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案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

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

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

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 (二年级自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有些物体会漂浮,有些物体会下沉。 2、通过实验,知道物体的漂浮和下沉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无关。 3、通过学生亲历探究活动,从中感悟获取知识的方法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预想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物体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 2、通过活动能自行设计标识,在老师的建议下采用统一的标识进行记录。 活动器材: 水槽铅笔、回形针、泡沫塑料块、玻璃球、塑料条、萝卜、橡皮、彩泥、学生记录卡 活动二:做物体下沉、漂浮实验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生知道有些东西会漂浮在水面,有些东西会下沉到水底。 2、通过活动,学生会在记录卡上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器材: 水槽铅笔、回形针、泡沫塑料块、玻璃球、塑料条、萝卜、橡皮、彩泥、学生记录卡 活动三:研究物体的漂浮与下沉与大小、轻重无关。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能发现问题。 2、通过自己找寻材料,实验解答问题。 活动器材:萝卜回形针塑料条铅笔…… 活动四:总结拓展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活动器材: 彩泥 三、教学过程:

(一)预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教师出示各种物品 带领同学们认识物品 的名称 师:猜测一下,桌上的这些物体在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漂浮?为什么你这样思考?填在表格“预想结果”中 2、教师出示记录表师:你们认为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地把实验结果表示出来?猜测,说出猜测的理由 (多数学生从物体的 轻重、大小考虑) 说出自己认为好的记 录方法 如:↑↓ ☆△……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 自己思考的过程讲出 来,为下面的教学做铺 垫 记录方法没有唯一的 标准,只要符合要求就 应给予肯定,但教师应 该帮助学生统一一种 标识,便于接下去的交 流。

物体的浮与沉_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2.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学会由现象分析其本质,之后总结规律; 3.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学会用沉与浮的知识解决与浮力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物体下沉、悬浮、漂浮的原理。 2.结合物体的密度、液体密度理解浮沉条件及密度计、潜水艇、热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浸没。 1.当F浮>G时,上浮ρ液>ρ物 2.当F浮=G时,悬浮ρ液=ρ物 3.当F浮<G时,下沉ρ液<ρ物 教师强调:物体的上浮与下沉都是过程状态,下沉的最后物体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浮力与底面的支持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上浮的最终结果是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此时浮力与重力相等并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教师小结: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有时也可用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关系直接判断。 二、引导学生看实验室提供的器材: 提出问题:如何使小瓶子在水中实现上浮、下沉和悬浮? 让学生先讨论,提问个别学生说思路。可适当提示。 老师引导全体学生理清思路:空瓶子时,浮于水面。 装满水时,下沉。 装适量的水时,悬浮。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瓶子装水的多少可以控制瓶子的上浮与下沉。

老师出示:“潜水艇”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1.潜水艇: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与下沉的。 上浮:放水;下沉:充水。 老师小结:潜水艇这么复杂的设备,利用的原理却如此简单。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提出问题:刚才空玻璃瓶子会浮于水面,可玻璃块却会沉入水中,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 老师分析:因为瓶子空心,排开的水多,受到的浮力大,所以会浮于水面。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我们要让它浮于水面,就可以采用“空心法”。引导出用钢制的轮船如何航行在海面。 2.轮船: 原理:采用“空心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来使船浮在水面 排水量: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10。 从河---海:上浮些。 老师利用空瓶子类比轮船讲解。 老师提示也可以用可吸管代替轮船研究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的问题。并说明为使吸管能稳定在水中,我们要往吸管中倒入少量的细沙,降低重心,提高稳度。 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比较吸管在哪种液体中上浮些。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盐水中吸管会上浮些的原因,强调浮力不变。 提示学生:若在吸管的水面位置做好记号,就是简易的密度计了。 (老师出示密度计,并演示) 3.密度计: (1)用途:测量ρ液。 (2)原理:漂浮F=G。 (3)构造:刻度不均匀上小下大。 教师解释并与学生一起看书。引导学生阅读盐水选种。 4.盐水选种:浸泡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老师边总结边提问:上面讲的都是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的例子,哪物体在气体中会浮吗? 平时我们见到的节日彩球,电视上的热气球,气艇都是利用空气浮力的,那它们是如何实现升空和降落的呢?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案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改变浮和沉教案设计

