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一、管理会计的起源

对于管理会计的产生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所引起的。而从19世纪8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兴起和传播,这时规模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大,组织结构更为复杂的钢铁托拉斯企业和销售公司大范围地出现并发展壮大,这对管理会计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管理会计进行了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主要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控制企业成本方面,但这时的成本控制还只集中于企业的直接生产费用上面,对间接制造费用的关注较少。[1]

管理会计的第三次革命则出现在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逐渐从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一门不同于成本会计的新的学科。而发展至今,管理会计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成本会计所能提供的信息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当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1、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卡普兰教授和西村明教授的两种观点:

在约翰逊和卡普兰教授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起源和产生阶段,这主要是指19世纪以前,在这一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阶段管理会计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公司的多层次企业管理的需要。

(2)科学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现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部分行业的管理者开发了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关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标准成本管理制度。

(3)综合管理控制阶段,在这一阶段,成本管理与财务记录结合并统一于复式记账,并出现了投资报酬率等新的核算指标,这是对管理会计的开创。

(4)发展停滞阶段,这主要是指1925-1985年这60年,受制于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等原因,该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虽已发展形成,但是这些理论的发展都停滞不前。[2] 此后,卡普兰将将管理会计发展历程进一步深化,在原先卡普兰对管理会计的划分基础上,根据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和管理会计发展情况,将这一阶段划分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新阶段。[3]

日本的西村明教授(2004)则将管理会计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进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发展是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与管理的结合,管理会计初具雏形。

(2)传统管理会计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将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管理会计,在此阶段,管理会计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3)计量与信息的管理会计阶段,主要着眼于以经济学理论知识为核算基础的最佳收益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逐渐与传统的成本会计相区分进而独立发展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4)综合的管理会计阶段,在这一阶段,会计和管理高度融合,在企业生产等方面涌现出作业成本法等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5)价值创造会计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和管理研究的深入,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了管理会计新的关注重点,这一阶段主要涌现出包括平衡计分卡,企业供应链等新的管理会计理论。[4]

2、我国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早期,我国关于管理会计的观点主要包括胡玉明教授和许金叶教授的两阶段论与四阶段论,随着对管理会计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余绪缨教授(1983)认为,管理会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第二个是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这一阶段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关注重点集中在企业的生产等日常方面,主要手段和目的在于进行成本控制,带有一定的成本会计的色彩,而不是完全的管理会计;而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此时研究和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日常生产,而是转移到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方面。2002年后,余绪缨教授又提出了管理会计的三阶段论,把管理会计分为成本会计阶段、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以及后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三个阶段。[5]

胡玉明教授(2005)认为,管理会计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的管理会计和21世纪的管理会计。20世纪的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与经营效益的提升,而对于21世纪的管理会计,胡玉明教授认为,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目的是如何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6]

三、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管理会计起源于发展的不同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到关于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形成了比较多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不同学者众多理论的基础上,将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分为一下四个阶段:(1)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在这一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初步形成,但管理会计还没有单独形成一个学科,而是以成本会计的形式出现,在这一阶段,相关的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已经逐渐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2)管理会计的执行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以taylor的科学管理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初步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日常管理,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此阶段的管理会计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在计算和监督方面将事前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通过事前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可以看作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8]

(3)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20世纪90年代止为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在管理会计执行性阶段的基础上,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的成本控制,而是更侧重于如何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此时的管理会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等企业微观管理的战术阶段,而是发展到企业发展决策等战略阶段,真正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和战略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帮助。

(4)管理会计综合性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管理会计在这一阶段开始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新的如战略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等新的分支。并且管理会计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特点和进步,与其他领域融合,如与信息经济学,行为科学的融合与发展,促进管理会计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

