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儿童》之读后感

发现儿童》之读后感
发现儿童》之读后感

《发现儿童》之读后感

前几天有幸读了《发现儿童》这本书,以前听说过感官教育,以及人们对于感官教育存在问题的各种看法,也听说过蒙台梭利和儿童之家,但是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谈不上了解,因为不了解,又想一探究竟,所以就找相关方面的书籍来增长见识,看过《发现儿童》之后感受颇深,所以想把看到的内容和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在没有介绍本书内容之前,我想大概介绍蒙台梭利本人,她是意大利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权主义者,著名幼儿教育家,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仅从这些方面的成就来看,就可以窥探蒙台梭利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在看她的经历,十六岁(1886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特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学医。“女孩子学医”在当时保守的欧洲社会里,可谓荒谬与决不可能。但蒙台梭利不顾父亲的反对(中断经济上的资助)以及教育制度的限制,凭着她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获准进入医学院研读。由于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经常遭到男同学的排挤,时常单独留在解剖室做实验,与死尸独处:再加上家人的反对,沉重的压力,无人可倾诉。不过蒙台梭利却能愈挫愈勇,因而培养出异于常人的毅力,为她日后献身儿童教育,奠定了成功的基石。从她的经历就可以推测出蒙台梭利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传统,很坚强执着而又特立独行的女人,她的这种非一般的性格,造就了她非一般的成就,她在次验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同时也为后来人树立榜样,在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阻碍,但是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学会坚持和执着,同时也需要有敢于打破传统的勇气。她的成功也说明了优秀的教育家并非都是教育家出身,似乎这很讽刺,但又值得让人深思。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是在蒙台梭利早期起步时完成的其中共有23个章节,下面我将对部分章节进行介绍。

一将科学用之于学校

意大利出现了科学教育学学校,该校有一个医生创办,目的是为新的教育方法培训师资力量,这在受到当时人们的追捧,因为意大利的人类学家热衷于教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观察,以及在精确使用测量仪器的优势,他们认为通过测量人的头部、身高,能够为教育提供方向,只有了解对方的直接信息,才能教育好孩子。但是蒙台梭利并不认同这类学校。她认为科学教育学学校只是交给教师如何进行人体测量,如何使用测量仪器和心理学和如何写个人案例等,以此,科学教育者就诞生了。她认为真正的科学家是能够发现生命奥秘的人,对自然充满热情而不是那些只能够摆弄实验室各种仪器的人。一个只懂如何做实验的人,就像只会从儿童读物强拼读简单字母的人,而社会应该将教师培养成为大自然的崇拜者和阐释者,就像一个了解拼读的人,有一天发现自己还能利用拼写某种符号的方式,综述莎士比亚的思想。她认为教师必须具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结合在一起,同时具有牺牲精神,拥有基督徒虔诚之心,另外他将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讲从孩子身上学习到完善自我,其实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所说的教师必备能力中的观察和反思的能力。

接着她又指出学校应该促进孩子的自由发展而不是去压制甚至是奴役孩子。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设计限制了儿童自由的活动等。物质上的奖励和惩罚是孩子灵魂上的课桌,这里她并不是贬低奖励和惩罚的基本的带有教育作用的含义而是要检查其被滥用和曲解的情况。她认为奖励和惩罚只是成年人为了束缚孩子行为的权威,人类的真正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来自于心灵如兴趣和爱好。

尽管她的思想已经过了一个世纪,但是对于当代的教育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说教师我们认为是传道受业解惑者,其实真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反思之人。惩罚和奖励一直以来都被用来改善个体行为的一种手段,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使用这些手段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它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骄傲,嫉妒和敌对的心理产生,只是为了得到一种奖励

或者避免惩罚做某事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驱动做某事,即使事情完成了,我们能从中体验到快乐满足还是痛苦压抑呢?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现代的应试教育,在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下,学生没有任何自由而言,就像蒙台梭利所描写的那样。当然这与国家得政治经济不能分离,此时想让了王守仁的一句话“存在即是理”。

二对教育方法的回顾

蒙台梭利曾在在一家精神病院做实习生,在此期间她对智力发育缓慢的儿童产生了兴趣,随后阅读了塞根的作品,了解塞根的特殊教育法,针对各种缺陷如耳聋采用特殊的教育治疗方法,这给蒙台梭利以启发,她认为教育必须与治愈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紧密结合。

随后她致力于智力缺陷儿童的工作并取得成功,之后她开始想象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正常儿童的身上,并开始彻底研究所谓的治疗教育,并且决定在已经建立的原则的基础上研究正常儿童的教育,在次进入大学,开始研究哲学。

她认为伊塔第一个提出系统指导听觉发育的人,他从科学研究中得出一系列的练习方法,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补救低劣状态的缺陷,从而修正个体。而完善有缺陷儿童教育体制的人是塞根,他最初是教师,后成为医生。

随后她又开始研究正常儿童之科学教育发现过程,在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并取得成功,迅速蔓延。

三自然教育

她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孩子们的生活环境远离大自然,很少有机会亲近大自然,更没有直接体验。现代的社会依然是这样,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多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四运动教育

她将人的循环系统,描述成红人,属于植物性神经系统,从周围环境中采集所需营养,去氧气和食物。将人的神经系统描述为白人,与人的感官相连,接受外部感官的信息,执行各种运动的肌肉系统相关联。前者为个体吸收物质,后者为精神工作。

通过工作来锻炼儿童,儿童通过工作习惯了了解如何移动自己的手臂,比起一般的体育锻炼,这些活动更能加上肌肉的韧性。各种生活教具都不带有任何科学研究目的,它们只是儿童经常在家中看到的可用物品,但这些物品完全按照儿童适合的尺寸特别定制的,这些生活实践的活动可以更好的促进孩子的身体发展又不至于很疲劳,同时可以吸引孩子兴趣。

