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体制中的弊端及建议

中国科研体制中的弊端及建议
中国科研体制中的弊端及建议

中国科研体制中的弊端及解决方法思考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科研体制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所缓解,如在经费分配上打破平均主义、应用研究机构面向市场、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试行招标制等。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除, 现行科研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严重的弊端。

一、存在的弊端

(一)科研与经济脱节,科研成果供需失调

我国科研与经济脱节由来已久,企业需求与科研界的供给不能较好地衔接起来。一方面,每年产生的科研成果不少, 但大多成了样品或展品,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通过鉴定并宣布“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不少,但真正在市场上产生效益或得到应用的极少。另一方面,企业对科研的需求虽很迫切,但有问题有难点却找不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当然这里讲到的“以市场为导向”是针对应用研究与开发的;而基础研究尤其是纯基础研究,需要突出的是创造性和自由探索,而不一定首先想到市场,更不应强调以市场为导向。

(二)行政干预代替科学决策,科研缺乏自主性

导致科研缺乏自主性的两个根本原因是科研管理层次过多和专家管理体制的缺陷。我国科研组织单元往往从属于

一个或多个主管部门,从项目申请、经费拨款、经费匹配、组织论证、评审验收到鉴定评奖等,都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或“协调”管理。随着现代科研日趋复杂化、大型化, 管理层次增多虽难以避免,但是各层次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沟通,具有明晰的职能分工。若某研究所欲争取国家项目,其面对的主管部门不仅包括上级机关,还有部、委中的相关司局;若是所谓“跨局”(即科研内容同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能局)的项目,还必须应对几个司、局。目前的项目,哪怕是新立项的项目,大多数被要求经费来源多元化。也就是说,如果再横向争取一些经费,横向合作单位又有主管部门,而这些主管部门对于项目管理又都各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并且管理办法处于频繁的变动之中(通常2~3年一变),结果是对同一个项目往往形成各主管部门“今天你检查,明天我验收;今天你需要上报表格,明天我要求出阶段性成果”等政出多门、多头干预、职责不清的现象,让基层科研组织应接不暇。

科研管理部门一般都设立有层次不同的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有的是正式的或长期性的,有的是短期或临时性的。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的专家大多有自己的科研项目,一些专家同时是多个委员会或专家组成员,加之各种会议名目繁多,专家供不应求,因而就出现了专家“赶场”和“评审专业户”现象,乃至常常出现“走过场”、“搞形式”的评审会。专家发挥作用有

限,势必影响主管部门业务管理人员的判断,也影响决策者的判断。这些业务管理人员和决策者(通常或曾是科学家)虽然具有某一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但一个人如何能够应付这种多种类项目的局面!何况随着现代科研的发展、学科的分化,一个人的专业知识终归十分有限。于是,决策人员就有可能只听从某些专家甚至某一个项目负责人的一面之词,甚至仅从相对熟悉程度或关系出发来决定项目的取舍,增加了项目决策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由于存在这种专家体制的缺陷,在许多决策者的眼里行政干预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三)研究机构相对封闭,低水平重复研究严重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形成的科研“五路大军”,除部委所属的研究机构因部分转制有所变化外, 其余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变化不大。长期以来,各路大军之间学科布局趋同,自成体系,合作与交流不够。尤其是在大学研究机构和国家院所之间,由于职能定位和分工不明确,导致互争资源、不相往来。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封闭实质上是一种体制性浪费资源的形式。

就单个研究所来讲,大部分研究所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不了解本领域世界发展的最新进展。这一方面固然是受制于信息设施不足、参加国际交流经费不够的限制,但更主要的方面是开放意识不强、研究水平不高,因而很难与国际同行以平起平坐、对等的“态势”进行合作和辩论。

研究机构国际化与其研究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而我国大部分研究机构很少雇用国际工作人员,这应是研究机构相对封闭、国际化程度不够的最直接表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研究水平不高,在国际化和研究水平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国际化程度不够, 影响了研究交流和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研究水平不高, 又抑制了国际化程度。科研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如何扩大研究机构的开放程度、提高国际化水平,关键是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我国研究机构数量庞大、人员经费不足,是导致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本来有限的经费大多数用在了人员消费(包括补充工资、资金、他用等)上, 真正用于科研的只有1/ 2 。僧多粥少, 维持生存尚且不易, 谈何发展!于是只好涌向“短、平、快”的项目或挑选跟踪国外热点的风险性不大的题目。结果是:对基础研究来讲,“修补性”成果多,而原创性成果少;对应用与开发研究来讲,跟踪性成果多,技术上往往“慢半拍”,或仅为用作某种“敲门砖”。