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一、管理会计的起源 对于管理会计的产生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所引起的。而从19世纪8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兴起和传播,这时规模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大,组织结构更为复杂的钢铁托拉斯企业和销售公司大范围地出现并发展壮大,这对管理会计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管理会计进行了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主要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控制企业成本方面,但这时的成本控制还只集中于企业的直接生产费用上面,对间接制造费用的关注较少。[1] 管理会计的第三次革命则出现在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逐渐从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一门不同于成本会计的新的学科。而发展至今,管理会计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成本会计所能提供的信息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当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1、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卡普兰教授和西村明教授的两种观点: 在约翰逊和卡普兰教授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起源和产生阶段,这主要是指19世纪以前,在这一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阶段管理会计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公司的多层次企业管理的需要。 (2)科学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现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部分行业的管理者开发了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关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标准成本管理制度。 (3)综合管理控制阶段,在这一阶段,成本管理与财务记录结合并统一于复式记账,并出现了投资报酬率等新的核算指标,这是对管理会计的开创。 (4)发展停滞阶段,这主要是指1925-1985年这60年,受制于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等原因,该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虽已发展形成,但是这些理论的发展都停滞不前。[2] 此后,卡普兰将将管理会计发展历程进一步深化,在原先卡普兰对管理会计的划分基础上,根据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和管理会计发展情况,将这一阶段划分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新阶段。[3] 日本的西村明教授(2004)则将管理会计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进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发展是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与管理的结合,管理会计初具雏形。 (2)传统管理会计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将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管理会计,在此阶段,管理会计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3)计量与信息的管理会计阶段,主要着眼于以经济学理论知识为核算基础的最佳收益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逐渐与传统的成本会计相区分进而独立发展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4)综合的管理会计阶段,在这一阶段,会计和管理高度融合,在企业生产等方面涌现出作业成本法等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5)价值创造会计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和管理研究的深入,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了管理会计新的关注重点,这一阶段主要涌现出包括平衡计分卡,企业供应链等新的管理会计理论。[4] 2、我国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早期,我国关于管理会计的观点主要包括胡玉明教授和许金叶教授的两阶段论与四阶段论,随着对管理会计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管理会计的文献综述

管理会计的文献综述 管理会计的起源,一般认为是20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及管理学的产物。 管理会计的发展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理论中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1922年.奎因坦斯第一次提出了“管理会计”这个名称。1924年,布利斯所写的一部管理会汁方面的著作《通过会汁进行经营管理》也问世了。这个时期管理会汁的特点是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其基本点是在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巾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的问题关于管理会计的属性,最早在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提出“管理会计是利用适当的技术和观念,处理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方案,并协助管理部门达到其经济目标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 1981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为管理会计所下的定义为:“管理会计是一个对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汇总、分析、编制、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这些加工过的信息在管理中被用于内部的计划、评价和控制,并保证合理地、负责地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 以上两个定义强调了管理会计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它以企业为主体、主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服务。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运用是在20世纪7O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开始的,当时在一些企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未及时地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并采取措施进行广泛、深入地推广,其理论严重脱离了实际,影响了他的实际应用。2008年陈建梅在《财务管理》中提出我国的管理会计是世纪年代初, 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2007年潘飞,王悦,沈红波在《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第二期中提出:我国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实际上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的成果开始的,起初主要是翻译和介绍类的规范性研究,还没有深入到企业实地进行研究,而那时西方已经开始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近几年,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几乎成为了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 1982年第二期《会计研究》中,余绪缨提出“对象问题是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一门学科的对象, 是其特定领域有关内容的集中和概括, 是贯穿于该学科的始终的。从这个认识出发, 应如实地把现金流动( cash flow) 看作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 1983 年,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体现余先生上述观点的《管理会计》教材。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高等财经院校统编教材。20世纪90年代之前,余先生的《管理会计》教材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许多人是通过该教材才了解、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知识, 从而对管理会计感兴趣。可以说, 该教材不仅对管理会计在中国的传播、普及与运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标志着余先生已经完成了对西方管理会计的引进工作, 开始进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学科阶段。 1986年,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展示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编制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则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使用的财务报表。”这是一个广义管理会计的概念,包括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也从企业管理当局扩大到了股东、债权人、规则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 1987 年,美国管理大师卡普兰教授在其著作《相关性的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中指出:今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必须改梁易撤,必须从实际出发,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上,花大

