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学习法则(1) (1)

531学习法则(1) (1)
531学习法则(1) (1)

531学习法则

学习课程:

填表人:单位:部门:

职务:职能描述:沟通电话:

上课城市:上课时间:年月日讲师:531学习法则总结计划:

一、前奏:总结我所学到的(请列出10点以上)

1、6、

2、7、

3、8、

4、9、

5、10、

二、分享:分享分三轮

第一轮:

(重点:总结完以后并上台分享)分享重点:1)是什么原因以上五点是我印象最深的?

2)以上五点对我在工作中有什么帮助(重点在量化)?

3)分享时间为5分钟

1、

2、

3、

4、

5、

第二轮:

(重点:总结完以后并上台分享)分享重点:1)是什么原因以上三点是我本次学习中最重要的三点?

2)以上三点对我现在工作中有什么帮助(重点在量化)?

3)以上三点对我以后生活有什么帮助?

4)分享时间为8分钟

1、

2、

3、

第三轮:

(重点:总结完以后并上台分享)

分享重点:1)是什么原因这一点在我工作中立刻马上就能用到?

2)你计划什么时候在工作中用(重点在量化)?

3)在用的过程预计能达到什么结果(重点在量化)?

4)在达到预计结果中可能会有什么风险?

5)假如出现这些风险时你有什么控制和补救措施?

6)分享时间为12分钟以上

1、

三、搭档监督(在工作实施过程中有谁来监督你、促进你和协助你)?

重点:1)监督人的责任?

2)监督人的工作项目?

3)监督人的性格、工作方式对你有什么促进作用?

4)在监督过程中监督人能给你的计划有什么帮助?

监督人

姓名:部门:职务:

电话:手机:E-mail:

计划人

姓名:部门:职务:

电话:手机:E-mail:

大连理工大学《社会学原理与方法》20秋在线作业3答案

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根据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划分的社会互动情景是()。 A.社交关系 B.情感关系 C.工具关系 D.混合关系 答案:A 2.统计学抽样调查中,一般以()为界。 A.30 B.50 C.100 D.120 答案:A 3.询问调查对象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态度以及社会心理状态的问题属于()。 A.事实问题 B.行为问题 C.态度问题 D.观念问题 答案:C 4.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 A.消极的控制 B.积极的控制 C.非正式控制 D.外在控制 答案:B 5.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的是()。 A.未成年人 B.生理上有某种残缺或受到某种损害的人或群体 C.心理上有某种障碍和创伤的人 D.社会关系上出现某种不适应或对立的人、群体或社区

答案:A 6.社会互动的理论包括()。 A.符号互动论 B.戏剧理论 C.社会交换论 D.本土方法论 答案:ABCD 7.简单随机抽样包括()。 A.抽签法 B.随机数表法 C.等距抽样法 D.分层抽样法 答案:AB 8.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A.技能社会化 B.结构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E.性别角色社会化 答案:ACDE 9.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基本内容包括()。 A.私有化社会的阶级斗争 B.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C.阶层分析 D.阶级分析 答案:ABCD 10.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包括()。

A.普遍性和变异性 B.复合性和周期性 C.破坏性和集群性 D.结构性和功能性 答案:ABC 11.率先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是美国。()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2.回报都是有形的。()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3.负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4.对比值就是两变量值的比值。()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5.频数分布是不同类别在总体中的相对数量分布,而频率分布则是不同类别在总体中的绝对数量分布。()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学习法则模板

学习法则模板(总1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531学习分享法则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讲师姓名:__________ 通过本次学习,5点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本次学习,结合工作可以用的3个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过本次学习,1个立刻马上可以运用到工作中的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监督人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觉得目前我们企业最需要哪方面的培训:_________________ 执行人: 填写日期: 2

社会学原理作业二

) 二(社会学原理作业 社会学原理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普那路亚家庭又称 A. 血缘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偶婚 制家庭 D.专偶婚制家庭 2.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在一切婚姻动机中,只有______才是自始至终起决定

