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谈吃的散文

汪曾祺谈吃的散文
汪曾祺谈吃的散文

汪曾祺谈吃的散文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关于汪曾祺谈吃的散文的内容, 欢迎阅读! 元丰元年,苏东坡为纪念战胜洪水的壮举,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大楼,并 邀请文人雅士饮酒作赋,以示庆贺。高邮人秦少游派专人呈上一份高邮土特产, 并附诗一首: “鲜鲫经年渍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滑于酥,先社姜芽肥胜肉。 凫卵累累何足道,饤饾盘飧亦时欲。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我旨蓄。鱼鱐蜃 醢荐笾豆,山蔌溪毛例蒙录。辄送行庖当击鲜,泽居备礼无麋鹿。” 这首名为《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是秦少游少有的专写食物的诗,但这首 诗却浓缩了高邮最具特点的美食。 有了秦少游作为先例, 高邮的文人便多少都对 美食有了那么一点癖好。于是,在 900 年后的高邮,就又出了那么一个“文人食 客”,那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与故乡的美食 汪曾祺的嗜吃,在现代文学 史上可谓是出了名的,金庸就曾说过,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 汪曾祺和邓友梅。 ”汪老的癖好之所以如此闻名于天下, 更重要的不仅在于他会 吃,更在于他会写吃。你看,汪老留下的散文与散文集自然是浩如烟海,其覆盖 的主题之广自然不用多说, 但要说汪老的文章涉及最多的、 写得最好的恐怕还当 数“美食”。 不用说《汪曾祺谈吃》、《吃食和文学》、《四方饮食》、《故乡的食物》 这一类直接在题目里凸显“吃”这一主题的文章和文集, 今年出版的“作家与故 乡”系列中汪老的两本选集(《水蛇腰》和《我的高邮》)里依然能常常看到美 食的“影子”。 对于汪老来说,天下美食派系众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汪曾祺语)各 地口味各具特色,但其中令汪老最难忘怀的,恐怕仍要数故乡高邮的那些美食。 汪老曾特意作《故乡的食物》和《故乡的野菜》等文给故乡美食“作传”,即是 为证。 谈到高邮的特产, 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红心咸鸭蛋。 对于名满天下的高邮鸭

