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快乐之道

论语中的快乐之道
论语中的快乐之道

《论语》中的快乐之道

有很多人认为,智慧是上天赐予我们与生俱来的一份礼物,我起初也保持着同样的观点,可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学习了《论语》,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才明白,真正的智慧应是以一本本好书,是经过一点点经验累积而成的。

每个人都希望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家庭走进了学校,从学校走进了社会,慢慢的,我们觉得自己活得越来越累,是因为被很多的重担所压,以至于都没有时间享受,完全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赚钱而赚钱,甚至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赚了钱要干嘛,所以会觉得快乐离我们原来越远。

那么快乐的智慧究竟是什么,谁还懂得快乐的真正含义,我们究竟该如何保持快乐呢?在老师带我们学习了《论语》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中,孔子点出了人生三要事,即“学习、交友、调整心态”,这些都是能让你保持快乐的法宝。

“学而时习”就是不间断的学习,时常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试想如果一个人真真正正陶醉在学海中,那么他就会觉得不间断的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是发自内心对学习的热爱,是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坚持,这种精神,不就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道明了“交友”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快乐大多时候都是建立在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受,一个人能够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在需要帮助或者想要分享快乐的时候能出现在身边,是何等乐事!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善于调整心态的能力。如果你的才能不被人所了解,或者你的作为被人误解,先不要急于表现愤怒,而是要认真思考自己不被人所知的原因。正如孔子说过“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病,即“担心”。这句话正好与“人不知而不愠”向照应,前者是表达了心态调整的重要性,后者是告诉人们要完善自己、增强自己的能力,就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你了。可见调整心态的智慧是多么重要。

在经过学习后,我懂得了人活着需要一种“能自宽”的调节智慧,从而让自己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俗语有:“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存的压力往往让人喘不过气,许多人都会对自己的生活抱着不满的态度,但是仔细想想,在你遇到不公平的时候,你是否能够用良好的心态来化解自己内心的愤怒,或者是在你认为自己的才能没有被发现而沮丧的时候,你应该想一想,是否有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并没有达到“金子”的程度,你的光芒或许还不足以照亮你自己。

《论语》教会了我们如何保持快乐,只要你参悟了快乐的秘诀,那么你就可以找到最简单最真实的快乐,并且把这份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论语》感悟之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南宋的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绝对不是忽悠,论语里说的孝敬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但是有的人却做不到。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相对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一次激活。 什么是中国文化?当然,要回答“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化。文化学上关于“文化”的定义大约有两三百条,今天下午如果我来讲这些定义的话,恐怕要走掉三分之二的听众,我还是来讲一个故事吧。有四个人去咖啡厅喝咖啡,发现杯子里有一个苍蝇。第一个发现的是英国人,他站起来,掏出钱包,抽出一张钞票,压在杯子下面,就走人了。为什么呢?因为咖啡里有苍蝇是不能喝的,他肯定也很愤怒,但他是绅士,不能发怒,于是就用付钱但不喝咖啡的方式来表示抗议。 第二个发现的是日本人,他勃然大怒,“八格牙鲁!”再把服务员叫来,“你的什么的干活!苍蝇的有!你们懂不懂管理的,还想发展的干活?”很是愤怒。因为日本人做事很精致,很到位,不允许

