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改变浮和沉科学教案

三年级改变浮和沉科学教案
三年级改变浮和沉科学教案

12 改变浮和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P32页。

【教学目标】

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意识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教学难点】

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浮和沉),还记得上节课做过的小魔术吗?

老师边演示边讲解:我手里有一个生鸡蛋,前面有2杯水,现在老师把鸡蛋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呢?

(师把鸡蛋放入1号杯中)

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看到的现象)

老师把它用勺子取出来,还是同一个鸡蛋,老师把它放入2号杯,你又看到什么?

(学生说看到的现象)

看到这两种不同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总结:通过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听出来了,是啊,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1号杯里沉下去,在2号杯里能够浮在水面上呢?也就是怎样改变了鸡蛋的浮和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怎样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改变)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首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在这两个杯中会有不同现象呢?

(学生猜想)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这样?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同样的材料,一个烧杯,一个生鸡蛋,一袋食盐,请小组长领回去。是不是有点迫不及待了!那就赶紧体验一下这神奇的过程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让鸡蛋浮上来了。

(学生验证)

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让鸡蛋浮上来的?

小结:在水中放入适量食盐,水就变成了浓度较高的食盐溶液,鸡蛋在盐水中受到浮力比在清水中受到的浮力大,鸡蛋就能浮上来。像这样改变液体的方法,在科学上,我们称为改变了液体的比重(板书)(指板书)改变液体比重,就能改变鸡蛋的浮和沉。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让所有沉着的物体都能浮上来,在生活还有好多方法都能改变其他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改变)

那到底还有哪些方法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验证了鸡蛋上浮的过程,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和沉的状态时可以改变的,学生兴趣高涨,老师提出还有哪些方法来改变其他物体的浮和沉呢?这时学生的就很有兴趣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中来

二、制订实验操作计划

1.制订计划。

请同学们看看实验盘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生看)

看着这些材料,请同学们应用上节课知识判断一下,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说,师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实验,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着的物体浮上来呢?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巡视)

师:商量好了吗?(好了)

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呢?

(小组汇报)

听完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方案都很可行,都很棒,既然方案已经明确,看着实验材料,在实验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说注意事项)

(师补充)

2.指导实验。

为了方便同学们的研究,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实验记录单,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记录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好,小组长来拿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学生进入这个教学环节之后,看到准备实验材料,先判断一下浮着物体有哪些,沉入水中的有哪些,再想办法怎样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着的物体浮上来呢?学生汇报方案后,老师在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观察记录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的大量的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三、进行实验探究

好了,同学们,有了这些充足的准备,那就让我们尽情地来探究吧!

(生做实验、师巡视)

四、汇报交流总结结论

1.学生汇报与交流。

请同学们停下来,把实验成果放在桌子上,坐好!看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都不错)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相信收获肯定也不少吧!哪个小组

最想把你们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

(生举手汇报)

老师说明一下,在这个小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善于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再和自己小组的记录对比一下,你们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同时这个小组的同学做好准备,随时向大家演示。

学生上台汇报展示记录表并介绍实验发现,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记录汇报中的要点。每组都上台进行汇报:原来的物体在水里是怎么样的,用了什么方法,现在怎么样了,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让物体改变的浮(或沉)的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现象。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

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在此揭示“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同时板书:改变物体的重量;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别的物体)

同学们不但汇报的精彩,而且总结的能力也令人佩服。我们这节课探究了改变物体浮和沉得方法有:一起说(指板书):改变了液体的比重、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重量、借助别的物体。

当然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研究,好吗?

3.学以致用。

改变物体的浮和沉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请同学们思考,哪些地方用到了改变物体的浮和沉呢?

(例如游泳圈、潜水艇、煮水饺、打捞沉船、捞铁牛等并说说这些分别运用了改变物体浮和沉的哪些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除了同学们刚才所举的实例,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改变物体浮和沉的例子,这里老师还有一个小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啊?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有一个海叫死海,(课件)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会想到,如此浩瀚的海水里,竟然没有鱼、没

有虾、没有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无鱼无虾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泳,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能浮在水面上,(图片)甚至还能看报纸呢真是死海不死!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可以在死海里自由游泳,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能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自由说说)

你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因为死海里的水确实含盐以及其他矿物质很高,也就是死海里的水和我们平时用的水有什么不一样?

