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试题.doc

黄酮类化合物试题.doc
黄酮类化合物试题.doc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 A 型题(每题有 5 个备选答案,备选答案中只有 1 个最佳答案)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 -C

A .C-C -C 3

B .C-

C -C 6

C .C-C 6

6 6 6 6 6

3

D .C-C

3

E .C -C -C

6

3

6

正确答案: C

2.与2’ - 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 A .二氢黄酮

B .花色素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正确答案: A

3.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 .黄酮

B

.黄酮醇 D .查耳酮

E .异黄酮

C .二氢黄酮

正确答案: C

6.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 .5- 羟基黄酮

B

.4’ - 羟基黄酮

基黄酮

D

.3’- 羟基黄酮

C .3- 羟

E .4’- 羟基二氢黄酮

正确答案: B

7.酸性最弱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5 一羟基黄酮B.7-羟基黄酮黄酮D.3’-羟基黄酮

E.6 一羟基黄酮)

C.4’-羟基

正确答案:A

10.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A.盐酸-镁粉试剂 B . FeCl3 试剂C.Gibb’s 试剂

.l %AlCl

D.2%NaBH甲醇溶液E 甲醇溶液

4 3

正确答案: E

11.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

是()

A.二氢黄酮B.查耳酮C.黄酮醇D.黄酮E.异黄酮

正确答案: B

13.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 5 % NaHCO3萃取可得到()

A.5,7- 二羟基黄酮B.5- 羟基黄酮C.3’,4’- 二羟基黄酮

D.5,8- 二羟基黄酮E.7,4’- 二羟基黄酮正确答案:E

15.当药材中含有较多粘液质、果胶时,如用碱液提

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宜选用()

C . 5%NaOH A.5% NaCO B . l %NaOH

2 3

D.饱和石灰水

E.氨水

正确答案: D

17.下列化合物进行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浓度从低

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是()A.2’,4’- 二羟基黄酮B.4’-OH 黄酮醇C.3’,4’- 二羟基黄酮

D.4’- 羟基异黄酮E.4’-羟基二氢黄酮醇正确答案: A

18.黄芩苷可溶于()

A.水B.乙醇C.甲醇D.丙酮E.热乙酸

正确答案: E

19.下列化合物属于黄酮碳苷的是

A、芦荟苷 B 、葛根素 C、大豆苷 D、芦荟大黄素苷 E 、橙皮苷

正确答案: B

20.与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A、黄酮 B 、二氢黄酮 C、异黄酮 D、橙酮 E 、花色素正确答案: B

21.一般情况下为无色化合物的是

A、黄酮 B 、黄酮醇 C、异黄酮 D、二氢黄酮 E 、查耳

正确答案: D

22.下列黄酮苷元无旋光性的是

A、二氢黄酮 B 、二氢异黄酮 C 、黄烷醇 D、黄酮醇 E 、二氢黄酮醇

正确答案: D

反应呈阳性的黄酮是

A、3- 羟基黄酮 B 、5- 羟基黄酮 C、7- 羟基黄酮 D 、4’- 羟基黄酮 E 、6- 羟基黄酮

正确答案: B

,3’ - 二羟基黄酮与 7,4’ - 二羟基黄酮的分离可用A、氨性氯化锶沉淀法 B 、碳酸氢钠萃取法 C、硼酸络

合法 D、三氯化铝络合法 E 、醋酸镁络合法正确答案:

B

25.水溶性最大的黄酮苷元是

A、黄酮醇 B 、查耳酮 C、花色素 D、黄烷 E 、黄烷醇

正确答案: C

26.能溶于 5%碳酸氢钠水溶液的化合物是

A、木犀草素 B 、水飞蓟素 C、黄芩素 D、汉黄芩素 E 、橙皮苷元

正确答案: A

27.黄酮类化合物可与强无机酸形成盐是因为其分子

中含有

A、羟基 B 、羰基 C、双键 D、氧原子 E 、内脂环

正确答案: D

28.可用于区别 3- 羟基黄酮和 5- 羟基黄酮的显色反应是

A、盐酸 - 镁粉反应 B 、醋酸镁反应 C、二氯氧锆 - 枸橼酸反应 D、氨性氯化锶反应

E、四氢硼钠反应

正确答案: C

29.山奈酚和槲皮素的鉴别用

A、SrCl2 /NH3反应 B 、Mg-HCl反应 C、AlCl3 反应D、 AlCl3 /HCl 反应 E、Mg(Ac)2 反应正确答案: A (邻二酚结构)

30.欲分离 3’,4’-二羟基黄酮和 5,4’ - 二羟基黄酮,最好采用

A、溶剂萃取法 B 、铅盐沉淀法 C、pH梯度萃取法 D、氨性氯化锶法 E 、硼酸络合法

正确答案: E

31.能用 1%盐酸提取出的成分是

A、黄酮 B 、黄酮醇 C、查耳酮 D、花色素 E 、异黄酮正确答案: D

32.用化学方法鉴别葛根素与槲皮素时,可采用

A、三氯化铁反应 B 、异羟肟酸铁反应 C 、盐酸 - 镁粉反应 D、三氯化铝反应 E 、四氢硼钠反应正确答案: C

33.利用黄酮化合物的UV 光谱判断黄酮结构中是

C3-OH,C4=O还是邻二酚羟基引起的带 I 位移,应选用的诊断试剂是

A、MeOH 、BMeONa 、CNaOAc D、AlCl 3 E、AlCl 3/HCl正确答案: E

反应可用于鉴别

A、二氢黄酮 B 、查耳酮 C、黄酮醇 D、花色素 E 、异黄酮

正确答案: A

35.黄酮类化合物层析检识常用显色剂是

A、盐酸镁粉试剂 B 、三氯化铁试剂 C、异羟肟酸铁试

剂 D、氢氧化钠水溶液 E 、三氯化铝甲醇溶液

正确答案: E

36.下列黄酮苷元进行纸层析,若用 2%一 6%的醋酸水溶液展开,停留在原点的是

A、二氢黄酮 B 、异黄酮 C、黄烷醇 D、二氢黄酮醇 E 、黄酮醇

正确答案: E

37.从总黄酮乙醇浸膏中萃取黄酮单糖苷,用

A、石油醚 B 、醋酸乙酯 C、氯仿 D、乙醚 E 、苯

正确答案: B

38.聚酰胺在哪种溶剂中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最弱

A、水 B 、丙酮 C、乙醇 D、氢氧化钠水溶液E 、尿素

水溶液

正确答案: E

39.当药材为花或果实时,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常选用的碱液为

A、5%碳酸氢钠液 B 、5%碳酸钠液 C、饱和石灰水 D、1%氢氧化钠液 E 、10%氢氧化钠液正确答案: C

40.用活性炭纯化黄酮苷时,能够将黄酮苷从活性炭

上洗脱下来的溶剂是

A、沸水 B 、沸甲醇 C、7%酚 - 水 D、15%酚 - 水 E 、5%氢氧化钠水溶液

正确答案: C

41.黄芩苷可溶于

A、水 B 、甲醇 C、热乙酸 D、乙醇 E 、丙酮

正确答案: C

42.从下列中药中分离黄酮类成分,可采用氧化铝吸附柱层析的是

A、黄芩 B 、银杏叶 C、葛根 D、槐米 E 、陈皮

43.含有双黄酮的中药是

A、槐米 B 、陈皮 C、山楂 D、银杏叶 E 、满山红

正确答案: D

44.下列有关芦丁的论述,错误的是

A、属于双糖苷 B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大C、在碱性下不稳定D、不能用碱提酸沉法提取 E 、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色

