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新课探究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思考:

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解放区的发展,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2)过程: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3)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出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

部分,从中间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山东和陕北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的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去,我们打出去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思考:

(1)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进攻的地点?

(2)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

答案:(1)大别山接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可以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

(2)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图片展示:

2.三大战役。

(1)双方力量的变化。

教师: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特别是到1948年8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

教师:进入1948年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1: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学生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教师总结: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的1/4,人口占全国的1/3,土地改革大部分完成,后方更加巩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过程。

图片展示:

教师:(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讲解每次战役的概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先全面看书,后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第115-116页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作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教师:(归纳,出示表格)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辽沈战役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东北人民解放军,林彪、罗荣桓

战役时间:1948年9月-11月

歼灭和改编敌人数:47万多人

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战役名称:淮海战役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歼灭和改编敌人数:55万多人

意义: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战役名称:平津战役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和华北人民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歼灭和改编敌人数:52万多人

意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历史意义: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合作探究)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小组合作学习)

答案: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教师: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兵力为60万人,而敌人在徐州地区的总兵力达80万余人,为什么在人数相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学生: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教师:不错,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正因为这样,陈毅才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3.南京解放

展示《渡江战役》视频及图片等资料,使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壮威武和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的穷途末路之势;知道4月23日南京解放,意味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此后,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合作探究)纵观以上几场战役,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共产党:打的是人民的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国民党:发动的是反人民的内战,不得人心;政治孤立,贪官横行,统治腐败;军队厌战。

三、课堂小结

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经过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如东方升起的太阳,光焰普照大地。

【板书设计】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序幕

2.大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3.南京解放:国民党结束在大陆统治

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2017年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 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优质部编】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战略反攻;三大战役。 二、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1.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 改为的土地政策。 2.过程: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规定:。 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 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 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的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激发了。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 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1.战略进攻:1947年夏, s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 进,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 、、三大战役。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重难点突破】 探究: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原因是什么?(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分析)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1.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 利到达大别山区。这次胜利进军() A.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B.开辟了陕甘宁解放区 C.严重威胁了南京和武汉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成为定局。其中最先发动的是() A.淮海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辽沈战役 3.电视剧《决战黎明》以北平的和平解放以及我党接管北平、建设北平为主线,向世界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既能打碎旧世界的束缚,也能胜任建设新社会、造就民族振兴、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的责任。这个电视剧的背景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张学良 B.佟麟阁 C.李宗仁 D.傅作义 5.下图为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请结合图中信息填出▲所在位置的内容() A.消灭国民党主力 B.推翻国民党统治 C.建立新中国 D.实现国家统一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②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情况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方向。 2、播放战略进攻前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的视频影片。 3、播放战略进攻形势示意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②《中国土地法大纲》;

八年级历史上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学案

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一、政治上的较量——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背景:(1)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 (2)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1)蒋介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使得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陷入了政治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中共则赢取了政治上的______________ 二、军事上的交锋——人民解放战争 1、内战全面爆发: ▲开始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时间+事件) 2、战略防御阶段: (1)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2)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学习到的史实: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敌众我寡等原因中共中央主动撤离了________________并转战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挥___________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补充:在敌人进攻山东解放区的时候在我们蒙阴发生的战役是孟良崮战役。 3战略进攻阶段: ▲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时间+事件) (1)时间:___________ (2)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放军队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①人民解放军转入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刘邓大军开辟了_________________ 严重威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略决战阶段: ▲战略决战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 ▲战略决战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把握三大战役? 我们从以下角度出发。 (1)战役的特点: 开始最早的战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案--第10课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教部编版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知道如何用行动理性爱国,振兴中华; 3.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激发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学习重点】 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学习难点】 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过程】 1.收集:查找资料,收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2.你知道“九一八”事变指的是什么事件吗?自学课文,结合查找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3.了解了日军的暴行,你有何感受?是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不友好?你如何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人民奋勇抗争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故事,感受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培养

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学习重点】 了解中国人民奋勇抗争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故事。 【学习难点】 感受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学习过程】 1.你知道哪些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请选择一个来说一说。 2 3.讨论:我们应该学习先烈们的什么精神?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行为习惯: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认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 2.知识技能: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作用 3.过程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和互动研讨,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措

