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元素实验报P区非金属实验报告

实验一元素实验报P区非金属实验报告
实验一元素实验报P区非金属实验报告

实验一P区非金属元素(卤素、氧、硫)

一、实验目的

1、学习……

二、实验原理

1、卤素均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强弱为:Cl2>Br2>I2, 前者可氧化后者的X-。

X-还原性强弱:Cl-

比较强弱的原则:Ox1(强)+ Red2(强)= Red1(弱)+ Ox2(弱)

左边的物质强于右边的同类物质。

2、MClO是一类较强的氧化剂,可氧化某些低价元素和有机色素(包括同族X-的氧化);MClO3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氧化剂,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基本无氧化性,酸性溶液表现出氧化性,可氧化I-、Br-、Cl-等。氯气与热强碱反应制备MClO3,与冷强碱反应制备MClO。

3、H2O2为强氧化剂,可氧化I-等还原性物质,甚至将许多硫化物氧化为硫酸盐;其自身不稳定,可渐渐分解出氧气和水,MnO2等可催化其分解,遇到KMnO4等强氧化剂表现出还原性(被氧化成氧气)。

H2O2将强碱性CrO2-氧化为黄色CrO42-,酸性中可将Cr2O72-氧化成蓝色CrO5(水中分解,可被乙醚、戊醇等萃取),此性质可作为H2O2与铬离子的相互鉴定依据。

4、硫化物多为难溶盐,且颜色丰富,溶解性差异较大,据此,可用稀盐酸、浓盐酸、硝酸、王水等不同溶剂来选择性溶解不同硫化物。亚硫酸盐遇酸分解产生SO2,酸性亚硫酸盐(SO2·H2O)遇S2-被还原为S呈氧化性,遇Cr2O72-被氧化为SO42-呈还原性,还原性强于氧化性。硫代硫酸盐呈还原性和酸不稳定性,遇酸分解为S、SO2,遇氧化剂被氧化成SO42-、S4O62-等离子,与银离子可生成沉淀,也可生成络合物。过二硫酸盐酸中具强氧化性,但需有银催化和加热,将Mn2+氧化成MnO4-是鉴定锰离子的重要反应。

三、实验步骤

(一)KClO3、NaClO的制备

结论:浓盐酸与MnO2、MnO4-反应可制氯气,氯气导入热强碱生成氯酸盐,导入冷强碱溶液生成次氯酸盐。氯气可用过量碱吸收。

(二)X2的氧化性及X-的还原性

方案一:

方案二:

相关反应:

结论:

1、氧化性顺序Cl2>Br2>I2还原性顺序Cl->Br->I-

2、氯气检验:KI-淀粉试纸(湿)变蓝(NO2等氧化性气体具有相似性质)

(三)ClO-、ClO3-的性质

(四)H2O2的性质

(五)硫的化合物的性质

四、结果与讨论

1、过二硫酸钾氧化锰的反应

条件:氧化剂要多,酸足,锰少,加热。

氧化剂少时,会生成MnO(OH)2,出现棕褐色混浊。

无催化剂时,即使加热也只是出现棕色,原因是生成高锰酸根的速度太慢,而在酸性中亚锰离子与高锰酸反应速度是快的,因而会生成棕色混浊的MnO(OH)2,

2、TAA与亚硫酸的反应

TAA需酸性加热才分解出H2S,后者与酸性亚硫酸盐反应生成乳白色混浊物S,而亚硫酸钠在酸性溶液中立即放出SO2,加热便失效,故正确的做法是:

先将TAA溶液酸化,水浴加热5分钟后,滴入亚硫酸钠溶液,出现乳白色混浊示有硫。

此反应可以用硫化钠代替之,但硫化钠自身在酸化时会出现白色混浊,若用此试剂,应该先将溶液离心沉淀硫后,在清液上面滴入亚硫酸盐溶液,出现乳白色混浊即示可发生反应。

3、KClO3在反应中的氧化性表现较慢,可将溶液酸化后适当加热,再加入试验的KI溶液。现象会明显和快速些。

4、酸化亚硫酸钠溶液不一定立即能检验出酸性气体,可适当加热后再检验。

统计学实验报告

统计学数学实验报告 单因素方差分析 姓名 专业 学号

单因素方差分析 摘要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所提供的是一套有关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方法,统计研究的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也是统计学分析的一种。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的是一个分类型自变量对一个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关键字单因素、方差、数据统计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就是通过检验各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当方差分析中之涉及一个分类型自变量时称为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的是一个分类型自变量对一个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例如要检验汽车市场销售汽车时汽车颜色对销售数据的影响,这里只涉及汽车颜色一个因素,因而属于单因素方差分析。 为了更好的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下面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单因素方差所要解决的问题。从3个总体中各抽取容量不同的样本数据,结果如下表1所示。检验3个总体的均值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α=0.01)P29210.1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158 153 169 148 142 158 161 156 180 154 149 169 如果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时,就需要得到一些相关的数据结构,从而对那些数据结构进行分析,如下表2所示: 分析步骤 1.提出假设 与通常的统计推断问题一样,方差分析的任务也是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原假设H0与备择假设H1,然后寻找适当的检验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本节将借用上面的实例来讨论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问题。