孩子们完成实践活动的秘密很特别,这个秘密就是精确度,人类必须要精确的执行各种动作,例如往杯里倒水一事,相比之下,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再不接触玻璃杯边的情况下,不把水洒到桌面的前提下,将杯里的水倒出来。

在孩子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对行动产生极大兴趣,并急于了解如何行动的时候,想要成为主宰自己行为的主人,从生理学角度看,他们的肌肉和神经发育正处于一个过渡期,正在学习如何协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行为的分析:任何一个复杂的行为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而且是一个接一个连续的动作,行为分析就是包括竭力认识并执行这些各自独立又独特的动作。,同时执行两个动作和混淆两个本应顺序连接的动作都是不完美的表现。行为分析与节省动作密不可分,不执行多余的动作就是最高级别的完美。她还认为行为分析中的练习可以通过固定的框架让儿童实践。比如纽扣的工作。

另外为了锻炼孩子的平衡感,她设计沿线行走的工作,同时控制行为的另一种方式就是不动与安静,这也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和自我控制力。

五儿童教具的开发

儿童之家的教具一部分来自伊塔和塞根在教育发育迟缓幼儿时使用的教育,一部分来自心里测验使用的教具,还有一部分是蒙台梭利早期自己设计的教具。她认为训练并加强儿童的感

觉教育优势很明显,即扩大了儿童的知觉范围,又为儿童智力发育打下基础,通过与环境的接触和探索,智力建造了存储实际概念的仓库。

感觉教具包括一系列根据某种物理特性组合在一起的物品,如颜色,形状大小,每组教具都有同样的材质,不同的级别,要有规律的逐步区分不同的教具。

教具具有单一的特性,此种练习剔除所有转移注意力的因素,它能使儿童投入到内在和外在的分析中,从而获得清晰地思路。

教具的特质1.可以进行错误控制即当儿童放错了教具,教具本身具有纠正儿童错误的功能,儿童可以根据视觉进行错误判断,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2.教具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富有吸引力,在颜色、亮度和比例上完美统一。3.教具可以被移动,被使用。4.教具在数量上是有限制的,在有限和直接范围内,这些事物可使儿童内心的混乱产生秩序,避免儿童漫无目的的瞎逛。

六对儿童的训练

课程的特点是简单性,训练中不需要思考,推理,判断等非绝对真理之外的事物,其二语言较少,其三就是客观性,教师忘却自我,使儿童注意力集中在教具上。

对儿童进行感觉教具的训练(相反,相同,和分级三个步骤)相反是为了让孩子感受物体差异,同时吸引儿童的兴趣,相同是为了让孩子彻底了解物体间的差异和发展孩子的更加精致化的感官,最后给教具分等级,排顺序。

感官教具的练习包括触觉、温度、重量、实体辨别、嗅觉和味觉的练习。

七视觉辨识

立体插件和积木对于儿童视觉能力的开发有很好的作用,慢慢地,孩子便开始辨识之前觉察不到的差异了,如积木位置不正。

八感觉训练综述

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生理层面的任务即协助儿童自然成长,其次是社会层面即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通过感觉训练,孩子的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缺陷可以及时得到重视和矫正。正是孩子接受生理技能方面的训练,正是通过开发完善其感觉器官并培养推测联想的习惯,才为他的心理发展铺平道路。

教育的另一方面,它可以使个体适应环境,站在多说人忙于观察自身外部的环境,因为我们必须最大限度的开发他,感觉训练将人类个体打造成一个观察员,从这点看,它不仅履行了协助儿童适应当代文明方式的一般性功能,还帮助孩子做好了应对生活中紧急情况的准备。感觉器官用来理解领会外界事物的各种形象的器官,它对大脑思维来说必不可少,正如身体离不开手一样。

九儿童的指导老师

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主要向儿童说明教具的用途,使儿童和教具之间发生联系。首先老师要了解教具,其次要订立规矩,所谓规矩是指教具摆放在特定的位置,不能乱放,这是有计划开展训练的基础。再者老师也要维持纪律,最后教授技能。

十授课技巧

1.突出目标:教师要隔离一切外界事物,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在教具上。

2.准确操作:教师给孩子呈现的是正确的操作方法

3.唤起注意:教师在进行演示教具时,应表现出对所做工作极大兴趣,以此吸引儿童注意力。

4.操作中避免出错

三阶段课程

第一:感觉与名称之间的关联

老师在不做任何添加的情况下说出基本的名称或形容词,发音要洪亮。如“光滑的”

第二:认识与名称相对应的教具。如“哪一个是光滑的”

第三:记住与实物相对应的名称“这是什么”

其中第二阶段最重要,通过多次重复,名称或者形容词就会被记住。

十一对偏见的看法

很多人认为教几何图形就是教几何,还有人认为要交儿童几何图形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蒙台梭利认为教的几何图形只是让孩子感受几何的形状而并不对它进行分析。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多以平面的形式呈现,如桌面,门窗,孩子很少去观察注意那些细小的边,所以她认为平面更易于儿童的理解。

有人认为静处是一种停止心思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那是儿童自发征服了思想和语言的发育。蒙台梭利还指出人们不应该通过环境的感染和归纳拓宽儿童的知识面,那样会让儿童儿童失去对事物的兴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成为主动观察者。

十二评估

静默就是中断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实际的目的,其意义在于自我征服。

蒙台梭利通过制作感官材料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它以一种明确的,可触摸,依序变化的方式,将事物的颜色、体积、形状、声音、气味呈现在孩子面前,从而使他能够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和分类。