(比重)

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想到改变物体浮和沉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且加以解释,老师觉得同学们都是一群非常有智慧的孩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谈收获)

五、课外拓展

你们的收获还真多,老师感到很欣慰,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现象、问题、猜想、验证,自己探究出了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老师真为你们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精神感到高兴。最后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课外活动,请看(课件):用改变物体“浮”和“沉”的原理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要求对自己设计的产品要标明产品名称和使用方法,有机会我们举行一次改变物体“浮”和“沉”原理的小发明、小创造产品展示大赛,比一比哪位同学的产品设计最有趣、最有创造力!

【设计意图】: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堂探究活动中的继续,利于了学生强烈的揭秘心理,学生现在可能还不会有什么惊人的发明创造,但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他们这方面的意识,随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将会有好的发明创造。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与沉》教学设计

15.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再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个浮沉子。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科学,对科学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浮力常识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浮力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器材准备】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 设计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

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 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改变浮和沉教案设计

《改变浮和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对沉浮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知道改变沉浮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准备: 水槽、烧杯、塑料小瓶、橡皮泥、鸡蛋、食盐、塑料小鸭子、石头、铁钉、泡沫塑料等。 三、教学过程: (一)激兴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什么了? 出示一盘鸡蛋(3个)。 师:如果我把鸡蛋放入水中,会怎么样? 生猜沉,师放入一枚,鸡蛋沉。 师:猜的真准。这一枚呢?生答沉,师放入水中沉。又猜对了。 师:这一枚呢?生答沉,师放沉,这一枚怎样?生答沉,师放浮。 师:哎,这是怎么回事?看到这种现象你想说什么?同学们对于这种现象都有自己大胆的猜想,猜想是否正确呢?等会我们再来通验证。同样是鸡蛋,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看来物体的浮沉是能改变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改变物体的浮和沉。(板书课题:

改变浮和沉) (二)制定方案,自主探究。 师: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要用科学课的重要方法做实验来解决。现在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份实验材料,分别是1号实验盒和2号盒,同学们请看1号实验盒,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1号实验盒有哪些材料?生介绍。 师:下面请将1号实验盒的材料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沉下去?等会来汇报。 生放。 师: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哪些?生答。 师:沉在水底的物体又有哪些?生答。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放入不中的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沉在水底的物体想到水面上透透气,而浮在水面的物体想到水底去串串门,你能想办法帮它实现这个愿望吗?请同学打开2号实验盒,借助这些实验材料,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下沉的物体浮上来,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先不要动手,和小组的同学商量商量,等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商量好了吗?怎样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那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又有哪些方法

最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 册沉和浮单元中的起始课,是一典型的实验探究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一、观 察物体的沉浮;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 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材从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有一定的认知和解释,但还比较浮浅和模糊,甚至会出现错误。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鉴于此,教材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前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 演示实验:水槽、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1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回形针、木块、实验记录表 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

《改变浮和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改变浮和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科学》中的第一课。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水的浮力的基础上,探究如何改变物体的浮和沉,使学生对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可以改变的。 2.了解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采取的方法。 3.知道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4.对物体浮沉状态的转换能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初步掌握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养成创新思维,自主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6.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体会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四、教学方法 指导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实验验证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皮筋、泡沫、玻璃瓶、铁钉、钩码、橡皮泥、实验记录单、水槽、抹布等。 教师演示实验:皮筋、水槽、铁钉、鸡蛋、橡皮泥、钩码、泡沫、玻璃瓶、玻璃片、木块、盐、塑料棒、烧杯、抹布。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枚生鸡蛋和我们一起上科学课。请看,这里呢还有两杯水,现在我要把鸡蛋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把鸡蛋先后放入1号、2号烧杯) 师:同样一枚鸡蛋,先后放入两杯看起来相同的水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说看到的现象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坐。,对于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为什么鸡蛋在1号烧杯中是沉入水中的?而在2号烧杯中却是浮在水面上的? (生:因为2号烧杯里加入了食盐 师:嗯,你通过大胆的猜想,解释了这种现象。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生:死海的启发/看书。 师:你不仅掌握了很多课外知识,还善于思考。等一下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吧!) 师:看来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 师:是的,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1号杯里沉下去,在2号杯里能够浮在水面上呢?究竟是什么改变了这枚鸡蛋的浮和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怎样改变物体的浮和沉。板书:改变浮和沉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师:首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想一下,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在这两个杯中会有不同现象呢?(学生猜想) 生:我认为2号烧杯里面加入了食盐 师:哦,这是你的想法,好请坐 生:两杯水的多少不一样 师: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杯水是一样多的,观察很重要。