作用的稳定因 素。 A.经济 R.爱情 C生育。 D.道德 3.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通常工人是以 ______的身份,参与反抗企业组织的制度或待遇条件。 A. 个人 B.正式群体成员 C.非正式群体成员 D.组织 4.从社会流动的动因来看,我国目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属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垂直流动 D.水平流动

5.某学者指出某城市在交通繁忙的市中心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将造成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他主要 运用了 A.区位探究法 B.社会体系探究法 C. 社会冲突探究法 D.社区行动探究法 6.在社区研究中开创了以小市镇为对象

的研究,于1929年以《中等市镇》为研究成果的学者是 A. 派克 B.林德 C. 林德夫妇 D.滕尼斯 7.根据离轨行为的“标志论”解释,产生离轨行为的原因是 A.离轨者为了缓解下意识的犯罪感 B. 社会的解体 C. 离轨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 D.违背厂官方社会控制机构制定的离轨准则. 8.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互惠行为的是 A.中国通过谈判加入WTO B.商业活动中

的买卖行为 C. 夫妻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D.大学生参加“科技支农”的志愿者活动 9. 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范围最广的社会行为是 A. 消费行为 B.经济行为 C. 政治行为 D.文化行为 10. 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2.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 A.社会整合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3.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潜功能体现在( A )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4.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5.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伙伴群体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C )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9.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0.( D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 11.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B )。 A.主干家庭 B.空巢家庭 C.核心家庭 D.断代家庭 12.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3.( 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4.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属于( B )。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外群体 15.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6.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C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 B.6% C.7% D.8% 17.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18.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

531行动计划表

531行动计划表 填表人:王聪部门:物资采购中心职务:电话: 5个收获 1:管理制度是实施的基础,要管理就需要有一定的依据,做到有章可循,完善公司制度和激励机制,这样执行起来就依法可循,奖罚分明。让员工在公司中知道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为工作人员树立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断提高自我水平。 2:心态转变,理念的转换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3:把公司看成一个团队,我们就是团队里面的一份子,只有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其所能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工作、使每个人、每个部门的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 4:执行不等于执行力。执行力不仅注重态度,也注重结果。执行与执行力是两个独立的系统,执行态度好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重执行结果。一味的埋头苦干却不能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5:作为员工要切记:上班不是拿工资的理由,能为企业服务的执行力才是我们得到报酬的真正原因。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公司栽培。 3个改变 1:审视自身不足,发现自我缺点并改正,如何更好的 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完成更多的 工作内容。 2:提升强化执行力,在日常工作中制定明确的目标任 务,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3:不会就问,不懂就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 苦作舟。自我知识的累积是提高执行力的最快途径。 1个行动 1:很多企业里,有很多员工,他们在为自己工资太 低而呐喊,但很少甚至没有一个对自己的工作能力 和工作效率而较真。随着社会的进步、设备的不断 改进企业越来越重视高质量人才,如果你在企业里 面占有一席之地,只有不断的学习,不停的吸收新 鲜的东西来充实自己才能确保不被淘汰。听完刘大 星老师的课后,从今天、从现在我需努力学习紧跟 公司发展的道路并跟上公司在其路上的脚步,与公 司共成长,方能维护自己在公司的一席之地。

