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现象研究

网络热词现象研究
网络热词现象研究

专题二网络热词现象研究

2008年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热词呈井喷状爆发,新词汇、新语录层出不穷。2008年网络流行语言以“打酱油”、“做人不能太CNN”、“俯卧撑”、“叉腰肌”、“山寨”、“什锦八宝饭”等为代表,其中表达的既有网民的讽刺,也有网民的无奈,更有网民的智慧。网络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词语本身的字面含义,它们成为网民对社会现象的某种态度和看法的代名词,赋予传统语言全新的含义,在网络热词的背后体现的是更深层的公民意识的崛兴。

一、网络热词,群体意见的另类表达

网络热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原话,比如“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做俯卧撑”;另一种是网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如“做人不要太CNN”、“猪坚强”、“范跑跑”等。

资料链接:

(1)打酱油

酱油恒久远,一壶永流传

?打酱油?的流行与?很黄很暴力?的风靡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出自电视新闻。广州一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此话一出,即红遍网络。若想表示不清楚某事,或者不想谈论某事时,都可以用?打酱油?代之。

有媒体称,这句颇搞笑的网络术语,却蕴藏着一种?新道德?,当网络舆论变身网络暴力干扰人们的现实私人空间时,我们的社会所缺少的或许正是?关我X事?的从容心态。

(2)很黄很暴力

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

此词是出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关了。?这句话掀起的?旋风?恐怕是央视所始料未及的。同时,它也将很X很XX这一句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做俯卧撑

在瓮安?6.28?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随着瓮安事件真相渐趋明朗,以及?房价不会跳水,只是在做俯卧撑?、?主持人博客曝光裸体做俯卧撑照片?等炒作,?俯卧撑?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俯卧撑,英文名push一uP,谁也没有想到,除了爱好运动的网友或上体育课

的师生会用上的这样一个体育用词,它还会成为如今炙手可热的网络流行词汇。据调查,最早恶搞?做卧撑?的帖子是7月1日19时59分,网友?流芳苑主?就?瓮安事件?发表的《吃面要吃雪菜肉丝,运动要做俯卧撑!身体倍儿棒!》的帖子,此后网友纷纷效仿恶搞?做俯卧撑?。由此,?做俯卧撑?已不仅是体育运动,而被网友恶搞,连夜火起来。

由于?俯卧撑?忽然蹿红,网游?魔兽世界?里也随即出现了一个名叫?河边的俯撑?的任务日志。

数以万计的?俯卧撑帖?

7 月2日这天,很多网友一上论坛就发现满目都是俯卧撑,人们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很快就学会了这个词语的网络应用。

有网友感叹,用?井喷?来形容?做俯卧撑?在网络中流行程度再也恰当不过了。记者注意到,从7月1日晚出现第一个?做俯卧撑?的帖子,到7月2日晚10时,单是天涯杂谈一个论坛就有500多个主题帖在?做俯卧撑?,有的?俯卧撑帖?后面还有几十几百的跟帖

在百度的?俯卧撑吧?—一个在2006年8月27日以请教网友?练俯卧撑的问题?起的贴吧里,7月1日8时前还只有70多个帖子,而到5日晚10时,帖子已经过万。其吧主网友?俊_藏马?激动万分,发帖称?我的贴吧终于出头了!?只不过这一贴吧能以这样的方式起来,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而在各大论坛上也涌现出大量的关于?三个俯卧撑?的帖子,俨然一幅满网尽是?俯卧撑?的景象。而日前,也有人在豆瓣网站上成立了?俯卧撑小组?。?做俯卧撑?用法有点类似?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成了网友对一些问题因某种原因引而不发,甚至做立场中立状的代名词。

?自从做了俯卧撑,腰也不痛了,背也不酸了,打酱油也有劲了?,?不关我事,做个卧撑就走?。做俯卧撑也确实成为了7月2日最常见的回帖,不管是什么主题的帖子下面,可能看到?做俯卧撑?,以致有网友将那些逢帖必回?做俯卧撑?的网友称之为?俯卧撑党?。

网友已产生逆反心理

类似于?飘过?、?路过?、?拿分走人?,?我是来做俯卧撑的?、?做三个俯卧撑就走?,也成为了在论坛灌水者的最爱。而如同?酱油族?一样,一哄而上的跟风以后,网友对?俯卧撑党?也有了厌烦的情绪。曾有网友对频繁使用?打酱油?一词的?酱油党?们批判甚多,甚至评价为?出来打酱油的流行,说明网友们的素质很低下,心灵很空虚,感情很冷漠?。

(4)做人不要太CNN,做人不要太卡弗蒂

在报道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美国CNN的新闻报道将一张反映拉萨街头多名暴徒袭击过路军车的照片剪裁为局部特写,故意淡化袭击者的暴力和群体色彩,严重歪曲事实,引发全球华人大签名,要求CNN道歉,并征集爱国律师起诉CNN。同期,CNN新闻主播卡弗蒂在北京奥运火炬在美传递期间发表侮华言论,称中国人是?一群五十年不变的呆子和暴徒。?由此,?做人不能太CNN?风靡网络,甚者被网友编成RAP风格的歌谣。

(5)猪坚强

(6)范跑跑

?思想烈士?也许并不是一个恶人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汉川大地震后,四川一所私立中学教师范美忠在博客中的这番震后?表白?掀起轩然大波,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的讨论。其后,中国教育部公布修改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保护学生安全?首次被明确列入。

(7)囧

不伯雷到你,就怕囧自己

这是啥子面馆哦??近日,在渝中区国际村附近,一家奇特的面馆逐渐走红。这家名?囧小面?的面馆老板是一名80后男生,大学毕业才3年,痴迷网络文化的他,给自己新开的面馆取名为?囧小面?。到底这个小面怎么个?囧?法呢?越来越多的网友亲自来到这个饭馆一探究竟,结果是,每个吃过小面的人出来都会说:?这儿硬是太‘囧’了!?

?囧?是一个汉字,读音Jiong;本义是?光明?的意思,一般的字典里也并没有这个字的踪迹,它原来一直是个罕用的生僻字。随着网络文化突飞猛进,?囧?被年轻人赋予了新含义—表示无奈、尴尬、苦笑或者恶作剧以后的表情。有人把它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

网友声音:

网友?夏至?:?囧小面?味道确实够麻辣。吃完后嘴角就起泡了。

网友?豆豆?:?囧小面?味道像重庆的麻辣火锅,里面到底是啥子作料?