注册会计师的起源与发展

注册会计师的起源与发展【一、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意大利合伙企业制度,形成于英国股份制企业制度,发展和完善于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 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城市已经比较繁荣,而威尼斯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航海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商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单个的业主难以向企业投入巨额资金,为适应筹集所需大量资金的需要,合伙制企业便应运而生。合伙经营方式不仅提出了会计主体的概念,促进了复式簿记在意大利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初需求。尽管当时合伙制企业的合伙人都是出资者,但是有的合伙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的合伙人则不参与,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这样,那些参与经营管理的合伙人有责任向不参与经营管理的合伙人证明合伙契约得到了认真履行,利润的计算与分配是正确、合理的,以保障全体合伙人的权利,进而保证合伙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使企业得以持续经营下去。在客观上产生了一个与任何一方均无利害关系的第三者能对合伙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需求,人们开始聘请会计专家来担任查账和公证的工作。这样,在16世纪意大利的商业城市中出现了一批具有良好的会计知识、专门从事查账和公证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所进行的查账与公证,可以说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随着此类专业人员人数的增多,他们于1581年在威尼斯创立了威尼斯会计协会。其后,米兰等城市的职业会计师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形成 注册会计师审计虽然起源于意大利,但它对后来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的发展影响不大。英国在创立和传播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理的科学性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

管理的科学性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 摘要: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方法上赋予它现代化的方法与技术,从而使它能够突破传统会计框架的局限,在会计领域孕育出一个崭新的体系,以适应并服务于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影响管理会计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安东尼(Anthony)对管理会计发展的评论进一步指出:衡量任何管理会计思想的尺度是企业管理者对这一思想的应用。管理会计是对优秀管理实践的吸收、提炼、改进与传播。 一、管理会计的萌芽阶段 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导致了工厂制度的出现,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过程。为了适应企业价格决策和业绩评价的需要,产生了作为管理会计萌芽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形成的历史源流正是来自于成本控制思想及其相关理论的产生,以及早期成本控制行为的发生。当人们的思想、行为开始由成本计量、记录方面转向成本控制方面的时候,管理会计创立便处于萌芽阶段。 20世纪初期,美国人在其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的影响之下,率先在成本控制方面寻找到拓宽会计参与公司管理的通道。紧接着,通过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中的会计师与工程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在20世纪会计的发展中出现一个新的突破一管理会计产生,一门在20世纪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发展的新兴分支学科管理会计建立起来了。

之后,管理理论的迅速发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科学中专门用于内部管理部分的理论和方法,使得管理会计的内容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执行性会计阶段和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前者是以经营决策方案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为核心;后者是以责任会计为其核心,着重于对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控制。 二、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在西方,这一阶段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继发表的“计件工资”及“车间管理”著作之后,泰罗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开创了企业管理上的一个新纪元。书中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随后,“标准成本控制”与“预算控制”制度、理论及其“差异分析”方法的产生,便为管理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1885年美国军械师亨利。梅特卡夫的《制造成本》、1887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埃米尔。加克与会计师M.费尔斯合著的《工厂账目》,到1911年E.韦伯纳的《工厂成本》这些书主要讲的还是产品成本计算问题,但其中已开始涉及到一些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已由单纯的讲成本核算向兼顾论及成本管理问题过渡。1880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成立,它的成员诸如泰罗、埃默森等工程师开始超出工艺技术范围研究产品成本问题。尤其是在1886年工程师H.R.汤在协会的年会上发表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论文之后,