社会学原理

福师《社会学原理》课程练习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的学者是()。 A.克罗伯 B.梁漱溟 C.库利 D.泰勒 解析:本题考点是不同学者对文化的不同的定义。 爱德华.泰勒:“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它包容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梁漱溟:“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2、被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指的是()。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少儿时期的社会化、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其中,青年前期——“人的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青年后期——三项任务。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3、在社会化过程中()是人生中的一个“危险期”。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少儿时期的社会化、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少儿期社会化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少年期,也就是生理上进入青春前期,心理上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少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总的一个“危险期”。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4、“忠孝不能两全”反映的是一种()。 A.角色紧张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由于每个个体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所以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仅会出现角色差距,而且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遇到失败,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就产生了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一个人承担了多种角色后,在他自身内部发生了冲突。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5、“集体激动”是用来解释社会学研究中的()。 A.法人行为 B.犯罪行为 C.组织行为 D.聚众行为 解析:本题考点是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聚众行为是指一种无组织、无领导、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无明确目标和行动计划的群众性行为。它具有自发性、突发性、狂热性、非结构性、非个性化与暂时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骚乱和恐慌。聚众行为的发生过程:接触和摩擦、情绪感染、集体激动。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D。

2012社会学原理作业

社会学原理作业: 1.简述社会学初创与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及其学术观点 第一、社会学的创立(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末)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及赫伯特.斯宾塞。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5)(法)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在1838年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孔德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一名词,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其社会学主张有: (1)关于科学的分类,首次提出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在科学的分类上划分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2)提出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3)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提出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建构。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1)社会有机论。斯宾塞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论述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性与区别。 (2)社会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认为,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进化是自动的过程,不应人为地加以干预。 斯宾塞的代表作有《进化的假设》、《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 第二、社会学形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与马克斯.韦伯迪尔凯姆(1858—1917)(法)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1)社会事实论。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2)社会团结论。 (3)宗教论。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思想。 (4)给予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 (5)代表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论》。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531”学习落地转换报告7月份

和美华“531”学习落地转换报告 部门:行政部职位:人力资经理源讲师:颜廷录 课程名称:高绩效团队的打造主办机构:昆明聚成时数: 24小时姓名:解洪明 高绩效团队建设 经过2天的聚成的高绩效团队建设的培训,自己感受很深,颜挺录老师风趣幽默,满腹经纶,善于总结自己性格和工作中的优缺点,并把它总结成一段段经典又富有哲理的话语时时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成长。他关于团队建设方面举了了很多案例,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五个学习感受(学到了什么): 一、在很多公司,都制定了很多相关制度,并且有些都制定的很完整,但是都存在着在执行制度的时候,公司领导或部门领导在很多时候要考虑到人情关系,考虑到公司或部门人员的暂时稳定,考虑到完全依据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阻力和障碍,所以大多公司都是以人为本,以仁去管理公司,但是结果是公司在刚刚发展阶段,问题和矛盾不是太多,太明显。 二、随着公司的发展,人员的增加,团队的壮大,一些看似很小的问题整天纠缠着部门的运作,并且一些看似很幼稚的错误重复发生着,内部人员的关系很变得很紧张,这就是公司制度执行不到位的后果。 三、公司员工时刻有危机感,紧迫感,特别是公司老员工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以适应公司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今

天,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公司间的竞争转为公司内部员工间的竞争。所以除了工作岗位本身要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加强自身文化和素质的提高。 四、业务知识扎实,业务开拓能力强。一个团队的战斗力的强弱多半取决于团队领导的个人魅力和业务能力的高低。在销售时,注意要灵活掌握客户购买心态,措辞恰当,加大销售力度,提高销售业绩和利润空间。沟通协调能力强,真正起到上通下达;善于倾听本部门员工的心声,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能力所能及的去解决他们工作上和生活上的问题,做好夹心饼干。 五、能屈能伸,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打造高效率的作战团队。不在位时,能卧薪尝胆,认识自己的不足,到公司所需的部门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用扎实的功底去迎接下一次挑战。以博大的胸怀去容纳别人的不足,正视别人的优势所在;以公司的发展大局为重,化解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能勇于承担部本门员工因工作的失误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必要的强硬工作作风。在本部门员工两种意见或力量相执不下,要权衡部门整体利益,采取必要的,强硬的手段或方式解决争端,不能唯唯诺诺,也不能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三个学习心得(结合工作): 一、团队运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服从,可以说,没有服从就没有一切, 进入一家新的公司,你必须从零开始,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明确自己的职责,服从公司分配给你的任务,才能更和谐的融入到团队里面,成为不可缺少的成员。服从同样也是学习管理的开始,

