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要点

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要点
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要点

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要点

灵台一中于贵红

由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限,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有这样两种对文言文学习不利的情况:一是没兴趣,认为学了没用;二是没信心,认为太难不好学。因此,教师要抓住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文言文。

第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对文学史的介绍,概述各朝代的名家名篇和最有特色的文言文范文。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桐城派”、司马相如的大赋、王勃的骈体文、归有光的小品文,让学生初步懂得祖国丰厚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如孔孟的“仁爱”思想,战国策士的游说智谋,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气魄等,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中所包含的古人智慧和精神财富。另外,教师要挖掘课文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把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传说、成语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齐桓晋文之事章》中的“缘木求鱼”,《秋水》中的“贻笑大方”等,再结合课文恰当地引申一点古代文化知识,如结合《归去来兮词》,体会隐士文化;读《庄暴见孟子》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文中意境,如《愚溪诗序》中的“愚溪八景”图,《阿房宫赋》中的阿房宫外观图,从而吸引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其实文言文教学应该多样化,让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对浅显一点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利用文下注解自己研习,讲解和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就好;对难把握一点的文章,可以布置在预习的基础上,将学生拿不准的一些生僻词和问题提出来,或让其他同学讲解,相互学习,或是教师进行全面讲解。

第三,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规律。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这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但掌握了一个词的本义,就能结合具体语境推测其引申义。再如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等,都有一些特定的标志词,掌握了这些标志词,就能看出一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文言知识进行归类,还可以将不同篇目的同类问题集中起来,从中归纳规律。

第四,加强诵读指导,培养文言语感。学习文言文,除掌握一般的文言知识外,应多读多背,通过诵读,去品,去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关键是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要得法,而且要经常坚持。要引导学生注意诵读的重音、节奏、停顿,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要把范读、听读、自读相结合,把示范背、师生同背、

学生盯背、检查背相结合,让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琅琅书声。

文言文词汇学习四法

吴银花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文言文词义生僻抽象,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比较多。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依据文言文词汇的特点,采取了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这

些方法的实施对学生古汉语词汇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是抓住表意文字的特征学习文言文词汇。汉字始终保持着表意文字形象性的特征,好些词的本义都与初始形体有关联。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抽象、空洞的概念说教,

教师要结合古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特点来教学。如讲《论语十则》中的“行”

字时,就要讲明该字古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十字路口,本义是“道路”,因人要在

道路上走,故词义逐渐转移,后来把在路上行走的动作也叫做“行”,便有了现在“走”

的意思了;在讲《曹刿论战》中的“伐”字时,要联系该字的构成及偏旁部首推断其本义,进而弄清引申义。像这样讲解,学生才能感觉到头绪清、印象深、记得牢。

二是分步讲授、整体掌握文言文词义。文言词的义项多,让学生一时学会显然有困难。教师不但要防止“满堂灌”的教法,而且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其多种义项不

求学生一次学会,经常结合课文先学本义、常见义,再随教程推进逐步讲授其他义项。

如讲“驱”字时,先结合《狼》、《卖炭翁》等课讲其“驱赶、前行”的义项,而“奔

走(效劳)、差遣”等义项,在《出师表》等课中再讲,最后又整体归纳、复习强化,收

到了由简入繁、化难为易的学习效果。

三是要把“同中有异”的多义词作为词语讲习的重点。文言词语中,古今词义基本未变或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语较容易掌握,而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不同之处、

又有相同之点的词语,很容易被学生忽略,学生往往以为读懂了,结果是用今义理解了

古义,这类词语是教师要给学生重点讲解的方面。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

等一些“同中有异”的多义词,先提示学生悉心体味这些词古今表意的细微区别,然后

准确掌握其意义,从而使学生多义词辨析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是强化学生对文言文词汇认知、适应的意识。古汉语中人称代词、疑问代词以及

比较特殊的无定代词“或”和“莫”、以及辅助性代词“者”和“所”词类繁多,这些

词虽易理解,但不易记熟。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认知的氛围,在教人称代词时,有意地安排一些对话和提问,让学生权且把自己当作“余”或“朕”,指代他人为“汝”、“尔”、“乃”;与学生对话、提问时故意用“孰”、“胡”、“安”等,虽

诙谐幽默、甚至闹出笑料来,但也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也不失为一种

辅助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农村初中古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江山市上余镇初中祝土洪

摘要: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初中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因,古文教学水平比城镇中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怕教古文,学生怕读古文,古文教学低效,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和教育的改革,这一现象一直困挠着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初中古文教学的质量,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中学生古文总体水平欠佳现状,联系自身实际教学经验,之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古文学习理解或翻译的几中有效方法,以提高中学生的古文学习水平。

关键词:古文、理解或翻译

一、实践:

古文的解读(即理解或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几年来的中考经过同行分析认为“文言文阅读”,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常用实词意义的理解与现代汉语混淆,还有就是对文意的把握欠全面。农村初中学生失分尤为严重。

又如我在教学《口技》一课翻译“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一句时,一位学生说:“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原原本本地援引的《参考书》上的说法),话还没说完就有学生问:“这些宾客在做广播体操啊?”这一问,反把我和许多同学给问住了。是啊,宾客们惊讶的动作根本不可能如此一致,怎样理解呢?稍思片刻后,我反问道:“宾客们有一致的地方吗?”同学们马上回答道:“以为妙绝。”“对啊,宾客们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我们怎样理解这句呢?”同学们纷纷发言,认为这句应理解为:“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认为好极了,有的伸长脖子,有的斜眼旁视,有的微露笑容,有的暗暗赞叹。”这件事,使我和

学生们都深深地懂得:解读古诗文的词句,除了借助于有关工具书、参考书(参考书仅能提供参考)外,还必须联系作品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联系自身经验,仔细推敲,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真正理解其内容。下面就谈谈古文学习的几种方法:

(一)、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习文言文,强调多读、熟读,要求学生做到:

1、准读。也就是要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理解词语的基础。首先,在教学新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认真地预习,查字典解决课文中生僻的字。其次,不能使之读破句。所谓读破句,就是该停顿的地方不停顿,不该停顿的地方却停了。停顿不当,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如“其一犬坐于前”,若误读为“其一犬/坐于前”,那么坐在前面的就不是一只狼,而是一只狗了。

2、变读。文言文中有通假现象。通假字应读通假字的音,如“入则无当家拂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拂”通“弼”,读音应为“bì”而不是“fú”。此外,文言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语用为动词,读音要发生变化,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食”,是“喂养”的意思,所以读音应为“sì”而不是“shì”。这种现象在教学时应特别注意。

3、原读。让学生知道由于历史、习惯等原因,文言文中有些地名、人名、官名等在读音上要保留它原始的读音。如“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中的“夏”读“jiǎ”而不读“xià”;《童区寄传》中“区”应读“ōu”而不读“qū”;“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木兰诗》)中的“可汗”应读“kè h á”而不是“ké hà”。

(二)、译

学习文言文,翻译至关重要。传统的文言文翻译主要是直泽,要求翻译文言文时要正确,就是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名式和语气等。如“又安.(哪里)敢毒.(怨恨)耶?”(《捕蛇都说》)(用现代汉语的意义替换),文言文中的地名、人名、官名、年号、朝代以及文言文中现在仍然常用的词语,都可照原文抄录。如庆历四年

...。(《岳阳楼记》)(加点的词语保留不译)。....春,滕子京

...谪守巴陵郡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就使人容易理解了;有些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如果翻译为“推开我东边房子的门,坐在我西边房里的床上”,那就使人费解了;有些要

结合语境来理解,如“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起坐”不是“有的起来,有的坐下”而是“从座位上起来”。意译灵活性大,翻译时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了。翻译具体方法可归纳为六个字: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翻译其实也是一种再创作,翻译时遇到某些词语、某些句式、某些表达方式,我们把它们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库里去,在写作时就会“似曾相识”,就会涌至笔端,左右逢源了。

(三)、背

背诵是记忆之母,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硬件”。学习文言文不背是不行的。文言文,要让学生背,而且教学文言文的重点应放在背诵上。背诵要讲究方法,不能死记、滥背,工讲求效率、提高质量。那么,怎样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背诵呢?

1、细嚼慢咽法。让学生对要背的诗文从字词名段、结构特点等方面仔细琢磨,熟背成诵。

2、节割分段法。记忆心理学认为,记忆的单位越小越容易记忆。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层次,再把它分割开来,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逐段逐层次地背诵。

3、口读手抄法。让学生每次认真读三五句,然后抄出来,再往下读,读了再抄,每次抄好之后,再对照原文读一遍。这样先读后抄,抄了又读,可谓眼以手到心到。

4、领字引头法。在学生读到“半生不熟”时,让学生把每句话的开头一个字词按顺序一一抄写下来,并记住,然后根据这些字词的提示,诵读几遍,很快便不用提示而能背诵下来了。

5、及时默写法。背会的东西必须当天复习,且在以后的一个星期内每天得复习一次。回忆的方式最好是默写。会背也要会写,常用词语、难写字、易错字也要多写几遍,使之记得更牢固。

6.趣味背诵法。如我在上《核舟记》中 " 船头坐三人 " 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 " 苏黄共阅一手卷 " 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四)、练

让学生平时做到勤练、精练、善练,才会学有所得。练习主要有以下两种:

1、巩固练习。主要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1、整理归纳。把课那些带有共性的,有一定规律的东西加以整理归纳,以便于科学系统地记忆。例如学完《桃花源记》、《口技》后,就可以把古今异义的“妻子”、“交通”、“绝境”、“无论”、“虽”、“走”等归在一起,然后做整体记忆。2及时复习。学完一篇新课之后,要及时提醒学习回头复习,千万不可使其“前紧后松”,功亏一篑。

2、创新练习。主要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试着出一些题目,变被动学习为主,如对虚词“而”的用法可以出一道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的“而”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B、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任重而道远。(《论语六则》)

除了出一些字词练习外,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也可以对文章进行扩写或缩写。这种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抽象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对古文一方面有所继承,另一方面要有批判、创新的精神。

(五)、评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不单单对字、词、句子的翻译要求学生都记下来,而且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赏析也都由教师包办——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在初步理解文章

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点评文章。评注课文,重点要放在“评”上,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例如评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3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也,语气停顿。池,护城河。)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泛指粮食。用四个“……非……”这种双重否定式的排比句,强调了防守具有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等优越“地利”。)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之,代城郭;如,动词,及。有优越的“地利”却“委而去之”,这只能说明统治者不得人心,证明了“地利”比不上“人和”了。)(这段主要是从守的方面进行论证)

二、思考

现在,有些学生古文上课听得懂,但作业不会做。怎么办?什么原因造成课堂听得懂,作业做不来?

1、有些教师课讲得很生动,课堂活跃。有的教师黑板上几乎没有板书。学生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基本知识点不易巩固。

2、作业与教材不配套。教材是新课程,强调的是降低难度。作业本却是另一批人(主要是一线的名教师)编写的,他们考虑的是试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太简单的题目,会被人认为没水平。所以作业本上的题目,学生往往不会做。

3、学生的学习方法缺乏指导。现在很少有老师要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很少有老师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学生也不懂怎样做课堂笔记。

三、对策:解决办法

1、夯实基础:针对考生文言文阅读得分较低的情况,传统文言文教学字词落实的做法还要继承,该熟读的还要熟读,该背诵的还要背诵。还是要提倡常规的课堂教学步骤: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小结并测试。

2、要有选择地做作业,备课必须备作业。做那些作业,要通过备课组统一。要高度认识,会做作业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3、作业讲评、试题讲评,都要留时间给学生以思维回复。若有可能,还应给类似题目训练。

4.培养习惯

好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要努力矫正学生古文学习的不良习惯,如听课不记笔记,作业错了不及时订正等等。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期初制订学习目标计划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当天作业当天完成的习惯,每天反省自己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期中期末考试后进行总结的习惯,等等。还有一些习惯,如从每年中考来看,古文学习的好习惯需要很好培养。

5、扩大阅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经验之谈。我们要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中外名著,读整部的书,有利于整体感知书中的人物,

读整部的书,有利于学生感知名著的恢弘结构,受到大气写作的熏陶;有利于学生文言字词句式的积累,写作技巧的熟悉,文学积淀的深厚等等。

如何调动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几点思考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文言阅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对学习阅读文言文感到吃力,学生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课堂气氛低沉,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感到棘手与烦恼,为了不拖延教学时间,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被动接受,完全处于死记硬背状态;没有科学性、系统性、深究性,完全忠实于文章注释,没有怀疑与探索精神。

经过教学和反思,我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教好文言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我认为提高兴趣首先要从诵读入手。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琐碎的讲解,以诵读带动和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兴趣。当然,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学生对文言文总会有些隔膜,隔膜的表现之一就是诵读困难,因此,可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诵读。

常用方法有四:

(一)、教师范读。教师的诵读准确而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才乐意模仿乐意读。比如《项脊轩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若教师在简介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有感情的范读,并鼓励学生自己去体会、去试读,这样学生会对这篇文章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教师才可能更好的引起学生兴趣并开始去体悟文章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二)、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的朗读录音,或创设一定的诵读情境,鼓励学生带有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去读。比如《秋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

也可以播背景音乐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评价,教师只稍做点播,这样使学生有了读好文言文的信心,并会对文言文的阅读产生兴趣。

(三)、课前先指导一名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课堂上请他试读,鼓励其他学生大胆尝试,使学生感到诵读不是一件难事。

(四)、教师可利用《读本》,也可找一些比较易理解的文言美文,鼓励学生大声读出来,并讲出他对文章的理解和这样诵读的原因和大家交流,教师可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不同的看法,我想这也是调动学生有兴趣地阅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

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异读字、生僻字;指导学生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根据教材和《读本》等内容,帮助学生找出断句的规律,学会断句的方法。因此“读”是文言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思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读中把文言的语言、形象、情感、思想融为一体,做到融会贯通。

