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科学教学的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初中科学教学的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初中科学教学的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初中科学教学的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方案)

富阳市永兴中学蒋旭华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不断增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现特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阐述如下:

一、在科学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通过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在科学课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加深广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帮助学生走出成长、发展、学习、交往中的困惑,从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有利于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泽载物的优良传统根植于中小学生心中,培养中小学生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和身处逆境坚韧不拔的意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自律意识以及在日益开放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应对能力。开展生命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竞争力的基本要求,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文明社会、全面奔小康的重要举措。(三)当前,社会环境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学生伤害事故和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随着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一些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常常对学生造成困扰;在学校教育中,仍有一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不彻底,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重视不够。受这些不利方面影响,部分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上容易产生偏差,不能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缺乏直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些甚至走上危害自身、危害社会的极端。在此情况下,大力加强生命教育,使学生能够远离伤害,掌握应对困难和危险的方式方法,懂得生命的可贵,明了生命的价值与内涵,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具有重大意义。

(四)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审视、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演化为工具的教育,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过分地强调智育,强调“快餐文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班级成为竞争的“战场”。现行具体的教育不乏对学生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理想的教育,也有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但这些内容相互分割、无系统甚至倒挂,教育的内容空洞且教育途径单一,教育缺乏整体和实效。本课题通过对科学课堂、专题教育和综合活动课的实践,从生命教育内容、有效途径及课堂模式等方面入手研究。旨在真正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创建生命课堂,渗透生命教育。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与细化;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编制;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等等。生命教育的推行是全方位的。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有综合课、渗透式及社区教育的参与。

综合课。台湾学者认为:生命教育课无疑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但由于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环境教育、心理教育等的交叉关系,在内容上容易出现与其他学科课程的重叠。另外,也不利于发挥学校生命教育资源的合力,容易使非生命教育课教师忽略其推行生命教育的责任。综合课的开设正好可以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料,形成合力。所谓综合课,是将生命教育作为综合课程里的一个单元进行教授,如“生存教育”、“生命美育”,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与其它跨学科课题(如德育、环境教育等)联系起来实施。

渗透式。所谓渗透式,是指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的其它活动中实施。主要通过教学、课外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内容广泛,通过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科目讲授生命教育知识,可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生命教育资源,增强生命教育效果。生命教育实践性极强,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此外,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公民教育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机构、政府机构等部门,应组成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综合体。

学校要善于把渗透式与独立设科或综合课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集中的生命教育知识,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确立“一切为了生命”的崭新育人理念,为了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建构生命教育—--当代基础教育理论体系而努力奋斗。具体分解目标如下:

1.在育人目标上,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原创的创新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竞争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新型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2.确立“生命教育是教育元基点”的理念,重点构筑在初中科学课堂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探索有效教育途径等。

3.建构生命课堂,提升师生在课堂中的生命价值。

4.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通过“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的行动研究过程,努力探索“生命教育”实施途径,丰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

5.通过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从实践与理论上证明当代基础教育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科学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研究

科学新课程标准将生命科学领域划分为五个主题: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命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人、健康与环境。通过对该领域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事实、基本规律和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获得有关健康生活模式的概念。理解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关注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的作用。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落实是构建科学生命课堂的关键所在。

此外,生命教育的内容规划,如果单纯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着手: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主要是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应该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教师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学生层面主要要让每个学段的学生实现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一生的生命价值。其内容可包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发现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激扬生命、完善生命。涉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五个方面。

各年级的具体内容需要结合学生认知、生活经验和当地的课程资源进行建构。因此,我校开设的综合时间活动课也是对科学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的一个补充和延伸。

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

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如下:

1、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分娩过程,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认识性差异。

2、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控制性冲动,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学会拒绝别人的性要求,初步了解避孕的基本原理。

3、懂得克服不良嗜好,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能够正确应对敲诈、恐吓等事件。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长、学习、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增强抵御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自我认同观、自我评价观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5、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理解与尊重父母、师长;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培养协作精神。

