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生活中的矿物

地质学生活中的矿物
地质学生活中的矿物

生活中的矿物

地质学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成的各种奇观,最惊心动魄的是板块运动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最引人入胜的是那一块块化石后蕴藏的奇异故事,但是地质学中最贴近生活的则非矿物与岩石学莫属了。

大家都知道许多珠宝是矿石,但是大家了解自己身边都有什么样的矿物吗?爱美的女生可能要惊诧了,怎么化妆品里居然含有这些矿石?居然我们的食物里也有许多想不到的矿物?原来颜料是由这些矿物组成的…….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原来矿物在生活中有多么大的用处,联系它们的性质想想我们就会感叹各种矿物在生活中用得那是理所当然啊。

本文将会从以下四个方面讲述矿物与生活的故事:

1.矿物与化妆品

2.矿物颜料

3.矿物与食物及饰品

4.矿石岩石与建筑

读者莫急,看我如何从矿物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抽丝剥茧,理出一些头绪给您娓娓道来,一定能开启你发现的眼睛,于生活点点滴滴处体会地质学的奥妙,发现更多你身边的地质学。

你抹的是矿物?

粉底、唇膏、面膜……假若谈论这些,化妆品控们肯定能说的头头是道。滑石、云母、碧玺、蒙脱石……对于矿物爱好者,这些也已经为其熟知。可是,当化妆品遭遇矿物,这场奇妙的碰撞,你看清楚了吗?

每日涂涂抹抹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深山老林里各种各样的石头?矿物和化妆品的联系,可以同人类爱美的历史一起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最早的化妆品发明者就是古埃及人,他们将香料和油脂混合起来涂抹身体,用于朝圣和尸体的防腐。绿色的孔雀石和蓝色的青金石也被他们磨成粉末,做成眼影用于打扮。(参见下一节:矿物颜料)从古至今,矿物成分一直就是化妆品的重要原料。

在化妆品中,最常用到的矿物原料就是滑石粉,细致研磨的滑石粉是粉底(图1)的主要原料之一。滑石一般呈纤维状或叶片状外观,手感十分柔软滑腻,它的质地极其柔软,添入化妆品中可以使质地更加细腻。除了化妆品,滑石粉也常常被用来作为婴儿爽身粉的主要原料。

图1 图2

滑石(图2)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化学组成为Mg

3Si

4

O

10

(OH)

2

。在摩氏

硬度计中,滑石的硬度为1,是已知最软的矿物。滑石的颜色有白色、暗绿色、

浅黄色等多种,它还经常和其他一些矿物混杂在一起,如蛇纹石和方解石。我国辽宁盖县是优质滑石的重要产地。

虽然在化妆品领域,滑石粉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某些产地的滑石粉可能会夹杂石棉,而石棉有致癌作用。因此使用在化妆品和爽身粉中的滑石粉,都必须精细研磨和消毒,并且经过严格的监测。

想要妆容更闪耀有光泽,你肯定不会错过带有珠光颜料的化妆品。这些增添光泽的化妆品可少不了云母的帮忙。在中国古代,云母就是制作白色颜料的原料之一,这一点在敦煌莫高窟彩绘上就可以体现。在俄罗斯,云母还曾被当做玻璃的代用品,用来制造窗户。

图3 图4 某品牌(图3)的唇膏就含有云母微粒,“为唇色注入通透感和炫亮光泽”。在化妆品中,常用到的云母原料是绢云母,它常被用来代替珠光颜料添入口红、散粉或腮红中。

现在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是白云母(图4)。白云母常呈片状和六边形的轮廓,一般为无色,也有褐色或粉红色等颜色,它是一种很常见的造岩矿物,可以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白云母(Muscovite)是一种层状硅酸盐矿物,化学

式为KAl

3[Si

3

AlO

10

](OH)

2

。白云母中具有极细鳞片状结构,同时还有丝绢光泽的

就被称为绢云母,也就是化妆品中常用到的云母原料。绢云母在彩妆中用途很广泛,常被用来代替珠光颜料添入口红、散粉或腮红中。绢云母的名字(Sericite)来自拉丁语sericus,意为丝绸。由于其内部具有层状的晶体结构,片层之间结合的并不牢固,因此绢云母可以被分割为细薄的弹性薄片,并且具有闪亮的光泽。这种特性也使得绢云母成为化妆品的优质原料。

