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和睦互通式立体交叉立交桥_图纸集

立体交叉规范

立体交叉 第6.3.1条根据交通功能和匝道布置方式,立体交叉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两类。 互通式立体交叉,按照交通流线的交叉情况和道路互通的完善程度分为完全互通式、不完全互通式和环形三种。各种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见表6.3.1,各种图形见图6.3.1-1~图6.3.1-9。 互通式立体交叉按照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是否分行,分为分行立体交叉和混行立体交叉两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立体交叉形式见图6.3.1-10与图6.3.1-11。

第6.3.2条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原则如下: 1.立体交叉的选型应根据交叉口设计小时交通量、流向、地形、地质和地下管线等具体情况的综合分析,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比较后确定。 2.立体交叉应保证主要方向交通顺畅。对于交通量小的次要交通方向,可保留部分平面交叉或限制某些方向交通。当交叉口转弯流量较小,附近有可供转弯车辆绕行的道路时,可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3.立体交叉匝道口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设计小时交通量较大,互相干扰造成交通阻塞影响正常运行时,可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的立体交叉。 4.立体交叉设计应根据对交叉口交通流的分析,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地布置匝道,不应单纯强调对称。 5.一条路上建造多处立体交叉时,宜采用行车方式相近的立体交叉形式,使驾驶员容易识别行车方向。 二、立体交叉基本形式的交通特点及适用条件如下: 1.分离式立体交叉适用于直行交通为主且附近有可供转弯车辆使用的道路。 2.菱形立体交叉可保证主要道路直行交通畅通,在次要道路上设置平面交叉口,供转弯车辆行驶,适用于主要与次要道路相交的交叉口。

浅析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安全因素

浅析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安全因素 邱英姿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福州350004) 摘要从选型、位置、出入口、连续性及标志牌的设置等方面来分析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安全因素,为互通式立交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安全因素 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我国的交通事业正以迅猛的姿势不断地发展壮大,而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高速公路在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的最基本的要求下,更需要满足安全、快捷、舒适的高层次要求,追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而安全是公路设计和建设需考虑的首要因素。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其他公路相交实现交通转换的大型结构物,它是高速公路路线布设的一个重要的控制点,许多时候,它也是沿线城镇及路线的标志性建筑,来自各个方向的交通源都要通过它来实现交通转换。互通式立交在高速公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运行方向的复杂性以及匝道指标低而产生的对行车速度的限制,都使得互通式立交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因此,对于我们设计人员来说,就应该特别注意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安全因素。 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安全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叉形式和位置的选择。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高速公路控制出入的主要道口,它是利用桥跨结构物和匝道从空间上进行交通分流。其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大小及流向、地形条件,并配合平、纵面线形,同时考虑工程量大小,设计为经济、适用的互通立交形式,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通安全和畅通的要求。在互通立交形式中,主要是左转匝道的设计,一般较为迂回。如主要交通源为左转时,应采取对策,尽可能地获得短捷通畅的效果。 互通式立体交叉位置的选定,应以现有公路网或已批准的规划为依据,选择地形平坦开阔、地质良好、拆迁较少以及两相交公路均具有较高的平、纵线形技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交工阶段安全性评价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交工阶段安全性评价 摘要:随着我国西南地区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加,作为连接高速公路与收费站的 互通式立交数量也在不断上升。高速公路的修建,给沿线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交通 便利和经济效益,但互通式立交作为出入高速公路的连接点,车辆速度变化、驾 驶员视距不足、交通标志不完善、加减速车道长度不足,均会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交工阶段安全性评价是通车前的最后一次安全检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主要对互通式立交交工阶段安全性评价项目进行探讨,并对互通式立交安全 核查出的问题给出整改建议,以期降低互通式立交运营期间事故率,保障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安全性评价;互通式立交安全;立交安全检查;高速公路 0.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作为连接高速公 路与收费站的互通式立交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为了尽量减少高速公路的事故发生率,《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1](以下简称路线规范)在2006年 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其修订的重要内容如下:(1)公路应按设计速度进 行路线设计,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保持线形连续性;(2)高速公路、一级 公路和二级干线公路应在设计时进行交通安全性评价,其他公路有条件时也可进 行交通安全性评价。《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上升为《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B05-2015)[2](以下简称安评规范)强制性规范。 互通式立交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南山区高速公路中数量越来 越高,受西南山区地形限制,很多设计参数只能取极限值。本文结合某建成高速 公路现场踏勘资料,施工图设计、设计变更及交工验收评定资料,对沿线互通式 立交的分、合流鼻端通视情况,加(减)速车道长度、匝道的速度协调性及出口 标志信息的系统性进行评价。 1.国内外互通式立交视距安全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吴艳[3]在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识别视距研究中指出,高速公路 交通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总量的70%集中在出口500m范围内。潘兵宏[4]等在对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合流区安全视距分析中就发生的事故类型进行分析,主要有 以下: 1.1主线外侧车辆秉持主路优先原则,快速行驶度对入口汇入车辆发现不及时,车辆强制减速,与汇入车辆发生碰撞事故。 1.2驾驶员对入口识别不清,接近合流端时才减速变速车道,后方或主线内侧车辆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发生追尾或挤撞事故。 1.3主线交通流量较大,加速车道上待汇入的车辆,长时间寻找不到可插入间隙,强制汇入主线时,与主线外侧车辆发生挤撞事故。 纵观现有相关研究成果[3]~[4],国内对互通式立交视距的研究不乏深入和系 统的成果,但是对互通式立交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工程,没有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及 现场驾驶状况,对互通式立交的通视性、加减速车道长度、匝道速度协调性及出 口标志信息进行安全性评价。 2.互通式立交安全评价项目 针对互通式立交交通事故特点,现阶段道路设计中,就已经采用基于运行速 度的安全评价,规避了以固定时速为标准对道路线形进行设计导致固定的设计速 度不适应实际行驶速度对线形设计的情况,可以有效提高线形设计的连续性,对