蛋,汪老自然不会忘掉,在《故乡的食物》中被拿来单独“立传”也就不足为奇 了。在汪老心中,高邮鸭蛋是故乡的小食之王恐非夸大。在《端午的鸭蛋》一文 中,汪老写道,“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如此直白的语言, 尽管一边说对于异乡人的称道有着不高兴, 可是一边心里的那 种自豪却是显露无遗了。怪不得,即使是皇城根下产出的咸鸭蛋,在汪老眼里也 只能被评价为“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高邮鸭蛋的妙处固然在于其美味, 而“咸菜茨菇汤”对于汪老来说, 吃得则 就完全是一种情怀了。汪老在文中自陈,“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 西有一种苦味。”然而,当汪老在老师沈从文家里,吃到师母张兆和做的“茨菇 肉片”时,却叹道“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 加肉炒了。”这道“茨菇肉片”,我小时候也常吃,长大以后却很少见到。尽管 有着较高的营养价值, 但大小饭馆里却极少见到拿其入菜的, 再加上毕业后同样 地“背井离乡”,因此我在读此文时,对汪老的这种情感甚有共鸣。 汪老写故乡的食物, 我们可以看到他甚少提及奢华的菜品, 文中记录描写的 皆是普通人家的家常食物。 所以, 与其说汪老写故乡的美食是为了传播故乡传统 的饮食文化, 还不如说作者其实是借着故乡的美食, 来浇心中思乡之情这块块垒 吧。对于我这个故乡的地理位置与高邮紧邻,口味也近似的读者来说,读汪老的 这些文章,格外能体会到蕴藏在其中的情怀。 汪曾祺的“美食观” 当然,作为一个大作家,尤其是吃遍了大江南北美食的作家,汪老自然不会 抱守着“故乡的美食”不放。正如汪老自己所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 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四方食事》),在汪老眼里,只 有这样的“宽容精神”才能当好一个“美食家”。 因此,我们在看汪老“谈”吃时,一定会感叹作者笔下食物的“杂博”。这 种“杂博”首先在于作者吃过、谈及的美食地域分布太广阔:从故乡高邮出发, 到天子脚下的京城,到西南边陲的云南,再到西北内陆的内蒙、新疆,汪老“吃 的足迹”可以说是遍及了五湖四海, 这样来看, 汪老分明是用脚在践行上述他那 条“美食格言”;其次,这种“杂博”还体现在食物的种类上:本来在这个地球 上, 食谱涵盖最广的恐怕就属国人, 而汪老则可谓是国人这种好吃特性的代言了, 光是在他文中出现过的植物动物恐怕就不下百种, 其中许多食物恐怕是很多人一 辈子都没遇到过的,光是那篇《菌小谱》里提到的“蘑菇”就有十多种了。而这 两种“杂博”混在一起, 真正成为汪老谈吃的资本, 也让我这样难得出趟远门的 读者,坐在屋里就能“尝”遍天下的美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汪老的口味崇尚“杂博”,但无论是日常菜馔,还是野 味珍馐,在汪老的笔下总是透着一种美感。这大抵是因为,汪老的“吃”中自始 至终透着一种五柳先生的散淡。汪老在《水蛇腰·故乡人》里写了一位“钓鱼的 医生”,就颇能代表他所保持的那种“吃的哲学”: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 泥小炭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 。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 头动了, 提起来就是一条。 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 刮刮鳞洗净了, 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 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 读完这段文字, 我想每个读者恐怕都对“吃客”二字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种 图像恐怕不仅仅是投影了汪老的回忆, 更是体现了汪老对待美食的一种态度。 这 种态度的传承上可以企及魏晋,近则可追溯到晚明直至民国。 汪曾祺的文章与美食 谈到这里, 我们就要谈谈汪老的“文风继承”了。 尽管是西南联大的科班出 身, 但由于幼年时期就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汪老的文章里带有明显的“士人遗 风”。 再加上长久倾心于宋人笔记和明清小品, 汪老的文章格局更是处处都显露 出“以小见大”的士人写作传统, 因此在文风血脉上, 汪老的文章可谓与晚明的 张岱、近世的周作人等一脉相承,是为真正的“文人文章”。再加上老师沈从文 的影响, 汪老的散文中可谓同时继承了明清小品和五四散文这古今两大传统。 正 是这两大传统, 造就了汪老文字间具有一种散淡闲适的风格, 然而这种散淡闲适 却又不同于魏晋和晚明的“与世无争”,却是另具一种空灵的美感。于是,读汪 老笔下的美食,尽管大多为一些寻常食物,读来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汪老虽在饮食哲学上崇尚“杂博”, 却并不表示他就赞成“食无禁忌”。 在 汪老的笔下,也是有“不吃为宜”的,“炒肉芽”即为其一。前几年非典盛行, 据传就是国人“乱吃”造成的恶果, 尽管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值得质疑, 但饮食上 的“百无禁忌”却的确值得反思。宽容如汪老者,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可见, 任何闲适和散淡也都是有“边界”的吧。 最后想说一说的是, 读着汪老写的那些美食, 总觉着很像是现代人写的微博, 只要是特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美食,大多都逃不出汪老的那支笔。所以,无 论是在写五湖四海的风土人情,还是回忆少时乡间的传奇,兜兜转转,总会跳出 一两种令人难忘的吃食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记录“强迫症”可不是正如现代人 刷微博。经不住的是,汪老的那支妙笔会“生花”,再怎么平常的民间小吃或家 常小菜, 经过汪老的描写, 就都是一盘活色生香的点心或菜肴, 直叫人垂涎欲滴。 汪老这种“功夫”写就的文字, 比起那些“深夜慎入”的美食图片来, “杀伤力” 可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篇一:汪曾祺经典散文精选摘抄】 【 - 摘抄】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 小说的传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汪曾祺散文好句摘抄,欢迎大家 阅读。 汪曾祺散文好句摘抄 1. 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 交谈的。” 2.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3. 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 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 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 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 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成论王羲之字,看来参 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有关。好的语言正当 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4. 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 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 枝头。 5. 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 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

