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暖》色彩分析

电影《暖》色彩分析
电影《暖》色彩分析

电影《暖》的色彩分析

《暖》是一部描写人性与爱情的电影。故事是凄凉的,但是影片的整体意境却是倾向于“暖”的。这部电影主要是用色调来叙事的,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是却是特别的。

电影的开头是,阔别家乡十年的井河为了帮助中学老师而回到了家乡。在这个时候,电影还是一种欢快的基调,井河骑着车,微风吹拂着芦苇,给人一种轻快的感觉。这时候的色调,是暖的。但是,情况在遇见她——暖的时候开始悄悄改变。井河遇见的是他很怕见到,但又从未忘记的人,他的初恋。

再见到暖的那刻,井河心中的回忆渐渐展开。回忆刚开始是在秋收的时候,乡民们在田里打稻穗,到处是金灿灿的,处处充满着暖意。井河和暖走在乡间长长的小道上,道的两旁是金黄的稻穗,这样的回忆充斥着暖暖的色调。回忆中还有那个高高的秋千架,无一不是美好而温暖的。

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影片中的现实里总是充满了冷色调。阴冷的房屋,阴暗的光线,阴沉的天空。井河推迟了回城的时间,他决定去暖家里看看。在那天,天空下起了雨,虽然不是很大但是给人一种潮湿的感觉。井河打着一把红黑格子伞,走在冰冷的石头路上,小小的巷子,冷硬的墙,表现出了现实的凄凉。而井河的心情就像那把伞一样,是复杂的。即觉得高兴又觉得沉重。但是总是要来的。

影片中有几处对红色的应用。红灯笼的出现,是暖与井河及村里人参加村上的一场婚礼。婚礼上,一切都是红的。红色代表着热恋,然而这却与暖的心情截然相反。暖喜欢的小武生迟迟不归,这让暖黯然神伤。红色同时也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这也预示着暖对小武生的悲剧爱情。影片中,井河送给了暖一个红色的纱巾,暖把纱巾戴在头上,荡着秋千……那是多么美丽浪漫呀。这又是暖另一段爱情的揭示。但是,红色同时又代表着血,血总是预示着流血,总是残酷的。而暖出事,就是在荡秋千的时候。也许,红纱巾就像暖的爱情一样,薄而轻,随处飘零,终不成现实。

但是,影片中还是有很多的暖意的,纵使是在残酷的现实里。在阴暗的房间内,总是会有淡淡的光,虽然不亮但是却足够使人内心温暖了。看似井河的回忆始终都是暖暖的,但是始终都会有不如意的。回忆中也会有冷色调,比如在暖等待小武生时,天空淡淡的惨白色。还有暖从秋千上摔下来,天空的蓝色更深了。

曾经的暖,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散发着光芒。但是如今的暖身上已经很难见到什么色彩了。但是暖并没有完全的被黑暗埋没,也许是因为有哑巴吧。在暖的家里总会有盏不是很亮的灯,这盏灯就像哑巴照亮暖一样,虽然不会很亮,但不至于被黑暗吞噬。

暖的向往,总是寄托在爱情之上的:等着小武生回来接她,等着井河回来接她。但暖又是在爱情中绝望的。暖最终嫁给了哑巴,生命有时候就是无奈和残酷。

井河是愧对暖的,所以他想把愧疚弥补给暖的女儿。在小女孩身上我们可以见到绚烂的色彩。花格子的衣服,暗红的裤子,五颜六色的糖纸,还有水瓶中五彩斑斓的花……小女孩是美好的,因为她有无限的期望,她的生活也是美好的。井河把那把伞送给了小女孩,就是送给她一个承诺,一个希望……

微风吹过,惨白色的芦苇无力的东摇西晃,井河终于从十年的自责中解脱出来,自言自语,“一个人即使永不还乡,也逃不过自己的初恋。”

影片《暖》中,虽然有冰冷,有绝望,有残酷,但仍处处透漏出暖暖的诗意氛围。这个电影也许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初恋,自己那逃不出去却暖暖的回忆。

