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形成性作业2答案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形成性作业2答案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形成性作业2答案

形成性作业2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功利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所谓“棱柱子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

形成性作业4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向沟通 P190

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如作报告、发指示、下命令等都属于单向沟通。

2.主文化 P228

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 3.单环学习 P212

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显然,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它是在当前的系统和文化框架下提高组织能力,完成已确定的目标或任务。这种学习的目标是适应环境,取得最大效率,学会如何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完成组织任务。

4.敏感性训练 P281

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T-group training),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行政组织学作业答案

行政组织学作业答案 作业一 一、单选题 二、多选题 三、填空题 1、行政机关 2、阶级性 3、行政组织目标 4、马基雅维利 5、韦伯 6、《行政学导论》 7、巴纳德 8、融合型、衍射型、棱柱型 9、社会公平、行政道德10、隋唐 11、行政组织结构 12、纵向控制、横向协调 13、金字塔结构、扁平化结构 14、水平分化 15、管理幅度 四、名词解释 1、行政组织是为履行国家行政职能而依法建立起来的一切行政机关的综合体。 2、是指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处理,自己只保留对重大政策决定和重要人事任免等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以便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大政方针并研究重要人事任免的合适性。。 3、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ation)、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on)、报告(reporting)、预算(budgeting)。 4、政组织结构可理解为行政组织各构成要素间的排列组合形态。其中,职位、职能、人员分布等形成了行政组织的主要构成要素。 五、简答题 1、答:行政组织的共同性是指任何类型的国家行政组织都具有的的共同功能,即政治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出自行政活动内在机制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功能。行政组织功能的差异性是指不同类型国家的行政管理要体现不同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不同的行政组织功能。 2、答:(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文化功能(4)社会功能 3、答:巴纳德给组织中的管理以自下而上的定义。他认为,权威“不决定于‘权威者’或发布命令的人,而在于下级是否接受命令”。巴纳德同时指出,权威要为组织所承认,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使人们能够明确传达的命令;②使人们认为这个命令同组织目标相一致; ③使人们认为这个命令同他们的个人利益相一致;④组织成员的精力和体力允许他们接受这个命令。 4、答:①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②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③竞争性的政府;④卓有使命感的政府;⑤讲究效果的政府;⑥受顾客驱使的政府;⑦有事业心的政府;⑧有预见的政府;⑨分权的政府;⑩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 5、答:分权化组织的优点在于可以降低集权化程度,弱化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不利影响;提高下属部门管理者的责任心,促进权责的结合,提高组织的绩效;减少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决

(完整版)《行政组织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行政组织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功利性组织(教材P6):这种类型的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教材P36) :里格斯创立了所谓的“棱柱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教材P43):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教材P128):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5.单向沟通(教材P190):单向沟通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6.主文化(教材P228):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7.单环学习(教材P212):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8.敏感性训练(教材P281):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第二部分:选择题 1、行政组织是追求(A)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C、公共价值的组织 D、行政权力的组织 2、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D) A、罗森茨韦克 B、卡斯特 C、孔茨 D、帕森斯 3、学者(A)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A、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B、罗森布鲁姆和法约尔 C、帕森斯和里格斯 D、斯蒂格利茨和巴纳德 4、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本书名为(A) A、《战略与组织结构》 B、《组织管理战略》 C、《战略管理》 D、《组织与战略》 5、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B)、和自治县三级 A、自治乡 B、自治州 C、自治市 D、自治地方 6、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D)两方面的内容。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形成性作业2答案

形成性作业2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功利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所谓“棱柱子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 形成性作业4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向沟通 P190 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如作报告、发指示、下命令等都属于单向沟通。 2.主文化 P228 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 3.单环学习 P212 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显然,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它是在当前的系统和文化框架下提高组织能力,完成已确定的目标或任务。这种学习的目标是适应环境,取得最大效率,学会如何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完成组织任务。 4.敏感性训练 P281 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T-group training),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行政组织学考核册作业1-4次答案

行政组织学考核册作业1答案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请你查阅资料,把6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进行简单归纳,总字数不少于1800字。 答: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中共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人。 第五次政府机构改革:2003年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以绝对多数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特别提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协调的要求。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不再保留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商务部。 根据方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组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属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同时,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以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以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机构安全、稳健、高效运行。 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2008年 2008年3月1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向大会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本次政府机构改革被称为“大部门体制”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体现了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

2019电大行政组织学作业答案

《行政组织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我国进行的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第一次:1982年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党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名。 第五次:2003年 2003年的第五次改革——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 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7项主要任务是:1、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4、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5、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6、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7、不再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第六次:2008年 2008年进行了第六次改革---新时期以来的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务院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具体内容包括: 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加强能源管理机构。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组建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建设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国务院这轮机构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体现了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

