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练习题2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练习题2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练习题2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②③

第五学习主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第18课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一、选择题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 1?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

1945

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 《会谈纪 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A.《开启思想大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我眼中的

西安事变》

C.《鸦片战争的烽烟》 《艰难的较量 重庆谈判》

A .蒙哥马利访问延安

B .赴重庆谈判

C .参加日内瓦会议

D .尼 克松访华

3.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共的目的是 A .中共想假和谈,真内战B.同国民党商讨 作策略

C . “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D .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4.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有

①张学良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D.

2右图照片拍摄于1945年,它反映的史实是

抗日合

5.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谈判,主要是为了(

A .解决革命的方向和道路问题

B .讨论停战问题

C.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D .争取和平,揭露蒋介

石内战阴谋

6?如果请你写一篇关于重庆谈判的小论文,你应该查找的相关历

史资料是

A .《共同纲领》

B .《二^一条》

C .《双十协定》

D.《论联合政府》7?左图,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的这次合影,曾使无数国人充满希望。

当时,全国人民普遍希望

A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 .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 .团结民主,和平建国

8.下列人物中既参加了西安事变的和谈,又参加了重庆谈判的中

共领导人是

A .毛泽东B.周恩来C.叶挺D.彭德怀

9?右图是摄于1945年反映国共两党关系的老照片。对该照片

拍摄的时代背景解读正确的是

A .共创黄埔军校B.商讨和平解决西

C.共谋联合抗日 D .举行重庆谈判

10右图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合影,此相片拍摄于

A .北伐战争时期C .抗日战争胜利后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胜利后

11.1945年8月,毛泽东接受蒋介石邀请,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主 要目的是

A .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B .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

C .揭露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罪行

D .赢得战略决战的时 间

12.图2所示是某市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的一本历史文献资料的封面。 当时(民国三十四年),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的主题 应该是

()

A.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

B.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

C.争取国内和平民主;

D.下达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

13.1945年10月国共两党通过重庆谈判签订了 “双十协定”。对此, 下列评论正确的是[来源学#科#网]

A.内战从此结束和平正式开始

B.内战前夕出现了短暂和平

C. 内战在谈判中已经全面爆发

D.国共两党实现了再次合作

14.如果请你写一篇关于重庆谈判的小论文,你应该查找的历史资料 是

A .《共同纲领》

B .《二^一条》

C .《双十协定》

D. 《论联合政府》

15.1945年8月,毛泽东毅然赴陪都,其弥天大勇感动陪都各界。共

氏囲-V 丐呼炉v-vi.%

鸟。

产党求民主和平、国民党谋独裁内战的是非昭然天下。这里的“陪都”

是指

A.南京

B.上海

C.重庆

D.广州

16?重庆谈判已经落幕66周年了,历史上,很少有哪个事件像重庆谈判那样,闪耀着那么令人炫目的戏剧性的光环,唤起过那么巨大的希望。下列各项符合重庆谈判“闪耀光环”和“唤起希望”的是(D)

A .毛泽东邀请蒋介石到重庆谈判

B .蒋介石赢得备战时间

C .避免新的内战爆发

D .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17. 1947年,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转战陕北

B.淮海战役 C ?辽沈战役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8.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

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

A .解放战争打响了

御转为战略进攻

C.大决战开始了

京国民政府

19.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是

A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进大别山

C.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

B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

D .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

D.东北解放军进攻锦州

20右图表明

A .解放战争正式爆发

B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

C .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D.渡江战役全面展开

2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 指的是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会师大西北

22?下图反映了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哪一次重大军事行动?

A .转战陕北

B .千里跃进大别山C.大军合力战淮海D.兵临

城下,直取平津

2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支“大军” 是()

A .八路军

B .新四军C.西北解放军D .晋冀鲁豫解放军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24.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

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5. 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

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

上述评价和哪次战役有关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6. 图4是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的一处大型雕塑。这座雕塑纪念的是解放战争中的哪一次战役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27?淮海战役期间,中原、冀鲁豫等解放区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征集担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副,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达96000万斤。在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大大超过了战役初期1: 3的概算。

这段材料最能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由于【】

A .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物资匮乏B.共产党军队深得民心,人

民大力支持

C .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够勇敢,妥协投降

D .共产党军事战术

指挥得当

28.山东农民唐和恩使用过的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

线所经过的路线,包括山东、安徽、江苏三省的有关城镇和村庄的地

名。由此可以判断他支援过

A .羊马河战役

B .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

战役

29.2011年3月1日,“徐州号”导弹护卫舰(见右图)开赴

亠~ * 册

地中海,为我国从利比亚撤侨护航。以“徐州”命名军舰,

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对徐州拥军工作的敬意。徐州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拥军支前活动发生在下列哪一战役中