对电影中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的分析

【摘要】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实现自身情感、意识、心灵的媒介,是审美的物象化。如何准确把握视觉、听觉语言的艺术表现,调动各种视听元素,准确而贴切地将最生动、最形象的情思与理想通过画面、声音传达给观众,是对视听语言进行研究和使用的意义所在。本文对电影中的视、听觉语言艺术分别进行论述,以探索电影美学的系统和本性,完善和丰富视听语言艺术的使用。【关键词】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分析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8-01一、视觉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电影屏幕通过镜头的推远与拉近来呈现画面的空间与构图,为了达到强烈的透视感和立体空间感,光学镜头使镜头中的前景和景深部的背景均处于清晰的焦点位置,这样就可以拉深镜头画面的距离,将画面由平面创造为立体,人和物的位置也更加清楚。景深构图之所以能为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一方面是因为景深使观众与画面的距离拉近了,让观众有亲身体验的感觉;另一方面是因为景深会引导观众更积极地思考,甚至使他们参与到故事的演出中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纵深构图给观众带来了选择关注点的自由,而且电影的观看屏幕非常利于景深镜头的呈现,使得全、远镜头的纵深感更为逼真,更有视觉冲击力。一部电影大多时候都是在表现人、物、事件的运动情况,所以对画面的处理,实则是对运动的处理。镜头的移动不单是为了画面构图的审美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出电影在不同阶段要呈现的情感、思想。例如快速向前推进的镜头可以用来表现大胆和狂放的激情;缓慢、不停向前移动的镜头可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带领观众步步深入,满足观众探求表现对象的愿望;静止不动的镜头却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呈现出不易察觉、充满思索与内省的含义,将观众的情绪积压起来,并为后期情绪的释放做好铺垫。光与色彩使世界以五彩缤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件与人物。光效对于电影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光既是用来照明拍摄对象的,也是用来表达情绪和气氛的,因此一部电影中对光效的使用能够体现出艺术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巧妙使用光效能为电影带来新鲜的视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色彩是人和物的自然特征,彩色电影的出现为影片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物质现实提供了可能。色彩的视觉表现要结合观众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加以运用,根据影片的题材、主题的思想,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去表情达意,帮助剧情发展、刻画人物等,以达到一种新的美学追求。在现代电影中,色彩经常被导演拿来作为自己表达主观情感的工具,由于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含义和表意功能,使它成为某种抽象思想和理念的升华,甚至上升到精神和哲理思考层面,这是色彩表现力的极高境界。二、声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相较于视觉元素,声音元素进入电影世界的时间要晚了近30年,也就是说,当无声电影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甚至有了自己的电影理论时,声音才突然闯入电影,这让当时的电影界有了不小的纷争与议论。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声音语言的加入让电影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不仅表现为内容更为丰富,情感表达也更为深切,就连电影的气氛、人物的关系都更加清晰和真实。声音的出现还创造了电影新的时空结构:画面上视觉元素表现的是叙事时空发生的事,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声音则构成了一个超叙事时空,即声音改变了镜头之间的关系,成为时空转换、镜头衔接的动因。例如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是由声音在纵身空间的运动造成的,声音的由远及近向我们揭示了纵深空间的存在。声音进入电影,起初是以伴奏画面的配乐形式出现的,而且基本是用古典音乐来作配乐。现代影片中的声音作为一种独立的元素,与画面形成新的视听关系,结合画面、情节以及影片主题、风格而创造出新的含义。如激烈的战斗场面同叙事空间中瓦格纳的歌剧所形成的强烈视听冲击波,带给人思想的震撼;而结婚场景中常用的唱诗班混响的歌声,能够体现教堂空旷、高深的空间环境。电影中声音的概念还包括有言语和音乐。言语是人物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有了言语,才有可能表现更为复杂的情节和人物情感,

电影《暖》色彩分析

电影《暖》的色彩分析 《暖》是一部描写人性与爱情的电影。故事是凄凉的,但是影片的整体意境却是倾向于“暖”的。这部电影主要是用色调来叙事的,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是却是特别的。 电影的开头是,阔别家乡十年的井河为了帮助中学老师而回到了家乡。在这个时候,电影还是一种欢快的基调,井河骑着车,微风吹拂着芦苇,给人一种轻快的感觉。这时候的色调,是暖的。但是,情况在遇见她——暖的时候开始悄悄改变。井河遇见的是他很怕见到,但又从未忘记的人,他的初恋。 再见到暖的那刻,井河心中的回忆渐渐展开。回忆刚开始是在秋收的时候,乡民们在田里打稻穗,到处是金灿灿的,处处充满着暖意。井河和暖走在乡间长长的小道上,道的两旁是金黄的稻穗,这样的回忆充斥着暖暖的色调。回忆中还有那个高高的秋千架,无一不是美好而温暖的。 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影片中的现实里总是充满了冷色调。阴冷的房屋,阴暗的光线,阴沉的天空。井河推迟了回城的时间,他决定去暖家里看看。在那天,天空下起了雨,虽然不是很大但是给人一种潮湿的感觉。井河打着一把红黑格子伞,走在冰冷的石头路上,小小的巷子,冷硬的墙,表现出了现实的凄凉。而井河的心情就像那把伞一样,是复杂的。即觉得高兴又觉得沉重。但是总是要来的。 影片中有几处对红色的应用。红灯笼的出现,是暖与井河及村里人参加村上的一场婚礼。婚礼上,一切都是红的。红色代表着热恋,然而这却与暖的心情截然相反。暖喜欢的小武生迟迟不归,这让暖黯然神伤。红色同时也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这也预示着暖对小武生的悲剧爱情。影片中,井河送给了暖一个红色的纱巾,暖把纱巾戴在头上,荡着秋千……那是多么美丽浪漫呀。这又是暖另一段爱情的揭示。但是,红色同时又代表着血,血总是预示着流血,总是残酷的。而暖出事,就是在荡秋千的时候。也许,红纱巾就像暖的爱情一样,薄而轻,随处飘零,终不成现实。 但是,影片中还是有很多的暖意的,纵使是在残酷的现实里。在阴暗的房间内,总是会有淡淡的光,虽然不亮但是却足够使人内心温暖了。看似井河的回忆始终都是暖暖的,但是始终都会有不如意的。回忆中也会有冷色调,比如在暖等待小武生时,天空淡淡的惨白色。还有暖从秋千上摔下来,天空的蓝色更深了。 曾经的暖,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散发着光芒。但是如今的暖身上已经很难见到什么色彩了。但是暖并没有完全的被黑暗埋没,也许是因为有哑巴吧。在暖的家里总会有盏不是很亮的灯,这盏灯就像哑巴照亮暖一样,虽然不会很亮,但不至于被黑暗吞噬。 暖的向往,总是寄托在爱情之上的:等着小武生回来接她,等着井河回来接她。但暖又是在爱情中绝望的。暖最终嫁给了哑巴,生命有时候就是无奈和残酷。 井河是愧对暖的,所以他想把愧疚弥补给暖的女儿。在小女孩身上我们可以见到绚烂的色彩。花格子的衣服,暗红的裤子,五颜六色的糖纸,还有水瓶中五彩斑斓的花……小女孩是美好的,因为她有无限的期望,她的生活也是美好的。井河把那把伞送给了小女孩,就是送给她一个承诺,一个希望…… 微风吹过,惨白色的芦苇无力的东摇西晃,井河终于从十年的自责中解脱出来,自言自语,“一个人即使永不还乡,也逃不过自己的初恋。” 影片《暖》中,虽然有冰冷,有绝望,有残酷,但仍处处透漏出暖暖的诗意氛围。这个电影也许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初恋,自己那逃不出去却暖暖的回忆。