施及意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4.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 【学习重点】 认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 【学习难点】 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 【学习过程】 1.收集:查找资料,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那段史实。 2.面对敌我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中国共产党展开了多种灵活多变的战术,你知道哪些?请举出至少3个。 3.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出现了哪些困难?中国共产党为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施? 4.小小辩论会:有人认为,现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没必要再过着过去的苦日子。你认为我们今天是否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请表达你的观点。 5.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取得胜利的?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无答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认定目标】 学习目标:识记:解放军揭开反攻序幕的标志,解放区土地改革 理解: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军的序幕; 分析:我军转入战略进军的序幕的事件。 学习重点:三大战役; 学习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成功之路】:(拾级而上,超越自我!) ◆成功第一步: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政策调整: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____________的土地政策。 2、法令文件:1947年颁布《______________》规定:没收__________,废除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_________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______,团结______,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发展_________。 4、结果: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粮食、房屋和衣物 5、意义:激发了农民______和______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1、战略进攻:_____年夏,_______、_______率领的___________主力,千里挺近_____,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的序幕。 2、完成表格 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1948.9 1948.11-1949.1 1948.11-1949年初指挥官 地点锦州、长春、沈阳以徐州为中心 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 3、解放南京:______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_____,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 ◆成功第三步:课堂练习,学以致用!(相信自己,力量在心中!) 1 、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这次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天朝田亩制度》 D.《土地改革法》 2.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包括( ) ①实行耕者有其田②规定实行减租减息③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④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内容不符合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的是( ) A.依靠贫雇农 B.团结中农 C.消灭地主阶级 D.发展农业生产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战略行动被誉为“犹如一把钢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严重威胁国民党政府的统治。” A、青化砭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渡江战役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5.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指挥者战果 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解放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6.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战略大决战。下列关于这场大决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B.参加的部队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C.发生在1947年11月 D.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 7.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9.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 ) A.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学案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班级:姓名:小组: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课型:复习课主备人:陈海宽时间:2011-11-29 审核:【课程标准】 ①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②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③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重点知识】 和平曙光 1.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1945年8月,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2.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正式签署《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 未解决的问题:,。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3.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发起大规模进攻,由此爆发。 4.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的作战原则, 集中兵力打,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5.转战陕北: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 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 6.孟良崮战役: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沂蒙山区,等 率华东野战军发动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 战略反攻: 7.战略进攻:1947年6月,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8. 、、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 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作战时,粮食、弹药等补给的运输任务主要由来承担。 9. 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我军采用“”的战术, 其中的“门”是指。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在上取 得优势。 10. 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以为中心展开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以北的广大地区, 奠定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基础。 11. 平津战役的特点是“”,中间指的是北平。1949年1月31日, 在人民解放军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国民党守军团总司令率领部队接受 和平改编,北平解放。 12. 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过长江,目标直指南京。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 标志着延续22年的在大陆统治结束。 1.图中的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最有可能出现于()。 A. 国民大革命 B. 长征 C. 西安事变 D. 重庆谈判 2.下面关于重庆谈判叙述错误的是()。 A. 为蒋介石赢得了准备内战的时间 B. 是蒋介石欺骗人民的幌子 C. 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D. 中共争取到了国内和平 3. 中共通过重庆谈判获得的最大成果是()。 A. 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 B. 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C. 使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 D. 赢得了反内战的时间 4. 芳芳在编制本单元大事年表时发现,1946年6月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内战开始 B. 重庆谈判 C. 挺进大别山 D. 转战陕北 5. 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A. 声东击西 B. 诱敌深入 C. 调虎离山 D. 迂回战术 6.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事件是()。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选择题(共18题,题分合计36分,单选) 1.1947 年6月,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2.下列关于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放区土改基本完成 B .敌我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 C .民主党派与蒋介石决裂 D .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后方挖蒋根”是指 A.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5.人民解放军把中原地区作为主攻方向,其直接原因是这一地区 A.群众基础好 B.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 C.战略地位重要 D.有利于大规模运动战 6.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的事件是 A. B.解放石家庄 C. D.攻克张家口 7.按歼灭和改编敌军人数多少排列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8.陈毅在《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能。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 A.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9.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不包括 A.民主革命的纲领和任务 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0.解放战争中,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获得解放是在 A.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辽沈战役胜利 C.淮海战役胜利 D.平津战役胜利 11.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文中的"转折点”是指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2.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备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战略防守要地 13.1947年,人民解放军迅速转入反攻作战的原因不包括 A.内战初期采取了运动战的方针消耗了敌人的机动兵力 B.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C.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使中原地区防守力量薄弱 D.解放军在兵力和装备方面取得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解放战争启示录