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方面

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方面 目前,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尚未把它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发展的有力工具。本文将围绕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理性思维观培育和技术方法应用这两个层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 一、理性思维观的培育 战略管理会计与其说是一种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观念。它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塑造人的理性思维观方面,能帮助企业高层决策者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和高瞻远瞩的眼光。 1.外向型观念。战术管理会计漠视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企业全方位竞争优势的形成。相反,在战略管理会计模式下,生产以满足外部顾客需要为中心;竞争以企业的内部条件为基础,着眼于形成在外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决策时既要考虑内部因素,更要考虑外部环境状况、市场占有率、客户的盈利水平等等。这一切均要求企业管理者的观念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及时了解并充分利用外部相关信息,积极地适应和驾驭外部环境,以求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2.战略优势观念。战术管理会计视野狭隘,没有从战略上来考虑成本管理问题。战略管理会计则以整个行业和竞争对手为参照物,积极寻求本企业的成本优势,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有时为获得和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惜牺牲短期利益。竞争优势的取得主要有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三种方式。企业高层决策者要把这种决定企业竞争地位、未来利润和市场价值的优势观念植根于自己的头脑中,时刻指导自己的决策。 3.整体观念。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崇尚整体性。具体地讲,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是一个整体,企业内外环境是一个整体,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是一个整体,过程控制和结果分析是一个整体,人、财、物是一个整体。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决策,只有牢固树立整体观念才能有助于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企业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性,减少内部职能失调。要摒弃过去那种把控制仅仅停留在结果上的做法,真正通过过程控制和结果分析的有机结合,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联系起来,达成企业整体竞争优势。 4.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但不要损害后代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是财富的保值性和利益的整体性。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升级,企业领导必须从国有企业亏损、破产、倒闭的现实命运中吸取教训,认真领会并充分利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决策行动,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战略管理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其长期价值最大化目标、以人为本、注重智力投资的管理理念、过程评价和非财务评价相结合的战略业绩评价方法等均包含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帮助企业领导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良好工具。 5.以人为本的观念。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通过激励人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因此,为适应这一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知识和科技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深入研究和把握本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思想动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做到人尽其才。 6.不断改进的观念。知识型企业取得成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顾客的满意程度、技术领先水平和产品品质(包括优良的制造和优质的售后服务)等,而且这些因素是经常变动的。中国人世后,市场更加开放,竞争对手剧增,竞争升级将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企业必须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不断更新观念,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采取统一、迅速的应变策略。 二、技术方法的应用 1.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战略三角”,制定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发展方向和应该达到的各项目标。在制定战略目标时,企业应首先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劣势,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进行深入地分析并切实加以改进,对短期内不可避免的应努力通过其他办法予以弥补;其次,对顾客状况进行研究,主要是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跟踪市场的消费动态,研究顾客偏好及发展趋势等;再次,研究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对手拥有的资源、产品结构、价值链构成、市场占有及开发状况、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状况、战略目标以及合作伙伴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本企业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以目前所处的竞争地位为起点,注意吸取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本着高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制定本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依据这一目标再制定出一个完整的发展规划,包括项目的引进和开发、产品的创新和升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资金的融通和利用、机制的建立和健全、科技成果的利用和转化以及市场的占有和开拓等,以充分调动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2,综合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法,对成本实行战略性管理。对于处在开放与竞争环境的中国企业来说,拓宽成本管理范围、分析整个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有助于明确自己的成本水平,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因此,企业对成本应实施战略性管理,从战略高度来探求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既要重视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也要重视与下游客户和经销商的联结,还应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把成本管理看作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实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企业可以加以利用。

国内外绩效考核起源与发展

国内外绩效考核起源与发展 一、企业绩效考核的发展阶段 从管理科学萌芽开始,管理科学家、学者、企业家就对如何激励员工干劲,挖掘员工潜力,从而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所有者利益最大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研究,纵观绩效考核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平均主义条件下的赏罚调剂。完全由企业主根据自身掌握的用人标准、判断标准和喜好对员工进行评价,对员工的赏罚金额相差不大,赏罚趋于平均,其主导思想在于报酬调剂。 企业特点为:(1)企业主大权独揽;(2)企业处于初创期;(3)规模和人数较少;(4)基本上没有科学管理理念。 2、主观评价,也叫模糊评价,主导思想在于“辩优识劣”、“多劳多得”,实现报酬差异化,但没有形成量化统一的评价标准,企业主或经授权的管理层根据工作中平常掌握的情况对员工进行评价,从而确定获得报酬的多寡。 企业特点为:(1)企业有一定的层级结构和一定的授权;(2)管理科学处于萌芽或导入阶段;(3)粗放式管理。 3、“德能勤绩”评价,也叫公务员式的评价。试图对一个人进行全面评价,在“勤”与“绩”方面引进了一些量化评价手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但指标旁杂,重点不突出。 企业特点为:(1)科学管理的探索与发展阶段;(2)量化管理的萌芽阶段。 4、量化考核与目标考核(MBO)阶段。通过对员工工作内容的主要方面用数字进行量化,以数据收集和计算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为员工树立了工作业绩标干,有效避免了评价过程中的“近因效应”、“放大与缩小效应”。但指标与指标之间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指标过多干扰了我们主要努力的方向。 企业特点为:(1)精细化管理;(2)企业对科学管理需求较旺;(3)企业战略管理未形成体系。 5、基于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绩效考核。通过分析职位(岗位)说明书,研究员工的工作职责与内容找出能产生关键绩效的工作内容设计指标,建立KPI指标库,指标数一般不超过10个。再通过业务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指标库中的考核指标并设置权重。指标设计精干、明析,重点突出,但职能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比较明显。 企业特点:(1)较扎实的管理基础;(2)科学管理深入人心。 6、BSC(Balanced-Score Card)以战略为基础的绩效管理.9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诺顿、卡普兰在观察、研究、分析美国众多大企业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它是在战略假设的基础从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和学习与成长层面进行层层推演,将战略(策略)目标最终落实到执行部门和个人。指标清析的传递整个组织的战略,指标与指标之间联系非常紧密。BSC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因此更适合于团队绩效管理。 企业特点:(1)具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2)完整、系统的战略管理体系。 绩效评价从诞生到现在,其方法与技术推陈出新,日新月异,上面介绍的是几种主要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利润(责任)中心、HU绩效考核等很多方法与技术,绩效评价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点与难点,相信随着管理学界的深入研究将会有更多、更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出现。 二、目前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的管理技术与方法总是伴随原有管理方法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问题而出现,绩效评价也不例外,目前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未与企业战略实施连结。绩效指标未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员工个,企业战略目标出现希释现象,员工出现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违背的行为。 2、未与人力资源其它业务模块相连结。将其视为一种专门的技术没有与人力资源其它业务模块协同发挥作用。

