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坦,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文作者系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合作教学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注:Vemette,P.(1994)Four Flaws:Avoiding the Common Mistakes of Novice Users of Cooperative Leaming.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Feb/March.)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Ellis,A.K.& Fouts,J.T. )在其新著《教育改革研究》一书断言:“合作教学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注:Ellis,A.E. & Fouts,J.F.(1997 )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Lnnovations,P.165.)合作教学(cooperative instruction)是一个泛称,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世界上冠以“合作”(cooperative)字首的教学改革可谓量大类多,异彩纷呈。仅美国现在流行的合作学习或教学的策略就不下百种,颇有令人眼花缭乱之感。类似这样的改革不仅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十分盛行,就连我国近些年来也涌现出了不少这样的改革,涉及十多个省份。难怪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主要倡导者斯莱文(Slavin,R.E)博士将这种现象称为“教育中的合作革命”,是一种“合作热。”(注:盛群力:《对美国中小学兴起的“合作热”的拙释》,《教育评论》1990年第3期。)从这一角度看,合作教学是对上述合作性教学实践的总称。另一方面,从现有的冠以“合作”字首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看,虽然它们大都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性互动(cooperative interaction)为基本特征,但它们却并不处于同一个理论层面,活动取向也不尽相同。从国内外合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来看,目前的合作教学活动其主要取向大致可以有三种,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由此可以将合作教学活动分为三种类型:

1.师生合作教学

这一类型的合作教学可以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为代表。合作教育学是从人道主义出发,以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为基础的,它的特点在于特别注意诱导儿童学习,特别是注意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合作教育学认为:“师生合作是学校人际中最基本的方面”。(注: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页。)因此,合作教育学在阐述教育教学问题时的出发点即是师生合作。当然,合作教育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它在强调师生合作的同时,也提倡在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但从整个理论与实践的取向来看,合作教育学主要关注的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问题。故此,我们将之归于师生合作教学的范畴。另外,我国教育学者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借鉴当时苏联“合作教育学”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师生合作教学”的思想,(注:吴立岗、夏惠贤:《教学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01页。)并进行了“合作教育实验”,(注:杜坤:《创立中国式合作教育理论的良好开端一评上海市重庆北路小学的合作教育实验》,《小学教学》1991年第9期。)这些理论和实践也主要是从师生合作的角度出发的,都可视之为师生合作教学。

2.生生合作教学

这一类型的合作教学可以当代欧美等国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rning)为代表。合作学习是本世纪70 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颇具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目前,合作学习已广泛运用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尼日利亚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生生之间互动的变革,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合作学习是一种生生互动取向

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当然,合作学习也涉及到师生之间甚至师师之间的合作,但这不是合作学习的主流取向。

自90年代初以来,我国浙江、河南等地引进了美国的合作学习法,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研究,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这些研究都把生生合作性互动视为实验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注:陈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杭州大学199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注:张景尧:《引进美国“合作学习小组”的尝试》,《教育论坛》1993年第4期。)

3.全员合作教学

这一类型的合作教学兴起于9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的“合作教学论”即为典型代表。有关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在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过程逐步形成的。(注:王维:《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在山东开题》,《中国教育报》1993年12月9日,教育科学版。)

“合作教学论”是我国合作教学研究者们在借鉴国内外有关合作教育和合作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的一种创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与上述两类合作教学形式相比,全员合作教学的特点在于其全员参与。如果说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所涉及的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美国的合作学习所涉及的主要是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美国的合作学习所涉及的主要是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的话,那么,我国的合作教学理论所涉及的则是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立体互动合作,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具体言之,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主要强调的是师生合作,它主要是一种纵面上的人际互动合作,出发点是教师中心主义的;美加等国的合作学习理论强调的主要是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出发点基本上是学生中心主义的,它主要是一种横面上的人际互动合作;合作教学论认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都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强调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即师生互动合作、师师互动合作和生生互动合作,由此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三维立体特征。从活动取向上看,合作教学论既不是教师中心主义的,也不是学生中心主义的,而是兼顾两者的优点,并力图求其均衡,是一种较为有效和实际的教学理论。