A .淮海战役

B .平津战役C.辽沈战役 D .渡江

战役

30.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 .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B.人民群众为淮海

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 .淮海战役的胜利奠

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31. 人民解放战争中,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32. 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为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其中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33. 右图所示战役的意义在于(

A .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B.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C.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D.解放南京,使延续22年的国

民党政权覆灭

34. 毛泽东在1949年元旦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此时解放战争的形势是

A .战略反攻打响

B .战略决战即将开始C.三大战役胜利在

望D.渡江战役已经开始

35. 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其中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6. 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淮海战役

37.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A .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38. 下列信息不能从右图中获得的是

A .战役名称

B .战役时间C.战役指挥者D.战役结果淮

海战39.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是

①辽沈战役②百团大战③淮海战役④台儿庄战役⑤平津战役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40 ?.下图为某一战役形势图,该图反映的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41.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的事件是

A .北平解放

B .上海解放

C .南京解放

D .重

庆解放

42?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A .天津解放

B .北平解放C.南京解放 D .西藏解

43?下列描述的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中,直接导致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是

A. “关门打狗”,决战东北

B.大军合力战淮海

C.兵临城下,直取平津

D.百万雄师过大江44?有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只开始,到一片船只结束。”请问“大片船只”指的是

A .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45. 在下列哪一战役中,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46. 口号是时代的鲜明印记。与右

图所示

战役形势相B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

A

符合的口号是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14

的长城

C.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7..“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所描述的军事行动发生在

A .北伐战争时

B .红军长征时C.抗日战争时D .解放战争时

48?某历史老师正在设计“蒋家王朝覆灭”的课件,你知道统治中国

22年之久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吗?

A .南京

B .北京C.重庆D .上海

49.1949年4月,解放军将领周克玉写了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 万炮齐放敌垒摧。杨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一战役的场景?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主题综合題

50.高明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收集到以下三幅图片,请问他在进行哪一历史主题的学习?

A.北伐战争

放战争

51?下列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②淮海战役③辽沈战役④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

渡江战役

14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②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情况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方向。 2、播放战略进攻前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的视频影片。 3、播放战略进攻形势示意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6841.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 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 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 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1948.9—— 11 1948.11—— 1949.1 1948.11—— 1949.1 指挥林彪、罗荣 桓刘伯承、邓小平、 粟裕 聂荣臻、林彪、 罗荣桓 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 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 军 东北、华北人 民解放军 歼敌 人数 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 意义解放东北全 境解放长江中下游 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从1946年6月开始,中国革命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决战时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本课列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了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A、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读图梦里和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B、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C、通过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观点来肥西看待历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的探究,认识蒋家王朝覆灭是历史必然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新思考、用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党我军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埋葬了蒋家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2.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的制定。 【教具准备】 地图册 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活动比赛讨论等 【板书设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间: 过程: 二、三大战役 1、战略决策时机的选择 2 、辽沈战役 3、淮海战役 4、平津战役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渡江战役 A、国共北平和平谈判 B、渡江战役 (1)路线 (2)意义 C、南京政府的垮台 D、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胜利进军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教师提问:

论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 论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杜康 1945年9月至1950年5月期间进行的解放战争,是一场持续时间较长、战区遍及中国全境、双方参战的正规部队最高峰时达400余万人的大规模的正规战争,也是一场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最终胜利而告结束的伟大的人民战争。 20世纪是一个典型的战争世纪。人类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均发生在这个世纪。中国作为二战主要战场,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在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经过8年抗战摧残的中国还是爆发了内战,两个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最终还是不能共存于中国。解放战争是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大兵团作战。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拥有着先进的作战武器和装备,而且在兵力数量上也远远多于解放军。而最终的结果也正好验证了毛主席的一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著名论断。“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为430万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不仅接收了100余万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装备,而且美国还为它装备了50万军队;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127万人,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军的步兵武器”。(《中国近代史刚要》2010年修订版,17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实力的悬殊并没有主导结果,出乎国际上的军事家们的意料,解放军在短短的不到5年的时间便完成局势逆转并战胜国民党军队。这也是大兵团作战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其胜利原因也是很多军事家们研究的课题。可谓胜利的原因应从多方面考虑。 一、首先,从两党的立场上说,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拥有着最广泛的人民基础,而且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事不会容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政权存在的,所以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要实行独裁统治。所以虽然国民党在军队上得到美国的支持具有兵力和武器上的绝对优势,但在打持久战和大兵团作战时的后继力量不足。再者,从战争爆发的原因上说,刚经历艰难的抗战后的中国,人民是极不希望发生内战的,所以蒋介石发动内战是不得人心,虽然首先发动战争在战略上具有主动性,但在民族利益和信任上失去了保障,站在人民的对立面,陷入人民群众的孤立之中。而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是不会主动打内战的。所以在理由上国民党是理亏的,它是违背人民的意愿而兀自将国家推向战争的,相对对战争的负责毫无疑问是国民党。 二、从战争爆发的过程上分析。在抗战结束后,两党关于未来国家的走向持不同的态度。也决定了两党对待战争的态度。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了解解放战争三大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的过程,以及人民解放军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伟大进程,感知我党领袖毛泽东等人在战略决策上的英明、胆识气魄上的宏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认识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党我军及时抓住了有利得战略决战时机发动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维护了国家统一,领土的完整。从中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渡江战役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0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板书)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板书) 教师用课件展示: 材料: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总结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必考知识点1.重庆谈判的史实 北P112: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的方针已经确定。 P113: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北P120: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北P12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 P124: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