正常儿童和智力缺陷的儿童差别在于,当他们接触同一事物时,后者不会对其产生兴趣,需要不断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只有在鼓励之下才会展开活动。

十三书写机制

写字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设计运动机制和脑力劳动。

手部运动的分析:写字需要握住笔同时还能够保持手部的悬浮。

握笔的三个手指头,通过抓住圆柱体的球形突起物而得到练习。轻柔的手,通过将手指浸在水中,然后悬起,使手指刚好在光滑或粗糙的平面上滑行,增强手指触感。稳定的手,通过摸几何图形轮廓及相应的框架来练习。

对写字所做的直接准备

操控书写工具:主要让孩子画几何图形轮廓线,字母符号:让孩子描摹字母

最后对孩子进行三个阶段的练习,帮助儿童认识字母。当儿童熟悉了字母之后,孩子会出对组合字母即单词产生兴趣。当单词的构成被转化为一种心理机制,将听觉与视觉图像结合,她已经为书写做好了准备。而且会出现书写爆发期。

十四阅读

如果写字可以矫正或是引导完善儿童的言语机制,阅读则有助于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写字能够从心理当面对儿童有所帮助,而阅读能够从社交当面对他们有所帮助。

这里的阅读,蒙台梭利认为是将图形符号转化为思想,而不是将符号转化为声音。不仅要把单词读出来还要明白它的意思。写字是一种心理运动占主导地位的行为,而阅读是一种纯智力活动。阅读之前先要进行读单词的游戏,即将卡片与实物匹配,等孩子们熟悉了单词,接着进行句子的阅读训练,做法是将句子写出来,让孩子们读出来并按句子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

十五孩子的语言

语言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低级阶段,使神经通道与中枢神经机制为感官通道与运动机制的相互连接做好准备。另一个是高级阶段,它由高级精神活动决定,这些活动通过语言机制的运用实现的。

语言主要是进行三阶段的练习。以字母为例,第一阶段,老师展示字母并说“这是a”,第二阶段主要是重复“摸摸a”,第三阶段类似提问“这是什么”

十六数字与算术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可以熟练的背诵数字却不一定能将数字与其对应的量结合起来。而蒙台梭利提供的教具可以克服这个障碍。比如木棒对应着不同数字,其长度也在发生变化。学习数学主要学习由图形符号代表的数字,通过砂纸数字,运用三阶段教学法。在一个是将数字与相对应的量的结合,如将一个圆片放在1的面前,还有就是零的练习,她认为必须让儿童知道零就是什么也没有。当儿童认识数字并理解它的含义后,就要进行数字记忆的练习。20以内的加减乘除同样用木棒来进行。

在没有了解蒙台梭利教具之前,一直认为她的教具是呆板的,她的感官教育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现实中的东西没有一样只是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辨识的,还有认为老师和孩子缺乏交流。在了解之后才发现教具的另一面,她可以让孩子自我纠正,锻炼孩子的自我判断力,推理能力,孤立的感官教育是为了是感官更加发达,更能够从外界获得更多的信息。老师的语言少,是为了避免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或者出现儿童不理解的句子,挫伤活动积极性。她的教学法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肯定有它的原因,而我们在对其不了解的情况下,往往会扭曲它的意思。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 为了更好的发展幼教事业,更细致全面的观察孩子的身心发展,我们幼儿园从上学期开始引进了新西兰学习故事。通过初步尝试着去写学习故事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而作为我们老师更要耐心、细心地去观察,去发现每一个孩子。只有认真观察,才会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显而易见,发现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当我看到《发现孩子》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的要去翻阅它!封面的下面有一句话,刚好就是我要找的东西--“了解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这句话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和做幼儿教师的人所应该深刻思考的。 书中还说到,我们成人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而一个在由大人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许多需求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而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单单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还有心理上的。是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影响他们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们大人又总是天真的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生活。 细想一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

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 孩子因此而受到的身心伤害和打击,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忍受的,即使是那些备受宠爱的孩子也无法排除受大人权威的压制。是的,我们大人在无形之中理直气壮的扮演着压迫者的角色。我们总是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用一堆严格而又专制的规定限制着他们。 什么时间必须做功课,什么时间才可以玩,什么时间必须上床睡觉。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是教他们日后怎样生活,我们振振有词,我们能讲上一大堆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的道理…… 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变的不愿意顺从,更有可能变的不爱惜自己。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说他们越来越不听话了,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当我看完了《发现孩子》之后,真正发觉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做大人的,做父母的,原来对孩子的态度是那么的粗暴与无礼,原来是那么的不了解他们。让我们成人们一起对孩子们说一声:宝贝,对不起!请相信,我们会努力改变的,会试着用更好的方式来爱你们!

儿童发展读后感

《儿童发展》读后感 市六小蒙亚娟 《儿童发展》这部书是美国的劳拉·E·贝克所著,这部书中,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奉献一本在知识性上催人上进的课本”。这部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阐述了儿童的在潜能,表明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说:“生长,是由于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他主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他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

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儿童发展》这部书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读《儿童发展》有感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把孩子们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感受到孩子们的身心变化非常大,甚至孩子们的一些思想变化都出乎我的意料,每次对孩子的教育有点力不从心。前段时间在百部教育名著目录中看到《儿童发展》,便决心好好看看。 看了一段时间,确实得到其他教育书籍所感受不到的启发。《儿童发展》全书分五大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基本理