综观世界各国的合作教学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合作教学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世界各国的合作教学虽然在其具体形式和称谓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称“合作学习”,在前苏联称“合作教育学”,在我国称“合作教学论”等,但它们却有着许多共同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有着根本的不同,并由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综合而言,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互动观

在合作教学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属其互动观。由于合作教学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教学大不相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上述三种类型的合作教学显然在人际互动上各有侧重,但对师生、生生和师师互动均有涉及。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合作教学的互动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观,是对现代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

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4类:一是单向型,即把教学看成是教师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源,学生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即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即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掌握知识,寻求共同发展的活动,强调多边互动。四是成员型,即教师作为小组中的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信息源。(注:Hodge, B. ( 1981).Communication and the Teachers.p.9.)合作教学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流,其间必然涉及上述4种信息互动方式,缺一不可。但目前各国的合作教学实践证明,合作

教学更多地还是把开发中心聚焦在全员互动关系的开发上,因为这是当前教学实践中被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反观教学实践,目前教学中采用的互动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至于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则始终未能受到重视,因而教学中少有或根本没有多向型的互动方式。甚至不少人还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视为非建设性的消极因素或破坏力量来对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理论误导的影响不可忽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唯一重要的关系,认为学生之所以能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主要是取决于与教师的互动。(注:詹姆期·H·麦克米伦主编,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另外,由于心理学关于学生早期社会行为的研究曾一度集中在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因而致使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与成人(如父母和教师)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同伴关系是不重要的。”(注:詹姆期·H·麦克米伦主编,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国内目前不少学者将教学概念仅仅理解为“师生双边活动”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上述思想的折射。我们认为,把教学这一复杂现象仅仅当作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来认识,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不能真正反映教学的本质,自然也就不能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和最优化。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统一体。

2.目标观

合作教学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由于合作教学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籍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而这种教学理论较之传统的教学理论更具有情感性。合作教学的研究者们认为:“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有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注: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教育探索》1996年第4期。)

合作教学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学习来讲,合作教学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注:马兰:《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若干比较》,《比较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的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基于这种认识,合作教学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从合作教学的整个过程上看,合作教学情意色彩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作教学在注重上述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人际交往的技能目标,并将之作为一种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予以遵循和追求。当代教学设计专家罗米索斯基在80年代初即提出:“人际交互技能”同“认知技能”、“心理动作技能”、“反应技能(态度)”一样,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学者把合作教学的目标体系分成两个部分:“学术性目标(academic objectives),即我们通常所讲的教学目标;合作技能目标(cooperative objectives)。……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在合作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至于培养学生合作品质,则更无从谈起”。(注:陈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杭州大学教育系1997年教育系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合作教学应注意两类目标的均衡达成。

3.师生观

在合作教学中,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象传统教学那样为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甚言;与此相应,学生在传统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占用了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好靠铺天盖地的各种作业来体现了。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圈: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作业→教师改作业→再布置作业……在这一恶性循环中,教师只能埋头于作业堆里不能自拔,不堪重负,根本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精心研究与设计,因而不可能当好“导演”兼“主演”,“导”不明,“演”不精也就在所难免。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练习与作业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疲于应付,难以达成在身心方面的和谐发展。合作教学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 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力求“导”为前提,“演”为主体,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由此以来,在传统课堂上许多教师做的工作都交由学生当堂完成了。如在反馈阶段,教师不必再批阅全班的作业,而是随机从各小组中抽取小部分作业进行批改,其他作业由各个小组根据答案单进行互批,发现问题上报教师以及时进行补救。这样做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这样以来,教师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课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师生负担也会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4.形式观