6.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 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 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 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 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 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 车票,都叫做“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 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 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7. 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众文艺丛刊》,撰稿人为党内外 的理论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写的《斥反动文艺》,文中说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这对沈先生是致命的一击。可以说,是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 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由前科学 院院长郭沫若写了序。人事变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谁能逆料 这也是历史。” 8. 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首都图书馆的老底 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 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馆;前 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首都图书馆藏书 除原头发胡同的和建国后新买的以外,主要为原来孔德学校和法文 图书馆的藏书。就中最具特色,在国内搜藏较富的,是鼓词俗曲。 9. 新校舍大门东边的围墙是“民主墙”。墙上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壁报,左、中、右都有。有时也有激烈的论战。有一次三青团办的壁报有 一篇宣传gd党观点的文章,另一张群社编的壁报上很快就贴出一篇 反驳的文章,批评三青团壁报上的文章是“咬着尾巴兜圈子”。这批 评很尖刻,也很形象。“咬着尾巴兜圈子”是狗。

汪曾祺谈吃的散文

汪曾祺谈吃的散文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关于汪曾祺谈吃的散文的内容, 欢迎阅读! 元丰元年,苏东坡为纪念战胜洪水的壮举,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大楼,并 邀请文人雅士饮酒作赋,以示庆贺。高邮人秦少游派专人呈上一份高邮土特产, 并附诗一首: “鲜鲫经年渍醽醁,团脐紫蟹脂填腹。后春莼茁滑于酥,先社姜芽肥胜肉。 凫卵累累何足道,饤饾盘飧亦时欲。淮南风俗事瓶罂,方法相传我旨蓄。鱼鱐蜃 醢荐笾豆,山蔌溪毛例蒙录。辄送行庖当击鲜,泽居备礼无麋鹿。” 这首名为《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是秦少游少有的专写食物的诗,但这首 诗却浓缩了高邮最具特点的美食。 有了秦少游作为先例, 高邮的文人便多少都对 美食有了那么一点癖好。于是,在 900 年后的高邮,就又出了那么一个“文人食 客”,那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与故乡的美食 汪曾祺的嗜吃,在现代文学 史上可谓是出了名的,金庸就曾说过,大陆“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 汪曾祺和邓友梅。 ”汪老的癖好之所以如此闻名于天下, 更重要的不仅在于他会 吃,更在于他会写吃。你看,汪老留下的散文与散文集自然是浩如烟海,其覆盖 的主题之广自然不用多说, 但要说汪老的文章涉及最多的、 写得最好的恐怕还当 数“美食”。 不用说《汪曾祺谈吃》、《吃食和文学》、《四方饮食》、《故乡的食物》 这一类直接在题目里凸显“吃”这一主题的文章和文集, 今年出版的“作家与故 乡”系列中汪老的两本选集(《水蛇腰》和《我的高邮》)里依然能常常看到美 食的“影子”。 对于汪老来说,天下美食派系众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汪曾祺语)各 地口味各具特色,但其中令汪老最难忘怀的,恐怕仍要数故乡高邮的那些美食。 汪老曾特意作《故乡的食物》和《故乡的野菜》等文给故乡美食“作传”,即是 为证。 谈到高邮的特产, 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红心咸鸭蛋。 对于名满天下的高邮鸭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倾述生活小事,下面是为大家的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园》。读了几遍,每次都是一边读一边笑,一边读一边叹,一边读一边摇头——唉,天籁之作啊,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觉好像就是在一个静静的冬夜,坐在火炉旁,手捧着一杯热茶;又好像在风和日丽的早晨,行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时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体味童趣时,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忧伤,“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阅读水平,我想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浑朴自然的文字,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经心、不刻意之中设传神妙笔,写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没有多少景物的描写,而是用儿童的眼睛扫描花园。你看,花园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满了影子——伸拔到无穷高的大柱子(儿童的眼里当然是“无穷高”),神堂屋里挂