6、了解环境、爱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法律意识。对生态危机有清醒的认识,理解生态伦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7、掌握防灾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在灾害发生时既能保护好自己,又能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人等。(二)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

生命教育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机渗透到各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一方面可加强学科教学,以学科渗透为主,在课堂领域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可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还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1、学科教学

2、专题教育

3、社会实践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假设与理论根据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构主义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的指导下,通过开设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等课程的实施模式、符合生命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人性化的校园文化创设等途径,以实践中学、体验中学为主要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就能使学生获得集中的生命教育知识,使

其具有丰富的生命涵养,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和幸福之人。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

(一)“教育元基点—生命教育”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四)生活教育理论

本课题想在生命教育课堂模式研究上取得一定研究成果。课堂是一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课堂教学中不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尊重生命,那么课堂外做得最好也是低效的。新课程、生命教育要让传统的知识课堂转变成生命课堂,使课堂成为生命生长的苗圃、生命享受的乐园、生命创造的天地。需要探索合符生命教育价值理念的生命课堂模式:

1、生活化的课堂模式

2、主体性的课堂模式

3、创新性的课堂模式

4、“绿色”的课堂模式

5、合作化的课堂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安排

(一)研究对象:全校7-9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具体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等,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2—2006.7):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中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尤其是对落实三维目标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课堂教学调查:帮助任课教师总结吸取其中的成功经验,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所存在问题的诱因,制定整改措施,提出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对策。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课题计划;组织课题成员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组织实验教师培训;对课题总框架进行设计;确定课题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并对这些目标进行分解。

(2)实施阶段(2006.8—2008.4):各成员根据方案进行具体运作,做好数据的量化与统计工作,进行必要的问卷调查;改进教学模式,培植生命课堂,举行课堂观摩与研讨;核心小组经常进行研讨和反思;实验教师写教学反思;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和教材。

(3)总结阶段(2008.5—2008.7):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成果收集。上报教科室对成果进行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已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流程、操作策略已具雏形,并已开展了相关的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素材。部分子课题已经结题并在有关部门组织的评审活动中获奖。如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的由蒋旭华老师主持的《自然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的研究与实践》曾获杭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本课题一个研究方面即生命教育途径之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校专门在每周三下午开设此课程,在时间上得到了充分保证。

课题组成员和顾问中,既有经验丰富的基层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又有实践于一线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骨干;特别是我们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氛围浓厚,这些都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我校是浙江省城镇示范性民办初中,具有一流的教育技术装备和雄厚的办学资金,能为课题研究提供资金支持,课题承担人员曾在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培训结业,并承担过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和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可以胜任这一课题研究。

八、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主报告;

2、相关课堂案例;

九、参考文献:

1、于安廉,和学新主编.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学习策略课题组.学习的策略红旗出版社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4、陈琦、张建伟“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教育研究》

5、陈时见主编《课堂学习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108种教育类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排名

