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遗迹旅游资源

遗址遗迹旅游资源
遗址遗迹旅游资源

调查报告正文

一、遗址遗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的流程、渠道、手段等

二、遗址遗迹旅游资源基本现状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被称为“无声的纪录片”。无论是站在建筑学、艺术学还是旅游学的角度,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我国拥有丰富的古迹资源,世界文化遗产多达28处,对其合理利用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有学者曾指出:文化是旅游之魂,为旅游注入品质内涵;旅游又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广阔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也是重要的、不可复制的社会资源。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和省党史工作办公室的部署,为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革命遗址、遗迹,2009年以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革命遗址、遗迹普查工作。从普查情况看,我市目前共有各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遗址、遗迹及相关纪念设施146处。按遗址、遗迹性质分类,属于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46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4处,革命领导人故居2处,烈士墓16处,纪念设施48处,毁损遗址20处;从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革命遗址遗迹11 处,土地革命时期27 处,抗日战争时期58处,解放战争时期50处;从分布情况看,革命遗址遗迹分布地域范围广,徐州市区及5县1区城乡都有大量革命遗址遗迹。其中市区27处(铜山区16处)、丰县35处、沛县17处、邳州市10处、睢宁县21处、新沂市27处、贾汪区9处。遗址遗迹位于城镇的57处,地处农村的89处;从建筑物形成时间看,解放前的建筑物19处,主要是革命领导人、重要机构活动旧址,重大事件、重要起义发生地旧址等,如淮海战役总前委大北旺活动旧址,贾汪起义旧址等;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兴建的建筑88处,主要是烈士墓碑、烈士陵园、战斗遗址纪念碑、地方一些有影响人物、事件纪念设施等;从建筑产权看,属市局产权建筑3处,县级产权41处,镇村产权35处,单位企业产权22处,私人产权6处,宗教团体2处;从保护利用情况看,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未定保护级别的129处;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未定级别127处。

三、遗址遗迹旅游资源在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社会上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旅游的关系认识比较模糊,一些在旅游方面参与决策的同志,对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缺乏理解,以至一些决策部门把自然文化遗产单纯当作旅游资源去开发。这是个错误的认识。我始终坚持遗产不等于旅游资源的观点。比如黄山,从旅游部门或旅游角度看,黄山是重要游览地,可称之为旅游资源。但作为政府,要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为它定性、定位,就不能这样去看。黄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科研、教育、游览等功能,旅游只是其中一项功能,非惟一功能。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我国现有的风景名胜区,80%左右唐宋时代就很有名气了,许多名山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山水文化内涵。这些风景名胜属于保护性的遗产,而不是经济开发性的资产;是社会公众的资产,而不是属于少数人特权独享的遗产。像泰山,皇帝能上,老百姓也能上。

政府部门有的人觉得讲保护就是限制发展,而没有意识到保护是发展的前提条件。风景区的保护,就是防止、限制、禁止在风景区内进行破坏性的经济开发,使风景区的精神文化功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以便带动区外的经济发展。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最好的保护,将会带来最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达到“保护”和“发展”的双重目的,我认为“功能分区,协调发展”是个好办法。“山上游,山下住”,这就叫功能分区。把旅游的服务设施安排在山下,山上保持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然文化遗产,让人游览。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法”规定实行分区制,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在这方面搞得最好的,是四川的黄龙,它叫“沟内游,沟外住”。区内的自然景观保护得很好,区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

九寨沟没有执行“沟内游,沟外住”,而是沟内游,沟内住,把宾馆建在沟内,结果造成了水污染。九寨沟的第一美就是水美,水被污染了,还去看什么?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自然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是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黄山受到的破坏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三化”使它的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三化”表现之一是建星级宾馆。这种宾馆每个人占有的空间大,用的水多,消耗的电多,所需的服务人员多,产生的污染大。另外,建筑体量大了,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错误的指导思想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有两方面,一是错位开发,二是超载开发。错位开发即搞错了地方,把应该放在风景区外的旅游服务基地建在了区内,把应该放在山下的东西弄到了山顶。泰山现在已经搞起了三条索道,山顶0.6平方公里的地方,1987年建筑密度已经达到25%。1980年泰山第一条索道还没动工,就有很多院士、专家、教授反对,因为它破坏自然景观。可反了20多年,却越反越多。到1993年,又建了两条。解放以来泰安市的历次发展规划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城不上山,城不压山,山城一体”。可是现在正不断地向上扩建。失控的重要因素就是纯粹的经济观点。为了赚钱,不惜糟踏自然环境,违背客观规律。

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面临四大威胁:国际战争、地区冲突、大型工程、失控的群众旅游和旅游开发。这里所说的失控的旅游,主要指“人满为患”。我则认为在我国的自然景区“屋满为患”更为严重。“人满”还好些,淡季到了,人就会少。人走了,草还会生长出来。可是钢筋水泥的屋子建在那里,不仅破坏了原来的生物栖息地,而且想拆也没有那么容易