电影弗里达色彩分析讲稿

第二组弗里达讲稿 1.影片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影片的地域特色? 弗里达是一个性格豪放的女人,红色刚好与她的性格相符,因此影片中大量使用红色来表现这个民族的特点以及主人公弗里达的性格特征。墨西哥的地理位置与传统文化使得金黄色也成为其象征之一,表达了其热情奔放的特点。红色与金黄色结合运用,表达了墨西哥民族特点、主人翁的特点,也表现出来影片的主题色彩。在这两个主题色彩之上,每个场景的变化又添加了局部重点色彩,让细微的层次变化引导着影片的节奏与情感的变化。 2..影片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弗里达的个性特征以及情绪变化 影片开始,年轻的弗里达穿着黑白强烈对比的衣服,显得年轻、活力、充满朝气。 车祸发生时,弗里达躺在灰调的背景中,而鲜艳的红色与金色勾勒出了她的身形,属于暖色调的金黄色,与影片事实相反的基调,使这一具有浓重悲剧意味的事件带上了少许的魔幻色彩。这是她一生苦难的开始,但是同时也隐隐露出了其生命转折的迹象。 而接着影片的色彩变成了蓝色,这是一种忧郁、伤感的颜色,表现了弗里达徘徊于生死边缘的残酷事实,为后面的场景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弗里达人体再造,这是一次重生,但是却充满了危险,因此这里导演也用了主观色彩,采用幽蓝色,影片中黑白交替出现寓意死与生的交替,给人一种低迷中带点希望的感觉,特别是墨西哥的标志植物——仙人掌的出现,更能让人感觉希望的存在,这是弗里达坚韧的意志的表现载体。 刚刚出院回家的弗里达,这时整个影片的基调都是灰黑色,代表车祸对弗里达本人所造成的身体上的巨大痛苦与精神上的重大打击。 她的生命犹如那一只只画在石膏上的蝴蝶,使昏黄灰暗的房间发出绚烂的色彩。弗里达从此开始了她的创作——自画像。天花板、地上、桌上、墙上几近充斥着她的画作。导演艺术化地表达了她生命强大的冲击力与生命的美感。而弗里达车祸后漫长的时光,被用以蒙太奇的手法轻描淡写,隐去了病痛的折磨。我们看到的只是弗里达和她的画。 在弗里达学美术的初期,其将自己的作品拿给里维拉点评,在这个场景中弗里达穿的是红色的衣服,这本身就很符合弗里达的性格特点,导演运用景深的交替变化,突出在此构图中红色为视觉焦点,表现出弗里达等待点评时的焦急心态。 在弗里达与里维拉结婚时,她拒绝了穿白色的婚纱,而是选择了有强烈色相对比的,带有鲜明墨西哥风格的红绿服装,表现了弗里达豪放,不被拘束的性格。 在弗里达与里维拉的感情出现裂痕后,浓重的灰蓝色与弗里达发生车祸后的色调一致,表现这件事对于弗里达精神的巨大打击,使她悲伤痛苦。 影片中出现的红色与蓝色,这两个色彩是两个极端,一个暖色,一个冷色,而且又极其艳丽。红色表现了主人公弗里达的性格,同时也代表了爱,而蓝色代表忧郁,也就是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不如意,这些色彩的变化表现的就是剧情的变化,刻画出不同的小主题,而红与蓝强烈的对比又使得影片的情绪不断在变化。 3.影片如何通过色彩来暗示剧情的重大转折 影片通过场景中明度和纯度的大幅变化来暗示重大转折。 最开始颜色比较鲜艳,主要是红蓝绿色及棕色对比,红色衣服,明度较高。 在弗里达在床上参加画展时还衣着鲜艳明度低,死时变为高长调