108种教育类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排名 制表人:潘健 序号期刊名称收录情况出版周期 复合影 响因子 综合影 响因子 1远程教育杂志CSSCI 双月7.651 4.765 2开放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6.878 4.530 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4.327 2.877 4中国电化教育CSSCI 月刊 3.438 2.254 5现代教育技术CSSCI 月刊 3.253 2.058 6电化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2.749 1.868 7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2.696 1.948 8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 双月 2.345 1.363 9中国远程教育CSSCI 月刊 2.335 1.625 10清华大学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2.231 1.759 1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CSSCI 季刊 1.990 1.505 12高等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1.798 1.391 1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1.786 1.467 14中国高教研究CSSCI 月刊 1.730 1.372 15教师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1.716 0.966 16数学教育学报CSSCI 双月 1.653 0.600 17课程.教材.教法CSSCI 月刊 1.567 0.790 18现代远距离教育CSSCI 双月 1.510 1.185 19复旦教育论坛CSSCI 双月 1.385 1.010 20全球教育展望CSSCI 月刊 1.358 0.704 21中国大学教学CSSCI 月刊 1.221 1.074 22中国特殊教育CSSCI 月刊 1.213 0.680 2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 月刊 1.193 0.939 24高校教育管理CSSCI 双月 1.184 0.768 25教育发展研究CSSCI 月刊 1.179 0.797 26学前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1.100 0.647 27教育学报CSSCI 双月 1.100 0.568 28思想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1.093 0.600 29教育与经济CSSCI 双月 1.015 0.803 30现代大学教育CSSCI 双月 1.015 0.658 31中国高等教育CSSCI 半月0.990 0.815 32高教探索CSSCI 月刊0.980 0.725 33中国教育学刊CSSCI 月刊0.947 0.545 34教育科学CSSCI 双月0.914 0.536 35江苏高教CSSCI 双月0.906 0.668 36外国教育研究CSSCI 月刊0.900 0.402 37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CSSCI 季刊0.897 0.578 38现代教育管理CSSCI 月刊0.885 0.665 39思想理论教育导刊CSSCI 月刊0.882 0.442 40比较教育研究CSSCI 月刊0.856 0.519

教科研资料-教育类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理论依据

教科研资料-教育类课题研究中常用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教学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的探究,注重情感的体验,才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

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四、教学理论; 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教学理论根源,到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尝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 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 五、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既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六、建模理念; 建模理念认为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

沪教版八年级生命科学阶段性总结(一)

沪教版八年级生命科学阶段性总结(一) https://www.360docs.net/doc/0d926493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八年级《生命科学》阶段总结(一) 1.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它们的结构包括、、。 2.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可以。 3.细胞分化是指 。 4.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的细胞和 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 5.人体内可以划分为、、、和四种组织。 6.细胞排列紧密,单层或多层,细胞间质少,覆盖在各器官的表面和官腔的内表面,具 有 、、等功能。 7.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多,形态多样,具有、、、等功能。 8.主要由肌肉细胞组成,可以分为、、,具有和功能。 9.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组成,主要分布在脑和脊髓中。神经细胞又叫,具有 、和功能。 10.神经细胞的结构包括、和。 11.图一是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将该系统中各器官的名称 在横线上填写完整。 12.请 将 各

系统与其功能用线连接起来。

13. 图二是人体泌尿系统结构图, 请在横线上将各器官的名称及 其功能填写完整。 14. 人体的结构分为 、 、 、 、和 五个层次。 15. 图三是人体主要内脏器官分布图。请据图回答: (1) ①~⑤所标注的内脏器官是(在表格内填备选答案的编号): A. 肠B.心脏 C.肝脏D.胃E.肺 (2)写出右图中属于消化系统的两个器官(填写数字标 号): 、 。 (3)⑥表示“膀胱”,功能是储存尿液。它属于 (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15.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研究工具。图四是光学显微镜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括号内填备选答案的代号) (1)要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应轻微调节的结构是( ) A . 结构11 B . 结构12 (2)物镜是指图中的( ) A . 结构1 B . 结构4 (3)取显微镜时,手握显微镜的部位应是( ) A .结构10 B . 结构13 标注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器官 图二 人体泌尿系统结构图三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3456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复兴小学严光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小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一一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

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小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小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小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东台市第一小学缪素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思想守旧。一部分教师对过去所提的“双基”都搞不楚,更何况说现在所说的“四基”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手握“旧船票登上新客船”,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常常游离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边缘,成为学生“随机而遇”、“碰巧发生”的幸运之物。 应试情结。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不去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不去关注“过程教学”、怎样去实施活动经验的教学。 教学惰性。教材中有很多的操作性的活动(如“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等,像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等,以及概率统计中的可能性内容),都与学生操作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关,教学时,有的教师怕麻烦怕影响时间怕课堂失控,或一带而过、浅尝辄止,或纸上谈兵、死记硬背。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