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 1、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20世纪初,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企业利润的多 少在收入已定的情况下,取决于成本的高低。因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必须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费用,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2、经济理论的发展。为适应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理论有了很大发展, 其中古典组织理论对管理会计形成的影响最大。1)官僚学派2)科学管理学派3)行政管理学派 3、管理会计的形成。该阶段,管理会计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和工作效率为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1)标准成本2)预算控制3)差异分析 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 1、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从各个方面影响 到了企业内部,使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以下变化:1)广泛推行职能管理。2)从重视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转向多品种的小批量生产。3)开始重视市场的调查研究。4)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量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2、经济理论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企业管理重心又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转向提高经济效 益的需要管理理论有了迅速发展:1)行为科学)系统理论3)决策理论 3、管理会计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丰富,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逐渐 完善,形成了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的管理会计体系。 三、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 1、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进入20世纪7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2)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顾客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2、经济理论。市场竞争日趋激励,人们认识到对外部环境的准确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战略管理的理论有了长足发展。战略管理是管理者确立企业长期目标,在综合分析全部内外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达到目标的战略,并执行和控制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战略管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战略的评估和控制。 3、战略管理会计的生产 1)价值链分析 2)SWOT分析 3)战略成本管理 4)人力资源管理 5)战略性绩效评价

管理会计文献综述1组

全面预算管理文献综述 1组:

全面预算管理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预算管理论最早起源于英国,之后在美国得到发展与完善。与我国相比,预算管理在国外起步较早,因此它的理论体系也相对较为完善。在本文中,将西方预算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这三个阶段,分别论述国外的研究状况。 (一)预算管理理论的萌芽期 预算管理这一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英国,在英皇签署的《大宪章》中第15、16条规定未经过议会的同意,英皇不得随意征税。也就是说国家的收入来源必须经过议会的审核评估,这也是早期的国家预算。1911 年,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基于管理实践提出将管理人员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希望将管理人员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并形成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该理论为预算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经验基础,因此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可以看做是预算管理的雏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工业得到飞速的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张。这一时期在如何实现分权管理的同时保持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控制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杜邦公司和通用公司率先引入以目标利润为导向、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预算管理作为协调和控制企业内部生产的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 1921年6月美国颁布了《会计与预算条例》,该条例的颁布标志着预算管理在实务中的应用。1922 年James O.McKinsey出版了《预算控制》一书,详细的论述了企业预算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而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的形成。 (二)预算管理理论的发展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跨国公司大量涌现。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使企业竞争加剧,内部管理难度加大。这一时期各种新的管理学派和新的管理学科不断出现,预算受到行为科学的影响,参与预算和零基预算初步形成和推广。预算管理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后趋于成熟,这个阶段被称为“传统预算管理”的标准模式。