正确答案: D

45.某黄酮类化合物 HNMR谱中出现δ6. 49 的单

峰,该化合物可能是

A、芹菜索 B 、山奈酚 C、二氢芹菜素 D、二氢山奈酚E、大豆素

正确答案: A

46.黄酮类化合物 UV光谱的带 I 是由下列哪个结构系

统所引起

A、苯甲酰基系统 B 、桂皮酰基系统 C、色原酮结构 D、邻二酚羟基结构 E 、C4=O,C5-OH结构

47.下列黄酮类化合物甲醇溶液的 UV光谱有 2 个明显的吸收带的是

A、黄酮 B 、二氢黄酮醇 C、二氢黄酮 D、异黄酮 E 、高异黄酮

正确答案: A

48.某黄酮化合物 UV光谱数据 ( λmax nm)如下MeOH 253、267、349

MeONa 266、329sh、401

NaOAc 269、326sh、384

NaOAc/H3BO3 259、301sh、370、430sh

AlCl3 274 、300sh、328、426

AlCl3 /HCl 266sh 、275、355、385

49.该化合物可能是

A、5,7,4’一三羟基黄酮 B 、5,7,3’, 4’一四羟基黄酮 C、3,7,3’, 4’, 5’一五羟基黄酮 D、3,5,7,4’-- 四羟基黄酮 E 、3,5,7,3’, 4’一

五羟基黄酮

正确答案: B

和 Emerson反应的条件是

A、酚羟基 B 、α -OH C、β -OH D、活泼氢 E 、酚羟基对位有活泼氢

正确答案: E

反应的条件是

A、芳环 B 、内酯环 C、蒽环 D、酚羟基 E 、活泼氢

正确答案: D

反应的试剂是

A、安替比林 B 、氨基安替比林 C 、2,6- 二氯苯醌氯亚胺 D、铁氰化钾 E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 C

53.既有黄酮,又有木脂素结构的成分是

A、牛蒡子酚 B 、连翘酚 C、五味子素 D、水飞蓟素 E 、厚朴酚

正确答案: D

54.引入哪类基团可使黄酮类化合物脂溶性增加

A、-OH

B、-OCH3

C、-CH2OH

D、金属离子 E 、-COOH正确答案: B

55.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

A、7,4’ - 二羟基黄酮 B 、 5,7- 二羟基黄酮 C、3,5- 二羟基黄酮 D、3,7- 二羟基黄酮

E、3- 羟基黄酮

正确答案: A

56.下列除__外都属二氢黄酮类

A、橙皮苷 B 、新橙皮苷 C、杜鹃素 D、大豆苷 E 、甘草素

正确答案: D

57.下列除__外都属异黄酮类

A、大豆素 B 、葛根素 C、大豆苷 D、紫檀素 E 、杜鹃素

正确答案: E

58.母核结构中无 C=O的黄酮类是

A、黄酮 B 、查耳酮 C、色原酮 D、黄烷醇 E 、异黄酮正确答案: D

59.不可与二氯氧锆起反应的化合物是

A、槲皮素 B 、山奈酚 C、杨梅素 D、葛根素 E 、高良

姜素

正确答案: D

60.下列哪个不是黄芩苷的反应

A、盐酸镁粉反应 B 、四氢硼钠反应 C、三氯化铁反应D、铅盐反应 E 、三氯化铝反应正确答案: B

61.黄芩苷是

A、黄酮 B 、黄酮醇 C、二氢黄酮 D、二氢黄酮醇 E 、

查耳酮

正确答案: A

62.区别二氢黄酮类与其它黄酮类最好采用

A、醋酸镁反应 B 、HC1-Mg反应 C、FeC13反应 D、AlC13 反应 E 、AlC13-HC1反应

正确答案: A 您选择的答案: #

63.下列物质除 -- 外均属于黄酮类化合物

A、槲皮素 B 、大黄素 C、葛根素 D、大豆素 E 、黄芩

正确答案: B

64.大豆素是

A、黄酮 B 、黄酮醇 C、异黄酮 D、二氢黄酮 E 、二氢黄酮醇

正确答案: C

65.甲醇溶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 UV光谱有几个吸收谱带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E、5 个

正确答案: B

66.以下哪种为生物碱型黄酮类化合物

A、苦参素 B 、榕碱 C、金丝桃苷 D、杨梅素 E 、龙胆碱

正确答案: B

67.下列哪种化合物属于黄酮醇类成分

A、大豆素 B 、葛根素 C、黄芩素 D、槲皮素 E 、杜鹃素

正确答案: D

68.只须提取中药中的黄酮苷类,最常用的提取溶剂是

A、丁醇 B 、酸水 C、乙醇 D、乙酸乙酯 E 、氯仿

正确答案: C

69.黄酮类化合物显黄色时结构的特点是

A、具有色原酮B 、具有2- 苯基色原酮C、具有2- 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D、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E 、具有黄烷醇和助色团

正确答案: C

(二) B 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若于题均对应同一组 5 个备选答案,每题只有 1 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A.查耳酮B.黄酮C.二氢黄酮D.黄酮醇E.异黄酮

1.母核为 2- 苯基色原酮者是(2.母核为 3- 苯基色原酮者是(3.黄酮母核 3 位连有羟基者是(4.黄酮母核 2、3 位间为单键者是)))

5.黄酮母核三碳链不成环者是()

正确答案:BEDCA

A.3’- 羟基黄酮B.4’-羟基黄酮

基黄酮D.7,4’-二羟基黄酮

E .4’- 甲氧基黄酮.