出现这种状况的。 第三个发现的是美国人。他笑了,用手指一勾,把那个服务员叫了过来,“不错啊,咖啡里还有苍蝇啊,不过在我们美国咖啡不是这样上的,我们是先端上来一杯咖啡,再端上来一罐牛奶,再端上来一小碟方糖,再端上来一小碟苍蝇,我们想放多少放多少。”美国人有幽默感,他用这种方式表示抗议。 我就要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果是中国人呢?中国人会说,“去!把你们领导找来!”这是什么不同?这就是文化的不同,中国人是有事找领导。 我们说,《论语》里有很多智慧,那么,智慧在人心里是怎么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但是,学习的质量不同。什么人能真正学出效率呢?论语里大有深意。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概念只是一字之遥却,差之千里。人有雄心是好事,有野心就不太好。人有理想没有错,如果只停留在空想,那也就是空梦一场而已。怎样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可行之境呢?那就要去学习。 孔子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有的时候,一帮人在一起,群居终日,熙熙攘攘,挺热闹,大家可能也学一点东西,但是,你觉得,他老是说不到点子上,言不及义。这些人还逞小聪明,好行小慧,就是那些小智慧,小聪明,小技巧,都不是一种大的格局怀抱。你要想让他的生命境界再提升,再开阔,能有一个很高的层次,那也真是太难了。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 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严。以怨报怨,以德报 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 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 地方。我们今天都在说皮面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 的浪费。 子游说:“是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如果没事总跟在国君旁边,虽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不远了;有事没事总跟 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豪猪的哲学》 也说明了这个道理。那怎样与朋友相处?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勿自辱焉。”(《论语-颜回》)“花未全开月未圆”,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谋其政”:1、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处理事情,没有远近、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 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做事情要 考虑后果。其次要注重礼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 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好好修练自己,保持严

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抱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 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这时就需要朋友的开导,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 《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诚信是经商之道

诚信是经商之道 诚信是一个道德畴,是公民的第二个“”,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有同名电视剧《诚信》。 中国人的诚信观 概述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为你一一阐释。 诚信是立人之本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诚信是齐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之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忠诚、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崩溃。 诚信是交友之道 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决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诚信是为政之基 《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诚信是经商之魂 在现代社会,商人在签订合约时,都会期望对方信守合约。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真正的「金质名片」。 诚信是心灵良药 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彼此无信任感,后患无穷。正如《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说,如果君臣不讲信用,则百姓诽谤朝廷、国家不得安宁;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贵贱相轻;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交友不讲信用,则互相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见失信对社会的危害何等大啊!综观而言,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

《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学习之道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学习了,但效率未必很高,学到的东西也未必都对我们有价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我们该问问自己,我们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习,学到的东西又怎样才能跟我们的生命融合起来呢? 《论语》里有很多智慧,而智慧在人心里酝酿形成,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学”的心愿,可人的“学”质量却又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 孔子曾云:“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倒不如好好去学。 一个人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之境。这就需要你向不同的人去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如何向他学习?无非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向书本学习,不如向人世学习。如果有这样一种“学”的悟性,那么也就处处皆可学。子贡问孔子:孔圉(y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是“文”。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好好去学,甚至愿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而态度又往往能够决定一切。 端正了学习的态度,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学习呢?学习需要联想,要举一反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他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治学就需要“愤”与“悱”。 什么叫“愤”?就是一个人的思想,用到快要穷尽处,特别想要探索,想要发奋努力知道结果。不到这种程度老师不去开导他。什么叫“悱”?就是一个人心中若有所思,但就是说不出来。不到这种程度老师不去启发他。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被期待的信息才是最能有效传播的信息。一定要等到别人渴求得到,信息的传播效果才最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老师才会去启发

