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勘查技术要求

滑坡勘查技术要求
滑坡勘查技术要求

滑坡勘查技术要求

一、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要求

㈠工程地质测绘内容

工程地质测绘应严格按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要求执行。具体测绘内容如下:

⒈测绘比例尺为1:500。

⒉地质界线与地质观测点的测绘精度,在图上不应低于3mm;

⒊地质点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⑴地质构造、地层接触线、岩性分层线、标准层位和每个地质体单元应有地质观测点;

⑵天然露头和已有的人工露头处应有地质观测点。

⒋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⑴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①通过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具体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②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特别是易滑地层的分布与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以及可能可能形成滑动带的标志性岩层。现场应调查岩土的年代、成因、性质、厚度和分布;对岩层应鉴定其风化程度,对土层应区分新近沉积土、各种特殊土(在本区应注意红粘土);并通过现场调查,查明岩体结构类型、各种结构面(尤其是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和性质,岩、土接触面和软弱夹层的特性等。

③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通过现场调查,查明新构造活动的形迹,并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④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

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的关系。

⑤调查各种构造结构、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⑥调查了解工程岩组,包括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

⑦了解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城市、村镇、乡村、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滑坡的关系。

⑧充分收集水文、气象资料,包括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暴雨及降雨季节、勘查区沟谷最大流量、气温等信息。通过现场调查,调查勘查区内植被发育情况、最高洪水位及其发生时间、淹没范围等。

⑨通过现场调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补给来源、排泄条件,井泉位置,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埋藏深度、水位变化、污染情况及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

⑵滑坡工程地质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测绘范围应包括滑坡后缘壁至前沿剪出口及两侧缘壁之间的整个滑坡,并外延至滑坡可能影响的一定范围。当采用排水工程进行滑坡防治时应对滑坡外围拟设置的地面排水沟所在地区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②当滑坡危及剪出口下部建筑物或可能对对下部河流堵江,应测绘包括危害区的纵向控制性剖面。

③地形地貌测绘包括:

宏观地形地貌:包括地面坡度与相对高差、沟谷与平台、鼓丘与洼地、阶地与堆积体、河道变迁及冲淤等;

微观地形地貌:包括滑坡后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沿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后缘洼地、反坡、台坎、前沿鼓胀、侧缘翻边埂等。

④岩(土)体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测绘包括:周边地层、滑床岩(土)体结构、滑坡岩体结构与产状或堆积体成因及岩性、软硬岩组合与分布、层间错动、风化与卸荷带、滑带(面)层位及岩性。

⑤滑坡裂缝测绘包括:裂缝的分布、长度、宽度、形状、力学属性及组合形态,

并应对建筑物开裂、鼓胀或压缩变形进行测绘,现场作出与滑坡的关系判断。

⑥调查滑坡体上植被类型(草、灌、乔等)及持水特性、马刀树与醉汉林分布部位、池塘与稻田分布及水体特征、坡耕地、果园分布及灌渠。

⑦调查滑坡区人类活动,包括开挖切坡脚或斩腰、道路与车载、民居与给排水、堡坎与晒坝、工程弃渣及堆载、采矿或爆破、人防工程或窑洞。

⑧初步查明地表水入渗情况、产流条件、径流强度、冲刷作用以及地表水的流通情况、灌溉、库水位升降。

㈡工程地质测绘记录要求

⒈工程地质测绘分别填记《工程地质测绘记录表》、《地表水体调查表》、《民井调查表》、《泉水调查表》和《裂隙野外观测记录表》。

⒉点号采用D×××统一编号(如D001、D002……)

⒊点位在实地根据地形、微地貌和地物标注于工作手图上,编号应与记录表格一致,不得错乱。

⒋记录表中的数据和手图中的界线、点号等应采用0.3mm签字笔及时着墨。

⒌野外及时编制实际材料图(即清图)。

⒍工程地质测绘结束后,应及时对记录表格进行清理,并装订成册。

二、勘查工程技术要求

㈠勘查工程施工要求

⒈钻探工程施工要求

⑴钻孔深度与孔径要求

根据现行技术规范规程的规定,结合滑坡治理拟设防治工程情况,初步确定拟设防治工程部位孔深为25m,其余部位15~20m;开孔孔径为146mm,终孔孔径为110mm。

⑵取芯要求

严格按照钻探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操作,严格控制单回次进尺,单回次进尺一般不得超过1m,在滑动面上、下各3m (以滑动面为中点的共计6m)范围内单回次进尺一般不得超过0.5m,岩芯采芯率应不低于85%。

⑶钻探施工记录

①钻探施工时,应及时填记《钻探班报表》,表中除记录钻进时间、孔深、回次进尺、岩芯长度外,重点尚应记录简易水文观测结果,包括:

回次水位(包括下钻前、提钻后);

钻孔中见地下水时,应准确记录初见水位;

记录漏水、涌水、掉块、涌砂的深度并测量漏水量、涌水量,对于产生自流的钻孔应测量水头高度。

②要求每班必须如实记录各工序及生产情况,不得追忆、伪造。原始记录均用钢笔填写。要求字迹清楚、整洁,记录员、班长、机长必须签名备查。

③每孔施工结束后2天内原始报表必须整理成册,存档备查。

⑷封孔

钻孔验收后,应对钻孔进行封孔处理,封孔时采用粘性土全孔封筑。

⑸岩芯处理

钻孔施工结束、编录、样品采集、摄像等工作完成后,就地掩埋。

⒉浅井与探槽施工要求

按设计断面和深度开挖,并保证断面平整,揭露地质现象清晰。

㈡勘查工程的编录

⒈钻孔地质编录

⑴钻孔地质编录是最基本的第一手勘查成果资料,钻孔地质编录必须在现场真实、及时和按钻进回次逐级记录,不得将若干回次合并记录,更不允许事后追忆。

⑵编录时要注意回次进尺和残留岩芯的分配,以免人为画错层位。

⑶在完整或较完整地段,可分层计算岩芯采取率;对于断层、破碎带、裂缝和软弱夹层等,应单独计算。

⑷钻孔地质编录应按统一的表格记录(见《工程钻探野外记录表》)。其内容一般包括日期、班次、回次孔深(回次编号、起始孔深、回次进尺)、岩芯(长度、采取率、残留)、岩芯编号、分层孔深及分层采取率、地质描述、标志面与岩芯轴心线的夹角、标本取样号码位置和长度、备注等。