网友?胖子456?:应该多开几家连锁店,让更多的人吃到?囧小面?!

2008年,一个古老而陌生的汉字因互联网而重生,这个字就是圈。读音如

?窘?,本意光明,但因其外观颇像一个人无奈、愁眉苦脸时的表情,网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郁闷、悲伤、无奈、无语。有学者直言用?囧?表达情绪,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是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网络的完美对接。

无独有偶,?槑?(音同?梅?)字也因网络而?枯木逢春?。两个?呆?组在一起,表比呆还呆。

面对网络语言的勃兴,有评论认为,这种现象折射出了文化的自我调节和完善机制,每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从?叛逆?到?成熟?的过程。

(8)山寨

国货当自强,山寨要领航

山寨一词据说源于广东方言。通俗说即盗版、仿制等,这是一种由民间lT 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最初以?山寨手机?之名闯入了公众视野,其后,山寨家电,山寨明星,山寨建筑等衍生品层出不穷,一时间神州无处不山寨。

(9)正龙拍虎

?新成语?寓意社会公信力的缺失

随着周正龙案二审的结束,持续了400多天的华南虎肥皂剧也划上了句号。一个汉语新词因此诞生,那就是?正龙拍虎?。据说是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所驱动而做假,被揭穿后仍抵死不认。

?正龙拍虎?所表达的不只是对周正龙造假行为的批判,更是对一些官员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丑态的痛恨。有媒体称其已成为蓄意造假和欺世盗名的代名词,寓意社会公信力的缺失或许,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才使假虎照招摇过市。?正龙拍虎?是个笑谈,但我们不能一笑而过,而应该认真反思。

回首2008,这些网络流行语往往多伴随着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而走红网络,在坊间口传。诚如学者所言,网络语言本身己成为体现世情民心的一个维度和观测点。

(10)什锦八宝饭

2008年,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也有了自己的粉丝团,名为?什锦八宝饭?。其实,早在2003年,胡锦涛、温家宝就公开了网民身份,向外界展现对互联网的重视。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又通过人民网,实现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同网民在线交流。

(11)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学生流行?网语?2007年07月23日

?Orz?则是英语字母的象形文字,O代表头,r是人双手扶在地面,z是双腿跪在地上,意思是?五体投地?。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是‘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

读到以上文字,你不会不觉得一头雾水?其实,这就是目前中国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每天使用的?网络汉语?,简称?网语?。在中国,如果你不懂得这些缩写的网语,就说明你己?老土了?(过时了)。

文章开头文字中的网语包括:GG(哥哥),偶(我),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KPM(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

无独有偶,在台湾,年轻学生也流行使用网语,当地称为?火星语?。例如,?3Q?是英语的ThankYou,‘orz?则是英语字母的象形文字,O代表头,r是人双手扶在地面,z是双腿跪在地上,意思是?五体投地?。

大陆的网语大多数是汉语拼音的缩写,如MM(妹妹)、BT(变态)等。台湾网语则多掺杂汉语以及台语。当然,两地也有通用的网语,例如大陆就采用了来自台湾的?偶?,这其实是汉语?我?的谐音。

由于互联网流行,网语目前在中国学生当中大行其道。由于网语太流行,就连一些大众体如电视、电台、杂志、报刊都开始采用一些最流行的网语。由于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网语目前在中国年轻人当中风行。

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言,借助网络媒体的平台表现异常活跃。网民通过新闻留言板、个人博客、论坛发帖跟帖等各种途径发帖盖楼、发表评论,用网络热词这种简单而另类的方式来表达意见。广州一位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此话一出立即红遍网络。若想表示不清楚某事,或者不想谈论某事时,都可以用“打酱油”来表达。“瓮安事件”后,人们对贵州省公安厅新闻发布会上的某些表述颇有争议,“三个俯卧撑”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成了人们表达质疑的代名词。

在网络评论平台未开通之前,大量的普通民众在面对新闻事件时,只能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交流看法。但网络媒体不仅为公众提供了迅速的信息发布平台,也为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言论交流平台,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使得群体意见的表达成为可能。

“观点的自由市场”最早是由约翰·弥尔顿提出的。弥尔顿认为真理是可以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真理本身具有战胜其他意见而存在下来的无法比拟的力量。[1]将“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化的第一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他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所力图窒闭的意见是一个谬误的意见,加入我们确信,要窒闭它也仍是一种谬误。网络为个体个性表达提供了便利,从个体影响到立体几何形式扩张以后,逐渐变成一群有影响力的团队,他们的言论可以称为群体表达。互联网汇聚了大量的言论,是新闻事件发生后群体意见的聚集地。因此,网络为公众提供了“观点的自由市场”的技术支持和操作平台,而网络流行语言成为了群体意见最简易、最快捷的另类表达方式。

二、网络流行语言的诸多特性

1、道德旗帜鲜明,旨在扬善伐恶

对于一些积极的社会现象,网友向来不吝热情。汶川地震后36天,一头猪被人们从震后的废墟中救出,奇迹般活了下来,网友亲切地称之为“猪坚强”。人们用“猪坚强”相互鼓励,直面灾难,重建家园。而“范跑跑”和“郭跳跳”的出现,则体现了因个人价值取向不同而引起的道德激辩。

流行的网络语言,不仅传递和弘扬积极的人类精神,同时更充当着网友针砭时弊的道德工具。以“我是北京派来的”威胁女童家长的深圳官员林某,抽天价烟戴名牌表、试图托起房市的南京房管局局长周某,都逃避不了网友的“人肉”和指责。

2、娱乐调侃盛行,网民自得其乐

“艳照门”事件成为2008 年网络流行语言的开端,并一举将网络调侃语言推向了高潮,随之产生了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新鲜网络词汇,如“娇身冠养”、“新陈代谢”。这些新生词语是对传统词汇的挪用和改造,从中让人感觉到网友对娱乐明星糜烂不堪的生活状况的震惊和鄙夷。“山寨”恐怕是2008年牵涉范围最广的网络语言了,从最初的意指靠模仿为生的“山寨”手机、“山寨”相机,再到后来的“山寨”明星、“山寨”春晚,甚至更有网友要组建“山寨”足球队向缺少“叉腰肌”的国足下战书。“山寨”一词不仅开始流行,而且意义在不断被扩大,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商业范畴,任何巧合雷同或非为正统之处,都被