2014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612社会学原理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612社会学原理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考试科目: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1.社会群体 2.集合行为 3.越轨行为 4.田野调查法 5.城市化 6.社会控制 二、简答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2.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3.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4.简述调查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三、论述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计60分) 1.试述人的社会化环境及启示。 2.试述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参考答案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考试科目: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1.社会群体 答: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2.集合行为 答: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①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②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③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越轨行为 答:越轨行为,又称社会越轨、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4.田野调查法 答: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社会学原理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1、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有机体论: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类比。 3、社会进化论: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4、迪尔凯姆(涂尔干):社会事实(科学事实)是构建社会理论的基石,著有《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等。用统计方法研究自杀、死亡、出生等。 5、韦伯:理解社会学奠基人。社会学最重要的目标是解释社会行动或行为。行为分类(工具、价值、情感)、权力与权威驱动 6、简述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看法 (1)人们之所以能从分散孤立的状态集聚为整体的社会,是因为人们的社会感情,而这种感情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构成的基本组织是家庭,因此,家庭是社会学考察的主题。 (3)社会以人们的社会合作为基础,分工则是社会喝足的体现。 7、简要说明当代欧洲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视角 (1)孔德: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其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主张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8、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动态平衡与运行依赖其构成部份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功能是社会组织或机构存在的理由,通过功能理解社会存在。 9、简述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各部份并不是作为整体的一部份而平稳运行,他们是相互冲突的。社会资源、权力、声望的有限性所导致的冲突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进化的动力。 10、简述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视角:社会个体与群体如何相互作用,并使这种作用具有实质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2、社会实在论: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只能从社会规范、结构与制度上才能理解人的行为。 3、社会唯名论:个人及其行动具有先在性,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它坚持还原论的方法,认定只有认识人才能认识社会。 4、社会关系: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5、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 6、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7、文化模式: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简述社会的定义及其内涵

撰写“531”培训总结的要求

撰写“531”培训总结的要求 我在本次培训所学到的5点; 我能实际运用的3点; 我承诺本次培训后本学期立即使用的1点。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实施内容、方法及进度、预期效果,请在项目结束前完成并上交。) GPC国培2014小学数学置换班 培训总结 GPC20140250王光辉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我开始以为,在三个月的“国培”可怎么熬呀!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三个月的“国培”竟这么快结束了。让人留恋,让人想念,让人回味千百遍!就如我们朗诵的诗:《舍不得你走,国培的日子》 这里有各位名师专家为我们精心准备的一份份“大餐”(专家讲座);这里有班主任的老师暖暖的关怀;这里有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学友们;这里更有我们在“商师国培”成长的足迹! 回顾三个月来“国培”学习,是我从教15年来专业成长最快的一年。之前,我也参加过很多次培训,那都是本地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诸多原因,收获不大。像“国培”这样的培训我是第一次参加。见到了很大牌专家。像史宁中教授的弟子,孔凡哲。中国民族大学博士程

印学。教材分册主编位惠女,仲海峰等。徐州高等师范学院的张兴朝老师。讲《基于学前调查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例分析》的徐州市教研室的陈大勇老师。还有很多一线专家如:讲信息技术整合的张刚老师,心理学专家秦彧老师,教发音的梁东红老师,教教师礼仪的刘同般老师。讲《小学数学课堂实践与反思》及《课题研究》的李蕴华老师。讲《我的教育我的梦》的姜琳老师。讲《学校安全事故预防及责任》的贾长喜法官。凯二小学的李霞老师讲了《从有效创设情境谈起》讲《面对学生,春暖花开》的徐州铜山小学的朱爱玲老师。讲《交流、分享、提升》的商丘民二的陈瑞红老师。讲《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南京五老村小学的魏洁老师。讲《用反思提升》驻马店实验小学的郝秀丽教师。讲〈论数学的真善美及逻辑关系》的梁俊奇老师。《突出数学本质,彰显课堂生命力》的商丘市睢阳区胜利小学的张凤仙老师。