⑸岩芯的地质描述

岩芯的地质描述应客观、详细,使别人能够根据描述作出判断。对于只有结论而没有描述的编录,视为不合格。

⑹重视重要地质现象的描述和记录,重视水文地质观测记录和钻进异常记录和取样记录。

⑺一个钻孔编录结束后,应及时采用计算纸绘制钻孔素描柱状图。

⑻钻孔编录结束后,应及时对编录资料进行清理,并装订成册。

⒉浅井编录

⑴编录比例尺采用1:50。

⑵浅井采用四壁一底展开法进行编录。一般情况下第一壁选用正北壁、北西壁、北东壁或正东壁。

⑶编录时基点布置在第一壁的左上角,基线自基点铅垂布设。

⑷选择第一壁后,第一壁不动,从第一壁与第四壁(与第一壁逆时针方向相邻的一壁)交线处断开,将其余三壁同时作逆时针旋转,直至与第一壁构成一平面,则为浅井四壁展开图;在第一壁下方绘制浅井底(实为平面图)。

⑸编录严格按《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D2006-01)的要求执行,并填记《浅井编录记录表》。

⑹浅井编录时,应采用计算纸现场绘制浅井素描图。

⑺浅井编录结束后,应及时对编录资料进行清理,并装订成册。

⒊探槽编录

⑴编录比例尺采用1:50。

⑵采用两壁一底展开法进行探槽编录。东西向或近东西向探槽选择北壁位于槽底上方,南壁位于槽底下方;南北向或近南北向探槽选择东壁位于槽底上方,西壁位于槽底下方。

⑶编录严格按《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D2006-01)的要求执行,并填记《探槽编录记录表》。

⑷探槽编录时,应采用计算纸现场绘制探槽素描图。

⑸探槽编录结束后,应及时对编录资料进行清理,并装订成册。

三、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送样及试验项目

㈠原状土样的采集、保存、运输、送样及试验项目

⒈原状土样在浅井或探槽内由人工采集滑坡体、滑床土体,每组原状样采集3块,每块采集规格为20cm×20cm×20cm。

⒉原状土样主要采集粘性土或粉土。

⒊样品采集好后,可采用木制样盒装样品。样盒内层可采用塑料薄膜密封,以防止土样水份散失而改变其原始状态。同时于样盒内放置样品标签,并在样盒外侧贴样品标签。

⒋样品运输途中应尽量防止样品振动,以防止样品损坏。

⒌送样时应填写《送样单》。

⒍原状土样试验项目:常规物理力学试验(剪切试验包括天然与饱和抗剪强度及残余剪强度),同时进行复浸水试验和重复剪切试验。

㈡水样的采集、保存、运输、送样及试验项目

⒈水样在民井、泉眼、沟道及水塘内采集。民井内取样时应在经常取水的民井内采取;泉水取样应在泉口外采取。

⒉采样数量:2500L/件。

⒊盛水容器:采用2.5~5L塑料桶,取样时必须用所取井、泉水清洗塑料桶三次以上。

⒋水样取好后,应封好容器口,填好标签(包括工程名称、取样地点、编号、取样时间等)并贴于盛水容器上。

⒌运送途中防盛水容器封口破损。

⒍水样应及时送实验室,容许存放时间72h。

⒎送样时应填写《送样单》。

⒏水质分析项目:水质全分析

㈢岩石样的采集、保存、运输、送样及试验项目

⒈岩石样品在钻孔内采集,每件样品长度不小于0.60m。

⒉样品采集后,应采用包装纸对样品进行包裹,必要时可采用蜡封。

⒊运送途中防样品损毁(如折断、破碎等)。

⒋送样时应填写《送样单》。

⒌岩石样试验项目:块体密度、天然抗压与抗剪强度。

㈣扰动土样的采集、保存、运输、送样及试验项目

⒈土化学分析样在拟设治理工程部位的浅井或探槽内采集,可装于样袋内。

⒉土化学分析样试验项目:PH值、CO

32-、HCO

3

2-、Cl-、SO

4

2-、NO

3

-、NH

4

+、Ca2+、Mg2+。

⒊滑带土力学试验样在钻孔内采集,样品应包括整个滑动带的长度。

⒋滑带土试验项目:常规物理指标及抗压、抗剪(快剪、饱和快剪、天然残余剪、饱和残余剪)强度。

⒌送样时应填写《送样单》。

㈤样品记录

样品采集后应及时进行登记,填写《取样登记表》。

㈥取样资料的整理

样口采集结束并送样后,应及时对《取样登记表》和《送样单》进行清理,并装订成册。

四、施工条件调查

施工条件调查内容包括建筑材料(包括建筑用砂石、建筑用石料、钢筋、水泥、商业混凝土等)、施工用水、施工用电、施工道路、施工临设、施工用燃油(汽油、柴油等)、施工占地(临时占地与永久占地)、征地价格、青苗赔偿价格等,并填记施工条件调查记录表。