(四)评价体系不健全, 健康的科学共同体尚未形成

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科研项目评价、研究机构评价和研究人员评价等系统。评价体系不健全表现在以下方面:各评价系统内部的评价制度不规范,且缺少稳定性;评价系统之

间缺乏衔接和配套;对评价指标的机械理解和操作;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和轰动效应。如对科研项目的评价,立项前有条子,论证不过是拨款的过场;论证时有票子,大家都说好; 中评时有路子,旅游开会任逍遥; 验收时有法子,不是“国际先进”就是“填补国内空白”。再如对研究机构的评价,先由主管部门找一些管理研究人员制定一个“指标体系”,搞定打分加权办法,每年再出一个“蓝皮书”。据许多研究人员反映,这套操作的结果,往往“正面作用还不如负面效应”。对研究人员的评价更是机械,一篇SCI 论文多少分,一本专著多少分,一份专利多少分??且与职称、奖金挂钩,全没了科学道德的崇尚和科学精神的“斯文”。当然,以上的例子不能概全, 例外的情况也有, 即使有例外, 那也已不占主流。

科研过多地与职称、津贴、地位(包括官位)直接挂钩, 科研基金、奖励和论文成为显示权利与成就的标志;奖励、评定、学术成果鉴定、评论审阅中不符合实际的“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等评语、结论比比皆是, 缺乏实质性的意见和真正的学术批评;这些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弄虚作假的情况,致使大家不敢相信国内刊物上的结果,有人干脆不看国内刊物。

我国在科研评价体系上的弊端、局部精细而宏观混乱的原因,是由于健康的科学共同体尚未形成。所谓科学共同体,也叫学术共同体,是指长期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受过专门训练、相互之间有较强信息联系的科学家组成的集团。

它不是具体指某一个法人组织,但在无形中形成了一整套共同约定的规范。基础研究要做出前沿性原创成果,非得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不可,但如果为了应付年年考核,谁还甘愿去碰“创新性强、风险性更大”的难题呢!

二、解决方法思考

(一)面向用户开展应用类研究所的项目。将科研人员的价值观由以研究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即由“研究——市场”计划模式转向“市场——研究”的市场模式。

(二)立足创新促进基础研究项目。基础研究尤其是纯基础研究,要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自由探索精神,而不一定总是首先考虑效益,更不应该强调以市场为导向。

(三)在科研管理上,政府应大力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与课题保持一定的距离,依靠科技中介机构完成课题的委托与评审。

(四)评价体系在局部可以做得很精细,但在宏观层次就应有所不同。基础研究的评价应交由科学共同体去做,应用与开发研究则由投资方自己去做,再“不合评价指标”, 但只要投资方认可也无妨,反之,即使再符合指标体系, 如不符合投资方的要求, 也是个失败的项目。

(五)建立技术研究开发的风险制度和回报机制。

(六)规范经营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姓名:王景专业:13级国际商务2班学号:20132201032044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09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表现,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趋于过热。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0%。这几年,我国政府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将来又会变成生产能力,有可能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生过剩问题重复出现。近几年,我国不仅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2003年、2004年、2005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产业,2006年投资集中在化工产业,出现了一波波的投资“潮涌现象”。 (三)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通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经济问题对策的思考 (一)政府对付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升的长期对策 首先,应该是建立价格基金,对低收入阶层发放物价补贴。其次,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要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通胀率的感觉也明显不同,承受能力则更不同。三是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物价上涨的形势,以稳定通胀预期。四是抑制公共服务品