互通式立交设计实例-2

2.7.17.2 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 1.立交概况 1)立交等级 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位于成都路、延安路交叉口,是市中心的重要交通节点。延安路是横穿上海市中心城区高架系统东西向的交通主干道,东接延安路隧道复线与浦东陆家嘴地区相连,西至虹桥国际机场和沪青平高速公路。南北高架是一条纵贯市中心区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往南穿越黄浦江与浦东济阳快速路连接,往北至南北高架延伸线,与彭浦工业区和宝钢地区连接。延安路-南北高架立交不仅是连接这两条干道的交通枢纽,而且是上海市高架系统“申”字型骨架的中心点。因此,该立交是市区高架系统中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工程之一,它的建成将为高架系统安全、畅通、快速运行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立交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在路网中的重要性,立交等级确定为互通式立交1级。 2)设计标准 立交主线设计车速为60km/h,匝道为30km/h;主线净空为5.2m,主线最小半径为1000m;匝道净空为4.5m,匝道最小半径为55m;主线最大纵坡为4.16%,匝道最大纵坡为5.5%。 3)选型依据 (1)用地条件 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轴线间呈斜交72度,规划红线均控制在65m范围内,交叉口规划半径仅为80m。立交四周建筑物稠密,有8层高的浦东大楼,多幢5层楼新工房,其余大多为2至3层的老式砖房,在交叉口西南象限紧贴红线有2幢24层新建高层建筑,立交占地很小,设计条件极为苛刻,立交方案的取舍受地形约束较大。 (2)交通量预测 根据上海市交研所提供的交通流量预测资料,该立交远期2020年立交高峰小时流量为12683pcu/h,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的交通比重2020年为54:45,南北高架流量略大于延安路高架流量。南北高架的直行流量占进口总流量的58%,延安路高架的直行流量占进口总流量的53%,因此首先应保证该节点直行车流的流量。

互通式立体交叉双车道匝道出入口形式分析

互通式立体交叉双车道匝道出入口形式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交通事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道路工程项目的建设中,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的出入口形式化通常分为两种,即平行式与直接式,这两种形式各有优点与缺点,下面文章基于国内双车道匝道出入口形式侧移转向以及车道数平衡等相关问题的分析,结合车道渐变率、车道数的平衡、变速车道的长度以及辅助车道等相关内容,就互通式立体交叉双车道匝道出入口形式进行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双车道;匝道出入口;互通式;车道 一、引言 在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设计上,一般情况下为单车道,而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公路建设项目的增多,交通量的加大,在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上所用车道已逐渐从单车道向双车道匝道方向发展,并不断增多。相对于单车道而言,双车道匝道出入口形式在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且也更为复杂。 二、互通式立体交叉双车道匝道常见的出入口形式 在公路建设规范与要求中,对于双车道匝道出口形式予以了明确的规定,即应为直接式的双车道,且其入口形式应为辅助车道直接式双车道。双车道匝道出入口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即平行式、直接式以及混合式,其中平行式由平行式与辅助车道所构成;混合式由直接式与辅助车道所构成。为便于阐述与对比,下面笔者结合分河流车辆行车轨迹、车道数平衡以及变速车道长度等,对比分析每一种形式。 第一,在路政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若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数量大于1,则在出入口应设置相应的辅助车道,简单地讲就是双车道匝道的出口首先应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车道数平衡,满足该条件的目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为基于行车安全以及可靠的满足,使每一个行车道均可得到合理且充分地利用;二为以免车辆因车道数的增加,而使车流量减少,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三为避免因无辅助车道与车道数不平衡,同一出口的多次分流间距比较近而发生交通事故或者对主线直行车辆正常行驶造成影响。但是在实际设计建设过程中,采用的这种直接式双车道匝道出入口形式,其车道数明显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双车道匝出入口形式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谨慎应用该形式,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进行交通标志的设置或者在变速车道进行变速装置的设置,以此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第二,在双车道匝道出入口设计上,若采用辅助车道与直接式相结合的形式,尽管其车道数能够达到平衡,但车辆自主线基本车道至匝道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两个线形转折,甚至超过两个,而这也很容易给驾驶人员带来不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使部分路面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答疑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答疑 1.分流鼻端N C=N E+N F-1,为什么不能是 N C=N E+N F(P28)?互通内主线 车道减少,能否通过分流减少,而不向下游延伸辅道(P86)? 答:分流连接部如果也采用 = + 的车道分布原则,例如,当4=2+2, 即单向四车道分流为两双车道(图1),且第1、2车道均为基本车道时,主线有2条基本车道在分流鼻端处被中断,且位于第1车道的车辆如欲继续直行,需经两次换道;当第2车道为基本车道、第1车道为辅助车道时,主线有1条基本车道在分流鼻端处被中断;当第1、2车道均为辅助车道时,部分流出车辆需经两次换道。这些,都很容易引起交通混乱或误行,故分流连接部不应采用 = + 的平衡原则。为达到车道平衡, 当直行车道在分流鼻端减少时,应通过分流鼻端并在延长一段距离后再渐变中断,且互通内主线每次减少的基本车道数不应超过一条。 2.合分流连接部辅助车道“最小”长度为表10.6.3,与互通最小净距的数据 很接近,是否适用范围太狭隘了,更小的时候如何处理(P85)? 答:合分流连接部辅助车道长度与互通最小净距不是同一概念,辅助车道长度在表10.6.3的表注中已说明是合流鼻端与分流鼻端之间的距离;净距在术语2.0.12中也有明确定义,互通净距即减速车道渐变段终点至下一减速车道渐变段起点之间的距离,故两数值虽然接近,但由净距确定的鼻端之间的距离远大于辅助车道长度。 当合流鼻端与分流鼻端之间的距离小于辅助车道最小长度时,6.6.2~6.6.5条已规定,可采用集散道相连或匝道相连的复合式,甚至可采用多岔交叉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 图1 单向四车道分流为两双车道时车道不平衡的连接