第二,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愉悦感。

审美是一个寻求美、发现美、认识美的过程。对学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由兴趣向知识进发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掘文言文中蕴含文字之美,体悟文中的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人格之美,正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的求知过程。

当然,现在有不少教师为了出教学成绩,在文言文教学中,那种只重灌输不重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作法还普遍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其实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沉积千年,历久弥笃,它们正在散发着深沉的光彩,正在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去感悟。我们如何恰当的运用合理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审美愉悦去阅读、学习,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与各位教师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发现一篇声情并貌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

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极大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阅读和学习中来。

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对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很多人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当通过启发学生参看史料,结合文章人物在紧急关头的语言、行为、神情的语段,展开讨论时,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学生对人物的形象展开了大辩论和讨论,最终学生通过学习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

再例如: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学生对文中作者归有光的“喜”“悲”之情理解浅显。若教师提供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和归有光的生平经历,师生共同研读,学生会从作者的娓娓叙谈中体味到作者的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沧桑,走进作者的情感氛围,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怀念。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在文言文教学中体现出审美的愉悦,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算是教学获得成功,学生才能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文言文。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利用各种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文章,这同样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进一步提高和广泛培养。

文言文教学一是让学生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作品的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的智慧,并且学会用现代社会观念审视古代文学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的。

教师必须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

碍。比如,在《石钟山记》的学习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通过学生查工具书对文中的“焉”字的用法和意思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认识。再比如,我们在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就应注意把握对孔子及《论语》的介绍。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对孔子和《论语》有所了解,况且课文后面还附有小资料,因此,对一些文言常识,我们就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去了解、把握。事实证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逐步养成了自读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基本上扫清字词障碍,而且还能提出非常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他们因此获得了学习阅读文言文的乐趣,提高了主动求知的信心,从怕学文言文到爱学文言文进而会学文言文。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求真,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将“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尽量少用传授式教学法,实施“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法。既在教学中引导学习者大胆质疑、广泛探讨、查阅资料、归类总结。

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无形中也扩展了知识面。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因此,兴趣是我们做任何事的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情况,只要我们立足于学生学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帮助学生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文言文占40%的比重。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吃力。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大都是:逐字逐句翻译分析课文、划重点词句、背实词意项、做练习等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文言文产生隔阂和畏惧,导致文言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必须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模式,采用灵活生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方法,发掘文言文自身魅力,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对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的掌握,能够正确译文。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人教版从五年制小语第九册开始在每册最后都安排了短小有趣的文言文。我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解,解中练,练中拓。 一、读中悟,悟情入境。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通过流畅自如的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指导学生用分节线划句子,以帮助学生读好句中的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学生在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节奏、轻重音、停顿、语气,掌握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教师引领学生自读互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渐渐形成文言语感。 二、悟中解,解文达意。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上存在差别,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逐词逐句悟,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从整体上自悟文章的内容、思想。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分类来批注不同的文言文特殊现象,如多义词、近义词,同义词、通假字等,同时提醒学生不要“对译”,而应意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可创造性地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双音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即可。从而培

养学生全面自悟文言语言的能力。如《矛与盾》最后一句“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初读、标注、诵读后掌握“弗”是“不”,“应”是“回答”的意思,如果“对译”的话连起来就是“那个人不能回答了”,从意译的角度学生可理解成“那个人无言以对”或“那个人哑口无言”或“那个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等,使古文整体内容在表达上更准确、更清楚、更连贯。 三、悟中练,练说促思。 当学生能正确、流畅地读通课文之后,首先教师可设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讨论完善注解,独立或相互合作地对文言文的每句话进行揣摩,整体了解大意,在学生头脑中换成今天的现代文。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练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并抓住关键之处展开思考、讨论,如教学《矛与盾》一文时,抓住“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理解、感悟课文中所讲的道理,说话不能言过其实,互相抵触,使人觉得可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领悟一些生活的哲理,办事要实事求是。 四、练中拓,拓展延伸。 学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因此,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延伸,通过阅读推荐篇目、改写故事、排练现代课本剧、写读后感、收集相关资料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认真读注释的好习惯,在阅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言文教学方法借鉴