冠以“山寨”之名。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

原本释义为“光明”的“囧”字,在网络文化中产生了意义变革,其字型内小“八”字似眉眼,下面一张大大的嘴,已经成为尴尬、无语表情的代名词,被新一代年轻网友广泛使用,类似的流行语言还有“雷”“槑”“华丽丽”等。

3、时效性强,更新频率快

网络流行语言紧随新闻事件的发生而产生,因此具有鲜明的时效性。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重复出现的东西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和厌烦心理,当使用频率过多时间过长时,网友就会对反复使用的网络热词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当贵州瓮安事件新闻发布会上,有官员抛出“做俯卧撑”后,原本成为网友口头禅的“打酱油”立即失宠了,凡是表达对权利不信任或对官方说法存在疑虑,网友借用“俯卧撑”或“三个俯卧撑”来回帖。当云南省官方对因盗伐林木被关押的青年李荞明的死解释为玩“躲猫猫”游戏撞墙而死时,网友又迅速改口,而玩起“躲猫猫”。

三、网络词语传播的原因

网络流行语言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2008年网络词语的流行与勃兴,与发生的新闻事件多有莫大关系,这一连串焦点新闻事件的汇合,共同催生出富于网络特色的流行词语的传播。此外,笔者认为网络热词传播的背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情绪宣泄的需要,网络提供了最便捷的表达渠道。改革开放30年,处于急剧转型期的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成功也是有限的,伴随产生的还有很多问题:生态危机、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地方腐败,这些问题与经济成功形成了强烈反差。普通民众在面对医疗、住房、教育和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感受的压力陡增。因此,网络成为社会情绪宣泄的最便捷场所,是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渠道。网友通过“人肉搜索”发动民间力量,将“天价烟”,“深圳怪叔叔”以及“喝茅台”的当事人统统曝光。在网上鞭挞声讨腐败官员的已经成为趋势,这股网络监督力量与腐败官员的权利之间形成一种较量。

第二,国家领导重视网络舆情,网友积极性受到鼓励。早在2003年,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就公开了网民身份,向外界展现对互联网的重视。2008 年6 月20日,胡锦涛又通过人民网,实现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同网民在线交流,再次“开先河”接触网民,令中共领导人亲民形象再次增分。在经历2008 年岁初的雪灾和年中的震灾之后,国家领导人的亲政爱民形象在民间被广为歌颂。2009 年全国“两会”召开前,中新网发起的“全国两会您最关注的十大问题大型网络调查”投票,互联网成为百姓表民情、畅民意、集民智的重要渠道。网友通过网络发表言论得到倾听和重视,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无疑鼓励了网友大胆发表自己言论的积极性。

第三,网友回避敏感词汇,网络语言表情达意。沃尔特·李普曼认为,我们在寻求比较公正的见解时往往会坚持我们的成见,其原因除了节省精力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成见系统也许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对我们社会地位的保护。

[2]当前的网民多为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

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维敏捷,有自己的观点,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网络媒体尤其是各大论坛都对一些关键词进行屏蔽,这就导致了网友无法在网络上用直白的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现有的表达渠道下,网民要坚持自己的“成见”,针对一些敏感事件发表异议,就必须用“替代”或“隐晦”的方式。[3]如,当愤青们热议“封杀汤唯”时,为了回避敏感,写出来的变成了“圭寸杀殳三易口隹”。

四、网络流行语背后的公民意识

网民通过网络媒体发表意见已经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网民不仅通过网络的信息平台发表言论交流观点,更通过实际行动去“人肉”腐败官员。网络热词的沸腾是公民意识觉醒与蓬勃的表现。

朱学勤教授曾说,公民意识有两种含义,一是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及监督;二是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4]

“草根民意”借网出海,成功实现了对公共事件的政治参与和意见表达,行使了公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由网络流行词汇可以看出网友也分为两派,有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也有消极应对的。对时政感兴趣、积极参与和关注政治的如“什锦八宝饭”,就表现了网友参与关注时政的积极态度,对国家领导人的爱戴和拥护。面对当前的一些腐败现象,网友以狂欢式批评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所以就有了“国考炮灰”、“裸体官员”、“国家罗汉”、“官瘾症候群”等抨击官场的网络词语的流行。而“酱油党”的态度却是托词敷衍,对政治参与表现出漠不关心。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对人民的这种心理绝不能也充当“打酱油”的角色,而是应该关心群众的情绪变化,了解政府行为的得失,唤醒人们的监督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积极地引导民众的情绪将给政府提供决策反馈机制的渠道和平台,为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创造条件。

五、网络热词:传达民情民声、记录社会进程

每个网络流行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新闻故事,如“正龙拍虎”、“秋雨含泪”、“兆山羡鬼”等。网络流行语言与典故不同的是,古代的典故是通过口传的方式,并通过书面记录的方式流传至今的,而如今的网络语言的流行,却是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更迅速更快捷地流传开来的。

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言均由当今草根平民撰写传播,与目前的社会政治密切相关,成为社会进步的一股激进力量,集普天之下大众平民之智慧和声音,兼具传递复杂民情民心、记载历史的意义。

关于网络热词的英语作文

关于网络热词的英语作文 (1)如今网络流行语频频掀起风潮,热的一塌糊涂。 (2)网络热词是否该在考试作文中被考生频繁使用。 (3)你的看法。 例文: In such a networked society, people are tend to use hot words on the internet, which has been tagged with fashion and trend. These buzzwords are formed with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which means that without the internet those works make no sense. But we can’t deny that they do enrich our communication words and contribute a lot in entertaining people. Internet buzzwords are extremely popular in the internet used by netizens, especially in the microblog, even in the students’ examination paper. In my point of view, internet buzzwords are undoubtedly hot and fashionable on the internet, but in the real life people are not so familiar with those words. Some people feel puzzled at those words. In other words, internet buzzwords can only make sense with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Therefore, these words are limited in certain condition and can’t be generalized for their unfamiliarity to some people. They aren’t supposed to be

心塞高冷 这些网络热词如何英语翻译

心塞高冷这些网络热词如何英语翻译 心塞高冷:这些网络热词如何英语翻译? 心塞、高冷、图样图破森等等想必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吧,那么它们的英语该怎么表达呢,一起来和小编学习一下吧~~ 心塞 含义:是心肌梗塞的简称。心肌梗塞是一种可怕的病症,但此处不是得了重病的意思,而是指心里堵得慌、难受,对周围发生的不顺心的事感到很不舒服,也可表示对某件事情很无语。 翻译: feel stifled,feel suffocated,have a tight feeling in the chest,或者feel very uncomfortable 例句:After hearing her telling the truth, I suddenly feelsuffocated. 听到她说了实话,我顿时感觉心塞。 图样图森破 含义:是英文 too young,too simple的谐音,是“太年轻、太天真”的意思,常用于鄙视对方水平太低。 例句:How can you believe in such gossip? You are really tooyoung, too simple. 这种谣言你都信,真是图样图森破。 高冷 含义:是高贵冷艳的缩写,形容心高气傲,很酷,自我感觉良好又对他人嗤之以鼻的姿态,通常用来形容女性。