沪教版生物复习

沪教版生物复习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一.植物: (1)藻类植物主要生活在淡水或者海水中,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代表植物:衣藻、水绵、紫菜、海带 (2)蕨类植物植株较小,没有维管组织。有类似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 代表植物:葫芦藓、地钱 (3)苔藓植物有根茎叶、有维管组织、孢子繁殖 代表植物:卷柏、肾蕨、蕨、鹿角蕨 (4)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大类群,以种子繁衍后代。根据种子裸露还是有果皮包被的,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 裸子植物:松、柏、杉、榧、银杏、铁树 被子植物:大部分蔬菜、观赏的花、大部分树木、经济作物 (5)被子植物通常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前三个称为营养器官,后三个成为繁殖器官 (6)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 (7)具有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的完整叶称为完全叶。 (8)一个叶柄上有许多小叶称为复叶,复叶分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三出复叶 (9)叶片有三个部分组成:表皮、叶肉、叶脉。 (10)表皮有保护作用。上面有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门户。 (11)叶肉组织位于上下表皮之间,接近上表皮的是排列整齐、圆柱形的细胞的栅栏组织。 (12)接近下表皮的是排列疏松、排列不规则的细胞组成的海绵组织。(13)叶脉有疏导水分、养分、支持叶片的作用 (14)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雄蕊组成 (15)雄蕊由细长的花丝、膨大的花药组成,花药内有花粉粒,里面有生殖细胞精子。 (16)雌蕊顶部膨大的不分叫做猪头,中间细长的部分叫做花柱,下面粗大部分为子房。 (17)子房内有胚珠,子房壁发育为果皮,胚珠发育为种子,子房发育为果实(18)果实的果皮由单纯子房壁发育来的为真果;花被、花托、花序轴共同形成的为假果。 (19)食用根的植物:萝卜、胡萝卜、山芋食用茎的植物:土豆、藕、甘蔗 食用叶的植物:破财、洋葱、大蒜食用花的植物:黄花菜、花菜 食用果实的植物:刀豆、豆角、茄子食用种子的植物:豌豆、玉米、蚕豆 二.动物 (1)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小学科学教师论文

小学科学教师转岗培训教学论文 科学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内容提要:小学科学中含有丰富的问题因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极好阵地。我们应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敢问,多问,善于发问。 关键词:科学课培养问题意识 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中也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让事实性知识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我觉得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它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又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敢问,多问,才能善于发问。 一、“敢问”意识的激起 教育可以成为创新的摇篮,也可以成为创新的坟墓。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行为,敢于质疑,敢于释疑,就要让学生冲破思想牢笼,做到不唯书是从,不唯师长是从。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1、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环境 有这么一个案例:在上《奇妙的指纹》时,一位教师利用影片《警察的证据》成功地引出了课题《奇妙的指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顺理成章地提出了问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奇妙的指纹,大家都先看看自己的指纹是怎么样的?学生在观察完后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的指纹是一条条的”、“我的是一圈圈的”……突然有一个学生说到“老师,我能把指纹印到纸上……”话还没有说完,教师马上问道:“你在回答哪个问题?”这学生被震住了,倒也“识趣”,自己“乖乖”地坐了下去就不再言语了。最终,到下课结束,他都再也没有站起来回答过一次问题。 上面案例中的学生是的如此可怜,他的眼中教师又是多么“威严”。教师应该牢固树立“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地方允许再想;不明白的地方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自己要是有错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意见;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教师则可到他们的身边去征求问