无机化学实验二十一 ds区元素(铜银锌镉汞)的性质

实验11 ds区元素(铜、银、锌、镉、汞)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铜、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2、掌握铜、银、锌、汞的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 6、掌握铜、银、锌、汞离子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IB IIB Cu Zn Cu(+2,+1)Zn(+2) Ag Cd Ag(+1)Cd(+2) Au Hg Au(+1,+3)Hg(+2,+1) 蓝色的Cu(OH) 2 呈现两性,在加热时易脱水而分解为黑色的CuO。AgOH在常温下极易脱水而转化为棕 色的Ag 2O。Zn(OH) 2 呈两性,Cd(OH) 2 显碱性,Hg(I, II)的氢氧化物极易脱水而转变为黄色的HgO(II)和黑色 的Hg 2 O(I)。 易形成配合物是这两副族的特性,Cu 2+ 、Ag + 、Zn 2+ 、Cd 2+ 与过量的氨水反应时分别生成[Cu(NH 3 ) 4 ] 2+ 、 [Ag(NH 3) 2 ] + 、[Zn(NH 3 ) 4 ] 2+ 、[Cd(NH 3 ) 4 ] 2+ 。但是Hg 2+ 和Hg 2 2+ 与过量氨水反应时,如果没有大量的NH 4 + 存在, 并不生成氨配离子。如: HgCl 2 +2NH 3 =Hg(NH 2 )Cl↓白+2 NH 4 Cl Hg 2Cl 2 +2NH 3 =Hg(NH 2 )Cl↓白+Hg↓黑+NH 4 Cl (观察为灰色) Cu 2+ 具有氧化性,与I-反应,产物不是CuI 2 ,而是白色的CuI:Cu 2+ +I- =2CuI↓白+I 2 将CuCl 2溶液与铜屑混合,加入浓盐酸,加热可得黄褐色[CuCl 2 ]-的溶液。将溶液稀释,得白色CuCl 沉淀: Cu +Cu 2+ +4Cl-=2[CuCl 2 ]- [CuCl 2 ]-←稀释→CuCl↓白+Cl- 卤化银难溶于水,但可利用形成配合物而使之溶解。例如: AgCl +2NH 3 =[Ag(NH 3 ) 2 ] + +Cl- 红色HgI 2 难溶于水,但易溶于过量KI中,形成四碘合汞(II)配离子: HgI 2 +2I- =[HgI 4 ] 2- 黄绿色Hg 2I 2 与过量KI反应时,发生歧化反应,生成[HgI 4 ] 2- 和Hg: Hg 2I 2 +2I- =[HgI 4 ] 2- +Hg↓黑 三、实验内容 1、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一次试验报告 习题1.3 1建立数据集,定义变量并输入数据并保存。 2数据的描述,包括求均值、方差、中位数等统计量。 分析—描述统计—频率,选择如下: 输出: 统计量 全国居民 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 N 有效 22 22 22 缺失 均值 1116.82 747.86 2336.41 中值 727.50 530.50 1499.50 方差 1031026.918 399673.838 4536136.444 百分位数 25 304.25 239.75 596.25 50 727.50 530.50 1499.50 75 1893.50 1197.00 4136.75 3画直方图,茎叶图,QQ 图。(全国居民)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 输出: 全国居民 Stem-and-Leaf Plot Frequency Stem & Leaf 5.00 0 . 56788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2.00 1 . 03 1.00 1 . 7 1.00 2 . 3 3.00 2 . 689 1.00 3 . 1 Stem width: 1000 Each leaf: 1 case(s) 分析—描述统计—QQ图,选择如下: 输出: 习题1.1 4数据正态性的检验:K—S检验,W检验数据: 取显着性水平为0.05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1)K—S检验

结果:p=0.735 大于0.05 接受原假设,即数据来自正太总体。 (2 )W 检验 结果:在Shapiro-Wilk 检验结果972.00 w ,p=0.174大于0.05 接受原假设,即数据来自正太总体。 习题1.5 5 多维正态数据的统计量 数据:

统计分析综合实验报告

统 计 分 析 综 合 实 验 报 告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规定题目

一.问题提出及分析目的 (一)问题提出 夏春同学打算毕业后去上海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投资咨询服务公司,以便利用在学校里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去为广大的货币市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投资指导。为了能顺利地实现自己的创业计划,他着手编辑了一份投资信息简报、分发给一些投资商,希望这些人能提供各方面的建议,进而了解投资商们感兴趣的东西。(二)分析目的 (1)、对货币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收益情况进行描述分析。 (2)在95%的置信水平下,对整个货币市场的投资规模、每周收益率和每月收益率进行区间估计,并作出解释。 (3)对周收益率和月收益率进行比较。 (4)资产规模大小对收益率影响是否显著? 二.数据收集及录入