中国食品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管制经济学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及解决办法 姓名胡克 学号 120107100112 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班级 12经济(1) 教师朱晓燕 2014年12月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及解决办法 摘要: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食品安全“四面楚歌”,各种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 关键字:食品安全;管制;法律制度;消费者 一、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倍诺食品安全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所以食品安全很重要。 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止于当今,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管是食品开发商利欲熏心,各部门责任边界暧昧不清,还是法律惩罚力度欠缺,质监松懈等问题,都是引发食品问题的表面因素,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现有食品安全监管的领导体系制度上。以下从多个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做具体分析。 (一)法律体制的羸弱 1.法律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不完善,作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核心的《食品卫生法》,并无法对整个链条的每一环节进行严格而有力地监管,致使许多执法空隙和安全隐患的存在。 首先,现有的一些食品其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不仅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甚至远远低于国际指标,而更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形成食品安全隐患的巨大漏洞,这都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的行为愈演愈烈。 其次,对违法者处罚相对过轻。根据我国现有《食品卫生法》的相关规定,食品安全违法者均做罚款处理,违法企业也仅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但相对于某些暴利型产品,罚款显得微不足道,处罚行为显得杯水车薪,违法者不怕被罚,食品安全问题只增不减。 2.执法部门的失责 执法部门的不作为。执法部门针对食品违法者的执法行为不到位,不能尽其所责是执法部门最大的不作为。在食品法已经存在缺陷的条件下,执法人员不能严禁恪守法律条款对食品违法问题做严厉的打击,甚至为避免麻烦和安全对违禁食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于消费者的投诉,更是存在处理速度慢,推诿扯皮等突出现象,严重损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生产环节问题 1.食品生产集中化程度低 食品生产集中化程度低,就造成了标准的难以实施,产品质量的信息难以汇总。不利于企业增强良性竞争意识,提高食品质量。而作为食品来源的农鱼牧业,其质量状况受到农药、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影响。无法从食品源头进行监控,必然导致食品不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2.生产利益驱使 生产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均追求利润最大化,质检过严必然提高成本,使利润缩减。相对而言大企业控制较严,但是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让我们看到了大企业的严格质量控制形同虚设。更有利益的驱使下的食品生产者,置消费者生命安全与不顾,生产违法违规的食品以牟取暴利。

中国科研体制中的弊端及建议

中国科研体制中的弊端及解决方法思考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科研体制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所缓解,如在经费分配上打破平均主义、应用研究机构面向市场、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试行招标制等。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除, 现行科研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严重的弊端。 一、存在的弊端 (一)科研与经济脱节,科研成果供需失调 我国科研与经济脱节由来已久,企业需求与科研界的供给不能较好地衔接起来。一方面,每年产生的科研成果不少, 但大多成了样品或展品,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通过鉴定并宣布“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不少,但真正在市场上产生效益或得到应用的极少。另一方面,企业对科研的需求虽很迫切,但有问题有难点却找不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当然这里讲到的“以市场为导向”是针对应用研究与开发的;而基础研究尤其是纯基础研究,需要突出的是创造性和自由探索,而不一定首先想到市场,更不应强调以市场为导向。 (二)行政干预代替科学决策,科研缺乏自主性 导致科研缺乏自主性的两个根本原因是科研管理层次过多和专家管理体制的缺陷。我国科研组织单元往往从属于

