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复习

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复习
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复习

《山水田园诗鉴赏》讲学稿

一.山水田园诗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2.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

1.隐含了诗人贬谪后的孤寂悲凉之情。

2.对自然美景(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3.对自由宁静悠闲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4.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弃。(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5.对生活、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抒写自己的志趣追求,表明自己高尚节操的人生态度。

三.常见考题

(一)描景(描写画面):

首先要抓准意象。其次展开联想,形成画面。最后运用恰当的修饰语或修辞通顺流畅地表达。

实战分析过湖(2012金华卷)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二)炼字(动词、叠词)

答题格式:

实战分析游双龙洞

浮船卧览青石流,双龙仙迹石境秀。冰壶一洒寒山水,浇尽人间万种愁。

1.诗中“秀”、“洒”用得很有意思,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你的理解。

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注】春晚,即晚春,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词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中“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三)赏句

答题格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实战分析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1.后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愁”字用得好,为什么?

2.请简要赏析“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

(四)把握情感

关注;联系;了解;把握

四.山水田园诗分析语言常用语

生动形象、欢快风趣、质朴淡雅、清新自然、对仗工整、简洁凝练等。

五.山水田园诗情感表达常用语

欣喜欢快、惊喜愉悦、热爱向往、恬淡闲适;惆怅迷惘、孤寂悲凉、感时伤世、抑郁沉闷;寄情山水、归隐林泉、豁达乐观、超尘脱俗;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清高孤傲、愤世嫉俗。实战分析

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这首诗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

2.本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秋暮送裴垍员外刺婺州

鲍溶

婺女星边气不秋,金华山水似瀛州。含香太守心清净,去与神仙日日游。

1.一二两句写出了金华山水的什么特点?

2.三四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之际。

1.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见闻,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第三、四句中透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注】①会得:体会得。②丝:柳枝。③絮:柳絮。

1.诗中两个“半”字用得很妙,妙哉何处?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3.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三)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日午③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注】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北牖(yǒu):北窗。③日午:中午。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

4.这首诗中体现睡得很深的一个字是;以有声衬无声的一个字是。

5.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四)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进云深处亦沾衣。

6.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闯进门来。闼,小门。

8.说说“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中“送”这个字有什么妙处?

9.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第二句中的“入”字用得很巧妙,请试作赏析。

11.诗人站立在山亭之上欣赏夏景,心情如何?

(七)次韵周辅道中

陆游

山灵喜我马蹄声,正用此时秋雨晴。日淡风斜江上路,芦花也似柳花轻。

12.诗歌前两句富有情趣,请作赏析。

13.诗歌表达了诗人秋游时怎样的心情?

(八)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4.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15.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九)野望

[南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间。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

16.诗歌前两句是怎样突出“秋色之壮美”的?

17.诗歌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略做分析。

(十)田园乐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8.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2分)

19.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

(十一)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20析诗歌前两句,说说写出了秋夜怎样的特点?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1诗歌后两句笔锋一转,大自然的如画美景使诗人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十二)暮春归故上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西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22.诗在表现手法上极具特色,请你选两点作简要的赏析。

23.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同样,诗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请你说说这首诗的言外之意。

【练习参考答案】

1.既如烟又似雨,连个“半”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迷蒙的样子。

2.包含了诗人心中无限的离愁别绪。

3逐移

4熟、敲

5.露出诗人悠闲(闲适、舒适、惬意、慵懒)的心情。

6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评分:写出修辞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7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写出“喜爱之情”1分,写出“挽留之意”1分。

8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9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0“入”字既写出了池水清澈见底,楼台倒影十分清晰的景象,又化静为动,将倒影写活了。11然自得、悠闲自在。

12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借传说中的山神含蓄表达了秋雨初晴时心旷神怡的感受。

13.喜爱山水、怡然自乐

14.“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每答出一个要点,得l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15.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2分)