教学组织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因为教学组织形式同人类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农业社会,社会生产劳动是单干的、家庭作坊式的,劳动效率少慢差费,因而,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以个别教学为主的。近代工业革命后,集约化、批量化、高效率的生产劳动取代了原有的小生产劳动方式,班级授课制应大规划、高效率培养工业生产者的需要而产生,并为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发展至今在学校中仍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本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也逐渐地显现出来,并成为教育改革的目标。一般认为,班级授课制的主要弊端有两个:一是机械呆板的整齐划一性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忽视人际互动,丧失了教学的集体性。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班级授课制与其创立之时的原意相去甚远。正如我国教育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夸美纽斯(Comenius,J.A.)在确立班级授课制之时便明确提出班级教学的一个优点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只是在传统教学实践中,这一优势并未发挥出来,同学之间的人际影响局限于教师的权威控制,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体现为集体学习背景中的单独学习,同伴交往增进个体认知、情感、社会性、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功能在课堂上得不到体现。实际上,传统教学的弊端并不在于其集体性,反而恰恰是没有真正发挥出集体学习的优势,忽视了课堂上同学交互作用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注:王红宇:《教学组织的未来走向》,《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合作教学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这主要也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方式的某种变化所使然。“当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劳动组织开始趋向小型化,劳动中互相协作彼此直接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加,劳动者的人际关系技能和状况将对他的劳动机会产生直接影响。很显然,当新的就业机会大部分只出现在只有20个人的小企业时,那么,这种劳动组织方式就既不是个人单干的,也不是大集体作业。另一方面,与之相应的变化是,学校班级规模在发达国家也趋向小型化,但这种小型又决不回到个别辅导的单干学习这条老路”。(注:盛群力编:《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参考资料》,杭州大学教育系1995年12月印。)由此出发,合作教学认为,教学应当兼顾教学的个体性和集体性特征,应当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合作教学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

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与传统教学不同,合作教学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但集体授课仍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点我们可以从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中得到印证。我国的合作教学其基本模式是:合作设计→ 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注: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中国教育报》1995年12月29日,教育科学版。)由此可见,教师的授课几乎是每种合作教学策略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合作教学的讲授与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有着很大的不同,合作教学中的讲授是经过合作设计的,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较强的启发探究价值,能为继起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

5.情境观

合作教学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的,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同伴目标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即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是一种“利己损人” 的学习情境;另一种是个体性的,学生们各自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独立学习,而不必管其他人学得如何,这是一种“利己不利人也不损人”的学习情境;还是一种是合作性的,学生们在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学习情境。合作教学认为,在合作、竞争和个人三种学习情境中,“合作学习是这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但目前却是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从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注:Johnson,D. W.,Johnson, R.J. , & Holubec, E.J. (1990) Circles of Learning: Coperation in Classroom, p.5.)同时,合作教学的倡导者还认为,“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在适合时宜时,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注:王坦:《合作学习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也就是说,合作教学在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之同时,并没有否认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而是将之纳入了教学过程之中,使它们兼容并存,融为一体,共举教学系统。

6.评价观

合作教学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也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只有少数学生能得到高分或好名次,能取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科尔曼(Coleman,1961)曾把青少年促成学业成功的规范与促成(体育)运动的规范作过对照。在小组协作运动中,如篮球比赛,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助于小组或学校的成功,因而每个都得到同伴的大力支持。与此相反,学业上的成功具有独特的性质,它会减少其他人成功的机会(因为得高分的人毕竟有限),这就导致了学生反对自己的同伴在学业上的努力。竞争性的评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大多数的学生不管他们怎样努力,几乎都没有取得高分的可能性,只有少数人能得到高分。有鉴于此,合作教学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尤其是“基础分”和“提高分” 的引入可以说合作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特色和创新。所谓基础分是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而提高分则是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引入基础分与提高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为所在的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把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另外,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合作教学还注意根据学生以往

的学业成绩表现和测验成绩,安排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差生与差生一起分组测验,中等生与中等生一起分组测验,有时候测验的难度也可以有所不同。各测验组的每个成员都与原属小组的总分挂钩,优等生小组的第一名,差生小组的第一名以及中等生小组的第一名,差生小组的第一名以及中等生小组的第一名所得的分值完全相同,这种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竞争、公平比较其贡献的做法,最终会导致全班同学无一例外地受到奖励,取得进步,并由此走向成功。合作教学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决定奖励与认可的观点与做法,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总之,合作教学以现代社会心理、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和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值得大家予以关注与研究。