五、危害对象调查

主要由当地村委会提供危害对象名单,包括户名、人数、财产、耕地、各类林木等和面积,并加盖村委会公章。

六、影像资料要求

对于工程地质测绘中的重要地质点、钻孔岩芯及其中的特殊夹层与特殊结构面、浅井及其中的特殊地质现象、探槽及其中的特殊地质现象等均应拍摄照片、录像等影像资料。

某地质灾害滑坡治理设计方案

xx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本场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黄洞村玉泉七号路商铺南侧。坡前商铺以外为约15m宽的道路,道路北侧为新建工业区(厂房三层、员工住宅六层)。场区东面、西面和南面均可见大面积开挖削坡,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场区(滑坡)地处丘陵北坡(原坡顶高程114.51m,坡脚37.62m),原自然坡度<30°。坡下人工开挖(约5~15m)并削坡放坡,现状坡度18~25°。人工开挖等人类活动强烈破坏了岩土体的稳定,加剧滑坡体的下滑,出现滑体土体严重开裂、错动、下陷、剪出等现象,并且险情正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随时可能引起更剧烈的滑动,对附近建筑物、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潜在严重威胁。 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一)岩土工程地质分类 根据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提交的本场地勘查报告,本场区地层情况: 1、松散土类 主要为第四系坡积层(Q dl)和残积层(Q el)。自上而下为: (1)坡积层(Q el) 主要为粉质粘土,区内大部分地段都有分布。土黄、红黄等色,湿,可塑为主,遇水易软化。据收集的钻探资料,该层层厚约3.00~5.00m,滑体中、前部稍薄。 (2)残积层(Q el) 为碎屑岩风化土,据现场调查主要为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风化而成的粉质粘土,局部含较多风化碎石。 灰黄、棕红等色,稍湿,硬塑为主,遇水易软化。该层层厚约25.00~33.00m。 2、硬质岩类 场区及滑坡所在山体地层露头(后人工揭露)均为碎屑岩,岩性为薄层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单层厚5~30cm,产状50°∠45°。根据其风化程度及揭露情况,自上而下分为: (1)全风化岩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灰黄色、红褐色,岩石风化为土状,结构已基本破坏,原岩结构尚可辨认。层面标高约25.00~73.62m,厚度约1.90~15.00m。 (2)强风化岩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灰黄、灰白、红褐等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原岩结构可辨认,呈半岩半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层面标高约13.00~71.82m,厚度约0.70~18.30m。 (3)中风化岩

滑坡勘查技术要求

滑坡勘查技术要求 一、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要求 ㈠工程地质测绘内容 工程地质测绘应严格按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要求执行。具体测绘内容如下: ⒈测绘比例尺为1:500。 ⒉地质界线与地质观测点的测绘精度,在图上不应低于3mm; ⒊地质点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⑴地质构造、地层接触线、岩性分层线、标准层位和每个地质体单元应有地质观测点; ⑵天然露头和已有的人工露头处应有地质观测点。 ⒋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⑴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①通过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具体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②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特别是易滑地层的分布与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以及可能可能形成滑动带的标志性岩层。现场应调查岩土的年代、成因、性质、厚度和分布;对岩层应鉴定其风化程度,对土层应区分新近沉积土、各种特殊土(在本区应注意红粘土);并通过现场调查,查明岩体结构类型、各种结构面(尤其是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和性质,岩、土接触面和软弱夹层的特性等。 ③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通过现场调查,查明新构造活动的形迹,并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④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

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的关系。 ⑤调查各种构造结构、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⑥调查了解工程岩组,包括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并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 ⑦了解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城市、村镇、乡村、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滑坡的关系。 ⑧充分收集水文、气象资料,包括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暴雨及降雨季节、勘查区沟谷最大流量、气温等信息。通过现场调查,调查勘查区内植被发育情况、最高洪水位及其发生时间、淹没范围等。 ⑨通过现场调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补给来源、排泄条件,井泉位置,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埋藏深度、水位变化、污染情况及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 ⑵滑坡工程地质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测绘范围应包括滑坡后缘壁至前沿剪出口及两侧缘壁之间的整个滑坡,并外延至滑坡可能影响的一定范围。当采用排水工程进行滑坡防治时应对滑坡外围拟设置的地面排水沟所在地区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②当滑坡危及剪出口下部建筑物或可能对对下部河流堵江,应测绘包括危害区的纵向控制性剖面。 ③地形地貌测绘包括: 宏观地形地貌:包括地面坡度与相对高差、沟谷与平台、鼓丘与洼地、阶地与堆积体、河道变迁及冲淤等; 微观地形地貌:包括滑坡后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沿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后缘洼地、反坡、台坎、前沿鼓胀、侧缘翻边埂等。 ④岩(土)体工程地质结构特征测绘包括:周边地层、滑床岩(土)体结构、滑坡岩体结构与产状或堆积体成因及岩性、软硬岩组合与分布、层间错动、风化与卸荷带、滑带(面)层位及岩性。 ⑤滑坡裂缝测绘包括:裂缝的分布、长度、宽度、形状、力学属性及组合形态,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二○一六年十月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与开发秩序,提高勘查成果质量,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更好地发挥勘查成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对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资源储量分类的原则性意见,在以往我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开发成果利用的基础上,参考类似矿种及兄弟省工作经验,编制《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暂行)(以下简称《暂行技术要求》),可作为该类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评审的暂行依据。对《暂行技术要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请及时反馈给省储量评审中心,以便统一修正。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本技术要求起草人:宋锋、尚玉忠、李军、王卫、翟丹丹。 本技术要求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河南省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要求》 (暂行) 1 范围 《暂行技术要求》规定了普通建筑石料矿产的分类、地质勘查工作要求、资源储量估算等方面的内容。 《暂行技术要求》的地质勘查主要指为了满足矿山开发而进行的地质勘查工作。 《暂行技术要求》适用于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勘查设计编制、资源储量估算、勘查报告编写。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产地质勘查成果验收、评审的依据;还可作为普通建筑石料矿山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建筑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 《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1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 18341-2001)

滑坡边坡治理工程设计

1 滑坡、边坡治理工程设计 1 滑坡、边坡治理工程设计 经震后初步排查,“5·12”汶川大地震在四川全省诱发山体滑坡9 326处,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北川县城王家岩滑坡,掩埋机关、学校、民居,死亡1 600人。 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包括新生滑坡和复活的古滑坡;这些滑坡中含有已突滑的滑坡和已变形但尚未突滑的不稳定斜坡。此外,震后若干年内,大量新的滑坡还会不断孕育。 鉴于地震诱发滑坡的数量巨大、类型复杂、性质特殊,因此在灾后重建中,滑坡灾害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治理工程设计有若干新问题值得探讨。 除地震诱发外,降雨尤其是暴雨、河水涨落与侧蚀所致自然滑坡仍多见;下部切坡与减载、上部堆载、水库浸泡运行、沟渠渗水漏水、爆破震动、洞室开挖等人为活动诱发的工程滑坡也较普遍[1];边坡失稳则多为开挖高陡临空面及填土不当所致。 自然滑坡的发育除受地形地质条件控制外,水热条件的坡向分异也是一个宏观因素。以云南省为例,易发育滑坡的朝向按顺序为南坡>西南坡>东北坡>西北坡和东南坡(图1.1)[2]。