图5 图6

很多人喜爱碧玺五颜六色的色彩,可是有没有想过碧玺也能用在化妆品中呢?实际上,除了拥有美丽的色彩,碧玺还是具备热电性和压电性的独特矿物。

研究表明,将碧玺添入化妆品,可能对增加皮肤对化妆品的吸收作用有所帮助。某品牌曾推出一款晚霜,打着“添加珍稀碧玺石”的名号诱惑那些在美丽路上孜孜不倦的姑娘们。

碧玺的矿物学名称叫电气石(Tourmaline),它的名称来源于古僧迦罗语Turmali,意为“混合宝石”。它是一种化学组成及复杂的硼硅酸盐矿物,因为含有不同的元素而具有不同的色彩。同时,它还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在正常状态下,电气石晶体表面是不带电荷的,当它沿特殊方向受到压力作用时,在垂直应力的两边产生数量相等符号相反的电荷,并且电荷量与压力成正比。当温度改变时,电气石也会在特殊方向上产生相反的电荷。电气石的特殊性质使它能够吸附灰尘,因此也被称为“吸灰石”。

碧玺的晶体常呈柱状,柱面上发育纵纹。碧玺的横断面为独特的球面三角形轮廓,这是碧玺晶体典型的鉴定特征。

图7 图8

在许多面膜(图7)中,膨润土都是原料之一。膨润土常常用来作为化妆品的填充剂使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吸附油脂和清洁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化妆品中。

膨润土的主要矿物成分是蒙脱石。蒙脱石是一种含水的层状结构硅酸盐矿

物,化学式可以表示为(Al,Mg

3)[Si

4

O

10

][OH]

2

?nH2O。在电子显微镜下,蒙脱石

呈现极细小的鳞片状或绒毛状形态。当它们吸收水分后会膨胀起来,并且分散成糊状。除此之外,蒙脱石晶体中的层状结构之间存在着Mg2+、Na+等阳离子,这些阳离子可以同外界的其他阳离子进行交换,因此蒙脱石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和阳离子交换性能。这样的性能使得蒙脱石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化妆品领域,蒙脱石还被用于处理废水和造纸工业等。

图8为水晶和蒙脱石生长在一起的标本,中间粉红色的矿物就是蒙脱石。但蒙脱石一般为块状或土状,图中标本较为少见,它最常见的外观是膨润土的原矿。养猫的同学对猫砂一定不陌生,有的猫砂就是利用了膨润土的吸水性,以其为原料。从化妆品到猫砂,这种矿物也算得上是跨界达人了。

矿物在化妆品中发挥的作用可不小,这里只不过列举了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其他如凡士林,一种矿物油,由含碳源自十几到几十个不等的链烃组成,是从石油中分馏提取的,广泛运用于工业与生活中,比如医用凡士林,面包切片机润滑油,强生婴儿油的主要成分也是它,不过请放心,这些都是经过严格检测分级才能在化妆品及食品中使用的。篇幅有限,矿物与化妆品就说到这了,但它们的关系只增不减,擦亮你的双眼看看,你抹的都是矿物!

矿物颜料,点“石”成画

在丰富多彩的颜料世界里,矿物一直是人类最早青睐的对象之一。从最早的

地质学生活中的矿物

生活中的矿物 地质学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成的各种奇观,最惊心动魄的是板块运动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最引人入胜的是那一块块化石后蕴藏的奇异故事,但是地质学中最贴近生活的则非矿物与岩石学莫属了。 大家都知道许多珠宝是矿石,但是大家了解自己身边都有什么样的矿物吗?爱美的女生可能要惊诧了,怎么化妆品里居然含有这些矿石?居然我们的食物里也有许多想不到的矿物?原来颜料是由这些矿物组成的…….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原来矿物在生活中有多么大的用处,联系它们的性质想想我们就会感叹各种矿物在生活中用得那是理所当然啊。 本文将会从以下四个方面讲述矿物与生活的故事: 1.矿物与化妆品 2.矿物颜料 3.矿物与食物及饰品 4.矿石岩石与建筑 读者莫急,看我如何从矿物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抽丝剥茧,理出一些头绪给您娓娓道来,一定能开启你发现的眼睛,于生活点点滴滴处体会地质学的奥妙,发现更多你身边的地质学。 你抹的是矿物? 粉底、唇膏、面膜……假若谈论这些,化妆品控们肯定能说的头头是道。滑石、云母、碧玺、蒙脱石……对于矿物爱好者,这些也已经为其熟知。可是,当化妆品遭遇矿物,这场奇妙的碰撞,你看清楚了吗? 每日涂涂抹抹的时候,你可曾想到深山老林里各种各样的石头?矿物和化妆品的联系,可以同人类爱美的历史一起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最早的化妆品发明者就是古埃及人,他们将香料和油脂混合起来涂抹身体,用于朝圣和尸体的防腐。绿色的孔雀石和蓝色的青金石也被他们磨成粉末,做成眼影用于打扮。(参见下一节:矿物颜料)从古至今,矿物成分一直就是化妆品的重要原料。 在化妆品中,最常用到的矿物原料就是滑石粉,细致研磨的滑石粉是粉底(图1)的主要原料之一。滑石一般呈纤维状或叶片状外观,手感十分柔软滑腻,它的质地极其柔软,添入化妆品中可以使质地更加细腻。除了化妆品,滑石粉也常常被用来作为婴儿爽身粉的主要原料。 图1 图2 滑石(图2)是一种常见的硅酸盐矿物,化学组成为Mg 3Si 4 O 10 (OH) 2 。在摩氏 硬度计中,滑石的硬度为1,是已知最软的矿物。滑石的颜色有白色、暗绿色、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作者: ————————————————————————————————日期: ?