一个或多个主管部门,从项目申请、经费拨款、经费匹配、组织论证、评审验收到鉴定评奖等,都需要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或“协调”管理。随着现代科研日趋复杂化、大型化, 管理层次增多虽难以避免,但是各层次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沟通,具有明晰的职能分工。若某研究所欲争取国家项目,其面对的主管部门不仅包括上级机关,还有部、委中的相关司局;若是所谓“跨局”(即科研内容同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能局)的项目,还必须应对几个司、局。目前的项目,哪怕是新立项的项目,大多数被要求经费来源多元化。也就是说,如果再横向争取一些经费,横向合作单位又有主管部门,而这些主管部门对于项目管理又都各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办法,并且管理办法处于频繁的变动之中(通常2~3年一变),结果是对同一个项目往往形成各主管部门“今天你检查,明天我验收;今天你需要上报表格,明天我要求出阶段性成果”等政出多门、多头干预、职责不清的现象,让基层科研组织应接不暇。 科研管理部门一般都设立有层次不同的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有的是正式的或长期性的,有的是短期或临时性的。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的专家大多有自己的科研项目,一些专家同时是多个委员会或专家组成员,加之各种会议名目繁多,专家供不应求,因而就出现了专家“赶场”和“评审专业户”现象,乃至常常出现“走过场”、“搞形式”的评审会。专家发挥作用有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说,自1978年中国经济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让全世界瞩目。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持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但中国的经济模式却存在很大的弊端。 曾有学者说,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也是最没有效率的经济体。现在,我就以下的三方面来谈我国的经济。 一、关于中国的经济总量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地位不容忽视,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投资海外并不多,我们的经济实力即经济总量就基本等于我国的GDP。有些人说,我国国民收入已经进入上中等国家行列。表面上,中国的平均工资也一直在增长,可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人民大都还是很贫穷。那是因为大部份流向了少数人。而他们的财富大都是来自于行政审批、金融腐败、公共资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垄断行业收入。 再者,中国GDP的增长,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以及廉价劳动力的财富榨取。中国经济在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同时,却唯独牺牲了中国人民的福利,不仅是牺牲了这一代人的福利,更掏空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之一。空气和水的污染物浓度损害了人身健康、也造成了农业收成的损失。有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呼吸着不达标的空气。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窘境,环保总局页承认:中国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剩下6种,5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可谁知,10多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完全的石油出口国。 二、中国的外贸实力 从很多数字来看,中国外贸额度很大,位于世界“三甲”之列。但综合考虑外资对外贸的贡献等因素,中国外贸在世界上的位次也要后移。 出口产品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外贸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外贸数量虽位居世界前列,但出口产品结构却相对落后。中国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出口来支撑经济发展,出口产品主要是缺乏技术含量的低级加工产品,如玩具业、制鞋业与纺织业,凭藉的优势是廉价的中国劳动力。这都是牺牲国人利益换来的,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实现转型和提高效益,生产越多,中国人就被剥削得越厉害。美国苹果公司和英国金融时报先后来中国的“富士康”调查显示,富士康打工者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月工资不足50美元,还不到美国同类工人2小时的工资。是这点儿工资,还经常不能按时拿到。有人或许会说,我们中国最多就的就是人。可是,现如今我国正在快速的迈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据联合国的数据报告,我国的出生率已经连续几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样会直接导致劳动力的下降。且许多的学者认为,如果我国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我国就会“未富先老”。 可见,我国虽是一个贸易大国,但是一个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外国资金和技术的贸易大国,而不是一个贸易强国。中国的外贸质量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三、外汇储备 一定程度上外汇储备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而一个国家的外汇财富储量不仅包括官方的,还包括民

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三无”食品,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 2、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3、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4、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的食品标准、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5、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分为如下几类: 1,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和生化学污染素主要包括农物毒素。 2、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由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大量存在。例如,沙门菌病、弧菌病、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等。 3、食品加工生产过程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加工生产过程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操作。 4、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食品弄虚作假等违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法现象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食品安全是一个整体的战略体系,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才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战略体系。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问题,同时对参与国际农业乃至食品产品的贸易竞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管理权限要清晰。责权要分明 国家应从宏观上调控,由专门食品安全部门负责,实行统一认证、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分级;在政策上扶持安全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与市场价格体系。 2、加强管理,引导健康消费 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配合,多方协调,离不开投入部门、产出部门、管理部门、技术监测部门及各社会团体的大力配合与支持。所以应加强宣传和领导,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 3、加强食品安全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学科较多,在科研领域要加强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我国科学的安全食品战略体系。 4、建立市场准入制 在我国,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已建立了一批面向全国的大型安全食品批发市场,所有商品需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场销售,并实行安全食品市场准入制,对不符合绿色安全要求的食品限制进入市场。

施一公:这种愚蠢的状况不变,中国高校和科研人员都将是免费为

复工后回家,身上哪儿最可能沾染病毒? 随着各地大面积复工复产,下班回家后的居家消毒工作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通勤路上如何防护?办公室里要注意哪些细节?在食堂用餐应规避哪些风险?回家后怎样消毒?别急,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复工防疫指南”,你关心的这些问题都在这里。 上班途中 上班可以比平时更早的出门,留给自己多一些选择余地。尽量少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班车上班。 —私家车— 配备口罩、消毒湿巾或免洗手消毒剂等消毒和个人防护用品; 开窗通风,并对接触物品表面(车门把手、方向盘和座椅等)进行消毒。 —出租车— 关闭车内空调,开窗通风; 全程佩戴口罩,减少交流。 —公共交通— 全程佩戴口罩,一次性手套,尽量不要用手直接触碰眼睛、口鼻;隔座而坐或者选择空一点的位置站立,保持与其他乘车人距离。 1 / 11