图1.1 云南滑坡之坡向分布玫瑰图[2] 1.1 滑坡的基本问题 1.1.1 滑坡与边坡问题的区分 滑坡受滑动面控制,后缘弧形拉张裂缝连续并下错,有两侧羽状雁行剪切裂缝、中部横向鼓胀裂缝、前缘剪出口及坍塌、隆起等变形迹象相配套;其治理的主体工程为抗滑,承受下滑力。 边坡失稳总体上受破裂面控制,后缘横向裂缝张开但少下错,位置靠坡肩内不远,在坡脚形成塑性压缩区;其治理的主体工程为支护,抵抗土压力。潜在破裂面后缘距坡脚的水平距离可按经典破裂角公式(α=β/2+? /2)进行估算。 四川某机场为加固高逾百米的填土边坡,在坡脚抗滑桩以上的边坡内耗巨资铺设土工格栅数十层,格栅长20 m,铺于坡面以内20 m至40 m的范围;填土完工后边坡仍发生大规模坍滑,滑体从桩顶越出,还推倒桩前20 m外的挡土墙。滑体后缘仅距坡

白沙河1#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工程概况 白沙河1#滑坡区前缘为省道208线,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S208线乌(斯河)金(阳)公路起于雅安市汉源县乌斯河镇,经甘洛、越西、中所、普雄、昭觉、金阳,止于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全长354.56 公里。拟整治滑坡段为S208线乌斯河-金阳(芦稿镇)中的一段,位于越西与过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滑坡主滑方向30°,纵向长约140m,滑体中部横向宽约215m,滑坡面积约25700m2,滑体厚约4m,滑坡方量约10.3×104m3,其规模较大,属中型浅层滑坡。 据现场调查,白沙河1#滑坡K72+660~K72+750段内侧挡墙已推移变形,出现局部垮塌现象。 为分析评价滑坡坡稳定性及其对拟设线路的危害性,本次主要工作内容为工程测量及地质测绘,并辅以控制性钻探、采样测试等。工作中,主要依据以下规程、规范展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1 通过本次勘察,基本达成了以下预期目的与任务:调查滑坡区地质环境,详细查明滑坡范围、成因、滑动史、活动迹象;了解滑坡结构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评价滑坡稳定性,预测滑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规模;提供了滑坡防治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工作区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受横断山脉的褶皱、隆起与断裂,加上河流的急剧切割作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显现出典型的中山地貌特征。 白沙河1#滑坡位于S208线甘洛县城与越西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地形地貌属于剥蚀构造中山地貌,主要为砂泥岩分布区。地表被滑坡堆积层(Q4del)覆盖,其前缘剪出口标高约1375m,滑坡后缘标高为1400~1405m,相对高差25~30m。滑坡后缘边界呈“圈椅”状,滑坡体地表坡度25°~30°,坡体基本解体,处于变形失稳状态。测区内,坡体地形变化较大,多斜台、陡坎等微地貌,植被稀疏,多生长杂草及低矮灌木水,无居民居住。 2.2地层岩性 场区出露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松散堆积层及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地层。 2.2.1 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广泛,其成因类型主要为滑坡堆积层(Q del4)、坡残积层(Q dl+el 4 )等。 1)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层(Q4del):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厚度一般5~20m。 2)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主要由碎石土、角砾土及粉土、粘土组成,为附近基岩全(强)风化产物,现多为农田,松散,稍湿~潮湿,厚度2~10m。 2.2.2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 岩性主要由灰紫、紫红色泥岩、砂岩夹灰绿色泥灰岩、灰黑色页岩组成。厚度260~383m。 泥岩:褐红色,成分以泥质物为主,含少量粉细砂,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泥质胶结为主。岩性软弱,呈泥状,采取岩芯失水易开裂,采取岩芯极破碎,多呈1~5cm的碎块状,少许呈10cm~15cm的柱状,RQD=15~46%。 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泥质物为主,泥钙质胶结,薄~中厚层状构造。岩性较软,锤击易断,采取岩芯失水开裂。采取岩芯较完整,多呈10~40cm的柱状,少量呈1~7cm的碎块状;RQD=31~81%。 2.3地质构造与地震 2.3.1 区域断裂构造 工程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坳—凉山陷褶束内,其西侧紧邻康滇地

勘察技术方案

1 综合说明 本勘察方案,系根据业主提供的“某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招标文件及总平面图,对建筑条件和岩土工程条件进行分析并预测后制订的。 2 勘察方案 本勘察方案编制是根据拟建建筑物性质、设计对该工程提出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和我们对本工程已知岩土工程条件的分析,针对要解决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的。 2.1 拟建工程概况 “某工程地质勘察工程”位于朝阳区东四环东侧。建设内容为住宅及配套设施。 建筑设计方案为板楼,地上10层、2层,地下为两层,地下车库两层。配套用房为2层、地下2层。 2.2 本次勘察所依据的规范及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J366-2004);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7)《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 (9)《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92); (10)《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 (11)《土的分类标准》(GB145-90); (12)《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 (1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14)《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试行); (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6)《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GB17741-2005); (17)《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 (1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毕业设计滑坡开题报告修改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目巫山平乡滑坡治理工程设计 院河海学院业地质工程生胡正兴 号0312 指导教师唐红梅