《改变浮和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对沉浮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知道改变沉浮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准备: 水槽、烧杯、塑料小瓶、橡皮泥、鸡蛋、食盐、塑料小鸭子、石头、铁钉、泡沫塑料等。 三、教学过程: (一)激兴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什么了? 出示一盘鸡蛋(3个)。 师:如果我把鸡蛋放入水中,会怎么样? 生猜沉,师放入一枚,鸡蛋沉。 师:猜的真准。这一枚呢?生答沉,师放入水中沉。又猜对了。 师:这一枚呢?生答沉,师放沉,这一枚怎样?生答沉,师放浮。 师:哎,这是怎么回事?看到这种现象你想说什么?同学们对于这种现象都有自己大胆的猜想,猜想是否正确呢?等会我们再来通验证。同样是鸡蛋,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看来物体的浮沉是能改变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改变物体的浮和沉。(板书课题:

改变浮和沉) (二)制定方案,自主探究。 师: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要用科学课的重要方法做实验来解决。现在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份实验材料,分别是1号实验盒和2号盒,同学们请看1号实验盒,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1号实验盒有哪些材料?生介绍。 师:下面请将1号实验盒的材料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沉下去?等会来汇报。 生放。 师: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哪些?生答。 师:沉在水底的物体又有哪些?生答。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放入不中的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沉在水底的物体想到水面上透透气,而浮在水面的物体想到水底去串串门,你能想办法帮它实现这个愿望吗?请同学打开2号实验盒,借助这些实验材料,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下沉的物体浮上来,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先不要动手,和小组的同学商量商量,等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商量好了吗?怎样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那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又有哪些方法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

7.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改变浮和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科学》中的第一课。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水的浮力的基础上,探究如何改变物体的浮和沉,使学生对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可以改变的。 2.了解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采取的方法。 3.知道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4.对物体浮沉状态的转换能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初步掌握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养成创新思维,自主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6.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体会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四、教学方法 指导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实验验证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皮筋、泡沫、玻璃瓶、铁钉、钩码、橡皮泥、实验记录单、水槽、抹布等。 教师演示实验:皮筋、水槽、铁钉、鸡蛋、橡皮泥、钩码、泡沫、玻璃瓶、玻璃片、木块、盐、塑料棒、烧杯、抹布。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枚生鸡蛋和我们一起上科学课。请看,这里呢还有两杯水,现在我要把鸡蛋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把鸡蛋先后放入1号、2号烧杯) 师:同样一枚鸡蛋,先后放入两杯看起来相同的水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说看到的现象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坐。,对于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为什么鸡蛋在1号烧杯中是沉入水中的?而在2号烧杯中却是浮在水面上的? (生:因为2号烧杯里加入了食盐 师:嗯,你通过大胆的猜想,解释了这种现象。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生:死海的启发/看书。 师:你不仅掌握了很多课外知识,还善于思考。等一下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吧!) 师:看来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 师:是的,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1号杯里沉下去,在2号杯里能够浮在水面上呢?究竟是什么改变了这枚鸡蛋的浮和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怎样改变物体的浮和沉。板书:改变浮和沉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师:首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一下,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在这两个杯中会有不同现象呢?(学生猜想) 生:我认为2号烧杯里面加入了食盐 师:哦,这是你的想法,好请坐 生:两杯水的多少不一样 师: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杯水是一样多的,观察很重要。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老师先讲个小故事: 有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皮球, 玩得正高兴, 小明一个大脚把球踢进了一口枯井里。这口井又小又窄, 伸手也够不到球。这时啊, 聪明的小刚想出了个办法, 顺利地把球取了出来。大家猜猜小刚用了什么办法拿到球的?(生预设用水让皮球浮起来)可如果小明小刚玩的是铅球,你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让球浮起来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问题。 二、观察讨论,预测实验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玻璃的培养皿, 把它放入水中, 你们认为会怎样? (1)放水面上(浮)(2)放水底(沉) 为什么同一种物体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 有的同学会说老师你放的方法不同。对了! 这就是老师想告诉大家的, 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首先要统一方法, 书中就给了我们两种方法。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 2、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小组分组实验课,我们先来分一下组。(分组:一排四个人为一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负责汇报,第二位同学为记录员负责记录,第 三、四位同学为实验操作员。) 3、好!请同学们看到你们实验桌上的实验物品,认识一下它们。谁来汇报一下?(生:有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胡萝卜、木头、苹果、橡皮。)我们先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去, 先请每组同学预测一下,如果这些物体放在水里的话你们认为哪些会沉, 哪些会浮, 并把你们小组认为会沉的放一堆, 会浮的放一堆, 还要把预测的结果用箭头填在表格里。不要怕,大胆的预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说过:“没有大胆的预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4、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5、实验前实验操作要求:(1)不要把水到处乱洒,保持桌面清洁。(2)小心小刀的使用。(3)切物体时要用纸片垫着,以免损坏桌面。 6、小组分工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ppt 音乐响起。)

