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上互补互惠,文化上互相学习。两千年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中国隋唐时期与日本天平、平安时期的友好往来,堪称是当时国际关系的楷模;李白、王维与阿倍仲麻吕的深厚情谊,更是举世共赏的千古佳话。

然而,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开始变质,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受到了破坏,自此到1945年,中日两国之间是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而日本军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沉重伤害,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难以磨灭的一道伤口,那半个世纪可以说是中日关系自隋唐有交往以来的最黑暗的时代。

从1894 年甲午战争起到1945 年8 月日本战败投降为止,多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经常笼罩着战争的阴云。1984年7月至1985年4月的甲午中日战争,这次战争因《马关条约》签订而结束,而日本从中国取得了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的赔款,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1900年6月至1901年4月,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后,日本取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以及索取了大量的战争赔款;1914 年9 月至11 月,日本借口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出兵侵占中国山东,并在其后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同时占领青岛直到1922年;1928 年4 月至1929 年5 月,日本借口中国南方革命政府北伐,再次出兵中国山东,占领济南、青岛;1931 年9 月18 日,日军在沈阳挑起事变,旋即占领东北全境,继后日军越过长城、陈兵丰台,终于在1937 年7 月7 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长达8 年的全面侵华战争。随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侵华战争中彻底失败,于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而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获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日本成为战败国,中国成为战胜国,而这一国际地位的转换,使中日关系走到了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而中日两国应该要结束侵略与被侵略的战争状态,建立新的中日关系,缔结新的和平条约,恢复正常的国家关系,这在中国人民看来是非常合理的事情,却在美、日、蒋的勾结下,未能顺利完成,而是脱离了应有的轨道。

1952年4月28日,在美国的操纵下,片面签订了《旧金山合约》,取消了对日占领状态,让日本恢复完全主权。但日本只是名义上恢复主权,其内政自主权还大一些,外交方面完全被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范围。日本政府屈从了美国的反华政策,与人心所背的台湾蒋介石集团进行“邦交”,致使中日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的状态。

针对美日联合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确定的对日外交方针是针锋相对与之斗争的。而在中日官方关系难以打开的情况下,如何促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呢?中国政府和人民基于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以博大的胸怀和远见卓识确定了重点发展中日人民间的友好关系,以推进中日关系全面发展的对日政策。由于中日两国人民的主动,中日“民间外交”迅速的发展起来:1952年6月1日签订了第一个中日民间贸易协定;1953年中国政

府基于人道主义开始护送日侨回国;1955年签订了民间渔业协定;1956年、1957年宽大处理并释放了日本战犯,等等。与此同时,经济、贸易、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一个有广泛阶层参加的中日友好运动在日本蓬勃兴起,要求日本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经过日积月累,在中日两国人民和两国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日“民间外交”不断积累着成就。1972年,基于拉拢中国对抗苏联及结束越南战争的考虑,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结束敌对,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国与很多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国家的关系的改善,包括日本,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机成熟了。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后,中日关系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自1972年建交到冷战结束前,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两国的“蜜月期”。因为当时中日都面临着苏联的威胁,因此在中美日三角的框架下,中日关系发展相当密切。

第二阶段就是冷战结束到20世纪末,这段时期则可以说是两国关系的“磨合期”,两国关系虽然随着苏联解体而逐渐有所表现,但由于日本作为美国的外交附属,而克林顿政府时期又十分重视中美关系,因此中日间基本上是处于相互磨合时期。

第三个阶段就是进入新世纪的最近几年,中日关系虽然经过10多年的“磨合期”,但并没有进入之后的“适应期”,而是进入了一个双边关系的“冷淡期”。而这个“冷淡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两国的政治关系日趋冷淡。由于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问题,导致两国政治关系越来越冷,而中日高层双边互访已经中断了4年多。这种情况在具有正常国家关系又是近邻的两个大国是相当不正常的。近几年,两国领导人只是在地区多边会议上就双边问题进行一些交流与磋商,但就两国利益看来,这种会谈的效果远远不如双边领导人的互访高效。

第二,“政冷”开始影响“经热”。自古以来,政治与经济是不可分割的。由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冷淡,开始日渐影响到两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日本方面,日本政府对华日元贷款连年下降,小泉纯一郎声称,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今后将逐步停止对华贷款,并提出在2008年完全停止对华贷款和援助;日本政府更是阻挠一些高新企业向中国投资,要求日本企业撤消设立在中国的一些技术研发中心等。这些本来可以进行友好合作的经济问题却因为政治关系的冷淡寸步难行,给双方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经济影响。

第三,政治的冷淡、经济的降温直接影响到两国部分民众相互厌恶的情绪化升温。近年来,“讨厌日本”的“中国人”和“讨厌中国”的日本人有很大增加。据调查,中国青年对日本的厌恶情绪上升了近20%,而日本青年对中国的印象也逐步恶化,上升了近50%。而这种情况与日本人在历史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及暧昧态度有关。

如今,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日本则成为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走过了曲折而艰难的道路。在此,我期盼未来中日关系能更加美好和健康地发展下去,,能拥有一个更加宽广和远大的前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