—口罩— 口罩建议戴一备一,最好能做到4小时一换。 —手套— 普通手套即可,注意更换清洗即可。 —纸巾、消毒湿巾— 干纸巾用于喷嚏、擦拭、洗手后擦干等; 消毒湿巾用于不方便及时洗手时擦拭、物品擦拭。 —一次性马桶垫— 至少随身备一个,如路上恰巧需要如厕。 —一次性垃圾袋— 封口袋、塑料袋等,不方便丢弃时候暂时密封用过的消毒纸、湿巾等。 电梯间电梯间的危险是无形的,在空气不流通,人员极其拥挤的环境下,极易滋生细菌。 乘坐电梯的过程中一定要佩戴口罩; 用一次性手套、纸巾、塑料袋等物品接触电梯按键; 乘电梯时少交流。 如果楼层不高,建议走楼梯。 2 / 11

3 / 11 办公室 特殊时期,与同事共处交谈保持1米以上距离,办公室内人数较多时可以佩戴口罩,能利用网络软件进行交谈的,就“网聊”。 一定要保持办公室内环境整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 办公用品建议每日定时擦拭消毒,使用频繁可以多消毒几次,尤其公用物品应格外注意! 办公室内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包好确认扔入垃圾桶,垃圾及时清理,不要过夜!勤洗手、多饮水。在吃饭前、如厕后适当使用肥皂和洗手液,用流动水严格洗手,最好晾干或是用一次性纸巾擦手,毛巾容易隐藏病毒细菌。 就餐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 的影响 ——— 皇全——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王翠婷张雅霖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4) 摘要: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悠久的历史中,不仅有文化的传承,也有政治制度的传承.虽然其问有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 替,可是有一些政治是一直延续着的,他不是在一成不变的延用到今天,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时的实际背景而加以变动.但是我国重伦 理政治,重礼仪道德,等级制度,尊君,重民养民的这些政治思想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在还是不曾改变的.这种政治思想也为当 代的政治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促进了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关键词:伦理政治;道德;等级制度;重民思想 中图分类号:D6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92—01 我国传统的政治通常实行的是伦理政治,重视礼仪和道德.我国古汉 语中的"政"指国家的权力,制度,法令和秩序.政还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 价值的设定.历史上"哀公问政"的典故中,政者正也,"正"就是指儒家倡 导的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就是爱与敬的道德设定."治"指管理,或实 现安定状态.治国安邦,治理百姓,天下大洽也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国 传统的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重点在于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 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 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 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一

,伦理政治对中国的影响 伦理政治就是政治与道德相互融合,包容,政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以 道德为_圭_导,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以道德标准评价作为政治清明主要标志.我国把法治与道德视为对立,使道德停留在个人自觉,内省层面,缺乏外在强制约束力.传统的政治就是民刑不分,单独依靠 道德的约束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在当时,如果大权掌握在缺乏道德自省的人手里,那么就是空谈政治,就是统治者借助道德进行恶行的遮羞布. 当时的社会法律意识淡薄,人人以道德为标准去衡量一个的人对与错或好与坏,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标准,法律不是保护伞,不是宪法,不能保证百 姓的权益.设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1.伦理政治的优点.例如,强调人道德自律,特别是统治者的内圣外 王,提升了整个民族的道德.但是要做到道德与法律的良好结合.这些 好的方面都为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现代我国在位的每 一 个领导人必须是要德才兼备的.像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是深受 人民爱戴的,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德行.这就是传承了几千年一直不变的 中国传统政治对中国当代政治的好的影响. 2.伦理政治的弊端.比如,法律意识淡薄.我国现代是一个依法治 国的国家,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如偏远的,闭 塞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还保留着以前那种轻法重道的观念,他们仍认为道德是评论一切的标准.甚至是一个有道理权威的人可以代替法律部门 执法.有些人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们的道德行为被人们唾弃,因此, 他们就要被处罚.道德还是他们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这就是我国传 统政治对中国法律化的阻碍.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地 缘辽阔,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这种道德观太深人人心,还是给中国的法 律化带来了一些阻碍. 二,礼仪制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维护皇权和整个封建制度的重要手段,它 和封建法律交互为用,互相补充.至古以来就有"亲亲,尊尊,君臣父子"