地质学与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 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 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18.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19.沉积岩: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0.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营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21.围岩:因开挖地下硐室,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对稳定和变形可能产生影响的岩体。 22.侵入岩:是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23.深成岩:岩浆在地下深处(>3000米)缓慢冷却、凝固而生成的全晶质粗粒岩石。 24.浅成岩:又称半深成岩;介于深成岩与火山岩之间,具深成岩与熔岩中间结构的火成岩。 25.不整合: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26.角度不整合: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27.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但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 28.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 29.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30.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为失去其连续完整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31.断裂构造:岩石受力发生变形,最后是岩层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断裂,形成断裂构造。 32.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如果发生了明显的唯一,这种断裂构造叫断层。 33.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34.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从高处向低处移动的过程。 35.风化壳:风化的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 36.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 37.球状风化: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而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环形或椭球形。 38.差异风化: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节理状况不同的岩石共生在仪器,它们抵抗风化的能力不一致,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 39.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 40.河漫滩二元结构:上层为细砂、粘土等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粗砂、砾石等河床相冲积物的结构。 41.牛轭湖: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42.下切侵蚀:又称下蚀,即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结果是加深河床或钩床。 43.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上有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 44.向旁侵蚀:又称侧蚀,即河水冲刷河床两侧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 45.平衡剖面: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了平衡状态,河床的纵剖面将呈现一条圆滑均夷的曲线。 46.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 47.承压水:充满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48.矿物度:地下水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总量,称为总矿化度。以每升水所含克数(g/L)表示。 49.矿泉水: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矿泉水是在地层深部循环形成的。 50.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51.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52.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地下水。 53.岩石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54.可溶性岩石: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55.风沙流:含有沙粒运动的气流。 56.风积物:经过搬运在堆积的物质。 57.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结晶学与矿物学 顺口溜三首

结晶学与矿物学顺口溜三首 氧化物硅酸盐杂盐矿物要诀 李胜荣 2008年1月10日星期四 其一 氧化物矿物要诀 惰气离子最喜氧1), 四大家族硬比钢2)。 色素改性无常理3), 大球堆起三四方4)。 1)氧化物中金属阳离子主要为惰性气体型和近惰气型的过渡型离子。 2)氧化物最重要矿物有四个族,即,石英族、刚玉族、金红石族、尖晶石族。其次为黑钨矿族。硬度大于小钢刀是氧化物最重要鉴定特征。 3)氧化物中阳离子若为色素离子(过渡型),其颜色、光泽、透明度等性质均不同于由惰气型阳离子与氧组成的氧化物。氧化物解理多不发育,但有的矿物常见裂理,如刚玉之{0001}、磁铁矿之{111}等。 4)氧化物结构主要由大的氧构成紧密堆积,阳离子充填其空隙,以三方、四方、立方(等轴)对称为主。 其二

硅酸盐矿物要诀 岛环链层架如骨1), 铝硅同长非莫属2); 诸般酷若氧化物3), 个性张扬成粘土4)。 1)指硅氧四面体构成的岛状、环状、链状、层状、架状硅氧骨干。 5)指从岛状、环状、链状、层状到架状硅酸盐,四配位铝的量与硅同步增长,至架状硅酸盐时,则非有铝不称其为硅酸盐。 6)硅酸盐的阳离子组成、多种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与氧化物十分相似。 7)层状硅酸盐一组解理极完全,极易裂开成薄片状(张),粒度细小时则成粘土矿物,与氧化物颇不相同。其他许多硅酸盐蚀变后也易形成粘土矿物,如镁橄榄石蚀变为滑石、蛇纹石,辉石、角闪石蚀变为绿泥石,长石蚀变为叶蜡石、伊利石、高岭石等。 其三 杂盐矿物要诀 杂盐元素类最杂1), 均将离子筑晶格2); 玻璃软件常有理3), 水中成就水为煞4)。 1)杂盐中金属阳离子既有惰性气体型及过渡型,又有铜型。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试验指导书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实验指导书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009.1