1.打开SPSS 应用程序,在“变量视图”编辑框中录入以下数据: 2.在“数据视图”编辑框中依据收集的数据录入以下数据:(因版面需要在此呈现前5行数据,后面27行按前5行方式录入) 三.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1.在SPSS 中依次选取“分析”—“描述统计”—“描述”,将资产规模和过去一周、一月的平均收益率全部选取转至右侧方框: 2.在描述性对话框中点击右侧“选项”,进入选项属性设置对话框,选中“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峰度”、“偏度”、“变量列表”选项:

(二)区间估计 1.在SPSS中依次选取“分析”—“描述统计”—“探索过程”,将资产规模和过去一周、一月的平均收益率全部选取转至右侧方框: 2. .在“探索”对话框中点击右侧“统计量”,进入统计量设置对话框,设置均值置信区间为95%: (三)周月收益率分析 1.在SPSS中依次选取“分析”——“比较均值”——“配对样本T检验”,将过去一周、一月的平均收益率选取转至右侧方框: 2. .在“配对样本T检验”对话框中点击右侧“选项”,进入选项属性设置对话框,设置置信区间为95%:

实验一元素实验报P区非金属实验报告

实验一P区非金属元素(卤素、氧、硫) 一、实验目的 1、学习…… 二、实验原理 1、卤素均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强弱为:Cl2>Br2>I2, 前者可氧化后者的X-。 X-还原性强弱:Cl-Br2>I2还原性顺序Cl->Br->I- 2、氯气检验:KI-淀粉试纸(湿)变蓝(NO2等氧化性气体具有相似性质) (三)ClO-、ClO3-的性质

多元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对应分析是你也降维的思想以达到减化数据结构的目的,凤的研究广泛用于定义属性变量构成的列联表利用对应分析方法分析问卷中教育程度与网上购物支付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环境 SPSS 19.0 window 7系统 三、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实践内容、设计思想与实现步骤) 实验题目: 通过分析问卷数据,绘制如下的教育程度与网上购物支付方式的交叉表,运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教育程度与网上购物所选择的支付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及揭示不同人群网上购物的特征等问题。 设计思想:原假设:H1:χ2>χα2[(n?1)(p?1)] 实现步骤: 1.在变量视窗中录入3个变量,用edu表示【教育程度】,用fangshi表示【在网上购物时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用pinshu表示【频数】;如图所示:

2.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执行【数据】→【加权个案】命令,弹出【加权个案】对话框。选中【加权个案】按钮,把【频数】放入【频率变量】框中,点击【确定】按钮完成。 3.打开主窗口,选择菜单栏中的【分析】→【降维】→【对应分析】命令,弹出【对应分析】对话框。 4.将【教育程度】导入【行】,将【在网上购物时采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导入【列】。 5. 单击【定义范围(D)】,打开【对应分析:定义行范围】对话框; 定义行变量分类全距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4,单击【更新】;点击【继续】,返回【对应分析】对话框;同方法打开【对应分析:定义列范围】对话框; 定义列变量全距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5,单击【更新】; 6. 单击【统计量】打开【对应分析:统计量】对话框;选择【行轮廓表】,【列轮廓表】;单击【继续】,返回【对应分析】对话框, 7.选择【绘制】→【对应分析:图】对话框,选择【散点图】中的【行点】、【列点】选择【线图】中的【已转换的行类别】、【已转换的列类别】,单击【继续】,返回【对应分析】对话框。 8.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设置并执行列联表分析。 四、调试过程及实验结果(详细记录实验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记录实验的结果) SPSS实验结果及分析: 上表显示了在32155名被调查者中,大多数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选择第三方支付和网上银行支付,在网上购物的消费人群以大学本科生相对最多。