行政组织学章节答案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1、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1、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国开行管专科网络核心课程《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形考任务一 一、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对 2.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对 3.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错 4.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错 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对 6.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森茨韦克。\\错 7.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 8.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对 9.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对 10.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对 11.“组织”一词,源自希腊文,1873年,哲学家斯宾塞用“组织”来指涉“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对 12.与个别行政组织的决策转换过程相关联的更具体的力量被称为行政组织的工作环境。\\对 13.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非正式组织。\\错 14.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规范性组织。\\错 15.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对 16.规范地讲,行政组织是追求行政权力的组织。\\错 17.韦伯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错 18.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对 19.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对 20.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错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60分) 21.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___。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22.西蒙指出,决策有两种极端的类型____。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23.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____。重叠性\\形式主义\\异质性 24.里格斯在他创立的“棱柱模式理论”中,将社会形态划分____。棱柱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5.巴纳德认为,组织不论其级别高低和规模大小,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___。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信息的联系 26.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_____。外部环境\\内部环境 27.邓肯从组织环境的___两个维度对影响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静态与动态\\简单与复杂 28.依据学者们的研究,组织的环境分析过程主要包括____等基本阶段。全选 29.伯恩斯和斯塔克将组织结构划分为___。有机式组织结构\\机械式组织结构 30.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_____。全选 31.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____。全选 32.依据邓肯的环境模式理论,从简单与复杂、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组织存在的环境状态分别是:___。全选 33.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____。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行政组织学》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五、论述题: 1、试论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答: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点在于:(1)政令统一,不会出现政出多门,分歧互异现象;(2)能统筹兼顾,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实现管理效能;(3)组织上下形成一个层级控制体系,指挥统一,命令易于贯切执行。集权式组织结构的弊病在于:(1)组织目标、规划与决策偏重整体划一,容易忽视下层利益,偏枯刻板,缺乏弹性,不能收因地制宜之功效;(2)下级机关没有决策权,一切秉承上级的意志而行事,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例行公事、消极处事之工作作风,容易缺乏积极创新精神。(3)上下控制严密,易形成公文旅行,推诿责任,贻误时机,缺乏效率之流弊;(4)在集权制下,重内轻外,“能密不能疏”,“知控而不知纵舍”,一方面容易导致个人专断、独裁、滥用权力,压制民主的弊端;一方面则会导致庸愚无能、分崩破碎,分裂割据 等问题。 2、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法制化? 答:一、理顺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特别是要理顺同级政权机关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这三个决策主体之间的关系。理顺这三者的权限、范围的原则是,既要保证党组织对决策工作的领导,又要保证人大的最高决策权,以及保证和发挥政府在决策中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具体措施有:(1)党政分开。(2)理顺党委对决策的领导权与人大最高决策权的关系。(3)处理好人大与政府的相互关系。(4)人大在监督政府决策时,应切实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了解政府的实际工作情况,促使政府决 策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可行性。 二、决策程序法制化。决策程序法制化,就是将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程序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下来。旨在防止少数决策者草率行事、滥用职权,或有意把一些方案不经过审议而出台的行为。决策过程中应加以规范的程序有:(1)调查程序。(2)方案设计程序。(3)可行性论证程序。(4)社 会交流程序。(5)决策合法化程序。 三、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1)发挥内外两大监控体系的作用。(2)依法保护监控子系统成员的权利,既保护他们言论、批评、监督政务的权利,也要保护他们不要因为监督政务而受到 打击、报复。 总之,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是现代决策的三个互相联系、密切配合的方面,民主化是现代化行政决策的基础,科学化是现代化行政决策的主导,而法制化则是现代化行政决策的保证。 作业三 以组织结构的方式为标准对信息沟通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与平行沟通三种方式。 一、请分别详细分析这三种组织沟通方式的优缺点。 下行沟通优点: (1)领导把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意图传递给下属,从而给下属指明工作的 目标,明确其职责的权利 (2)领导可以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要求传达给下属,与下属协商解决,可以增强下属的归属感. (3)下行沟通可以协调组织各层次的活动,增进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了解。 下行沟通缺点: 由于信息是逐级传递的,所以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信息的搁置、误解、歪曲,从