实验一坡地地貌(2学时) 1.说明 滑坡是山坡后退的重要过程之一,灾害性地貌的一种。所给的滑坡实例是洒勒山,位于兰州市西南约6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陇西地区的一部分。附近出露的地层有:N2,微西倾的红色河湖相地层,以粘土层为主,夹薄层砂砾层;砂砾层含水,构成本区泉水来源。N2之上是Q1-3的黄土层,最厚可达百余米(图1) 1.界线 2.坡积黄土 3.砂砾石层(河床相) 4.亚粘土(湖相) 5.砂砾和冲积黄土 6.马兰黄土 7. 黄土(Q1-2)8.红色粘土(N2) T1-4 ---各级河流阶地P---河漫滩n1----河床n2-----人工河道 图1 那勒寺河洒勒山附近河谷剖面 洒勒山位于那勒寺河北岸,为东西向延伸的黄土梁,长3公里多。其北岸是近直线型缓坡,南岸是凹坡。那勒寺河河谷断续分布着4级基座阶地,,一级高3~5米,河漫滩高1~2米。山的南坡不稳定,有大小不等、新老不一的滑坡、崩塌体存在。 1983年3月7日17时46分,南坡突然发生滑坡(图2、3),历时仅20~55秒,起始滑动的最低点在二级阶地前缘附近,最高点在梁脊,瞬间几千万立方米的土体迅速滑落,使近3Km2范围内的四个村庄、道路、3000多亩农田和一座水库毁于顷刻之间。滑坡前一年多,梁脊出现裂隙,并不断扩大和增多。1983年2月以来,裂隙扩展加快,山泉变混,水窖变形,3月3日起感到地动,夜间听到如牛吼般的“山鸣”,鸡犬出现异常。于是,政府动员群众外迁。尽管如此,仍死亡220多人,损失财产数十万元。 图2 洒勒山滑坡剖面图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 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 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 对地质作用的认识 对地球的启蒙认识 中世纪的地质学 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 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 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 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 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 水成论和火成论 地质学体系的形成 灾变论和均变论 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 地层学和古生物学 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 动力地质学 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 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习题_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名次概念解释: 地貌、地貌的形态、地形线、地形面、地形点、谷中谷、地貌的基本形态、地貌的形态组合、地文期、现在地貌、古地貌、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气候期、天气与气候、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要对大小不同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的什么? 5.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6.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7.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8.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9.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0.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1.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1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1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第三章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及重力地貌 一、基本概念 风化壳、残积物、滚落、崩塌、倒石锥、滑坡、片流 二、问答题 1、风化壳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2、试述风化壳的类型与古气候的关系。 3、什么是古风化壳? 4、试对比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者的主要异同和关系。 5、试述风化作用与农业的关系。 6、不同气候带的风化壳有什么不同? 7、风化作用的地质、地貌意义。 8、根据什么指标来判定风化作用阶段? 9、试对比土壤与风化壳的区别。 10、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11、如何区别地滑阶地、泥流阶地与河流阶地? 12、崩塌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特征? 第四章陆地水流系统及其地貌 一、基本概念 侵蚀沟、坳谷、冲出锥、洪积扇、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侵蚀谷、构造谷、隘谷、障谷、峡谷、河漫滩河谷、裂点、牛轭湖、河流阶地、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冲积平原、逆向河、水系、河流袭夺、断头河 二、问答题 1、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 2、河谷的发育与新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 3、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 4、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 5、泥石流发生区有何地貌特征?它的形成条件与滑坡有何异同? 6、什么叫裂点?它的地貌意义有哪些? 7、河床相冲积物有哪些主要堆积类型? 8、当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时,冲积物的类型和结构是否随之变化?为什么? 9、河流阶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特征?并用图示? 10、研究阶地水文工程地质有何作用? 11、认识平原冲积物相特征的水文工程地质意义有哪些? 12、确定河流类型的地貌学意义是什么? 13、分析控制水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4、造成分水岭迁移与河流袭夺的主要内、外力地质作用因素有哪些?

《地质学与矿物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地质学基础是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讲授地球的构造、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质图等地质学基础知识。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程着重培养学生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肉眼鉴定矿物、岩石及判读地形地质图 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为后续“矿山地质学”等专业课程打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1)理解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 2)常见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主要鉴定特征 3)常见岩石的结构、构造和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 4)了解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的划分和地质年代表 5)岩层产状、各种地质构造(节理,断层,褶皱)的野外判别及描述方法 6)地形地质图的及其阅读 2.课程难点: 1)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理解 2)矿物中主要物理性质的理解和鉴定 3)地质构造的理解和野外识别 4)地形地质图中地层及各种地质构造的表现 3.能力培养要求: 熟练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熟悉肉眼鉴定矿物、岩石的方法和常见的岩石、矿物的鉴定特征。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方法,并能给出合理的地质解释;能够熟练阅读和使用地形地质图,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从事地质、采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 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课堂教学(22学时) 1.地壳及地质作用概述(4学时) 1.1 地球及地球的构造 1.2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1.3 地壳的物质组成 1.3 地质作用概述 2.矿物(2学时) 2.1 矿物的形态 2.2 矿物的物理性质