浅谈互通式立体交叉变速车道设计

浅谈互通式立体交叉变速车道设计 中图分类号:U491.2+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变速车道是主线与匝道的连接部,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主线与匝道车辆进出及速度的过渡,是整个互通式立体交叉交通系统中最易发行交通事故的路段。具体表现为:1)合流端加速车道设置不合理,车辆提前进入主线;2)分流端减速车道设置不明显,汽车驶过或驶错匝道进口,驾驶员慌乱造成事故;3)分流端减速车道长度不够,汽车来不及减速而撞向护栏。可见变速车道的设置相当重要。如何减少事故隐患,提高行车舒适性,保证交通流畅通,是在设计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 变速车道由渐变段和变速车道规定长两部分组成。变速车道规定长是从渐变段车道宽度达到一个车道宽度的位置开始,到分(合)流端结束。变速车道从功能上可分为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车速较高的立体交叉道口,为使高速车辆由干道能减速驶入匝道而设置减速车道;反之为使匝道的车辆能加速驶入干道而设置加速车道。从形式上可分为直接式与平行式两种。直接式变速车道的整个车道均由三角段构成,与平行式变速车道相比较,线形顺适圆滑,与实际行车轨迹相吻合,但直接式变速车道的起点位置不易识别,易合行车方向混淆。因此在设计时至少约500m前变要让司机识别三角端部,为此宜采用不同颜色的路面或采用画线方法予以区分,并加设交通标志。平行式变速车道中有一段与主线车道相平行,在端部以适当流出角度的三角段与主线相连接。其特点是车道划分明确,行车容易辩认,但车辆出入需按反向曲线行驶,对行车不利。尤其在短的变速车道上,出入的车辆会因来不及转向而偏离行车道,当主线交通量较小时,这种倾向尤为强烈。一般情况下,变速车道为单车道时,减速车道采用直接式,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变速车道为双车道时,加、减速车道均可采用直接式;主线为左偏并接近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时,其右方的减速车道应为平行式,且应缩短渐变段(将缩短的长度补在平行段上);减速车道连接环形匝道时不宜采用平行式。 一)平面接线设计 单车道匝道及单向双车道匝道一般采用直接式变速车道。匝道的平面设计线一般为匝道行车道的中心线。对直接式变速车道,其接线起点位置的确定原则是:保证主线外侧车道的车辆能顺畅地驶入外侧匝道,根据这一原则,单车道匝道的设计起点位置应在主线外侧车道中心线上,由于单向双车道匝道的前段一般设置了辅助车道,因此,其设计位置应在主线外侧车道的右侧、辅助车道的左侧。对于采用直接式的变速车道,一般按照规范规定的渐变率确定流出角(减速车道渐变段起点的切线与主线外侧车道中心线的夹角)后,计算出直接式变速车道起点处的坐标值及切线方位角,所求切线方位线加上流出角,作为直接式变速车道第一段的线形的起始切线方位角,然后进行匝道的线形的设计计算。减速车道一般采用曲线法设计(因其易于控制渐变段及减速车道长度和指标)。直接式变速车道全长范围内宜采用与主线相同的线形,并且保持相同的流出角,以保证驶出的车辆能在一定的行驶距离内保持与主线一致的操作。单车道的变速车道一般采用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与应用,导读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与应用 Interchange Design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著作者】:刘子剑 【出版日期】:2015-08-18 【ISBN 】:ISBN 978-7-114-12364-1 【出版发行】: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内容提要】: 本书集笔者近三十年的设计实践与研究所得,依据相关规范、科研成果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国内外工程案例,阐述了互通式立体交叉从控制要素、工程选址、立交构形、方案评价、几何设计到技术指标的制定等的原理与方法,构建了较为系统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理论体系,对于读者掌握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要领,理解相关规范的精神实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适合从事公路规划、设计、管理和科研工作的相关人员使用。 【写作背景】: 互通式立体交叉从诞生之初到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互通”为目标,通过匝道的巧妙布局,用最少的交叉层数和跨线桥数量实现各方向的互通,一度成为设计工作的重点。 随着道路交通量的不断增大,早期建成的一些互通式立体交叉通行能力不足和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不断显现并日趋严重,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重点逐渐转向通行能力、运行安全和环境适应性等。到目前,多要素控制设计已成为国内外设计界的广泛共识,相关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在此基础上,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标准不断完善,设计理论和方法不断成熟。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标准主要集中于常用形式和几何指标的选择等方面,相关著述也尚未建立起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体系,尤其当遇到交叉形态复杂、出入交通量大的工程项目时,设计者往往无章可循,致使缺憾工程至今仍屡见不鲜。 本书的写作力图贯穿两条主线,体现一个系统,即通过设计全过程的纵线和影响设计的多要素横线之间的相互交叉,构成系统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原理和方法体系。在此基本架构下,阐述了互通式立体交叉从控制要素、工程选址、立交构形、方案评价、几何设计到技术指标的制订等的原理与方法。其中,以交通流线为系统单元的多要素构形理论与方法,将为设计者解决复杂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构形提供有益的帮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与选型