16.作者借用天高湾清、层峦叠嶂等自然现象,形象地描绘了山区秋色的壮美。

17.作者本来不是有意来看山东倒影,却因偶然而得,野水映着山影,景色更觉美丽,所以作者兴奋异常,一个“却”字,传达出作者这一心情,本想看水,却既看到水又看到了山,真是喜出望外。颇有人生的哲理。

18.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1分),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

19.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评分标准: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共2分。

20.作者从视觉、听觉入手,点出了秋色的浓重与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21.诗人有感伤,有孤寂,但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有惊喜,更有希望,传达出诗人对对生命宁静平和的思索。(若答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可)

2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黄鸟、辛夷花、杏花的“改”与竹的“不改”相对比,突出了我对竹的喜爱之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西窗竹以人的思想感情:不改清阴,为的是迎接它的主人的归来。

23.诗人对不改清阴“西窗竹”情有独钟,赞美的是竹的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格,由此寄托自己的情趣与节操。

山水田园诗专题练习

古诗词鉴赏(四)——山水田园诗专题练习 一、知识储备: 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山村生活的诗作。 2、主要意象:自然风光、农村景物、诗中人物(抒情主人公) 3、山水田园诗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1)、对自由美好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2)、借以表达对黑暗官场的不满 (3)、对劳动生活的歌颂 4、常用手法——白描,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5、风格——恬静淡雅,意境——隽永优美 二、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越中山色镜中看”极具韵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2、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兰溪的景色之美,后两句主要写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暮春归故上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西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极具特色,请你选两点作简要的赏析。 2“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同样,诗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请你说说这首诗的言外之意。 三、《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后人对三、四句中的“侵”与“拂”推崇倍至,请你对此作简要的赏析 四、《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释:上元二年(761)春,杜甫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这是他第二次到此是写下的。1有人认为“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是很有含蕴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山中问答》

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复习

《山水田园诗鉴赏》讲学稿 一.山水田园诗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2.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 1.隐含了诗人贬谪后的孤寂悲凉之情。 2.对自然美景(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3.对自由宁静悠闲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4.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弃。(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5.对生活、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抒写自己的志趣追求,表明自己高尚节操的人生态度。 三.常见考题 (一)描景(描写画面): 首先要抓准意象。其次展开联想,形成画面。最后运用恰当的修饰语或修辞通顺流畅地表达。 实战分析过湖(2012金华卷)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二)炼字(动词、叠词) 答题格式: 实战分析游双龙洞 浮船卧览青石流,双龙仙迹石境秀。冰壶一洒寒山水,浇尽人间万种愁。 1.诗中“秀”、“洒”用得很有意思,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你的理解。 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注】春晚,即晚春,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词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中“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三)赏句 答题格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实战分析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1.后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愁”字用得好,为什么? 2.请简要赏析“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与答案解析(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自号石湖居士。 ②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山水田园诗(简介练习)

(一)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 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三)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2、“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五)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六)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七)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1]绮筵,华美的筵席。[2]琴瑟:比喻友情[3]长河:指银河 1、请赏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这一联。 (八)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1(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古诗鉴赏之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

初三古诗鉴赏之田园诗鉴赏 一、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3.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①常出现的景物有: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②常出现的人物有: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③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七大题材考点详细(山水田园诗)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七大题材考点详细(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酌酒与裴迪 王维①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 ①王维一生沉浮宦海,过着亦显亦隐的生活。②按剑:意为“结仇”。 (1)典故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出自《汉书·王吉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汉代王子阳做了高官,贡禹掸去帽上尘土,等着好友提拔,是“弹冠相庆”的意思。本诗中“笑弹冠”指笑侮后来的出仕者。 (2)重点意象:浮云