翻译:cold and elegant,an icy beauty,a cold belle等。 例句:Escorted by a large crowd of people, the cold andelegant actress finally appeared. 在众人的簇拥下,表情高冷的女影星终于出现了。 脑残 含义:在网络用语中用于形容愚蠢,言语和行为举止逻辑不通而让人无法理解和不可接受,以及被认为大脑不正常的人。 翻译:brainless,brain-dead,brain-impaired,have a dysfunctional brain等。 例句:Do not talk with him again, he is virtually brainless! 别再跟他说了,他简直就是个脑残! 脑洞大开 含义:就是脑补的意思,指的是给大脑补充了新的知识,含有让人知识大涨、眼界大开等意思。 翻译:greatly enrich one's mind (brain), greatly open up one's eyes,greatly widen one's horizon等。 例句:This article greatly enriched my mind. 这篇文章让我脑洞大开。 伐开心 含义:就是很生气、很不高兴的意思。 翻译:in a bad mood,very unhappy,angry,moody等。 背景介绍:最近,西安一企业的商业活动邀请了山寨版“高晓松”站台出席,高晓松本人在微博上对此作出回应。他在微博中调侃说道:“3?15刚过,贵企业冒我名公开大办宣传活动,一个山寨高晓松堂而皇之也就算了。可我已经瘦身了好吧!山寨麻烦能不能更敬业一些!并且,本人身高1.78米有体检报告为证。你们为啥找个矮胖子破坏我在广大路人中的形象!无法忍!已经通知律师就身高体重问题严正交涉!最后我补充道:眼镜和靴子麻烦买正牌货好伐!” 例句:Gao Xiaosong was very unhappy to learn that a fake GaoXiaosong appeared in Xi'an and took part in commercial activities there. 山寨“高晓松”西安参加商业活动,高晓松本人回应伐开心。 节操 含义:指原则、正义感的意思。 翻译:moral integrity,moral principle等。该词来源于日本漫画《二色碟》,其中一个角色视钱如命,不择手段,故角色名被中译为“无节操”。“无节操”代表一个人做事没原则,毫无道德可言,为了达到目标可以毫无下限。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第一,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份,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网络新兴词汇,比如说“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对于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好还是不好,更不能草率地评价对错,而是应该全面地、辨证地看待。 第二,我们要看到,这些新兴网络词汇的出现有其积极的一面。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群众个性化表达的一种方式。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善待这样的文化,它是网络时代的代表,网络时代的烙印,新兴词汇是网络语言简便使用的体现,丰富了多元的文化体系,活跃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体现了文化的创新运用,在某些领域和范围内也发挥了汉语博大精深的作用。 第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词汇的出现,并不都是好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低俗的词汇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些网络语言泛化也对汉语文化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容易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误解;一些容易使人混淆含义的网络词语,也对人民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这些网络新兴词汇,我们应该承认其在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背景下存在的价值,这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扬其有利的一面,改善其不利的一面,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将汉语文化创新并传承下来,使网络语言更加规范和发展,大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易用。 对社会上的热门事件,在网上有很多简练的热词,对于热词有什么看法?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类之社会现象【考查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类题目,要求考生谈谈对热词的看法,这是一种要求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考查形式,因此在答案中应当包含考生对于热词的态度,能够辨证看待热词的影响,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全面阐述自己对于热词的看法。【参考要点】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随之而来的是近些年网络热词的不断产生,比如打酱油、富二代、躲猫猫这些词语只有几个字,但在词语后面却深入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就网络热词本身而言,它是多元的:从内容来说,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形式来看,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兴之所至的“编造”;而在品位方面,则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因此,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网络热词这一社会现象。 第一,网络热词反应了网民的智慧,丰富了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是舶来词语的灵活运用,热词在网络环境中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着,时不时引发大家的关注和会心一笑。 第二,网络热词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是社会多元文化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面对生活上的压力,还是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以及对于社会现象的评论,都可以通过网络热词予以宣泄,精辟的热词直抒胸臆的将情感释放。 第三,网络热词的出现,加快社会热点、新闻等的传播速度,吸引公众目光。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环境中充斥的大量新闻热点,热词的出现,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形成对政府的监督。 但我们同时要看到热词大量涌现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包括: 第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当网络热词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时,时常具有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在网络上体现出很强的批判意识,并通过网络的扩大效应,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控制不当可能给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第二,热词的大量涌现可能会对传统语言文字的接受形成一定的挑战,尤其是正在学习

网络热词现象研究

专题二网络热词现象研究 2008年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热词呈井喷状爆发,新词汇、新语录层出不穷。2008年网络流行语言以“打酱油”、“做人不能太CNN”、“俯卧撑”、“叉腰肌”、“山寨”、“什锦八宝饭”等为代表,其中表达的既有网民的讽刺,也有网民的无奈,更有网民的智慧。网络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词语本身的字面含义,它们成为网民对社会现象的某种态度和看法的代名词,赋予传统语言全新的含义,在网络热词的背后体现的是更深层的公民意识的崛兴。 一、网络热词,群体意见的另类表达 网络热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原话,比如“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做俯卧撑”;另一种是网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如“做人不要太CNN”、“猪坚强”、“范跑跑”等。 资料链接: (1)打酱油 酱油恒久远,一壶永流传 ?打酱油?的流行与?很黄很暴力?的风靡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出自电视新闻。广州一市民在就艳照门事件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此话一出,即红遍网络。若想表示不清楚某事,或者不想谈论某事时,都可以用?打酱油?代之。 有媒体称,这句颇搞笑的网络术语,却蕴藏着一种?新道德?,当网络舆论变身网络暴力干扰人们的现实私人空间时,我们的社会所缺少的或许正是?关我X事?的从容心态。 (2)很黄很暴力 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 此词是出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13岁女孩张殊凡在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关了。?这句话掀起的?旋风?恐怕是央视所始料未及的。同时,它也将很X很XX这一句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做俯卧撑 在瓮安?6.28?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通报描述事发当日的情景,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随着瓮安事件真相渐趋明朗,以及?房价不会跳水,只是在做俯卧撑?、?主持人博客曝光裸体做俯卧撑照片?等炒作,?俯卧撑?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俯卧撑,英文名push一uP,谁也没有想到,除了爱好运动的网友或上体育课