管理模式的起源

前言 1911年美国人F.W.泰罗及其追随者在这一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企业从此由传统(经验)管理阶段进入科学管理阶段;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西方经济飞速发展,同时,管理科学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以及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有了与之相适宜的管理理论。 进入21世纪,虽说全球经济一体化,但由于各区域的经济水平不一致和民族文化的差异就必然导致管理的阶段性、民族性和区域性。20世纪中期日本开始学美国式的管理模式,充分结合了阶段性、民族性和区域性这些因素通过不断地碰撞和交融,终于从二战的废墟中走出,到20世纪后期已形成了日本式管理模式,成为了一个经济强国。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从“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中走出,经济已迅猛发展,从模仿到创新,管理科学正处在不断碰撞和交融的过程之中。中国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国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延续中发展,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后,中国的企业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组织;企业管理的核心从“行政指令”到“生产管理”、“产品管理”、“经营管理”到“资本营运”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不断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西方管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整合的一个过程。中国经济受历史背景的影响,企业呈现出不同的格局,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来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 假如将管理比作一个人,那么模式就是思维观念系统,管理技术就是躯体,企业文化就是灵魂。由于管理技术就当前来说已非常先进,而且作为技术都具有通用性;同时企业文化又是思维观念的一种凝聚和认可,因而均不在本文的内容范围。本文将以“思维观念”为主要内容。 管理模式概述 自有了人类,管理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在它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管理上升到有意识地参与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到了今天,管理已成为了一门科学。

会计发展史

题目:会计发展史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110510 姓名邹江敏 学号110510131

会计发展史 一、会计的起源 会计与会计学科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史前时期。在中国、巴比伦、埃及、希腊,以及在世界上其他古老的国度里,会计的发展都经历了原始计量、记录时代,原始计量、记录是处于萌芽状态的会计行为。 人类最早的会计思想、会计行为的产生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的结果,社会生产是推动人类原始会计思想、会计行为产生的第一历史动因,是两者产生的根本前提条件。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的原始会计行为,仅仅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计量、记录行为,开始是用一些原始的不定形体的零散的记录符号和标记,而后发展到采用一些象形数码进行一些比较集中的记录,再后,才是数码与文字记录的相结合。 古代会计阶段: 会计的历史起点:简单刻记与直观绘图记事阶段(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刻符记事与抽象绘图记事阶段(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原始计量、记录方法的变革:经济“书契”计量、记录方法的产生(奴隶社会前夕)——单式簿记阶段(流水式序时记录时期和三账记录时期)。 中式“三账”系指“草流”、“细流”与“总清”这三种相互关联的账簿。 西式“三账”系指“草流”、“分录账”和“总账” 单式簿记阶段:在中国经历了单一流水账设置时期(商代)和“三账”设置时期(西周至清代),在名称上经历了册与简册之称应用阶段(商至西周初年)、籍与籍书之称应用阶段(西周中至春秋时期)、籍(书)与簿(书)在应用中并立阶段(战国至三国两晋)、簿账并用与结合应用的阶段(南北朝至清代) 单式簿记阶段:在古希腊已经有了备忘录、日记账与总账的设置。在古埃及,官厅的记录官登记的主要账簿是“日记簿”,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序时记录。在古罗马,设置有流水式序时记录的日记账和现金出纳账。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

风险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风险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随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诞生及运用,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财富大3:涌现,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新的风险损害也不断增加。尤其是随着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使得原来最为松散的社会联系变得十分紧密,这又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安全生产怠识的提高。在现代企业中,安全管理怠识得到了普遍增强。 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1931年由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最先倡导风险管理。1932年美国纽约儿家大公司组织起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该协会定期讨论有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后逐渐发展为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和美国保险及风险管理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兴起。风险管理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首先,由于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岛,国内、国际市场的不断扩火,使得风险损害的范唞扩大了。如20 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遭受了灾难性破坏;1973年一1976年的西方石油危机也给西方工业带来了巨大冲击;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东欧、苏联解体,使得国际社会发生了动荡。所有这一切,都会带来工厂停产或倒闭、破产,使得亿万劳动大军失业,这就增加了人们的恐惧与忧虑,同时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高科技的广泛运用,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比如核辐射、核污染、航天飞机失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倾覆等等。 其次是利润最大化冲动。从长期来看,一个企业是否能取得预期利润,是企业能否生存的根本标志。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直接冲动在于获得最大利润。然而,无论是高风险还是高技术行

我国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本文从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内部牵制与内部稽核去探究它的起源,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古代到现代发展情况的探究,提出了一些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和措施,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关键字:内部控制起源发展制度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内部控制制度即指各级管理部门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即时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而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 二、内部控制的意义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企业经营方式和制度的巨大变化,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管理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效屏障和保障企业实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伞,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风险防御能力,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管理层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三、内部控制的起源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而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起源于在西周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所以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体现在企业的制度中,而我国古代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现在统治者对政权的控制中,我国西周时期内部控制的最初产生空间、手段和雏形已经具备。 1、组织结构 我国在西周时期,官厅组织结构就已经比较完善。《周礼》中有记载,西周