《论语》中的管理

感受《论语》中的管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思想和言行的书,其中的思想便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源头。我们知道,《论语》是中国哲学的颠峰之作,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其中的管理哲学和方法才是其精髓。并且这种管理哲学是基于对人的研究和影响的,也就是说,《论语》所显示的管理哲学正是适合《论语》所塑造的人群的。一个深受《论语》思想影响的民族,必然适应《论语》所推行的管理哲学。 《论语》中的管理思想历来为众多政治家所运用,尤其是自西汉儒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学便始终占据着政治管理的中心地位。然而,历来《论语》中的管理学都是被用来治天下了,并没有被企业界所广泛研究和利用。但是我相信在当下的企业管理之中,《论语》管理思想同样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也许我们做不到赵普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我们肯定能够从《论语》中寻找到适合当下企业管理的思想。 大略地说,《论语》是一部政治管理哲学著作。不过,《论语》的政治管理核心理念是以德治为内涵的人治思想,并且对于在位者、从政者和立志从政者都从个人修为上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从表面上看,《论语》更多的内容像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规范。而正是这些治国的道理、从政的原则和为人的规范为现代企业管理带来极大参考价值。 《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的方法、途径和心态。方法基本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的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是纯粹仁儒思想的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贝y是对执政者心态上的要求。三个方面无不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的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质和坏的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的目标时,很明确地说是“知命”、“知礼”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决得人的事了。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归到“知人”的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的《学而》第一章来。“学而时习之”,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发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远方来”,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很明显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个层次,也确实如朱子之所言的“入道之门”,看《论语》全文,其实无外乎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作为中国一代儒学大师,孔子其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仁慈的爱心,是五千年历史人海中难以寻觅的。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人,而记载他光辉思想的《论语》更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时至今日,孔子的言行依旧是个传奇,圣人之名,绝非虚言。他的宝贵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他的一言一行都为无数的后世学者奉为楷模,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恰恰就是孔子思想在其行为中的集中表现,简短而精粹,却为万世师表,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什么是“仁”?按孔子的说法,就是要“爱人”,要“泛爱众”,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孔子把“仁”看作是君子的标志,“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基点。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真正的仁人君子时时刻刻不能违背“仁”,仓促匆忙的时候不能违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违背。君子是仁者。 仁者乐,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乐观主义者。仁者为什么会快乐呢?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就没有忧虑,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做见不

得人的事,就时时刻刻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祸从天降。“仁者不忧”。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开篇记的就是孔子说的几件快乐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是快乐的;会见远方的朋友是快乐的;人家不了解你,不赏识你,你也不要不快乐。 仁者寿,也就是说,君子比较长寿。古代人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但是,许多思想家寿命都比较长。排一张名单看看:孔子73岁,孟子、庄子84岁,墨子92岁,子思82岁,荀子75岁。究其原因,一是前面所说的乐观,快乐的人心理素质好;二是他们都注意修身养性。孔子不但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和不洁的食物,而且吃饭适度,“食不过饱”,更不会暴饮暴食。他虽然出门有车,但却经常走路,而且步速很快。孔子还爱好射箭、驾车、打猎、登山等体育运动。孔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比较符合现代科学所提倡的健康标准,这就是仁者之所以长寿的原因。 仁者和,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见解可以不同,但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小人追求各自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却是餐桌上的酒肉朋友。《论语》中还有一句是“礼之用,和为贵”。胡锦涛同志说,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继承了“和谐”这个中华文

选修《论语选读》交友之道

选修《论语选读》交友之道测试题 2019.9 1,人生中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等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份情思……有千百种等,等有千百种滋味。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请以“等”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说服(shuì) 鸟瞰(kàn) 脍炙人口(kuài) 一丘之貉(hé) B.绯闻(fēi) 皈依(ɡuī) 虎视眈眈(dān) 好高骛远(wù) C.弹劾(hé) 内讧(hòng) 煊赫一时(xuǎn) 戛然而止(ɡá) D.恪守(kè) 酗酒(xiōng) 耳濡目染(rú) 繁文缛节(r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各国游客在北京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热情,大家相敬如宾,京城处处洋溢着和谐.友好的气氛。 B.美国认为俄罗斯没有兑现从格鲁吉亚撤军的承诺,但是在如何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美欧却同床异梦,各有打算。 C.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打破100米世界记录的消息传回国内,牙买加十室九空,人们纷纷走向街头庆祝。 D.有识人士指出,近日在纽约.米兰和巴黎上演的美轮美奂时装秀与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风暴气氛不和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我省在对口支援四川松潘重建中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灾区群众负责,