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与选型 马家宇 (河南省新开元路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一. 互通式立交简介 1 ?路线交叉的分类 [―? 加铺转角式 渠化 平面交丸 环形交叉(俗称转盘) 交通信号灯管制 —? 分码式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 - 互通式立体交叉 公路与公路交叉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尽可能消灭冲突点或减少改善冲突点。 (1) 实行交通管制 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察指挥,使发生冲突的 车流从通行 时间上错开。 (2) 采用渠化交通 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逍 等,引导各 方向车流沿固定路径行驶,以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改善冲突点和分合流点的位程及角度。 (3) 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 环形平面交叉可以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进行交织,消灭了冲突点。 (4) 修建立体交叉 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 交叉口交通 问题最彻底的办法a 2 ?互通式立交发展概况 1928年美国在新泽西州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由于英社会、经济效益良好, 发展十分迅速,到1936年,美国修建了 125座互通式立交。 我国互通式立交发展较晚且发展缓慢。1955年武汉滨江路修建了我国第一座部分苜蓿叶型互通 式立交:1956年北京市郊京密引水滨河路修建了三座部分互通式立交:1964年广州大北路修建了一 座双层环型立交。从1988年10月沪嘉高速公路通车至今,中国大陆髙速公路上过了 18年的快速发 展历程,公路互通式立交也随着高速公路得到快速的发展。 3?互通式立交分类 公路与铁路交叉 公路与管线交叉 路线交址一? 公路与公路咬潢

3.1按跨越方式分:上跨式、下穿式、半上跨半下穿式 3.2按交通功能分: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 3.3按行车轨迹相互关系分:完全立交型、部分平交型、交织型 3.4按相交道路数分:两路相交、三路相交、四路相交、多路相交 3.5按立交层数分:两层式、三层式、四层式、多层式 3.6按收费与否分:收费立交、不收费立交 3.7按相交道路等级分: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4.互通式立交组成 主线、被交线、立交桥、匝道、变速车道、渐变段(过渡段)、出入口、集散车道、辅助车道。 5.公路互通式立交的几个概念 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分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和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主要指髙速公路与髙速公路相互交叉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则主要指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与双车道公路相交叉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髙速公路与一级公路、一级公路与一级公路之间相交叉时,一般亦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但当匝道合并设置收费站时为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主要特点是交叉范用内的交通流无交叉冲突,并不得设置收费站,而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则在除主线以外的其它部位可以设置收费站和平面交叉。 6.公路立交与城市立交的主要区别 61高等级公路一般通过互通式立交来实现收费:城市立交一般不考虑收费问题。 6.2城市立交必须处理非机动车流和行人问题:高等级公路限制非机动车和行人进入,故公路立交一般仅处理机动车问题。 6. 3公路立交的间距较大,地物障碍少,多采用地上明沟排水系统。立交形式简单,以二层式为主,但因匝道计算行车速度相对较高,立交占地较大。 城市立交相邻间距较小,需要合理解决庞大的自行车流和行人交通,且用地较紧张,受地上和地下各种管线及建筑物的影响大,多采用地下暗管排水并与城市排水系统连接;同时,要考虑施工时便于维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与选型