新媒介对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

新媒介对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 媒介的潮流在今天已经显得蔚为壮观。在儿童文化领域,人们也不再经常谈论如何限制儿童与新媒介的接触频度,而是更多地探讨新媒介在儿童生存和发展中正在、应当以及可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包括“媒介教育”、“媒介素养”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探讨。人们对于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关系有了更成熟的认识,开始放弃最初的成见,转而思考新媒介为儿童文学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新的契机。 新媒介对于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随着儿童与新媒介关系的日益密切,儿童文学作家在描写儿童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看重对与之相连的新媒介环境的表现。从近十年的儿童文学创作来看,电视、电脑、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儿童文学的文字世界里。新媒介的出现给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增加了特定的美学内涵,有时甚至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20世纪后期至今的不少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新媒介的呈现也成为作家借以批判和反思现代文明的一种途径。比如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代表作之一《玛蒂尔达》,就多次以“看电视”的场景来表现玛蒂尔达的父母和哥哥的贪婪、自私,并以此隐喻物欲社会里人性的扭曲。由于儿童文学是从童年的角度来呈现对于现代文明的批判,这种批判就显得尤其有力和发人深省。它让我们看到童年在畸形的文明重负下所受的戕害,看到童年的无奈,也看到深藏在童年身上的希望和力量。所有这些都给当代的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纵深度。 此外,新媒介的某些特殊形式也给了传统儿童文学创作以启示。对于纸质的儿童文学创作来说,它始终要受限于文字和叙事在纸页上和纸页间的排列秩序。例如,传统的叙事文学作品总是只有一个确定的情节过程,包括结局。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部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开始尝试创作情节和结局具有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有作家尝试创作的“少年自我历险小说”和“魔方童话”,就是一种具有类似电脑和网络的“超链接”功能特征的文体。它打破了叙事作品传统的情节链,让一个文本承载起多重情节可能,拥有了多样的结局,不同的结局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能够引发读者的比较和思考。 二、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 北京时间2007年7月21日零时,世界各地的无数“哈迷”守候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门口,等待着“哈利·波特”系列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市销售的开始。21日当天,仅美国在24小时里就售出了830万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平均每小时售出30万册、每秒钟售出5000余册。这一巨额的快速销售在整个美国出版史上都是空前的。这时候谁还想得到,1997年,当罗琳写出“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起印数只有5000册,并且连续两年都只是“卖得一般的儿童读物”。 尽管“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不是导致该系列童书畅销的最初和最重要的原因,但不能否认,在“哈利·波特”系列图书走向畅销神话的过程中,五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以及相关的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哈利·波特”系列的传播史,让人们看到了儿童文学能够带给视像媒介的巨大利益,也看到了儿童文学作品借助电影所能够获得的巨大的影响力。且不论这种影响中包含了多少商业性的成分,至少它把儿童文学阅读的日渐消散的魅力,重新汇聚入了当下的童年生活中。其后的“魔戒”、“纳尼亚”等系列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这则有关儿童文学与新媒介的当代神话。与此同时,其它许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在借新媒介的力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比如迪斯尼动画《宝葫芦的秘密》。 对此,儿童文学界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是,媒介转换后的儿童文学还能保留它原来的文学性吗?

发现儿童》之读后感

《发现儿童》之读后感 前几天有幸读了《发现儿童》这本书,以前听说过感官教育,以及人们对于感官教育存在问题的各种看法,也听说过蒙台梭利和儿童之家,但是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谈不上了解,因为不了解,又想一探究竟,所以就找相关方面的书籍来增长见识,看过《发现儿童》之后感受颇深,所以想把看到的内容和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在没有介绍本书内容之前,我想大概介绍蒙台梭利本人,她是意大利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权主义者,著名幼儿教育家,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仅从这些方面的成就来看,就可以窥探蒙台梭利不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在看她的经历,十六岁(1886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特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学医。“女孩子学医”在当时保守的欧洲社会里,可谓荒谬与决不可能。但蒙台梭利不顾父亲的反对(中断经济上的资助)以及教育制度的限制,凭着她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获准进入医学院研读。由于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经常遭到男同学的排挤,时常单独留在解剖室做实验,与死尸独处:再加上家人的反对,沉重的压力,无人可倾诉。不过蒙台梭利却能愈挫愈勇,因而培养出异于常人的毅力,为她日后献身儿童教育,奠定了成功的基石。从她的经历就可以推测出蒙台梭利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传统,很坚强执着而又特立独行的女人,她的这种非一般的性格,造就了她非一般的成就,她在次验证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同时也为后来人树立榜样,在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阻碍,但是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学会坚持和执着,同时也需要有敢于打破传统的勇气。她的成功也说明了优秀的教育家并非都是教育家出身,似乎这很讽刺,但又值得让人深思。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是在蒙台梭利早期起步时完成的其中共有23个章节,下面我将对部分章节进行介绍。 一将科学用之于学校 意大利出现了科学教育学学校,该校有一个医生创办,目的是为新的教育方法培训师资力量,这在受到当时人们的追捧,因为意大利的人类学家热衷于教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观察,以及在精确使用测量仪器的优势,他们认为通过测量人的头部、身高,能够为教育提供方向,只有了解对方的直接信息,才能教育好孩子。但是蒙台梭利并不认同这类学校。她认为科学教育学学校只是交给教师如何进行人体测量,如何使用测量仪器和心理学和如何写个人案例等,以此,科学教育者就诞生了。她认为真正的科学家是能够发现生命奥秘的人,对自然充满热情而不是那些只能够摆弄实验室各种仪器的人。一个只懂如何做实验的人,就像只会从儿童读物强拼读简单字母的人,而社会应该将教师培养成为大自然的崇拜者和阐释者,就像一个了解拼读的人,有一天发现自己还能利用拼写某种符号的方式,综述莎士比亚的思想。她认为教师必须具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结合在一起,同时具有牺牲精神,拥有基督徒虔诚之心,另外他将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讲从孩子身上学习到完善自我,其实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所说的教师必备能力中的观察和反思的能力。 接着她又指出学校应该促进孩子的自由发展而不是去压制甚至是奴役孩子。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设计限制了儿童自由的活动等。物质上的奖励和惩罚是孩子灵魂上的课桌,这里她并不是贬低奖励和惩罚的基本的带有教育作用的含义而是要检查其被滥用和曲解的情况。她认为奖励和惩罚只是成年人为了束缚孩子行为的权威,人类的真正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来自于心灵如兴趣和爱好。 尽管她的思想已经过了一个世纪,但是对于当代的教育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说教师我们认为是传道受业解惑者,其实真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反思之人。惩罚和奖励一直以来都被用来改善个体行为的一种手段,我们有时候是不是应该反思使用这些手段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它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骄傲,嫉妒和敌对的心理产生,只是为了得到一种奖励