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合理规划,科学重建。 B.近日,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深爱他的祖国,决定辞职是为了避免不使国家发生分裂。 C.如何体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认识用优秀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D.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受到全世界的好评,但你可知道,赛事的运行和服务等工作都凝结着志愿者们辛勤的劳动成果。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赏心悦目的,是旭日的光箭穿过宽阔而幽深的甬道,;,铺撒祖屋的胸襟,舒展高贵,气度雍容;,;最最摄魂夺魄的,当是梦幻的烟月下,班驳的树影中,! 探不完的深宅奇景,品不够的千古神韵。这就是汉字,我的祖屋,我的家! ①只留轻盈身姿,飘飘欲飞②令人陶醉的,是正午的艳阳放射出道道金辉 ③祖屋如龙蛇行走,曼妙莫测④照亮祖屋的身躯,优雅而颀长 ⑤心驰神曳的,是脉脉的斜辉将祖屋分明的棱角慢慢隐去 A.③⑤④②① B.①②⑤④③ C.②④⑤③① D.④②⑤①③ 6,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央浼/分娩溺爱/匿名剽窃/虚无缥缈 B.栖息/敧侧契约/楔子潜力/扭转乾坤 C.倩影/天堑俏皮/峭拔怯弱/扶老挈幼 D.钟磬/磐石诺言/偌大朔方/追本溯源

《论语》与为人处世

贵州民族大学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与为人处世 目录 《论语》与为人处世 (1) 一、内容概述 (2) 二、理论与方法 (2) 三、扩展讨论与个案分析 (2) (一) 《论语》与交友 (2) (二) 《论语》与处世 (3) 结语 (4) 引用文献 (5)

一、内容概述 《论语》作为中华经典,蕴藏着取之不尽的道理,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我觉得,《论语》是一本指导人,教育人,精华多余糟粕的人生指南。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领悟,同一本指南,不同的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道理。 二、理论与方法 阅读《论语》译注本,结合维基百科,以及百家讲坛来和间接与孔老夫子面对面的交谈,透过文字,来聆听他的教诲,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解,解读这本中华经典。 《论语》作为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此篇笔记,从人生,处世,和交友三个方面谈谈从论语中的收获和感悟。 三、扩展讨论与个案分析 (一)《论语》与交友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的都会有朋友,无论是所谓的好人还是坏人,都会有朋友。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之间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一种是因为兴或趣爱好相投,有共同的生活或者处世理念,在一起像镜子一样,相处的时候好像在观察另一个自己;还有一种是朋友之间的敬仰和敬佩,人总归是不完整的,朋友就像是互相不同的两个半圆,成为朋友就完整了,互相的学习和模仿,使其之间能够更趋于完整。 论语当中写到:“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孔老先生的这句话不难理解,咱们有朋友,还不止一个,当然也会不止一类,归纳来说有两类,益友和损友,六种,友直,友谅,友多闻以及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所谓友直,就是说这种朋友正直,勇敢,刚正不阿,充满正气和大义凛然。这种朋友在你怯懦,胆怯,害怕的时候能够激起你的勇气,让你勇敢,果断的做出行为和决定。这是一种好朋友。 所谓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人生在世,谁人能够不犯错。不难发现的,无论是过分的苛责还是严厉的批评,都不如社会,和家人乃至朋友的宽容来的有力和持久。所以,宽容作为一种美德,一种深沉的美德,存在于人世间,存在于社会中,存在于朋友与朋友之间。只有,有了宽容,感情才能持久。有的人说,宽容是否会让我们更堕落,更放纵自己,更加的不检点自己的行为。其实不然,人都是有一颗向善的心,朋友的行为就像镜子一样照出我们之间的反差,使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来弥补。又像向导一样,指引我们向前,美好的向前。所以,有一个宽容的朋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1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1.15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谄(chǎn) :巴结,奉承,谄媚。 何如: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 如切如磋(cuō) ,如琢如磨:引申为朋友互相讨论、研修的意思。这句出自 《诗经· 卫风· 淇奥》 。切,指把骨头加工成器物。磋,加工象牙,使其更圆 滑。琢,雕刻玉石。磨,磨制加工石头使其更细致。 与:同“欤”。 【大意】 子贡说:“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 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仁道、 富裕却爱好礼义的人。 ”子贡说: 《 “ 诗 经》说,‘要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一样,要雕刻并加以琢磨细刻’,讲 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 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举一反三知道未来的事了。”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 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 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 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 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为政第二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