(判断正误) (1)“酌酒与君君自宽”,表面上是说“君自宽”,其实,宽人也是宽诗人自己,诗人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 (2)“人情翻覆似波澜”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愤激之情。(√) (3)“白首相知犹按剑”写相知成仇,相交到老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4)颈联描绘的阴沉凄冷的画面与颔联所写的势利、凉薄形成对照,又为尾联的抒情做铺垫。(×) 解析:“阴沉凄冷”错误,应是清新明丽的画面。 (5)尾联中的“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高卧”的含意就是“躺着舒服”。(×) 解析:诗中“高卧”还有“隐居不仕”之意。 (6)王维诗中的意境,多是恬淡、清幽、澄澈、自然的,但这首诗的意境似乎有所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文化常识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古典诗文 2010-01-20 0435 5d56b7b40100gd0g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 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派赢得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共鸣,虽然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人物没有李杜那样的盛誉,但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从严羽《沧浪诗话》看,虽然他标举李、杜,但实际上倾向于王、孟。李白的豪放飘逸无人能及,因此虽然在诗坛地位颇高,但在后世却很寂寥,实在是座不可攀登不可模拟的高峰。相对于李白,杜甫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情形,同为诗歌的巅峰,杜甫却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无数追随者争相模仿,成就了一批大诗人,也造就了一批只知道模拟甚至剽窃的庸人。无论怎么样,李杜在后人的眼里,地位都是那么高高在上的。而王孟不同,同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风格吸引着一代一代的文人。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专练(含答案)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山水田园诗专练知识回顾: 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征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对点综合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 ①高启: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纺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野鸭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2 0 1 5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一、关于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 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 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一般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经典链接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 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 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2007 年上海卷)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 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答: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三、方法点拨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与世人得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瞧到诗人得志向就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她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她过着怎样得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得分别就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得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

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得画面?就是由哪些景物构成得?(5分)(2)有人说,诗得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得品格,第三句中得得“人”就是指趋炎附势得人。您对此有什么瞧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您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得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得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得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得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得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得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就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得平静得。(5分) (2)试从“静”与“动”得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6、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就是靠近外城。 (1)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得人物形象?(5分) (2)诗作就是从哪两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1、(1)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得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得古寺传来了报时得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得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得喧闹,首句表现得就是安宁静谧得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得比照,这就是远离人寰得禅境与喧杂纷扰得尘世得比照。(2)前句承“渔梁”诗意,就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就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得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得心境,这又就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得隐逸志趣与不慕荣利得淡泊情怀。(3)鹿门山得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她忘情地攀登着崎岖得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得地方.这微妙得感受,亲切得体验,表现出隐逸得情趣与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4)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就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得妙趣与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得道

山水田园诗鉴赏知识和练习题(汇编)

山水田园诗鉴赏知识和练习题 一、山水田园诗的定义: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描写自然风光为主。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二、田园诗的典型物象: 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山、河、泉、溪、桥、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 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 3.农具:耒耜【lěi sì:古代一种像梨的农具,也用做农具的统称。】、锸【chā铁锹】、锄头、犁 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松、竹林 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鸟鸣、猿啼 三、描写景物的手法 1.角度变化: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上、下、俯视、仰视、里、外等; 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3.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1)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工笔(细节描写)、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衬托(正衬:乐景写乐情、哀景哀情;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渲染、前面结合;(2)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3)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四、如何概括意境特点(方法)(一)审空间:可从地面和天空两个角度去观照画面境界的大小。从地面看去,有广阔、辽阔、苍茫、深远等特点。着眼于天空,有高远、空旷、寥廓(高远空旷)等特点。(二)辨色彩:辨别色调的冷暖所体现的情绪,注意色彩搭配所呈现的效果。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给人们一种温暖、热烈、活跃的感觉。蓝色、紫色(深紫)为冷色,让人感到凉爽、安静、沉稳、踏实。明亮的颜色常用来表现喜悦的情绪。凝重灰暗的色彩多寄寓伤感幽怨的情绪。(三)听声响:(1)通常诗人以声音反衬宁静;(2)通过声音增加画面的生气;(3)声音特定的感情色彩,传达出不同的情绪。(四)感冷暖:暖阳春风带来温暖,西风秋雨送来寒冷。日光温暖,月光清冷。朝阳充满蓬勃生气,落日则带着苍凉。苔藓生于阴湿之地,竹林之中感到凉爽,霜露冰雪无不是寒冷的象征。(五)察物象:诗人所选景物往往寄寓着诗人独特的情思,很多景物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概括画面特点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五、古诗中表意境的术语 1.优美类:宁静恬淡、宁静美好、清新明丽、清新自然、清新幽美、清幽明净、清爽宁静、恬淡闲适、明丽优美闲适恬淡、闲适自然、幽清明净、和谐静谧、清幽脱俗、空灵高远、空蒙迷茫、空灵蒙胧、艳丽优美生机盎然、生意盎然、恬淡宁谧、闲适恬然、优美迷人、华美壮丽、艳丽迷人、 2.清冷类: 孤寂、萧条、萧瑟、荒凉、苍凉、清冷、凄凉、衰败、孤清冷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萧瑟冷寂、破败、颓败、冷清、凄清、寥落、寂寥、冷寂、悲凉、苍凉萧条、冷清凄凉、冷落寂寥、冷清悲凉 荒凉颓败、荒凉破败、荒凉残败、衰败凄凉、衰败悲凉、悲壮苍凉、惨烈悲壮、萧瑟苍凉 3.宏阔类: 雄浑、雄奇、辽阔、开阔、壮阔、壮观、壮丽、壮阔恢弘、雄浑壮阔、雄浑开阔、雄浑阔大、雄浑壮