法社会学

法律社会学 Course Name 课程编号:5351055 课程属性:专业任选课 学分: 2 学分 学时: 34 学时(讲课:学时,上机:学时,实验: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先修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 适用专业:法学 教材:法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朱景文,2008年第2版 开课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法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法律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是法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法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法律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以法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为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服务。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将各章节知识点分为掌握、熟悉、理解、了解、初步了解等)第一章法社会学的概念和框架 2学时 (1)掌握法律与社会研究框架 (2)熟悉法律社会学的概念 (3)理解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框架 (4)了解法律社会学的基本情况 (5)初步了解法律社会学的学科情况 第二章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2学时) (1)掌握法社会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2)熟悉法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3)理解欧洲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4)了解美国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5)初步了解当代法社会学的新发展 第三章法社会学的方法论(2学时) (1)掌握法社会学的范式 (2)熟悉法社会学研究过程 (3)理解法社会学的范式 (4)了解法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5)初步了解法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四章法的执行的法律模式和社会学模式(1学时) (1)掌握法的执行的法律模式 (2)熟悉法的执行的法律模式 (3)理解法的执行的社会学模式 (4)了解法的执行的社会学模式

社会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7)

社会学原理3.21 4家庭与亲密关系 社会学三大理论范式: 结构功能主义 1.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2.主要研究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3.要研究某一社会事件或者制度的功能,就要分析其对于社会延续所做出的贡献。 4.强调道德共识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冲突论: 1.社会由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存在不同利益就存在冲突,而某些群体将比其他 群体获得更多利益。(哪一方控制了哪一方,通过什么方法控制) 2.主要考察社会中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间的张力,并力图理解控制关系是如何得以确立和 维持的。 3.拒绝对共识的强调,而是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 符号互动论 1.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关键元素是符号。 2.关注人际互动的细节,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细节体会其他人的雅兴。 3.讨论宏观社会结构如何在人们面对面的互动中被产生出来,认为这些结构是个体的社会 行动的产物。 家庭与亲密关系: 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 几个重要的概念 婚姻是两个成年个体之间被社会所承认和许可的性的结合 家庭是亲属关系中相对较小的户内群体,是一个互相合作的单位 亲属是指一些有着共同祖先或者血缘的人,或是靠姻亲关系或养育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人组成的社会网络。 核心家庭:有一对夫妇和子女两代人所组成的家庭,通常不和别的亲属住在一起。 扩展家庭:包含了三代及三代以上成员的家庭。 那么,爱呢? 所谓浪漫之爱 浪之爱:将对象理想化的一种相互依恋的关系。 18世纪晚期,浪漫之爱的观念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小说同时兴起。(?古时候的美好传说如梁祝不算是浪漫之爱吗?) 与一个爱恋的人确立一种长期的伴侣关系,并生儿育女的观念之所以成为家庭的基础与核心,是因为家庭的经济角色(生产劳动分工的功能)逐渐衰落。(?) 在前现代社会,家庭是一个生产的单位,而婚姻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财产的继承。(媒妁之言) 家庭生活的演变 劳伦斯·斯通对欧洲家庭生活形式变迁的研究 16世纪早期,主要的家庭形式是核心家庭,但是与包括其他亲属在内的整个社区维持着深层的密切关系,家庭结构与社区没有明确分野。婚姻与家庭事务上的自由选择从属于父母、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 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三大学习黄金法则

