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概述

1、地质学是关于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发展历史、演

变规律和服务与生产实践的科学。

2、利用重力异常研究地质情况,必须对实测重力值进行校正,即必须清除各种因素对实测

值的影响。这种校正称为布格校正,布格校正后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差称为布格异常。

在年常温层以下,地温随深度而增加,此增温规律可以用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表示。

地热增温级——是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

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即每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单位是℃/100m。

3、地热流所带出的热能是很分散的,目前只有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的地热能,才能

当作资源看待。在这样的地方称为地热异常区。

4、地球内部结构

第二章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1、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组成地球的物质不断在变化和重新组合,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也不断在改造和演变。地球的这种不断的变化,是和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密切相关的。我们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2、地质年代的建立:为了反映地球发展的历史和阶段及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需有一世界统一的时间系统——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分为两类:相对地质年代(先后顺序)和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测年)。

相对地质年代(relative age): 根据生物界的发展和演化,把整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借以展示时间的先后关系。

相对地质年代只表示新老顺序, 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也不表示绝对的年龄。

同位素地质年代(isotopic age): 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计算岩石形成的年龄。同位素地质年代可以表示岩石的绝对的年龄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依据

①地层层序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②生物演化规律:低等→高等;简单→复杂;不可逆;生物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

高级不断发展,年代越老的地层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所含生物越进步、越高级。同一地区,相同时期的地层化石类型和组合应相同,不同时期的则不同。

③地层切割律: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

口诀: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第三章矿物

1、矿物----是由天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机构的无机固体物质。

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和一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矿石的基本单元,是组成地壳的物质单位。

2、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称造岩矿物。它们共占地壳重量的99%。各种矿物都具有一定的外表特征——形态和物理性质,可以作为鉴别矿物的依据。

3、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化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4单质矿物基本上是由一种自然元素组成的,如金、石墨、金刚石等。这样的矿物数量不多。

化合物自然界的矿物绝大多数都是化合物,但化合物是多种多样的

5、所谓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晶体中某些质点(原子、离子、络阴离子或分子等)被性质相近的其他质点相互置换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

互相顶替的条件是:离子半径相差不大,离子电荷符号相同,电价相同。

书写方法:具有类质同像的矿物分子式,一般将类质同像互相置换的元素用括号括在一起,中间用逗号分开,把含量高的放在前边。络阴离子团用方括号括起来。

如:橄榄石是(Mg,Fe)2[SiO4],

黑钨矿是(Fe,Mn)[WO4],

有时也可不加括号,写成一般化学式。

6、矿物的光学性质:

(1)颜色是某一波长的电磁波作用于人眼的视觉反应。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反射的效应。

矿物色分类:

自色矿物本身的颜色

他色矿物中混入物引起的颜色

假色光的干涉引起的颜色

(2)条痕是指矿物粉未的颜色。条痕色是矿物的重要鉴定特征。条痕能突出自色,减弱它色,消除假色,是鉴定不透明矿物的重要依据。条痕色是在白色素瓷板上磨划而得到的。在白色釉瓷板上磨划得到的则称为研磨条痕。

(3)在矿物学中,矿物的透明度是指矿物薄片在厚度为0.003mm时的透光程度为标准。矿物的透明度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级。

(4)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称为光泽

矿物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非金属色金属颜色

透明度透明半

不透明

条痕色无色、

白色彩

暗彩

灰黑色、

黑色

光泽玻璃光

泽金刚光

半金

属光

5、矿物的力学性质

(1)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的固有性质,称为解理。

极完全解理极易裂成薄片如云母

完全解理不易成薄片,解理面平整光滑如方解石

中等解理解理面较平整,但不光滑如角闪石

不完全解理难于形成平的解理面如橄榄石

极不完全解理不形成解理如石英、黄铁矿

矿物受力后形成方向不定、不规则的裂开面,称为断口。

断口出现的程度与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

根据断口的形状,可以分为: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平坦状断口等。其中最常见的为在石英、火山玻璃上出现的具同心圆纹的贝壳状断口。一些自然金属矿物常出现尖锐的锯齿状断口。

(2)物体抵抗外来某种机械作用(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由于测试的方法不同,硬度的类型也不同。矿物学上常用的是摩氏硬度和显微硬度。

摩氏硬度:为刻划硬度,属相对硬度。以10种矿物的硬度为标准分为十级。

1 滑石、

2 石膏、

3 方解石、

4 萤石、

5 磷灰石

6正长石、7 石英、8 黄玉、9 刚玉、10金刚石

(3)矿物的比重指矿物的重量与4℃时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比。

(4)脆性是指矿物受力后容易破碎,不能弯曲,用刀刻划时产生粉末。

延展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塑性变形的特性,如受锤后易变成薄片。

(5)矿物的弹性和挠性指矿物的薄片在受力后发生的变形特征。

矿物的薄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若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则具有弹性;不能恢复原状则具有挠性。