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10.1物体的浮与沉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余丽丽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起始课,是一典型的实验探究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一、观察物体的沉浮;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材从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有一定的认知和解释,但还比较浮浅和模糊,甚至会出现错误。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鉴于此,教材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前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 演示实验:水槽、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1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回形针、木块、实验记录表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言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出示砖块、木块、水槽,预测木块、石块的沉浮。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要点:提醒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即为浮,从而避免出现悬浮的概念。) 3、出示塑料块,预测其沉浮。再将其轻轻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既是对沉浮的标准的复习,又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作铺垫。)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浮与沉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浮与沉 教学设计思想: 《浮与沉》这一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以水为载体物体的浮沉现象,并亲自感受水中物体的浮力。而教学的重点则放在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想象和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方法或多种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4.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人们利用浮力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实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橡皮泥、棉花、砂、皮筋、钉子。

活动2:水槽、水瓶、橡皮、泡沫塑料。 活动3:水槽、塑料球。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大家翻开书P33,看看这幅图中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 学生看图并举手回答。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大家想不想亲自做个实验看看哪些物体沉下去,哪些物体浮上来呀? 学生:想。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物体的浮沉 教师:四人一组,每组派个代表来领材料。 学生领材料。 教师:大家看看手中的材料,猜猜哪些物体在水中可以浮起来?哪些可以沉下去呀?学生猜测并回答。 教师:大家对这些答案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呀。说说你的原因? 学生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并说明原因。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 实验方法: ①大家根据预测将材料按沉浮分成两类并记录下来。 ②水槽中盛满水,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等。 ③记录实验结果。 ④将预测的和实际的实验结果作比较。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与轻重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重量越重在水中越容易下沉;重量相同的物体,大小越大在水中越容易下沉。 2、通过实验知道改变物体的大小或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能力与方法:能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物质沉浮性质的变化,体味科学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手里有一个玻璃皿,一根铁棒放入水中。您发现了什么? 生:玻璃皿浮着,铁棒沉下去了。 揭示课题:沉与浮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的沉与浮】。 二、观察讨论,预测实验 下?(生:有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橡皮泥、铅笔、木头、砝码、橡皮。)。先请每组组长带领预测一下,把会沉的物体有“ד把会浮的应”√表示在记录单第一行对应格子。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师:就是否如我们同学预测的一样呢,我们来动手试试瞧。 3、小组分工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提出要求】(分组:一排四个人为一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负责汇报与操作实验,第二位同学为记录员负责记录,第三、四位同学为实验观察员。)【教师演示第一个,并强调一次放一个实验,完后放回原位,依次进行】 4、小组汇报结果。(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小结: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