、选题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源自实际工程项目的模拟设计 ,使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滑坡及防治的现状.理解和掌握常用的滑坡治理的基本概念、 原理、思路、方 法 和工程措施等,熟练运用数学、力学和计算机知识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工程造价预算和数据、图 纸处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熟悉实际工程项目实 施的基本要求、过程等,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为进入土木工程领域从事相关的教学、 和生产服务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内外研究现状 滑坡是一种地质灾害,其产生条件、作用因素、运动机理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致使预 测困难,治理费用也较昂贵,且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地质工程问题之一。近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 开展以来,国际上研究和防治滑坡灾害空前活跃, 各项研究进一步扩展和深入, 与科技进步,对滑坡体的加固措施向复合型、轻型化、小型化和机械化施工方向发展,土锚钉、加筋 土、格构锚固等防治措施也相继应用于滑坡治理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科技人员在深入研究各类滑坡的作用因素和形成条件的同时 规律的研究,为预防滑坡奠定了基础。 规律,以及滑坡分布的地震,气象水文, 人为活动规律。经济发达国家已完成全国以及重点灾害区的 滑坡分布图和灾害预测图,以指导国土的开发和利用,对国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 提高防灾意识,减少人为灾害的发生。 内部力学特征,增大抗滑强度而使变形终止;三是直接阻止滑坡的起动发生。 滑坡治理措施主要有:抗滑挡土强,抗滑桩,锚固工程。辅助措施有:排水工程,削坡减载、反 压固脚,前缘护脚等。还可以采取绕避,岩土强度加固法,抗滑明洞,柔性防护工程等治理方法。 三、主要研究内容 详见设计说明。每位同学应根据滑坡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对该滑坡进行治理施工图设计。 稳定性计算,方案比选论证,确定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方案进行具体的计算和设计、 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预算等,同时培养学生处理类似工程的能力。 课题任务要求:本毕业设计为导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 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综 科研开发 20年来,特别是 防治工程措施也在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础上向轻型化、 小型化方向发展,随着机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 ,70年代以后重视了滑坡分布 铁路部门在全国铁路沿线的滑坡调查的基础上, 总结了滑坡分布的构造控制滑坡规律, 地层岩性 总体说来,滑坡的工程防治主要有三个途径 是终止或减轻各种诱发因素的作用;二是改变坡体 滑坡 防护工程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发布时间:2009-3-12 15:05:19 浏览次数:654 前言 本规范的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管理。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彭轩明、张茂省、郑万模、赵松江、郭建强、张开军、李晓春、黎力、刘安云、张斌、马飞、孙党生、陈红旗、杨旭东、魏兴丽。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引言 为提高滑坡勘查技术水平,统一技术标准,确保防治工程地质依据充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滑坡勘查技术标准和较为成熟的方法技术基础上,并结合市政与工程建设,自然地质景观保护等编写而成。本规范将滑坡勘查作为动态过程,并将监测作为组成内容,强调采用信息反馈法进行全过程勘查,全文共分十三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规定、滑坡与崩塌分类及危害分级、滑坡调查、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设计阶段勘查、施工阶段勘查、主要勘查方法、物理力学试验与稳定状态分析、竣工地质报告等内容。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滑坡与崩塌分类及危害分级、可行性论证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勘查以及应急治理的勘查要求,并规定了主要勘查方法、物理力学试验与稳定状态分析、竣工地质报告等内容。本规范适用于自然滑坡防治工程的勘查,也可用于水利水电、铁道、交通、城建、矿山等行业的滑坡防治工程勘查。本规范中除特别注明外,可适用于崩塌防治工程勘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J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19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287—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9—1992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 滑坡landslide 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注:本规范中泛指已经发生的滑坡和可能以滑坡形式破坏的不稳定斜坡或变形体。

滑坡整治设计说明

XXXXXXX滑坡路段整治工程设计说明 一工程简况及方案确定 本项目位于XXXXXXXX,距XXXXXXXX城约5公里。从现场勘察情况来看,2014年7至8月期间,由于连续强降雨影响,致使XXX至XXX段路基、路面及道路外侧坡体均发生变形,出现裂缝,有滑坡迹象。XXXXXXXX交通运输局发现险情后,立刻安装了警示牌并派员二十四小时值班,疏导过往行人和车辆。 滑坡导致路面拉裂、沉陷 根据业主提供的《XXXXXXXXX山滑坡勘察报告》(由四川省XXXX岩土工程公司编制)分析,XX山滑坡位于XXXXXXXXXX,XXX公路从滑坡体中后缘通过。本次滑坡平面上呈“撮箕”状,滑坡发育在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中,为堆积层土质滑坡。滑坡体纵向长约58m,宽约44m,滑体平均厚度约7.0m,滑体体积约1.8×104m3。按滑体厚度分类为浅层滑坡;按滑体体积分类为小型土质滑坡。 为确保XXX线运营的安全,根据XXXXXXXX交通运输局的委托,我公司于2014年8月23日汇同XXXXXXXX交通运输局及地勘单位相关人员一起对该工点进行了现场调查。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和研究分析,形成了初步处理意见,确定采用以设置抗滑桩为主的挡防工程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相应的施工图设计。 二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三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1、气象 勘查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6.7℃,年降雨量1416.7mm,具有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布不均之特点。6~9月为雨季,降雨量达1011.2mm,占年降雨量的70.2%,年降雨日数181天,单日最大降雨量246.5mm,月平均风速1.0~1.6m/s,春、夏风速略大,秋、冬稍小,全年平均风速1.3m/s。相对湿度80%。 2、地形地貌 滑坡区位于XXXXXXXXXX山一带,区域地貌上属于以构造作用为主,具有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的丘陵,滑坡区北东侧最高点山顶海拔标高547m,最低点滑坡前缘季节性溪沟海拔标高491m,相对高差约56m。微地貌上滑坡区属于斜坡沟谷地貌。建(构 )

大余县吉村镇解放村团结组滑坡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二次)中标公示

大余县吉村镇解放村团结组滑坡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二次)中标公示 1.勘察设计质量要求:满足国家及地方相应现行规范要求并通过有关主管部门审查; 2.施工质量要求:符合国家施工验收规范合格标准。 经招标人组织,评标委员会(小组)评审,中标候选人排序如下: 中标候选人排序 中标候选人名称 单位资质等级 项目负责人姓名等级、证书编号 中标价 第一 核工业华东二六八基础工程公司、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甲级、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甲级 设计负责人:陈保平、岩土工程高级工程师、(略) 建造师:毛凯、市政公用工程二级、赣(略) 1.地质勘探费:单价132元/米; 2.地质勘探外业见证费:地质勘探费结算价的20%计取; 3.设计费:费率1.18%; 4.施工费:下浮让利费率3.1%。 第二 江西核工业工程地质勘察院、江西江汇地质工程勘察院 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甲级、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甲级 设计负责人:罗剑、岩土工程高级工程师、(略)