2.3 矿物的形成与共生(自学) 2.4 矿物的分类及鉴定 3.岩石(6学时) 3.1 岩浆岩 3.2 沉积岩 3.3 变质岩 4.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2学时) 4.1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4.2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 4.3 我国地史简述 5.地质构造(4学时) 5.1 岩层的产状及其测定 5.2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自学) 5.3 褶皱构造 5.4 断裂构造 5.5 地质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5.6 地质构造对矿山开采的影响(自学) 5.7 大地构造简介 6.地形地质图及其阅读(4学时) 6.1 地形图简介 6.2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用途 6.3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填绘过程简介 6.4 地形地质图的读图步骤 6.5 不同产状的岩层或地质界面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6 不同地质构造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7 地形地质剖面图及其绘制方法 实验教学(10学时) 1.矿物的物理性质及肉鉴定(2学时) 实验一自然元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的肉眼鉴定实验二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卤化物的肉眼鉴定 实验三硅酸盐矿物的肉眼鉴定 实验四其它含氧盐矿物的肉眼鉴定 2.常见岩石的肉眼鉴定(2学时) 实验五岩浆岩 实验六沉积岩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2017》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冰碛物具有( B ) A.颗粒磨圆度好 B.无层理 C.堆积物中含异源小 漂砾 D.细粒粒上保存有光面和擦痕 2.阿尔卑斯山北麓保存有( D ) A.玉木冰期 B.大理冰期 C.埃尔斯特冰期 D.大姑冰期 3.暗河沉积物( D ) A.无崩积、溶蚀残余粘土 B.的沉积相有规律变化 C.可塑造各种典型的河流地貌形态 D.没有二元结构4.地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 B )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 A. S,T,K B. Z,C-P,Q C.Z,P-T,Q D. O,K, E5.新构造运动是指( B ) A.新第三纪以来或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B.从第三纪开始至现在的构造运动 C.新第三纪 以来和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D.现在仍 在活动的构造运动 6.从河谷的横剖面看,河谷的组成要素有( D ) A.谷麓和谷肩 B.谷缘和谷肩 C.谷缘和谷坡 D.谷底和谷坡 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 C )A.地形坡度及 降水 B. 气候、温度、高度C.温度、 降水和地形 D. 地形起伏及温度高低 8.第四纪采用四分法,其年代界限分别是( C ) A. 0.8Ma,1Ma,12.5 万年,1万年 B. 1.7Ma,1Ma,12.5 万年,1万年 C. 2.5Ma,1Ma,12.5 万年,1万年

D. 3.5Ma,1Ma,12.5 万年,1万年 9.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 B ) A.中、高纬度高山区B.中、低纬度高山区 C.中、高纬度低山区D.中、低纬度低山区 10.阶地分为( C ) A.内叠阶地、上叠阶地 B.阶地前缘、阶地后缘 C.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D.阶面、阶坡11.第四纪最主要特点是( A ) A.人类出现 B.部分地壳活动 C.小规模的冰川活动 D.哺乳动物大量绝灭 1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 D ) A.地层及沉积物 B.生物及气候 C.新构造运动与地壳发展 D.以上全部 13.第四纪一词(Quaternary)是1829 年法国地质学家( B )所创。 A.阿杜努伊 B.德努瓦耶 C.莱伊尔 D.席姆佩尔 14.教材采用的第四纪下限的古地磁年龄依据是( A ) A.松山/高斯极性分界 B.吉尔伯特/高斯极性分界 C. 松山/布容极性分界 D.吉尔伯特/松山极性分界 15. 2014版国际地质年代表规定第四纪下限年龄为( B ) A.0.78Ma B.2.58Ma C. 1.806Ma D. 2.4Ma 16.冰川作用在砾石表面时形成( A ) A.新月形擦口 B. 纺锤状撞痕 C.砸痕 D.泥质胶结物 17.下图砾石概率分布曲线③2 成因属于(D ) A.河流 B. 洪流 C. 风力或海浪 D. 以上成因可能都有