中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挑战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标志着中国经济新一轮调整和转型的开始。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回调2007年下半年就已经显现,2007年第三季开始中国经济季度经济增长率就逐季下降,表明经济的周期性回调要早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就已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投资增长偏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通过出口关联部门,从下游的加工贸易制造部门延伸到上游的能源材料部门,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形式直接冲击。国内股市和房市迅速降温引发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通过房地产关联部门,影响到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化工业部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下滑深度,是我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如此之大,从表层上说是由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并造成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回落和就业下降,但深度原因是主要即有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和外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也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这些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也必须通过新一轮调整和转型逐步加以解决。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1年的38.5%上升到2007年的64.8%,200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仍保持在60%左右。这次金融危机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并对投资、消费和就业等产生广泛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明显增加,我国稳定出口市场和份额难度明显加大;全球失衡在平衡调整,使外部需求收缩幅度加大、持续时间拉长。这些都表明,继续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效扩大国内需求,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不仅对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具有现实紧迫性,而且对迎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后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如果说危机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经济繁荣和市场扩张,还可以使我们依靠扩大出口来平衡迅速扩张的生产能力的话,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和市场收缩,已经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以往在经济规模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相对不大的情况下,依靠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可以支撑高速增长的话,那么随着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供需平衡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持续减弱,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将不断加剧。 绿色能源革命史我国科技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走“绿色复苏”之路,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抢占绿色能源和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 析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我们遇到哪些问题?我想围绕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我个人觉得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腐败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强大的人口压力,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引发了我国严重的生态平衡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

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耗和环境的严重制约。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另外,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程度还在加剧。有关测算结果显示,这些年来我国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2800亿元以上。 改革开放中,中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造成了中国目前的官员腐败行为,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腐败所造成的恶果是一言难尽的。造成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充分认识官员腐败的危害性,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反腐斗争,意义重大。 我国官员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努力探讨中国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此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和司法打击力度是有效措施。 我国是人口大国,各种问题总是存在,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总会找到解决措施,建设美好家园。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级阿卜来提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宋鲁郑 作者简介 宋鲁郑,祖籍山东。1969年出生于河南郑州。2000年赴法,获里尔高商硕士学历。现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主要方向为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 核心观点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二在于高效率,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三在于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内可以有效遏制腐败的泛滥。 中国模式从被质疑到被全球广泛承认,得益于两点。一是它本身的巨大成功。在短短的30多年间,中国GDP全球第三,并有口望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成为有世界的巨大存在。在这个过程中,4亿贫困人口脱贫,整个社会都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有不少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的10—20年之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30多年真正的伟大变革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纵向和横向流动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并几乎和世界同时进入信息社会。二是以美国为发源地、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动摇了全球对资本主义体系的信心。BBC在27国2.9亿人所做的调查表明,仅有1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在正常运行,有23%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致命弱点,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制度,另有51%的受访者

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系统需要规范和改革。最悲观的是法国人,有43%表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失去信心,认为需要彻底抛弃。这个时候,中国的成功自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国模式的优异表现必然引发全球对其成功原因的研究。有的从国民性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勤劳、节俭,储蓄率高,从而为投资积累和提供了巨大资本。有的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是人口红利效应,因此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并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赢家。有的从投资的角度看,认为中国打开国门,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抓住西方产业转移的机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的重在力量。有的从比效经济的角度讲,认为中国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是中国成功的关键。有的研究者更细致到具体的经济、社会措施,如认为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是中国奇迹的根源,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等,不一而足。 应该说,这些研究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成功的原因,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政治制度在中的发展中,起到了如果不是决定性的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在欧洲,当英国、法国的左派和右派政党上台之后,国家发展政策立即改变,要么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要么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在美国,偏左的民主党执政,一般就采取对富人增税、对财团开刀、对穷人补助的政策,像克林顿时代和奥巴马政府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就是典型的一例。偏右的共和党执政,则采取对富人减税、扶持财团的立场。每一次的摇摆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毕竟政党执政只有4年或8年,都是在炒短线,谁还管得了4年或8年以后的事情?再有印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农民的补贴上升了,但对农业的投资却下降了,农民可能在短期内受益,但长期而言却失去了生产能力,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科研论文-建国后我国科学体制发展概述