着的鸟笼和“永远眯着眼睛假寐的鸟(儿童的心理!)”。写园子里的草,并不写草如何青如何绿,而写“巴根草”的儿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声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无的水红色、写“我”与草的“游戏”,写被草磨得发光的鞋底、写难闻的“臭芝麻”,一笔带过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苏的红色。写虫,写天牛、蟋蟀、鼻涕虫、蝉、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写虫如何如何,而是写“我”与虫们的故事。写鸟,写冒冒失失飞进花厅里的鸟,写吃偷吃米粉,灶饭,碗儿糕的鸟,写自己养的鸟被猫吃了的“哭”。写花,也并不写花如何美,而是写供花,写掐花,写穿花,甚至写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以及它们是主人小姑姑,还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通篇文章都是儿童纯净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儿童纯真的心灵里感受到的美。特别是土蜂的那段描写: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

汪曾祺的散文赏析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汪曾祺的散文赏析,欢迎大家浏览。汪曾祺的散文赏析【1】 汪曾祺这个名字对不少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他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也没有写过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他在文坛上最早引起轰动的作品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有人可能以为他是个年轻作家,错了,他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是沈从文的高足。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汪曾祺先生就在沈从文先生的指导下开始文学创作。建国后,他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被划为“右派”,60年代初写了几个短篇;此后又是很长时间的“静默”,直到80年代初才有了一次真正的“井喷”,陆续发表了不少小说和散文,而且引起了轰动,好评如潮。说来也怪,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汪曾祺先生在文坛上的遭遇似乎也师承沈从文。沈从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以小说和散文蜚声文坛,建国后,他从文坛上销声匿迹,改行研究起了古代服饰,也成了一代大家。80年代初,他的早期作品再一次走红文坛,一版再版,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对此,沈从文戏称自己是文坛上的“出土文物”。这样看,汪曾祺又何尝不是文坛上的一个“出土文物”呢? 我对汪曾祺先生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他的小说、他的散文,一个

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与样板戏的关系。1962年,汪调至北京京剧团任编剧,文革期间,他便开始了样板戏的创作与改编。家喻户晓、万口传唱的京剧《沙家浜》便是由他参与改编、定稿的。文革期间,“横扫”的风暴遍及全国,一个摘帽右派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重用?我曾经困惑过,后来才知道,是“旗手”江青赏识汪,宣布“汪曾祺先生可以控制使用”,这才使汪曾祺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但他本人是否定样板戏的,同老一代文人一样,对样板戏深恶痛绝。 是汪的才华和经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开始阅读和走近汪曾祺先生。由此知道了原来关注和欣赏汪曾祺先生的绝不在少数,无论专家或读者对汪都非常喜爱。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世纪经典60家”文学丛刊,汪的作品收入其中,出版社还请专家和读者对所选的60家文学大师的作品打分,汪曾祺排名第十一位。而今汪老已作古12年了,他的作品仍然畅销不衰,我在这里不想、也无力对汪的小说的人物、情节、风格进行探讨和研究,只想就其散文的语言,谈谈我读后的一些感受。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没有苦心经营的结构,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是其散文的本色。汪曾祺先生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语言总的说来是平和的、冲淡的、生动的、亲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散文好句及赏析1 1、有的小说,是写农村的。对话是农民的语言,叙述却是知识分子的语言,叙述和对话脱节。 2、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3、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4、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5、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6、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人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7、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

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8、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 9、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10、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11、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 12、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13、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14、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 15、他(闻一多)在很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庄子》,说他的文字(即语言)已经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认为这是说得很对的。 16、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