人教版必修2第1章 第1节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1.Li和Na都是ⅠA族元素,关于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Li>Na B.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 C.核外电子层数相同D.核外电子数相同 [答案] B 2.下列有关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A.K与H2O反应最剧烈 B.Rb比Na活泼,故Rb可以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Na C.碱金属的阳离子没有还原性,所以有强氧化性 D.从Li到Cs都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且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答案] D 3.第119号未知元素,有人称为“类钫”。根据周期表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趋势,下列有关“类钫”的预测中错误的是( ) A.单质有较高熔点 B.“类钫”在化合物中呈+1价 C.“类钫”具有放射性 D.“类钫”单质的密度大于1 g·cm-3 A [第119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八周期ⅠA族,所以性质与钫相似:具有“软、轻、低(熔、沸点)”的特点,A项错误;B项正确;84号Po后都是放射性元素,C项正确;碱金属虽然都是轻金属,但同主族从上到下密度的变化趋势是增大的,Li、Na、K比水轻;Rb、Cs、Fr比水重,D项正确。] 4.已知锂及其化合物的许多性质与碱金属差异较大,却与镁相似。下列有关锂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酸锂受强热很难分解 B.碳酸锂的溶解度比碳酸氢锂的小 C.锂在过量氧气中燃烧,主要产物是氧化锂而不是过氧化锂 D.锂可以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锂(Li3N) A [解题时充分利用题目信息,锂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镁的相似,MgCO3煅烧分解成MgO和CO2,由此可知,Li2CO3也易分解。] 5.卤素是最活泼的一族非金属,下列关于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卤素单质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 B.从上到下,卤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减小 C.从F到I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 D.卤素单质与H2化合由易到难的顺序为I2→Br2→Cl2→F2 C [A项,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错误;B项,从上到下,卤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增大,错误;C项,从F到I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正确;D项,卤素单质与H2化合由易到难的顺序为F2→Cl2→Br2→I2,错误。] 6.往碘化钾溶液中先加入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出现分层,下层呈( ) A.橙红色B.紫红色 C.无色D.深褐色 B [Cl2与KI反应,生成I2,CCl4萃取碘水中的I2,在下层呈紫红色。] 7.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按下图进行卤素的性质实验。玻璃管内装有分别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图中指定部位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07信计0班学号:姓名:实验日期2010-3-11 实验地点:实验楼505 实验名称:样本数据的特征分析使用软件名称:MATLAB 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均值、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标准差与变异系数、偏度与峰度,中位数、分位数、三均值、四分位极差与极差; 2.熟练掌握jbtest与lillietest关于一元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3.掌握统计作图方法; 4.掌握多元数据的数字特征与相关矩阵的处理方法; 实验内容安徽省1990-2004年万元工业GDP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以及用于污染治理的投入经费比重见表6.1.1,解决以下问题:表6.1.1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量及污染治理的投入经费占GDP比重 年份 万元工业GDP 废气排放量 万元工业GDP 固体物排放量 万元工业GDP废 水排放量 环境污染治理投 资占GDP比重 (立方米)(千克)(吨)(%)1990 104254.40 519.48 441.65 0.18 1991 94415.00 476.97 398.19 0.26 1992 89317.41 119.45 332.14 0.23 1993 63012.42 67.93 203.91 0.20 1994 45435.04 7.86 128.20 0.17 1995 46383.42 12.45 113.39 0.22 1996 39874.19 13.24 87.12 0.15 1997 38412.85 37.97 76.98 0.21 1998 35270.79 45.36 59.68 0.11 1999 35200.76 34.93 60.82 0.15 2000 35848.97 1.82 57.35 0.19 2001 40348.43 1.17 53.06 0.11 2002 40392.96 0.16 50.96 0.12 2003 37237.13 0.05 43.94 0.15 2004 34176.27 0.06 36.90 0.13 1.计算各指标的均值、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相关系数矩阵; 2.计算各指标的偏度、峰度、三均值以及极差; 3.做出各指标数据直方图并检验该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若不服从正态分布,利用boxcox变换以后给出该数据的密度函数; 4.上网查找1990-2004江苏省万元工业GDP废气排放量,安徽省与江苏省是 否服从同样的分布?

有关“d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有关“d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有关“d区元素性质实验”思考题的解答 与P区元素性质实验相比较,学生对d区元素性质实验问题的回答,多感觉有一些把握不准。这是因为大家对这些化合物接触及了解的都少,且其不遵守所谓“规律性”的现象也较多的缘故。因而,这部分内容也是一个学习上的难点。 一、“铬、锰、铁、钴、镍实验”思考题 1.试总结铬、锰、铁、钴、镍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在低价的Cr(OH)3、Mn(OH)2、Fe(OH)2、Co(OH)2、Ni(OH)2中,只有Cr(OH)3有显著的两性,其余都表现为碱性(只与酸反应,而不与NaOH反应)。 比较他们的还原性,其中Fe(OH)2和Mn(OH)2的还原性最强(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对高价的H2CrO4、HMnO4、Fe(OH)3、Co(OH)3、Ni2O3·H2O

来说,前两个H2CrO4和HMnO4表现为酸性,后3个通常表现为碱性。 这些高价的化合物都有氧化性,但其中Fe(OH)3的氧化性最弱、H2CrO4、HMnO4次之(已相当强)、Co(OH)3、Ni2O3·H2O 的氧化性最强。 2. 在Co(OH)3中加入浓HCl,有时会生成蓝色溶液,加水稀释后变为粉红色,试解释之。 Co(OH)3与浓HCl的反应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酸碱反应。由于Co3 有强氧化性,能被Cl-离子还原成Co2 ,而Co2 离子又以配离子[CoCl6]4-的形式在溶液中存在。所以反应方程式为:2Co(OH)3 6H 14Cl- = 2[CoCl6]4- Cl2 6H2O。 其中的配离子[CoCl6]4-为蓝色。 由于配离子[CoCl6]4-并不稳定,加水稀释使溶液中Cl-离子浓度降低时,又有[Co(H2O)6]2 配离子(粉红色)生成。反应为,[CoCl6]4- 6H2O = [Co(H2O)6]2 6Cl-。这就是溶液又变成粉红色的原