读儿童文学有感范文精选5篇

读儿童文学有感范文精选5篇 我读了儿童文学有感是因为其中一篇文章《鞋匠与儿子》,写得非常好。 鞋匠是我小区必不可少得人,他修得鞋既美观又舒适。鞋匠不仅鞋修的好,而且心地善良。许多孤残老人找他修鞋他都分文不取,外地人来擦鞋都说他运气好,他的运气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他的妻子在为他生下儿子就离开了人世。妻子的离去带走了那个爱一面哼歌一面补鞋的鞋匠,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埋头干活的“机器”。鞋匠只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小区的婆婆奶奶们看到这幅景象,很同情鞋匠与他的儿子,把孙子不吃的乳汁和奶粉给了小家伙,小家伙吃着百家奶长大了。五岁那年的冬天,水冷鞋匠把水含暖了才给儿子喝,饭凉了,嚼热了才给儿子吃,儿子是鞋匠唯一的欢乐,只有儿子笑人们才会看见鞋匠笑,他二十岁的脸却比四十岁的脸还沧桑,鞋匠开始打听小孩上学的事,过几天鞋匠把儿子送给用一家有学问的家庭,过了几天有一位工程师来找他,他想了半天才把孩子给了工程师,孩子被工程师接走后孩子每天都跑来偷偷看着鞋匠,鞋匠给孩子打了一顿,工程师不忍心就来找鞋匠,鞋匠很摇头。第二天一早,鞋匠和他的鞋摊一起消失了。 读完了《鞋匠与儿子》我大有体会,这个小家伙虽然从小就失去了母亲,过着艰难的生活,但是他从不抱怨生活给他带来的困难。而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向小家伙学习,珍惜父母给我们的爱。

读《儿童文学》有感2 儿童文学》是一系列非常好的书,我对它爱不释手。 在五年级时,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儿童文学》,当时,我的课外书都看完了,便翻开阅读起来。没想到,刚看了一会儿,我就对《儿童文学》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那些富有奇异想象力的童话;那一篇篇,一件件感人的故事;那一个个有趣的小说,令人回味无穷。从此,我便喜欢上了《儿童文学》。每天,我都捧着书,快乐地阅读着,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泪润双眼,深深陶醉于其中…… 《儿童文学》向我展现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那里有邪恶的妖怪,有善良的精灵;有聪明能干的好人,也有总想陷害别人的坏蛋。书中的每一篇故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过目难忘。如今,我已经读完了三本厚厚的《儿童文学》了,第四本也已读完一半。 《儿童文学》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还让我懂得了许多的人间道理和人物精神。它就像一座灯塔,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以后,我要继续跟着这“灯塔”的灯光,远航高飞! 读《儿童文学》有感3 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了,特别爱看《儿童文学》,里面的故事特别精彩,每次看完我都能收获很多。 《儿童文学》有感悟屋,暖心阁,教子坊,典藏书屋,青春花坊。看了感悟屋我明白了道理,看了暖心阁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看了教子坊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典藏书屋更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还有青春花坊里阳光男女孩的文章,都让我读的津津有味。真是太好看了。

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故事读后感

When you can't fight daddy, you can only do it hard!勤学乐观天天向上(页眉可删) 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故事读后感 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故事读后感1 今日,我读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我觉的好像在讲我自我的故事,没头脑记性不好丢三落四,我经常也犯这些毛病。我读了故事后才明白这些坏毛病有多严重,没头脑他想快快长大,恰巧他有个好朋友不高兴遇到了仙人,仙人问他们长大想干什么,没头脑想了想说:”仙人,我要当建筑工程师“。不高兴想了想说:”我想当演员“。 仙人决定把没头脑和不高兴变成大人。没头脑建了一座三百层的少年宫,里头什么都有,总而言之应有尽有。可是,唯独少了一样电梯。不高兴当上了演员,演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不高兴演的是老虎,武松打了三天三夜的老虎,累的手都抬不起来了,老虎还是精神十足不高兴。这时没头脑才明白过来不高兴的毛病正好跟自我的毛病一样,都给大家带来了害处。 于是,没头脑上台抓住了”老虎“尾巴,拖着不高兴一齐去找仙人,要求仙人把他们变回原先,让他们从头来过。这篇故事告诉我,从小养成好习惯十分重要,我以后再也不丢三落四,我要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

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故事读后感2 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想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就行没头脑他们一样,他们都想成为大人,而当他们真的有机会去做大人能够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却做不好。所以,我们此刻应当做的就是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等长大以后就能够完成自我想要做的那些事情了。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个故事里的两个小主人公的外号。“没头脑”不是不聪明,只是做事马马虎虎,常常丢三落四;“不高兴”不是不会笑,而是固执任性,总不愿和他人配合。他们在放学的路上遇见了一个神仙,把它们变成大人。 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故事读后感3 放暑假,张教师推荐我看了《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完了这本书,真是收获多多,异常趣味好笑。 这本书介绍了两个小朋友”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两个主人公。”没头脑“不是不聪明,而是他总是丢三落四,做事情马虎。他设计了一座三百层的摩天大楼做少年宫,里面有剧场,有运动场,有游艺园……总而言之,应有尽有。可就是忘了设计电梯,要去二百二十五层楼去看场戏,得背上干粮,被子,上下一次要一个月。一个门卫说他没有带食