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5篇

有关《汪曾祺散文》的读书笔记5篇 周六,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在家傻待,谁约我”结果本来在和同学约会的女儿放弃约会,给我回了条微信:“我约你”就和女儿来到东方广场。来到东方书城一个新开的书吧。买了杯饮料开始了我们的周末约会。当时女儿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说:“我喜欢看汪曾祺的散文”,“为甚”?女儿说:“他有几本是全是写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儿是个吃货。顺着女儿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看起来。 看了几页就吸引了我,他的文字里透着浓浓的“中国味”不乏味,且蕴含着民主心灵和性灵的美质。却又淡淡的,时而把带进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时而把我带回了童年月光下妈妈在大树底下给我们讲述那些年她做过的“牛鬼蛇神”;时而又把我带进了舌尖上的中国那大川南北的中国民间美食景象。看他书令你身在烦嚣的闹市却犹如穿越到另一个世界。——其实我也挺喜欢这样写作风格。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这样写写自己的生活,写写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见所闻。但当我看到同事们在博客上写的都是专业的,高水平的大作,总觉得自己的文章不适合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不敢在这大雅之堂丢人,但为了——你懂的。 表面上看这书其实是一本茶余饭后的消遣书籍,但慢慢品味却也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书中我感受到了他从容,他淡然,他身处逆境却不以为苦,他达观潇洒,随遇而安!其中我最喜欢他的这一段:“丁玲同志曾说她从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我

觉得这太苦涩了,”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随遇而安不是一种好的心态,这对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会产生消极作用的。这种心态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如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本人气质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争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观,是”遇“,是环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原因。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经死掉的,大多数都还在努力地工作。他们的工作的动力,一是要实证自己的价值。人活着,总得做一点事。二是对生我养我的故国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复对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轻信,恢复年轻时的天真的热情,恐怕是很难了。他们对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对现实多多少少是疏离的。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所以说做人一门学问,做事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看了这本书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书,天已黑了,找吃的,谢谢女儿给了我一个充实的周末! “把感情放在一粒尘埃上。”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合上书的心情,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了。洁白的封面略是一点粗糙,点点红粉染缀其中一角,几根粗细不一的黑色水墨枝条穿插其间,轻轻抚摸,仿佛梅香已然。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可以当笑话看的散文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 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篇二: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暑假,我买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本想在闲暇之余读这本书消磨时光,那知道却对其手不释卷。 《汪曾祺散文》描绘了各个地区风情,人物特色,民风习俗,以及地方特产,这一切,都使人耳目一新 人物传记,上到文学家,下至普通平民,一切都是汪曾祺先生所接触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吴大和尚和七拳半》这个故事。书中描写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含辛茹苦的吴大和尚和矮的出奇的七拳半。他们都是旧社会的普通平民,他们都有烧饼店,却拥有不同的故事,吴大和尚开烧饼饺面店,有妻小,本来是个幸福的家庭,结果他的妻子跑了,留下了他孤单一人看家;七拳半是个体户,他也有个烧饼店,而且生意兴隆,作者对其充满了期望。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 是当代有名的作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欢迎参考阅读! 姜妙香 姜先生真是温柔敦厚到了家了。 他的学生上他家去, 他总是站起来, 双手当胸捏着扇子, 微微躬着身子:" 您来啦!"临走时,一定送出大门。 他从不生气。有一回陪梅兰芳唱《奇双会》,他的赵宠。穿好了靴子,总觉 得不大得劲。"晤,今儿是怎样搞的,怎么总觉得一脚高一脚低的?我的腿 有毛病啦?"伸出脚来看看,两只靴子的厚底一只厚二寸,一只二寸二。他 的跟包叫申四。 他把申四叫过来:"老四哎, 咱们今儿的靴子拿错了吧?" 你猜申四说什么?--"你凑合着穿吧!" 姜先生从不争戏。向来梅先生演《奇双会》,都是他的赵宠。偶尔俞振飞也 陪 梅 先 生 唱 , 赵 宠 就 是 俞 的 。 管 事 的 说 :" 姜 先 生 , 您 来 个 保 童 。 "--"哎,好好好。"有时叶盛兰也陪梅先生唱。"姜先生, 您来个保童。"--"哎,好好好。"姜先生有一次遇见了劫道的, 就是琉璃厂西边北柳巷那儿。 那是敌伪的时候, 姜先生拿了"戏份儿" 回家。那会儿唱戏都是当天开份儿,戏打住了,管事的就把份儿分好了。姜先生 这天赶了两"包",华乐和长安。冬天,他坐在洋车里,前面挂着棉布 帘。 "站住!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他也不知道里面是谁。 姜先生不 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 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 这是华乐的, 这是长安的, 都在这儿, 一个不少。 您点点。 "那位不知点了没有。想来大概是没有。 在上海也遇见过那么一回。 "站住,把身浪厢值钿(钱)格物事(东西) 才(都)拿出来!"此公把姜先生身上搜刮一空, 扬长而去。 姜先生在后面喊: "回来,回来!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事后,熟人问姜先生:"您真是!他走都走了,您干嘛还叫他回来?他把 您什么都抄走了,您还问'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姜妙香答道:"他也不容易。" 姜先生有一次似乎是生气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上姜先生家去抄家,抄出 一双尖头皮鞋,当场把鞋尖给他剁了。姜先生把这双剁了尖、张着大嘴的鞋放在