完整沪教版初二生命科学《人体免疫功能》教学设计.docx

第 3 章第2节(第3课时)人体的免疫功能 上海市尚文中学梅守真 一、设计思路 “人体的免疫功能” 是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 识基础和认知规律,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讨论问题的机会。 利用热点问题“器官移植时的排异反应”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学生已有一些了解,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录像,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并让学生自己总结第一、二道防线在人体免疫中 的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和难点,教师通过自制的抗原与抗体作用的演示图,引导学生理解抗原与抗体 的作用原理;通过“血清疗法”的介绍与学生讨论,以境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分析人体免疫的功能,让学生感受人体免 疫的三道防线的精细和完美,学会珍惜生命和欣赏生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 认识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知道抗原、抗体的作用原理。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意识地运用免疫知识解释较简单的生命现象和相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的精细和完美,学会欣赏生命。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难点:理解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原理。 四、教学准备 制作抗原与抗体的作用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说明 引入问题:你们知道器官移植吗?,小声议论,尽量回答老师的激发学生医生是否可将任何一个健康人问题。的兴趣,引 捐献的器官移植给病人呢?入课题。

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

一、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 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 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 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 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教学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的探究,注重情感的体验,才 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 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 展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课题研究 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 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学习理 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 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 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 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四、教学理论 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教学理论根源, 到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尝 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 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 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 五、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 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既要提高教学质 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 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六、建模理念

最新沪教版八年级生命科学阶段性总结(一)

八年级《生命科学》阶段总结(一) 1.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它们的结构包括、、。 2.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可以。 3.细胞分化是指 。 4.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的细胞和 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 5.人体内可以划分为、、、和四种组织。 6.细胞排列紧密,单层或多层,细胞间质少,覆盖在各器官的表面和官腔的内表面,具有 、、等功能。 7.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多,形态多样,具有、、、等功能。 8.主要由肌肉细胞组成,可以分为、、,具有和功能。 9.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组成,主要分布在脑和脊髓中。神经细胞又叫,具有 、和功能。 10.神经细胞的结构包括、和。 11.图一是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将该系统中各器官的名称在横线上 填写完整。 12.请将各系统与其功能用线连接起来。 图一

13. 图二是人体泌尿系统结构图, 请在横线上将各器官的名称及 其功能填写完整。 14. 人体的结构分为 、 、 、 、和 五个层次。 15. 图三是人体主要内脏器官分布图。请据图回答: (1) ①~⑤所标注的内脏器官是(在表格内填备选答案的编号): A. 肠 B.心脏 C.肝脏 D.胃 E.肺 (2)写出右图中属于消化系统的两个器官(填写数字标 号): 、 。 (3)⑥表示“膀胱”,功能是储存尿液。它属于 (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15.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研究工具。图四是光学显微镜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括号内填备选答案的代号) (1)要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应轻微调节的结构是( ) A . 结构11 B . 结构12 (2)物镜是指图中的( ) A . 结构1 B . 结构4 (3)取显微镜时,手握显微镜的部位应是( ) A .结构10 B . 结构13 (4)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看到的物像是( ) A . 倒像 B . 正像 (5)用低倍镜观察细胞时,所使用的目镜是“8 X ”,物镜是“15 X ”, 则物像的放大倍数是( ) A .15倍 B .23倍 C .100倍 D .120倍 标注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器官 图二 人体泌尿系统结构图 图三

沪教版上海高中生命科学全部知识点归纳

主题一走近生命科学 1.1 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学习内容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命科学的早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春秋《诗经》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 2.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手段。 ?早期——描述法与比较法 ?后期——实验法 3.生命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伟大成就。 ?17世纪显微镜发明——生命科学进入细胞水平 ?18世纪瑞典林耐“生物分类法则”,制定生物命名的方法 ?19世纪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1859年英国人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遗传学基本规律,是遗传 学之父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双螺旋结构——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 ?我国合成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蛋白质)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 核酸() ?多利羊的意义——通过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来克隆动物 1.2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学习内容 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 ?显微镜操作注意点: ?1、转换物镜只能用转换器,不能旋转物镜 ?2、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 ?3、低倍镜先粗准焦螺旋再细准焦螺旋,高倍镜下只能使用细准焦螺 旋 主题二生命的基础 2.1 生物体中的化合物 学习内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含量一般不同。C H O N 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生物体中无机物 (一)水(6090%) 1.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作用、存在形式。 ?鲜重,水是最多化合物,蛋白质是最多有机物