建造师:曾广亮、市政公用工程二级、赣(略) 1.地质勘探费:单价132元/米; 2.地质勘探外业见证费:地质勘探费结算价的20%计取; 3.设计费:费率1.18%; 4.施工费:下浮让利费率3.1%。 第三 江西省地质环境调查研究院、江西省天久地矿建设工程院 地质灾害防治施工甲级、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甲级 设计负责人:彭霑、岩土工程中级工程师、(略) 建造师:杨人焱、市政公用工程二级、赣(略) 1.地质勘探费:单价132元/米; 2.地质勘探外业见证费:地质勘探费结算价的20%计取; 3.设计费:费率1.18%; 4.施工费:下浮让利费率3.1%。 中标候选人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投标业绩:/ 中标工期:总工期120日历天,其中设计工期20天,施工工期100天。 现初步确定中标排序第一的核工业华东二六八基础工程公司、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为中标单位。 公示开始时间:2020年3月30日公示结束时间:2020年4月2日 监督单位:大余县自然资源局 监督电话(略) 大余县吉村镇人民政府 2020年3月30日

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组织实例模板

滑坡治理工程施工 组织实例 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组织实例 .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2.1. 施工总布置 施工布置应以保证明珠路的畅通、尽量减少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临设距施工场地近为原则, 具体的场地布置见下图, 可供施工单位参考。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2.1.1. 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削坡与格构刻槽施工: 空压机、 风钻、切割机。 锚杆施工: 锚杆钻机、注浆泵及注浆管、切割机、电焊机。格构施工: 搅拌机、切割机、电焊机喷锚面层施工: 切割机、喷射机、空压机 2.1.2. 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 总的施工顺序为载水沟施工T分层削坡(马道处施工排水沟、挖 植被穴)T锚杆施工或格构施工T喷射砼面层T坡侧挡墙施工T坡脚挡墙施工T格构中铺设植砖T绿化格构施工顺序为:肖U (清)坡T 刻槽T清坡T钢筋帮扎T模板安装 总施工工期计划175 个日历天 2.2. 工程测量与高边坡治理施工监 2.2.1. 工程测量 根据设计交桩或业主提供的控制坐标及水准点, 在工程开工前由测量人员用全站仪对削方坡顶部边缘线及工程整治区边界线进行统一的控制测量, 在削方顶边缘线两端及沿东西整治边界线路每隔3 0-50 米设1 个坐控制点及水准点, 并进行测量闭合, 使其闭合差符合T浇灌砼—砼养护。

规范要求。控制测量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 下发各施工队进行测量放线, 各施工队及时用砂浆保护好测量控制桩, 不能扰动和破坏, 每次测量均需对各控制点进行闭校核, 测量资料经检查复核, 经现场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方可进行工程实施。 2.2.1.1. 复核放线 施工进场后, 工程测量人员首先对测量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度的正确性进行复核, 在满足精度要求后, 经监理工程师批准使用, 并在施工过程中负责对测量标志进行保护。 2.2.1.2. 选点与标桩埋设 导线应根据总平面布设, 点位选在道路旁或设计施工图中的净空地带, 应坐落在稳定岩基或原状土上, 并保证通视要求和能长期保管, 导线点选定之后应及时用砂浆埋设固定标桩。适当考虑与邻标联测。 2.2.1. 3. 角度测量 角度观测采用全圆测回法进行, 各线导线网的测回数及测量限差与主格网角度观测要求相同。 2.2.1.4. 边长丈量 边长丈量的各项要求及限差, 与方格网边长丈量要求相同。

滑坡勘察报告

目录 1 前言 (1) 1.1任务由来 (1) 1.2勘察目的、任务 (1) 1.3前人工作概述 (2) 1.4勘察工作评述 (2) 2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 (3) 2.2地质环境条件 (4) 3 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7) 3.1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7) 3.2滑体特征 (8) 3.3滑带(面)特征 (9) 3.4滑床特征 (10) 3.5滑坡近期变形特征 (10) 3.6滑坡影响因素 (11) 3.7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剰余下滑力计算 (11) 4 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17) 4.1滑坡防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7) 4.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参数 (17) 4.3滑坡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17) 5 滑坡防治效益评估 (18) 6 结论与建议 (18) 6.1结论 (18) 6.2建议 (18) 报告内附表 1.滑体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 2.滑带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 3.砂、泥岩物性、抗拉、抗剪、变形试验成果统计表 4.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报告内附图、附件 1.工程地质平面略图 2.滑坡体裂隙分布平面图 3.滑体等厚线图 4.滑床顶面等高线图 5.试验成果报告

报告附件 1.工程地质勘察附图册 (1)工程地质平面图 1:500 (2)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 (3)探井工程地质展示图 1:100~1:200 (4)探槽工程地质展示图 1:50 (5)钻孔柱状图 1:100~1:200 2.成果报告数字化光盘

1 前言 万州区地处重庆市东大门,位于三峡水库的腹心地带,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水路交通是万州的重要交通途径,在万州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红溪沟港区作为万州的门户,为万州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滑坡一旦失稳将给港口带来重大的危害。 1.1 任务由来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庆市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位于长江左岸,为三峡工程淹没重建区。三峡工程库区正常蓄水时滑坡处于半淹没状态。目前万州港务管理局红溪沟港口淹没重建一期工作正紧锣密鼓的加紧建设,然而近年来该滑坡变形加剧,滑体上建筑物多处出现拉裂现象,地面开裂现象十分普遍,并在继续发展。1998年雨季勘察区斜坡出现大规模滑移变形,裂缝特别发育,在斜坡中部180~195m段出现房屋变形,1999年雨季勘察区又出现新的拉裂变形,在1998年滑坡范围的基础上,面积又有所扩大,变形进一步发展。2001年8月的特大暴雨期间,滑坡进一步出现变形,这给三峡工程蓄水后红溪沟港区的淹没重建带来重大影响。滑体上目前居住有近50人,三峡工程库区一期蓄水在即,滑坡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为加快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滑坡治理工程进度,确保港口的淹没重建和滑坡体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2001年7月我院受重庆市万州港务管理局的委托,承担了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该局要求我院在已有的勘察资料基础上,按照有关要求、规范编制勘察报告(不投入实物工作量)。2001年8月我院完成报告编制任务后,该报告送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审查。2002年1月经专家初审,指出该报告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如下三点:1、需补充、完善滑坡的特征要素;2、需补充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参数;3、补充计算滑坡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根据专家意见,我院于2002年3月进入勘察现场,有针对性地投入实物工作量开展勘察工作。本报告即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而成。 1.2 勘察目的、任务 1.2.1 勘察目的 本次勘察工作的目的是:在充分收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查明滑坡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并对滑坡的稳定性及危害性作出评价,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对滑坡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为滑坡综合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及治理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1.2.2 勘察任务 本次勘察的具体任务是: 1.查明滑坡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 2.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查明滑体、滑带、滑床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力学特征; 3.分析滑坡产生的主次条件和滑坡成因,计算并评价滑坡在各种荷载组合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 4.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预防与治理方案建议。