结晶学与矿物学笔记

结晶学与矿物学笔记 一.【结晶学及其发展史】(第一章) 1.结晶学:结晶学也称为晶体学,是以晶体为研究对象、以晶体的对称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 2.简史:1669年,斯丹诺;面角守恒定律。1784.阿羽伊;整数定律。1809、魏斯;晶体的对称定律。1830、赫赛尔;32种对称型(点群)。1855、布拉维;14种布拉维格子。1867、加多林;32种对称型(点群)。1899、费德洛夫和圣夫利斯;230种空间群。1895、X射线。1909、劳埃;X射线对晶体的衍射及结构规律研究。1960~、布拉格父子;测定了大量晶体结构。1956~1960、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晶体结构的晶格像。1984、肖特曼等;发现准晶体,由此,“准晶体学”分支学科形成。 3.学科分支:晶体化学、晶体物理学、晶体结构学、晶体生长学。 4.意义:结晶学是矿物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许多学科的基础,而矿物学是整个地球科的基础,材料学是人类赖以进步的基石。故曰,结晶学是一门对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的文明起着基础作用的重要学科。 二.【晶体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上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也称格子构造)构成的固体物质。或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2.格子构造:晶体内部结构最基本的特征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即格子构造。 3.空间格子:表示晶体内部结构中质点周期性重复排列规律的几图形。 4.相当点:满足(1).点的内容相同,(2).点的周围环境相同的条件的点。 5.空间格子三要素:(1)结点,空间格子中的点,代表晶体结构中的相当点(2)行列.结点在直线上的排列即构成行列,空间格子中的任意两个结点联接起来就一条行列的方向行列中相邻结点间的距离称该行列的结点间距。(3).面网,结点在平面上的分布即构成面网,空间格子中任意两个相交的行列决定一个面网。一个面网上的结点分布定可以连接成一个一个的平行四边形。面网上单位面积内结点的密度称为面网密度。相互平行的面网,其密度必相同,且任意两个相邻面网间的垂直距离———面网间距也必相等。面网密度与面网间距成正比,即面网密度大的面网其面网间距亦大,反之亦然。 6.平行六面体:在三维空间上,空间格子可以划出的最小重复单位。在实际晶体结构中所划出的最小重复单位称晶包,其形状与大小取决于它的三条彼此相交的棱的长度. 7.近远程归规律:局部有序称为进程规律,整个结构范围内的有序称为远程规律。晶体两者兼备,非晶体只有近程规律,液体结构与非晶体相似,也只有近程规律,气体两者都无。 8.晶化与非晶化:由非晶体转化为晶体称晶化(脱玻化)。相反,晶体内部质点的规律排列遭破坏,而转化为非晶体的过程称非晶化。 9.准晶体:内部质点排列具有近程规律和远程规律,但没有平移周期,也不具有格子构造,介于晶体与非晶体中间的状态。 三.【晶体的性质】 1.自限性:指晶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自发的形成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性质。晶体的多面体形态是其格子构造在外形上的直接反映。 2.均一性:在同一晶体的不同部分,质点的分布一样,故其各个部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同,即晶体的均一性。非晶体也具有均一性,但非晶体不具有格子构造,其均一性是统计的、平均近似的均一,称统计均一性,而晶体具有格子构造,称结晶均一性。 3.异向性:同一格子构造中,在不同方向上质点排列一般是不一样的,故晶体的性质也随方向的同而有所差异,此则晶体的异向性。晶体多面的形态也是其异向性的一种表现。 4.对称性:在晶体外形上常有相等的晶面、晶棱和顶角重复出现,这种相同的性质在不同的方向或位置上有规律的重复就是对称性。对称性是晶体极其重要的性质,是晶体分类的基础。 5.最小内能性:在相同的热力学条件下,晶体与同种物质的非晶体、液体、气体相比较,其内能最小这就是

第四纪地貌学与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 1. 地貌: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 2.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3. 单面山:指一边极斜一边缓斜的山。 4. 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5. 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6. 水系:指某一干流及其支流的组合。 7. 猪背山:形成于岩层倾斜较大的单斜构造上的两坡较陡且近似等长的山脉。 8. 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急剧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 9. 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突起的 地形。 10. 分水岭:指河流之间把相邻两个水系分开的高地。 11. 流水作用: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 12. 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13. 风成作用:指风以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砂石对地表岩石、松散沉积物的破坏作用。 14. 风化壳: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 二、简述题 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①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矿产资源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和灾害、农业生产。(可以少写几个方面) ②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2.简述崩塌形成的条件 1)地形条件:坡度陡和坡底相对高度较高。 2)地质条件:岩石中存在节理、断层、地层倾斜和岩性脆弱 3)气候条件:湿冷的气候可使加速岩石风化破碎,加快坡底坍塌形成的时间。