中国物业管理的起源及发展

xx物业管理的起源及发展 物业管理是顺应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发展而派生出来的产物,它作为房地产商品的消费环节,是房地产开发的延续和完善,是适应市场机制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经营服务方式。当它以经营、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方式在我国大地上一出现,就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我国现行的物业管理毕竟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给予回答。作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的产业,自然备受各方关注。 一、物业和物业管理 物业是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及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场地。其中,“各类房屋”可以是住宅区,也可以是单体的其他建筑,还包括综合商住楼、别墅、高档写字楼、商贸大厦、工业厂房、仓库等。“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场地”,是指房屋室内外各类设备、公共市政设施及相邻的场地、庭院、道路。物业与房地产业既有着本质的联系,又有所不同。房地产业的概念是涵括房地产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过程的集合概念。物业是房地产进入消费领域的房地产产品,是其中的一个局部。物业管理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照合同和法律,对已竣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建筑和附属配套设施及场地以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对房屋区域周围的环境、清洁卫生、安全保卫、公共绿化、道路养护统一实施专业化管理,并向住用人提供多方面的综合性服务。 物业管理的概念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实施物业管理的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政府有关部门注册认可的专业组织。物业管理组织必须按与物业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签订的合同依法进行管理。物业管理的对象是物业,服务的对象是人,是以经营的手段进行管理和服务,是集管理、服务、经营为一体的有偿劳动。物业管理是一种社会化的管理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方便用户,服务于社会,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二、我国物业管理的由来

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生,使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生产规模随着市场的开拓迅速扩大,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对会计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会计不仅要发挥反映职能,更要发挥监督职能,从而促使了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企业对内部经营管理越来越重视,强调计划与控制。这就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不仅要进行事后记账、算账,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事中控制,这一时期产生了标准成本法,强调预算的控制作用,通过差异分析寻找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并对管理人员的业绩做出客观的评价。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差异分析可以说是管理会计的雏形,但当时管理会计还从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管理会计真正的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大量的军用产品生产企业向民用产品生产企业转换,市场竞争接近炽热化,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由此对会计提出了不仅要事后算账,事中控制,更要做到事前预测和决策。于是,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会计的一个独立分支,形成了由预测决策会计、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组成的较完整的体系。 一、传统管理会计阶段这一阶段为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被西方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他在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内涵。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四部分:①差别计价工资制,即对同一种工作设有两种不同的工资率计付工薪,对用时少、质量高的工人按高工资率支付工资,而对用时长、质量差的工人按低工资率支付工资,以此激励工人努力工作。②工时研究与标准化,即将一项工作分解为多种基本组成部分,做出测试,然后根据其合理性重新进行安排,以确定最佳的标准工作方法。同时,对工具、机器、原科和作业环境等进行改进,并使与任务有关的所有要素都最终实行标准化。③职能工长制,即将责任分为执行职责和计划职责,在不同岗位配备不同的责任人,以解决综合管理人才短缺的矛盾。④例外管理,即提供给企业经理人员的应是简洁明了、具有对比性的报告,其内容应该只包括以往正常情况下未出现过的各种情况,节约经理人员的宝贵时间,使其有更多时间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分析。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使得当时注重于事后记账、算账的传统会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于是,与泰罗同时代的埃墨森在成本管理上实行了标准人工成本法,享·甘特又将标准人工成本法推广到材料和制造费用的成本管理中。预算控制也是科学管理原理引入会计的产物。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小城镇率先实施了公共预算制度,以后逐渐推广到美国各州,并从单项预算发展为企业的全面预算。1912年6月美国国会公布了《预算和会计法》,对民间企业推行预算控制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在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下,1922年美国会计学者奎因坦斯出版的专著《管理的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首次提出了“管理会计”术语,但书中只是把管理会计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范畴。1924年麦金西出版了专著《管理的会计》,同时,布利斯也出版了专著《通过会计进行管理》,这些著作被西方誉为早期管理会计学的代表作。标准成本制度与预算控制制度在美国的推广,标志着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已粗具雏形。二、现代管理会计阶段这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进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的新时期,日益高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推动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生产高度自动化和社会化,产品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层出不穷,资本的国际化加剧,企业的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大量的集团公司、跨国公司,企业产销规模庞大,管理层次繁多,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单纯依靠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已经无法应对外部市场的急剧变化。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企业的管理人员意识到,欲使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并且提高自身的价值,必须对市场变化进行正确预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做出决策。由此,管