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与选型 马家宇 (河南省新开元路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一、互通式立交简介 1.路线交叉的分类 加铺转角式 公路与铁路交叉渠化 平面交叉环形交叉(俗称转盘) 交通信号灯管制 路线交叉公路与公路交叉 分离式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 公路与管线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与公路交叉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尽可能消灭冲突点或减少改善冲突点。 (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察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固定路径行驶,以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改善冲突点和分合流点的位置及角度。 (3)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环形平面交叉可以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进行交织,消灭了冲突点。 (4)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2.互通式立交发展概况 1928年美国在新泽西州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由于其社会、经济效益良好,发展十分迅速,到1936年,美国修建了125座互通式立交。 我国互通式立交发展较晚且发展缓慢。1955年武汉滨江路修建了我国第一座部分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1956年北京市郊京密引水滨河路修建了三座部分互通式立交;1964年广州大北路修建了一座双层环型立交。从1988年10月沪嘉高速公路通车至今,中国大陆高速公路走过了18年的快速发展历程,公路互通式立交也随着高速公路得到快速的发展。 3.互通式立交分类 3.1 按跨越方式分:上跨式、下穿式、半上跨半下穿式 3.2 按交通功能分: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

[湖北]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全套设计图(含大桥特大桥)

[湖北]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全套设计图 (含大桥特大桥) 道路等级:高速公路荷载等级:公路-Ⅰ级 设计速度:80km/h 设计内容: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路基路面设计、路线内涵洞设计、7座互通桥梁设计(大桥、特大桥) 本资料包含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资料,包含设计数据,表格与设计图纸;图纸包括路基路面设计图,养护区设计图,涵洞设计,大中桥梁设计等。 道路设计说明: 1、当一般填方边坡高度H<8m时,护坡道宽度为1m;一般填方边坡高度H≥8m,以及填石路基段与软土路基段,护坡道宽度为2m。横坡3%。护坡道宽度由1m过渡到2m时,过渡段长度采用10m。对耕地段路堤护坡道宽度采用1m。 2、挖方边坡平台设置花槽。挖方坡顶作圆弧化处理,弧线的切线水平投影长度按2m控制。一般挖方边沟采用矩形沟加盖板型式。 3、自然横坡≥1:5的地段,一般不设坡脚外排水沟,也不设护坡道,只栽两行树。 4、公路用地范围:对路堤按路堤坡脚或路堤边沟外1m计,路堑按路堑边坡顶或截水沟外1m计,以最大限度保护耕地。 5、在填方段地形横坡陡于1:5时,原地面反向开挖台阶,宽度不小于2m;若为陡坡路基时,应清除覆盖层,基岩开挖反向台阶,阶底应有4%向内倾斜的坡度,宽度不小于1m。当地面覆土厚度小于2.5m时,须清除表土,在基岩上挖台阶。 道路超高说明 1、超高方式: 1)整体式路基:中央分隔带保持不变,路面超高旋转轴为距中心线1.00m处,超高过渡按直线渐变,硬路肩的横坡方向及其坡度与行车道相同。 2)分离式路基:路面超高旋转轴为设计中心线,超高过渡按直线渐变,硬路肩的横坡方向及其坡度与行车道相同。 3)互通匝道:路面超高旋转轴为设计中心线,超高过渡按直线渐变,硬路肩的横坡方向及其坡度与行车道相同。 4)互通连接线或改移国道、省道:路面超高旋转轴为设计中心线,

互通式立体交叉课件

?互通式立体交叉 ?根据交叉处车流轨迹线的交错方式和几何形状来分类: ?一、部分互通(菱形、部分苜蓿叶形) ?二、完全互通(喇叭形、苜蓿叶形、叶形、Y形、X形) ?三、环形 ? ? ?一、部分互通 ?指在立体交叉中,只在主要道路方向采用立体交叉,其他方向保留平面交叉。?用部分匝道连通上下道路。 ?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 ?适用于: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分期修建时,高速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或用地和地形等受限制时 ?(1)菱形立交 ?保证干道的直行交通不受干扰 ?特点:占地少,投资低 ?适用:主、次道路相交的交叉口 ?(2)部分苜蓿叶形立交 ?二、完全互通 ?一种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 ?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向都有专用匝道。

?适用于:高速道路之间与高速道路之间与其他高等级道路相交。 ?每个方向都采用立体交叉。 ?(1)喇叭形以喇叭形匝道连接的三岔道互通式立交,即是喇叭形立交。 ?特点:形式简单、结构物少、行车安全;占地较大 ?适用:某一方向左转车量较多的情况 ?喇叭形立交用在T形或Y形交叉口,结构简单,行车安全方便。但占地较大,喇叭口应设在左转弯车辆较多的道路一侧,以利主流方向行车。 ? ?(2)苜蓿叶形 ?最古老的形式,适用于高速间立交和城市外环 ?优点:结构物少,形式美观, ?缺点:左转绕行距离长,占地也较大 ?(3)叶形 ?是用两个小环道来实现车辆左转的T形立交 ?优点:全互通式,造型美观,只需要一座构造物,造价较低; ?缺点:绕行路线长,行车不如喇叭式方便,正线存在交织; ?适用:远期规划为四路苜蓿叶形立交前期工程