一、循序渐进“五步法”(讲读课文) (一)课内课外“粗识文字” 这一步可分为课外和课内两部分。我的具体做法是:提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参考资料疏通全文,教师要检查并适当公布检查结果。上课时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相互提问、答疑,学生答不出的,再由教师解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各小组得分可公布在黑板上或记录在班级评分栏里。 (二)有的放矢“我问你答” 通过前面的粗识文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所以下面要做的工作就是查缺补漏、突出重点。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设置一些有助于学生全面、有层次地理解并掌握课文知识的问题,教师问,学生答。 (三)构筑框架“庖丁解牛” 具体做法是:分小组把各段的大意写出来,进行分段分层,然后教师收集各小组不同的分法,让全班同学来进行评价、鉴定,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恰当地引导,最后师生共同确定最佳结果。 (四)各抒己见“借鉴欣赏” 让学生查阅各种书籍和参考资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特点、优劣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要求他们慢慢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另外,还可以先由教师做示范,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赏析他们认为精彩的语句。 (五)情景设置“朗读背诵” 文言文教学还要和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结合在一起。在平时练笔中,鼓励学生用文言文或半白话文写作,当然,教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可定时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也可以上完一单元文言文后,布置一篇与这一单元内容相吻合的作文,提示学生多引用课文里面的句子。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晚自习或其他课余时间,采用话剧、演讲、竞赛、接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文言文学习,让学生喜欢学,喜欢读,喜欢背,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二、突出主体“四环节”(自读课文) (一)动手动脑“反向对应” 教师先参阅各种有关书籍,把文章翻译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翻译疏通全文,并要求学生用笔在课文中标示出自己认为重要或自己不能翻译的字或词。这种对应翻译,一方面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学生在听教师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调动听觉、视觉,而且需要动手、动脑,加之教师的翻译和古文的对照本来就有一个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尤其是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文言文教学遭遇的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二是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课堂里死气沉沉,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是事倍功半,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得师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又因为市面上文言文的注释资料过于泛滥。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新课标出台后,激进的教师们高举语文改革大旗,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多主张采用“谈话法”,搞“启发式”,鼓励学生自学、质疑、同堂讨论,尤喜在教师的主持下,实现师生互动。新理念的实施给往日沉重的课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就在大家以为看到希望的曙光的时候,另一种弊端又产生了:没完没了地“提问”,没完没了地“谈话”,长串的“提问”和无休止的“谈话”贯穿课堂始终,同样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此时的谈话和提问已经蜕变为另一种刻板的教学程式。在热闹过后,学生仍

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要点

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要点 灵台一中于贵红 由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限,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有这样两种对文言文学习不利的情况:一是没兴趣,认为学了没用;二是没信心,认为太难不好学。因此,教师要抓住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文言文。 第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对文学史的介绍,概述各朝代的名家名篇和最有特色的文言文范文。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桐城派”、司马相如的大赋、王勃的骈体文、归有光的小品文,让学生初步懂得祖国丰厚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如孔孟的“仁爱”思想,战国策士的游说智谋,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气魄等,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中所包含的古人智慧和精神财富。另外,教师要挖掘课文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把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传说、成语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齐桓晋文之事章》中的“缘木求鱼”,《秋水》中的“贻笑大方”等,再结合课文恰当地引申一点古代文化知识,如结合《归去来兮词》,体会隐士文化;读《庄暴见孟子》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文中意境,如《愚溪诗序》中的“愚溪八景”图,《阿房宫赋》中的阿房宫外观图,从而吸引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其实文言文教学应该多样化,让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对浅显一点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利用文下注解自己研习,讲解和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就好;对难把握一点的文章,可以布置在预习的基础上,将学生拿不准的一些生僻词和问题提出来,或让其他同学讲解,相互学习,或是教师进行全面讲解。 第三,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规律。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这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但掌握了一个词的本义,就能结合具体语境推测其引申义。再如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等,都有一些特定的标志词,掌握了这些标志词,就能看出一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文言知识进行归类,还可以将不同篇目的同类问题集中起来,从中归纳规律。 第四,加强诵读指导,培养文言语感。学习文言文,除掌握一般的文言知识外,应多读多背,通过诵读,去品,去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关键是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要得法,而且要经常坚持。要引导学生注意诵读的重音、节奏、停顿,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要把范读、听读、自读相结合,把示范背、师生同背、

