原则 (97) 《

绪论 【学时】6 【目的要求】 % 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使用) I前言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在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中医学课程十分 必要,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基本要求,但在教材的选用上存在着诸多 问题,如若选用中医院校或西医院校本科生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均不能达到因材施教。不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基本要求。因此根据本院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 案及课程设置的要求,探索性的编写了这本〈中医学基础》,本教材在编写中注意突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特点,强调以自然疗法为主体的中医学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体育专 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在理论介绍时,我们既周密策划,重视教材中各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又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参考了各版教材的优势和缺点,同时结合我们的教学经验,精心编排教材的内容,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加以精选,提炼浓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避免大多数中医学教材中靠引用古典经文来阐述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本教材的系统学习,能够熟悉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以及理、法、方、药在临 床上的应用价值。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 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祖国医学的特点,基本理论,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解,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更好为今后从事社会体育事业打下 基础。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包括运动损伤的中医基础知识 和诊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槛。通过学习传统的中医学,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运动损伤诊疗知识和技术。讲解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作一些启发式讲授,适当作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 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 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 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学时,均为理论课。

(完整word版)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熟悉: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熟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了解: 1.中医学的历史渊源。 [重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难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知识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的知识点。 第二章中医哲学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 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基本概念 [重点]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平 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难点] 1. 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的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的知识点; 3.重点讲解: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知识点; 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阴阳五行的概念的知识点;阴阳的属性特点的知识点;五行的特性的知识点; 第三章藏象学说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藏象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的连属。 2.气血津液的功能。 熟悉: 1.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2.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分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了解: 1.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2.气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 3、体质 [重点] 1.五脏的生理功能; 2.六腑的生理功能。 3、精、气、血、津液的功能。 [难点] 1.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2.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的知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医基本知识 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员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神,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为主,在药物、方剂学、常见病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药物、方剂和病种进行重点讲解,为今后自学中医和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第一章导论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熟悉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及其基本内容。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内容: 简要说明原始保健知识和医药技术的积累以及医学理论的确立。 重点讲授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的基本内容。 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界和社会 重点讲授中医学“证”的含义、辨证和论治的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目的要求:

了解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它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它基本上反映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要求重点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在医学上的应用。 内容: 重点说明阴阳的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平衡、不平衡的相互关系。 了解事物、人体分属为阴阳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基本概念。(自学) 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第一节脏腑 目的要求: 了解脏腑的形成及特点,中医脏腑的概念,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区别,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了解六腑(特别是胃)的功能。 内容: 1.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重点讲授五脏的生理功能)。 2.六腑的主要功能。 3.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1.了解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 2.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其生成与作用 内容:重点讲授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医学院

编写说明 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6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与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院 2017年2月28日

目录 学时安排、、、、、、、、、、、、、、、、、、、、、、、、、、、、、、、、、、、、、、、、、、、、、、、、、1、 绪论、、、、、、、、、、、、、、、、、、、、、、、、、、、、、、、、、、、、、、、、、、、、、、、、、、、、、2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0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27 第三章藏象、、、、、、、、、、、、、、、、、、、、、、、、、、、、、、、、、、、、、、、、、、、、、44 第四章经络、、、、、、、、、、、、、、、、、、、、、、、、、、、、、、、、、、、、、、、、、、、、、75 第五章体质、、、、、、、、、、、、、、、、、、、、、、、、、、、、、、、、、、、、、、、、、、、、、86 第六章病因、、、、、、、、、、、、、、、、、、、、、、、、、、、、、、、、、、、、、、、、、、、、、92 第七章发病、、、、、、、、、、、、、、、、、、、、、、、、、、、、、、、、、、、、、、、、、、、、107 第八章病机、、、、、、、、、、、、、、、、、、、、、、、、、、、、、、、、、、、、、、、、、、、、111

中医诊断学教案2

题目:气血辨证(一):气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气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各气病证候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2学时。 1.气虚类证候1学时 2.气滞类证候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虚证、气陷证、气逆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难点:气脱证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由气血亏虚或运行障碍所表现的病证为气血病证,其中,由于气之不足或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致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异常所致的病证为气病,如气虚证、气滞证、气陷证、气逆证。 新课讲述: 一、气病辨证 简要介绍气病概念。 (一)气虚类证 1.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气虚证与阳虚证的关系。 (2)与脏腑气虚证的关系。 (3)气虚证可致的兼证。 2.气陷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气陷证与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陷证一般与中气下陷有关。 3.气不固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依据。 注意:

(1)气不固证与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不固证多与肺、脾、肾气虚有关。 4.气脱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依据。 注意: (1)气脱证与气虚证、气不固证、亡阳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脱证为五脏功能俱衰,属危重证。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虚证类证候,现介绍气滞类证候。 新课讲述 (二)气滞类证 1.气滞证 重点介绍气滞证的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气滞证多见于肝、胃、肠,与情志、寒凝、病邪阻滞、气虚有关,故其部位及增减诱因不同。 (2)兼证:气滞日久,可化火,致瘀、生痰、生湿或气逆、气闭等。 2.气逆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气逆证多见于肝、胃、肺三脏,病因各异。 (2)气逆证虽多与气滞证有关,但亦有因虚而致者。 3.气闭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注意:本证多由精神刺激或邪气突然闭阻引起,症状具有突发,势急之神昏,或绞痛或二便闭塞的特点。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各种气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重点是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这些都是一般性证候。通过学习,可为脏腑辨证打下基础。 思考题: 1.何谓气虚证、气陷证?各证临床表现如何? 2.试述气虚证、气陷证,气虚证与阳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3.何谓气逆证?常见哪些脏腑?临床表现如何? 4.何谓气滞证?其辨证特点是什么?

中医学基础教案(导论)

绪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形体:皮、肉、筋、骨、脉 结构上不可分割; 功能上相互协调; 病理上相互影响; 诊断上以外知内; 治疗上整体调整;2)人与自然相统一 ?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2.辨证论治 1)病、症、证 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2)辨证论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 (2)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 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3.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 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2)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

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3)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类型: 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对立制约 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此长彼长阴阳俱长互根互用 此消彼消阴阳俱消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4)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条件:“极”、“重”“甚”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部位分阴阳: 脏腑:六腑→阳五脏→阴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阳偏盛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阴偏盛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偏衰阳偏衰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 阴偏衰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 阴阳互损阳偏衰阳损及阴阴阳互根互用 阴偏衰阴损及阳 (4)指导疾病的治疗 阴阳偏盛——损其偏盛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阴阳对立制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供五年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临床涉外专业、中医妇产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骨伤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 业、医事法律专业使用) 中医临床学院审订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批准统一印发 二○一一年五月 ————————————————————————————————————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供五年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临床涉外专业、中医妇产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骨伤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医事法律专业本科使用。课程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中讲授,教学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中医药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学生从高中阶段刚刚步入中医药殿堂在知识衔接方面的“断层”;又要全面(或系统)地展示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中医现代化的要求。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目的和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级别。“掌握”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使学生达到彻底明了,并能用文字或语言顺畅的表述;“熟悉”的内容,要求教师予以提纲挈领的讲解,使之条理分明,使学生对此内容完全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及其梗概;“了解”的内容,要求教师讲解概念及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粗浅的印象。 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在后期的专业课学习中,接触到以上内容时无陌生感,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总时数为78学时,其中理论75学时,实践教学(实验3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完整升级版】中医诊断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对象:中医学七年制,2005年级9、10班授课学时: 76 授课时间:2006. 7.1 使用教材: 新世纪教材 授课教师: 刘培禄

授课时间:9月11日,周一,第6,7节 题目: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 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 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

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重点介绍内容。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明确各自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中,影响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是: 1、《黄帝内经》; 2、西汉,淳于意的《诊籍》;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5、隋,巢元方《诸病杂候论》; 6、宋,陈元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 7、元,敖氏《伤寒金镜论》; 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9、明,李时珍的《滨湖脉学》;10、清,叶天士《外感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重点讲述上述重要著作及其作者、年代、历史意义。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简要介绍。 小结: 绪论,为本学科开头部分,介绍了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其中重点掌握诊断的概念,病名、症状、体征、证名和证候的含义,中医诊断的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及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中重要著作、作者、年代、历史意义。通过学习绪论,可以对本学科内容、学习目的有一个基本认识。 思考题: 1.何谓诊断、中医诊断学? 2.试述病名、证名、证候、症状、体征的含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