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 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交友之道2.10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注释】 以:根据,动机,原因。一说,“以”通“与”,意为结交朋友。 由:经由。 焉:表疑问的代词,何处,哪里。 廋(sōu) :隐藏,隐瞒,可以理解为掩盖。 【大意】 孔子说:“看一个人言行的动机,观察他做事达到目的所用的方法,考察他 安心于做什么。这样,这个人怎么能掩盖得了他的真面目呢?” 【评析】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 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 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八佾第三 【本篇引语】 《八佾》 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 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 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 问题。 里仁第四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 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一代大商孟洛川的经商之道

一代大商孟洛川的经商之道孟洛川(1851—1939.9.7),名继笙,字雒川,亚圣第六十九代孙,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刁镇旧军人,著名商人,祖辈为地主兼商人。被誉为“一孟皆善”。瑞生祥创始人。 孟洛川的经营理念,所展示的为人之道、用人之道和经营之道,演绎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以道家的大爱无疆、以儒家的仁德为核心;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以见利思义为富重仁的理念;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得的博大胸怀。驰骋商场,叱咤风云,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商道的有机结合。 孟洛川的大商准则: 陶朱经商石中玉,鬼谷兵法壁有瑕。 大商之道何处寻,半部论语治天下。 孟洛川的大商理解: 于已有利而于人无利者,小商也; 于已有利于人亦有利者,大商也; 于人有利,于已无利者,非商也; 损人之利以利已之利,奸商也。 孟洛川的大商之志: 胸存纵横四海之志,怀抱吞吐宇宙之气; 其学通于大道,其功接于社稷; 其势籴入惊风雨,粜出泣鬼神; 正所谓,良贾何负名臣,大商笑看书生。 孟洛川的大商之功: 大商之经商,有如伊尹,姜子牙之于治国; 孙子,吴起之于用兵;商鞅之于变法; 其学问之精深,道法之玄奥,意气之宏远,境界之高明, 岂是空想妄论之辈,俚谚俗语所能达到的。 孟洛川的大商之法: 道与术、取与予、利与害、常与变、方与圆、生与死 大商之经商,有如伊尹,姜子牙之于治国;孙子,吴起之于用兵;商鞅之于变法;其学问之精深,道法之玄奥,意气之宏远,境界之高明,岂是空想妄论之辈,俚谚俗语所能达到的。

孟洛川大商之道: 1、地到无边山为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2、缘聚缘散自有期,尔我分别在今日。 陶朱商经明奥理,鬼谷六韬藏玄机, 野鹤归去闲心远,大鹏展翅正当时。 3、小商做事,大商做人; 4、贵出如粪土,贱出如珠玉。 生意做独市,买卖抱先行。 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 同本不同利,差别在算计。 百里不贩樵,千里能贩枣。 小店买个便,大店买个全。 不怕店门破,就怕店无货。 货到街头死,人到市中活。 5、何谓大商者:大商笑看书生。 胸存四海之志,怀抱吞宇宙之气; 其学通于大道,其功接于社稷; 其势籴入惊风雨,粜出泣鬼神; 6、道与术、取与予、利与害、常与变、方与圆、生与死。道是河、术是舟、道是舵、术是浆。无河无以载舟,无舟难以渡河;无舵无以方向,无浆无以动力。道是方向,术是法则;道是法则,术是谋略;货通天下,利射四海。 7、陶朱经商十八法:三谋:人谋、事谋、物谋;三略:货略、价略、市略; 8、懂得商道之本,善于审时度势;懂得沟通权变,善于联系各色人物;调和各种矛盾,明辨祸福利弊;善于转输货物,商略价格拓在市场。 9、做生意的目的:取利。取利要先予后取,予是解决矛盾的方法,结论:保持平衡。 10、商者的区别:小商:于己有利而于人无利者;大商:于己有利于人亦有利者;非商:于人有利于己无利者;奸商;损人之利以利己之利者。 11、陶朱经商石中玉,鬼谷兵法壁有瑕。大商之道何处寻,半部论语治天下。 12、圣人亦求达,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不畏穷,穷则独善其身。 13、子贡经商,取利不忘义;孟轲传教,欲富必先仁。