浅析网络热词

浅析网络热词 【内容摘要】:近年来,网络热词像长了翅膀的流行元素一样,迅速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盛行开来,他们由虚拟的网络社会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现实社会中,影响可谓及其广泛。本文就通过探讨网络热词的一些基本因素来理性分析网络热词现象。 【关键词】:网络热词社会变化特点利弊影响 正文: 网络热词之所以能“热”遍中国,必然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网络作为其肥沃的土壤,为流行语供了广阔的平台,而数量庞大的网民则是其成长的辛勤施肥者,中国特定社会发展状态与网民作为自身和群体所具有的特点又是其必不可少的空气和水分。热词在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中大行其道,并逐渐走向现实社会,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 网络流行语被冠以“热”的称号,就在于他们能在短时期内迅速流行开来,并被广泛应用。此外,它们的特点还有,一是这些热词多来源于网络、电影电视作品中语言,歌曲名的谐音变化,或者根据当前某种社会现象发展而来,他们最初在网络上受到广泛欢迎并大肆流行,为网民所钟爱,尤其是对年轻群体;二是热词的影响力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其中部分热词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可;三是大部分情况下,网络热词“来得快,去得也快”,它们一两年之后便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届时又会有新的热词来取代它们,部分热词也转化成生活的常用语,甚至进入字典的编辑之中。同时,还有反映某种社会现象的新词,这些热词的传播表达产生了网络民意,被广泛使用;此外,混杂其中的不乏炒作之嫌,一些企业和个人出于种种盈利或出名的目的,雇佣大批网络水军为其劳动,知名度如直升飞机般上升。但总而言之,网络热词是在整个现实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的影响也是方方面面的。热词的种类不

浅谈网络热词

浅谈网络热词“给力”研究 摘要:网络热词“给力”因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而引起争议。本文针对“给力”一词存在的必要性、如何正确使用以及其背后存在的文化创造力问题进行研究,力争还大家一个真实的“给力”。 关键词:给力来源使用文化 互联网时代,网络词汇盛行。新颖的网络词汇刺激了人们的神经,缓解了紧张的工作气氛,释放了生活压力,愉悦了身心。“抛砖”、“拍砖”生动形象,“我闪”、“我倒”诙谐幽默,被人叫一声“斑竹”的人,也是乐此不疲。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用网络语言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享受着其中的乐趣,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10年11月10日,原本只属于网民自娱自乐的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从此引发舆论强震。有人认为《人民日报》使用网络词语很有亲和力,体现了大众的创新能力,认为官方主动亲近网络顺应网络潮流;有人认为“给力”一词的使用并不准确;还有学者对于这个流行词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可作为常规词被收进汉语词典等诸多问题提出质疑。 “给力”一词最早出现于2010年5月,出自日本搞笑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台词。5分钟的动画一开始,孙悟空对唐僧说了一句:“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呀,老湿(师)!”“不给力”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由此,“给力”在网络上频频出现,对“给力”一词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打破常规惯例,在头版头条大胆启用“给力”后,“给力”由网络进入了社会。如: (1)央行给力货币政策名义宽松转紧缩(《重庆晨报》11月12日) (2)CPI创25月新高食品给力74% (《沈阳晚报》11月12日) (3)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成都商报》11月12日) (4)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西部商报》11月12日) (5)新能源公交“不给力”故障频发引乘客不满(《生活新报》11月12日) 此外,“GEiLI给力”被注册成服饰类、体育用品类、饮料类、酒类、食品类、保健品类、化妆品类的商标。就连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也取名叫做“2010给力跨年演唱会”。那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社会中最火的网络新词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探讨。 首先看一下“给力”一词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和使用这一语言的特定人群共生同灭,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其完整独立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法是其最为稳定的部分,而词汇是其最为活跃的部分,社会的任何变动,任何新的事物的出现,都会及时反映在词汇上,也就是说,有新事物的产生,就会有新词的出现,这些新词不断进入词汇系统,从而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比如我国早期社会是以狩猎和畜牧业为主的,那么语言中便出现了“黍”、“稻”、“耕”、“矢”、“弓”等等一些词语。五千年的文明史所留下的词语,都是当时历史新事物产生的反映。时至今日,特别是近30年社会的进步发展,出现了大量过去从未有过的词语,如“特区”、“网络”、“按揭”等等。这些新词语的出现说明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不断出现新事物,是充满生气的,而不是死水一潭。语言为人们的交流而存在,词汇紧贴社会生活,第一时间反映社会变化,这就是“给力”一词出现并被大量使用的原因。 但是在这些每年几乎要增加一千多个的新词语中,有些因为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稳固地留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些则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比如我们前几年听到的“巨”、“囧”等词,现在已经相对较少听到了,更早些年,比如文革时期流行的词语,现在几乎都听不到了。所以对于“给力”一词究竟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辞典该不该收入或者新闻报道应不应该使用这一问题,应该取决于人们在多长时间、多广范围里接受它、使用它,而不是通过官方介

网络热词的看法

面试热点 “‘给力’,还真的很给力,居然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10日,网友们纷纷在微博上热议这一似乎难以置信的“新闻”。 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文章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并用引题的方式总结了三条经验:改革攻坚迸发活力、政策创新激发活力和厚积薄发释放能力。“给力”用到标题上显得很贴切,也很有时代感。 如此“潮”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的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给力”。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题框架】 视角一:网络热词为什么这么“热” 网络热词为什么会“热”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并有了一定的保障,这才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刺激和满足;二是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社会氛围宽松自由;三是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巨大便利。 网络热词是当今人们社会意识和心理的直接反映,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角色定位日趋理性、合理,由此而对各种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的关心意识、参与意识都空前地增强;而人们的关心和参与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并有非常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就体现了很强的批判意识。 视角二:网络热词只能引导不该屏蔽 一个网络热词的出现和流行,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其背后必然有一定的主观目的,就像网友出于省时省力的目的而用3Q表示“感谢”一样。而更多的网络热词,则是在特定网络环境、时事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网络环境和时事背景不断更新出现,也就决定了网络热词无法被完全屏蔽。换句话说,即使国家有关部门采用技术手段屏蔽了一些网络热词,但是更多更新的网络热词马上又会传遍网络,你能屏蔽得完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被称为“网络热词”,那么它肯定就有热度消退,逐渐变冷的时候。很多网络热词的出现,都是针对某些新闻事件产生的,当这个新闻事件受关注度减少,热度降低以后,这个由新闻事件催生出来的网络热词,也就由热变冷,最终销声匿迹了,比如曾经流行一时的“躲猫猫”。如果有关部门认识不到这一点,径直投入人力物力去搞什么屏蔽,岂不是劳民伤财,多此一举?