浮与沉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浮与沉 教学设计思想: 《浮与沉》这一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以水为载体物体的浮沉现象,并亲自感受水中物体的浮力。而教学的重点则放在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想象和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方法或多种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4.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人们利用浮力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实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橡皮泥、棉花、砂、皮筋、钉子。

活动2:水槽、水瓶、橡皮、泡沫塑料。 活动3:水槽、塑料球。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大家翻开书P33,看看这幅图中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 学生看图并举手回答。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大家想不想亲自做个实验看看哪些物体沉下去,哪些物体浮上来呀? 学生:想。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物体的浮沉 教师:四人一组,每组派个代表来领材料。 学生领材料。 教师:大家看看手中的材料,猜猜哪些物体在水中可以浮起来?哪些可以沉下去呀?学生猜测并回答。 教师:大家对这些答案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呀。说说你的原因? 学生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并说明原因。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 实验方法: ①大家根据预测将材料按沉浮分成两类并记录下来。 ②水槽中盛满水,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等。 ③记录实验结果。 ④将预测的和实际的实验结果作比较。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沉与浮》知识点总结 1、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实心),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即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沉;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4、潜水艇的原理是靠改变自身重量实现上浮和下潜。 5、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觉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托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8、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也就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9、阿基米德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阿基米德定律,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10、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受到的重力时,会下沉;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时,会上浮。

11、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12、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他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13、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等物质,造成了水的浮力大,所以沉不下去。 为什么叫死海?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等物质,水太咸了,湖边很少长草,水里没有鱼,一片死气沉沉,所以得了死海的名称。 14、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一般情况下,液体越重,其产生的浮力会越大。液体越轻,其产生的浮力会越小。 15、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在液体中下沉;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在液体中上浮。 16、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浓盐水中上浮。 17、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18、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答:因为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所以会上浮。

三年级上册科学《改变浮与沉》教案

16 改变浮与沉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6课《改变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用实验验证;初步掌握通过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及科学的双刃剑作用。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可以改变的,了解改变浮沉的常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设计实验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2.难点:改变形状能改变浮和沉。 教法:引导观察,演示法 学法:实验观察法,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水槽。 2.分组材料:水,土豆块,装沙子小瓶,气球,盐,木条,空瓶子,橡皮泥,大头针,泡沫塑料,螺丝帽,细绳,空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幻灯片,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请观察关于潜水艇工作原理的图片,谁能说说潜水艇沉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指名回答)引出本节课课题。 2、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常见的物品中哪些会浮,哪些会沉吗?请同学们写一写(课件出示写一写)。 3、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自主探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1)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使沉下的物体浮上来,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3)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总结:刚才我们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重量、改变水的比重,附着浮的物体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了上来。 活动二:知识迁移探究:如何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 师:同学生的表现非常棒,都能通过动手实践,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你们还能开动脑筋再想办法让它们沉下去吗? (1)学生分组实验。 (2)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师生交流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重量和改变水比重,附着沉物体使浮在水里的物体沉下去了。 小结: 师:如何改变物体的浮与沉。 师生交流,总结方法: 改变物体形状 改变物体重量 附着浮沉物体 改变水的比重 三、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介绍死海,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人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 3、课件出示潜水艇图片,你们想不想知道:潜水艇为什么会在水中自由的沉浮? 观看视频: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师总结:潜水艇的大小不变,它的浮沉是靠调节水舱中的水量,从而改变自重来实现的。 4、同学们想一想,联系生活中的经验想一想,我们还知道那些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播放曹冲称象的图片) 5、同学们,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科学《改变浮和沉》优质教案、教学设计(002)