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浅谈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

朴素、平淡、韵味无穷 ——浅谈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 内容提要: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为研究对象,论述其作品的语言特色..笔者认为,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重氛围渲染,表现健康的人性.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语言 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他承继了乃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豪华落尽见真淳.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上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就是现代派的文体.我们现在从当时的一些著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

汪曾祺的散文摘抄

汪曾祺的散文摘抄 汪曾祺 的散文 相信大家都有读过吧, 下面是汪曾祺的散文和他本人的一些经历, 欢迎大家 阅读。 汪曾祺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 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 人生。贾平凹 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散文给人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 文字。 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 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 后来我了解到, 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 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 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 然而, 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 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像在《花 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 的”, “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 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 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 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 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 我抽一支烟 (我刚会抽烟) , 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 我们一直没有说话。 那一次, 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汪曾祺曾说,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 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 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 本身便是内容”, 他的语言,

汪曾祺散文论析

汪曾祺散文论析 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论析,欢迎来参考!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画面,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脚丫。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都写得随意感性又兴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义上的随笔。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随随便便、任心闲话、兴之所至的的闲话。他自己曾说,散文是一个大类,也说自己实在无法区分散文和随笔,于是将自己作品中稍长的称为散文,短的称为随笔。——《汪曾祺散文随笔集》自序。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个人经历、天文地理、民情风俗、饮食男女、街头巷议、人生世相、文坛曲艺等等无不

可以入文。《文集自序》“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其实“随缘任运”是汪曾祺所有作品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代表的有《随遇而安》、《猴年说命》、《平心静气》、《觅我游踪五十年》、《我的创作生涯》、《自报家门》、《认识到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老年的爱憎》等。他在《随遇而安》中开篇就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的一生就更平淡了。”这是对过去苦难的一种淡泊的心境,接着文章中既无凄楚之词,亦无愤懑之声,倒是写了在下放劳动过程中接触到的民情乐趣。他说“批判是一出荒诞戏剧,每一个上场的人都只是角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清醒。张爱玲曾经说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而且也有这样一句名言:“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温厚。” 汪曾祺或许就是达到了这种淡泊的温厚,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他在《老年的爱憎》中讲到“通达”,认为这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的状态。而且他也区分了通达和冷漠、悠闲,他说“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决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事无非,胆小怕

汪曾祺散文集

林清玄散文:小红西瓜 在这个夏天里,我最想吃的就是那美味的西瓜。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小红西瓜”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买到一种小如垒球的西瓜,皮色翠绿、果肉深红 2018-06-27 林清玄散文:鲑鱼归鱼 每个人都对故乡有着深深的依赖,不管我们身在何方,都会思念故乡。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鲑鱼归鱼”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朋友开车带我从西温哥华 2018-06-14 林清玄散文:故乡的水土 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对于故乡都永远怀念。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故乡的水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第一次出国,妈妈帮我整行李,在行李整得差不多 2018-05-31 巴金散文:静寂的园子 在这个静寂的园子里,我有着许多感慨。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散文:静寂的园子”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棵 2018-05-24 林清玄散文:时间之旅 时间的脚步匆匆,时间看似漫长却十分的短暂。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时间之旅”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在李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神秘的老妇人送 2018-05-09 鲁迅散文集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鲁迅散文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鲁迅散文集