金融统计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类型 验证型实验。分析1991-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运用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指数的数据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并分析哪种方法更科学。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实际利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并分析1991-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 2、比较两种实际利率测算方法的差异性及科学性。 三、实验背景 利率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可以通过利率调整实现。利率调整是在一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下进行的,它的调整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居民储蓄、市场投资等都会产生直接或是简洁的影响。 实际利率(Effective Interest Rate/Real interest rate) 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研究实际利率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本实验就1991年至2013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利率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并比较分析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 四、实验环境 本实验属于自主实验,由学员课后自主完成,主要使用Excel软件。 数据来源: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数据。 五、实验原理 1、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2、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 六、实验步骤 1、采集实验基础数据。通过网上登录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相应数据。数据样本区间为1991-2013年。 2、利用Excel软件分别按照两种方法计算实际利率。 3、做出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以及两种不同算法下实际利率变化的折线图。 4、分析图表,考察实际存款利率变化特点并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七、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结果 经过整理和测算的结果如图所示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二)掌握卤素的歧化反应 (三)掌握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了解氯化氢HCl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五)了解卤素的鉴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 1、区别Cl 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2、卤素的歧化反应 3、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教学难点 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卤素的歧化反应;次氯酸盐、氯酸盐的强氧化性 五、实验原理 卤素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砹,其价电子构型ns2np5,因此元素的氧化数通常是—1,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氧化数为+1、+3、+5、+7的化合物。卤素单质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强氧化性,其氧化性顺序为:F2 Cl2 Br2 I2。所以,Br-能被Cl2氧化为Br2,在CCl4中呈棕黄色。I2能被Cl2、Br2氧化为I2,在CCl4中呈紫色。

卤素单质溶于水,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X2 + H2O === HX + HXO 这就是卤素单质的歧化反应。卤素的歧化反应易在碱性溶液中进行,且反应产物随着温度和碱液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卤素的含氧酸有多种形式:HXO、HXO2、HXO3、HXO4。随着卤素氧化数的升高, 其热稳定性增大,酸性增强,氧化性减弱。如氯酸盐在中性溶液中没有明显的强氧化性,但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强氧化性,其次序为:BrO3- ClO3- IO3-。次氯酸及其盐具有强氧化性。 HCl的还原性较弱,制备Cl2,必须使用氧化性强的KMnO4、MnO2来氧化Cl-。若使用MnO2,则需要加热才能使反应进行,且可控制反应的速度。 六、仪器与药品 试管及试管夹、量筒(1mL)、酒精灯、滴瓶(125mL)、试剂瓶(500mL)、烧杯(250mL) KBr、KCl、KI、CCl4、H2SO4(浓)、NaOH、NaClO、MnSO4、HCl(浓)、KClO3、AgNO3、溴水、品红、酒精、浓氨水、碘伏水、pH试纸、KI-淀粉试纸、醋酸铅试纸、蓝色石蕊试纸。 七、实验内容 (一)卤素单质的氧化性 ①取几滴KBr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实验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第一次试验报告 习题1.3 1建立数据集,定义变量并输入数据并保存。 2数据的描述,包括求均值、方差、中位数等统计量。 分析—描述统计—频率,选择如下: 输出:

方差1031026.918399673.8384536136.444百分位数25304.25239.75596.25 50727.50530.501499.50 751893.501197.004136.75 3画直方图,茎叶图,QQ图。(全国居民)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 输出: 全国居民Stem-and-Leaf Plot Frequency Stem & Leaf 9.00 0 . 122223344 5.00 0 . 56788 2.00 1 . 03 1.00 1 . 7 1.00 2 . 3 3.00 2 . 689

1.00 3 . 1 Stem width: 1000 Each leaf: 1 case(s) 分析—描述统计—QQ图,选择如下: 输出: 习题1.1 4数据正态性的检验:K—S检验,W检验数据: 取显着性水平为0.05 分析—描述统计—探索,选择如下:(1)K—S检验 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 检验 身高N60正态参数a,,b均值139.00

标准差7.064 最极端差别绝对值.089 正.045 负-.089 Kolmogorov-Smirnov Z.686 渐近显着性(双侧).735 a. 检验分布为正态分布。 b. 根据数据计算得到。 结果:p=0.735 大于0.05 接受原假设,即数据来自正太总体。(2)W检验