四、遗址遗迹旅游资源在开发与保护中的建议

(1)历史遗址类资源开发的原则

①依法保护的原则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利用首先应该是建立在遗址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不利于保护而损害遗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许的。在开发过程中,应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文物保护法规,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完善各项保护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②系统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

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服从于省、市、区的总体规划,与邻近地区相呼应,兼顾社会效益与民生工程。实行遗址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局部开发相结合、遗址开发管理措施与旅游景观建设技术措施相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组合与遗址区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近期开发与远期开发相结合。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合理规划中远期项目。搞好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对历史遗址的系统开发、科学开发和动态连续性开发,促进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滚动发展。

③恢复原有人文环境的原则

依据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在不干涉遗址遗迹本体的前提下,保证原真性及完整性,要尽可能减少对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本体的干预,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及其环境的完整性。营建改善与遗址类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保存和恢复遗址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充分发掘历史遗址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所蕴藏着的历史人文价值,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④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类型各异,既有居住遗址、工业遗址、军事商贸遗址,

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遗址。从发展来看也很不平衡,有的发展得比较早,有的仍处于起步甚至完全的保护阶段。类型不一样,开发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外在表现就不尽相同;所处的阶段不同,开发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开发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各类遗址及遗迹的分布、保存现状及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于起步阶段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消费;对发展较早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传及管理措施。

⑤体验旅游开发原则

体验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学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建博物馆、导游解说的层次上,而应通过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使游客融入遗址,增加游客参与的程度,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新的保护规划方案中,将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而在工业遗址或作坊遗址开发中,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产品的过程。

调查报告结论

总体来看,关于遗址遗迹类资源与旅游业的研究仍有限,但涉及面广,已有一定建树。从文献来源看,近年来核心期刊的文章数量有所增多,涉及各个领域。

(一)研究对象

纵观全文,目前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文献多集中于旅游是市场及目的地研究,旅游资源,综合规划,旅游与坏境及社区的关系等,而有关旅游者心理及行为,线路设置,旅游产品开发等则是今后需要关注的方向。

由于遗址遗迹类资源研究处于学术交叉领域,文献多以建筑类,高效学报及综合性杂志为主,纯旅游研究型杂志寥寥无几。作为旅游研究的前沿阵地,旅游学术刊物应加重遗迹类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研究方法

未来旅游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是实证研究,可进一步分为数理研究,案例研究等,要求研究者能够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相对于国外同类文献以实践性强,视野广阔着称的特点,国内文献目前仍停留在感性阶段,以理论建构与前沿性研究为主。近年来定量研究,个案研究已有长足进步,多为定性与定量方法兼备。但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等略显单一,且多照搬国外相关经验,这也反映了中西方旅游课程教育模式的不同。(三)研究区域

目前研究以中东部旅游较发达省份最为活跃,西部地区则以大遗址领域为主,综合型研究仍然匮乏。西部民族区域(西藏,青海,新疆等)拥有丰富古迹资源及特色文化,近年来随着区域开发的不断深入,当地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茶,相关文献已有一定数量,如罗光会(2008)分析新疆新和县文化古迹资源开发利用的利弊【38】;次旺(2011),就西藏的古迹资源及开发价值作了初步探讨【39】等。受环境及研究方法所限,以基础型研究为主,实证分析尚不深入;涉及宗教利旅游,生态等专题性研究也相对缺乏。填补相关空白有助于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当地旅游资源及旅游业。

四、研究展望

随着全社会对于遗址遗迹的讨论不断升温,良好外部环境有利于推动相关研究进展。我国拥有日益庞大和完善的旅游市场,面对剧增的境外旅客,遗址遗迹类资源日益成为对外宣传本国悠久历史及特色文化的重要基地,地位愈加明显。在深入基础研究的同时,以资源密集区为重点、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拓宽视野和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人文旅游的特点

人文旅游的特点: 1.综合性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旅游资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如山岳景观是由高耸挺拔的山体与林地、云雾等组成;峡谷景观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组成;一些气象、天象景观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彩虹、夕阳、佛光等,都是阳光光线与一定质量的大气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景观形成因素都有相对不确定性,因此对其开发利用应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条件的满足。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古村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由多种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来可称为生态、物态、文态、情态要素。生态要素是指影响村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要素,如风水、地貌、水文条件等;物态要素指村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体系,如牌楼、民居、宗祠等;文态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艺术及思想内容,如牌匾、绘画、雕刻等;情态要素指村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体景观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由于单一资源的开发往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实践过程中,常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以形成互补优势。如西湖风景区虽然以湖泊为主,但还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桥等一系列资源类型。这些资源类型上虽有所不同,但开发中都应服从于一致的主题,资源类型间达到协调统一。 综合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都应具备整体的眼光,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开发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行破坏式开发建设;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纬度、地貌、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水文、动植物出现地域分异,从而导致自然旅游资源出现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观、温带大陆内部的荒漠景观、南极的冰原景观等分别出现于不同的地表区域。其次,由于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在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甚至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自然景观的地域性也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