12、改变浮和沉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运用这一知识,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 会用多种方法改变多种物体沉浮。 3.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思维。 4. 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努力探究的思想品质。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亲历三个活动,探究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 木条、泡沫条、小桶、螺丝帽、铁钉、钩码、瓷砖、橡皮筋; 橡皮泥; 鸡蛋、盐、小棒 小潜水艇; 2. 辅助材料:橡皮筋、抹布; 熟悉学生: 1. 你会表达猜对问题时的喜悦心情吗? 2. 你会表达猜错了时难过的心情吗? 3. 会用橡皮泥捏成碗的形状吗 4. 会用橡皮筋捆东西吗 一、课前活动激趣游戏:

我听说咱们班同学是全镇最智慧,最聪明的同学,是吗?(生答)好,就让老师期待大家精彩的表现吧! 二、导入: 准备好了上课吗?,(师生问好),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在水中会出现两种情况。教师板书[板书:“沉”“浮”]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看这里,老师手中拿的是(两个鸡蛋),我把它们同时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大家猜一猜会怎么样?光凭猜测是不行的,我要找两位科学小助手来试一试。什么现象?什么原因?学生猜测(鸡蛋大小不同)。那咱们换过来试一试。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改变浮和沉。(板书:改变) 三、教学过程: (一)改变附加物的多少来改变浮和沉 为了解开这个秘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水槽、水,还有抹布,知道抹布是干什么用的吧? 只有这些材料能做实验吗?别着急,更多的实验材料都在这儿呢,实验材料领回去以后,老师说开始了,大家再开始玩啊。请各组派一名同学把材料取回去,在以后的过程中还需要拿送材料,就都有这名同学负责。大家一起先对照大屏幕来看一看你的实验盒里少不少东西。 [幻灯片出示:] 少不少东西?不少,那多不多东西? 你认为橡皮筋是做什么用的,猜一猜。给大家演示一下吧,从螺丝帽中穿过去,捆在木棒上,起了个捆绑东西的作用,可以用它捆东西。 好了,材料我们都认识了,现在问题来了,不过要先听要求,听到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再动手,请每个小组快速讨论一下,把你认为在水中是下沉的物体放在水槽的右边,把你认为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放在水槽的

小学科学浮与沉

浮与沉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导入 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沉入水中的物体 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3、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4、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 ? 拓展延伸 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 教学导入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上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科学教案《沉与浮》

教案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想和发现中,了解常见的沉浮现象,在操作探究中,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并对沉与浮的现象作出简单的判断、分析和推理。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感知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能对其分类,能用↑、↓记录沉浮结果,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用不同方法改变物体沉浮。 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在探究和操作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喜欢动脑勇于探索。 活动重点:感知沉浮现象,能用↑、↓记录沉浮结果,学习预测和验证的科学方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难点: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喜欢动脑勇于探索。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塑料瓶、积木、石头等),大容器10个、储物盘若干、记录表、记号笔抹布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字卡。 3、轮船、潜水艇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猜测活动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物品,小朋友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如果老师把这些物品扔到水里游个泳,大家猜猜看会发生什么呢?(引出沉浮,出示沉、浮字卡) 2、师:挑一种物品请小朋友猜测它在水中会沉还是浮,并操作和孩子们一起验证,出示记录卡。(在记录卡上用↓、↑符号表示沉与浮)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沉浮现象,并用符号记录猜想。

二、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记录实验的结果。 3、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那件物品的沉浮结果和自己的猜测不一致。 (二)根据沉浮现象进行分类 指导语:老师想让小朋友给这些实验物品来分类,你打算怎么分呢? 总结交流:小朋友来说一说一般情况下什么样的物品会沉入水底,什么样的物品会浮在水面?(金属、比较重的东西一般易沉在水底,塑料、比较轻的物品一般易浮在水面) (三)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1、小朋友刚刚已经为这些物品分好了类别,它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脑筋,你有没有办法改变物体的沉浮,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原来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等玩好的时候,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第二次实验: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记录实验结果。 4、你用什么办法改变了物体的沉浮?成功了吗? 小结:浮的东西可以等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物体的沉浮和物体本身的轻重、材质、大小因素有关。 (四)拓展延伸 展示轮船和潜水艇图片。为什么钢铁制成的轮船会浮在水面?为什么潜水艇可以在水中自由升降?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究更多关于沉浮的奥秘。 三、结束部分 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收拾实验用品。活动自然结束。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 课题 单元沉和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课时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学习 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 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板书:浮。 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组织交流: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 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