张艺谋电影色彩分析

著名导演张艺谋对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一种虔敬的态度、执着的追求,不断地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张艺谋曾表示:“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求变,不辞辛苦地反复求变,增强自己的弹性和张力”。摄影师出生的他对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更是独具匠心,不断求索与创新。他可以说是中国电影色彩艺术的“领军人物”,色彩的运用也为他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耀。 色彩,是最大众化的艺术手段。在电影艺术中,色彩、光线、构图与运动被视为电影造型的四大要素。因此,有经验的艺术家总是利用一切时机强化色彩的审美效应。张艺谋对色彩极为敏感。他认为,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因此他更为自觉地把色彩运作视为重要手段。《黄土地》用极度单纯的色彩(黄与黑)和极度平面化的造型影像如土地、黄河、犁地、腰鼓、祈雨等来表现一个古老的传说,显示出荒凉壮观的美。《红高梁》在红色的基调运动中,穿插纯净的黄色(土地)、绿色(高梁)、蓝色(夜幕)、黑色(衣裤),颠轿——野合——复仇,礼赞生命的主题得到升华,色彩和造型在银幕上完全被电影化。《菊豆》中他充分展露玩弄电影色彩的高超手法,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础,进行了大胆泼辣的色彩渲染来诠释人性,显示出高雅沉重的美,《大红灯笼高高挂》用灰、红、白三色合流构成凝重冷寂、焦躁而窒息的氛围,深蓝色的乔家大院里挂起了大红灯笼,一群妇女正为自由“性”福而挣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小金宝唱歌的舞厅里烟气蒸腾、光怪陆离的玫瑰色调中制造了一个背叛与忠贞抵牾错置的故事。《秋菊打官司》用红和黄两种颜色近写实的摄影艺术,“红辣椒点缀着尘土飞扬的黄土地”,反映下层民众的生活原态,讲述了情、理、法悖反的故事。《我的父亲母亲》红、白、黑三色的流动,灿烂色彩的组合和自然景观的展现,鲜艳明快的色调为“爱”作注脚,决然不同的色彩话语,来叙述时间的似水流年,“为拒绝真情与真爱的世纪末唱一首带有恋旧回归色彩的挽歌”。《活着》里斑斓奇幻的皮影戏,体现了人对苦难的出售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这一生命感悟。《英雄》更以不同的衣服颜色取代一般电影胶卷的换色,用红、白、蓝三色呈现三种故事的样貌,浓郁到倾泻般的色彩运用,“真像在色彩中流动”,让人们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十面埋伏》没有《英雄》里油画般的重彩渲染,而是用自然原色让人感觉如同是站在主人公不远的地方在观赏,即使是大雪倾城的时候,一样能感觉到一丝的冷。这种色彩的运用在场景的搭建上也能体现出来。回忆起牡丹坊的内饰,与小妹(章子怡饰)当时身为歌舞妓时所穿的服装,从色彩上能看出层次错落有致。再看竹林里捕快的绿袍与飞刀门全身翠绿的装扮也与竹林本身区分的比较鲜明,并没有混淆了观众的视觉效果。这种色彩的搭配使画面有一种立体感,而不是一个平面,更容易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色彩表现的艺术,首先是用色上的选择,以及如何处理和改变,再进一步把它和整个表意的系统相关联。从整体上看,一部影片通常都有用色上的一些特征可以把握。这就是色彩的基调。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基调,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对红色有着刻意的追求,红象征着生命的动力和不可抗拒的情欲。人们称他为“偏爱红色的导演”。在所有色彩中,刺激幅度最强的是红色,它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红高梁、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红衣女子等等怎能不立即移情于观众!在《红高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英雄》等重要作品中,红色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张艺谋认为,他喜欢红色,就是和他的乡土相关联的。秦晋两地即陕西与山西在办很多事情时都会使用红颜色。只是,在张艺谋的《红高粱》等作品中,红色已经有着复合的意蕴。不仅充满了苍凉的韵味:而且具有着 一种生命精神。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色彩运用不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艺术表现:不是实验的,而是体验的。它所营造和获取的是影片所需要的文化氛围和情绪的宣泄。这一点张艺谋在与香港影评家列孚的对话 中说得很清楚: 张艺谋:……我自己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列孚:所以《红高梁》的酒是白的,你却变成红的。 张艺谋:是的。我和美工师一起,常常不惜工本,不顾事实。《菊豆》的染布,《红高粱》的酿酒,《大红灯笼》中,很多地方是不真实的,我们要超越真实,要有这种勇气。