《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曾瑞淮 一、简介 作者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内容简介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二、精彩分享 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

儿童文学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我认真并高兴地欣赏完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每次合书时我都要闭眼享受般地做深呼吸,品味着书的墨香,回忆着自己的童年,仿佛自己也经历过一场童话般的童年,温馨而愉悦。同时回味着书里一个个难忘又好笑的镜头…… 我想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关键在于,你的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在实施爱的过程中是否也在同时扼杀着孩子们的童真?《窗边的小豆豆》能够引起无数人共鸣,特别是在儿童教育的方式上,同样也为我这位年轻的教师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童真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善良的品质。童真也是最原始、最宝贵的美好品质。在浑浊社会里唯一隔离尘俗、喧嚣,沉淀着最纯洁、圣洁,透明干净的亦是童真。一个人可以放弃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但决不能轻易放弃曾经拥有过的“童真”。因为,里面包含着无价的善心、尊严、原则以及人们最可贵的情感。但很可惜,人们在追求成功,追求既定目标时,往往就不由自主地首先扔下“童真”,以为这都是阻碍自己成功的“包袱”。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与社会亲密接触,而社会千姿百态,包罗万象,不能给予每个人百分百的“无污染”环境。小林宗作老师经常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

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美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可见,小林宗作老师一直在关心、关注孩子“优良品质”的培养,一直在呵护着“童真”的教育,一直在营造一个充满欢乐、童真的校园。通过欣赏《窗边的小豆豆》,我们有如沐浴在童话里。我认为,人长大了,尚且保留童真,是个性化的需要,更是人性化的需要。 其次,小豆豆在一年级因为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的小学。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所有看完这本书的孩子,没有不羡慕小豆豆的,很多像我们一样的成年人也一样,长大后回首看似荒唐的童年往事,恰恰是终生难忘的快乐。可惜,这种快乐在我们这群大人的呵斥声中变得太短暂。 书中的小豆豆,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真诚的爱护。她在被别的学校退学后第一次来到巴学园时,在校长面前打开了话匣子,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最后,小林先生抚摸着她的头,说道:“好,就这样吧!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啦。”书上写道:“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以后直到现在,还从来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例如:我校设立了“心理广播站”,每周三对全校进行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生“分数”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学校又开展主题教育“调整心态迎接考试”对学生考前

儿童读物心得体会感想:真,善,美的世界

儿童读物心得体会感想:真,善,美的世 界 xx年很快的又已经成为过去式了,这一年的阅读记录,在我的阅读史上添加了很浓重又特别的一笔。 儿童天地,是个给我带来很多惊喜的地方,因为在这里会接触到很多可爱的小朋友,本来就读师范教育专业的我,对小朋友有一种由衷的喜爱。开始的时候,是觉得要多了解小朋友所以才去阅读反映现代少年儿童思想的儿童文学,是因为需要才去阅读的,可是后来,儿童文学渐渐的迷住了我,让我沉浸其中。 梅子涵说“童年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已的文学书,这是种植童话。你听说过种植童话吗?就是把非常奇异的想像力、非常美妙的心愿、非常善意的爱惜……搁入自已的脑里,搁进思维和精神。”其实,我认为不但小朋友需要种植童话,成人也需要通过优秀的儿童文学体验童真,来擦亮在成长过程中被社会的阴暗面蒙蔽的眼睛和心灵,感悟真、善、美的世界。 《快乐是氢气》《幸福是氧气》《寂寞似烟花》《美丽如星辰》(陈磊著),是值得一看的一套书。这套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真诚和趣味,作者对当代小学生的种种情态、语

态、心态有着非常生动和准确的把握,除了在人物形象温润丰满的同时,更在思想上给予读者一定的引导。例如:“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梦。孩子的梦想长着翅膀,一只是快乐,一只是愿望。”、“幸福有时像氧气,它无时无刻不弥漫在身体周围,只是我们常常觉察不到。”、“友情不仅是锦上添花的祝福,更是雪中送炭的关怀。在前行的道路上丢失了友情,孤独就回油然而生。”、“美丽有如晨辰,一种是转瞬即逝的流星,短暂的惊艳之后便沉入黑暗;另一种则是恒星,她始终如一放射着与众不同的光芒。绝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黯淡。”……这些书中的原话,不是最后出现的生硬的总结性道理,而是书中的小朋友经历了生活中的大小事件之后,领悟出来的,无论是小朋友还是成人,都很容易被其中的真情实感而感动,从而产生共鸣。 《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著)这本书,无论是作为一个儿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还是作为一名家长,这本书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语言诙谐,内容简单,思想却一点也不肤浅。小豆豆的纯真,小豆豆妈妈的宽容仁慈,小林老师的爱心和耐性,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毫无疑问,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但更是教化人的场所,童年就应该是快乐的,学校教育应把快乐还给孩子,把孩子从单纯的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更注重对学生品行的培养。该书中小林老师