三、逐步深入,探讨研究(一)重量与沉浮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实验中,哪些物体的沉浮让您觉得比较有趣。(生:小小的回形针也会沉下去,大大的塑料块却浮着) 师:您们觉得物体的沉与浮与什么有关?(生:物体的重量、大小、形状……) 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来试一试,验证我们的猜想。 首先我们来瞧瞧重量与沉浮的关系?在我们的材料里,哪个适合用来验证重量与沉浮的关系。(水壶:可以装不同的水。)(其她的为什么不合适:改变重量的同时会改变她们的大小等其她条件。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她条件不变。) (讨论填写预测,装水多少与沉浮的关系)依次进行试验。 2、把空水瓶放入水中。发现:水瓶浮在水面上。 3、把水瓶装入1/3,1/2。这三次发现:慢慢沉下去了,教师提示:有一部分半沉在水中没 有完全沉下去, 第四次试验,装满水。(发现水瓶完全沉入水中) 4、比较4次试验,有什么不同。(水瓶表面积大小相同,重量逐渐变大) (错误可能:生:水壶半沉在水中就是改变了体积。教师引导:沉下去部分的体积水向四周排开总体积不变。)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预测与结果一样不?(生:不一样)。结果就是怎样的? 6、小结:物体体积相同时,重量越大越容易下沉。潜水艇的原理【视频】。 四、逐步深入,探讨研究(二)大小与沉浮 1、【视频】万吨轮。师:为什么能装这么多东西还能浮在水上呢?(生:船的形状能浮) 2、什么样的形状容易浮起来呢,我们来试一试。 3、讨论填写预测您觉得它会沉还就是浮。(引导学生注意,此时,物体重量不发生不变) 4、把整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怎样了?握成球形怎样了?变成平板怎样了?还有什么形状。发现什么。船型的比较容易浮起来。(错误可能“游乐场的水球也就是圆的怎么能浮。因为水球比较轻,船需要装很多货物。演示:装满水的水壶很重还就是会沉下去。) 五、小结:物体的沉浮与重量,体积的大小有关。 【拓展】 1、游泳的原理【视频】 2、盐水能让清水中沉的物体浮起来。 附录1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实验记录单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肇源县古龙镇第一中学王金辉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重点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4、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这是我曾经在科学课题组上的一节研究课,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现在我们的课题也即将结题,但当时上课的情景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课上完后大家热烈的讨论。今天,我就来说说我是怎样设计和执教这一课的。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观察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第二部分是探究多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第三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探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三部分内容环环紧扣,步步深入。 (二)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本课之前,我在五年级两个班随机各抽取了20名学生,就“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的科学概念进行了前测,发现学生有沉浮的概念,但也有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如认为在水中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改变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会改变等。 (三)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科学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课标中的相关要求,针对学生前概念检测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特点,我确立了围绕科学概念组织教学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的方法研究物体的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导入

三年级上册科学《改变浮与沉》教案

16 改变浮与沉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6课《改变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用实验验证;初步掌握通过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及科学的双刃剑作用。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可以改变的,了解改变浮沉的常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设计实验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2.难点:改变形状能改变浮和沉。 教法:引导观察,演示法 学法:实验观察法,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水槽。 2.分组材料:水,土豆块,装沙子小瓶,气球,盐,木条,空瓶子,橡皮泥,大头针,泡沫塑料,螺丝帽,细绳,空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幻灯片,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请观察关于潜水艇工作原理的图片,谁能说说潜水艇沉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指名回答)引出本节课课题。 2、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常见的物品中哪些会浮,哪些会沉吗?请同学们写一写(课件出示写一写)。 3、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自主探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1)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使沉下的物体浮上来,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3)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总结:刚才我们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重量、改变水的比重,附着浮的物体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了上来。 活动二:知识迁移探究:如何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 师:同学生的表现非常棒,都能通过动手实践,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你们还能开动脑筋再想办法让它们沉下去吗? (1)学生分组实验。 (2)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师生交流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重量和改变水比重,附着沉物体使浮在水里的物体沉下去了。 小结: 师:如何改变物体的浮与沉。 师生交流,总结方法: 改变物体形状 改变物体重量 附着浮沉物体 改变水的比重 三、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介绍死海,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人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 3、课件出示潜水艇图片,你们想不想知道:潜水艇为什么会在水中自由的沉浮? 观看视频: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师总结:潜水艇的大小不变,它的浮沉是靠调节水舱中的水量,从而改变自重来实现的。 4、同学们想一想,联系生活中的经验想一想,我们还知道那些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播放曹冲称象的图片) 5、同学们,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你有哪些收获?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篇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3、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学科学《改变浮和沉》优质教案、教学设计(002)