统计学实验报告7.统计指数分析.docx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统计学学号 11学生姓名辅导教师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实验室名称实验时间 1.实验名称 统计指数分析 2.实验目的 掌握各项指数的计算及因素分析法的运用。 在 Excel 中完成各项指数及有关数值的计算,主要用到的是公式和公式复制 3.实验内容 甲乙丙三种商品基期和报告期各项数据如下: 价格(元) P销量 q 商品计量单位 基期 p0报告期 p1基期 q0报告期 q1 甲个302810001200 乙双202120001600 丙公斤232515001500 合计 1)计算三种商品的个体销售量指数和个体价格指数。 2)三种商品的销售额总指数。 3)三种商品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 4)分析销售量变动和价格变动对销售额影响的绝对额。(这一问分析要手写完成) 4.实验原理 在 Excel 中实现综合指数及其相关数值的计算,主要用到的是公式和公式的复制功 能 5.实验过程及步骤 (1)在工作表中输入已知数据的名称和数值(包括商品名称,计量单位,基期价格,报告 期价格,基期销售量和报告期销售量) (2)计算综合指标的各个综合总量在单元格G4中输入公式“ =C4*E4”,在H4中输入“=D4*F4”, 在 I4 中输入“ =C4*F4”, 在 J4 中输入“ =D4*E4”, 公式复制 在 A7 中输入合计,在单元格中输入“=SuM(G4:G6),再将单元格 G7的公式向右复制到 J7 (3)分别计算各个综合指标及其分子分母之差额 在单元格 A10 中输入“销售额总额指数” ,在单元格 F10 中输入公式“ =H7/G7*100” , 在单元格 H10 中输入公式” =H7-G7”

常见金属的性质实验报告单

常见金属的性质实验报告单 实验合作者: 班级日期 实验前知识储备:写出下列有关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 1 镁带燃烧:2铝片灼烧 3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铜片灼烧 5镁与稀盐酸反应6镁与稀硫酸反应 7锌与稀盐酸反应8锌与稀硫酸反应 9铁与稀盐酸反应10铁与稀硫酸反应 11铜与稀盐酸反应12铜与稀硫酸反应 13铝与稀盐酸反应14铝与稀硫酸反应 15铁与硫酸铜反应 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______,置换反应的有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了解活泼金属的在空气中燃烧的特殊性,知道活泼金属着火时灭火时注意事项二、实验用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实验过程 1、金属的物理性质探究:

拓展视野:将铜制成纳米铜,在空气中燃烧为什么能燃烧? 铜是金属晶体,由晶胞组成,晶胞则是由许多铜原子通过金属键的作用而构成的,晶格结点上的铜原子都有金属键的束缚,因此铜的化学性质不很活泼,但是将铜制成纳米铜的话,变成铜原子,金属键被打断,于是铜的化学性质以活泼的铜原子形式表现出来。于是与空气反应速率很快。铜块或者铜粉体积都比较大,单位面积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比纳米铜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小的多,纳米铜在空气中燃烧很快。颗粒越细,比表面越大,与空气接触越充分,而且纳米级材料的活性会比一般颗粒物质的活性强,所以反应越快,所以能燃烧。所以铜不具可燃性是相对的 2)查阅相关资料:镁能和二氧化碳发生燃烧反应,因此镁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镁由于能和N ?和O ?反应,所以镁在空气中燃烧时,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同时有少量淡黄色固体氮化镁生成。所以燃烧(不一定、一定)_______ 需要氧气,凡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都叫燃烧.只有初中化学书上定义为有氧气参加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这是因为知识量的限制. 3)趣味知识:冷焰火采用燃点较低的金属粉末,经过一定比例加工而成的冷光无烟焰火,冷焰火燃点低,燃点在60℃-80℃,外部温度30℃-50℃,对人体无伤害。适用于舞台表演和各种造型设计。而普通焰火燃点在500 ℃-800℃之间,燃烧时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冷焰火科技含量高,以环保无污染而倍受人们青睐。冷焰火是未来烟花发展新趋势,曾在上海APEC 会议、悉尼奥运会、2002年日韩世界杯、全国九运会上崭露头角,冷焰火是现代烟花的高科技结晶。

统计学实验报告【最新】

统计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主题:大学生专业与实习工作的关系 二、实验背景: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生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群体,高校毕业人数日益增加,社会、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日益紧张,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企业需求的职业,而这种职业与自己在校所学专业根本“无关”或相去甚远,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非常严重。专业对口是个广义的概念,就是说你所学的专业与你所作的工作相关,比如你专业是会计,工作后你到了一个企业做会计,或者到银行做柜员,这都是与经济相关的,这就是对口。如果你学机械设计,但工作后却做了统计员,业务员等于你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这就叫专业不对口。专业不对口导致毕业生所学知识没有用武之地,所以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实验目的: 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研究此问题有这几点目的:①了解当代大学生实习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的情况,当代大学生对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象的态度。②分析大学生就业结构和

专业对口问题,了解当今大学生专业对口情况,为以后大学生选择专业、选择工作岗位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借鉴。③寻找导致专业不对口的原因,以减少社会普遍存在的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实验要求:就相关问题收集一定数量的数据,用EXCEL进行如下 分析:1进行数据筛选、排序、分组;2、制作饼图并进行简要解释;3、制作频数分布图,直方图等并进行简要解释。 五、实验设备及材料:计算机,手机,EXCEL软件,WORD软件。 六、实验过程: (一)制作并发放调查问卷。 (二)收回并统计原始数据:收回了102名大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三)筛选与实验相关问题: 1.您的性别( ): A. 男B.女