6. 酸性最强的是()

7. 酸性居第二位的是()

C.5 一羟

8. 酸性居第三位的是()

9. 酸性最弱的是(

10. 不具酸性的是())

正确答案:DBACE

A.红- 紫红色 B .鲜黄色荧光 C .蓝色 D .紫红色沉淀 E .绿 - 棕- 黑色沉淀

11.二氢黄酮与 NaBH4试剂反应显()

12.多数黄酮类化合物与盐酸 - 镁粉试剂反应显()13.黄酮醇与 AlCl 3试剂反应显()

14.含邻二酚羟基的黄酮与氨性氯化锡试剂反应显()

15.查耳酮与SbCl5试剂反应显()

正确答案: AABED

A、黄芩苷 B 、芦丁 C、葛根素 D、橙皮苷 E 、大豆素

16、属于黄酮类的是

17、属于二氢黄酮类的是

18、属于碳苷的是

19、属于葡萄糖醛酸苷的是

正确答案: ADCA

A、二氢黄酮 B 、查耳酮 C、花色素 D、异黄酮 E 、黄酮

20、颜色最浅的是

21、颜色随 pH变化而改变的是

22、水溶性最大的是

23、具有旋光的是

正确答案: ACCA

A、带 I 红移 B 、带 I 紫移 C、带Ⅱ红移 D、带Ⅱ紫移

E、带 I 、Ⅱ红移

24、黄酮 7-OH取代,则

25、黄酮 4’ -OH取代,则

26、黄酮 3-OH取代,则

27、黄酮 5-OH取代,则

正确答案: CAAE

A、苯骈α- 吡喃酮 B 、苯丙素 C、顺式邻羟基桂皮酸D、反式邻羟基桂皮酸 E 、桂皮酸衍生物28、绿原酸

29、既能衍生木脂素、又能衍生香豆素的是

正确答案: EB

A、红色 B 、蓝色 C、绿色 D、两界面间有紫色环 E 、蓝紫色

30、Gibbs 反应现象是

31、Bomtrager 反应现象是

32、Kedde反应现象是

33、Molish 反应现象是

正确答案: BAAD

A、槲皮素 B 、葛根素 C、杜鹃素 D、大黄素 E 、五味子素

34、Mg(Ac)2 呈天蓝色荧光的是

35、枸橼酸 - 二氯氧锆呈正反应的是

36、Mg(Ac)2 反应呈橙红色的是

37、能用氧化铝进行分离的黄酮类

是正确答案: CADB

A、黄芩苷 B 、芦丁 C、葛根素 D、橙皮苷 E 、大豆素

38、与四氢硼钠反应呈红色的是

39、酸水解后苷元易被氧化成绿色的醌类结构的

是40、最难发生酸水解的苷是正确答案: DAC

A、二氢黄酮 B 、查耳酮 C、花色素 D、异黄酮 E 、以上都不是

41、分子堆积紧密,水溶性最小的是

42、以离子状态存在,水溶性最大的是

43、与异羟肟酸铁发生反应的是

正确答案: BCE

A,Molish 反应 B 、Labat 反应 C、Gibbs 反应 D、SrCI2 /N H3反应 E 、FeCl3 反应

44、用于检识糖或苷的是

45、用于检识酚羟基对位有无活泼氢的是

46、用于检识邻二酚羟基的是

47、用于检识酚羟基的是

正确答案: ACDE

A、苯甲酰系统电子跃迁 B 、桂皮酰系统电子跃迁 C、带I 红移 D、带Ⅱ红移 E 、以上均不是48、黄酮类化合物带

I 的产生是由于

49、黄酮类化合物带Ⅱ的产生是由

于50、若 A 环有含氧取代,则51、

若 B 环有 OH取代,则正确答案:

BADC

A、芦丁 B 、黄连素 C、狄戈辛 D、西地兰 E 、阿托品

52、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即

53、芸香苷即

54、小檗碱即

55、消旋莨菪碱即

正确答案: CABE

A、5,7,4’ - 三羟基黄酮 B 、5,7,3’, 4’ - 四羟基黄酮 C、3,5,7,4’- 四羟基黄酮 D、3,5,7,3’, 4’- 五羟基黄酮 E 、 3,5,7,3’, 4’, 5’ -- 六羟基黄酮

56、山奈酚的结构为

57、木犀草素的结构为

58、芹菜素的结构为

59、槲皮素的结构为

正确答案: CBAD

A、3,5, 7- 三羟基黄酮 B 、3, 5- 二羟基黄酮 -7-O- 葡萄糖苷 C、3,5,7,4’ - 四羟基黄酮

D、3,5,4’- 三羟基黄酮 -7-O- 葡萄糖苷 E 、3,5,7,3’, 5’ - 五羟基黄酮以上五种化合物经聚酰胺柱层析,以水 - 乙醇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

60、首先被洗出的是

61、最后被洗出的是

正确答案: BE

26黄酮类化合物习题.doc.doc

黄酮类化合物习题 1.常见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可分为哪几类。 2. 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广义概念及分类依据。写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异黄酮、查耳酮、橙酮的基本结构。 3. 试述黄酮(醇)、查耳酮难溶于水的原因。 4. 试述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水溶性比黄酮大的原因。 5. 如何检识药材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6. 为什么同一类型黄酮苷进行PC,以2%~6%醋酸溶液为展开剂,Rf 值大小依次为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 7. 为什么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应注意pH的调节。 8. 简述用碱溶酸沉法从槐米中提取芸香苷加石灰乳及硼砂的目的。 判断题 1.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大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一部分以苷的形式存在。 2. 黄酮分子中引入7,4′位羟基,促使电子位移和重排,使颜色加深。 3. 以BAW系统进行PC检识黄酮苷与其苷元,展层后苷元的Rf值大于苷。 4. 用2%~6%醋酸/水溶液为展开剂,对黄酮苷与其苷元进行PC,展层后苷元的Rf值大于苷。

提取与分离 中药黄芩中有下列一组化合物,经下述流程分离后,各出现在何部位?简述理由。 A. 黄芩苷(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 B. 黄芩素(5,6,7-三OH黄酮) C. 汉黄芩苷(汉黄芩苷-7-O-葡萄糖醛酸苷) D. 汉黄芩素(5,7-二OH, 8-OCH3黄酮) E. 5,8,2-三OH,7-OCH3黄酮 F. 5,8,2-三OH,6,7-二-OCH3黄酮 G. 5,7,4′-三OH,6-OCH3二氢黄酮)H. 3,5,7,2′,6′-五OH二氢黄酮