游戏观察与评价——发现儿童的力量

游戏观察与评价——发现儿童的力量 关于游戏,关于怎样更好地开展一日丰富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情。 我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有很多的困惑,例如:游戏中的学习在哪里?专家也指出尝试给出不命名空间环境,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命名自己玩的区域主题,但是如果从我班真的这样实践,这将是一个蛮长等待的时间,但是看了幼儿1班从困惑开始的梳理,我发现教师在其中观察很多不起眼的细节,能够发现了儿童的探究、坚持的能力,他们为了自己的游戏而具有的责任感,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都是孩子所具有的,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儿童,抓住细节,而不能以我们的意志力改变他们的行为。 我们幼儿园有一个例子:一个女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但由于受了“课外培训班”的模式限制,无法自由发挥。于是老师让孩子给她画像,并耐心而坚持地让孩子画出她想要的部分。最后,孩子终于画完了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固定的框架。其实儿童学习、成长和向善的力量是一直存在的都有对于独立的渴望。 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我们要多观察儿童,多发现儿童,能促使我们去改变,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同时作为教师更要尝试着学会等待,学会观察,创设适宜的环境,创设能适合不同个体需要的环境,给孩子一个有着极大的选择自由度的环境,一个便于幼儿直接体验的环境,一个能不断引发认知冲突的环境。一旦我们把儿童视为独立的生命体,我们就能对人的能力和发展轨迹产生新的发现。

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促发展的,就是宝贵的。只要孩子有兴趣、很专注、在努力参与,学习和发展就可能发生和实现。“乱象”只是一扇门,推开它,看一看、听一听,就会发现一个大大的真相、一片广阔的天空。 在以后我也会时常观察,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在游戏中找寻答案和经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并支持孩子的行动,多开展游戏活动,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大地发现儿童的力量,我们的儿童观其实反映出我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观。

《儿童文学》读后感800字作文

《儿童文学》读后感800字 我在《儿童文学》上看到了一篇文章__长着翅膀的鞋子,给我的感悟很大。 一个女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但因为家庭贫困,只好在鞋匠那里打下手,不得不暂时搁置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她还是在有事无事时,在鞋底画画。直到师傅发现,十分恼火。麻烦终于来了,一位客人找上门来,他歇斯底里的要求将画全部清除,并拒绝支付费用。小女孩痛哭流涕,她没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后来又有一位客人拿着鞋子找了过来,他是一位艺术老师,他从鞋底的画上看到了她画画的天赋,免费让她上学。她不负重望,成为沙特阿拉伯首屈一指的艺术大家。 那个女孩子为什么能成功呢?我想是因为她的那份执着,她坚持着,哪怕条件艰苦也不放弃,理想就是她飞翔的翅膀。如果她不坚持着,努力着,哪能有今后的那份成绩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没有成功。有了一个梦想,就有了一个方向。当然,在人生中,我们一定有许多梦想。比如我,曾经想当卖面条的(那时人家还小,喜欢吃面条),当服务员,当空姐......当然在通往理想之路上,会遇到许多挫折,当别人劝你放弃自己的梦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我现在的梦想是当“牧民”。又一次,我对别人说的时候,他们都笑话我的梦想太平凡,劝我最好换一个梦想,说干活太累了。我想,的确是啊。可转念一想,当牧民虽然累,但在大草原上多自由啊,还可以养好多动物呢!我的心里像有两个小人一样,不知怎么办?我去问妈妈,妈妈说:“你都长这么大了,应该自己考虑。无论做什么都不像想的那么不容易,但是如果选定目标就要努力坚持。”我想,我喜欢自由的生活,就坚持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每个人既然有理想,就应该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够成功。比如断臂的刘伟,他就是靠自己一点一点的努力,凭着“别人能做到的,我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也能做到。”这种顽强的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苏格拉底问自己的学生:一只鞋子能否飞翔?学生们纷纷摇头,只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当然可以,只要我们为它鑲上一对美丽的翅膀。 是的,梦想,需要一双翅膀。

儿童发展读后感_心得体会

儿童发展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儿童发展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儿童发展读后感 《儿童发展》这部书是美国的劳拉·E·贝克所着,这部书中,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奉献一本在知识性上催人上进的课本”。这部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阐述了儿童的内在潜能,表明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他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 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他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儿童发展》这部书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这本书给我的很大印象是对于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儿童的各方面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学得更好。因为教师不是一名教书匠,一名只会教死书的人。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一

浅谈学习儿童文学感受

浅谈学《儿童文学》的感想儿童文学在我国早就存在了,但在没 有接近儿童文学这一门课程时,虽然知道小 学阶段的课文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 受能力来编制的,但并不怎么清楚儿童文学 的范畴、概念以及在我国文学中的地位,更 不用说对儿童文学的体裁分类有很明确的区 分了。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仔细推敲了 儿童文学的各种体裁类型,发现了儿童文学 的最大特征是富有童趣、故事性强、对儿童 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他们的共同特征是 教育性强、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

儿童文学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少年,而儿童文学富有趣味性和奇特性的特点正好吻合了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理,儿童故事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来吸引儿童,而童话则通过塑造善良、勇敢等人物形象来体会心灵美好的重要,培养儿童向善的品格。虽然,许多儿童把儿童作品当作故事一样来阅读,但读完后,儿童却能从中体会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儿童读了《灰姑娘》后,灰姑娘的心地善良的美好形象便在儿童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会被灰姑娘的善良、美

丽深深迷住了,会为灰姑娘鸣不平,且会对 继母责骂。他们会不停的发问“为什么美丽、善良的会姑娘不能去,真是太不公平了?”最后,儿童会向灰姑娘善良的形象看齐。所以说,儿童文学对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具 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于儿童文学篇幅短小,每当吃饭后,我会拿起一本短小的儿童文学作品津津有味地看着。但我最喜欢看的是寓言故事,它是一种隐含明显的寓意的简短故事。其通过短小的故事说明某一道理或哲理,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领悟。有的寓言虽短小,但蕴涵