滑坡整治工程设计说明

滑坡整治工程设计说明 一滑坡体概况 1、自然概况 ***滑坡为古滑坡,位于长江北岸原***镇、***及***之间的南麓斜坡上。滑坡区是新城建设规划中县财政局(正建)、县师范附属小学、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建成)以及数十栋移民住宅楼(建成)所在地,***至奉节及老***城的***大道(正建)在其后缘通过。 由于当地降雨量大,地面排水不畅,大气降水、滑坡区内居民生活污水流入滑坡体内,加上古滑体上人为活动频繁、单位办公大楼、移民住宅楼的建设,以及各种挡墙基础的开挖,特别是滑坡前缘的切脚开挖,使座落在古滑坡体上的部分房屋、排水沟、地面有拉裂变形现象,出现人工因素诱发的局部复活,属局部蠕动变形,目前整个滑坡仍处于稳定状态。 在新城的建设中,双江八组产生了大面积复活体,坡面产生大量张拉裂缝,引起楼房基础开裂,需要及时治理,如复活体继续发展下去,将引起古滑坡的复活,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城镇规划和建设,不论对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稳定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损失。 ***滑坡(A区)位于长江与小江所夹的东侧三角区的河谷斜坡上,该滑坡的西边界从天宫包垭口东开始,向东至石鞘湾村西侧,东西长约820m.西部前缘切出公路南侧(高程为201m),东部前缘在公路北侧的陡崖上(高程为237m),东侧后缘在谭家梁下的基岩陡崖下(高程为276m),南北宽100~350m不等,面积约2×104m2。滑体厚度2~

30m 不等,总体积约110万m3,为大型堆积顺层滑坡,平面形态略呈圈椅状。 受岩性和施工影响,古滑坡上产生了方向、成因、地质环境不同的三个滑体。(1)双江六组滑坡,位于滑坡西部,该滑坡已由新城建设委员会委托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站,进行了滑坡的勘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已做了整治处理设计,其方案是墙背锚索抗滑桩支挡,目前大部分工程已施工完成。勘察期间,未发现已整治过的边坡及上方山坡有变形的迹象。 (2)双江八组复活体,位于古滑坡的中西部,是由人为因素诱发的局部复活,其前缘至公路北侧,高程206m,后缘在移民楼37号及38号后约10m处,高程约231m,具典型的圈椅状地貌,东侧以移民房为界,西侧以正建的武装部西侧为界。复活体东西宽130m,南北长180m,厚度3~12m不等,复活体体积约15.3万m3。目前在滑坡体上有二栋已被拉裂的七层楼房和被毁坏的居民平房。 (3)附属小学滑坡,位于滑坡东区,西起农行双江营业部、东至财政局迁建区东侧,东西长约560m,南起兴旺路、北至谭家梁陡崖下,南北长160~350m,滑体厚20~30m 不等,目前财政局、师范附小、油脂公司等单位正在该处进行紧张的迁建工作,滑坡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2、工程地质概况 ***滑坡(A区)区内分布的主要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层和侏罗系中统沉积岩层。(1)第四系松散层 本区分布的第四系地层主要是滑坡堆积、坡积和残积的粘性土及碎石类土。 粘性土:以粉质粘土为主,分布厚度不均,一般山坡平缓处厚度可达5~8m,稍陡的山坡分布厚度一般不大于1m,褐灰色及土黄色,质地不均一,粘性较好(属泥岩风化而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 教学副院长: 院长:

一、专业代码:081402 二、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三、标准修业年限:4年 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地质学和工程学专业基础,掌握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系统掌握工程勘察、工程地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领域相关工作岗位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六、基本要求: (一)具备大学生的基本素养 具有基本的人文社科理论知识和素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有道德,有思想,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具备工程学的基本素养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情操。 (二)具备工科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三)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及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等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地质学基础,并通过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技能。 (四)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 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和振动与波动基础的基本知识,培养岩土力学分析的基本能力。 (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物探、工程地震学、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和强震观测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 (六)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获得岩土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领域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 七、主干学科: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xx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xx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场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黄洞村玉泉七号路商铺南侧。坡前商铺以外为约15m宽的道路,道路北侧为新建工业区(厂房三层、员工住宅六层)。场区东面、西面和南面均可见大面积开挖削坡,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场区(滑坡)地处丘陵北坡(原坡顶高程114.51m,坡脚37.62m),原自然坡度<30°。坡下人工开挖(约5~15m)并削坡放坡,现状坡度18~25°。人工开挖等人类活动强烈破坏了岩土体的稳定,加剧滑坡体的下滑,出现滑体土体严重开裂、错动、下陷、剪出等现象,并且险情正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随时可能引起更剧烈的滑动,对附近建筑物、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潜在严重威胁。 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一、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根据广东省地质工程公司提交的本场地勘查报告,本场区地层情况:1、松散土类主要为第四系坡积层(Qdl)和残积层(Qel)。自上而下为:(1)坡积层(Qel) 主要为粉质粘土,区内大部分地段都有分布。土黄、红黄等色,湿,可塑为主,遇水易软化。据收集的钻探资料,该层层厚约 3.00~5.00m,滑体中、前部稍薄。 (2)残积层(Qel)