一年级的看图作文教学的写作要点

一年级的看图作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孩子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看图作文,是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来了解图像所描绘的事物,并通过文字语言表达所观察到的事物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由此可见,看图作文包括看图、思考、口头试说和文字表述四个方面。因此在看图作文教学中,就要着重抓住这四个环节。 一、指导学生看图。(1)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全面的看,就是整幅图的看,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完整。(2)仔细的看,就是看图中的某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的联系,这样才能写得具体。(3)有顺序的看,就是由近到远或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地看,这样文章才会有层次感。(4)分主次的看,先看事物的主要部分,再看次要部分,只有突出了重点,文章才会吸引人。 二、引导学生想。(1)是要立足于画面内容让孩子看清楚图中所要表达的内容。(2)引导孩子根据图画内容展开想象力,充实图画的内容,能用简单的语言把其描绘成一个小故事。当然了,首先要孩子明确想些什么,比如说画图中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人物的思想和心里活动,整幅图说明了什么等。然后就是要孩子明白怎样去想,也就是要扣住画面主体去想,还要合乎情理。 三、启发学生说。平时我们利用语文课,多给孩子创造说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让孩子在看图写话时,也能根据图所展开的想象来表述,要尽可能启发孩子的表达能力,对于孩子有个性的见解,老师应给于鼓励,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四、鼓励学生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对课文中的一些精彩段落进行仿写,让孩子反复进行练习,培养孩子的写作情感。在看图写话时,要求学生把图画上所反映的内容写下来,把句子表达完整,并注意句子间的连贯性,鼓励孩子大胆的使用我们所学过的词汇和句式,再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连词成句成篇的训练过程,使孩子逐渐能完善看图写话技巧。 总之,只有做到从看到想,从想到说,从说到写,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看图作文”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让孩子逐渐去感受别人的思想感情,我们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检测孩子的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录入时间:2010-4-22 10:22:07 添加者:admin 陕西省蓝田县城关中学/刘颖洁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将之变成他们自由阅读历史文献,学习研究的工具;同时继承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不应忽视文化的传承性,应该了解掌握现代文中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即于此三种目的,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二要在注重学习“文”的同时,注重“言”这一物质外壳的积累,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法等语法角度扎实积累;三要“言”、“文”统一,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四要从古人的立身处事中得到启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言文统一;古为今用;集成块;语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工具;二是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掌握、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份,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基于此,文言文教学拟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积累文言“集成块” 我们学习文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成这些就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实践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言实践。古人所说的“涵泳”、“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等读书心得着重描述的就是这种语感的形式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的吟诵工夫少了,多数只看看而己,这又偏向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不偏。吟诵时,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面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并且掌握其中的语言规律和思想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文言文学习策略。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引导学生夯实基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采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型、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实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夯实基础;自主探究 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简练的语言,它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可是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是望而生畏,把它看做是难懂的天书,面对文言文学生不知所措。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和指导者,为了增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思考中掌握词汇的用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潜能。文言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文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 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语言知识的探究中,通过自主思考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理解文言文内容,并

借以传授中华民族积极的思想文化。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发挥其对学生的愈合美育教育作用。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夯实基础,帮学生把握好字词关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发展演变为现代汉语,既有不变之处,也有变化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变化之处,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些语言基础在学习和探究中才能够灵活应对,轻松理解。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好字词关,让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以及一些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含义。这些词汇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的用法,在运用和理解中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具体的理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实词和虚词的翻译,促进学生能够掌握词义,理解文章。在翻译实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语境分析法来探究。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常见,要确定一个实词的词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作分析,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求解。还可以采用词类活用法,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当文中的实词按其本义、通假等都无法解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教案)》(实用)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 2.学习写作中突出重点的方法,写清楚推荐理由。 3.学习修改作品。 4.举办“最受欢迎的好地方”推荐会。 重点 学习写作中突出重点的写法,写清楚推荐理由。 难点 通过习作,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1.审视题目 在习作教学中,审题非常重要。审题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中心词语,对题目进行准确的理解,从而确定写作的目的和方向,这样,习作才会不跑题。具体到本次的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在审题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发现“好地方”是这次习作的中心词,根据这个中心词,就可以确定写作的重点:自然风景好,人文风景好,吃得好,玩得好等。 2.突出重点 写作最忌讳的是记流水账,重点不突出。在本次习作中,要引导学生如何向别人推荐这个“好地方”,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如,推荐一个风景好的地方,可以充分描写这个地方优美的风景,同时更要把自己看到优美风景时的感受表达清楚。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别人看到风景后的表现的描写来进行衬托。这样习作才会重点突出,才能吸引人。 3.学会修改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写完文章后需要反复修改。学生写完文章后,可以让他们先自行修改,如先读一遍自己的作文,看看重点是否突出,中心是否明确。然后再让学生交换修改,看看他人有什么修改建议。

1.预习提纲 (1)认真读题,根据题目确定自己写作的主题。 (2)确定好写作主题后,搜集有关材料,并整理成小册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 水乡小镇书店 小树林 老师这里有几张图,请大家看一下,如果让你向大家推荐一个地方,你会推荐哪一个?为什么?说明理由。 学生推荐图片,并说明理由。 预设一:我推荐水乡小镇。因为这里风景好,空气好,让人赏心悦目。 预设二:我推荐书店,因为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预设三:我推荐小树林,因为在这里可以探险,可以快乐地玩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描述图片,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