6、矿物分类

矿物分类的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是: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类型分为5大类:

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矿物、含氧盐矿物根据阴离子或络阴离子还可把大类再分为若干类,

7、了解常见矿物性质与鉴定

第三章岩浆岩

1、岩石:自然(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由其他岩石碎屑所

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2、岩浆: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1、岩石是自然(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由其他岩石碎屑所组成的固体

集合体。有些岩石是由一种矿物组成,但大多数的岩石是由几种矿物组成的。根据成因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岩浆: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

熔融体。我们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根据岩浆中SiO2的相对含量,可以把岩浆分为:

酸性岩浆(SiO2>65%);

中性岩浆(52—65%);

基性岩浆(45—52%);

超基性岩浆(<45%)。

4、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这种岩浆活动称侵入作用。

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深成岩;在浅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浅成岩。二者统称侵入岩。

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这种活动称喷出作用(火山活动)。喷出地表的岩浆在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称喷出岩(又称火山岩或熔岩)。

5、火山活动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意火山活动的现象。根据火山活动情况一般分为:

(1)、活火山——现在尚在活动或周期性不断活动的火山;

(2)、休眠火山——有史以来曾经活动,但长期以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火山;

(3)、死火山——史前曾经喷发,但有史以来未活动的火山。

这种分类方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6、火山构造: 火山通道.火山锥.火山口等。

7、火山喷发物的性质、内容和过程,因不同火山或虽同一火山而喷发时间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不可一概而论。火山喷发物概述如下:

(一)气体喷发物(火山气体)

(二)固体喷发物(火山碎屑物质)

(三)液体喷发物(熔浆)

8、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后者又有爆烈、宁静等

9、岩浆岩产状:

喷出岩产状:熔岩锥、熔岩流、熔岩被

浅成岩产状:岩床、岩盘、岩墙和岩脉

深成岩产状:岩基、岩株。

10、鲍文反应序列

纵行表示从高温到低温矿物结晶的顺序;

横行表示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矿物的共生组合规律。

鲍文所揭示的岩浆演化过程包括两个并行的演化系列:一个为浅色矿物的斜长石连续反应系列,是连续的类质同象过程;另一个是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

随着温度的下降两个系列结合成单一的不连续反应系列

11、岩浆岩的结构

12、结构——指组成岩石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的相互关系。按不同分类方式可分为一下几类:

(一)结晶程度

指岩石中矿物是全部结晶或部分结晶而言(图3-25)。据此可以分为:

1.全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全部结晶,如花岗岩。

2.半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部分结晶,部分为玻璃质,如流纹岩。

3.玻璃质(非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成分全未结晶,即全部为玻璃质,如黑曜岩。(二)晶粒大小

按照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分为:

1.显晶质结构

用肉眼或放大镜即可看出晶体颗粒。又可分为:

粗粒结构——晶粒直径大于5mm;

中粒结构——晶粒直径1—5mm;

细粒结构——晶粒直径0.1—1mm.

2.隐晶质结构晶粒小于0.1mm,岩石呈致密状,矿物颗粒用显微镜才能辨别。

(三)晶粒相对大小

按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可以分为:

1.等粒结构又称粒状结构。是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的粒径大致相等的结构。常见于深成岩中。

2.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为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质,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一般是斑晶结晶较早,晶形较好,而基质部分结晶较晚。

3.似斑状结构类似斑状结构,但斑晶更为粗大(可超过1cm),而基质则多为中、粗粒显晶质结构。

(四)晶粒形状

按岩石中矿物晶体形状发育程度,可以分为

1.自形晶晶体发育成应有的形状。

2.半形晶晶体只发育成应有晶形的一部分。

3.他形晶晶体不能发育成应有的形状,而是决定于相邻晶体所遗留的空间形状,因此常是不规则的。

12、岩浆岩的构造

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特征。

1、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方向,不具任何特殊形象的均匀块体,如花岗岩。

2、斑杂构造:不同组成部分的成分、颜色、结构等差异明显,显杂乱斑块状。

3、气孔构造熔浆喷出地表,大量气体从中迅速逸出而形成的圆形或管状孔洞构造。

杏仁构造岩石中的气孔被以后的矿物质所填充,形似杏仁,称杏仁构造

4、流动构造岩浆在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包括流线构造和流面构造。

5、流纹构造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或拉长气孔等定向排列所形成的构造

6、节理构造:岩石中出现规则的破裂面:喷出岩常见断面呈六边形的柱状节理,中酸性侵入岩常见三组近垂直的节理。

7、枕状构造:由枕状或椭球状熔岩团快冷却后堆积而成。

13、

1、横坐标按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排列,自左至右依次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暗色矿物含量逐渐减少,而浅色矿物逐渐增多,故岩石颜色逐渐由深变浅,而岩石比重逐渐由大变小。