遗址遗迹旅游资源

调查报告正文 一、遗址遗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的流程、渠道、手段等 二、遗址遗迹旅游资源基本现状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被称为“无声的纪录片”。无论是站在建筑学、艺术学还是旅游学的角度,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我国拥有丰富的古迹资源,世界文化遗产多达28处,对其合理利用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有学者曾指出:文化是旅游之魂,为旅游注入品质内涵;旅游又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广阔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也是重要的、不可复制的社会资源。按照中央党史研究室和省党史工作办公室的部署,为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革命遗址、遗迹,2009年以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革命遗址、遗迹普查工作。从普查情况看,我市目前共有各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遗址、遗迹及相关纪念设施146处。按遗址、遗迹性质分类,属于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46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4处,革命领导人故居2处,烈士墓16处,纪念设施48处,毁损遗址20处;从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革命遗址遗迹11 处,土地革命时期27 处,抗日战争时期58处,解放战争时期50处;从分布情况看,革命遗址遗迹分布地域范围广,徐州市区及5县1区城乡都有大量革命遗址遗迹。其中市区27处(铜山区16处)、丰县35处、沛县17处、邳州市10处、睢宁县21处、新沂市27处、贾汪区9处。遗址遗迹位于城镇的57处,地处农村的89处;从建筑物形成时间看,解放前的建筑物19处,主要是革命领导人、重要机构活动旧址,重大事件、重要起义发生地旧址等,如淮海战役总前委大北旺活动旧址,贾汪起义旧址等;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兴建的建筑88处,主要是烈士墓碑、烈士陵园、战斗遗址纪念碑、地方一些有影响人物、事件纪念设施等;从建筑产权看,属市局产权建筑3处,县级产权41处,镇村产权35处,单位企业产权22处,私人产权6处,宗教团体2处;从保护利用情况看,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未定保护级别的129处;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未定级别127处。

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旅游学院国旅2班吴琼莉(20093558)众所周知, 世界遗产已成为我国旅游吸引物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一批自然和文化遗产而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对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有不同的观点与做法,给遗产保护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遗产,在既遵守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时, 又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世界遗产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含义有多种说法,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规定, 它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总结各类说法,构成旅游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游览价值, 即自然地或经开发后可作为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 其二, 对旅游业来说要有经济价值。无论何种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如果对旅游业没有经济价值,则难以构成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其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独特性,必须具有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其生命力所在, 它不仅能使人产生旅游动机,而且能使人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二是区域性, 即旅游资源植根于一定的区域背景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促使旅游者进行区际乃至国际旅游的重要原因。不过,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国际性特征表现得日益突出。三是可持续性,通常旅游资源不能向旅游者出售, 也不能转让。正是其可持续性,所以加强保护和管理, 能得到长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发挥其潜在价值。 世界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部分。文化遗产包括:(1)文物,即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 具有考古性质或结构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2)建筑群, 即从历史科学角度看, 在建筑样式,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 即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自然遗产包括: (1)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成为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2)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性质和自然地理,以及科学明确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活环境区; (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世界遗产都是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 都可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而存在。保护好世界遗产, 是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条件,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 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 一个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的产业。世界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保护遗产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需, 也是现在和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需。 二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世界遗产保护的目标为: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永久地流传下去。因为它不仅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属于全人类;它不仅属于当代, 更属于子孙后代,其次,要保证在任何遗产利用方式下, 相关的国家和全民利益不致受损。遗产事业是大环境事业的一部分, 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如果因开发不当或保护不力, 让遗产严重受损或发生严重蜕变, 将被列入濒危遗产, 这还会产生不良政治影响。我国有许多世界遗产,带动了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 如湖南的张家界,四川的九寨沟等。但是, 20 多年旅游业的发展, 得力于世界遗产,也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有些遗产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或不当开发,出现短视,盲目追求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郑州市旅游资源介绍PPT

郑州市旅游资源介绍PPT 前言:郑州多媒体专业公司,专业制作的郑州旅游资源介绍PPT 内容,涵盖郑州市主要旅游资源以及郊县旅游资源,内容全面详实,体现最新最权威的时代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介绍: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是河南省省会,她北临黄河,西依嵩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所建的亳都,今河南省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中心。郑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文物古迹、文化遗址众多,自然地貌复杂多样,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构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丰富。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等记载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黄河游览区、大河村遗址为主的黄河有中国特色文化旅游群和以少林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给郑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郑州市旅游局日前整合了郑州中心城区和各县市旅游资源,推出了黄河风光休闲游、古都文化游、新区观光游等8条“城市游”线路,以适应旅游市场发展规律及游客需求变化的新情况。这8条“城市游”线路包括了近郊沿黄生态休闲、新东新区现代都市风光、历史文化载体及工业旅游等欣赏城市、体验城市和品味城市的景点。此外,还有