结构鉴定题 从某中药中得一黄色结晶Ⅰ,分子式C21H21O11,HCl-Mg粉反应呈淡粉红色,FeCl3反应及α-萘酚-浓H2SO4反应均为阳性,氨性氯化锶反应阴性,二氢氧锆反应呈黄色,加枸橼酸后黄色不退.晶Ⅰ的光谱数据如下: UV λmax nm MeOH 267 348 NaOMe 275 326 398(强度不降) AlCl3274 301 352 AlCl3/HCl 276 303 352 NaOAc 275 305(sh) 372 NaOAc/H3BO3 266 300 353 IR:V KBr max cm-1 3401, 1655, 1606, 1504 1HNMR (DMSD-d6,TMS) δppm 3.2~3.9 (6H, m) 3.9~5.1 (4H, 加D2O后消失) 5.68(1H,d,J=8.0) 6.12 (1H, d, J=2.0) 6.42 (1H, d, J=2.0) 6.86 (2H, d, J=9.0) 8.08 (2H, d, J=9.0)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填空,写出结晶Ⅰ的结构式,并指出 苷键的构型。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构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 A. 6C-6C-6C B. 3C-6C-3C C. 6C-3C D. 6C-3C-6C E. 6C-3C-3C 2.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 具有色原酮 B.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 C. 具有2-苯基色原酮 D. 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 E.结构中具有邻二酚羟基 3.引入哪类基团可使黄酮类化合物脂溶性增加() A. -OCH3 B. -CH2OH C. -OH D. 邻二羟基 E. 单糖 4.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加深,与助色团取代位置与数目有关,尤其在()位置上。 A. 6,7位引入助色团 B. 7,4/-位引入助色团 C. 3/,4/位引入助色团 D. 5-位引入羟基 E. 引入甲基 5.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 A. 糖 B. 羰基 C. 酚羟基 D. 氧原子 E. 双键 6.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 A. 3-OH黄酮 B. 5-OH黄酮 C. 5,7-二OH黄酮 D. 7,4/-二OH黄酮 E. 3/,4/-二OH黄酮 7.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性最大的是() A. 异黄酮 B. 黄酮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花色素 8.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最小的是()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黄酮苷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9.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强弱的顺序为() (1)5,7-二OH黄酮(2)7,4/-二OH黄酮(3)6,4/-二OH黄酮 A.(1)>(2)>(3) B.(2)>(3)>(1) C.(3)>(2)>(1) D.(2)>(1)>(3) E.(1)>(3)>(2) 10.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最弱的是()

黄酮类化合物试题.doc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 A 型题(每题有 5 个备选答案,备选答案中只有 1 个最佳答案)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 -C A .C-C -C 3 B .C- C -C 6 C .C-C 6 6 6 6 6 6 3 D .C-C 3 E .C -C -C 6 3 6 3 正确答案: C 2.与2’ - 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 A .二氢黄酮 B .花色素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正确答案: A 3.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 .黄酮 B .黄酮醇 D .查耳酮 E .异黄酮 ) C .二氢黄酮 正确答案: C 6.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 .5- 羟基黄酮 B .4’ - 羟基黄酮 基黄酮 D .3’- 羟基黄酮 ) C .3- 羟 E .4’- 羟基二氢黄酮 正确答案: B

7.酸性最弱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5 一羟基黄酮B.7-羟基黄酮黄酮D.3’-羟基黄酮 E.6 一羟基黄酮) C.4’-羟基 正确答案:A 10.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A.盐酸-镁粉试剂 B . FeCl3 试剂C.Gibb’s 试剂 .l %AlCl D.2%NaBH甲醇溶液E 甲醇溶液 4 3 正确答案: E 11.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 是() A.二氢黄酮B.查耳酮C.黄酮醇D.黄酮E.异黄酮 正确答案: B 13.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 5 % NaHCO3萃取可得到() A.5,7- 二羟基黄酮B.5- 羟基黄酮C.3’,4’- 二羟基黄酮 D.5,8- 二羟基黄酮E.7,4’- 二羟基黄酮正确答案:E 15.当药材中含有较多粘液质、果胶时,如用碱液提 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宜选用() C . 5%NaOH A.5% NaCO B . l %NaOH 2 3

天然酚类化合物及其保健作用

天然酚类化合物及其保健作用 酚类化合物是一族结构中含有酚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食品中,由于其羟基取代的高反应性和吞噬自由基的能力而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多酚类化合物可以延缓肿瘤的发作,抑制肿瘤的形成,提高认知功能,抑制低度脂蛋白LDL氧化及抑制血小板凝集等功能。这些功能都与其抗氧化性能有关。 人体内的自由基反应对人的病理、衰老机理的研究发现反应性氧(ROS,包括超氧阴离子O2-,羟基自由基·OH、过氧化物自由基ROO·和烷氧基自由基RO·等)在体内起着很不利的作用,与机体老化及许多疾病有关。ROS在体内主要氧化脂肪、蛋白、核酸等细胞组成成分,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 脂质氧化反应是一个自由基介导的链反应,由高反应活性自由基如·OH从多不饱和脂肪酸双键相邻的亚甲基吸收-活泼氢而引发(反应式1)。 脂肪酸烷基自由基R·很快与O2反应形成过氧化自由基ROO·(反应式2),ROO·可从脂肪酸继续吸收活泼氢,使脂质氧化反应继续进行(反应式3)。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人体血浆中主要的携带胆固醇的蛋白质,除富含胆固醇外,还含大量的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成分极易被氧自由基氧化而形成过氧化物。被氧化的LDL不能结合到LDL受体上,而是与巨噬细胞清除受体结合,形成泡沫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相对于脂质而言,蛋白质和核酸较不易受自由基的攻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蛋白质对ROS的敏感性有很大关系。 ROS对蛋白质的改性作用会影响其被细胞内蛋白水解酶的降解。ROS引起的蛋白质氧化可能是许多炎症反应的原因。 由氧化反应引起的核酸的改性则明显改变细胞功能,有潜在致癌性。ROS攻击DNA会引起广泛的DNA损伤,包括碱基的修饰,产生无碱基位点、碱基删除、移码、DNA解链、DNA-蛋白质交联及染色体重排等。大量的研究认为ROS在癌症的引发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多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机理 机体有多种抗氧化防御系统,抗氧化剂主要是通过终止自由基链反应而清除自由基保护机体的。α-育酚(TOH)是生物膜中维持稳定性不可缺少的抗氧化成分,以此为例说明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当TOH的酚基团遇到过氧自由基ROO·时,反应形成生育酚自由基TO·和氢过氧化物。 该反应速率常数k3为8×104mol/s。因为链传递反应速度常数k2约10~102mol/s,远低于k3,故TOH与ROO·自由基反应的速度比RH与ROO·反应速度快约104倍。因此仅需少量即可起到有效的终止自由基链反应作用。 酚类是极好的氢或电子供体,由于形成的酚类游离基中间体的共振非定域作用和没有适合分子氧进攻的位置,比较稳定,不会引发新的游离基或者由于链反应而被迅速氧化,所以是很好的抗氧化剂。 植物中存在的天然酚类化合物谷物种子大米是亚洲主要的谷物食品,水稻壳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很强,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了一种抗氧化成分异牡荆黄基类黄酮,具有独特的C -糖基结构,抗氧化能力与生育酚相当。 黑米种子即使经过长时间储存仍维持发芽力,故推测其色素物质可能有抗氧化作用。经大规模分离纯化,分离出了抗氧化色素花青素-3-0-β-D-葡萄糖苷(C3G)及dele phinidin-3-0-β-D-葡萄糖苷及花葵素-3-0-β-D-葡萄糖苷,这三种花色素型抗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均呈强抗氧化活性,而C3G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也有抗氧化性。在其