合作学习理论介绍

合作学习理论介绍 珠海拱北中学黄谨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溯源 1.思想溯源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2.实践溯源 除了在个别教学中小范围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之外,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而通常我们所现在普遍谈论的,其实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它的“重新兴起绝非偶然,它既反映了自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美国朝野要求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也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反思和对传统评分制的批判。”(王凯《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而它一旦兴起,就迅速发展,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高艳、陈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国外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不同的国家,合作学习的研究角度、实践方式、学习模式、甚至表述称谓都相差甚远。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孙伟《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坦,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文作者系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合作教学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注:Vemette,P.(1994)Four Flaws:Avoiding the Common Mistakes of Novice Users of Cooperative Leaming.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Feb/March.)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Ellis,A.K.& Fouts,J.T. )在其新著《教育改革研究》一书断言:“合作教学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注:Ellis,A.E. & Fouts,J.F.(1997 )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Lnnovations,P.165.)合作教学(cooperative instruction)是一个泛称,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世界上冠以“合作”(cooperative)字首的教学改革可谓量大类多,异彩纷呈。仅美国现在流行的合作学习或教学的策略就不下百种,颇有令人眼花缭乱之感。类似这样的改革不仅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十分盛行,就连我国近些年来也涌现出了不少这样的改革,涉及十多个省份。难怪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主要倡导者斯莱文(Slavin,R.E)博士将这种现象称为“教育中的合作革命”,是一种“合作热。”(注:盛群力:《对美国中小学兴起的“合作热”的拙释》,《教育评论》1990年第3期。)从这一角度看,合作教学是对上述合作性教学实践的总称。另一方面,从现有的冠以“合作”字首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看,虽然它们大都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性互动(cooperative interaction)为基本特征,但它们却并不处于同一个理论层面,活动取向也不尽相同。从国内外合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来看,目前的合作教学活动其主要取向大致可以有三种,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由此可以将合作教学活动分为三种类型: 1.师生合作教学 这一类型的合作教学可以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为代表。合作教育学是从人道主义出发,以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为基础的,它的特点在于特别注意诱导儿童学习,特别是注意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合作教育学认为:“师生合作是学校人际中最基本的方面”。(注: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页。)因此,合作教育学在阐述教育教学问题时的出发点即是师生合作。当然,合作教育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它在强调师生合作的同时,也提倡在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但从整个理论与实践的取向来看,合作教育学主要关注的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问题。故此,我们将之归于师生合作教学的范畴。另外,我国教育学者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借鉴当时苏联“合作教育学”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师生合作教学”的思想,(注:吴立岗、夏惠贤:《教学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01页。)并进行了“合作教育实验”,(注:杜坤:《创立中国式合作教育理论的良好开端一评上海市重庆北路小学的合作教育实验》,《小学教学》1991年第9期。)这些理论和实践也主要是从师生合作的角度出发的,都可视之为师生合作教学。 2.生生合作教学 这一类型的合作教学可以当代欧美等国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rning)为代表。合作学习是本世纪70 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颇具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目前,合作学习已广泛运用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尼日利亚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生生之间互动的变革,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合作学习是一种生生互动取向

什么是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前的教学回顾建构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教学的普遍认识是:学生的学习是把来自于教师和社会实践当中的分散信息资源和相对孤立的各种技能集合起来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主要是将已有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传送给学生;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普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从教师课堂讲授中得来。教育评价也是通过知识考试来进行,这在应试教育阶段是很普遍的通常是以讲课为传授知识的方法,以笔试和其他考试方法作为传统的评估方法。这传统教育中,教学与学习的重点都是围绕知识这个核心,教师依据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围绕知识进行学习,评价也是以知识为核心。从理论上看,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记忆,在思维中复现这些知识也是无可厚非的。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在此基础上强调了行为上的改变以及脑力状态的变化。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的改变或调整,它是个人对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某种事件(刺激)所作出的反应而筛选出的提高与充实的结果。认知理论环境下的教学中,重点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思考的作用,也就说对知识成因的分析。谁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知识的取得应该是在学习者自身的过程体验和与他人的互动的过程中进行。一种新知识的学习不应是教师全面的讲授,而是要在学习者中进行体验和互动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谁知主义理论把理解、知识和能力表现当作成功学习的标志。把学习者的兴趣、学习中的价值观和态度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这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成为学习的动力,这些非直接的学习因素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尊重某种知识,愿意努力去获取它,尔后运用这种知识的关健。认知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只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给学生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动力,让学生主动去学,积极去学。他们主张,除了一些必须靠记忆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以个,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求学生能主动地建构其含义;学生以前对某一问题或概念的理解和思想对后来学习的生成会有巨大影响;教师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或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产生变化;与他人合作的学习对学习的动力、支持、模仿和指导都有重要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支持这种认知的教育理论,认为人对外界的感知能力是天生的,所以人能够从被动的观望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二、建构主义理论含义建构主义是关于学习者如何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理论基础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理论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此后,心理学家对人的认知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有机整体和认知的观点分析知识的开发,强调了人可以通过多渠道建构认识,例如:读、听、探索、体验。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在整体关联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在应用知识的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的交往建构认识。萨佛里和杜非等学者也从认知和社会的观点归纳结构主义的特征:当人们与他人交流理解并且探求一致的程序时,产生某种