?(4)Y形 ?(5)X形 ?优点:各方向都有专用匝道,自由流畅,转向明确,无冲突点瓦哦制,通行能力达适应车速高。 ?缺点:占地面积大,层多桥长,造价高,不适于市区 ?三、环形立交 ?环形立体交叉系由环形平面交叉发展演变而成的,是一种交织形立体交叉。并可分为二层式、三层式和四层式环形立体交叉。 ?环形立交特点: ?单向行驶,无冲突点,行车安全、便利; ?通行能力有限 ?交织形立交 ?占地相对较小 ?保证主线直通,交通组织方便,但次要道路通行能力和车速受影响,左转车辆绕行距离长 ?环形立交适用条件: ?各方向左转车交通量大致相等的情况 ?主要道路与一般道路交叉,以五条以上道路为宜 ?特别对于交叉口改建,周围建筑物不能大量拆迁时,宜采用环形立交

第九章-高速公路立交设计

第九章高速公路立体交叉设计 第一节、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 一、概述 1、立体交叉: 指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相互交叉时,用跨线桥或地道使两条路线在不同的水平面上通过的交叉形式。 2、设置目的: 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消除或减少交叉口车流的冲突,从而提高行车速度、提高通行能力、减少交叉口的延误和油耗,并增加了交通安全度。 3、设置依据: 由于立体交叉占地面积大、施工复杂、造价高,不易改建,因此应根据规划,经过技术、经济及环境效益的比较和分析确定。 二、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 1、根据相交道路的类别和等级 ?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铁路、各类道路交叉; ?一级公路与其他公路交叉; ?城市快速路与快速路、铁路交叉; ?快速路与主干路交叉;(五里墩立交桥) ?大城市机场路与一般路相交。 2、根据交通量的需要 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主干路和主干路相交的路口,当进入路口的现况交通量超过4000~6000(辆/h)(当量小客车),相交道路为四车道以上,且对平面交叉口采取改善措施、调整交通组织均难收效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3、考虑地形条件 结合修建跨河桥,城市主干路跨河桥的两端,可以根据需要扩建桥梁边孔,修建主干路与滨河路的立体交叉。 4、道路与铁路的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采用立体交叉 ?当地形条件困难,采用平面交叉危及行车安全时; ?城市主干路、次干路与铁路交叉,在道路交通高峰时间内,经常发生一次封闭时间超15min; ?修建铁路与道路立交时,可根据需要同时修建与铁路平行而又距离较近的道路与主干路的立体交叉。 三、高速公路立交设置的位置 1、立交位置选择考虑因素: ?现状公路网 ?规划公路网 ?地形与地物条件 ?立交前后的其他立交、桥梁、隧道等构造物 ?立交附近的城镇规划 ?立交周围其他运输设施等 2、立交的间距考虑原则如下: ?能均匀地分散交通量 对于高速公路立交

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区别

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和城市道路的 区别 公路与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探讨 龙源期刊网http:// 公路与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探讨作者:郭俊姚青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年第26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公路及城市快速路车辆出入门户和转换枢纽的互通式立体交叉从而大量修建。它是解决道路与干道交叉口拥挤,减少交通事故,行车便捷的重要措施。鉴于此,文中笔者针对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公路;城市道路;互通式;交叉设计; 一、互通式立体交叉型式及特点 影响互通型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入交通量、交通流向、被交路等级、匝道行车速度、收费型式、互通立交的场地条件等。 1.互通型式的种类较多 常用的有菱形、喇叭形、环形、苜蓿叶形和半苜蓿叶形、涡轮形和定型等几种基本形式,必要时可将上述中的某些形式进行组合而成复杂型互通。 2、常用的型式及其特点 双喇叭形 其收费站仅为一处,便于管理,但是在造价上来看成本比较高,某些方向的车流需绕行。适用于两条高等级公路的交叉,而只有一条公路收费或两条公路均收费但收费方式不同的情况。 单喇叭形 它具有对收费道路仅设一处收费站,平交口也仅有一处,左转匝道在次

要道路上的特点。较适用于封闭式收费方式,被交路为二级公路以下,交通流集中于某一象限的情况。由于这种形式在高速公路修建初期造价较省,能满足一段时期的需要,当地方路等级提高后,单喇叭互通可以较方便地通过二期修建析成为双喇叭互通。因此,喇叭形特别是单喇叭形互通是收费公路中的首选型式。 半苜蓿叶形 其特点是主要道路的直行畅通,被交路设两处平交,比喇叭形互通多一处收费站。适用于封闭式收费及被交公路为二级以下的情况。