黄酮类化合物——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3.中药红花在开花初期,由于主要含有无色的新红花苷及微量红花苷,故花冠呈淡黄色;开花中期主要含的是黄色的红花苷,故花冠显深黄色;开花后期则氧化变成红色的醌式红花苷,故花冠呈红色。 4.黄酮类化合物呈酸性,是由于其多数带有_酚羟基__;黄酮类成分也具有微弱的碱性,是由于其结构中_7-吡喃环上的1位氧原子的存在。 7.不同类型黄酮苷元中水溶性最大的是花色素类,原因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二氢黄酮的水溶性比黄酮大,原因是系非平面性分子,故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 8.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大多具有酚羟基,故显一定的酸性,不同羟基取代的黄酮其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7,4’-二羟基、7或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 9.黄酮类化合物γ-吡喃酮环上的1位氧因有未共享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生成样盐。 10.锆盐-枸橼酸反应常用于区别3-羟基和5-羟基黄酮,加入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两者均可生成黄色锆络合物,再加入2%枸橼酸甲醇溶液后,如果黄色不减褪,示有3-羟基黄酮;如果黄色减褪,示有5-羟基黄酮。 11.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水提法、溶剂萃取法、碱提取酸沉淀法等。 12.聚酰胺柱色谱分离黄酮苷和苷元,当用含水溶剂(如乙醇-水)洗脱时,黄酮苷先被洗脱;当用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洗脱时,苷元先被洗脱。

.二.单选题: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E ) A .C 6-C 6-C 3 B . C 6-C 6-C 6 C .C 6-C 3-L 6 D .C 6-C 3 E .C 3-C 6-C 3 2.与2ˊ-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A ) A .二氢黄酮 B .花色素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3.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C )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异黄酮 4.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E ) A .5-羟基黄酮 B .4’-羟基黄酮 C .3-羟基黄酮 D .3’-羟基黄酮 E .4’-羟基二氢黄酮 5.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A ) A .盐酸-镁粉试剂 B .FeCl 3试剂 C .Gibb’s 试剂 D .2%NaBH 4甲醇溶液 E .l %AlCl 3甲醇溶液 6.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B ) A .二氢黄酮 B .查耳酮 C .黄酮醇 D .黄酮 E .异黄酮 7.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 5%NaHCO 3萃取可得到( E ) A .5,7-二羟基黄酮 B .5-羟基黄酮 C .3’,4’-二羟基黄酮 D .5,8-二羟基黄酮 E .7,4’-二羟基黄酮 8.下列化合物进行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浓度从低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是( D ) A .2’,4’-二羟基黄酮 B .4’-OH 黄酮醇 C .3’,4’-二羟基黄酮 D .4’-羟基异黄酮 E .4’-羟基二氢黄酮醇 8.盐酸-镁粉反应鉴别黄酮类化合物,下列哪项错误( D ) A .多数查耳酮显橙红色 B .多数黄酮苷显橙红-紫红色 C .多数二氢黄酮显橙红-紫红色 D .多数异黄酮不显红色 9.用于鉴别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试剂是(A ) A .ZrOCl 2 B .NaBH 4 C .HCl-Mg 粉 D .SrCl 2 10.下列化合物按结构应属于( D ) A. 黄酮类 B. 异黄酮类 C. 查耳酮类 D. 二氢黄酮类 O O OH CH 3 HO H 3C

骨碎补中的两个新酚酸类化合物_梁永红

·874·药学学报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2010, 45 (7): 874?878 骨碎补中的两个新酚酸类化合物 梁永红, 叶敏*, 张灵芝, 李卉芳, 韩健, 王宝荣, 果德安*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1) 摘要: 为了研究骨碎补的化学成分, 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 从中药骨碎补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酚酸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2D NMR、HR-ESI-MS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4, 4'-dihydroxy-3, 3'-imino-di-benzoic acid (1)、原儿茶酸 (protocatechuic acid, 2)、没食子酸 (gallic acid, 3)、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4)、咖啡酸 [(E)-caffeic acid, 5]、ethyl trans- 3, 4-dihydroxycinnamate (6)、咖啡酸4-O-β-D-葡萄糖苷(caffe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 7)、对-香豆酸4-O- β-D-葡萄糖苷(p-coumar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 8) 和23(S)-12-O-caffeoyl-12-hydroxyl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9)。其中, 化合物1和9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3、4、6为首次从槲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骨碎补; 槲蕨; 酚酸; 23(S)-12-O-caffeoyl-12-hydroxyl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4, 4'-dihydroxy-3, 3'- imino-di-benzoic acid 中图分类号: 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0) 07-0874-05 Two new phenolic acids from Drynariae Rhizoma LIANG Yong-hong, YE Min*, ZHANG Ling-zhi, LI Hui-fang, HAN Jian, WANG Bao-rong, GUO De-an*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and Biomimetic Drugs,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Drynariae Rhizoma, nine phenolic acids were isolated from a 70% ethanol extract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including column chromatography over silica gel, ODS, Sephadex LH-20, and semi-preparative HPLC. By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including 1H NMR, 13C NMR, 2D NMR, and HR-ESI-MS, thes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4, 4'- dihydroxy-3, 3'-imino-di-benzoic acid (1), protocatechuic acid (2), gallic acid (3), p-hydroxybenzoic acid (4), (E)-caffeic acid (5), ethyl trans-3, 4-dihydroxycinnamate (6), caffe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 (7), p-coumar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 (8), and 23(S)-12-O-caffeoyl-12-hydroxyl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9), separately. Among them, 1 and 9 are new compounds, and 3, 4, and 6 were isolated from Drynaria species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Drynariae Rhizoma; Drynaria fortunei; phenolic acids;23(S)-12-O-caffeoyl-12-hydroxyl 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4, 4'-dihydroxy-3, 3'-imino-di-benzoic acid 骨碎补为水龙骨科槲蕨属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的干燥根茎, 性温, 味苦, 入肾、肝二经, 具有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的功效[1]。用 收稿日期: 2010-01-08. 基金项目: 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 (985-2-063-112); 北京大学医学部985项目 (985-2-119-121). *通讯作者Tel / Fax: 86-10-82802700, E-mail: yemin@https://www.360docs.net/doc/0d4639412.html, or gda@https://www.360docs.net/doc/0d4639412.html, 于治疗肾虚腰痛, 耳聋、耳鸣, 牙齿松动, 跌扑闪挫, 筋骨折伤; 外用治疗斑秃、白癫风。国内外文献报道槲蕨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2–6]、三萜类[7–9]及苯丙素类化合物[10], 也有学者利用GC-MS分析了其挥发油成分[11]。为了进一步寻找其生物活性成分, 作者对中药骨碎补的化学成分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 DOI:10.16438/j.0513-4870.2010.07.004