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P126: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P127: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1949年4月解放军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经典试题1、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 A.八国联军侵华 B.中华民国成立 C.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 D.蒋家王朝覆灭 2、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马关条约”、“通商口岸”、“双十协定”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城市是( D ) A.南京 B.北京 C.苏州 D.重庆 3、小名在一次练习中把下列选项连在了一起,其中错误的是: (B) A.中共一大;;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中共二大;;当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长征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D.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4、诗歌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壮丽的史诗,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下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反思

修正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学习中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问题,看似简单却要用心去思考。本课中涉及到的战役很多,关于战略战术问题是个很不好讲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效果不错。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还不够突出,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因而课堂显得不够活跃。学习历史的一个目的是"学以致用"。我们要教会学生"会学历史",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用科学、历史的眼光看待世界。 本节课存在以下的几个不足: 1、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不能放手相信学生,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对于考点的梳理虽然很细致,但是应该然学生能过明确的落实在教材上和提纲上,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使学生感到轻松。 2、由于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的实事热点问题拓展的较少。这一点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己也想到了,但是觉得复习的时候还会进行相关问题的专题复习,所以在这里就没有提。但是如果在这时候就能将相关热点拿出来与学生交流的话,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并且也能尽快的让学生进入到备考的状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对于答题方法、技巧的传授还不够。应该在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就告诉学生每个考点可能会出现什么类型的考题,针对每种考题,学生应该怎样作答。 4、要注重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思想,这不仅是学生欠缺的,也是我本身欠缺的。 通过本课,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本课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和调整。争取让自己的教学不断的完善,让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复习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把相关知识系统化。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掌握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形成了清晰的历史线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我整理、自我构建;凡是学生看得懂、讲得来、做得出的内容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要尽量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反思、消化吸收。 复习课要注重知识落实,让学生掌握好。因此,应依据课程标准精讲精练,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总的来说,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给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考点,让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可以说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 一、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国民党军队却贪生怕死、士气低落。 二、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国民党方面高级将领生活腐化堕落,内部派系纷争,无心战斗。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的军政大员发“国难财”,打着“接收”的旗号,把土地、企业矿山、国家财产都拿来中饱私囊。 蒋介石在1948年8月的一个军事检讨会议上曾说:“现在我们大多数高级将领精神堕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动摇,责任观念完全消失。尤其使我痛心的是,这几年来有许多受我耳提面命的高级将领被捕受屈而不能慷慨成仁,许多下级官兵被匪军俘虏,编入匪部来残杀自己,而不能相继反政,这真是我们革命军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1.国民党的“五子登科”: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到收复地区先抢金子、银子、房子、车子、女子,被人讽刺为“五子登科”。 2.甚至还有更逗的真事,某人向蒋介石打报告怀疑国民党军队总参谋部的作战部长郭汝槐是共产党员。蒋惊讶地问有何根据,理由是郭汝槐清廉的让人难以理解:他一不好女色,二不贪财,甚至连自己家里的沙发都是打上补丁的!所以是共产党!气得蒋介石大骂:难道我堂堂国民政府的官员都要到处去捞银子才不是共产党?!(事实证明:郭汝槐确实是共产党) 三、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针;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__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考纲要求: 1、识记:知道重庆谈判的史实;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史实。 2、理解: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复习目的要求:通过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概貌;通过问题探究,深入理解本单元的主要问题;通过精题训练,牢固掌握其相关基本内容。 三、复习重点:理清人民解放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好这段时期的大事及意义,能探究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内容多,一节课落实有困难。 四、复习方法:图示法,合作探究法。 五、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2)时间:(3)中共谈判代表: (4)目的:国民党: 共产党: (4)结果: (5)意义: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内战全面爆发 (1)时间:(2)标志: 2、转战陕北 1947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共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3、千里跃进大别山 (1)时间: (2)领导人:、作战部队:

(3)作用: 4、三大战役 战役名 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时间解放或意义意义 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 1948、9—11 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1948、11—— 1949、1、 奠定了解放长江 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1948、11—— 1949、1、 北平和平解放, 华北全境 (1)时间:1949年4月(2)意义: (二)探究互动 (1)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度合作,而后两次分裂。请结合这两次合作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分裂所造成的恶果,谈谈它给我们的启示。 (三)热点透视台湾问题 1、当前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 2、现在的台湾问题 材料一: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邓小平材料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995年江泽民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1)材料一体现了党和政府什么样的对台方针? (2)面对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实,中学生应该有什么认识? (四)夯实基础,能力提升 1、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为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时期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见右图: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去 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力量发展壮大 B广大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 C为进一步赢锝准备内战的时间 D英美等国主张和平解决 3、小明在电影《大决战》中看到:人民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4.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新课探究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思考: 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解放区的发展,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2)过程: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3)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出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

为什么解放战争能那么快取得胜利

2012-2013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应化11-1 班任课教师:王恒胤姓名学号:11114060*** 成绩: 为什么解放战争能那么快取得胜利 一、四大家族的压迫和剥削导致社会矛盾激烈 将家掌握的国民政府为了获得国内的支持,获得美国的支持,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所以不断增加军费,铲除异己,讨好四大家族,让国民政府成为四大家族掠夺捡钱的工具,正所谓蒋家的天下陈家的党,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就这样子,四大家族垄断当时的经济,比如在抗战初期他们设立了中央银行(蒋介石)、中国银行(宋子文)、交通银行(孔祥熙)、农民银行(陈果夫,陈立夫)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作为国民政府集中的金融机构,通过四大银行接收其他银行,从而一步一步地加强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全国金融业中的垄断地位,还在很多产业上进行垄断,从而中国又成家天下了。他们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通货膨胀,外汇管制和买卖黄金,实行专卖和统购统销,从而使四大家族掠夺全国人民膨胀官僚资本,使得人民生活贫苦,社会矛盾激烈,社会动乱不安,失去各界民主人士的支持,从而使得人民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 为讨好西方帝国主义,让西方国家承认他们为合法政府,民国政府承认清朝时签下的不平等条约,所以当时的民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不过是政权更替,所以中华民族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能真正使人民的生活富裕与幸福的政党才能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所以全中国不同阶层的人士都在寻找一个能让中国富强,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党,而中国共产党就是以解放全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目标的政党,所以在人民心中种下推翻国民政府,拥护中共的种子。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 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分析 Microsoft Word 文档

首先,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内战、独裁和卖国的政策,妄图把中国拉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这就违背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失人心者失天下。而中国共产党反对内战、独裁、卖国,争取和平民主,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深的全国人民的拥护。得人心者的天下,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反动统治很快出现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全面危机。在人民解放军大举进攻的同时,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迅速高涨,形成了反蒋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集团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保证了中国革命迅速取得胜利。 1945年,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作为历史过去了。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美帝主义和国民党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于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 为什么拥有几百万军队,拥有美式装备的国民党迅速溃败?而装备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外援,一切靠自力更生的中国共产党却走向辉煌的胜利。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肤浅看法。 1争取和平 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局部进攻被粉碎;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内战运动的高张———“一二一”运动;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虽然内战没有被制止住,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一是使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争取了群众,壮大了革命力量;二是教育了人民,使人民在事实中看清了国民党内战、独裁、卖国的本质,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使它在政治上更加孤立;三是使解放区也赢得了时间,更好地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2粉碎进攻 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占有暂时的优势,国民党拥有以飞机、大炮、坦克武装起来的430万大军和3亿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全国所有大城市及绝大部分的铁路交通线,而且有美国的支持。共产党有120多万武装装备落后的解放军,解放区人口仅1.3亿,面积不到全国的1/4。蒋介石气势汹汹,叫嚷要在3至6个月内消灭解放军。但蒋介石出师不义,失道寡助,士气不高,困难重重。我军正义反击,人心所向,群众支援,士气高昂,一定胜利。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不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武器虽然是战争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不是物。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采取谨慎态度,认真对待,要善于斗争。毛泽东的论述,是革命人民的根本战略思想,鼓舞了人民的必胜信心,在革命战争中起着伟大的作用。根据毛泽东的伟大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整套政治、军事方针,成为人民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彻底打败敌人的根本保证。从内战爆发的1946年6月到1947年2月,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从1947年3月起至8月,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人民解放军的全国性反攻创造了前提条件。 3战略反攻 在敌我力量虽发生了变化,但仍是敌强我弱情况下,党中央果断地作出战略进攻。这是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教学实录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教学实录 【课标要求】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探究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 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思考: 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解放区的发展,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2)过程: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