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浅谈《论语》学习之道 《论语》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文人争相追捧和学习的书籍,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即 使在如今开放与发达的今天,论语中的大智慧仍然灼灼生辉。《论语》开篇为《学而》篇,且在后面篇章中多次提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下面我就学习方面简要探讨一下 孔子的学习之道。 一、学会“温故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 在距今2500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对学习方法的阐述,也即是注重复习。身处现代的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做实验来得出重复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艾 宾浩斯记忆曲线,深刻揭示了复习可以极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当时的孔子也已经意 识到复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知识,鼓励学 生“学而时习之”,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对我们现在也很有借鉴意义。孔子的弟 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第三 省就是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可见,“学而时习之”的方法在学习中 的应用是多么必要啊。 二、学习中注重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 考不学习就会倦怠。这一点作为一名学生,我体会的非常深刻。我们为了了解历史经 济文化等社会主要构成,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但是如果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反思思考,总结归纳,读过的书就像春风拂面,读完除了一阵清爽之外别无他获,这就是学 而不思的后果。《卫灵公》中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思考的基础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只思考不学习,思绪就会不受控制,自己的想法 也无法用最准确的文字来表达,最终只会疲倦但什么也得不到。 在学习中思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找到学习的乐趣。举个简单的例子:平时背诵古诗词,多数的学生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究其原因所在,不过是他们把 背诗词当做一项任务来做,因此只知道死记硬背,完全不去理会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

论语中的管理学

论语中的管理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所周知的《论语》开篇文字,文字之浅显在《论语》中也不多见,尤其前两句广为传诵。然而,这段语意浅近的文字却道出了一个经理人面对不同境遇所应该持有的心态。 从字面上看,孔子首先说:“学到了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又时常得到实践,不是很愉快吗?”诚然,一个经理人,满腹才能而且能够得到企业任用,得到施展发挥的机会,自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是一种际遇;接着,孔子又说出另一种情况,就是即便没有被任用,而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来和我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因为,至少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自身的潜在价值;第三种情况就是“人不知”,即“我的才能不被别人认可或了解”,那么,孔子说也要做到“不怨恨”,要继续保持自信。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一个经理人在不同境遇下应该保持的良好心态,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经理人,必须始终把“学习”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在不被人们了解的时候,不怨天尤人,而仍要学习;在被任用之前,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同行、专家,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乐趣;“学而时习之”当然是策划人的理想追求了,同时也说明了“学”的重要性:被任用的前提是“学”,“学”的目的是被任用。

——在普遍追求实际利益的今天,能够像这样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并时刻学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曾经有许多年轻学生问我怎么提高管理技能和经营知识,我一般都要建议他先放下好高务远的想法,去企业打工,在接触企业实际的情况下,有所感悟。这其实也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实践不是学习的唯一渠道,但如果缺乏实践的学习,将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先学什么、怎么去学——这就是我常说的“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当然,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是在他40岁之后,那时候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学说缺乏实际的政治环境,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好机会,“人不知,而不愠”也有自我开脱的意思,这可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愿意看到的情况啊! 《论语》开篇,没有讲述什么人生大道理,而是开门见山讲做人的心态,不知是《论语》编纂者的良苦用心,还是仅仅是巧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处世之道读后感三篇