学生在校的时间,占用最多的莫过于上课。平均每学期上五六百节课,一年下来就是一千多节课。如果把每节课45分钟累积起来,这将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每一堂课都浓缩了一个教师的知识精华。可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家走的是一条最便捷的认知道路。课上走神5分钟,很可能课下1小时也补不回来。 因此,抓住课堂学习时间,把每一节课的40分钟都充分利用起来,学习效率就能成倍地提高,从而产生惊人的效率。 大家都在说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到底怎么做才能达到高效听课效果呢?给大家分享几点经验。 有目的的预习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课前首先要做好预习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习对学习的重要性。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说,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 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去解决疑难问题,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那么如何预习呢? 预习的时候首先快速浏览一遍即将要学的新课,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看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看懂的。 然后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预习第二遍。第一次预习没弄懂的问题,第二次预习时,头脑里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 如果经过努力仍有未解决的问题,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到课堂听课时去解决。 预习的时候可以边预习边做笔记。可以做在书上,也可以做在笔记本上。在教材上以圈点勾画为主,包括本课的重难点。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在笔记本上,留待课堂解决。 另外预习也不能千篇一律,可以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 比如,语文首先要排除生字、生词障碍,然后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写作风格、手法等。而数学则要把重点放在概念、原理的掌握上。 课上一分钟,课下一天功 同样坐在一个教室,听同一个老师讲课,为什么学生们的成绩却是千差万别呢? 其实这就说明了会听课的重要性。有教育专家称学会听课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关键,听课效果

社会学原理复习要点

1.从自我实现预言机制看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 尔效应) a)托马斯“情境定义”、默顿“自我实现的预言”原理表明,人们不只对情境 的客观方面有反应,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情境所具有的意义也有反应,所以,一旦我们赋予情境某种意义,我们随后的行为以及这一行为的结果将受这种 意义的影响。这也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特征,而对于人类未涉足的自然界,则 不具有这种特征。例如,无论你是怎么虔诚地期望或者坚信太阳是围绕地球 转动的,而现实永远也不会因你的期望而发生变化。 b)默顿认为,这种现象不但发生在个体身上,也在社会或公众身上发生。个人 “自我实现预言”的例子,如人们所熟知的考试焦虑症,一个有焦虑症的学 生如果相信自己注定要考砸时,他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忧虑担心,而不是 用于学习,结果其考试很糟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最初荒谬的期望变成了 一种非常肯定的结果;社会或公众型的自我实现预言,指的是个体间或集体 间互动所导致的预言,例如关于银行破产的谣言,会使更多人从银行提走存 款,结果就真的破产;敌对国家的领导人如果相信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 免的,那么,在这一信念的促动下,他们会逐渐变得不和,并且总是为对方 的“进攻”行动和自己一方的“防御”行动担心,因此双方进行军备竞赛,有关战争的预言最终会变成实际的战争。对种族、民族、阶级、宗教的偏见 和歧视,都因自我预言而存在。夸大会导致极端主观主义。 2.迪尔凯姆的自杀类型及理论(试分析现代社会的自杀现象)

利他性自杀:1989年,4个年龄在6~16岁之间的韩国小姐妹,喝下灭鼠药试图自杀。其中三个大一点的姐妹活了下来,最小的一个死亡。年龄最大的姐姐的话,为这一看似无意义的行动提供了令人吃惊的社会学洞察。他们的家庭非常贫困——其父亲以每月约362美元的薪水养活一家人。姑娘对政府机构人员说,姐妹们商议好自杀是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以留出钱让三岁的弟弟接受教育。在韩国传统文化中,女孩在家庭中不如男孩重要。四个姐妹自杀并不是她们沮丧或难以应付困难,而是她们感觉到有义务为了家庭的男性继承人的成功而牺牲自己的福利。 3.用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如功能主义、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分析相关社会现象。 (一)功能论 1.基本假设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均对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发挥一定的功能 社会秩序来源于社会各部分(结构)之间功能上的耦合 用社会现象对于整个社会体系的顺畅运行所产生的功能来论证此现象的存在与合法性。 2.分析方法:帕森斯结构-功能分析() 结构:各种社会因素(包括物质、行为、角色、人员、群体、组织等)结成相对的模式。 3.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 显功能/潜功能 正功能/负功能 4..对功能论的批判 意识形态上的保守主义 逻辑上的目的论和循环论证 功能分析仅仅依据事物的功能解释其存在,难以分析事物的产生,没有从宏观社会水平移至微观行动的水平,必须要有行动分析范式才能做到这一点。 (二)冲突论 1.基本假设 社会是不均衡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冲突的; 社会秩序来源于一个部分对另一部分的强制,或相互之间的妥协。 2.思想渊源: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 3.当代冲突论