第九章 公路交叉设计

第九章 公路交叉设计 思考题 1. 如何减少或消除“冲突点”? 2. 各种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类型分别适用于何种条件? 3. 匝到的作用是什么? 4. 立体交叉的类型有哪些? 习题 一、填空题 1.公路与_________或公路与___________等相交形成交叉,交叉的地方称______________。 2.相交路线在__________平面上的交叉称为平面交叉,相交路线分别在__________平面上 的交叉称为立体交叉。 3.设计交叉口时,应尽量________、_________冲突点或采用_________等方法,把冲突点 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4.对于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措施通常有建立___________,采用 ____________。 5.交叉口上相交公路的数量不得多于__________条,平面交叉路线应为________并尽量正 交,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________。 6.平面交叉一般应设在水平坡段,其长度应满足________坡长的规定,紧接水平坡段的纵 坡一般应不大于________,困难地段应不大于____________。 7.当行车方向互相交叉时(此时一般行车路线的交角__________45。),两车可能发生碰撞, 这些地点称___________。 8.当来向不同而汇驶同一方向(此时一般行车路线的交角_________45。),两车可能发生挤 撞,这些地点称__________。 9.为了交通安全,交叉口处应有足够的_____________,使驾驶员能看到____________方向 来车情况。 二、选择题 1.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交叉点一般应设在( )。 A.原公路的路基边缘线或其延长线上; B.原公路的路面边缘线或其延长线上; c.原公 路的中心线或其延长线上 2.交织角是指进、出环道车辆的( )线相交的交角。 A.环道中心;B.行车轨迹;c.环道外边缘 3.公路与公路立交时的交叉角应不小于( )。 A.45°; B.60°; C.90° 4.匝道是用来连接( )的通道。 A.十字平面交叉;B.分离式立体交叉上、下路线;c.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路线 5.不采用任何措施的平面交叉口上,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 )车辆。 A.直行;B.左转弯;c.右转弯 6.平面交叉口上路线交叉角最小不得小于( )。 A.90°; B.60°; C.45°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与选型知识讲解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 与选型

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与选型 马家宇 (河南省新开元路桥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一、互通式立交简介 1.路线交叉的分类 加铺转角式 公路与铁路交叉渠化 环形交叉(俗称转盘) 交通信号灯管制路线交叉公路与公路交叉 分离式立体交叉 公路与管线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公路与公路交叉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尽可能消灭冲突点或减少改善冲突点。 (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察指挥,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固定路径行驶,以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改善冲突点和分合流点的位置及角度。 (3)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环形平面交叉可以变冲突点为分合流点,进行交织,消灭了冲突点。

(4)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2.互通式立交发展概况 1928年美国在新泽西州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由于其社会、经济效益良好,发展十分迅速,到1936年,美国修建了125座互通式立交。 我国互通式立交发展较晚且发展缓慢。1955年武汉滨江路修建了我国第一座部分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1956年北京市郊京密引水滨河路修建了三座部分互通式立交;1964年广州大北路修建了一座双层环型立交。从1988年10月沪嘉高速公路通车至今,中国大陆高速公路走过了18年的快速发展历程,公路互通式立交也随着高速公路得到快速的发展。 3.互通式立交分类 3.1 按跨越方式分:上跨式、下穿式、半上跨半下穿式 3.2 按交通功能分: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 3.3 按行车轨迹相互关系分:完全立交型、部分平交型、交织型 3.4 按相交道路数分:两路相交、三路相交、四路相交、多路相交 3.5 按立交层数分:两层式、三层式、四层式、多层式 3.6 按收费与否分:收费立交、不收费立交 3.7 按相交道路等级分: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研究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增长与时代的进步,高速公路是发展中重要的交通纽带,高速公路是由主线、匝道、立交桥、交汇区、收费站和监控系统综合组合而成,它具有结构多样化、交通转向、立体交通转向等设施,所以互通式立体交叉 是高速公路的核心部分。为了能把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做到最好,本文针对互通 式立体交叉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 引言 随着公路网络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出现了交叉互通的现象。从扩大交通覆 盖性,提高高速公路网络的连贯性和畅通性,保证交通运输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 设互通式立体交叉是一种更为高效便捷的路网连通方式。本文对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式选择、功能指标分析和通行能力的计算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为类似立交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用。 1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设计分析 1.1设计车速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在车速的设计的定义如下:在设计过程中如果不受车流量、天气影响,在路面平整的情况下,驾驶员的驾驶水平在受道路的影响下,可以达到最快的平稳速度。设计的车速实际上是一个理论车速,车辆在形式过程中实际车速应当为理论车速的85%,这 个车速也就是在互通立交中行驶车辆的最大速度。 1.2互通式立交的匝道设计 匝道设计按一个固定车速来控制整个匝道的设计指标,是不符合汽车行驶特性的,导致 匝道不能提供顺适、安全、经济和通畅的要求。匝道的设计车速与公路主线的设计车速的应 用在设计中是不一样的。公路主线按设计车速来控制整个路线指标(公路主线没有要求不同 设计车速或等级情况下),来提供全线的安全、舒适的行驶。而匝道是提供车辆转弯的连接道,匝道的设计车速除了满足匝道本身设计的安全、经济外,还要考虑到与连接道路的顺畅 连接,这也是匝道的设计车速不能用一个速度来控制的原因。因此在同一条匝道中,它的设 计速度在不同的线型指标、不同的匝道形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车辆在匝道上行驶的过程 要经历先减速、后加速两个过程,因此在匝道设计时,要保证匝道的运行速度与匝道的线形 指标变化情况相适应。在车辆从高速出口行驶到小鼻端位置这一段路程,车速的行驶速度较大,车辆要经历从高速行驶到低速行驶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车辆的行驶速度很难 随着驾驶员的主观意识变化。此时的线型设计就要根据这个特点,尽可能使用较高的设计指标。接下来车辆就到达线形比较紧张路段,此时的设计速度较低,线形指标也较低。但是也 要根据行车的舒适性、轮胎的摩擦系数来确定一个合理的横向力系数,从而确定一个合理的 超高值,因此线形指标的选取要综合这些因素充分考虑。经过了线形条件紧张的路段后,就 进入了加速阶段,此时要求线形要有较高的设计指标,才能以较高的速度汇入主线。 1.3设计变速车道 变速车道横断面是由车道主线共用的车道和路缘带共同组成。在高速公路中的变速车道 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为直接式,第二种为平行式。从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修建情