建国后我国科学体制发展概述 摘要:科学体制是科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体制,并成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子系统而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互动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对建国后我国科学体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综述性研究。 关键词:科学体制中国式“大科学体制” 科学体制化水平是衡量科学发展程度的尺度。因而科学要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其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科学的体制化。科学体制化是有关科学事务的组织原则、组织方式和制度、组织结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形成过程,表现为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专业科研机构的创建、进行科学交流的专业科学社团的产生、科学交流会议的召开、科学出版物的创办、科学奖励机制以及科学教育的专门化和职业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的体制化实际上是科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体制,并成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子系统而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互动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 在我国,19世纪60年代中叶兴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为了挽救垂亡的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科学技术引进,有了最初的有组织的科学技术活动,具备了科学体制化基本形态,为中国科学体制化作了初期的准备和奠基。 中国早期的科学体制是以中国科学社(1915)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学会,其自身的学术活动、对科学的倡导、唤起社会对科学的重视。中国科学社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为科学的体制化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成为体制化探索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一阶段为中国科学体制的探索阶段。 1928,中央研究院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近代科技体制的开始。政府创办的机关、私人组织的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共同组成一种新的科学体制开始突破学会型建制脱颖而出,在中国科学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1935,中研院评议会的成立标志着法国科学院型科学体制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国科学体制的基础。 总之,从晚清时期的科学传播,到以中国科学社为首的民间科学社团的陆续建立,再到中央研究院等官办研究机构的诞生,中国科学的体制化逐渐形成。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

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元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

中国行政法目前存在的五大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行政法还存在着诸如立法的统一性在个别领域遭到破坏、法与法之间有些规定尚不够和谐、有些法律规范和条文自相矛盾、有些规范缺少法律责任的规定而导致后患无穷以及规范的清理工作明显滞后等五大问题。这些问题应尽快地予以解决,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关键词】行政法/问题/对策 【正文】行政法在我国是仅次于宪法的部门法,它与宪法、民法、刑法规范系统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法制。行政法作为宪法的实施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关系,其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息息相关,担负着保障行政权的有效行使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两方面的法律使命,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八届人大期间,为顺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立法机构均极重视行政立法工作,立法的数量、质量明显超过往届。其中,金融、税务、房地产法律制度的改革,行政处罚法律制度的确立,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尽管如此,但由于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立法工作难免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历史环境、封建主义残余观念、全民族的民主与法治意识水平、社会管理事务繁杂、行政立法主体较多、立法者的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存在着一些问题。站在“实现和增进公民基本权益”、“依法立法”和“法制统一”这样的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的角度,考察我国行政法的现状,我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问题之一:立法的统一性在个别领域正在遭到破坏立法的统一性指的就是合宪法。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具体地说,首先是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内容都要符合和服从宪法规定的原则;其次是一切法律、法规都要与宪法保持协调的关系,要随着宪法或其中某些条款的制定、修改或废止而相应地制定、修改或废止;再次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和一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立法权限行使立法权,而不能超越。法制统一的这一宪法原则,在《行政处罚法》关于处罚设定权的规定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明确规定。该法在规定了行政处罚的七种基本类型后,根据每种处罚的特点及其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轻重不同几类,并以行政处罚的轻重程序为主要根据,对行政处罚的设定权作出规定。行政处罚的性质越严重,设定该类行政处罚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层级就越高,以保证行政处罚在议定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到对处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避免重大的行政处罚由于规范层次不高的原因而被大量地设定。该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第十条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以此规定反观《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难发现该《决定》在现行立法体系中已成了一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首先,该《决定》的立法根据是1954宪法,由于1954宪法早已失效,所以该《决定》已不存在合宪性;其次,该《决定》内容是对人身自由进行限制,依照《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劳动教养的期限为“1年至3年,必要时得延长1年”(实质上与刑罚中的4年以下有期徒刑基本相当)。由于该《决定》属行政法规,依据《行政处罚法》第十条的规定,已不享有“限制人身自由” 《决定》的施行已彻底、的行政处罚设定权,国务院作为这种处罚的立法主体资格也已然丧失, 明确地丧失了法律依据。然而最令人沮丧的是,这个《决定》至今依然施行有效。《行政处罚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现行宪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的,是我国行政处罚领域关于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方面法律效力层级最高的一个规范性文件,处于基本法地位。该法是对行政处罚的实体法律规范与程序法律规范的统一,对其他有关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规章具有统帅作用,凡是有关行政处罚的设定与实施的法律规范必须以该法的规定为依据。该法在第六十四条中明确规定:“本法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本法公布前制定的法规和规章关于