规则教育法:爱的管教五大法则

规则教育法:爱的管教五大法则 孩子撒娇耍赖总是打破与父母的约定,那该怎么办?不是孩子太 骄纵,而是你太惯孩子了。孩子需要有底线有原则的父母,来协助他 学习面对人生的过程。不过,孩子学习原则的方式却是持续测试父母 的底限。所以为孩子立规矩和原则,已成了父母最重要的挑战。 孩子一生气会乱摔东西,妈妈看了火冒三丈,发誓再也不给他买 玩具!但是没隔多久,妈妈便失去了立场,开车带孩子去买了新的玩具,边买还边絮叨:“如果你再把它摔坏,看我以后还会不会买给你……”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教育模式,适得其反的鼓励了孩子 的这种行为。 孩子需要有底线有原则的父母,来协助他学习面对人生的过程。 不过,孩子学习原则的方式却是持续测试父母的底限。所以为孩子立 规矩和原则,已成了父母最重要的挑战。 法则一:和善但坚定的态度 和善等于尊重,用语言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坚定,是指温柔的 坚持。 尼尔森指出,严厉型的父母往往过于控制、缺乏善意;宠溺型的 父母则缺乏设立限制的水平。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只有父母和善但 坚定的态度才能培养出来。 “和善但坚定”的常用话语包括:“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别人 的说法”“我很在乎你,愿意等到我们能相互尊重时再讨论”“我知 道你能想出好办法”等。 法则二:让孩子感觉自己是重要的 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烈的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和被重视的感觉。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争取定位,证明他是家里的一分子。缺乏 归属感的孩子,容易把控制局面、伤害别人当成自己行为的目的。在

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更能担负起自己行为应有的 责任。尼尔森同时建议父母,应该多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从 小对家庭有所贡献,既能培养归属感,也能提升生活技能。 法则三:使用长期有效的技巧 过去父母习惯用惩罚来管教孩子,因为惩罚能够“立即”制止不 良行为。但孩子仅仅暂时不做不对的事,却没有学到什么是该做的事。短期有效的惩罚甚至会带来一连串负面的影响,例如:反叛、自我概 念低落、自暴自弃等。有别于惩罚,爱的管教要教孩子做该做的事。 两大长效技巧包括一、引导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激发正向行为; 二、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从体验自己行为的合理后果,学会 自我负责。尼尔森提醒父母,避免在盛怒下使用合理后果,否则也将 流于惩罚。 法则四:发展解决问题的水平 爱的管教强调,孩子做错事正是学习的好机会。孩子出现行为问 题时,父母能够使用开放式的提问,教孩子从错误的行为中汲取经验、学会自己面对问题、厘清问题的症结、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思 考出替代行为的方案,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 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了解自己。例如,孩子为了抢 玩具而一把推开妹妹,能够等孩子冷静下来时问他:“你当时想要做 什么?”“现在应该怎么做比较好?”“如果下次发生同样问题,能 够有什么不一样的做法?”使用开放式问题,跟孩子探讨他的选择造 成的后果,引导孩子把焦点放在寻找解决策略,进而支持他补充错误。 法则五: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决定他后续行为的关键因素。行为偏差的孩子,是“自觉我不够好”的孩子。尼尔森指出,孩子像植物需要水一样,必须透过父母的持续鼓励,才能体会自己有水平,能够对发生在 自己身上的事产生影响,或决定如何回应。