最新29-9-1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29-9-1道路立体交 叉设计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授课时间2009年5月13日3, 4节 授课 方式 课堂授课 授课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 第29讲: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概述;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立体交叉的布置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立体交叉口的组成及设计步骤; 2.掌握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 3.掌握立体交叉的布置形式。 重点与难点: 重点:1.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 2.互通式立体交叉布置形式 难点:1.互通式立体交叉布置形式。 授课内容摘要: 第9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9.1 概述 9.2 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 9.3 立体交叉的布置 参考文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3.《道路勘测设计》. 张雨化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教具课件PPT课件 习 题 作 业 作业: No. 29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课后小结: 第9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第29讲:2 9.1 概述——立体交叉的组成 立体交叉通常由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口 以及变速车道等部分组成。 1. 跨线构造物 它是立体交叉实现车流空间分离的主体构造物,指设 于地面以上的跨线桥(上跨式)或设于地面以下的地道 (下穿式)。 2. 正线 它是组成立体交叉的主体,指相交道路(含被交道路)的直行车行 道,主要包括连接跨线构造物两端到地坪标高的引道和立体交叉范围内 引道以外的直行路段。根据相交道路等级,正线可分为主要道路(简称 主线),一般道路或次要道路(简称次线)。 3. 匝道 它是立体交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供上、下相交道路的转弯车辆行 驶的连接道,有时也包括匝道与正线或匝道与匝道之间的跨线桥(或地 道)。按其作用可分为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两类。

最新分离式立体交叉设置条件

分离式立体交叉设置 条件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订专题项目(NO.09) 《公路与公路交叉技术标准》专题研究报告之五 分离式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 《公路与公路交叉技术标准》专题项目组 二○○二年十二月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订专题项目(NO.09) 《公路与公路交叉技术标准》专题研究报告之五 分离式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 主编单位: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项目负责人:刘子剑 项目组成员:徐沛宁、丁赛华、施轶峰、赵 云安卫军、龚国斌、李昊 项目顾问:成平、李春风、陈永耀、周荣贵 本报告执笔:丁赛华、龚国斌

《公路与公路交叉技术标准》专题项目组 二○○二年十二月 目录 1.概述.................................................................................................................................. I 2.分离式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 (2) 3.分离式立体交叉的设计要点 (2) 4.高速公路分离式立体交叉上跨与下穿型式的选择 (3) 4.1考虑因素 (3) 4.2高速公路上跨时的设计要点 (3) 4.3 高速公路下穿时的设计要点 (4) 4.4 工程实例 (4) 4.一级公路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的交通条件 (8) 4.1 分析理论 (8) 4.2 设定条件 (9) 4.3 通行能力 (9) 4.4计算结果 (11) 主要参考文献 (12)

1.概述 分离式立体交叉是路线交叉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路网中起着集散交通的重要作用。分离式立体交叉处的直行交通不会发生延滞,能取得最大效率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效益。 高速公路所经地区多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方道路交通便利的地区,分离式立体交叉的合理设置对高速公路的建设规模、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在公路网中的主骨架作用和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分离式立体交叉的设置应根据路网现状和规划,综合考虑相交公路的功能、性质及地形、地质、环境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交通需求等因素,经技术论证后确定。 分离式立体交叉设计时应使两相交公路以正交或接近正交为宜,保持两相交公路平、纵面线形的直捷、顺适,应有足够的视距和净空;跨线桥的桥型应与环境协调、经济实用、美观大方;同时,分离式立体交叉还应满足远期规划的要求。 在选择高速公路分离式立体交叉上跨与下穿方案时,应综合考虑路网及附近城镇规划、线形指标、地形地质条件、交通功能、环境影响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交通功能较强、行车较为舒适、造价经济的方案。本报告通过分析浙江省内高速公路分离式立体交叉上跨与下穿方案的选择情况,得出高速公路穿越平原地区的软弱地基路段时,下穿与上跨的工程造价之比为6.5~8.5∶10。 在研究一级公路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的交通条件时,采用间隙理论模型和概率统计方法,通过分析一级公路或其他干线公路(主要公路)与被交公路(次要公路)在不设信号平面交叉处的交通运行情况,求出平面交叉处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流量,从而得出一级公路交叉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的交通条件。研究数据表明,当主路交通量达到2000 pcu/h、次路交通量达到主路交通量的10%以上时,或主路交通量达到1500pcu/h、次路交通量达到主路交通量的30%时,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不能满足交通量的需求,应考虑将平面交叉改建为分离式立体交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