山水田园诗【专题】

山水田园诗【专题】 【产生的原因】 魏晋六朝,既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 为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 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唐代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形成了山庄别墅化的生活环境,优游山水成为社会风尚,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对唐人来说,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而由仕而隐、功成名就而归山置田,也成为理想的人生范式。这样就形成了无论仕隐都加入田园山水诗创作行列的繁盛景象。 - 【分类】 一、热爱自然,钟情山水(诗人通过描写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或绚丽雄奇的自然风光来表现诗人置身此地时的喜悦与赞叹,以及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赏析】“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动与静的错觉,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

二、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三、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超凡脱俗的环境和人物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一一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一、 关于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 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园诗多以田园风 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一般主题:(1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3) 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 经典链接 1.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2007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 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 意积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2007年上海卷) 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 ,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 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 点也就抓住了。 三、 方法点拨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 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 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 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一、关于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一般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经典链接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2007年上海卷) 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三、方法点拨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

新人教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诗鉴赏定势思维山水田园诗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古代,有一群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诗歌,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这些诗歌,犹如画卷,美不胜收,意蕴十足,感情真挚。今天我们就来鉴赏这些美丽的诗歌。 二、复习预习 阅读理解: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三、知识讲解 考点1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情感类别。 (1)对大自然的喜爱 (2)对官场的厌倦 (3)对归隐生活喜爱、向往 (4)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5)写禅意、禅趣,寄寓孤高、幽独的情怀 考点2 表现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拟人 (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3)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易错点1 山水田园是的情感把握,一律冠以“闲适”之情,往往忽视了“归隐”之情等。 如: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易错点:学生答案往往是“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易错点2 分析艺术手法盯住一处,不会串联思考。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问: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1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2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3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易错点:学生答案往往是在比喻、拟人等单向手法上寻觅,忽视“虚”与“实”、“景”与“情”等双向思维。 易错点3 赏析题组织答案时,答案不完整,不知道答题公式:解读+手法+情感。 如: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请赏析诗歌后四句。 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易错点:学生答案往往是缺胳膊少腿。 四、例题精析

高考语文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

2010高考语文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

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

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 山水田园诗基本知识 一、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二、常见的写景技巧 (一)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②以动衬静2.视觉角度:①绘形、绘声、绘色②色彩映衬 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 4.运用炼字技巧: 5.运用描写技巧:①工笔 (二).表现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拟人 (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三、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四、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五、主要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 六、鉴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⑴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⑵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⑶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 (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2、(1)幽静。(2)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3)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陆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