鲁迅:野草 2017-08-02 纪伯伦散文集 纪伯伦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是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纪伯伦散文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8-01-09 丰子恺散文集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丰子恺散文 2017-08-07 毕淑敏散文集汇总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毕淑敏散文集汇总,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e732700.html,/)查看。毕淑敏散文集汇总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 2017-03-23 老舍散文集汇总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老舍散文集汇总,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e732700.html,/)查看。老舍散文集汇总老舍散文:东方学院&mda 2017-03-24 查看更多名家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内容

汪曾祺的散文内容 汪曾祺 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汪曾祺的散文,欢迎 查看! 冬天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 现在, 搬出来, 刷洗干净了, 换了新的粉连纸, 雪白的纸。 上了槅子, 显得严紧、 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挑一个晴明的好天,当天就晒干。夏布 的帐子,晾在院子里,夏天离得远了。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 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 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 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 一般取暖, 只是铜炉子, 脚炉和手炉。 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 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做“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 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 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打打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 糠太实了, 空气不够, 火力渐微, 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 把粗糠拨松, 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仿日本俳句, 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 的是银质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 小的,中置炭墼(用炭末做成的块状燃料,多呈圆柱形),以纸媒头引着。一个 炭墼能经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 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一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 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 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 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

汪曾祺著名的散文有哪些

汪曾祺著名的散文有哪些 汪曾祺 作品的大气和吞吐,给人静穆的幸福感。他写日常事物、即兴偶感、人投注 于物和时光的温爱。 文字饱含急躁和热烈归于平静之后的淡雅和隽美。 那么汪曾 祺著名的散文 有哪些呢?小编选取了 4 篇,希望大家会喜欢。 胡同文化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 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 声“东去! ”“西去! ”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 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 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 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 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 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 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 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 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 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 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 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 同。 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 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 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 如东总布胡同、 铁狮子胡同。 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 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 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 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 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 “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 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 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思想寓于信笔所至的文字之中,并能做到亲切自然,舒展流畅,感情随笔流出, 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透露出人生况味,有一种迷人的风采。 有人说“汪曾祺 的散文 比小说 好”,的确有道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 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浅论(一) 深沉纯朴、 浓郁深厚的感情寄托,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色。 追求真情,是散 文的灵魂,也是作家的最高信念。这种真情无疑包含着作家主观心态的真诚和所 要描写的客观世界的真实。 这两者是绝对不能离开的。 汪曾祺的散文即注重从真 情实感出发,从熟悉的人和事出发,描绘自己感受的一切,而且不拘于表面和浅层 的真实,敢于深入到内层的真实里去,这就给读者送来可震动心弦的磁力,从而引 起共鸣。 这种真情实感的倾泻程度,显然决定着作品的成功命运。 首先,我们来看 一组汪曾祺关于家乡的散文,如《故乡的元宵》、《我的家乡》、《文游台》、 《故乡的野菜》等篇章,就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故乡高邮生活充满深情而又 略带沉重的思忆。“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容易上口的。哪怕你没有时间读熟,凡 是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容易让人记住。 我并没有想到要记住它们,它们会时时到 我的脑子里来游历。”汪曾祺散文把人唤入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你能立刻被其中 纯正的乡音、浓郁的乡情以及稔熟的草木虫鱼牢牢地吸引住,你不由惊叹作者竟 能把四十多年前那些非常艰涩的生活表现得如此生动感人。作者在江苏《雨花》 杂志发表总题为《故乡的食物》的散文,其中《端午节的鸭蛋》一节这样写道: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 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 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 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 可以成批输出……我对异乡人的称道高邮鸭蛋, 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我的家乡》一文中,汪曾祺在饱含深情地写了高邮的风俗、风土、风情之 后,又郑重写道:“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 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家王磐,