解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解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张艺谋对于色彩的大胆运用是其电影的主要特色。电影中对于色彩的准确把握,带给观众一场场的视觉盛宴。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十面埋伏》《英雄》,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更多的是作为影片叙事背景的色彩。作为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对色彩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总是将自己的电影用色块完美地表现出来。增加了视觉冲击力,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影片运用色彩把时间与空间合理地结合起来,使观众通过影片呈现的色彩画面更加深入地理解其电影的内在寓意。本文通过视觉语素中的色彩这一语素,分析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特色。 一、民间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 张艺谋善用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民间色彩来捕捉观众的视觉点,我国传统民间色彩一般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这种高强度的对比能够产生出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这种色调风格正是民众喜爱并表达思想情感的最恰当最直接的形式。这种民间色彩是一种原生态的表现形式,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在电影中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的色彩视觉效果背后,体现着我国民间色彩的文化蕴涵,同时这些色彩也承载着电影主题下的象征性、寓意性。 说到张艺谋的电影色彩,人们首先想到的他惯用的红色,这个最具中国韵味的色彩反复地出现在了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张艺谋喜欢红色,他把白的高粱酒变成了红色,把田野摇曳的绿色生灵变成了飞舞的红色精灵。在荒漠的背景下突出的红色充满了苍凉的韵味,并具有一种生命精神。张艺谋是陕西人,他在影片中也常常会透露出自己对于家乡的眷恋,他用极具陕西特色的色彩语言向观众诉说了这种眷恋。其影片中常用的黄土地背景和人物鲜艳的色彩造型,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色。他说:“我要彻底的鲜艳,所有颜色都要吓人一跳,哪怕俗一点也好。”这是张艺谋对自己电影的色彩要求。他利用这些鲜艳的色彩来表现电影的视觉张力,色彩的变化活动直接刺激视觉并且影响观者的心理,带动观者的情绪起伏,所以色彩对于其影片情感的表述功能最直接。在影片向观众诉说影片内容情节时,需要带来能够引起人们视觉刺激的画面,色彩恰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有沉淀又有视觉的新颖。 高纯度的民间色彩是张艺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利用自己擅长的色彩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例如,电影《英雄》中,张艺谋运用了自己最青睐也最擅长的所有颜色,将红、蓝、黄、白、绿、黑诸种颜色发挥到了极致,影片中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义,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这几种色彩的转换为影片做了分割,在空间时间跳转的大背景下,加深了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也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美感。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认为:“《英雄》色彩和服装都很漂亮,电影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但有很多色彩,整体造型感很强,色彩运用很奇特。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内容,很容易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但在这个片子里结合得非常融洽。” 张艺谋对色彩的选择使用是有目的的,影片中那些鲜艳、夸张的色彩,有它们不同意义的象征。对色彩看似恣意的使用恰恰一方面与他影片中狂野混乱的情景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同影片中戏剧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情绪,甚至同观众的情感体验、自己的主观意念都紧密相连。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中,色彩是其艺术魅力的主要体现。 二、色彩在其电影中所承担的叙事与情感作用 意大利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

浅析色彩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

浅析色彩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 摘要:色彩是影视艺术的基本建构元素,在当代影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电影中担当着再现客观事物,交待环境;用色彩的视觉表达情感、渲染意境;用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内容的内涵,形式的美感;用色彩的象征,张扬个人的个性,引起观众的共鸣的作用。而色彩视觉效果的审美价值,正是由于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画面色彩关系更为热烈,更加具有冲击力。 关键词:色彩;作用;叙事;象征 色彩随着彩色电影的出现在电影中运用却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虽然在电影中运用色彩的历史不长,而色彩已成为电影艺术的基本建构元素和造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电影艺术产生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色彩在电影中仅仅发挥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功能。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色彩衍生出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电影艺术表情达意、参与剧作造型、传达象征意蕴的基本元素,不少导演甚至是独具匠心地夸张和造假,强化某种色彩。正因为有了色彩使得电影艺术以一种再现艺术的美学品貌区别于其他姊妹艺术而独具魅力,丰富强化了电影的主题。 现将电影的色彩作用归纳如下: 一、叙述事物,交代环境,增强视觉形象 这种色彩的运用是从绘画、摄影等平面艺术中借鉴过来的,这里的色彩是构建影片的一个因素,它和影片中的形象等诸元素一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影片的框架,影片中的一切情节和故事都是在这个框架中发生、发展的。比如一些怀旧的影片,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运用土黄色调来表现黄土高原的贫瘠,象征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人们是无法逃脱被大自然吞噬的命运的。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通篇采用红调,张艺谋向我们展示了东北人的血性,和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的英勇不屈。像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等等,就加上一层淡淡的黄色,制作出年代久远的感觉,与现在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电影《无极》中人物穿上色彩华丽、美纶美换的服装,而背景则沉沦在一片昏暗平淡的色彩中,反映出电影中人物外在的尊贵与内在的空虚委蛇的反差与对比。 二、、烘托影片氛围。表达人物感情,产生情感互动 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尼姆和爸爸到海底学校的一组镜头,用各种绚丽的橘红色、粉紫色、大红色、草绿色等色彩来装点画面,营造出一种斑斓、和谐、活跃的气氛,而当尼姆不听从爸的劝告执意要离开大家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一下子变成以深蓝色为主的大面积海水,这其中掩映着尼姆那娇小的朱红色身躯,形成冷色与暖色色性上与面积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心为之收紧。那一片深蓝色的水域和远处灰黑色的模糊的大船底部预示了一