?干重,蛋白质是最多化合物和最多有机物 2.功能: 结合水:细胞组织结构组成成分 自由水: ?1、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营养物质的输送、废物的排出都离不开 水。 ?2、水参与大部分化学反应,也是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介质。 ?3、比热大,水可以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3.两种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 ?代谢越旺盛,自由水/结合水比例越高,抗逆性弱 (二)无机盐 1.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种类、含量、存在形式、作用。 ?含量很少,作用很大 ?存在形式:往往以离子形式存在 ?作用:1、参与组成生物体内的化合物:2+组成血红蛋白,2+组 成叶绿素 2、参与生物体内的代谢活动和调节内环境稳定: 2+低了,导致肌肉抽搐,2+多了,肌无力,要适量 -缓冲血液,维持血液一定的值 3 K和维持渗透压,还会形成膜电位 生物体中有机物 1.生物体中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种类。(主要5种) ?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和维生素 2.糖类、脂质、核酸、维生素的种类、作用。 (1)糖类元素 C H O ?单糖:六碳糖—葡萄糖(主要能源物质)、果糖、半乳糖。 ?五碳糖——核糖、脱氧核糖 ?双糖:蔗糖=葡萄糖+果糖 乳糖=葡萄糖+半乳糖 麦芽糖=葡萄糖+葡萄糖 ?多糖:淀粉糖原(肝糖原和肌糖原)纤维素(细胞壁主要成分 之一) ?糖蛋白——细胞识别作用 (2)脂肪元素 C H O ?脂肪——甘油+脂肪酸

小学科学电教论文科学课中的电化教学手段

小学科学电教论文《科学课中的电化教学手段》 摘要:电化教育所追求的,不是教育的机械化,而是教育的最优化。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正确在运用好实物投影、幻灯、电视、收录机、摄像机、数码相机、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来优化教学环境,拓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电化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环境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有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主要采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媒体教学法,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的过程的最优化。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内容给了科学的、全面的界定:“在实验中,要巩固和发展以投影和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资源;积极发展计算机教育及辅助教学,推动电脑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验研究交互网络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以及进行有关虚拟现实的研究实验工作”。在这个精神中,我们知道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还有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都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一。下面,笔者就这些电化教学手段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实物投影、幻灯 在《科学课》教学中,实物投影、幻灯是应用最简单、最实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化教学手段。 1、将模糊变清晰 如在教学浙教版三下《科学课》中第六单元《物体的热涨冷缩》一课,关于空气的热涨冷缩实验:烧瓶口装上一个插着玻璃管的塞子,在管里滴一滴带颜色的水,外面用线做个标记,然后用热毛巾捂住玻璃瓶,瓶内空气逐渐变热,管里的小水滴就会向管口移动,放开热毛巾,瓶里空气变冷,管里的小水滴向相反方向移动。这个实验可见度小,且移动距离短,弄不好小水滴会窜出玻璃管外。可以把玻璃弯成“W”或“V”形,这样实际距离长了,就避免了小水滴溢出,将它平放在投影器的工作面上,再照上法实验,实物投影或幻灯放大的图像十分清晰,小水滴在玻璃管里的移动,学生一目了然。 2、将枯燥变生动 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激发学生爱自然、学自然的兴趣。但在教学中,实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可见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讲解时也会变枯燥、乏味。如浙教版四下教材《电流》一课,要让学生学会组装简单电路,但没有演示板,如老师在讲台上边讲边组装,学生看不到老师的操作,或站起来争着看从而影响纪律,或只能凭想象。特别是讲解并联时,学生更是莫名其妙。不如直接把干电池、开关、小灯座、导线等放在幻灯机的工作面上进行操作示范,把其黑影打在银幕上,使学生直接看到了老师做的情况,简单明了。当然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则效果更佳。 又如浙教版四下教材《磁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示范磁铁性质之一: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示范时如把两辆小车放在实物投影上进行演示,老师就是嘴里什么都不说,学生通过观看演示,也能知道磁铁的性质了;再如《鱼》一课,讲解鱼体构造及鱼鳍作用时,也可把鱼缸放到幻灯机工作面上,(注意当心把水溅出来)鱼影一下子投影到银幕上,生龙活虎。剪去鱼鳍的鱼游动情况也直接显现