网络热词和新词的翻译方法浅析

网络热词和新词的翻译方法浅析 发表时间:2013-08-29T14:35:50.950Z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自红[导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科技的深入渗透,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表现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科技的深入渗透,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表现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它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环境下产生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热词,对这些新词和热词的翻译工作是语言学者目前急需解决和完成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是从网络热词和新词的产生背景、原因及领域,网络热词和新词的构成和语义特征,以及深入分析网络热词和新词的翻译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以便学习者掌握重要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提高英语的翻译能力。[关键词]网络热词英语新词翻译方法翻译技巧 一、网络热词和新词的产生背景、原因及领域 (一)网络热词和新词的产生背景 20世纪中后期,人们开始逐渐进行网络时代,网络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网络对于英语词汇具有相当大的冲击力,网络不仅是传播英语信息的媒体,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词汇的构成,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网络热词和新词。网络热词和新词一方面体现出语言自身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发生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网络热词和新词产生的原因 网络热词和新词是一种语言的时尚先驱,引领语言的时尚潮流,它可能是由于一种观念或者生活态度的转变形成的。因此,粉衣网络热词和新词产生的原因,实质上就是分析一种社会流行态势的产生原因。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网络的出现是网络热词和新词产生的重要前提。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引起英语词汇的变化,互联网的大力推广和普及,进一步促使网络社会和网民的出现,在网络交流过程中网络词汇和新词的出现是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网络热词和新词也主要以网络作为交流的载体,形成一种新的语言词汇。总而言之,网络社会的形成是网络热词和新词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便于人类网上交际是网络热词和新词产生的重要目的。网络热词和新词作为网民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产生于网民在网络环境中的日常交际生活,虽然继承了英语词汇的规范性,但是另一方面打破了英语交流的常规,使英语词汇的发展道路出现了畸形,出现了符号、数字等非汉语词汇,这给英语翻译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封闭的网络环境中,方便网民交流被放在第一位,符合语言常规处于次要地位,因此便于网络网上交流是网络热词和新词产生的重要目的。 (三)网络热词和新词的产生领域 网络热词和新词的产生涉及到很多方面,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医疗等领域。下面我们进行详细介绍: 1、政治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英语新词和网络热词也产生了很多。如汉语中的冷战,在英语中用“cold war”表示; 2、经济领域: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多英语新词。如汉语中的全球化经济,在英语中用“ Economic GIobalization”表示,汉语中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在英语中用“OPEC”表示,即“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3、科技领域:每一阶段科技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多的英语新词和热词,科技领域也是网络新词和热词产生的主要领域之一。如汉语中的宇宙飞船,在英语中用“spaceship”表示,汉语中的“克隆”,在英语中用“clone”表示; 4、文化领域:教育事业是促使社会不断进步的加速器,因此,也有很多网络热词和新词出现在文化领域。如汉语中的“远程教育”,在英语中用“distance education”表示,汉语中的“脱口秀”,在英语中“talk show”来表示; 5、医学领域: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也给网络热词和新词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汉语中的“整容”,在英语中用“perform face-lifting”表示,汉语中的“试管婴儿”,在英语中用“test-tube baby“表示。 二、网络热词和新词的构成类型和特点 (一)网络热词和新词的构成 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交流,了解世界动态,随时进行网络购物(online shopping),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网络热词和新词的构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下面我们进行详细介绍: 1、自创法,就是完全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英文词汇,这种方法所占的比例比较少。这类词汇比如easy meat(易辨的事),go for broke (尽最大的努力)等; 2、旧词新意法,就是对已有词汇增添新的解释意思,这类词汇大部分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LINK(链接),VISIT(访问网页)等; 3、结合法,就是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加上与网络有关的前后缀或其他构词成分构成新词,或者两个旧词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词汇,这类词汇比较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如E-LIFE(电子生活),E-BOOK(电子书),network(网络工作); 4、缩略简化法。缩略与简化在网络语言中经常见到,比如MS(信息管理系统),WTO(世界贸易组织)等; 5、引用法。引用法就是引用外来语言,英语词汇中有很多都来自外国语言,是构成英语词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比如black humor (黑幽默)是由法语转化而来的。 (二)网络热词和新词的特点 由于网络热词和新词具有词义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特点,在网络交流中能更加形象的表达人们的思想或看法,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词义生动形象,更加生活化。网络热词和新词一般都来源于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它可以借助英语词汇来激发读者产生联想,通过赋予旧词新的意思,创造出词义生活形象、更加生活化的新词汇,如bug原来的词义是昆虫,现在用来指故障。在网络交流中人们主要依靠文字,不能依靠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

网络流行语传播研究外文文献翻译最新 网络热词

毕设附件:外文文献翻译原文+译文 原文 The research of network buzzwords spreading Markus D Abstract Network buzzwords from the Internet language, that is, first appeared in the Internet and popular on the Internet, created by users or reference and are endowed with special meaning of words and sentences. Here's the special meaning has two meanings: the first layer means that it is unique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on the network popular virtual things and behavior as well as the things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he second means that i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dail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system, the unique meaning, this means that a certain period of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Internet psychological activity factors such as comprehensive product. Keywords: Network hot words; Buzzwords; Spreading 1 Introduction In the 1980 s, Toffler in the United States believe that human civilization forward like waves, already had two causes the whole civilization and the great wave of social change: agriculture is the first wave of agricultural society is established. The second wave of industry established the industrial society. "Now is a new civilization in our life. The birth of the new civilization, is the only the most explosive events in our lives. The deep meaning of it, just like the invention of agriculture one hundred years ago the first wave of change of human liberation, or a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used by the second wave of shock the world. We are the architects of the next change. Like it?s predicted, we ushered in the third wave, and the third wave is marked by information highway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n this case,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is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Its emergence caused a revolutionary change of the human social life each aspect. These changes occur, also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change. Current research of network language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definition of network language and the