论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当代经济》2008年第1期(下) CONTEMPORARYECONOMICS !!!!!!!!!!!!!!!!!!!!!! !!!!!!!!!!!!!!!!!!!!!" !!!!!!!!!" 论比较优势理论 及其在我 #唐琼魏东升 我国的资源不仅人均占有量低,而且浪费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E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 40多倍。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材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即使考虑到汇率因素,中国的资源产 出效率也是比较低的。 2、 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1)水体污染相当严重 据环保总局监测,2005年全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的断面为劣V类水质,全国约 1/2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存在极大隐患。据环保总局最新调查数据,全国113个重点环保城市的222个饮用水地表水源的平均水质达标率仅为 72%,不少地区的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有的城市没有备用 水源,有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存在安全问题。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据环保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事故1406起,其中水污染事故693起,占全部环境污染事故总量的49.2%。 目前,我国七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九大湖 泊中有七个是五类和劣五类,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一些地区甚至已经是 “有河皆干、有水皆污”。与此同时,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2)空气污染严重 目前,数亿国人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由于空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失约占GDP的1.8%。 (3)耕地污染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环境状况决定了我国只能倡导适度消费,而不能提倡高消费。 【参考文献】 [1]陈昕:救赎与消费—— —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倪瑞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郑红娥: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 —中国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蔡玉高、 朱国亮、徐清扬:粗放发展:滚滚车轮下的山河之伤[J].半月谈内部版,2007(9). [5]陈文玲:我国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及深层次矛盾[J].宏观经济研究,2007(1). 【摘要】传统的贸易理论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是以“ 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条件的,而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我国在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发展产业间贸易的同时,也应该利用国外需求结构的不同、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来发展我国产业内的贸易。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贸易创造效应比较优势陷阱一、引言 随着通讯、网络和信息技术等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世界经济逐渐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国际间的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进行,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差异决定的。人民币升值后,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挑战,我国必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避开比较优势陷阱,更好地利用国际贸易带来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贸易中更好地利用贸易的创造效应,避免其贸易转移效应。 二、比较优势理论综述1、 传统的贸易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立了绝对贸易理论。他认为贸易绝非像重商主义者认为的一种零和博弈,相反斯密认为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的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利益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贸易利用自己的绝对优势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社会各经济主体 (各国)按照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贸易,从而实现各自的绝对利益。 斯密的绝对利益原理很好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为国际贸易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绝对贸易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一个国家在生产任何商品方面都没有绝对优势时仍然能参与国际分工的现象。 针对绝对比较优势的缺陷,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论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技术水平是高还是低,无论有没有绝对优势,都能够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然后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使国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从而使得贸易的双方都能获利。在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中最关键的是机会成本。一个国家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可以从诸多的劣势中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有差别 理论探索 152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选择演绎策略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并尽可能地多用实例(或演示)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由教师展示定律和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归纳策略既具有发现策略对过程学习的特点,又具有接受学习的讲解特点,故也称为“思考性讲解”。较演绎策略而言,运用归纳策略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取概念或定理的发现过程——由于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个别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师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策略的模式如下: 演示(或列举)个别实例→进行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早在18世纪初就被提及,但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兴起以前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合作教育学”理论为标志,并被西方国家广泛重视和研究,形成多种合作学习模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斯莱文(Robert Slavin)的学生团队学习模式(StudentTeam Learning)、约翰逊兄弟(David Johnson & Roger Johnson)的共同学习模式(Learning Together)、沙伦(S.Sharan)的团体探究模式(Group Investigation)、卡根(S。Kagon)的结构方法模式(Structure Approach)、科恩(Elizabeth Cohen)的复杂指导模式(Complex Instruction)以及伯里顿(J.Britton)和巴内斯(D.Barnes)的合作方法模式(Collaborative Approach)等。与其他领域革新所不同的是,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领域中还没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模式。 在我们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绍西方合作学习理论,并在一些省市的个别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化教育的探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合作学习又称共同学习(Learning Together),其理论有良好的社会心理学基础。这种理论的核心很明了: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对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从激发学生主体性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多向交往,除了师生交流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更多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①。”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既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的主要环节。在一年多的试验过程中,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还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培养对老师、同学更积极的态度,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如何是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是许多试验教师长期探究的问题。我认为合作学习的内在美来自于通过互相依靠感受与他人的联系,在于真诚地帮助和鼓励他人成功,在于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小组,提供自己的智慧,并思考如何使成员们更有效的共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呢? 1、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在我们一般使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同桌(2人)合作学习和6人合作小组,