欢乐亲子、科普修学、都市赏春、温泉度假等以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景点。从传统的景区观光旅游走向以欣赏、体验和品味为主的城市旅游,是近年来国内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会郑州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精品加以打造并向海内外游客推介,以推动全省旅游业大发展。 郑州市旅游景点: 黄河游览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郑州著名旅游景区。 河南博物院:坐落于农业路, 国家级历史博物馆,中原古代灿烂文明的窗口。 二七纪念塔:郑州标志性建筑,矗立于市中心,原址为长椿桥,该为纪念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所建造,原塔为木质结构,后因为木质腐朽,改为砖石双塔结构。 二七纪念堂:原为普乐园会场旧址,二七大罢工纪念会所,位于钱塘街 郑州商城遗址:大部位于管城和二七两区,距今3600年,为商代亳都遗址,国内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城池。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城墙-早商时期城墙,宫殿遗址,烧窑遗址等。 城隍庙:城隍庙街路北,是郑州市现存最大的明清建筑群。 文庙:郑州孔庙,位于东大街,建于东汉, 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兴建时期最早的儒教庙宇。 郑州博物馆: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嵩山路, 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紧邻市政府及绿城广场。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薛群慧张晓萍来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添加日期:09年12月29日 一、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的理论出发点 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历来是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相辅相承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注意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目排外,唯我独尊的思想,认为凡是本民族文化都是最好的,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愿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二是认为一切外来文化都是先进的,全盘照搬照抄,抛弃了本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内涵,从而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正确处理好古今的关系。在利用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也涉及到如何对待古今关系问题,在这里也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思想方法论:一是厚古薄今,二是厚今薄古。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中就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在对待文化遗产上,报复古主义,认为凡是民族文化就是古代文化,传统文化,摈弃现时代的创新、发展的民族化、民俗风情,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上出现了仿古潮流。如在你追我赶的“仿古”热潮中,许多地方无视中国《文物保护法》和世界《威尼斯宪章》中关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理应遵守的若干规定,使一些历史上曾有,后来荡然无存古建筑和滕王阁、牡丹亭等纷纷死而复生(尽管专家认为十有八九属非驴非马建筑)。二是厚今薄古,这是对待文化遗产上的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一切传统文化都是糟粕,而全盘否定,完全抛弃。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仍然存在这种倾向;现代的才是进步的,才有吸引力,从而抛开民俗的历史继承,标新立异另搞一套。正确对待民俗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就是保留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精华,抛弃和克服民俗文化中落后、消极的成分。然而在开发和利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实践中,存在着优劣不分,精华与糟粕混杂,甚至把糟粕当精华的现象。如在某些旅游景点,不同程度上甚至主要是以封建迷信内容和庸俗低下的趣味来吸引游客。例如在根据《西游记》、《封神榜》等名著而建造的宫、园、山、殿等场所,不是正确地去表现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与黑暗作斗争,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主导精神,而是着力表现作品中居陪衬地位的宿命论,因果报应等迷信的乃至恐怖的和色情的东西。 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如今人们已对“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是大有可为的一个旅游项目”形成了共识,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遵循哪些原则去开发,有5个方面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质量指标;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围内旅游资源赋存的价值水平,包括绝无仅有的、罕见的、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年代,它产生时间越早,历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层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生活、现实环境的差别程度。由于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心态就是求异、求新。因此,奇特度愈强烈,资源特色层次则愈多,对旅游者吸引力也愈大;规模度指旅游资源在同类的雄伟、磅礴程度,可构成一系列旅游极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第七讲人文旅游资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别和内涵 [教学重点]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别与内涵 [教学难点] 人文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价值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外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比分析 复习前面讲述的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分类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的特点:整体性、地域性、可创性、易损性 根据基本成因和属性划分,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赋予的、具有美学、科学意义的自然遗产。 一、人文旅游资源概念 1、概念:所谓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为有意识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人为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的特点。 1、人为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人为建造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科技、生产方式、文学艺术等的结晶和体现,是人类发展史的载体,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的主要资料。 2、时代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因此,人文旅游资源的产生与它的时代有关,体现了当时的科学水平、生产能力、审美标准和道德风范。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资源的性质、风格和建筑方式是不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 3、民族性 人文旅游资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特征,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各民族都形成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