处世之道读后感三篇 处世之道读后感(一) 处世之道是每一个人都要接触的,那么我们如何去面对人际关 系呢?听了于丹教授精彩而生动的演讲后得知。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是处世之道其中的关键。意思是:一件事没做好和把一件事做过头了是一样的。面对自己亲近的人应该有原则的尺寸。处事的办法、做人的规矩,做事的原则要把握原则的分寸。好坏之分要看在什么时候,还要看做的时候要把握一种什么样的尺度。 如今的人很爱怨天尤人,更懂得以德抱怨。孔子是不提倡“以 德抱怨”的,他提倡的是以直抱怨,也就是用自己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以德抱怨会导致恶性循环,也会是人生的一种浪费。人生有限,生也有崖,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留在应该使用的地方。譬如,环保的浪费并不能意味着心灵的不荒芜,环境的改变不意味着心灵的改变。迅速的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是我们面对一件事可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君子也许不能避免伤害,但是不能被自己所欺骗。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原则和尺度。 在孔子心中的“好”则是“过犹不及”。如,对领导忠诚且热爱,对朋友将心比心,甚至两肋插刀。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则是论语要讲述的哲学关系。可见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今天的社会随物质的发展人际关系也逐渐复杂起来,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头疼,那么什么叫好朋友?“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于丹教授又讲到,心理学上有种界定为“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爱的人强行的控制。英国一名心理学女博士在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所以我们要明白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保有。这其实也是一种仁爱之心。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工作?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做好自己的事,不用去操心别的事情。别锦上添花,要知道这个环节是雪中送炭。而这些从积极的态度看会更有价值。孔子以:“君子之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告诉我们在其位怎么谋政。简单说来处世之道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做事,并把握尺度,否则将“过犹不及”。而对于言行的适度。孔子鼓励:积极的做好每一件事,说话则要谨慎。慎与言也是一个分寸,因为豁从口出,言多必失。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后悔时一切皆成定局。“人无远虑,必有近乎”、“先行其言则后从之”不仅是孔子告诉弟子的,而且也是告诉我们的。所以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处世之道懂礼节也尤为重要。孔子看来礼节更重要的是往往不一定要别人看得到,他就那样做。他不仅对高官很尊敬而且对弱视群体也很尊重。孔子不愧为圣人,同时圣人言谈举止也是那么的朴素。而君子:修炼自己自然帮助别人,即“修己以敬”。《论语》在这个环节告诉我们首位是修自身,而不是安天下,让自己修炼好是对家国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_1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篇一: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古往“交友之道”今来“绿色交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打开《论语》,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个影响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一个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当今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可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论语·交友之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在现代社会中,交往,特别是“绿色交往”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道德行为规范的新型人际交往关系。在美学意义上,绿色意味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与绵延的生命,意味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与美好。“绿色交往”就是摒弃了庸俗化、功利化的交往观,杜绝了铺张浪费、腐化堕落的利益关系,富有生机与活力、可持续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友爱、互相促进、整体动态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机关公务人员只有学会“绿色交往”,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交际质量,才能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健康纯

洁,使自己的工作氛围清正和谐。 一是择友有标准——多而不滥。社会越发展,交际越广泛。“多个朋友多条路”,越来越成为大众认同的交友观念。朋友越多越好吗?孔子的看法是肯定的。孔子讲过人生“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其中有益的一“乐”,就是“乐多贤友”。可见,孔子是提倡广交天下朋友的。朋友多了,学习、工作、生活等诸方面都可以得到有益的帮助,当然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特别是公务人员,通过“绿色交往”,充分利用友情资源,加强横向联络和上下沟通,拓宽信息渠道,促进个人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益之处颇多。不过,孔子提倡的是多“贤”友,不是滥交友。“无友不如己者”,姑且不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对不对,孔子的真实意思是强调择友的标准要高一点、严一点。对不如自己的人,可以“容”,但不一定“交”。“交”和“容”是两码事,并不矛盾。现在,社会上认为朋友越多路越宽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出现了“职业交友者”,整日游走于官场商界,上下其手,左右逢源,遇事帮人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当然,其中也不乏顺手牵羊、捞取好处者。一些公务人员因交友不慎,被所谓的朋友模糊了视线,热衷于和“老板”、“大腕”称兄道弟,成天与他们吃喝玩乐,堂而皇之地出入声色场所,毫无顾忌地享受奢侈“服务”,腐蚀了思想,甚至陷入圈套,可以说就是被“朋友圈”给“圈”进去了。因此,交友还是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坚持一定的标准,有所交,有所不交,最好是多而不滥,贤而有益。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答案

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已完成 1 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官学独大 ?B、私学式微 ?C、家学没落 ?D、网教盛行 我的答案:D 2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A、官学 ?B、私学 ?C、家学 ?D、国学 我的答案:D 3 关于当前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弊端,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选本教育取代经典教育 ?B、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 ?C、应试教育取代人格教育 ?D、体验教育取代灌输教育 我的答案:D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质文化层面、非物质文化层面和经典文化。()我的答案:√ 经典与人生(下):不读经十蔽已完成