浅谈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浅谈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本文从合作学习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等五个方面,对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合作学习理念策略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了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视的。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却是新生事物。能否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合作学习实践虽然在其具体形式上不甚一致,与传统教学观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并由此形成彼此鲜明的对照。综合观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互动观 在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属其互动观。由于合作学习的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

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国内外大量实践研究证明,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观,是对现代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与传统的教学互动观相比,合作学习的互动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定位教学活动是一种复合活动 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建立在对现有教学互动观的反思基础上的,是对现代教学互动观的一种发展。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教学是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教学是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合作学习的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其间必然涉及上述四种信息互动过程和模式,缺一不可。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复合活动。 (二)突出生生互动的潜在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一、基本原理 1、知识是个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接受或吸收; 2、认知的功能在于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不是用来发现本体的现实; 3、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 二、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知识只有在正确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客观知识就是真理。大多数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无最终答案。相反,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假设,所以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鸟的起源等问题。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人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基于个人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学习者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尽管有些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按照这种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课本知识仅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虽然有些科学知识包含真理,但并非绝对正确,只是对现实的一种较为正确的解释罢了。因此,在对课程知识的教学上,建构主义认为,就个体所获得的知识而言,(1)并非预先确定的,更不可能绝对正确;(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需要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加以深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 学习过程并非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主要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从头脑中提取与新知识一致的旧有经验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着点,而且也要关注到与当前知识不一致的已有经验,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并设法通过调整来解决这些冲突,有时需要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会由于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不仅是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有效性,从而 形成学习者本人对事物的观点和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试就这合作学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概念理论基础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搜索到2001 年至今的论文2110余篇, 可见其影响的广泛。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国内外若干代表性的合作学习定义: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著名学者,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并以自主与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1]我国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提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以及达成了共识“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G.Hein,1991)。[1] Jonassen(2000)认为,过去的十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是建立在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上。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理论基础分享着如此多的假设和共同基础,也从来没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不同理论在理念和方法上是如此地一致。[2]一场改变人类学习理念与教学设计的革命已经兴起。 一、建构主义的十念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 建构主义的渊源主要有哲学和心理学两大渊源,在流派上表现出六大类型。 1.哲学渊源。主要包括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G.Vico的“新科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L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20世纪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学家J.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3]Vico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当今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V.Glasersfeld称Vico是“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Kant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Kant被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Dewey认为,经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思想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特别强调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显然,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已经蕴涵着丰富的建构主义思想。 2.心理学渊源。主要包括J.Piaget的结构与建构观、L.Vygotsky的心理发展理论和J.Bruner 的认知学习理论。Piaget从主客观相互作用,即从活动一动作的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发生问题,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Vygotsky主,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来进行。人的心理发展有两条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一是人的心理机能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二是人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部, 化为人的部心理过程的结构。Bruner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其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学习者的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动作、图像和符号)、探索与发现未知知识、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革命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雏形。 3.流派。建构主义是一种流派纷呈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目前主要有6种类型: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系统论。