黄酮类化合物试题

中药化学试题库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佳答案)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碳架是() A.C6-C6-C3 B.C6-C6-C6 C.C6-C3-C6 D.C6-C3 E.C3-C6-C3 正确答案:C 2.与2’-羟基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A.二氢黄酮B.花色素 C.黄酮醇D.黄酮 E.异黄酮 正确答案:A 3.水溶性最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黄酮 B.黄酮醇C.二氢黄酮D.查耳酮 E.异黄酮 正确答案:C 6.酸性最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5-羟基黄酮 B.4’-羟基黄酮 C.3-羟基黄酮 D.3’-羟基黄酮 E.4’-羟基二氢黄酮

正确答案:B 7.酸性最弱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5一羟基黄酮 B.7-羟基黄酮 C.4’-羟基黄酮 D.3’-羟基黄酮 E.6一羟基黄酮 正确答案:A 10.黄酮类化合物色谱检识常用的显色剂是()A.盐酸-镁粉试剂B.FeCl3试剂C.Gibb’s试剂 D.2%NaBH4甲醇溶液 E.l%AlCl3甲醇溶液 正确答案:E 11.在碱液中能很快产生红或紫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A.二氢黄酮B.查耳酮 C.黄酮醇D.黄酮 E.异黄酮 正确答案:B 13.将总黄酮溶于乙醚,用 5%NaHCO3萃取可得到() A.5,7-二羟基黄酮B.5-羟基黄酮C.3’,4’-二羟基黄酮 D.5,8-二羟基黄酮 E.7,4’-二羟基黄酮正确答案:E 15.当药材中含有较多粘液质、果胶时,如用碱液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宜选用()

A.5%Na2CO3 B.l%NaOH C.5%NaOH D.饱和石灰水 E.氨水 正确答案:D 17.下列化合物进行聚酰胺柱色谱分离,以浓度从低 到高的乙醇洗脱,最先被洗脱的是() A.2’,4’-二羟基黄酮B.4’-OH黄酮醇C.3’,4’-二羟基黄酮 D.4’-羟基异黄酮 E.4’-羟基二氢黄酮醇 正确答案:A 18.黄芩苷可溶于() A.水 B.乙醇C.甲醇 D.丙酮 E.热乙酸 正确答案:E 19.下列化合物属于黄酮碳苷的是 A、芦荟苷 B、葛根素 C、大豆苷 D、芦荟大黄素苷 E、橙皮苷 正确答案:B 20.与查耳酮互为异构体的是 A、黄酮 B、二氢黄酮 C、异黄酮 D、橙酮 E、花色 素 正确答案:B

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大而复杂基因的化合物。从化学上讲,酚是苯环(又称芳香环)上联有一个或多个羟基的化合物。多酚物质(polyphenols)是含有酚官能基团的物质,是构成植物固体部分的主要物质[5,6]。按分子质量可分为单宁化合物(相对分子量500~3000)和非单宁化合物(相对分子量<500或>3000)[3]。酚类物质是葡萄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与葡萄的抗病性、采后生理、贮存、保鲜以及与葡萄汁(酒)的色泽、风味等品质指标密切相关。德、法等国在探讨酚类物质与葡萄酒的品质关系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国内对酚类物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8]。葡萄与葡萄酒中常见的酚类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两大类:类黄酮和非类黄酮[1]。不同葡萄品种之间酚的含量及类型差异很大,相同品种葡萄及其酿制的葡萄酒中酚的构成及含量也会受地域、栽培条件、气候条件、成熟度,酿造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非类黄酮 酚酸类化合物(phenolic acids) 这类化合物具有一个苯核,多为对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丙烯酸(肉桂酸)的衍生物[5,6]。主要有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咖啡酸和香豆酸4种,此外还有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阿魏酸、绿原酸、芥子酸等。 葡萄浆果中20%~25%的酚酸都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在葡萄酒中,酚酸可与花色素和酒石酸相结合[2,5,6]。这些物质结构较简单,主要贮存在葡萄细胞中的液泡中,破碎时容易被浸出。含量最高的是羟基肉桂酸的衍生物,一般与糖、有机酸以及各种醇以酯化形式存在[1]。葡萄品种成熟条件不同,葡萄浆果中酚酸的总量和游离态酚酸的比例也不相同。 2 类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的酚类化合物的最大类别之一。而且大部分单宁也是由黄酮类化合物转变来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母核总是由15个碳原子组成,它们排列成C6-C3-C6的构型。也就是说,两个芳香环由一个成环或不成环的C3单元联结起来。这三个环分别标为A、B、C。葡萄酒中最常见的类黄酮物质有黄酮醇,儿茶素,红葡萄酒中还有花色苷等[1,11]。类黄酮主要来自于葡萄皮,葡萄籽及果梗,在红葡萄酒中占多酚物质的85%以上,在白葡萄酒中含量一般不超过总酚的20%,因此类黄酮对红葡萄酒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白葡萄酒的作用[1]。 2.1 黄酮醇类化合物(flavonols) 槲皮酮(栎精)R:HR':H 莰非醇(山奈醇):R:OH R':H 杨梅黄酮:R:OH R:OH 图1 黄酮醇类化合物结构 分子结构中含有“黄烷构架”。主要有写槲皮酮(栎精,Quercetin)、莰非醇(山奈醇,Kaempferal)、和杨梅黄酮(Myricetin)(见图1)。

利用紫外光谱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Ⅰ,出现在240~28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Ⅱ。不同类型的黄酮化合物的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峰形和吸收强度不同,因此从紫外光谱可以推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乙酸钠-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或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试剂能使黄酮的酚羟基离解或形成络合物等,导致光谱发生变化。据此变化可以判断各类化合物的结构,这些试剂对结构具有诊断意义,称为诊断试剂。 黄酮和黄酮醇类 黄酮或黄酮醇的带Ⅰ是由B环桂皮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带Ⅱ是由A环的苯甲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 黄酮和黄酮醇的UV光谱图形相似,仅带Ⅰ位置不同,黄酮带Ⅰ位于304~350nm,黄酮醇带Ⅰ位于358~385nm。利用带Ⅰ的峰位不同,可以区别这两类化合物。 黄酮、黄酮醇的B环或A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不同将影响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和形状。例如,7和4'位引入羟基、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可引起相应吸收带向红位移。又如3-或5-位引入羟基,因能与C4=O形成氢键缔合,前者使带Ⅰ向红位移,后者使带Ⅰ、带Ⅱ均向红位移。B环上的含氧取代基逐渐增加时,带Ⅰ向红位移值(nm)也逐渐增加,但不能使带Ⅱ产生位移。有时(例如3',4'-位有2个羟基或2个甲氧基或亚甲二氧基)仅可能影响带Ⅱ的形状,使带Ⅱ歧分为双峰或1个主峰(Ⅱb位于短波处)和1个肩峰(sh)或弯曲(Ⅱa位于长波处)。 A环上的含氧取代基增加时,使带Ⅱ向红位移,而对带Ⅰ无影响,或影响甚微(但5-羟基例外)。 黄酮或黄酮醇的3-,5-或4'-羟基被甲基化或苷化后,可使带Ⅰ向紫位移,3-OH甲基化或 1.甲醇钠(NaOMe),主要是判断是否有4'-OH,3、4'-二OH或3、3'、4'-三OH。