国内遗址旅游开发模式总结

国内遗址旅游开发模式总结 作为反映地方文化的重要留存,遗址的开发历来受到重视。大体上,遗址可归为城市类、自然类、事件类等。由于遗址的特殊性,遗址的旅游开发仍然以保护性开发为主。对案例的初步梳理后,遗址旅游开发针对可归纳出三种开发模式: (1)主题场馆开发模式。主要特点为依托建筑,通过文物保护与陈列来展示已遗址代表的文化,是当前我国最为常见的开发模式。场馆型模式又可分为建筑单体与建筑群两种子模式,前者如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即依托院落式建筑单体展示吴地文化,后者如成都金沙博物馆依托多幢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建筑进行文物展示、文化表演、休闲餐饮等功能。 (2)园区参观型开发模式。主要特点为依托留存的古建筑遗迹,通过原态保留或人工复建等建成开放式的观光园区,或在此基础上有存列文物的博物馆。如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中原态遗迹与人工复建皆有,意大利庞贝古城除以园区方式展示古代城市外,也建有专题陈列馆保护展示出土物品。(3)公共游憩空间开发模式。主要特点是对无实物承载的遗址以建设城市绿地公园的方式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挖掘,向市民展示城市的历史记忆。如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皆为通过景观化打造成的城市公园。 上述模式仅针对遗址本身而言,考虑到遗址于所在城市文化建设乃至城市开发的重要意义,从遗址开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上可归纳出如下模式: (1)带动型开发模式。将遗址作为展现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遗址的开发提升城市品质,带动城市建设。如西安通过对占地3.7平方公里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扩大化开发,带动了以其为核心的19.16平方公里的集历史文化展示、国际文化交流、居住、商贸、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城市新区建设。 (2)提升型开发模式。遗址的开发能很好的丰盈城市文化底蕴。如斯塔比伊考古公园、庞贝古城极大的浓郁了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文化氛围,三星堆的发现极大的提升了四川德阳的文化地位,并且由此建立了三星堆文化产业园,扩展了德阳的文化产业。

文本十: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二、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产业开发较早的旅游资源之一,成为国外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窗口,国内游客初期旅游的主要对象。目前,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以观光游览方式为主,和旅游参与性时尚不相符合; (二)回归自然和生态旅游的兴起,相对降低了历史遗址类景区景点的吸引力; (三)展示性较差,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 (四)旅游产品老化,缺乏新奇性和市场竞争力; (五)开发混乱,方式雷同,文化肤浅,内涵挖掘不足。 三、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历史遗存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做好以下4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重点,做好旅游开发的筛选工作 历史遗存展示的是人类社会演变的进程,同时代同类型遗迹的大范围重复开发,既容易导致产品雷同削弱市场竞争力,也不利于遗址的保护。各地应选择具有历史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遗址,作为旅游开发的对象,以形成形象鲜明、吸引力强、难以替代的特色旅游产品。 (二)挖掘内涵,做好历史文化的展示工作 遗址是历史的产物,代表相关的文化演变进程,文化内涵的挖掘十分重要。可根据遗迹属性,采用纵向文化展示方式,反映某一方面文化的演替历史。可依托文物遗存类型,采用横向文化展示方式,展示某一时代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三)精心设计,做好旅游方式的策划工作 历史遗存旅游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游览方式。从现代游客追求参与性和体验性的角度出发,可通过复制品制作、场景模拟演示、亲自操作试用、专题内容展示等系列形式,设计开发新颖别致的新型旅游活动方式,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四)不断创新,做好原有景区的二次开发工作 我国已开发的历史遗存型旅游景区景点,大部分面临产品的老化问题。这类景区景点所利用的往往是知名度高、代表性强的历史遗址,旅游二次开发显得十分重要。开发的关键是树立创新意识,从管理体制、产品设计等方面改革原有模式,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基于游客认知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以洛阳为例

题目:基于游客认知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 ——以洛阳为例 院系名称: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教师职称:

摘要 洛阳旅游业是河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二十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产品为基础的,而在洛阳的旅游产品中,人文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大一些。因此洛阳的旅游业发展战略主要围绕如何将优质人文旅游资源转化成优质旅游产品。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从政府角度,游客认知角度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针对这一视角,对洛阳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探索。 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开发及营销与游客对目的地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良好认知是一种可利用资源,这种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从游客认知的角度结合洛阳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现状进一步分析,找到了洛阳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根据洛阳人文旅游资源特点,洛阳市人文旅游产品的开发策划应该立足于洛阳市丰富浑厚的古人文旅游资源,重点利用有限的地上有形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采取寓无形于有形,变死板为活泼的指导思想,借助其它旅游资源,依托洛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创立知名旅游产品品牌。 关键字:游客认知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