网络热词背后的文化心理

网络热词背后的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和传播媒介,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与其所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文化心理特征。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思想解放,对社会、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深刻思考,且迫切地需要一个自由开放且低风险的倾诉渠道,网络的出现,就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以其或简洁、或新颖、或幽默的语言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引发民众共鸣而得到广泛传播。这些流行语,有的折射出当今的价值取向,有的反映出社会问题,还有的用于消遣娱乐。透过这些流行语,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当今社会民众的文化心理特点。 从使用目的的角度,网络流行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别。 一、通过省音、谐音、缩写来简化语言交流过程中的读和写。比如“表”字,是将“不要”两字快速连读而成。“宣”字则同“喜欢”。这两个词都是用了连读省音的处理方法。7456(气死我了)、布吉岛(不知道)都是谐音。GF(girl friend)、BF(boy friend)则是对应词的英文缩写。 这类词大多用于网络聊天中,因其更加简单方便而颇受年轻人青睐。这是因为当今时代讲求效率与速度,特别是年轻人,网上聊天过程中对打字速度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同时聊天语言不需要太正式。采取这样的方法既节约时间,又满足了年轻人对语言表达新奇有趣的需求,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二、赋予某些常用词汇特殊的含义,用以代指一件事或某种感受。如“拍砖头”是批评某贴子的意思,“雷”则表示对某件出乎意料的事表示强烈的惊讶,有时略带一点不赞同或难以接受的意味。“灌水”则是指因无聊而发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帖子。 这类词汇大多将这些“旧词”本意给人带来的感觉向特定事物或领域引申,除非是已经知道含义,否则往往让不知其内情的人感觉难以理解。但正是因此,这类词满足了现在人们崇尚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在同龄人间建立一种心理上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上两种类型的流行语大多源自年青一代。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网民构成上,“网民中18--20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和其他年龄层比较而言,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

对网络热词的看法议论文

对网络热词的看法议论文 文化互联网时代,网络词汇盛行。新颖的网络词汇刺激了人们的神经,缓解了紧张的工作气氛,释放了生活压力,愉悦了身心。但是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以下是XX 整理的对网络热词的看法议论文,欢迎阅读。对网络热词的看法议论文一 当今社会,网络遍布。越来越多的人宁愿窝在家里,安安静静地当“宅男”“宅女”,整日沉浸在游戏和漫画的虚拟世界中,做着“触不可及”的梦。活在网络世界里的人们终日幻想着“高富帅”和“白富美”的从天而降,奢望着漫画主人公一样的人生,还期盼着“萌”物的降临。 “萌”,汉语里的意思是草木的芽,常用于描述植物发芽的过程,或者用于描述事物开始发生的状态。也用来比喻事物如同草木发芽一样给人生机勃勃的感受,可以谓之以萌。 而现在人们所常说的“萌”是“萌点”、“萌属性”、“萌系”、“卖萌”的意思。“萌”妹子、“萌”娃、“萌”宠什么的都叫做“萌”物。其实这些原本都是日本“御宅族”和漫画爱好者对极端喜爱的事物的形容,后来通过网络被网民们广泛运用。“萌”用来代指可爱的女生,不光是样貌可爱的女生,讨人喜欢的男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太,也可用这个词来形容。 有了这等“萌”,越来越多的“非主流”开始扮起了“萌女

郎”,主张“萌文化”。这些“非主流”的照片或嘟着嘴,或睁大眼,或戴假发,为了追求漫画里美少女的“萌”效果,更有多数照片经大规模的PS处理,从而达到所谓“萌萌哒”的效果。“萌风”侵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萌”,开始运用“萌”,开始追求“萌”。 随着“萌文化”的遍及,越来越多的“萌”商品如雨后春笋般上市,侵占了市场。随着“萌文化”的遍及,越来越多的人模仿漫画人物,戴着很“萌”的配饰,画着很“萌”的妆容,甚至连说话都尽力“萌”地嗲声嗲气……可以说,人类已经无法阻挡“萌文化”的脚步了。 如今,人们普遍认为“萌”就是幼小、可爱、娇嫩的意思,并且把扮“萌”当成最流行的一种“行为艺术”。现如今,在那些繁华的都市中,经常可以在大街上看到一些扮相粉嫩得像十几二十岁的“萌女郎”。但是,千万别被她们的外表所蒙骗了,说不准,她其实是一个三四十几的大妈。她们把这种可谓蒙蔽别人的双眼,隐藏自己真实信息的行为当成炫耀的资本,从而相互攀比,引以为傲。这般盲目地追求所谓“潮流”,可以说,人们所追求的已不是“萌文化”,而是“蒙文化”了。 社科院心理学专家说,追求“萌”这类新奇时尚,是年轻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驱使。这种现象很正常,要知道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现在的时尚过了若干年必定会被抛弃更新,成为历史。但是,汉语里“萌”的意思永远不会变,永

网络热词传播原因及效应探析

网络热词传播原因及效应探析 【摘要】:网络热词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它形式简洁精练,包涵信息丰富,往往只言片语便能反应出一个热点、一种现象、甚至一个时代。近几年,网络热词更是呈现出了一种快速发展的趋势,其原因正是网络热词内容能够反应民生,是民众向社会传达声音的“麦克风”,也是民意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同时,网络热词话语犀利又不失幽默诙谐的风格,将社会阴暗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切中要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洞穿力。因此,网络热词不但获得受众的喜爱,也受到各大传统媒体的青睐。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热词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遥遥领先,它存在于网络的各个角落,譬如微博、博客、论坛、社区等。网络热词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情绪,成为全新的舆情收集方式,它能向受众传达信息,也能侧面反应受众对事件关注度及意见倾向,网络热词正用它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结构上,笔者将文章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引言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第一章网络热词概述,包括网络热词的概念、网络热词的分类、网络热词的特征、网络热词的现状;第二章网络热词生成环境及传播原因分析,生成环境包括技术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传播原因分为新闻价值、受众诉求、传播形式;第三章探析网络热词传播产生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第四章提出网络热词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通过对网络热词生成原因与传播效应的研究,笔者认为,在使用网络热词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提高网民自身素养,包括网民使用媒介