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引导思考: 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 组织交流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在《水》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水与生命》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第一课时我计划完成活动1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为体现《新课标》中关于“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②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 ③能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给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浮沉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四、教法与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教具与学具: 本课准备的教具有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一个、小铁球一个、烧杯一个、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和多媒体课件。 各小组准备的学具有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方便找到的物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熊猫和小袋鼠一起踢皮球,玩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小,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给学生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中的小塑料球会浮出水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 教师接着问:“如果是小铁球,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样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的小铁球会沉在水底,这样学会很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浮与沉。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案精编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案精编版

12、改变浮和沉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教学目标】 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意识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塑料瓶、沙子、橡皮泥、鸡蛋、食盐、水、课件。 学生准备:水槽、塑料瓶、沙子、橡皮泥、鸡蛋、食盐、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演示小魔术:我手里有一个生鸡蛋,前面有2杯水,现在老师把鸡蛋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呢?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1号杯里沉下去,在2号杯里能够浮在水面上呢?也就是怎样改变了鸡蛋的浮和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怎样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改变浮和沉)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活动一:研究改变液体比重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或沉。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在这两个杯中会有不同现象呢? 2.学生猜想 3.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这样?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同样的材料,一个烧杯,一个生鸡蛋,一袋食盐,请小组长领回

去。是不是有点迫不及待了!那就赶紧体验一下这神奇的过程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让鸡蛋浮上来了。 4.学生验证。 5.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让鸡蛋浮上来的? 6.小结:在水中放入适量食盐,水就变成了浓度较高的食盐溶液,鸡蛋在盐水中受到浮力比在清水中受到的浮力大,鸡蛋就能浮上来。像这样改变液体的方法,在科学上,我们称为改变了液体的比重(板书)(指板书)改变液体比重,就能改变鸡蛋的浮和沉。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让所有沉着的物体都能浮上来,在生活还有好多方法都能改变其他物体的浮和沉,那到底还有哪些方法呢? 活动二:研究改变形状或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1.制订计划:请同学们看看实验盘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看着这些材料,请同学们应用上节课知识判断一下,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实验,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着的物体浮上来呢?小组内商量商量。 4.学生讨论后汇报方案。 5.注意事项:听完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方案都很可行,都很棒,既然方案已经明确,看着实验材料,在实验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6.生说注意事项,师补充。 7.开始实验。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汇报与交流。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案

改变沉与浮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水的浮力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的浮和沉,使学生对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浮力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有所了解,这是学生探究这节课的重要基础。学生在了解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怎样使物体改变浮与沉。探究过程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生体验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教学目标: 1. 过程与方法: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意识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 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塑料小瓶、钉子、橡皮筋、泡沫、石子、塑料片、砝码、鸡蛋、食盐

等。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捞铁牛的故事吗?请看动画片《捞铁牛》。 沉在水底的铁牛终于浮上了水面,看来物体在水中的沉或者是浮是可以改变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改变沉与浮) 二、实验验证(一)上浮的物体沉下去 1、分材料 为了便于研究,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实验材料。这些材料上节课我们大多认识了。现在请各小组快速讨论一下,把实验材料中能在水中上浮的材料放在水槽左边,把你认为能在水中下沉的材料放到右边,可以放在水中试一试。看看哪个小组分得最快,开始吧。 2、分法交流 材料已经分好了,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课件出示)哪些材料在水中上浮? 小木棒、泡沫块、塑料瓶 哪些材料在水中下沉? 螺丝帽、铁块、石头、铁钉 3、提出实验要求 材料已经分好了,马上要开始有趣的沉浮之旅了。 首先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是恩么改变物体的浮沉的(出示微视频)