Title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gnitive of Touris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__ ----A Case of Luoyang County Abstract Luoyang tourist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enan industry trade,it has been keeping quick development for more than 20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y is to take the tour products as basis,the cultural tourist products have more attractions among Henan tourist products. Therefore,the Xi'an tourist trade development strategy mainly depends on how to change good culture resource into good culture products. That exploitation and marketing of the tour destination product is a dynamic process with the tourist to destination cognition,the fine tourist cognition to the destination touring is a good exploitable resource,this resource's rational use can strengthen tour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The thesis has studied Henan tourist trade strategy position from tourist cognition angle,and suggested the resource developing approach and mode that support the strategy Chinese culture. The thesis includes four chapters in total. The first chapter is summarization,by drawing lessons and analysis to reverent document for theory studies,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thesis having been introduced that psychology is hit by the cognitive concept and reverent theory,sums up out capital on cognitive psychology concept basis:Tourist cognition. The second chapters is analysis of culture resource in Luoyang .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Luoyang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Luoyang. The fifth chapter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developing steps in detail. Key words: Tourist cognition Culture resource Culture resource Development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摘要:开发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对赫哲族民俗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宣传和保护工作,让越来越多人了解赫哲族,为当地的发展做一点贡献。本文首先通过对赫哲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做了一些简单介绍,然后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最后又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了较详尽的说明和介绍。 关键词:黑龙江;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序言 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这里有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而且世世代代专以捕鱼为生少数民族——赫哲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的赫哲族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也是我国的六小民族之一,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吸引着众多游客。这支黑龙江省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存完好,历史上被称为“鱼皮部落”,捕鱼文化独具当地特色。① 赫哲族的民俗风情成为近年来三江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新亮点,其开发策略更符合当今旅游发展的新潮流——追求原生态,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现今人们出游的目的不再是仅仅满足于游山玩水式的拍照留念,而是更加追求在旅行过程中知识的获取量、参与体验程度。希望能在游玩时给精神汲取营养,让旅行生活过的更有意义。赫哲族正符合游客的这一心理需求。特别是现在城市生活的进一步现代化和自动化,城里人在享受着高速现代化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自然的乐趣。所以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旅游以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修身养性,希望能更真实地体验到不同于现代都市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而三江平原地区的赫哲族多生活在偏远小镇,具有田园风光,空气清新,人们的旅游视野逐渐走向了广大的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 佳木斯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旅游也很丰富,这里的民族风情包括民族神话传说、服饰饮食习惯、建筑风格以及民间艺术等,都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亮点,真实的去感受它,远比去博物馆或纪念馆要有意义的多。而且,三江平原地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也极为可观,周围的湿地以及江河平原使得该地区环境优美,交通条件便利,火车、汽车、飞机以及水运都很便捷。地理位置更有可进性。 促进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继承,他们的民风民俗无疑成了现今旅游的热点,所以开发前景极为可观。 二、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赫哲”意为“下游”、“东方”,辽时的女真就是赫哲族的先民,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族文字,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大多数赫哲族人都会说汉语,世代以捕鱼为生,所以赫哲族的鱼文化是很有研究价值的。②早年的赫哲先民以吃生鱼肉,穿鱼皮衣,盖鱼皮被,点鱼油灯为主要习俗,交通工具只要是狗拉雪橇。 (一)赫哲族饮食文化 ①满大庆:《趣闻黑龙江》,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266页。 ②余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1页。

(全国卷)2020年高考地理 人文地理 专题13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活动与区域发展专题测试卷

13 旅游开发、规划,旅游活动与区域发展 1.(2018年湖南省高三十四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三清山花岗岩峰林地貌被列为世界遗产。2017年4月15日清晨,三清山风景区核心景区标志性景观“巨蟒出山”的巨型石柱上有人擅自使用攀岩工具在地质遗迹点钻孔、打岩钉、攀爬,风景区党委、管委会第一时间组织景区管理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等部门人员赶赴现场,制止3名驴友擅自攀登行为并采取救助措施,现已将他们安全带离。 (1)简述“巨蟒出山”形成的地质过程。 (2)针对越来越多的旅游景点破坏案例,分析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案】(1)①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花岗岩;②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抬升形成山体;③长期外力侵蚀使花岗岩露出地表;④花岗岩经风化作用形成巨型石柱。 (2)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②加强对特殊景点的日常管理,防止对景点的破坏行为;③控制景区游客的日流量;④建设隔离带和适当的保护工程;⑤依法处理破坏景点的行为;⑥合理规划旅游路线,防止对景点的建设性破坏。 2.(河北五个一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最近,四川成都有一件新鲜事,用成都人的话说就是:遥望雪山。一时间形成一种时尚,微信公众号“在成都遥望雪山”成立起来了,并吸引无数粉丝。遥望雪山的高潮出现在2017年6月5日,在充分准备下,有十几座雪山被在成都的雪山爱好者成功观测到,初步统计成都是中国唯一能看到海拔6000米以上雪山的大都市,由此成都开始又被称为“雪山之都”。

(1)雪山一直就在那里,分析直到现在成都才被称为“雪山之都”的原因。 (2)请你为成都打造“雪山之都”提出-些建议。 【答案】(1)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多云、多雾、多雨,且距离雪山较远(难以观测);近年来数码相机的普及;天气预报、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及时观测、拍照并传播雪山的图像。 (2)进行观测雪山知识宣传普及;开展雪山摄影展活动;建设雪山观测点等。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发展。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观测和欣赏该地的雪山,可以建设雪山观测点,同时可以通过开展摄影展活动,让更多的欣赏到雪山的美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欣赏雪山,可以进行观测雪山知识宣传普及。 3.(怀化市2018年高三第一次模考)【旅游地理】 冰岛是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北欧五国之一。冰岛自然风光独特,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下图为冰岛略图。 近年来,旅游业成为冰岛的支柱产业,随着到冰岛旅游人数增加,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冰岛财长贝尼迪克松坦言,“旅游业确实面临挑战,但能有这些问题都是好现象——从某种角度讲,这些都是成功的烦恼。”冰岛财长这句话中“好现象”是指什么?“烦恼”又是指什么? 【答案】好现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烦恼:当地的接待能力有限;生态环境脆弱;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带来不利影响;过度依赖旅游业会导致经济不稳定。