(20101204现代教育科学删减版)历史述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跨文化教育实践

历史述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跨文化教育实践 赵萱张佩萍陈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建青实验学校,上海200051;建平中学,上海200135)[摘要]文中通过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促进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旨在为我国未来开展跨文化教育所借鉴。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跨文化教育;历史梳理 人类历史上跨文化教育实践源远流长,在UNESCO推动下,跨文化教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思潮。 一、历史溯源 (一)酝酿与积累:探讨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UNESCO致力于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合作,为和平与世界安全做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颁布的条约肯定教育肩负着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国际理解与和平的重任。《儿童的权利:教育肩负的复杂文化责任公约(1989)》规定:“儿童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尊重自身的文化身份、语言和价值观以及所居住的国家的民族价值观”。《移民工人及其家庭成员国际保护法(1990)》中提出:“移民工人子女的教育应为他们的母语和文化教学提供便利。”除了颁布上述对于缔约国有约束性的国际条约之外,UNESCO还提出了很多宣言和建议,呼吁会员国采取行动。《青年的国际理解精神的培养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教学(1948)》提出:“当前教育要使儿童和青少年做好准备,能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建设一个多元的、和平、安全及人人享有更完满生活这一共同目标的世界社会。”《增进联合国宣言中所倡导的和平,相互尊重和人民之间的理解宣言(1965)》强调教育在促进和平、团结、国际层面合作的作用。《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1968)》中提出:“教育应帮助增进人们对世界和各国人民的了解,帮助青少年形成以相互欣赏和尊重的精神态度,应增进对世界各国及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理解。”《促进国际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和基本自由宣言(1974)》强调了学习不同文化、教授外语对于促进国际理解、世界和平的巨大作用。《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偏见宣言(1978)》肯定教育对抗种族歧视发挥的作用。《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1982)》中指出教育应培养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国际化视野、全球共生意识、传递世界各国文化与价值观。1世界文化十年活动(1988-1997)提倡编写教材帮助青少年儿童理解各种文化及其表现形式。2 (二)理论与实践的拓展:跨文化教育(20世纪90年代至今) *作者-:赵萱(1985-),浙江金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文化与社会..张佩萍(1961,8-),浙江普陀,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陈佳(1976-),上海市建平中学英语教师,中学二级.

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1)对课题的理论价值的论证: 激励,就就是激发与鼓励。具体地说,就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到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大批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在学习期间就必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平时要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全面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激励教育,就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的育人方式进行改革,摒弃陈旧的育人观,形成符合现代育人理念的一种形式。该课题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教师的态度、情感会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 (2)对课题的实践价值的论证: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想探索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育人理念的变化,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树立全新的育人观,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师生共同进入实践、创造、升腾的新天地,促使师生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与谐与无限的境界,塑造学校文化,提高学校品位,使学校成为教师精神的家园、孩子们一生中到过的最好的地方。让每一位施教者都学会激励学生,激励学生保持进取的动力,不断地为她们加油,最终把她们送上成功的轨道。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激励中健康成长,让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中完善自我,走向成熟、成功。 (一)支撑理论: 1、现代素质教育理论 本研究就是建立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差异,激励发展,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每个学生自能学习,自能发展,自能创新,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学生差异的存在,但就是各种智能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九种智力因素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发现这些优势,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天赋才能,得到承认,得到发展,把她们的智慧潜能充分地开发与利用起来。教学评价应该适应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与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差异地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有差异的成功。 3、学习内驱力理论 奥苏伯尔内驱力理论认为:小学生为了保持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一种把学习