解放战争启示录 王树增强调:“解放战争是一个特殊形态的战争。总结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我有三点体会——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而执政党的腐败堕落,导致了政权的迅速垮台;此外,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一) “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认为中共会打赢,舆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重庆谈判的时候,国共两党领袖的口袋里都有一个清单。 正值抗日战争刚结束,蒋介石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点,而当时国民党国民政府的威望、军事力量也达到了高峰,军队总人数接近500万。国民党军队中最强的就是陆军,陆军主流部队的装备和当时反法西斯战场上的盟军是一样的,就连士兵的鞋带都和美军的一样,更不要说武器了———轻武器都是盟军装备,重炮都是美式榴弹炮。 而那时毛泽东主席兜里也有个清单,是刘少奇从延安发过来的,当做一个谈判的筹码。 这个清单上写着的军队总人数是127万。其实,我认为这个数字大大地有水分,当时我们的正规部队可以计算出来———抗战期间八路军有3个师,新四军基本上没有了,哪里来的127万人?只能是算上民兵了。但最重要还不是人数,是武器,我们最好的主力部队装备就是步枪,部队的火炮就是缴获的日本山炮。而我们的民兵甚至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手持大刀就上战场。 近年来我到台湾访问,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台湾的一些学者,甚至蒋介石的高级将领以及他们的后代,总要提这样一个疑问,直到现在他们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1947年到1949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国民党好好的一个政权就没有了?坍塌得太迅速了! (二)“在一场战争里,军人们拥抱着什么样的信仰很重要,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战!” 蒋介石在1948年8月的一个军事检讨会议上曾说:“现在我们大多数高级将领精神堕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动摇,责任观念完全消失。尤其使我痛心的是,这几年来有许多受我耳提面命的高级将领被捕受屈而不能慷慨成仁,许多下级官兵被匪军俘虏,编入匪部来残杀自己,而不能相继反政,这真是我们革命军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这是蒋介石的原话。 国民党相当一部分的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民族做出了贡献,他们是能打仗、誓死不屈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但是在解放战争当中,被我们的普通小战士、甚至是民兵摁在地上活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少将级别以上的就有260多人。许多有名有姓的抗战名

历史学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7 页 第 48 页 沁河中学初 二 年级 历史 科 自主学习 学案 主备: 刘琪 时间 : 12 月 1 日 学习内容: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自学收获 了获得美国更多援助,竞大量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国民党政府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向美国全部开放中国的领空、领海和内河口岸。 结合材料,讨论:三年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主要原因有哪些? 三、展示反馈:(积极主动,展示风采!) 1.1946至1948年,华北、东北解放区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为( ) A. 北伐战争胜利 B . 国民革命进行 C . 抗日战争胜利 D. 土地改革进行 2.1947年夏,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揭开这一序幕的军事行动是( ) A. 百团大战 B . 转战陕北 C . 挺进大别山 D. 解放南京 3.1948年秋,中共中央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决战,首先选择在东北境内发动了( ) A. 台儿庄战役 B . 辽沈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4.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 )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C. 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5.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淮海战役 ②转战陕北 ③解放南京 ④挺进大别山 A. ④①③② B . ②④①③ C . ①②③④ D. ④②③① 四、拓展提升:(学有所用,提升自己!) 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一百五十万,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一朝倾,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一决胜负一一三大战役】 (1)请你结合下列所给的提示,写出相应答案 ①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②和平解放的城市: ③三大战役中最早开始的是: ④“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乘胜追击一一渡江战役】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要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寓意? 学习目标: 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知道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史实,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3.简析国民党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重点: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 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行,自己一定行!) 自学指导(用十分钟时间阅读114---117页,圈点勾画、批注你获取的信息,完成问题。)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 改为 。 2、《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时间、内容? 3、解放区土改的结果、意义?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 、 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 时间 战役名称 指挥者 参战部队 结果 3、 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材料一: 材料二: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材料三: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希望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妄图继续保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积极准备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蒋介石为 自学疑问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与课后小习题