文言文教学技巧

文言文教学技巧 文言文教学技巧 一、文以载道的“思化”法 选入教材的古典文学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浩瀚的文学典籍中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较为完美统一的艺术珍品,其思想内容广阔而又深刻。其中,有赞颂见义勇为的崇高品德的,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有歌颂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的,如《梅花岭记》;有歌咏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的,如《与朱元思书》;有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的,如《促织》;还有勉励青年努力学习的,如《劝学》……总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必须克服“咬文嚼字、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立足于古,着眼于今,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能动地发挥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熏陶作用。 二、熟读勤背的“诗化”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古到今,名篇佳作数不胜数。中国古典诗词就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学生有毅力,有兴趣,尽可放手让他们大量阅读、背诵、摘抄古诗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以诗为契机,突破文言文这一学生颇感吃力的学习难点,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就好多了。学生通过经常吟咏、感悟分散于古诗词中的许多文言信息点,会收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连学生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求训索旨的“实化”法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前人对古籍训诂的基本要求。今天,我们在文言教学中,对一些关键字句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逐渐摸索、寻求学习文言文、落实掌握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有效方法。如《祭妹文》中的“远吊扬州”,很多教辅资料都译为“远远地到扬州吊唁友人”,但课文后文却说“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可见袁枚当时到扬州既非吊唁友人,又非慰问亲友,而是“远游”。既是“远游”又怎能说是“吊唁”呢?学生一查工具书才明白,原来“吊”字还可读作“dì”,当“至”“来”讲。像这样通过教师的导学,使学生循序积累、落实掌握相当数量的常用实词、虚词、句式,对培养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无疑是十分有用的。 四、分类梳理的“识化”法 要读懂文言文,除需掌握大量的虚词实词外,还需了解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它与文言课文中的许多知识相交*,散见于课文和课文注释中,“点”多“面”广,是文言知识中一个很有学习价值的综合性侧面。抓住这个知识“面”,按称谓、记时、地名、职官、科举等分类梳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编歌诀”“变句式”“列图表”等适合学生识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真正识记尽可能多的文化常识。 五、联系现实的“时化”法

作文写作四要素性

作文写作四要素性 一、克服障碍。提高兴趣。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就会产生消极抵抗情绪或恐惧心理,谈“文”色变a所以,作文教学。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为此,要注意克服两个障碍。①学生客观的生活单调,主观上不善于思考,思想闭塞;有时老师作文教学与学生思想及生活实际严重脱节。这个障碍使作文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迫写,学生只好闭门造车了;写记叙文、无题材可选,只有胡编故事;写议论文,或无话可说,无理可辩,深入不下去了,只有搭空架子,或东抄西摘,扯草塞芭篓,交差了事。如此,学生视之为苦差事,枯燥乏味,何以不恐惧呢?又怎么能够写出有血有肉文质兼美的文章呢?为克服这个障碍,只有丰富学生生活,于是我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春游、秋游、野炊、参观访问以及社会调查,等等。同时教给学生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②平时辅导,或批阅讲评学生作文时,把一些表述不当、结构混乱的文章当反面教材。一味指责,甚至讽刺挖苦。这种作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文”如虎的恐瞑心理和自卑心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兴趣!还有些语文教师对分数也太吝啬了,动不动就打不及格,这同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积累材料,丰富语言。“鱼无水不能泳,炊无米不能食。”一篇文章看来不长,但它却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字技巧等方面素质的一个综合反映。如果把文章看作一个“点”的话,那么,为了写好这一“点”。作者要调动自己所有的储备来支持这一“点”。“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储备丰富,就可妙笔生花、文思如泉涌:反之,文章则会显得苍白无力。毋容置疑,丰富的写作材料、灵动的写作语言,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写作”。因此,一方面指导学生作文决不能脱离“生活”。另一方面还必须扩大写作主体的阅读面,丰富写作主体的文化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的做法是:①要求学生至少两人订一份语文报刊杂志,人手至少一本优秀作文书,一班上集体订购《语文报》、《新作文》等; ②人手一个笔记本,作为材料库,主要搜集有助写作的书报材料,并不定期传阅交流;③办好教室后面的黑板报;④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⑤注重“说”的训练;运用上课答问、演讲比赛、讲小故事、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说和写是密切联系的,说得清楚,就不愁写不清楚:⑥提倡写观察日记。哒样,不断地给学生“供氧”,加大信息储存,丰富写作语言,开阔知识视野,学生就不再会感到无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2、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老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3、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4、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拘一格,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法指导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

古文教学的趣味性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采用趣味性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理解古诗文是很有益处的,做法如下。 一、课始激发兴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要〕文言文和古诗词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只喻,老师很重视,学生也把文言文和古诗词当作学习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学习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的沉闷、枯燥,学习的效率也低。所以,文言文成了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教与学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课堂效率,老师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力争改变课堂枯燥而沉闷的学习气氛。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学习乐趣 新课改之后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和古诗词篇幅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言文和古诗词所用的课时比重几乎占了一多半。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懂得文言知识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有助于了解和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更重要的是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分值上看,36 分所占总分的百分之二十四。由此可见,文言文和古诗词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只喻的,老师很重视,学生也把文言文和古诗词当作学习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古诗文谈虎色变,视之如洪水猛兽,如拦路虎,很多时候学习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氛围非常沉闷、枯燥,学习的效率也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