2、纵坐标按岩石产状排列,依次是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同时分别列出各类岩石的主要结构和构造。因为它们能指示岩石的生成条件,从而使分类具有成因的意义。

3、同一纵行的岩石,成分相同,故属于一个岩类;只是由于产状、结构、构造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名称。同一横行的岩石,其产状、结构和构造基本相同,而岩类各异。

第四章、沉积岩

1、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外力作用支配下,形成于地表附近的自然历史产物。各种沉积岩都毫无例外地记录下来沉积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因此,沉积岩是重塑地球历史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经历以下四个互相衔接的阶段:

(1.)先成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阶段;

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风化作用是一切外力作用的开端,岩石遭受风化之后,给风、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

海洋等外动力对岩石的破坏提供了物质条件。各种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总称为剥蚀作用。

剥蚀作用包括:风的吹蚀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潜蚀作用、海水的海蚀作用和冰川的冰蚀作用等。但从剥蚀作用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机械的剥蚀作用和化学的剥蚀作用两种方式。

(2.)搬运作用阶段;

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搬运方式有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两种。碎屑物质多以机械搬运为主;而胶体和溶解物质则以胶体溶液及真溶液形式进行搬运。

(3.)沉积作用阶段;

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水体流速或风速变慢、冰川融化以及其他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搬运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被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4.)成岩作用阶段;

这种由松散沉积物变为坚固岩石的作用叫做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压固作用:上覆沉积物的自重是沉积物的空隙减少、变小,水分被挤出,厚度减小、变硬的成岩过程。

②胶结作用:某些化学物质填充到沉积物的粒间空隙胶结固化沉积物,使其成为坚固岩石。

③重结晶作用:非晶质或结晶细微的沉积物因环境改变,发生重结晶,或使晶粒长大加粗的作用。

④新矿物的形成: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发生溶解或发生其他化学变化,使化学成分重新组合变成新矿物。

3、沉积岩的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是指沉积岩组成物质的形状、大小和结晶程度。它又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这些结构是把沉积岩划分为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和生物化学岩类的重要依据。

(一)碎屑结构

母岩风化和剥蚀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胶结而成的岩石叫碎屑岩。碎屑岩的结构叫碎屑结构。

碎屑结构通常由两部分物质组成,即碎屑物质和胶结物质v

(二)泥质结构

泥质结构—指由极细小的粘土质点所组成的比较致密、均一和质地较软的结构类型。(三)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由各种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沉淀而成的沉积岩常具有化学结构。如某种化学成分沉淀后,在一定条件下常同时结晶,形成等粒他形结构。

(四)火山碎屑结构:是火山碎屑岩类所具有的结构

4、沉积岩的构造

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或在沉积岩形成后的各种作用影响下,使其各种物质成分形成特有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称为沉积岩的构造。它不仅构成沉积岩的重要宏观特征,而且还可据以恢复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构造分类见书上表2-8,53页,

5、

第五章、变质岩

1、是先存岩石在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或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的影响,发生物质成

分(化学、矿物)结构和构造变化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由岩浆岩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称副变质岩。

2、岩石变质的因素:主要是岩石所处环境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的改变

3、(1)、物理条件:主要指温度和压力(定向压力、静压力);

4、(2)、化学条件:主要指从岩浆中析出的气体和热液。

5、变质岩的形成:

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

变质结晶作用metacrystallization

交代作用metasomatism

变质分异作用metamorphic differentiation

变形和碎裂deformation and crush

6、变质岩和岩浆岩相比,一般讲二者虽都具结晶结构,但前者往往具有典型的变质矿物,且有些具有片理构造,而后者则无。

7、变质岩和沉积岩相比,其区别更加明显,后者具层理构造,常含有生物化石,而前者则无。另外,在沉积岩中除去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外,一般不具结晶粒状结构,而变质岩则大部分是重结晶的岩石。

8、5、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红柱石、阳起石、透闪石、滑石、硅灰石、蛇纹石、石墨等。这些矿物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矿物,可以作为鉴别变质岩的标志矿物。

9、6、变质岩的结构

(1)变质岩是原岩重结晶而成的岩石,具有结晶质结构,这种结构统称为变晶结构。

晶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状变晶结构

(2)碎裂结构又称压碎结构。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其中矿物颗粒破碎,形成外形不规则的带棱角的碎屑,碎屑边缘常呈锯齿状,并常有裂隙及扭曲变形等现象。它是动力变质岩常有的一种结构。