结晶学与矿物学名词解释

结矿名词解释 1、晶体:具有格子状构造的固体 2、矿物:指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天然单质与化合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就是构成岩石与矿石的基本单元 3、矿物学:就是研究矿物的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外表形态、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并阐明地壳中矿物的形成与变化历史,探讨其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实际用途的科学 4、相当点(晶体结构中的相当点):晶体结构中性质相同、环境相同的几何点。 5、空间格子:由相当点构成的几何图形。 6、网面密度:面网上单位面积的结点数目。 7、网面间距:互相平行的相邻两网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8、晶格的均一性与异向性: 同一晶体的各个部分质点的分布相同,故性质相同就是晶体的均一性;同一晶体的不同方向上质点的排列一般不同,故晶体的性质也随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就就是晶格的异向性。 9、科塞尔原理:晶体生长过程中,晶面(晶体的最外层面网)就是平行向外推移生长的。 10、布拉维法则:实际晶体的晶面就是那些网面密度大的晶面。 11、面角恒等定律:成分与结构相同的晶体,其对应晶面间夹角恒等。 12、歪晶:晶体生长时,受外界条件影响而不能按其格子状构造生长,从而形成的偏离理想形态的晶形。 13、晶体的带状构造:晶体的断面上有时可见到的因成分与物理性质差异而表现出来的互相平行的条带,它就是晶体生长的科塞尔原理的证据。 14、生长锥:晶体由小长大,许多晶面向外平行推移的轨迹所形成的以晶体中心为顶点的锥状体。 15、非晶质体:内部质点不作格子状排列的物质。 16、晶胞与平行六面体:由三对平行而且相等的面构成的多面体称为平行六面体,它就是空间格子的最小单位。而在实际晶体结构中这样划分出来的最小单位就就是晶胞。 17、面角:指晶面法线之间的夹角。 18、晶面的极距角(ρ)与晶面的方位角(φ):它们就是在晶体的球面投影中,确定晶面的球面投影点(极点)位置的球面坐标。投影轴与晶面法线之间的夹角,即极点与北极N 之间的弧角称为晶面的极距角(ρ),而包含该晶面法线的子午面与零度子午面之间的夹角则称为晶面的方位角(φ)。 19、基圆:投影球与投影面(通过球心的水平面)相交的大圆,它相当于地球的赤道。 20、对称:指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 21、对称要素与对称操作:欲使晶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所进行的操作称为对称操作,在进行对称操作时所应用的辅助几何要素则称为对称要素。 22、对称面(P):就是通过晶体中心的一个假想的平面,它将晶体平分为互为镜像的两个相等部分,相应的对称操作为对此平面的反映。 23、对称轴(Ln):就是通过晶体中心的一根假想的直线,当晶体围绕此直线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可使相等部分重复,旋转一周重复的次数称为轴次(n),重复时所旋转的最小角度称为基转角(α),二者之间关系为n=360°/α 24、对称中心(C):对称中心就是一个假想的的点,通过此点作任意直线,在此直线上距对称中心等距离的两端有对应的点。 25、旋转反伸轴(Lin):围绕一假想直线,旋转一定角度后,再对此直线上的一个点进行反伸,可使相等部分重复,则此直线为旋转反伸轴。旋转反伸轴常用的就是Li4与Li6。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是通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特点: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 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地 球地表形态。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 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特别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 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 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 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研究方法: 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 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活动构造: 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现代正 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间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 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 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4、研究方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 铁路。 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2、第四纪资源的开发利用;3 、工程 建筑; 4、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 5、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密切 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 识别标志: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 界面等)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由沉积盆地的水平岩层经构造上升受剥蚀形成。(图ppt02第3页)演化过程:1、地壳上升形成构造高原;2、在高原边缘外力剥蚀,形成构造阶地;3、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4)成因多样(5)不同程度地风化(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4. 地质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5.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①砾石,②砂和粘土 B.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 C.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 D.产状 E.沉积体形状 (2)地貌标志 A.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积扇等… B.间接地貌标志 (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 B、无机气候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概率积累曲线(细切点、粗切点)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6.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 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7.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 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包括 准平原、山麓面、刻蚀平原) 8.猪背岭:倾斜坡角度为40~45°的单面山 9.地貌的年代: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

结晶学与矿物学名词解释

1.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而形成格子构造的固体。相应地,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物质,称为结晶质。 2.面角守恒定律:同种物质的所有晶体,其对应晶面的夹角恒等 3.类质同象与同质多象 类质同象:晶体结构中某种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被其他类似的质点所代替,仅晶格常数发生不大的变化,而结构型式并不改变的现象,如菱锰矿中的镁被铁代替,结构形式不变同质多象:同种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不同结构的晶体的现象。如CaCO3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形成方解石和文石 4.双晶与平行连生 双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种晶体,其结晶学取向彼此呈现为一定对称关系的 规则连生体。 平行连生:由若干个同种的单晶体,按所有对应的结晶方向(包括各个对应的结晶轴、对称要素、晶面以及晶棱方向)全都相互平行的关系而组成的连生体。平行连生也称平行连晶。如萤石立方体的平行连生 5、空间格子、点群与空间群 空间格子:表示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做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规律的几何图形点群:晶体外部对称要素的组合。(对称型)32种空间群:晶体内部结构所有对称要素的组合。230种 6.解理:矿物晶体在受力作用时,沿一定结晶学方向破裂成一序列光滑平面的固有特性称为解理。这些平面称解理面。如方铅矿的立方体完全解理 7.单形:由对称要素联系起来的一组晶面的总合.如四方柱 结晶单形:不仅考虑几何形态,还考虑其对称性的46种单形。 几何单形:如果将形状相同的归为一个单形,几何形态上不同的单形有47种 一般形,特殊形;凡是单形晶面处在特殊位置,即晶面垂直或平行于任何对称要素,或者与相同的对称要素以等角相交,这种单形被称为特殊形;反之,单形晶面处于一般位置,即不与任何对称要素垂直或平行,这种单形称为一般形。 一般形的形号都为{ hkl }或{ hkil }。每个对称型只有一个一般形。属于同一对称型的晶体归为一个晶类,晶类的名称以一般形来命名。一般形的原始晶面位置都在最小重复单位的内部 开形、闭形;根据单形的晶面是否可以自相闭合来划分。凡是单形的晶面不能封闭一定空间者称开形,例如各种面、柱、单锥等等;反之,凡是单形晶面可以封闭一定空间者,称为闭形,例如各种双锥、面体和等轴晶系的全部单形等等。左形、右形;互为镜像,但不能借助于旋转或反伸操作使之重合的两个图形。左形与右形不仅针对几何单形而言,也针对结晶单形的,有的单形在几何形态上看不出左右形,但内部结构的对称性可以有左右形之分。凡是属于只有对称轴,无对称面和对称中心的对称型的晶体,不管几何形态如何,其晶体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都有左右形之分。 正形、负形;取向不同的两个相同单形,相互之间能够借助于旋转操作彼此重合。例如:五角十二面体、四面体. 定型、变形:一种单形其晶面间的角度为恒定者,称定形;反之,称变形。凡单形符号为数字的,一定是定形,凡单形符号是字母的,一定是变形。属于定形者有:单面、平行双面、三方柱、四方柱、六方柱、四面体、立方体、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九种单形,其余都为变形。