黄酮类化合物练习题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判断理(正确的在括号内划“ √ ” 厂铝的划“ X” )1、多数黄酮苷元具有旋光活性,而黄酮苷则无。()2、所有的黄酮类化合物都不能用氧化铝色谱分离。()3、纸层析分离黄酮类化合物,以8%乙酸水溶液展开 时,苷元的R f值大于昔的R f 值.() 4、黄酮化合物,存在3,7—二羟基,UV光谱: (1)其甲醇溶液中加入NaOMe时,仅峰带I位移,强度不减.() (2)其甲醇溶液中加入NaOAc时,峰带II红移5—20nm.(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1、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发生最强吸附作用时,应在()中. A、95%乙醇B、15%乙醇C、水D、酸水E、甲酰胺苷元的苷化位移规律是(). 2、黄酮苷元糖苷化后,苷元的苷化位移规律是()A、a-C向低场位移B、a-C向高场位移 C、邻位碳不发生位移 3、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MeOH中加入NaOMe诊断试剂峰带I向红移动40—60nm,强度不变或增强说明(). A、无4—OHB、有3—OH C、有4—OH,无3—OHD、有4—OH和3—OH4、聚酰胺色谱的原理是()。 A、分配B、氢键缔合C、分子筛D、离子交换三、填空

1、确定黄酮化合物具有5—0H的方法有———————,————————,————————————————。 2、某黄酮苷乙酰化后,测定其氢谱,化学位移在1.8—2.1处示有12个质子,2.3、2.5处有18个质子,说明该化合物有__个酚羟基和__个糖. 3、已知一黄酮B环只有4'—取代,取代基可能为—OH或—OMe.如何判断是4'—OH,还是4'—OMe,写出三种方法判断。 四、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化合物: O HO O OCH3 O HO O OH O HO OH O OH OH OH OH A B C 五、分析比较 有下列四种黄酮类化合物 O R2O OH O OH OR1 A、R 1=R 2 =H B、R 1=H,R 2 =Rham C、R 1=Glc,R 2 =H D、R 1=Glc,R 2 =Rham 比较其酸性及极性的大小: 酸性()>()>()>()

涨知识——酚酸类化合物含量检测方法

涨知识——酚酸类化合物含量检测方法 我们通常采用色谱技术对植物中的酚酸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此外,色谱技术也可用于研究酚酸类化合物与其他食品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植物中酚酸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取决于检测前成分的化学性质、提取方法、粒径、储存的时间和条件,以及测定方法和干扰剂(如脂肪、萜烯和叶绿素)。通常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定量,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是最常用的。在HPLC 方法中,采用不同的色谱柱、流动相、柱温和流速对酚酸类化合物进行检测。水、甲醇和乙腈是流动相中最常见的成分。有时必须要加入改性剂,如甲酸、醋酸铵和醋酸,以防止色谱峰拖尾。就分析时间而言,它不是固定参数,因为可以通过调节流动相的流速来延长或缩短。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检测器对酚酸类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如UV-Vis 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化学发光检测器、库仑阵列检测器和质谱(MS )检测器。此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 )也可以检测酚酸类化合物含量。 气相色谱法(GC ) 由于GC 需要高温处理,而样品在高温下容易分解,所以气相色谱不常用于酚酸类化合物检测。但GC 可以用于检测600D 以下的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气质联用(GC-MS )常用于植物样品中酚酸类化合物分析。与LC-MS 比较而言,GC-MS 具有更高的选择性、精密度及准确度,尤其在分析少量组分的时候。 毛细管电泳法(CE ) 近年来,毛细管电泳技术在酚酸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E 技术可以分离并检测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化合物,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CE 具有电解液体积小,分析时间短,分辨率高,样品量少等优点。为了得到更高的分辨率,需要优化缓冲液、pH 、浓度、毛细管类型、电泳温度、电压以及进样方式等参数。 LC-MS 和GC-MS 的比较(来源:迪信泰检测平台) 以上所有的检测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液相色谱配备DAD 和MS 检测器可以减少所需样品量,缩短分析时间。然而,GC 常与MS 联用,需要较高温度处理样品,可能会导致样品分解。此外,GC 只能用于分析小于600D 的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近年来,CE 技术也常用于酚参数 LC-MS GC-MS 样品前处理时间 20 min 180 min 分析时间 60 min 50 min 线性范围 窄 宽 选择性 好 高 检出限 5-15 ng/mL 10-18 ng/mL 鉴定 方程计算 具有许多化合物的质谱库; 碎裂片段可以推测分子结构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习题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学习要求] 掌握1、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类型 2、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显色反应 3、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4、色谱法和紫外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熟悉 1、黄酮类化合物苷中常见的单糖、二糖和三糖 2、一些有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了解1、氢核磁共振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2、碳核磁共振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重点内容]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类型: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 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 酮类、橙酮类、黄烷-3-醇、黄烷-3,4-二醇、花色素类、双苯吡 酮类和高异黄酮类。 2、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①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 数为无定形粉末,具有交叉共轭体系的黄酮类化合物多具有颜色; ②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难溶于水,而二氢黄 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溶解度稍大;③黄酮类 化合物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④ -吡喃环上的1-氧原 子具有未共用的电子对,故表现微弱的碱性。 3、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①还原反应:盐酸-镁粉(或锌粉)反 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四氢硼钠(NaBH4) 反应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②金属盐 类试剂的络合反应: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常具有3-羟基4-羰基、 5-羟基4-羰基和邻二酚羟基的结构单元,故常可与铝盐、铅盐、 锆盐、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③硼酸显色反应:黄 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当具有3-羟基4-羰基和5-羟基4-羰基结构时,