(完整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基本步骤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基本步骤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本着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七年级上学期一次语言测试的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上中学后,你才开始学古文,你看到这个题目(文言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它,请说说看,与同学分享。”看到这个题目,我当即想到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是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解决疑惑,这固然是对的,但我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的职责不只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收获,也就是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 一、指导学生熟读文言文。 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熟读课文,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毕竟文言文跟现代文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熟读,是学习文言文所必须要做的事情。熟读文言文应在两个方面指导:一是读准字音,要读准字音,必须要充分利用字典或词典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1、破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改变字音的通常读法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如: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骑,音jì一人一马的全称)。2、通假异读。字词通假,产生的异读,通哪一字,就读哪一个字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读yuè)。二、断句,

即读好句子中的停顿,断句的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语法结构、朗读结构、重音的强调,也可以说主要从朗读和节奏上读断。如:“前人之述/备矣”就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民/不以/封疆之界”这就是一个主谓宾构的句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句子,除主谓宾断读外,还应将“而”这个转折连词强调出来。一般情况下,“之”字是结构助词“的”时候,不与前后断开,如是状语后置就要特殊对待,当然,文言文的断言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格式,在阅读中还要训练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感情的同时,较准把握断句。 总之,指导学生在感情的同时,为疏通文意打好基础,因为字音的识读和读好停顿都与理解字音和句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步扎实好了,理解疏通课文大意就容易多了。 二、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词义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因为正确理解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工作。不明白词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甚至无法进行阅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理解词义,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的使用比较灵活,或通假,或一词多义,或词性活用,或古今异义等。学习时,我们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准确理解其含义。 《醉翁亭记》中的“云归而岩穴螟”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两句都有“归”字,按一般意应为“回去”,讲太守回去好理解,讲云回去就不好理解了,显然,“云归”的“归”应取另一义,释为“归

串讲是一种过时的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法

串讲是一种过时的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法 串讲是一种过时的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法 我们先讨论一下什么是串讲。串讲,在如今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很多变种: 1、老师把所有教学内容都梳理好,按照课文的行文顺序依次讲解,学生纪录。基本程序是:朗读课文中的一段逐句先翻译词语再翻译句子段落阅读理解;一段完成,再进行下一段的学习。 2、基本程序和第一种相同。不同的地方是,老师会注意到师生互动,先提出要求,学生来翻译、理解,然后由老师来肯定对的,纠正错的。 3、老师把所有教学内容都梳理好,分板块讲解,学生纪录。基本程序:朗读全文词句翻译阅读理解。 4、基本程序和第三种相同。不同的地方是,老师会注意到师生互动,先提出要求,学生来翻译、理解,然后由老师来肯定对的,纠正错的。 5、许多老师把文本阅读当作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按照文本阅读规律安排教学程序。但是在词句翻译的时候还保留字字落实,句句把关的做法。 我们把第一、第三种串讲称为经典的串讲法,把第二、第四种串讲称为改进的串讲法,把第五种串讲称为残留的串讲法。这些串讲法的统一特征是,把翻译全文词句当作教学重点,词句翻译要全班逐词

逐句统一进行。 我们说,一种教学法是否有效,要看三个方面:1、执教者能否熟练掌握这种教学法,发挥它的优势。2、学习者能否适应这种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法的指导下取得较高的学习效果。3、应用这种教学法能否有效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串讲法在中学古诗歌教学中已经废弃,本文不予讨论,下文的讨论只围绕普通文言文的教学展开。 一、从执教者的角度考察 经典的串讲法对执教者的要求主要在知识方面,对老师的能力要求不高,只要能表达清楚就行。改进的串讲法,对执教者的要求要多一点,要求教师具有师生互动能力。残留的串讲法对执教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还要具备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本文阅读的能力。相比之下,经典的串讲法对执教者的要求最低,很容易得到素质不高或者对语文教改缺乏热情的老师的青睐。很多老师采用的是改进的串讲法,因为这种教法既方便老师备课上课,又能促进学生一定程度的参与。一些热心教改的老师,大多采用残留的串讲法,这样既适应了新课改精神,又保证了学生的词句翻译基础。 二、从学习者的角度考察 经典的串讲法,学生的课堂活动就是听讲,记录,记忆。它需要安静的课堂,需要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纪律,需要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倾听状态,还需要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分析有比较好的理解能力。这一些要求,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有点高。有修养的成人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学生不喜欢。改进的串讲法会得到很多中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