美食、美文和我

美食、美文和我 时下,流行一种说法懂得生活的人,是不会亏待自己的胃的;热爱生活的人,是不会让自己的心灵寂寞的。因为人最原始的需求就是由温饱而求舌尖美味,继而寻找精神上的愉悦。品味美食,总能让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是一种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是真实自然的慰藉;是一种向生命表达善意的举动,是水到渠成的升华。 美食可以是一种习惯,能让生活变得怡然自乐,称心快意。在我看来,食物的美,既有食物本身带给味蕾的美妙,又有源自生活中的点滴快乐。拥有美食和享受美食的快乐,是构成幸福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为了裹腹,偷桃摘李,摸瓜挖薯;为了满足舌尖的刺激,遇上有亲戚朋友办喜事,不管是否方便,要么眼泪一行鼻涕一把地哭求,要么在地上撒泼打滚,都要跟着大人去,蹭鱼蹭肉蹭好吃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在我眼里,美食是精致的生活。喜欢美食,就像人要吃喝拉撒一样自然,那是浸润在骨子里的一种基因、一种传承。可以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但对于美食,会想方设法去吃、去品。 生活的山城不大,口袋尚不殷实,却喜欢走大街钻小巷,追寻各种美食。家乡的酸、辣刺激,外来的香、甜可口,夜市摊点的惬意、街边小吃的欢畅、酒店

佳肴的舒适,“吃”味道,注重吃的艺术,早已与生活融为一体。 出差在外,同样沉迷于遍尝不同地方特色美食,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嫩、苏菜的精细、浙菜的花样、湘菜的熏辣、徽菜的醇厚……时间长了,尝过的美食大都已有些模糊,但每当想起北京的烤鸭、炒肝、爆肚,上海的生煎包、五香豆、松饼,广州的肠粉、老火靓汤、叉烧包,南京的盐水鸭、梅花糕、茴香豆,依然口舌生津。 关于食的境界,《中庸》有言“人莫不能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食是件容易的事,但能食好的人不多。 有人说,家是美味。要留住一个人,就要留住他(她)的心;要留住他(她)的心,不妨留住他(她)的胃。 习惯了家里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也许是春天增强胃动力的人参叶,也许是仲夏口舌生香的石螺,也许是深秋醇香浓郁的酿豆腐,也许是寒冬酣畅淋漓的酸酒鸭,还有很多童年的、曾经的味道。这是来自家的浓情和爱意,是非比寻常的滋味。当这一切充盈心胃的时候,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我能找到一份心灵的平静,在某个角落里慢慢咀嚼,轻轻回味静谧美好的岁月。 清代袁枚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对我来说,美食还是一种尘世的救赎,是一种情怀,饱含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历练达观人生,让我欣然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四篇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四篇 汪曾祺 ,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 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下面是关于读汪曾祺散文有感的内 容,欢迎阅读!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1 布封说过:“风格即人”。 能够留下伟大作品的人是幸运的,即便风云变化、沧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 为自己正身,验证一段充实丰盈的岁月,抑或是一场别样凝重的征途。 断断续续读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觉真实纯粹、简单自然。书中有对家乡 美食美景的无限眷恋, 有对母校西南联大的光辉追忆, 有对父亲家人的温情感念, 更有对风俗文化的悉心寻探。 我最喜欢的篇章还是作者对大学生活的一段描述, 可能每个人骨子里都对逝 去的青春年华深深怀念, 难怪这几年盛行“致青春”。 青春里的自己都是快乐而 无羁的,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壮志凌云,如果能掺杂一点爱情的甜 蜜那就更完美了。《新校舍》《泡茶馆》《跑警报》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更多的 了解。“西南联大”可真是一个不朽的历史名词。 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 所综合性大学, 由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著名学府联合而 成。具体背景应该为:1937 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 10 月 25 日开学。1938 年 4 月又西 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 月 4 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 师范 5 个院 26 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 高等学府,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西南 联大在办学的 8 年中毕业学生约 2000 人。抗战胜利后,1946 年西南联大解散, 3 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西南联大与祖国的命运相关, 在特殊的时期孕育了一群卓越的师生。 当时的 著名教师有:陈寅恪,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 ,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吴大猷, 华罗庚,朱光潜,林徽因,吴晗,吴宓,卞之琳,张伯苓。难道有一个研究

汪曾祺精品散文三篇

汪曾祺精品散文三篇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1920 年 3 月 5 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精品散文 三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 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 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左下画了几朵 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 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 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 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 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 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 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 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旧日昆 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 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 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 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 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 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 滑, 嫩, 鲜,香, 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 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 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纵,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纵是名贵的山珍,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