1 文化的本质是()。 ?A、人化 ?B、教化 ?C、入圣 ?D、得道 我的答案:A 2 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大学》《论语》《老子》《孟子》 ?C、《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D、《春秋》《战国策》《论语》《史记》我的答案:A 3 关于不读经典的弊端,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B、只知有己,不知有群 ?C、只知有人,不知有天 ?D、只知有心,不只有物 我的答案: 4 教育的功能是灌输知识。() 我的答案:× 5 国学的核心是人学。()

6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 我的答案:√ 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已完成 1 ()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A、王阳明 ?B、王重阳 ?C、王夫之 ?D、王德威 我的答案:A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 ?A、孔子之学,非仅仅求知,更在修身 ?B、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 ?C、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要知行合一 ?D、勤学以致用,古之学者为人 我的答案: 3 孔子与弟子编纂了《论语》,构成了中华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我的答案:× 4 “学而时习之”,孔子之学有“觉”的意思,先觉觉后觉。()

孔子的交友之道98823

《孔子的交友之道》 一、朋友间的交往——“缘” 说到朋友,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温暖,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罗马一位作家西塞罗说过,朋友就像阳光一样,从生活中取消阳光,不堪设想,它有温暖也有光明。人和人相处的缘,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缘有长短,有的人缘很长,一辈子的朋友,有些人可能说不定就是一时之间;第二个是缘有深浅,有的缘很深,有的缘很浅;第三个是缘有好坏,叫善缘和恶缘。我们谈到交友从缘来看,是因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和子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关系;在社会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常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缘就是指条件而言,后面的发展就可以从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来看。 二、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季氏》的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来:首先孔子的朋友很多,但是他和朋友来往的时候价值观好像有点特别,有这么一句话:“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朋友送给我礼物,虽然是车马,古代车马很贵重,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肉,我是不会作揖拜谢的,作揖拜谢代表内心和外表是一样的,非常诚恳,送车跟马,我就不拜谢,但是你送我一块祭祀祖先的肉,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是祭拜过祖先之后,代表你把我当成你家族的朋友,祭拜祖先的时候还想到我这个朋友,就是情意深重,要拜谢。古人有一句话,朋友有通财之谊,从这个情况看孔子交朋友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操。另外一句话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病”。(《论语·乡党》)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丧事,通常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一是家道中落,另外一个是子孙不孝,朋友过世这没有人管,这是很难过的,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他不会说太麻烦了,让我来管,不是要花钱花时间力气吗?孔子听到后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找到和你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和你相处,就会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到任何地方去都不会觉得孤独,所以孔子对于朋友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孔子交朋友,不是每一个都有很深的交情,交朋友第一个要考虑道义,第二个考虑礼仪,要有规范。如果讲道义的话,交朋友还是要考虑志趣的,道义作为我们的目标,志同道合;那么礼仪的话就被规范出来了,比如孔子有一个好朋友,他到卫国就住在蘧伯玉家中,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所以有一次蘧伯玉派一个朋友到鲁国看望孔子,孔子和他见了面就问这位来宾,我那位老朋友如何?这位来宾就用了一句话来回答,蘧老先生想要改善自己的过错,没有办法,怎么办?这个使者走了之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的使者,替别人传话的使者。所以他跟蘧伯玉做朋友,两个人通消息的时候说我想改善自己的过错,还没有做到。他的这个朋友每天都在进步,人们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刮目相看是说感觉到,不断在成长,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乏味。可以看出人只有在不断的求知,不断的修德这两方面改进才能不断的改进生命,而孔子和他的朋友也都可以说是志趣相近。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 1.志趣相近,理想相同 说到志趣,就是志向跟兴趣,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比如今天放假我要爬山你要游泳,我要打球你要下棋,不能结合到一起,志趣如果差别远的话。我们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老师希望交到好朋友,你自己不能成为好朋友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样解释是想把它的范围应用的更广一点,志趣相近。 2.真诚相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