为碎屑岩风化土,据现场调查主要为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风化而成的粉质粘土,局部含较多风化碎石。 灰黄、棕红等色,稍湿,硬塑为主,遇水易软化。该层层厚约25.00~33.00m. 2、硬质岩类场区及滑坡所在山体地层露头(后人工揭露)均为碎屑岩,岩性为薄层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单层厚5~30cm,产状50°∠45°。根据其风化程度及揭露情况,自上而下分为:(1)全风化岩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灰黄色、红褐色,岩石风化为土状,结构已基本破坏,原岩结构尚可辨认。层面标高约25.00~73.62m,厚度约1.90~15.00m.(2)强风化岩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灰黄、灰白、红褐等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原岩结构可辨认,呈半岩半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层面标高约13.00~71.82m,厚度约0.70~18.30m.(3)中风化岩高层分布于整个场区。灰黄、灰白等色,裂隙发育。层面标高约2.00~67.72m 二、地下水特征 据收集的资料,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类型,贮存于第四系土层孔隙及基岩裂隙中。场地地下水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侧向补给,以蒸发和泉水等方式排泄。场地附近未有地下水开采等现象。滑坡体中、上部大面积开裂,土体松动明显,对降雨入渗补给极为有利。场地各岩土层属中等~弱透水性地层。

勘察技术方法知识点总汇

勘查地质学1~7章知识点总汇 一、名词解释 1.矿产勘查 2.矿业权 3.探矿权(采矿权) 4.矿产资源所有权 5.勘查周期 6.矿产普查 7.靶区优选 8.可行性论证 9.矿石贫化率:是指所采下、运出矿石品位与原地质品位相比的品位降低率。主要是围岩、夹石混入和高品位矿石丢失所造成。 10.选矿回收率:需选矿石在经选矿后的精矿产品中,某金属总量与入选原矿中该金属总量的百分比。 11.控矿因素 12.矿物标型 13.找矿标志 14.铁帽 15.近矿围岩蚀变 16.成矿规律 17.成矿期 18.成矿系列 19.成矿模式 20.成矿预测 21.重砂找矿法 22.剥土工程 23.探槽 24.找矿模型 25.矿体地质 26.矿体的变化性质 27.矿体变化程度 28.含矿系数也称含矿率 29.矿床勘查类型 30.勘查精度 31.勘查误差 32.勘查程度 33.勘查深度 34.水平勘查 35.勘查间距 二、填空 1.矿产勘查方法的性质:以为基础,以为中心内容,以为目的 2.矿产勘查具有性性性性性的特点。 3.矿产勘查方法的研究方法有、、、、。 4.矿业权包括和。

5.勘查阶段分为、、、。 6.普查的工作一般过程有、、、。 7.勘探设计根据其性质、任务与范围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矿区勘探的总体设计和局部地段的具体勘探工程项目的单项设计. 8.靶区优选的工作方法有、(和)、。 9.采矿方式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 10.规模大的断裂构造往往是导矿构造,而规模小的断裂构造通常是配矿、容矿构造。 11.断裂构造通常从地表到深部存在断裂破碎带→密集节理裂隙带→韧性剪切带的渐变趋势。 12.向斜构造有利于形成外生矿床的部位是向斜轴部、向斜中的洼陷部位(盆中盆);有利于形成内生矿床的部位是复向斜中的次一级背斜、向斜构造的扬起端及转折端、向斜与断裂构造的交切部位等。 13.大多数内生铀矿床与酸性岩浆岩关系密切,少量与中性、碱性岩浆岩有关,与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的关系不大。 14.在单个成矿期中,主要沉积矿床形成规律的成矿序列(图3~8),自老而新大致以Fe→Mn→P→Al→煤→Cu→盐类顺序出现 15.早期海侵阶段的成矿序列,形成海相为主的Fe、Mn、P等沉积矿床;海进海退的转折部位,首先形成煤及铝土矿,海退后形成含铜砂页岩和膏盐矿床。 16.压力和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是影响变质作用及有关的成矿作用的主要因素。 17.找矿标志接其成因类,可分为地质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地球物理标志、生物标志和人工标志五类。 18.在铀矿床氧化露头上,常常生成黄绿色的次生铀矿物,色彩鲜艳,具强放射性, 19.地球物理标志主要是指各类物探异常,实质是反映地质体的物性差异 20.生物标志主要指植物标志。植物体内成矿元素的异常和因此引起植物群落、种属的发育及生态变异,称为生物找矿标志。 21. 世界上70%的金矿、62%的镍和钴、60%以上的铁矿形成于前寒武纪;80%的钨矿形成于中生代;85%以上的钼矿形成于中、新生代;50%的锡矿形成于中生代末;40%以上的铜矿形成于新生代等。外生矿床中,世界范围内的煤主要形成于石炭一二叠纪;石油主要形成于新生代;世界上的盐类矿产主要形成于二叠纪。 22.我国主要的成矿期有、、、、、、、。 23.内生成矿物质主要有三大来源,即上地幔源、地壳同化源、地表渗滤源;此外,少部分矿床可能属于宇宙源。 24.随着地壳由早期→晚期的演化,成矿物质来源渐趋复杂,由单一向混合的多来源发展。愈晚的构造单元,构造层次愈多,矿床具多成矿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因类型的特点。 25.矿床共生,基础在矿物共生和元素共生。 26.矿产勘查技术方法依据其原理可划分为:地质方法(主要有地质填图法、碎屑找矿法和重砂找矿法等)、地球化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遥感遥测法、探矿工程法等。 27. 地质路线和观察点的密度,视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矿化情况而定。其点、线距一般在图上为l cm左右。在地质构造简单地区,可适当放稀,在矿化有利地段则应适当加密。 28.野外填图的基本方法是穿越法和追索法。 29.样品原始重量要求为20~30kg。在野外要将样品要进行初步淘洗,一般洗至灰色获得20g 灰砂为准。 30.重砂成果图表示方法有圈式法、符号法、带式法及等值线法四种。 31.探槽是一种在地表挖掘的槽形工程。探槽横断面呈倒梯形,一般上宽1.0~1.2m,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