大工15春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在线作业试卷.doc

大工1 5春《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60分。) 1. 在地域上比文化区域更为广大的,在文化上有联系的一个空间范围是()。 A. 文化区 B. 文化区域 C. 文化圈 D. 边际文化 ------------ 选择:C 2. 通过()分布,可以比较同一类别在不同整体中的分布情况的异同。 A. 频数 B. 频率 C. 百分率 D. 对比值 ............ 选择:B 3. 规范的行为模式应该从何时灌输培养()。 A. 从小开始 B. 从上幼儿园开始 C. 从上小学开始 D. 从大学开始

------------ 选择:A 4. 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 A. 消极的控制 B. 积极的控制 C. 非正式控制 D. 外在控制 ............ 选择:B 5. 从调查对象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来进行调查,以认识同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这种调查方法是()。 A. 个案调查 B. 典型调查 C. 重点调查 D. 抽样调查 ------------ 选择:B 6. 奥古斯特.孔德是()实证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A. 徳国 B. 英国 C. 日本 D. 法国 ------------ 选择: 7.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根据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划分的社会

互动情景是()。 A. 社交关系 B. 情感关系 C. 工具关系 D. 混合关系 ------------ 选择: 8.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的是()。 A. 功能主义的视角 B. 冲突论的视角 C. 互动论的视角 D. 实证主义的视角 ........... 选择: 9.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社会工作的主要对彖的是()。 A. 未成年人 B. 生理上有某种残缺或受到某种损害的人或群体 C. 心理上有某种障碍和创伤的人 D. 社会关系上出现某种不适应或对立的人、群体或社区选择: 10. —个人同时担当了儿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完整word版)社会学原理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①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在1838年出版的简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 ②社会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思想及科学发展的背景)a、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近代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自然科学的启示b、思想条件: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哲学和伦理观念以及宗教观念;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c、学术条件: 二、社会学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1)孔德: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贡献:提出社会的概念与学科基本框架,主张对社会作静态与动态的研究,也即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社会作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制度和家庭)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力学研究的是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引入社会领域,用生存竞争、优胜劣汏解释社会变迁。(3)迪尔凯姆:社会事实是构建社会理论的基石,主张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是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 (4)韦伯:理解社会学奠基人。社会行为的分类、社会科层制、权威与权力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主要研究方法: 1、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 2、主要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 四、社会学的三大基本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1)结构功能主义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要点: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动态平衡与运行依赖其构成部份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功能是社会存在的理由,通过功能理解社会存在。 (2)冲突理论美国的科瑟尔、柯林斯,德国的达伦多夫,英国的赖克斯等。要点:社会各部份并不是作为整体的一部份而平稳运行,他们是相互冲突的。社会资源、权力、声望的有限性所导致的冲突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进化的动力。 (3)互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布劳和埃默森。视角:社会个体与群体如何相互作用,并使这种作用具有实质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一、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二、社会与自然的区别与联系:(1)人类社会是自然的历史过程(2)自然界的演化没有目的;社会的演化充满目的性(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劳动) 三、文化的涵义和构成: 泰勒的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行为特征。文化是与自然物相对应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的构成:1、符号符号是一种约定,它表达自身之外的事物。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1)图形(雕塑、舞蹈、绘画、音乐)(2)语言(肢体语言、文字)符号使文化的表达成为可能,同时也确保了文化的传承。 2、价值观定义: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满足的程度的评价,它是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应该与否的观念。包括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3、规范定义: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体验的期望。规范是一种社会约束力量。包括(1)社会习俗(2)民德:乡规民约。(3)法律 四、文化的特性和变迁:1、文化的特性:a、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b、文化是群体共享的c、文化史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2、文化变迁:①文化的变迁来自人们的发现和发明(新的物质产品和新的精神产品)②文化的变迁是因为不同文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