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

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

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体验物体沉浮现象。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能够根据沉浮现象将物体进行分类。 3、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各种操作材料: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老师这里有一副美丽的图画,(出示图画)叙述,在蔚蓝的大海里生活着好多各种各样漂亮的鱼,这些鱼在大海里游得多开心呀!可是有一天,这些小鱼都伤心地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一些游客来游玩,把好多废旧垃圾丢到了水里。这些垃圾严重污染了水里的环境,使小鱼生命受到了威胁。 2、“你们想知道人们扔到水里的都是些什么吗?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你们认识这些都是什么物品

吗?(展示桌子上的物品,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 3、师:环境遭到破坏,小鱼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小朋友你们想帮助这些小鱼吗?那我们今天就赶紧组织一批打捞队,去帮助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好吗? 4、可是,这些垃圾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到了水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打捞队分成两队才行,一队去打捞浮在水面的垃圾,一队去打捞水底的垃圾。你们说好吗? 5、猜测活动,师:小朋友,那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会沉到水底,哪些物品又会浮到水面上来吗?(教师操作演示,引导幼儿观察) 6、操作活动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样?(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请小朋友对照自己的猜测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 7、师:小朋友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和物体大小没有关系。) 8、师:对,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真棒! 9、分类活动师:小朋友,我们帮小鱼把垃圾打捞上来

2019年精选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沉和浮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巩固辅导第九十篇

2019年精选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沉和浮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巩固辅导第九十 篇 第1题【单选题】 根据你的经验推测,下列物体中能在水中浮起来的是( ) A、橡皮 B、铁块 C、木块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能用来做小船的是( )。 A、塑料瓶 B、薄铁片 C、易拉罐( D、以上都可以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能用来做小船的是( )。 A、塑料瓶

B、薄铁片 C、易拉罐 D、以上都可以 【答案】: 【解析】: 第4题【判断题】 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古代的船都是木材做的,现代的船都是钢铁做的。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小,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7题【判断题】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加。(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改变了它的体积。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保持船的平稳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尽量加重货物。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0题【判断题】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小,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1题【判断题】 各种船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是船内都有很大的空间。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3题【填空题】 回忆船的发展史,写出古今三种船______ A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答案】: 【解析】: 第14题【填空题】 把船造得尽量大,它______就大,装载的货物就______. 【答案】: 【解析】: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教案及反思

12、改变浮和沉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教学目标】 1.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意识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塑料瓶、沙子、橡皮泥、鸡蛋、食盐、水、课件。 学生准备:水槽、塑料瓶、沙子、橡皮泥、鸡蛋、食盐、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演示小魔术:我手里有一个生鸡蛋,前面有2杯水,现在老师把鸡蛋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呢?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1号杯里沉下去,在2号杯里能够浮在水面上呢?也就是怎样改变了鸡蛋的浮和沉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怎样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板书:改变浮和沉)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活动一:研究改变液体比重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或沉。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为什么同一个鸡蛋放在这两个杯中会有不同现象呢? 2.学生猜想 3.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这样?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同样的材料,一个烧杯,一个生鸡蛋,一袋食盐,请小组长领回去。

是不是有点迫不及待了!那就赶紧体验一下这神奇的过程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让鸡蛋浮上来了。 4.学生验证。 5.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让鸡蛋浮上来的? 6.小结:在水中放入适量食盐,水就变成了浓度较高的食盐溶液,鸡蛋在盐水中受到浮力比在清水中受到的浮力大,鸡蛋就能浮上来。像这样改变液体的方法,在科学上,我们称为改变了液体的比重(板书)(指板书)改变液体比重,就能改变鸡蛋的浮和沉。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让所有沉着的物体都能浮上来,在生活还有好多方法都能改变其他物体的浮和沉,那到底还有哪些方法呢? 活动二:研究改变形状或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和沉。 1.制订计划:请同学们看看实验盘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看着这些材料,请同学们应用上节课知识判断一下,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实验,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着的物体浮上来呢?小组内商量商量。 4.学生讨论后汇报方案。 5.注意事项:听完同学们的汇报,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方案都很可行,都很棒,既然方案已经明确,看着实验材料,在实验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6.生说注意事项,师补充。 7.开始实验。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汇报与交流。 2.教师引导: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现象。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在此揭示“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同时板书:改变物体的重量;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别的物体。) 3.播放微视频: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了一些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