行政组织学作业答案

《行政组织学》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_____D______。 A.非正式组织 B.企业组织 C.行政组织 D.正式组织 2、行政组织是追求_______A________。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C. 公共价值的组织 D. 行政权力的组织 3、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____B_____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A.泰勒 B.法约尔 C.卡斯特 D.梅奥 4、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_____C___。 A.组织气候 D.组织文化 C.组织环境 D.组织战略 5、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之为_______A________。 A.管理幅度 B.管理层次 C. 管理级别 D.管理范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___BD____。 A.营利组织 B.正式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非正式组织 2、韦伯对行政组织理论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____BCD_____。 A.行政的权力 B. 理性——法律的权力 C.传统的权力 D.超凡的权力 3、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_____ABCD_____。 A. 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 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 C. 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 D. 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4、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___A___和____B___,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对组织的管理带来影响。 A.一般环境 B.社会环境 C.政治环境 D.工作环境

2020行政组织学记分作业二2020行政组织学复习资料

记分作业二 一、单选题 1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提出中国官僚制成为一种早熟的组织形态的原因是() ?A)中国古代人最聪明 ?B)中国古代的王权专制 ?C)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达 ?D)中国古代的“治水社会”的需要 参考答案: D 2 1961年,()出版了《公共行政生态学》一书,系统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行政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A)里格斯 ?B)高斯 ?C)伯恩斯 ?D)伍德沃德 参考答案: A 3 ()是指必须善于任用各种各样的人才,尽可能把他们安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A)适才适用原则 ?B)选贤任能原则 ?C)合理流动原则 ?D)竞争激励原则 参考答案: A 4“决策”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大学》 ?B)《孟子》 ?C)《韩非子》 ?D)《论语》 参考答案: C 5 西蒙曾指出:管理就是决策,组织管理的过程就是决策过程。这句话体现了决策的()特征。 ?A)目标性 ?B)选择性 ?C)预测性 ?D)普遍性 参考答案: D 6沙因认为,()只是组织文化的显露与表面层次,而不是文化的基核。

?A)基本假设 ?B)人造的象征物 ?C)价值观 ?D)思维模式 参考答案: B 7行政组织结构方面的调整与改革,主要是通过政府机构的改革或调整改变行政组织系统()来实现的。 ?A)行政效率 ?B)效率指标 ?C)运作流程 ?D)内部构成方式 参考答案: D 8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共组织文化的内容和要求、树立典型、培训教育等具体做法属于行政组织文化建设的()途径。 ?A)选择标准 ?B)提炼定格 ?C)巩固落实 ?D)强化认同 参考答案: D 9()认为组织文化与个人的内心变化是相关的,并把这一方面称为组织文化的心理内容或心理学渊源。 ?A)沙因 ?B)路易斯 ?C)威廉·大内 ?D)鲍曼 参考答案: B 10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反映了我国古代行政思想中的( )。 ?A)民本思想 ?B)德治思想 ?C)法治思想 ?D)修身意识 参考答案: A 二、多选题 11西方国家行政组织职能的重构体现为以下哪几个层面? ?A)职能范围 ?B)职能结构 C)职能重心

行政组织学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行政组织学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行政组织学作业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请你查阅资料,把6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进行简单归纳,总字数不少于1800字。 第1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2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3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4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中共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人。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论述完整版

1、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处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6、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7、“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 的积极性。 8、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 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 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 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 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 干小的社会系统 9、“成熟—不成熟理论”:阿吉里 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 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 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 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 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 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 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 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 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 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 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 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10、棱柱模式理论:美国当代著 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 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 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 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 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 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 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 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 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 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 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11、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 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 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 素。 12、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 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 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13、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 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 自然和社会因素。 14、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 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 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 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 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 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15、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 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 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16、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 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 干个层级,每一层级的职能目标 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和 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 17、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 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 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 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 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 限是平等和相同的。 18、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 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 19、组织的“潜结构”:我们把组 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 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 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或“潜 结构”因素。 20、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 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21、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关或 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 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22、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 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 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 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 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 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 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 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 的组织结构体系。 23、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 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 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 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 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 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 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 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 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 系。 24、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 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 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 自身特点、结构优良、功能齐全、 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 动。 25、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 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 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 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26、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 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 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 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 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8、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 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 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 的人们的集合体。 29、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 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 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 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 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 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 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 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 则。 30、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 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 系的紧密程度。 31、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 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 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 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 值标准。 32、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 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 标的行动过程。 33、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 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 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 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 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 活动过程。 34、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 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 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 量。 35、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 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 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 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 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 挥其作用。

行政组织学形成性考核答案3

《行政组织学》作业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请你查阅资料,把6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进行简单归纳,总字数不少于1800字。答: 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

行政组织学1-7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1、组织 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 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1、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帕森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