地质学类专业及院校介绍

地质学类专业及院校介绍 主干学科:地质学 主要课程: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 专业概况 教学实践 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在课程内安排。野外地质的认识实习、区域地质测量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12周。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就业方向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资源开发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开设院校 [广东]中山大学[上海]同济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山东]中国海洋大学 [四川]成都理工大学[甘肃]兰州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广西]桂林工学院

地质与地貌学试卷、习题及答案

地质与地貌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风化壳 2.地下水 3.石灰岩 4.断层三角面山 5.洪积扇 二、填空题(共15分) 1.百望山的岩性主要为()和();十渡峰丛地貌的岩性为();周口店采石场的岩性为()。(2分) 2.黄土中多层埋藏古土壤的存在常标志着(),说明在黄土沉积的漫长时期内气候有多次()的变化。(1.5分)3.下列各符号为地层代号,请写出各代号的中文名称:J2(),J x(), Q3(),Q b()。(1分) 4.地质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有长期持续缓慢进行的,如()、()、()等,有短暂而猛烈的,如()、()、()等。(2分) 5.岩层产状160?∠30?中,160?和30?分别表示岩层的()和()。(1分)6.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四个。(2分)7.根据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把三角洲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分) 8.冲积平原是指()。(1.5分)9.根据河流阶地的构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1.5分) 10.全球地震分布具有规律性,主要集中在3个带,分别是()、 ()和()。(1.5分) 三、选择题(前10题单选,后10题多选,共20分,) 1.安山岩的矿物成分相似于()。 A、花岗岩 B、辉长岩 C、橄榄岩 D、闪长岩 2.在下列几种岩石中:玄武岩、安山岩、花岗闪长岩、砂岩、页岩、片麻岩、石灰岩、石英岩,属于沉积岩的是(); A、花岗闪长岩、玄武岩、页岩、 B、石灰岩、页岩、砂岩 C、片麻岩、花岗闪长岩 D、玄武岩、安山岩、石英岩 3.河漫滩形成于河流的() A、凸岸 B、凹岸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概述 1、地质学是关于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发展历史、演 变规律和服务与生产实践的科学。 2、利用重力异常研究地质情况,必须对实测重力值进行校正,即必须清除各种因素对实测 值的影响。这种校正称为布格校正,布格校正后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差称为布格异常。 在年常温层以下,地温随深度而增加,此增温规律可以用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表示。 地热增温级——是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 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即每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单位是℃/100m。 3、地热流所带出的热能是很分散的,目前只有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的地热能,才能 当作资源看待。在这样的地方称为地热异常区。 4、地球内部结构 第二章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1、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组成地球的物质不断在变化和重新组合,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也不断在改造和演变。地球的这种不断的变化,是和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密切相关的。我们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2、地质年代的建立:为了反映地球发展的历史和阶段及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需有一世界统一的时间系统——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分为两类:相对地质年代(先后顺序)和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测年)。 相对地质年代(relative age): 根据生物界的发展和演化,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借以展示时间的先后关系。 相对地质年代只表示新老顺序, 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也不表示绝对的年龄。 同位素地质年代(isotopic age): 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计算岩石形成的年龄。同位素地质年代可以表示岩石的绝对的年龄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依据 ①地层层序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②生物演化规律:低等→高等;简单→复杂;不可逆;生物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