数据分析与挖掘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与挖掘实验报告

《数据挖掘》实验报告 目录 1.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 1.1数据挖掘 (1) 1.1.1数据挖掘的概念 (1) 1.1.2数据挖掘的方法与技术 (2) 1.2关联规则 (5) 1.2.1关联规则的概念 (5) 1.2.2关联规则的实现——Apriori算法 (7) 2.用Matlab实现关联规则 (12) 2.1Matlab概述 (12) 2.2基于Matlab的Apriori算法 (13) 3.用java实现关联规则 (19) 3.1java界面描述 (19) 3.2java关键代码描述 (23) 4、实验总结 (29) 4.1实验的不足和改进 (29) 4.2实验心得 (30)

1.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1数据挖掘 1.1.1数据挖掘的概念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信息时代。在最近十几年里,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急剧增大。数据挖掘就是信息技术自然进化的结果。数据挖掘可以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许多人将数据挖掘视为另一个流行词汇数据中的知识发现(KDD)的同义词,而另一些人只是把数据挖掘视为知识发现过程的一个基本步骤。知识发现过程如下: ·数据清理(消除噪声和删除不一致的数据)·数据集成(多种数据源可以组合在一起)·数据转换(从数据库中提取和分析任务相关的数据) ·数据变换(从汇总或聚集操作,把数据变换和统一成适合挖掘的形式) ·数据挖掘(基本步骤,使用智能方法提取数

据模式) ·模式评估(根据某种兴趣度度量,识别代表知识的真正有趣的模式) ·知识表示(使用可视化和知识表示技术,向用户提供挖掘的知识)。 1.1.2数据挖掘的方法与技术 数据挖掘吸纳了诸如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数据可视化、信息检索、图像和信号处理以及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的集成等许多应用领域的大量技术。数据挖掘主要包括以下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神经网络由于本身良好的鲁棒性、自组织自适应性、并行处理、分布存储和高度容错等特性非常适合解决数据挖掘的问题,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典型的神经网络模型主要分3大类:以感知机、bp反向传播模型、函数型网络为代表的,用于分类、预测和模式识别的前馈式神经网络模型;以hopfield 的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为代表的,分别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反馈式神经网络模型;以art 模型、koholon模型为代表的,用于聚类的自组

统计学实验报告

重庆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统计学课程实验 开课实验室 DS1421 学院建管年级 2011级专业班财管02班学生姓名熊俸英学号 开课时间 2012 至 2013 学年第 2 学期 建设管理及房地产学院制

《统计学》实验报告 开课实验室:年月日

陈谦87769277 刘文55845182 周克66628579 程前75507288 徐非64859193 1)选中以上数据后,复制到excel表格中,点击工具栏中”数据”下“自动筛选”,点击统计学成绩栏分数等于“90”; 结果为: 2)继上一小题,点击“经济学成绩”下“前10个”,会出现对话框,把数字“10”改为“3”,点击确定;

结果为: 3)选中数据,前面留出两栏空白,并复制数据表头(选中数据第一排),到空白处第一排,在第二排各科成绩下面输入“>60”,如图:选中数据,点击“数据”—“高级筛选”,点击条件区 域(选中表格前2行),点击确定: 2.B 组题第5题 为评价家电行业售后服务的质量,随机抽取了由100个家庭构成的一个样本。服务质量的等级分别表示为: A.好;B .较好;C.一般;D.较差;E .差。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B C A C B E C B A B D A D B C C E D E B A D B A C B E C B A B A C C D A B D D A C D C E B B C D C C A A C A C C D C E D A E C C A C D A A E B A D E C A B C E B A D A B C B E D B C A B C D C B A B A D 要求编制品质数列,列出频率、频数,并选用适当的统计图如:圆形图、条形图等形象地显示资料整理的结果。(要求展现整理过程) 留出两栏空白,条件区域时输入筛选条件 为查询结

1-2元素性质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元素实验报告 实验18 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一、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试管操作。 2. 学习离心分离操作。 3. 学习主族元素一些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二、实验内容 1. 卤离子的还原性:向3支盛有绿豆大小的KI、KBr和KCl固体的试管分别加入0.5 cm3浓硫酸,观察反应产物的颜色和状态。把湿的醋酸铅试纸、湿的碘-淀粉试纸和湿的pH试纸分别伸向装有KI、KBr和 2. 氯含氧酸盐的氧化性 往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ClO、KClO3和KClO4溶液,然后加入KI淀粉溶液,观察现象。向不发生反 3. 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性 (1)氧化性:取1小片Pb(Ac)2试纸,加1滴H2S的水溶液,则有黑色的PbS生成。再向试纸上滴 22244