12、改变浮和沉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运用这一知识,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 会用多种方法改变多种物体沉浮。 3.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思维。 4. 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努力探究的思想品质。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亲历三个活动,探究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 木条、泡沫条、小桶、螺丝帽、铁钉、钩码、瓷砖、橡皮筋; 橡皮泥; 鸡蛋、盐、小棒 小潜水艇; 2. 辅助材料:橡皮筋、抹布; 熟悉学生: 1. 你会表达猜对问题时的喜悦心情吗? 2. 你会表达猜错了时难过的心情吗? 3. 会用橡皮泥捏成碗的形状吗 4. 会用橡皮筋捆东西吗 一、课前活动激趣游戏:

我听说咱们班同学是全镇最智慧,最聪明的同学,是吗?(生答)好,就让老师期待大家精彩的表现吧! 二、导入: 准备好了上课吗?,(师生问好),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在水中会出现两种情况。教师板书[板书:“沉”“浮”]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看这里,老师手中拿的是(两个鸡蛋),我把它们同时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大家猜一猜会怎么样?光凭猜测是不行的,我要找两位科学小助手来试一试。什么现象?什么原因?学生猜测(鸡蛋大小不同)。那咱们换过来试一试。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改变浮和沉。(板书:改变) 三、教学过程: (一)改变附加物的多少来改变浮和沉 为了解开这个秘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水槽、水,还有抹布,知道抹布是干什么用的吧? 只有这些材料能做实验吗?别着急,更多的实验材料都在这儿呢,实验材料领回去以后,老师说开始了,大家再开始玩啊。请各组派一名同学把材料取回去,在以后的过程中还需要拿送材料,就都有这名同学负责。大家一起先对照大屏幕来看一看你的实验盒里少不少东西。 [幻灯片出示:] 少不少东西?不少,那多不多东西? 你认为橡皮筋是做什么用的,猜一猜。给大家演示一下吧,从螺丝帽中穿过去,捆在木棒上,起了个捆绑东西的作用,可以用它捆东西。 好了,材料我们都认识了,现在问题来了,不过要先听要求,听到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再动手,请每个小组快速讨论一下,把你认为在水中是下沉的物体放在水槽的右边,把你认为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放在水槽的

水中游戏----物体的沉与浮

水中游戏----物体的沉与浮 设计意图: 我设计这节课,是因为9月份我给孩子上过一节科学活动《漂浮的鸡蛋》,孩子特别感兴趣,但那节课孩子对物体的沉浮掌握的不是很透彻。所以,这节课,我准备了更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更深一层的去发现,去了解,水具有浮力,物体的沉浮与水的浮力有关,并去主动探索物体沉与浮的方法。 活动名称:科学 活动内容:水中游戏----物体的沉与浮 活动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能明白水具有浮力。 2. 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水的浮力有关。 3. 能主动探索使物体由浮至沉,由沉至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 装水的容器。筷子,钉子,瓶子,硬纸板,石头,铁片,木板,硬币,一次性塑料杯,电池,月饼盒。 2. 教师需准备一个装有水的鱼缸,一枚钉子,一个月饼盒。 3. 幼儿16名,活动时分为4组,一组4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 师幼相互问好,共同进入场地,幼儿围着老师坐,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鱼缸,让幼儿观看,并提问: (1)鱼缸里装有什么? (2)水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用来喝,洗衣服,做饭等) 2.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月饼盒,钉子让幼儿认识,并逐一将其放进鱼缸,让幼儿观察,提问幼儿发现了什么?(月饼盒浮在水上,钉子沉在水底) 3. 好玩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玩呢? 二,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材料,看看都有什么? 2.幼儿分组活动,分为4组,一组是4个人。 3.在幼儿操作期间,教师一边观察,一边根据情况,不断提出问题:例如:钉子能沉在水底,怎么样能让钉子浮在水上呢? 筷子能浮在水上,怎么样能让筷子沉在水底呢? 4. 鼓励幼儿主动探索沉与浮的方法。 三,交流经验,师幼小结。 1. 教师: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些东西是浮在水上的?哪些东西是沉在水底的?哪些东西通过小朋友想的办法,既可以浮在水上,又可以沉在水底? 2. 师幼共同交流经验,收集好的方法并加以试验。 3. 小结:为什么物体可以在水里沉浮? 因为水具有浮力。浮在水上的物体,是因为它本身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像,月饼盒,筷子,硬纸板,木板等,它们的重量都小于水的浮力,所以,才会浮在水上。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因为它本身的重量