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二册练习册 答案

生命科学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4章3节 一、(一)1、真菌细菌病毒 2、.寄生细胞核酸蛋白质 3、动植物尸体活的动植物体 4、酵母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受热膨胀使面团内部形成海绵状蘑菇木耳 5、乳酸菌甲烷细菌大肠杆菌根瘤菌苏云杆菌等 6、真菌细菌菌病原体(二)1、C CC A B A AA (三)1、B 2、B 3、A 4、C. 5、C. (四)指出下列微生物通常的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青霉、木耳、黄曲霉菌 出芽生殖:酵母菌 分裂生殖:大肠杆菌、乳酸菌、根瘤菌 (五)1、列表比较细菌和霉菌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细菌相同点不同点 都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 1、为单细胞生物。 体内一般没有叶绿素,只能进行异养生活。 2、.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霉菌 1、.为多细胞生物。 2、有成形的细胞核。 2、腐生微生物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尸体,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自然界中去,被植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使得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得到循环。否则的话,地球上的动植物尸体将越积越多。这样的话,用不了许多年地球上将全部被动植物尸体所占据,也就是说将没有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存空间。 二、(一)冰箱的作用是低温保存食物。在低温下,空气中和食物表面的致病微生物只是活力下降,并没有死去。所以说冰箱不是“保险箱”,放在冰箱里的食物(剰菜剩饭),取出来食用前必须加热煮沸。 (二)E C A B C 生命科学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4章4节 一、基础练习 (一) 1、属名,形容词,形容该物种的特征。 2、植物种子植物双子叶植物蔷薇蔷薇蔷薇月季 3、动物脊索动物哺乳灵长人人智人 (二)、1、C、2、B (三)、1、犬狼它们的属名相同犬、狼、虎、黑斑蛙和小麦它们分别属于动物界和植物界。 2、(1)鸡:卵为羊膜卵,趾间无蹼,身体背部有脊椎; (2)鸭:卵为羊膜卵,趾间有蹼,身体背部有脊椎; (3)鱼:卵为非羊膜卵,身体背部无脊椎; (4)虾:卵为非羊膜卵,身体背部有脊椎。 二、拓展与思考 1、给动物冠以不同的类群名称,说明动物的分类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 2、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可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生命科学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5章1节 一、(一) 1、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 2、环境、保护色 3、拟态 4、种内互助、种内竞争(二)1、B 2、C 3、D 4、B 5、D 6、B 7、B 8、C 9、D 10、B 11、(1)F(2)E(3)C(4)D(5)B(6)A(7)C 12、A 13、A 二、拓展与思考 1、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2、我国近1000年来人口数量变化具“J”型曲线特征;近100年来我国的人口增长很快,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增加很快;主要措施是实施计划生育。 生命科学第二册练习册答案 5章2节 一、基础练习 (一)1、所有的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太阳的光能、逐级递减、单向的 4、各种元素5、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6、森林、草原、荒漠、淡水、海洋 (二)1、.D 2、C 3、D 4、.D 5、B 6、.B 7、C 8.、A 9、C 10、.D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科学》 作者:谢世平小学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能力的一门学科。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孩子们一起去领略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呢?一、“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总结、验正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

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很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二、“电化教学”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参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

经验交流 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

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指人们在各种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基础或出发点,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前提条件之一,它与实践依据相对应,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理论依据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依据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理论依据等。现对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最常使用的十大教育理论依据进行梳理、概括,供中小学老师参考。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库姆斯和奥尔波特等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培养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其中,罗杰斯所倡导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 1、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 2、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3、人本主义教育突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4、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5、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

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1、“四育”的基本内涵。 2、德、智、体、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 3、德、智、体、美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的差异,但不可偏废。 三、最优化教学理论 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有: 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 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 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 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四、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习不再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生活;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效或价值,不能只看其对未来生活的作用,必须同时看其现在对主体的意义。 2、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