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历史

1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回顾 1.1 管理会计的产生 当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开始由成本计量和成本记录方面转向成本控制方面的时候,创立管理会计便处于萌芽阶段。“管理会计形成的历史根源的确来自成本控制思想及其相关理论的产生,以及成本控制行为的发生,并且此后管理会计的演进也正是由此顺流而下,在20世纪前期奠定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1]。” 近代社会,当公司的生产经营制度取代了家庭生产经营制度,并且占据统治地位以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便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正像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以合理的资本会计制度作为公司的管理标准,是资本主义企业存在最起码的先决条件。正是在此阶段,会计在企业的管理功能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已经认识到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管理功能作用最初都集中的体现在成本管理方面。到19世纪下半期,特别是在最后的20年,工业化大生产格局已经处于形成过程当中,在此期间,公司里业主、经营主持者和管理人员都逐渐的认识到产品固定成本增加对公司盈利的影响在日益扩大,并且这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研究和必须处理好的重要问题。因此,在19世纪到20世纪,人们已经逐步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到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基本格局的形成,大多数公司的组织规模一直处在不断扩大之中,规模大的公司,特别是在工业中那些具有不同垄断组织特征的大公司,已经开始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处于支配

的地位。在工业公司中重型机器设备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品的制造程序亦日趋复杂,于是人们又开始研究、解决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的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同时,随着经济竞争日益增大和一系列成本问题的集中,促使人们从总的方面考虑到对产品制造成本的全方位控制问题。这时,对于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不仅在会计师中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在工程师中也有了明确得认识,甚至在对一些与工程技术相关联成本问题的认识方面,工程师比起会计师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1.2 管理会计的发展 自从会计学科产生之后,管理会计得到迅速的发展。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 1.2.1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 首先,20世纪初到50年代,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管理会计发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理论中古典派的代表人物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著名。伴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广泛的在实践中被应用,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关联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在此同时,学术界也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2]。 其次,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进入了战后期,这时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并在方法上赋予现代化的管理

民主管理的由来与发展

背景材料之一 民主管理的由来与发展 北京市总工会 2007年月日 一、民主管理的由来 民主一词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人民的权利”。例如我国宪法总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宪法在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我国实行民主,但是己把民主的本意作了表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民主的途径和民主的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民主的另一种解释为“国家制度”,列宁说:民主说到底是一种国家制度。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构成形式有两种:一种为“君主立宪制”,另一种为“民主共和制”。 民主一词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从词源上说,意指权力和统治。当时以古雅典等城邦国家实行的直接民主为国家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但直接民主制导致了雅典的最终灭亡。西方资产阶级重提民主概念,是两千余年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家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间接民主,即我们所说的代议制民主制度。 民主管理作为基层民主制度的一项内容,在西方国家普遍称

为“工人参与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英国,二战以来更发展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世界性潮流。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环境不同,西方各国工人主要通过劳资共决制(以德国、瑞典、法国为代表)、企业委员会(以德国、瑞典、法国、奥地利、丹麦、英国、日本为代表)、劳资集体谈判和工人自主管理(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等形式参与企业民主管理。通过工人参与管理活动,培养工人与企业命运一体化的精神,激发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实行企业与工人的“共同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使企业管理的形态发生变化;国家通过完备的强有力的立法对工人参与加以规范,保证工人参与普遍、健康并持续发展。 二、我国民主管理的沿革 我国民主管理源远流长,先后经历了五个时期。 一是土地革命时期。1930年党在江西瑞金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有了自己的公营工厂,在公营工厂中,建立了以党支部书记、厂长和工会主席为首的工厂领导体制,简称“三人团”,同时建立了最初的民主管理形式“工人大会制度”,实行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生活民主,这三大民主成为当时实行工人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是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将当时公营工厂内的三人团领导体制改为以厂长为首的“工厂管理委员会”,同时也将民主管理的形式由工人大会制度改为“职工大会制度”,其内容继续沿用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生活民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