丹参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药理及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丹参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药理及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作者:赵淑娟, 章国瑛, 刘涤, 胡之璧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上海,201203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2004,35(3) 被引用次数:31次 参考文献(18条) 1.Liu P;Hu Y Y;Liu C H Effects of salvianolic acid A (SA-A) on liver injury: SA-A action of hepatic peroxidation[外文期刊] 2001(21) 2.Hu Y Y;Liu C H;Wang R P Protective actions of salvianolic acid A on hepatocyte injuried by peroxidation in vitro[外文期刊] 2000(03) 3.Osakabe N;Yasuda A;Natsume M Rosmarinic acid,a major polyphenolic component of Perilla frutescens,reduces lipopolysaccharide (LPS)-induced liver injury in D galactosamine (D-GalN)-sensitized mice[外文期刊] 2002(06) 4.Liu P;Liu C H;Wang H N Effect of salvianolic acid B on collagen production an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ctivity in rat hepatic stellate cells[期刊论文]-药学学报 2002(08) 5.Liu J;Shen H M;Ong C N Salvia miltiorrhiza inhibits cell growth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hepatoma HepG2 cells 2000 6.Liu J;Shen H M;Ong C N Role of intracellular thiol depletion,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Salvia miltiorrhiza-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hepatoma HepG2 cells[外文期刊] 2001(16) 7.Chen Y H;Lin S J;Hu H H Salvianolic acid B attenuates VCAM-1 and ICAM-1 expression in TNF-α-treated 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外文期刊] 2001(3) 8.Wu Y J;Hong C Y;Lin S J Increase of Vitamin E content in LDL and reduct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cholesterol-fed rabbits by a water-solube antioxidant-rich frac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 1998 9.Jung M;Lee H C;Ahn C W Effective isolation of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and its inhibition of aldose reductase and fibronectin on Mesangial cell line[外文期刊] 2002(08) 10.Tang M K;Zhang J T Salvianolic acid B inhibits fibril formation and neurotoxicity of amyloid beta-protein in vitro[期刊论文]-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2001(04) 11.Takeda H;Tsuji M;Inazu M Rosmarinic acid and caffeic acid produce antidepressive-like effect in the forced swimming test in mice[外文期刊] 2002(3) 12.Nardini M;Scaccini C;Packer L In vitro inhibition of the activity of phosphorylase kinase, protein kinase C and protein kinase A by cafferic acid and a procyanidin-rich pine bark (Pinus marittima) extract 2000 13.Abd-Elazem I S;Chen H S;Bates R B Isolation of two highly potent and non-toxic inhibitors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integrase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外文期刊] 2002(1) 14.Yamamoto H;Inoue K;Yazaki K Caffeic acid oligomers in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外文期刊] 2000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测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测定 作者:佚名来源:发表时间:2006-04-12 浏览次数:299 字号:大中小 一、利用紫外光谱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由两个主要吸收带组成。出现在300~400n 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Ⅰ,出现在240~28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Ⅱ。不同类型的黄酮化合物的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峰形和吸收强度不同,因此从紫外光谱可以推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峰位(nm)组内区别组间区别 带Ⅰ带Ⅱ(峰位)(峰强) 黄酮310~350250~280 带Ⅰ不同Ⅰ、Ⅱ皆强 黄酮醇350~385250~280 异黄酮310~330(肩峰)245~275 带Ⅱ不同Ⅰ弱Ⅱ强 二氢黄酮(醇)300~330(肩峰)275~295 查耳酮340~390230~270(低强度) 带Ⅰ不同Ⅰ强Ⅱ弱 橙酮380~430230~270(低强度) 当向黄酮类化合物的甲醇(或乙醇)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醇钠(NaOMe)、乙酸钠(N aOAc)、乙酸钠-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或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试剂能使黄酮的酚羟基离解或形成络合物等,导致光谱发生变化。据此变化可以判断各类化合物的结构,这些试剂对结构具有诊断意义,称为诊断试剂。 黄酮和黄酮醇类 (一)黄酮、黄酮醇类在甲醇中的UV光谱特征

黄酮或黄酮醇的带Ⅰ是由B环桂皮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带Ⅱ是由A环的苯甲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 黄酮和黄酮醇的UV光谱图形相似,仅带Ⅰ位置不同,黄酮带Ⅰ位于304~350nm,黄酮醇带Ⅰ位于358~385nm。利用带Ⅰ的峰位不同,可以区别这两类化合物。 黄酮、黄酮醇的B环或A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不同将影响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和形状。例如,7和4′位引入羟基、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可引起相应吸收带向红位移。又如3-或5 -位引入羟基,因能与C4=O形成氢键缔合,前者使带Ⅰ向红位移,后者使带Ⅰ、带Ⅱ均向红位移。B环上的含氧取代基逐渐增加时,带Ⅰ向红位移值(nm)也逐渐增加,但不能使带Ⅱ产生位移。有时(例如3′,4′-位有2个羟基或2个甲氧基或亚甲二氧基)仅可能影响带Ⅱ的形状,使带Ⅱ歧分为双峰或1个主峰(Ⅱb位于短波处)和1个肩峰(sh)或弯曲(Ⅱa位于长波处)。 A环上的含氧取代基增加时,使带Ⅱ向红位移,而对带Ⅰ无影响,或影响甚微(但5-羟基例外)。 黄酮或黄酮醇的3-,5-或4′-羟基被甲基化或苷化后,可使带Ⅰ向紫位移,3-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328~357nm)与黄酮的带Ⅰ的波长范围重叠(且光谱曲线的形状也相似),5-OH甲基化使带Ⅰ和带Ⅱ都向紫位移5~15nm,4′-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向紫位移3~10nm。其他位置上的羟基取代对甲醇中的紫外光谱几乎没有影响。 (二)利用诊断试剂对黄酮、黄酮醇类化合物UV光谱的影响检出羟基位置 1.甲醇钠(NaOMe),主要是判断是否有4′-OH,3、4′-二OH或3、3′、4′-三OH。2.乙酸钠,较为突出的是判断是否有7-OH。[举例说明] 3.乙酸钠/硼酸主要判断A环或B环是否有邻二酚羟基(5,6-二OH除外)。[举例说明]

黄酮类化合物练习题答案

黄酮类化合物练习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A 4.B 5.C 6.D 7.D 8.A 9.B 10.B 11.E 12.D 13.B 14.E 15.E 16.D 17.B 18.C 19.A 20.B 21.B 22.E 23.C 24.B 25.C 26.A 27.B 28.A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BDE 2.ABCDE 3.ABDE 4.ABD 5.AE 6.ABD 二、名词解释 1.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2.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三、填空题 1.2-苯基色原酮;三碳链;6C-3C-6C。 2.2位引入苯基;灰黄色至黄色;黄色至橙黄色;交叉共轭体系。 3.交叉共轭体系;助色团;助色团;加深;7以下;8.5左右;>8.5。 4.甲醇;乙醇;醋酸乙酯;乙醚;亲水性(水溶性);亲水性;亲脂性;酚羟基。 5.7,4/-二羟基;7或4/ 羟基-;一般酚羟基;C5-OH;C4位羰基;ρ~π共轭效应;分子内氢键。 6.橙红色至紫红;异黄酮;查耳酮;四氢硼钠(钾);紫色至紫红色。 7.C3 、、C5-羟基;邻二酚羟基;配合物;沉淀。 8.C3;C5;鲜黄色;C5-OH黄酮;C3-OH黄酮。 9.花;叶;果实;苷;苷元。 10.溶剂提取;碱提取酸沉淀;叶绿素;油脂;色素;蛋白质;多糖。 11.活性炭吸附;pH梯度萃取;聚酰胺色谱。 12.酰胺基;游离酚羟基;氢键缔合;羟基数目和位置;水和醇;异黄酮;二氢黄酮;黄酮;黄酮醇。 13.芦丁;槲皮素;芸香糖;1:10000;1:200;1:300;1:30。 14.离子型,非平面。 四、鉴别题 1. 颜色不褪颜色减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