国贸贸易毕业论文-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将其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但这一理论的应用却并非一帆风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比较优势相当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发展,重点讲述了当代影响比较优势的几个要素。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内涵的发展,将这一理论分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当代比较优势理论三个阶段。其次论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最后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借鉴意义。以中国三类出口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图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并对如何借鉴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素质做出了一定的建议。重视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能够加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和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最终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策略建议Abstract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gets the universal solicitude of academic circle fromits producing day,and it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ing theory. But the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s not plain sailing. For China such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fairly obviou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comparativeadvantages beca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5年04月20日15:2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201411期作者:安富 海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2 作者简介:安富海,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 安富海,1981年生,男,甘肃庆阳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内容提要: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深度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还需要教师通过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进行积极引导。 关键词:深度学习浅层学习教学策略 标题注释: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4XJC880001)和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4A022)成果之一。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的独白和灌输逐渐被“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所取代,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种新型的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授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广度和师生合作交流的状态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但由于教师对新型学习方式的内涵、原理、实施策略等方面理解不到位,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调查发现,许多自称合作性、探究性的课堂上,学生忙碌于各种“工具”的使用和“自由”的交流,对于学习活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往往只停留在对过程和步骤的认识层面上。从课堂学习的现状来看,和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相比,“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的仅仅是学生记忆知识的愉悦程度,并没有体现出对新型学习方式所强调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精神的重视。这种只关注外在形式、忽视其精神实质的学习过程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体验情感、践行价值观,而仅仅使学生记住了知识、认识了情感、了解了价值观。这种基于简单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浅层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本研究拟针对这一问题,运用深度学习的原理分析浅层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从教师的角度探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既是个体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也是根植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现实生活的社会建构过程。[1]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合作学习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理论依据 1.合作学习理论 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合作学习既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又是以教学动态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合作为能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因而合作学习把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作为它的基本理念。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文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建构主义认为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人的知识是在知识范畴和感性材料结合的基础上建构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能有知识的产生。 4.团体中的人际关系学说 社会心理学认为,团体内部的和谐、团体成员在价值观和目标上的一致,是团体顺利执行职能的基本保证。但是,在团体中,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存在的。这种情况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能是团体成员之间的无原则纠纷,从而减少了团结性,对团体工作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是团体部分成员的创造革新精神遭到另一部分成员的反对而导致冲突。从创新与保守的冲突来说,这种冲突对于团体的形成和继续发展不但是积极的而且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国际贸易论文--自由贸易理论概述与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自由贸易理论概述与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运用 ——程康 A09经济 090801107 摘要:对自由贸易理论进行总结,并通过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国内应用现状和理论局限性的多角度反思,对我国使用比较优势理论的问题。 (一)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创始者是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分工学说,建立绝对贸易理论,以强大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最终让大家认清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0和游戏’规则的真实面目,使得自由贸易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得以发展。 纵观自由贸易理论,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在第一产业革命时期的古典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和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为发展主线。绝对成本论认为一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而选择成本绝对低的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会提高,成本会降低,劳动和资本能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这样是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但它不足以解释一个国家若全面属于劣势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贸易。于是后来,比较优势理论就此产生了。大卫李嘉图根据“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的比较利益法则,选择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放弃优势较小或劣势较大产品的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大卫李嘉图虽然解决了亚当斯密理论的尴尬,但仍有着“静态化”“完美化”的不足。理论总是在不断的实践及学者的改善中越发成熟,此后,约翰穆勒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该理论从各国家自身的需求强度着手,认为两国交易的条件由相互需求强度决定。 相互需求理论仍然存在的诸多不足和响应时代的学者似乎并没有让自由贸易理论止步于此。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诞生,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最终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劳动价值论。自由贸易理论迎来了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为发展主线。理论认为,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是不同的,因此,一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并出口,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然而,里昂惕夫用该理论方法对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试图验证他确信不疑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时,却惊奇的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让理论与贸易实践完全背离,使人们不得不再另辟蹊径寻找自由贸易理论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