4. 过硫酸盐的氧化性 向盛有2滴 0.002 mol·dm-3 Mn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cm3 3 mol·dm-3 H2SO4、2~3 滴AgNO3溶液,再加入少量K2S2O8固体,小心加热,观察现象;另取1支试管,不加AgNO3, 进行同样实验。比较上 5. 亚硝酸的氧化还原性 请利用0.5 mol·dm-3 NaNO2、0.1 mol·dm-3 KI、0.02 mol·dm-3 KMnO4、1 mol·dm-3 H2SO4试剂, 6. 硝酸根的检出 取少量FeSO4·7H2O固体于试管中,滴加1滴0.5 mol·dm-3 NaNO3溶液及1滴浓H2SO4,静置,观察现象。反应式为: 2+-+3+2+2- 7. 磷酸根、焦磷酸根和偏磷酸根的鉴别

(1)分别向0.1 mol·dm-3 Na2HPO4、Na4P2O7和NaPO3溶液中滴加0.1 mol·dm-3 AgNO3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生成的沉淀溶于2 mol·dm-3 HNO3溶液吗? (2)以2 mol·dm-3 HAc溶液酸化磷酸盐溶液、焦磷酸盐溶液和偏磷酸盐溶液,再分别加入蛋白溶液,各发生什么现象? 3-4-- PO43-、P2O74-和PO3-的鉴别方法: 8. Sn2+、Pb2+、Sb3+、Bi3+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现有0.1 mol·dm-3的SnCl2、Pb(NO3)2、SbCl3和Bi(NO3)3,2 mol·dm-3 NaOH、6 mol·dm-3 NaOH和40%的NaOH试剂。请制备少量氢氧化物沉淀,并试验这些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写出实验步骤、现象、试 9. Sn、Pb、Bi不同价态离子的氧化还原性 -3-3

光电效应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

表1-1:不同频率下的遏止电压表 λ(nm)365 404.7 435.8 546.1 577 v(10^14)8.219 7.413 6.884 5.493 5.199 |Ua|(v) 1.727 1.357 1.129 0.544 0.418 表1-2:λ=365(nm)时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U/(v)-1.927 -1.827 -1.727 -1.627 -1.527 -1.427 -1.327 I/(10^-11)A-0.4 -0.2 0 0.9 3.9 8.2 14 -1.227 -1.127 -1.027 -0.927 -0.827 -0.727 -0.718 24.2 38.1 52 66 80 97.2 100 表1-3:λ=404.7(nm)时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U/(v) -1.477 -1.417 -1.357 -1.297 -1.237 -1.177 -1.117 I/(10^-11)A -1 -0.4 0 1.8 4.1 10 16.2 -1.057 -0.997 -0.937 -0.877 -0.817 -0.757 -0.737 24.2 36.2 49.8 63.9 80 93.9 100 表1-4:λ=435.8(nm)时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U/(v)-1.229 -1.179 -1.129 -1.079 -1.029 -0.979 -0.929 I/(10^-11)A-1.8 -0.4 0 2 4.2 10.2 17.9 -0.879 -0.829 -0.779 -0.729 -0.679 -0.629 -0.579 -0.575 24.8 36 47 59 71.6 83.8 98 100 表1-5:λ=546.1(nm)时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U/(v)-0.604 -0.574 -0.544 -0.514 -0.484 -0.454 -0.424 I/(10^-11)A-4 -2 0 3.8 10 16.2 24 -0.394 -0.364 -0.334 -0.304 -0.274 -0.244 -0.242 34 46 56.2 72 84.2 98.2 100 表1-6:λ=577(nm)时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U/(v)-0.478 -0.448 -0.418 -0.388 -0.358 -0.328 -0.298 I/(10^-11)A-3.1 -1.8 0 2 6 10.2 16.1 -0.268 -0.238 -0.208 -0.178 -0.148 -0.118 -0.088 -0.058 22.1 31.8 39.8 49 58 68.2 79.8 90.1 -0.04 100

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统计分析综合实验报告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统计分析综合实验考题 一.样本数据特征分析: 要求收集国家统计局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进行二者的比较,然后写出有说明解释的数据统计分析报告,具体要求如下: 1.报告必须包含所收集的公开数据表,至少包括总人口,流动人口,城乡、性别、年龄、民族构成,教育程度,家庭户人口八大指标; 2.报告中必须有针对某些指标的条形图,饼图,直方图,茎叶图以及累计频率条形图;(注:不同图形针对不同的指标)3.采用适当方式检验二次调查得到的人口年龄比例以及教育程度这两个指标是否有显著不同,写明检验过程及结论。 4.报告文字通顺,通过数据说明问题,重点突出。 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自选某个实际问题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要求: 1.自行搜集问题所需的相关数据并且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2.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系数的计算和模型检验; 3.如果回归模型通过检验,对回归系数以及模型的意义进行 解释并且作出散点图

一、样本数据特征分析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与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分析报告 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比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265825048人次,总人口数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平均年增长率为0.57%。

做茎叶图分析: 描述 年份统计量标准误 人口数量2000年均值40084265.35 4698126.750 均值的 95% 置信区间 下限30489410.50 上限49679120.21 5% 修整均值39305445.50 中值35365072.00 方差 68424424372574 4.400 标准差26158062.691 极小值26163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