浅析色彩在国内外电影中的运用

浅析色彩在国内外电影中的运用 电影作为一个已有百年历史的艺术门类,从最初的默片、黑白片到如今的立体声彩色片,经历了从技术到艺术的不断探索与完善。《浮华世界》的诞生,标志着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彩色片时代,色彩也成为了电影表现的重要元素。色彩本身能引起情绪反应,在视觉世界中它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是自然美的一种最生动的属性,因此色彩成了艺术表现中的一种传统手段。色彩已成为电影的基本建构元素之一,它在电影里担当着再现客观事物,交待环境的作用。运用色彩的可以表达情感、渲染意境,用色彩的视觉语言来表达电影的内涵和形式的美感,用色彩的象征,张扬个性,引起观众的共鸣。色彩在电影画面中最终表现出来的是色彩运用的主观性,是元素的运用,也是手段的运用,更是风格的运用,所以在选择色彩时应注意色彩给人带来的各种感觉,在电影中可以影响观众的直接感受。 说到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就不得不提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他导演的《蓝》《白》《红》三部曲是将色彩永远到极致的电影。电影《红》在表达博爱的根基,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三部曲的收尾之作。影片的情节是以瓦伦缔娜和老法官的交往为主线展开的。瓦伦缔娜常穿红色的毛衣,或者红色的裙子。她的屋里布满了红色。年轻法官屋里是褪色基调,但点缀着红。老法官别墅萧条,瓦伦缔娜第一次进屋以暗绿为主,辅以褪色的橙色和杂乱的灰黄,当她看到老法官的时候,才出现一把红色的椅子和苏格兰红底黑格的披巾,暗示着老法官内心深处有人性的温暖,有红在挣扎。从这条披巾红黑相间的使用,和瓦伦缔娜海报头发黑与背景红的使用,和年轻法官的车也是使用红与黑,我们会注意到黑色在影片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意象:爱受到威胁甚至践踏。在摄影师与瓦伦缔娜选海报照片那个场景,他灭了灯想暧昧行事,此时两人剪影全黑,而瓦伦缔娜在黑暗中拒绝了他。要知这时他们选定的照片正放在桌上,虽然处于黑暗之中,可红还是战胜了黑。另一次是年轻法官爬楼追查真相,在爬过一串大玻璃窗时,身体被拍成黑色的剪影,窗子是褪色的橙,当他露脸惊恐地看到真相时,脸庞在墙角转出,由黑转为灯光褪色的橙,直到惨白。《红》中看到爱情的人会失望,因为基耶斯洛夫意外轻松地跳过了爱情,他要表达的是:“爱”需要“同情”的力量来捍卫尊严。 在国内,张艺谋也是将色彩运用到电影中的典型代表,张艺谋对色彩的把握在他的影视作品中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在对浓度很大的整块色彩的运用铺陈上。从他的电影作品看构图新颖,画面华美,色彩绚丽,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变现意识,色彩效果夸张,冲突强烈,形式感也是异常强烈,并且往往会选择那些富有强烈视觉性的物象来表达主题。 电影《英雄》中则是由纯色转向多色,用了许多不同的色彩来表达出不同的内容,电影中人物服装的色彩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具有区分电影中故事情节的功能。《英雄》由白、蓝、红、绿、黑五大颜色构成,其中是以黑色作为基调。白色是象征最美丽的死亡,蓝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是象征最炽热的生命,绿色象征了最宁静的回忆,而黑色是象征最博大的胸怀。电影《英雄》将这些颜色结合的非常融洽,并没有给人娇柔造作的感觉,多种色彩的运用并没有影响电影故事以及情节的整体感,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意境。另外,这些色彩创意还包括了多重意义,影片先运用颜色来讲述了三个不同的故事,其次,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并且观众对不同颜色的理解也激发了不同个体潜意识里的联想,以颜色的象征意义带领观众轻松的走进剧情。 《英雄》把大漠拍到了极致,万里长风中飞逝的两匹孤骑,或者是烟尘起舞,?F甲武士在荒漠上排出巨大的阵势,涟旗恍如残雪,带着风沙的震耳吼声,拌和着铁盾金属撞击的

关于电影中色彩的描述和分析

关于电影中色彩的描述和分析 自彩色电影的来临之后,各国导演争相在电影中的色彩上下功夫,色彩到底在电影中的作用有多大,以至于受到导演们的如此垂青,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浅出的分析一下各种色彩在电影中的独到之处,揭开色彩神秘的面纱。 一:红色 红色在电影中经常用到,而且它的出现常常是引人注目的,红色常常带有主观意识,代表了导演对事物的特殊看法。红色也是某些事物的客观表现,在这里暂不讨论,红色的象征意义在哪呢? 1:红色给人的感觉是活跃、热烈、奔放、张扬。代表作品: 《红高粱》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电影中刻意运用了红色,浓浓的红色布满荧幕,红高粱,火烧云,高粱酒,红盖头,红轿子,仿佛整个世界都是红色的。

在这部电影中,从无处不在在红色中,我们感觉到了当年人们的热烈,奔放,张扬,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的追求,这是生命力的象征。影片营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也正是运用这红色表现出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身上如这红色般鲜明的性格:顽强、坚忍、坚固、团结、伟岸、生气蓬勃、狂放不羁、英勇无畏。 2:红色给人热情洋溢的感觉,让人无法抗拒突如其来的欢迎,气氛,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就有一个这样经典的桥段。