遗址遗迹

昙华林古建筑群简介 1.文华公书林辅楼书库 该书库位于昙华林138-139号,建造于1920年前后,为平面方形、三层,砖木结构,坐南朝北,越街正对夏斗寅公馆大门(已拆)。建筑原为文华大学公书林(公共图书馆)书库,是湖北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为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单位,现存的书库便成为见证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的实证了。 1899年,美国人玛丽?伊丽莎白?伍德来到中国探望其在武昌昙华林的弟弟罗伯特?伊?伍德,随后留在昙华林的文华书院教基础英语,1903年,在武昌昙华林文华学校筹办阅览室,开展多种图书宣传活动。1910年,扩大馆舍,命名为文华公书林,附设于文华大学。以后成为文华中学、文华大学两校学校图书馆。该馆向社会开放,学校师生可借阅图书,社会人士亦可利用。并设巡回文库,选择良好读物寄存于武汉各学校,供学生借阅、定期更换。组织名人讲演,发展读者队伍,扩大阅读指导。馆内设编目室、参考室、阅览室、报纸杂志室、书库和商学书籍、研究中国的外文书籍专藏室。据1918年 3月调查,该馆藏书有汉文1012种11771本,西文6704本。每季阅览人数达7238人,年经费达3500元。图书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分编。 文华公书林建成后,1920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它又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图书馆,由学生协助管理。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曾产生积极影响。1929年后,该馆成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图书馆。 20世纪90年代,遗存在昙华林湖北中医学院内的文华公书林旧址被拆除了,伍德小姐的感人故事和蜚声中外的文华公书林都只留在了近代史的记载之中. 理由:首先就历史价值来说,它是湖北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为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单位,就人文价值来说,它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曾产生积极影响。并且文华公书林旧址目前已经不存在了,伍德小姐的感人故事也只留在了近代史的记载中,一些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却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更何况是其他人。我们对这个地方进行一个记忆留存或者是原景修复,有利于保护文物古迹,让后人知道了解这段历史,见证早起图书馆的模样,同时对阅读产生兴趣。

关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e18857329.html, 关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韩雷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06期 摘要:人文旅游资源是重要资源,它具有独特唯一和丰富多样的特点。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开发人文旅游资源需要完善的评估体制,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发,政府作为依托角色,加大宣传力度,还有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做好保护工作。最后提出了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引言 旅游是一项涉及经济因素的人类活动,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文化因素,而旅游行业是集合两者于一身的综合产业。旅游业的主要特性是经济和文化,可见文化是旅游的精髓和根本。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上升,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追求对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文旅游便日益成为人们的热衷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重视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含义 人们在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积累文化并对其进行创新,逐渐建立起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文化根基,这就形成了人文资源。人文资源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以来而形成的文化精华。人文资源的主要构成成分是人文旅游资源,利用文化吸引人们。人文旅游资源结合文化和历史而形成,代表了一个民族的风情特点。人们在进行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了解文化和历史,产生独特的文化感受。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有实际存在形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没有实际存在形态的人文旅游资源。建筑物、交通设施、部落房屋、工艺品、庙宇甚至墓地都是有形可见、实际存在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实在物质的方式存在,旅游者可以直观地观摩和了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信念信仰、歌曲民谣和传统舞蹈都是人们时代相传而形成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者可以通过具体的重现而感受到。人们虽然看不到曾经在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但能通过旧址古迹和历史文物来了解过去的情况,还能了解到哲学思想、书画文化等精神方面的文化资源。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使得人们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促进对民族历史国家的认识,得到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还可以体会美妙的自然风景。对旅游者有好处,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好处。