对中国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些思考

对中国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些思考 课堂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自古希腊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世界科学发展中心的兴起与衰落的过程,讨论课上也听很多同学讨论了近代科学起源以及文化、宗教、经济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在这里我主要还是反观中国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中国科研环境的现状来阐述一下自己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国内的科研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问题有很多,这里主要是结合自己在平时生活学习中的见闻和感悟到来展开本文的讨论。 (一)科研人员身份的多重化。 当你接触了一位中国的大学教授之后,你会发现我们的教授除了本职之外,往往还兼任着某某协会的理事、某某学会会长,也经常会遇到某次课老师出差了,课程就拖延了一次,类似的事情已经司空见惯,从某种程度上也许你可以说这反映了我们的科研事业蓬勃发展,教授们都很忙,但从侧面也折射出当今中国科研人员身份的错位。 通常,中国科研人员除了是研究人员之外,还会“兼任”管理者与公关的角色,当然有时候前者与后者的位置也会出现“倒位”的情况。这种身份错位必然导致科研人员精力分散,当你用于其他事情上的精力多了,用在科研上的精力自然就少了。科研环境的好坏可以从科研人员所拥有的用于专心做科研的时间来做一些判断,而现在的科研人员经常感叹时间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累。中国科协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科研人员职称越高,直接参与科研时间就越少。正高级职称仅有38%的时间用于直接从事科研活动。尽管75%以上的科研人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了40个小时,工作时间总量不少,但大部分科研人员只能保证30%以上的时间用于从事直接科研活动,这都表明中国目前的科研环境不那么理想。数学家陈省身曾经说过大数学家每天都工作十多个小时,而我们的科研人员“时间缩水”现象却越来越严重,科研时间的减少就意味着科研效率和科研质量的下降,这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中国的科研人员总量在世界上绝对是最多的,先不谈科研人员个体之间的质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研究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研究 选择该主题的原因:杨一帆 制度研究一直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一趋势直到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兴起以后才被取代。然而,行为主义范式与理性选择分析自身也具有其内在缺陷,新制度主义正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择缺陷的基础上以及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大踏步迈向制度研究的背景下产生的。作为当今政治学研究中的前沿,新制度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它主要由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三个派别组成,各个派别对于制度的概念、制度的来源、制度变迁与设计、个人与制度的互动、何为好制度等都有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新制度主义的理论简单论述。 政治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最早应该追述到公元3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制度的研究,首开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先河。从那以后,政治制度一直是政治学家研究的对象,早期如柏拉图对“理想国”、莫尔对“乌托邦”、安德里亚对“基督城”社会制度的研究,近代如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洛克的政府制度、卢梭的直接民主制度、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制度、联邦党人的联邦社会制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运动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制度) 运动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政治学家关于制度设计的智慧。古典意义上的制度研究主要体现在法(公法) 、体制(民主与专制) 、组织(政府权力分配) 等领域 该主题目前情况综述:杨文杰 近几十年来,中国快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发展的关键原因在于包括中国政党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虽有仍需改进完善的地方,但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因为它已经融合了中华文明的传统基因、红色基因和西方的有益元素。 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型政党”,也可以叫做“整体利益党”,就是说这个党是代表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整体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虽然名字叫“党”,但和西方的“党”的内涵完全不同。西方的政党理论其实并不复杂,它认为一个社会由不同的利益集团组成,各个利益集团都应该有自己的代表,然后通过竞选和票决制,一个多元的社会就这样从“分”走向了“合”。但问题是,非西方国家一旦采用了西方政治模式,社会“分”了之后大都再也“合”不起来了。从乌克兰到泰国、从伊拉克到阿富汗都是这样的例子,现在连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也面临同样的挑战。今天的美国是分裂的,共和与民主两党尖锐对立,使美国的各种体制改革步履维艰。用政治学者福山的话来说就是“极化”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