子的红色要向他扑来。 红色的墙壁,红色的沙发,红色的楼梯,就连家具都是红色的,一股热情的感觉自然流露出来,让人联想到接下来发生的将是一个热闹非凡的party。 3: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辟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例如:结 婚,春节,手上戴的红绳……。

电影《花腰新娘》阿龙和凤美结婚的一段,红色显得最耀眼最瞩目,在这里 红色是吉祥,是喜庆,是对两对新人大喜之日的庆贺。 4:红色代表着革命,红军,红旗等等。 5:红色刺激了人的神经中枢,表现色情和性关系。

解析王家卫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导演评述 MOVIE LITERATURE 2013年第17期电影文学 解析王家卫电影中的色彩艺术 ■牛 峰(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新乡453002) [摘要]王家卫是当代香港影坛创作个性最独特,也最具个人魅力的电影作者。他在两岸三地的华人电影导演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王家卫的电影是另类而个性的,他在色彩运用上打破了“百分之百天然色彩”这一传统电影美学原则。正是他的独树一帜成就了我们的长久难忘。王家卫电影中的色彩艺术具有主观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而这种独出心裁的色彩运用已然成为王家卫电影的独特符号!本文先从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中阐释其特点,接着探讨其电影中的色彩艺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关键词]王家卫;电影;特点;色彩艺术 众所周知,王家卫是当代香港影坛创作个性最独特,也最具个人魅力的电影作者。他在两岸三地的华人电影导演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从人们对“王家卫”这一名字 所做的解释— ——王,王者的王;家,大家的家;卫,前卫的卫— ——可以看出人们对他的高度评价。在王家卫和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别的艺术家身上和他们作品中没有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确立了一种样式,这种样式又和别人的作品没有可比性,那么,他基本上就确立了自己在电影界的地位。王家卫的电影让观众动摇了固有的对电影的看法,其中不论是影像或人物、叙事或细节,还是电影色彩,都独树一帜,别出心裁。本文先从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中阐释其特点,接着探讨其电影中的色彩艺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王家卫电影色调概述 《旺角卡门》(1988)是王家卫初试啼声的处女作,叙述的是两个情同手足的黑帮打手阿华和苍蝇的遭遇。在这部电影中,王家卫在色彩运用上就初显才华,别出心裁。整部影片主要运用了红、蓝、白、黑等色彩。但是在酒店那场戏中,王家卫改用了棕色和淡紫系列,用以凸显男女主角心理层面发生的变化。毋庸讳言,黑白色象征着阿华所处的黑社会的冷酷无情,而蓝红象征着阿华和表妹之间的纯真爱情,这份爱情烂漫而热烈。冷暖色的有效对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 另外 ,《旺角卡门》不是简单使用蓝色和红色的,当阿华在楼梯拐角处和前女友吵架,镜头的基调是蓝色的,但这种 蓝色基调还用前女友的“红上衣 ”“红唇”加以点缀,使红色更加炫目、刺眼,这种红与蓝相互融合的用法,更加 加深了冲突的氛围。 《阿飞正传》(1990)写的是旭仔与几个女人之间牵不长扯不断的感情纠葛。当旭仔从养母处得知自己本是西班牙和菲律宾贵族血统生身父母的私生子,便前往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寻找生母,生母却拒不承认他是自己的儿子。对母亲的寻找就是对亲情对生命的寻找。而生母对他的拒绝注定了他是都市永远的被放逐者。果然在绝望后的浪迹生涯中,他抢假护照杀人而遭菲律宾黑社会刺杀。在这部电影中,色彩语言运用得也很独到。摄影师杜可风明确说明:“拍六十年代的电影,自然免不了怀旧气氛,但是我们不会 采取那种黑白色再加上黄色调调的传统做法。 ”6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面对着政治动荡、经济腾飞、文化断层的境地,他们与长辈的鸿沟越拉越远,矛盾愈演愈烈。所以王家卫根据那一年代的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环境,采用了以绿色为主要视觉风格,同时还将陈设、道具以及服装的色彩都往这个色调上靠。通过这种做法,观众明显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缺乏热情、无精打采的情感世界。《东邪西毒》(1994)讲述的是“东邪”与“西毒”与一 个女子的半生缘 。“西毒”在长兄结婚那天黯然离家到沙漠隐居,因为其嫂乃是他因过于自尊矜持而失去的心上人。碰 巧的是他的好友“东邪”黄药师也爱上了他的嫂子。后来得知嫂嫂病逝后,他以一把大火烧掉了小店,重返故乡白驼山。影片不再着重传统武侠片惯有的江湖仇杀、飞天遁地的武打招式,而重在对感情的剖析。同时打破传统电影剧情逻辑的起承转合,用旁白、独白、对白等手段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整部影片以沙漠为背景,给观众一种苍凉的感觉。 《春光乍泄》(1997)是描写一对同性恋人的电影。这部影片的主题在当时比较敏感,王家卫在片头、片尾都将字幕打在全屏的血红底板上,让人看了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非常触目惊心。其实,红色一直是这部影片的主导色彩,其中还加入了黑、白、蓝等颜色,以此构成整部影片的基本色调。这四种颜色有机融合在一起,承担起导演在 影像层面上所赋予影片主题的任务 。《春光乍泄》的前半部用了黑白色,后半部用了彩色,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王 家卫想用这两种色彩的对比来凸显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使整个故事更加流畅。 二、王家卫电影特点 纵观王家卫导演的所有电影,可以发现他的电影具有 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在主题的设置上,王家卫的电影表达的是现代人彻骨的孤独和现代城市的荒原感。具体表现为人物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缺失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漂泊感,一个个孤独的游魂在都市阴暗的角落里,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为打发孤独,打遍所有能找到的电话号码,为打发寂寞,逼迫自己爱上打烊后第一个来到快餐店的女人,因为无人交流,只有对着物件倾诉(《重庆森林》 )。王家卫的电影表现了世界的瞬间倏忽性。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皮影戏般地在镜头中滑过 。“什么东西都会过期”,像《重庆森中》中的“凤梨罐头” 。没有天长地久,刚才还如胶似漆,049