的素养和网民的公民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网络暴力现象,净化网络空间。其次,网络热词引发的全民舆论狂欢是病态的现象,它麻木受众沉迷于网络意见表达,缺乏理性思考,对现实社会充满敌意。因此,传统主流媒体要发挥自身中流砥柱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营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发力的媒介环境。【关键词】:网络热词传播原因效应网民素养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6第一章网络热词概述16-241.1网络热词概念16-171.2网络热词的分类17-211.2.1针砭时弊类19-201.2.2娱乐消遣类201.2.3表达情感类201.2.4传递信息类20-211.3网络热词的特征21-221.3.1形式简洁精练,创意创新21-221.3.2内容关注现实,反应民意221.3.3风格幽默犀利,一语传神221.4网络热词的发展历程22-24第二章网络热词生成环境及传播原因分析24-282.1网络热词生成环境24-252.1.1技术环境242.1.2政治环境24-252.1.3文化环境252.2网络热词传播原因25-282.2.1新闻价值——传播的外部驱动25-262.2.2受众诉求——传播的内部动力

互联网热词大全

互联网热词大全 1小鲜肉 正太知道吧?美男知道吧?情窦初开知道吧?涉世不深知道吧?嗯,知道就好,再加上长相俊俏、肌肉健硕、皮肤水嫩,好了,这就是“小鲜肉”。说白了,小鲜肉就是“年龄在12-25岁之间的性格纯良,感情经历单纯,没有太多的情感经验,并且长相俊俏、美丽的男生(度娘语)。” 2萌萌哒 “萌萌的”的意思,网络热词。由网络热词”么么哒“受到日本萌系文化影响演变而来,是“该吃药了”的含义,即医治“中二病”之意,后由于GIF图片而流行起来。由于语义环境差别,萌萌哒多诙谐形容自己的萌化形象,而么么哒更多的作为对他人爱称或者语气助词。现多用于各种平台。 3心塞 是“心肌梗塞”的简称,但是更代表一种情绪,心理堵得慌,难受,说不出来的痛苦,周围有不顺心的事让你心里很不舒服。 4逼格 原为英文bigger的中文谐音翻译,现意为装逼的格调。逼格越高,说明你处在装逼食物链的层次越高。能够凭借与低等级的人对比而获得更多优越感。意为装逼的格调。其实逼格和装逼是有区别的,前者只提供装逼的能力,但去不去装是另一个议题,当你不装逼时,逼格就不能称之为装逼。 5不造 将某些常用词组快速连读或者快速输入而成的合音,意为“不知道”。意思是你知不知道。人们为了更快捷更方便地表达某些常用词组的意思,将其以快速连读或者快速输入,就成了合音,(像台湾腔)即两个音节产生融合而变为一个音节(一般由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合并,类似古汉语中的反切)。可以说,合音字兼有原词的音和义。 6逗比 是比较逗、略显傻缺的意思,熟人这样说一般是玩笑、调侃的意思。 7承包鱼塘体 总裁体的一种,其基本句式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这……被你承包了。”此句式是流行于网络的一种霸道宣示主权式的恶搞话语。源自于电视剧《杉杉来了》中,饰演腹黑傲娇总裁的张翰怀抱赵丽颖,说出的一句台词:“我要让全世界知道,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 8捡肥皂 肥皂掉在地上,弯腰下去捡的时候,会受到同性背后的攻击(俗称爆菊花,呃,有点重口),现常形容兄弟间关系很铁。 9补刀 又称补兵,是魔兽争霸3术语,指的是抢最后一次攻击杀死小兵的技术。后来泛指DOTA 等多人即时对战游戏中,通过对小兵的最后一次攻击获取金钱的行为。在某些社交网络也用

浅谈网络热词

浅谈网络热词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月来越好,互联网的普及也如火如荼,闲暇时刻人们总想找点儿乐子,于是,社会上很小的事情都可能被放大,从而成为流行一时的热点问题,于是,网络热词诞生了。 网络热词流行于2008年,百度文库中收录的热词也是从2008年开始的,一句“我是打酱油的”开启了网络热词的大门,“雷到了”、“囧”、“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成了网友嘴边的词汇,引起了一场场莫名的狂欢。 日本核泄露之后,出现的“谣盐”、“盐荒子孙”,体现的是国民素质有待提高,哄抬物价,唯利是图的商人也应受到惩罚。物价上涨后,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工资上涨比不上物价上涨的无奈与辛酸。河北师范出现撞人事件后,出现的“我爸是李刚”,跟让网友义愤填膺,对于官场的腐败问题深恶痛绝。由此衍生出“拼爹”“官/富二代”等词,戳中了社会的软肋。从网络热词中,反映的是人们日常活动中的琐事,以小见大,让人们看到这个社会的问题所在。 无论何时,网络上都有这样一群“神人”,他们敏锐地捕捉着社会的小事,以他们犀利的文笔,独特的角度,客观的批判,迅速夺得眼球。他们创造着网络的新词,客观的反映着社会问题,他们是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缔造者和传播者。 由大学生难就业问题而引出的“被就业”到“被选择”,各种各样的“被XX”被人们所用,一个“被”字,表达的却是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无奈。仿造品被称为“山寨版”,也是由网络传开的,“山寨”是仿冒品的代言,但也可以反映出正品的贫乏或者价格太贵等问题。但是,我个人并不提倡山寨,毕竟山寨版的东西是对正版的侵权,作为新时代的大好青年,我们还是多支持正版吧! 网络热词流行到一定程度的话,连高中的语文试卷都会出现关于网络热词的题目,像“神马都是浮云”、“给力”、“咆哮体”,都是从试卷上知道它们的存在的。而像近期出现的“坑爹”表达的是“与本人意愿有出入,被欺骗”,“亲”则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伤不起,有木有”表达的则是各种无奈,“普通青年,文艺青年,2X青年”则是让当代青年的一次对自我的归位,“我勒个深深去”表达的则是一种感叹。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创造性词汇出现,它们是人们表达和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有了这些网络热词,仿佛人们表达心情是有了更确切的词汇,表达的淋漓尽致。当我们使用这些热词时,会感到些许的时髦和贴切,但是,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网络热词也有其弊端。 首先,某些网友可能把一件很小的事情,夸张的放大,创造词汇,这样的词汇只能让其他人误解,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其次,某些网络热词,并不适合我们去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很开放的,都会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再次,再热的网络词汇也只是会繁荣一段时间,时间久了,不断有新的词汇为人们所知,当别人都在说着最新的网络流行词时,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愿去说,很可能会觉得孤单或者被独立。最后,网络热词毕竟是“神人”杜撰出来的,不会收录在词典,也不会流传下来,只是人们在茶余饭后的谈资,经年之后,就会发现,当年的热词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