深刻的道理,真可谓“微言大义”。在我看来,寓言故事本身不在于其故事是否存在、是否真实,而在于其蕴涵的寓意、内涵。这正是寓言所要达到的效果,也是寓言所要达到的境界。也许,寓言中会有不少构想违反了“物”性,但这并不影响读者的接受程度。其实,读寓言故事,就像是和一位知识渊博的智者交流,就像是进行一场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读寓言故事,它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原则。如读了《揠苗助长》、,我们会明白事物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不

发现儿童的力量

发现儿童的力量 关于于游戏,关于一日活动环节,关于教师在游戏中的目的都有各个篇章的解读,里面的内容很丰富需要我在日后多翻看多学习和消化,下面说一说我读完此本书之后的感受: 里面有很多的困惑也是我在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例如:游戏中的学习在哪里?专家也指出尝试给出不命名空间环境,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命名自己玩的区域主题,但是如果从我班真的这样实践,这将是一个蛮长等待的时间,但是看了实验班从困惑开始的梳理,我发现教师在其中观察很多不起眼的细节,能够发现了儿童的探究、坚持的能力,他们为了自己的游戏而具有的责任感,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都是孩子所具有的,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儿童,抓住细节,而不能以我们的意志力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本书里面还有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但由于受了“课外培训班”的模式限制,无法自由发挥。于是老师让孩子给她画像,并耐心而坚持地让孩子画出她想要的部分。最后,孩子终于画完了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固定的框架。其实儿童学习、成长和向善的力量是一直存在的都有对于独立的渴望。 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我们要多观察儿童,多发现儿童,能促使我们去改变,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同时作为教师更要尝试着学会等待,学会观察,创设适宜的环境,创设能适合不同个体需要的环境,给孩子一个有着极大的选择自由度的环境,一个便于幼儿直接体验的环境,一个能不断引发认知冲突的环境。一旦我们把儿童视为独立的生命体,我们就能对人的能力和发展轨迹产生新的发现。 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促发展的,就是宝贵的。只要孩子有兴趣、很专注、在努力参与,学习和发展就可能发生和实现。“乱象”只是一扇门,推开它,看一看、听一听,就会发现一个大大的真相、一片广阔的天空。 在以后我也会时常翻看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在书中找寻答案和经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并支持孩子的行动。读完这本书我更想说的是:我们的儿童观其实反映出我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观。

儿童文学全集读后感

儿童文学全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儿童文学全集读后感(一) 我在《儿童文学》上看到了一篇文章__长着翅膀的鞋子,给我的感悟很大。 一个女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但因为家庭贫困,只好在鞋匠那里打下手,不得不暂时搁置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她还是在有事无事时,在鞋底画画。直到师傅发现,十分恼火。麻烦终于来了,一位客人找上门来,他歇斯底里的要求将画全部清除,并拒绝支付费用。小女孩痛哭流涕,她没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后来又有一位客人拿着鞋子找了过来,他是一位艺术老师,他从鞋底的画上看到了她画画的天赋,免费让她上学。她不负重望,成为沙特阿拉伯首屈一指的艺术大家。 那个女孩子为什么能成功呢?我想是因为她的那份执着,她坚持着,哪怕条件艰苦也不放弃,理想就是她飞翔的翅膀。如果她不坚持着,努力着,哪能有今后的那份成绩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没有成功。有了一个梦想,就有了一个方向。当然,在人生中,我们一定有许多梦想。比如我,曾经想当卖面条的(那时人家还小,喜欢吃面条),当服务员,当空姐……当然在通往理想之路上,会遇到许多挫折,当别人劝你放弃自己的梦时,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我现在的梦想是当“牧民”。又一次,我对别人说的时候,他们都笑话我的梦想太平凡,劝我最好换一个梦想,说干活太累了。我想,的确是啊。可转念一想,当牧民虽然累,但在大草原上多自由啊,还可以养好多动物呢!我的心里像有两个小人一样,不知怎么办?我去问妈妈,妈妈说:“你都长这么大了,应该自己考虑。无论做什么都不像想的那么不容易,但是如果选定目标就要努力坚持。”我想,我喜欢自由的生活,就坚持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每个人既然有理想,就应该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够成功。比如断臂的刘伟,他就是靠自己一点一点的努力,凭着“别人能做到的,我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也能做到。”这种顽强的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苏格拉底问自己的学生:一只鞋子能否飞翔?学生们纷纷摇头,只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当然可以,只要我们为它镶上一对美丽的翅膀。 是的,梦想,需要一双翅膀。 儿童文学全集读后感(二) 今年暑假,看到了梅子涵教授的《阅读儿童文学》,雀跃不已,从内心感谢学校向我们语文教师推荐阅读了一本好书。 儿童文学作品以精练、音乐性的文字,表现了儿童真挚的感情世界,重现意向的浮现。轻松地表现深刻,快乐地表现苦难,喜悦地表现死亡,高尚地表现人性,这是儿童文学带给我们的一种大审美的感觉。

【推荐】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著读后感1500字word版本 (2页)

【推荐】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著读后感1500字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著读后感1500字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细细品读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非浅,或多或少给我一点点启发,它让我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小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 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 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儿童是 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 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了比较 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 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承担“学生”的 责任,核心活动由“游戏”变为“ 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 致了一部分学生生活上的不习惯,儿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一部 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一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自 控能力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 生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 生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要求明显增强,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 和强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进 一步增强。 心理健康干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适合学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 学生心理问题及行为进行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不 同的干预方法。。如果能细心观察,并提前发现一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生们 心理问题发生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行集体的预防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 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例如:我校设立了“心理广播站”,每 周三对全校进行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 生“分数”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学校又开展主题教育“调整心态迎接 考试”对学生考前心态调整进行干预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E时代可能造成 的一些不良的心理 健康隐患,开展了集体指导讲座“沉溺网络的危害”,指导学生正确使用 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等,而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虚度年华,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