影视作品分析教案【私家编导课件】

五、课后作业: “拉片”xx影片《我的父亲母亲》 第四周 课题: 分析xx影片《我的父亲母亲》 教学目的: 熟悉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 课的类型: 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 讲授、观摩、讨论 教具: 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 再认知色彩 难点: 色彩在影片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讲色彩“两要点”及“八种”常用色彩的含义与象征(一)《色彩——影片成功的情绪元素之一》(50分钟)

电影诞生是从黑、白、灰的单调来反映世界的,尽管如此,观众在欣赏黑白影片时也能聪明的从黑、白、灰的单调中找到蓝天、白绿树、红花。这就是艺术的假定性,马克思说的好: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色彩的运用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 一是从技术角度而言,我们首先要求色彩的准确还原,尤其是接近真实。二是在影片中,追求色彩的再现并非绝对准确还原,而是注重美学上的思考。 现实生活中色彩斑斓、绚丽夺目,但是人们对它的选择、喜爱则各有不同。中国人喜欢用黑白来表示悲伤;用红色来表示喜庆;以黄色显示富贵。欧洲人则喜欢用黑、红色装点葬礼;用白色打扮新娘。尽管国度不同、习惯各异,但色彩能够表现人的情感,这一点是共同的。 电影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一种手段,是从情绪上、心理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造型因素。 请10位同学谈(色彩的作用与象征性) (二)“八种”常用色彩的含义与象征 色彩可分两大色调体系: 暖色调(黄色为主) 冷色调(蓝色为主) 暖色调: 白色、红色、黄色、紫色(中性色彩) 冷色调: 黑色、蓝色、绿色、灰色(中性色彩) (结合影片讲授让大家再认识色彩的作用)

电影视听语言分析(新、选)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 艺术的语言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 ●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对于电影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分析,是影片欣赏、读解的过程。 ●分析,是一种思想、感觉的经历。 ●分析,是电影手段、技巧的学习。 ●分析,是影片创作、规律的总结。 ●分析,是导演方法细化学习过程。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知识的补充。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理论的积淀。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历史的了解。 ●分析,是对影片艺术特性的总体把握 电影的语言 ●观点①:“画面、音响、表演、和蒙太奇方法” ●观点②:“画面、音响、色彩……” ●观点③:“影像、声音、剪辑。”(《电影的元素》) 第一章、电影艺术的影像 ●电影“视”第一,“听”第二。 ●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 影像的重要性 ●①、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影像的诞生 ●②、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 ●③、影像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的心灵。 镜头 ●影像结构的基本单 ●马尔丹讲: ①、(从拍摄角度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停止这段时间内被 感光的胶片; ②、(从剪辑角度讲):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片; ③、(从观众角度讲):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片。

影像构成元素 ●①、构图:对角线、对称、斜线、S线等 ●②、景别:远全中近特 ●③、角度:俯仰平 ●④、运动:推拉摇移跟 ●⑤、照明:三点布光 ●⑥、色彩:冷暖色调、颜色的象征意义 第一节、电影影像的构图 ●思考题: ●①、一部影片中的构图应该遵守什么原则? ●②、如何使一个画格的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黄金分割 ●③、构图能否在形式上不具美感,为什么? 画格 ●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画格”。 ●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 ●电影每秒24格 画格构图三原则 ●①美学原则; ●②主题服务原则; ●③变化原则。(整部影片而言) 一、美学原则 ●构图目的:视觉美感 ●内容美——拍什么 ●形式美——怎么拍 ●光线、色彩、影调层次、虚实对比、远近对比、大小对比,高低对比 原则 ●主体与陪体 ●主体、陪体区分的关键是看它们在画格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作用大的是主体,作用小 的是陪体。 ●①、主体不要居中 ●“黄金分割原则”即:1∶1.618 ●②、水平线不要上下居中,不要一分为二地分割画面。 ●③、色调、布光等不要一分为二地平分画面。 ●④、主体不要过分孤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