2013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 与课后小习题 一、疑点难点阐释关于土地改革的性质:应注意从土地改革背景和纲领及其总路线内容加以区别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际上在抗战结束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中国正处在主要矛盾的转变时期,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也将变为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1947 年,解放区大规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正是顺应这一变化。另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也必须修改其农民政策。所以1947 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在土地改革总路线中又指出: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这说明此次土地改革运动具有反对封建剥削的性质。另外《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表明改革保存了农村小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农民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这次土地改革承认了土地小私有,没有建立公有制度。其经济思想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因而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从而保证了革命的顺利进行。 二、点击高考 1 试题分析 (2000 年全国高考题)1947 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A 全面进攻解放区B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 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 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时空概念的迁移应用能力。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是从1946 年夏至1947年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6月底,所以项时间不合。项是出现在全面内战爆发前,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而做的准备工作,也不符合题意。项对国民党军队来说是在中共发动战略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出现的局面,也即在1948 年秋以后。剩下项,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从1947 年春至夏,而这一时期,解放军正是乘他们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中原空虚之机发起了反攻,符合题意。 答案:B 2 误区诊断 (1997 年全国高考试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④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诊断】本题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考察比较归纳能力。它要求掌握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路线、抗日战争的双交双减的土地路线,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应该说这些土地政策都是符合这一纲领的。消灭封建剥削这一项,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参加抗日,允许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所以不能说也是反封建。双减双交虽然允许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但也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因此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从以上分析可以体会出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效。答案:C 3 高考实战 (1996 年全国高考试题)1947 年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了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答案:D 三、高考动态本节1999 年全国高考试题考察了《中国土地法大纲》,2000 年春季高考考察了战略反攻。

6841.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 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 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 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1948.9—— 11 1948.11—— 1949.1 1948.11—— 1949.1 指挥林彪、罗荣 桓刘伯承、邓小平、 粟裕 聂荣臻、林彪、 罗荣桓 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 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 军 东北、华北人 民解放军 歼敌 人数 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 意义解放东北全 境解放长江中下游 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新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说教材 (一)内容分析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属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阶段,向学生再现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南京,蒋家王朝覆灭。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国民党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力量对比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保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突破方法: 挺进大别山,用图示展示战争形势,用毛泽东的话进一步揭示战役的意义。三大战役,用毛泽东发给各大军领导人的电文把三大战役串联起来,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基础知识点,并进行展示,学生演示动态的战争形势图,指导学生把握全国战场形势的整体轮廓。用配乐诗朗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加深学生对解放南京的理解。 教学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突破方法: 通过视频《暴风骤雨?分马》片段、老师讲解、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历史材料及设问,采用问题探索法和讨论法,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从1946年6月开始,中国革命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决战时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本课列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了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A、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读图梦里和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B、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C、通过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观点来肥西看待历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的探究,认识蒋家王朝覆灭是历史必然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新思考、用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党我军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埋葬了蒋家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2.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的制定。 【教具准备】 地图册 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活动比赛讨论等 【板书设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间: 过程: 二、三大战役 1、战略决策时机的选择 2 、辽沈战役 3、淮海战役 4、平津战役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渡江战役 A、国共北平和平谈判 B、渡江战役 (1)路线 (2)意义 C、南京政府的垮台 D、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胜利进军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教师提问:

湖北省孝感市2020届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第十三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想一想) 1、知道重庆谈判的史实。 2、了解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学习网络:(记一记) 重庆谈判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学习导读:(看一看)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①、蒋介石的假和平:为内战准备时间,欺骗人民;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②、毛泽东的真和平:为争取和平,揭穿假和平阴谋;亲赴重庆签协议; 2、时间:1945年8月; 3、结果: ①、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 ②、国民党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和召开政协会议建议; ③、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解放军的合法地位。 4、意义: ①、重庆谈判表明了中共的和平诚意,扩大了中共的影响; ②、蒋介石再发动内战,就将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 二、人民解放战争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内战全面爆发。 2、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①、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时间、战术) ②、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西北解放军,彭德怀、贺龙,“蘑菇战术”; 山东:华东解放军,陈毅、粟裕,“孟良崮战役”。 3、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①、目的:进攻国民党统治区,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②、意义:(三路大军成“品字形”)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4、胜利——重要战役: ①、背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10月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时间:1948年9月——1949年1月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重庆谈判和人民 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案例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生指导方面: (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解放军的土地改革是重点。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审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要使学生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