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以沈阳为例

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以沈阳为例 发表时间:2009-02-12T10:24:38.123Z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9月下供稿作者:杨韬谢持琳 [导读] 主要阐述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狭义的遗址类旅游资源提出了一些开发的模式与保护的措施。 摘要:众多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有力鉴证,对于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如何去发展遗存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历史遗存能更好得到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主要阐述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狭义的遗址类旅游资源提出了一些开发的模式与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遗址;旅游资源;保护利用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它是我国旅游产业开发较早的旅游资源之一,曾经成为国外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窗口、国内游客初期旅游的主要对象。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历史遗址旅游出现市场萎缩,目前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保护问题成为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将以沈阳为例阐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此类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1 历史遗址概念的界定 对于历史遗址概念的理解,可解释为三个层面:广义的历史遗址,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各类社会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一切活动痕迹和遗物,包含除现代人类活动产物之外的所有历史时期、所有表现和存在形式的历史产物。一般意义上的历史遗址,是指人类历史时期所形成和利用、现在已经废弃或掩埋于地下、或残缺不全的人类活动痕迹和遗物,排除了保存完整的或仍在使用的或得以发展的人类历史产物,如古代建筑ご仅有一些出土的文物以及遗址地,在沈阳这类历史文化资源中以新乐遗址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 2.1突出重点,进行遗址地真实场景开发 突出重点,做好旅游开发的筛选工作地历史遗址展示的是人类社会演变的进程,同时代同类型遗址的大范围重复开发,既容易导致产品雷同削弱市场竞争力,也不利于遗址的保护。各地应选择具有历史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遗址,作为旅游开发的对象。新乐遗址是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处母系氏族公社的聚落遗址,距今已七千二百多年,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陵以西“新乐”地区、古河道北岸的高台地上,占地面积为十七万八千多平方米,聚落集居地为二万五千多平方米。做为旅游开发仅仅是较为简单的小规模的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在新乐遗址博物馆中也只是陈设了为数不多的出土文物和进行复原的建筑,但这些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显然是缺乏吸引力的。为了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除了可以展示出土文物和复原的建筑以外,我们还可以增设几乎不加以修整的遗址地,选择具有这一时段代表性的遗址地真实场景让游客参观,让游客感觉更为真实。如成都的杜甫草堂中唐代遗址就是将一处发掘唐代遗址地不加修整的展现在古河道北岸的高台地上,占地面积为十七万八千多平方米,聚落集居地为二万五千多平方米。做为旅游开发仅仅是较为简单的小规模的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在新乐遗址博物馆中也只是陈设了为数不多的出土文物和进行复原的建筑,但这些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显然是缺乏吸引力的。为了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除了可以展示出土文物和复原的建筑以外,我们还可以增设几乎不加以修整的遗址地,选择具有这一时段代表性的遗址地真实场景让游客参观,让游客感觉更为真实。如成都的杜甫草堂中唐代遗址就是将一处发掘唐代遗址地不加修整的展现在游客面前,加以文字的解说以及生活复原图。游客置身其中看着那隐约可见的房屋基础、一口残破的水井、一个破碎的陶盆,仿佛能感受到唐代祖先生活的情景,给人以无限的暇想,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2.2文化体验旅游开发 适当地开展一些文化体验旅游,让游客能更好地参与到其中。目前国内历史文化旅游多以参观讲解为主,游客被拦在外面只可远观不可近瞧,可望而不可及,这种旅游形式使游客没有亲身的体验,显得过于被动。历史遗址旅游,要突破传统的游览观赏方式,改变游客只能通过导游的讲解和有限的文字说明了解遗址文化的旅游途径。从现代游客追求参与和体验的角度出发,可通过复制品制作、亲自操作试用等形式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让游客都参加到其中,如可以让游客坐在草房中,体验远古祖先筚路蓝缕的艰辛;可以拿着小铲亲自进行考古“发掘”,在复原的原始社会陶器作坊中,自己动手烧制仿古陶器,或者让游客假扮成这一时期的先人进行生活,守猎等各种活动,增加历史文化旅游趣味性并能让游客更好的了解这些历史文化。 2.3注重社会效益的旅游开发 对于这类历史文化资源我们不仅仅要从它身上获得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应该考虑的是它带来的社会效益,合理的开发利用能更多地让人了解沈阳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让居民更多的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为了更多地服务于周边的居民,我们甚至可将其建设成一个具有周边居民公园和展示历史文化功能的博物馆公园,即:集考古、教育、旅游、居民休闲等于一身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主题公园。如四川德阳的三星堆博物馆就是一个类似这种公园的博物馆,两个主博物馆建筑在公园之内,周边居民可以凭借月票或年票进入除两个主博物馆之外的公园内休息散步。这样既美化的博物馆的外围环境也服务了周边居民。 3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保护 历史遗址既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重要的文物资源,因此在历史遗址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需求与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协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历史遗址的保护,既可满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适应遗址地保护的要求,是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 3.1历史遗存的保护 历史遗址的各类遗存构成遗址价值的具体体现。历史遗址保护首先是要积极保护这些遗存物、遗存状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评估旅游活动方式的影响后果,杜绝游客触摸、践踏、攀附、拍照、呼吸等行为可能产生的破坏。同时,要严格审查旅游建设项目,通过法制保障、监控系统、行政干预手段,建立严格的保障系统防止对遗迹的毁坏。 3.2遗存环境的保护 环境是历史遗存形成的空间和基础,在对历史遗存直接保护的同时,不可忽视遗存环境的保护。在历史遗址的周围,应根据保护的要求,划定遗址保护控制区,维护环境的原貌和自然状态,注意历史景观特色和环境氛围的延续。 3.3出土文物的保护 历史遗址出土的可移动文物,通过建立专题性博物馆等形式,组织相关的人才,建立专门的机构置于积极的保护之下,避免遗失、损坏、盗窃、风化等现象的发生。如有些地方由于出土文物众多,地处偏远,同时政府没有太大的财力去组织更多好的专门人才对出土的文物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