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上浮及下沉,既可以是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相对某段时间,也可以是一种状态――相对某一个时刻。漂浮及悬浮同样如此。我们现在分析的是物体的受力情况――应该指状态。) 2.理解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条件; 3.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科技上的简单应用,能应用本节课探究的结果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受物体的浮与沉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有关,并得出相应的规律;3.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及对应条件。 难点:轮船(漂浮物体)所受浮力的变化。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采用分层教学,合理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要学生注意(1)悬浮与漂浮的不同特征:悬浮是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既没有露出液面,也不接触底面――物体的顶部在液面下;物体漂浮时,则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露出液面――物体顶部在液面上。悬浮的物体,如果所受到的重力或浮力改变了,物体就不能继续保持悬浮;而漂浮的物体,在重力发生变化或浮力变化后,通过调整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仍可保持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继续漂浮。 (2)物体漂浮时,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当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时(如轮船装上货物),物体会往下沉一些,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增大,浮力就增大,结果浮力与重力再次平衡。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增大时(如液体由清水改成盐水时),物体会往上升一些,浮力就减小,结果浮力与重力也重新平衡。只有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大于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时(重力大于物体能得到的最大浮力),浮力与重力不能再平衡,物体就会沉没。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讲到不同分寸。 (三)准备知识 1.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能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2.学过阿基米德原理,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实验器材准备 1.浮沉子(矿泉水瓶子+口服液瓶子) 浮沉子选用透明的口服液瓶子做,底部(瓶口)绕金属丝,使其在清水中仅露出顶部,放进矿泉水瓶子(材料太单薄的瓶子不行)里,大瓶里水要九成以上满。实验器具保证学生能清晰见到:挤压矿泉水瓶子,水进入口服液瓶子,小瓶子下沉;放手后,水流出口服液瓶子,小瓶子上浮,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干扰。

科学教案《沉与浮》

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想和发现中,了解常见的沉浮现象,在操作探究中,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并对沉与浮的现象作出简单的判断、分析和推理。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感知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能对其分类,能用↑、↓记录沉浮结果,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用不同方法改变物体沉浮。 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在探究和操作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喜欢动脑勇于探索。 活动重点:感知沉浮现象,能用↑、↓记录沉浮结果,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难点: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喜欢动脑勇于探索。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塑料瓶、积木、石头等),大容器10个、储物盘若干、记录表、记号笔抹布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字卡。 3、轮船、潜水艇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猜测活动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物品,小朋友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如果老师把这些物品扔到水里游个泳,大家猜猜看会发生什么呢?(引出沉浮,出示沉、浮字卡) 2、师:挑一种物品请小朋友猜测它在水中会沉还是浮,并操作和孩子们一起验证,出示记录卡。(在记录卡上用↓、↑符号表示沉与浮)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沉浮现象,并用符号记录猜想。

二、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记录实验的结果。 3、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那件物品的沉浮结果和自己的猜测不一致。 (二)根据沉浮现象进行分类 指导语:老师想让小朋友给这些实验物品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呢? 总结交流:小朋友来说一说一般情况下什么样的物品会沉入水底,什么样的物品会浮在水面?(金属、比较重的东西一般易沉在水底,塑料、比较轻的物品一般易浮在水面) (三)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1、小朋友刚刚已经为这些物品分好了类别,它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脑筋,你有没有办法改变物体的沉浮,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原来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等玩好的时候,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第二次实验: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记录实验结果。 4、你用什么办法改变了物体的沉浮?成功了吗? 小结:浮的东西可以等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物体的沉浮和物体本身的轻重、材质、大小因素有关。 (四)拓展延伸 展示轮船和潜水艇图片。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会浮在水面?为什么潜水艇可以在水中自由升降?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究更多关于沉浮的奥秘。 三、结束部分 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收拾实验用品。活动自然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