(3)变余结构指变质岩中残留的原来岩石的结构,如变余斑状结构、变余砾状结构等。根据这种结构可以帮助恢复变质前是哪种岩石。

此外,还有其它结构,如交代结构、糜棱结构。

7、变质岩的构造

一)变余构造

又称残留构造,为变质作用后保留下来的原岩构造。特别是在浅变质岩中可以见到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变余波痕构造等,这些构造是恢复原岩和产状的重要标志。

(二)变成构造

指通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新构造。其中包括斑点构造(在变质作用的初始阶段,某些易重结晶、重组合的组分形成雏晶并聚集在一起,形成与周围颜色不一致的斑点,即构成斑点构造。)、片理构造(指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有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颗粒无定向排列所表现的均一构造。如有一部分大理岩、石英岩等具此构造。)

8、变质作用类型及常见变质岩

接触变质作用:由于岩浆侵入时的高温和从岩浆中分出的溶液引起接触带围岩发生变化的变质作用。

①接触热变质作用:岩石受热后发生矿物的重结晶、脱水、脱碳以及物质成分的重组,形成新矿物与变晶结构,变质过程不发生交代作用,变质前后岩石的化学成分无明显改变。常见变质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②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从岩浆中分泌的发挥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典型的为矽卡岩。

2)区域变质作用:在广大范围内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麻粒岩等。

3)混合岩化作用: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一种过渡性成岩作用,由于地壳深处热流上升形成的热液和局部岩石重熔后形成的岩浆,随区域变质岩的裂隙或片理渗透、交代、贯入到变质岩中所形成类似于岩浆结晶的岩石的大规模变质作用。混合花岗岩典型代表岩石。4)动力变质作用: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在强定向压力作用下,使岩石发生变形、破碎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作用。代表岩石为糜棱岩。

第六章、地质构造

1、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海底增生(扩大)和消亡也属于构造运动;狭义的地壳运动,主要指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隆起、拗陷和形成各种构造形态的运动;从以上概念看,构造运动与地壳运动两个概念大体相当。

2、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称为构造变动。

3、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1)构造运动的方向性,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大致可分为两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2)普遍性和永恒性

(3)非匀速性

(4)运动幅度和规模的差异性

(5)周期性和阶段性

5、地层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是指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表明该两套地层是连续沉积而成的。在其沉积期,该地区构造运动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升的状态。

(2)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触又称平行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分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面,或称为剥蚀面。剥蚀面的产状与相邻的上、下地层的产状平行。假整合接触表示较老的地层形成以后,地壳曾均衡上升,使该地层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

随后地壳再均衡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接受沉积,形成上覆较新的地层。

(3)角度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的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不整合接触表示较老的地层形成后,因受强烈的构造作用而褶皱隆起并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沉积,形成上覆的较新地层。

(4)侵入接触:是侵入体与被侵入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的主要标志是: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限常呈不规则状。侵入接触的存在说明该地区曾经发生过构造作用,因而引起了岩浆的侵入,形成侵入体,侵入体的年代晚于被侵入围岩的年代。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是指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最早堆积的主要是该侵入体被剥蚀而成的碎屑物(包括侵入岩的碎屑,及因侵入体风化后所分离而成的长石、石英等矿物)。该类型接触关系表明,侵入体形成后,地壳曾经上升并遭受过剥蚀,侵入体上面的围岩以及侵入体上部均被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的地层。该侵入体的年龄大于其上覆岩层的年龄。

6、岩层产状要素

指确定岩层产状的三个数值,即走向、倾向和倾角(图)。

(1.)走向

岩层层面与任一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也就是同一层面上等高两点的连线;走向线两端水平延伸的方向称岩层的走向,彼此相差180°。

(2.)倾向

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线,它表示岩层的最大坡度;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示的方向称岩层的倾向,又叫真倾向,真倾向只有一个,倾向表示岩层向哪个方向倾斜。

(3.)倾角

层面上的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倾角,又称真倾角;倾角的大小表示岩层的倾斜程度。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视倾角。真倾角只有一个,而视倾角可有无数个,任何一个视倾角都小于该层面的真倾角

7、褶皱的概念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图)。褶皱的规模可大可小。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图);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1.任何具有面状构造的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如果岩层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外侧较新,即为背斜-核老翼新

2. 任何具有面状构造的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如果岩层向下凹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

代较新,向两翼一次变老,即为向斜-核心翼老。

8、褶曲要素

1.核--褶曲出露最中心部分的岩层叫核。

2.翼--指褶曲核部两翼的岩层。两翼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叫翼角。

3.轴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的对称面。

4、枢纽-----褶曲岩层的同一层面与轴面相交的线,叫枢纽。枢纽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波状起伏的。

5、轴----指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图)。因此,轴永远是水平的。它可以是水平的直线或水平的曲线。轴向代表褶曲延伸的方向,轴的长度可以反映褶曲的规模。

6、转折端----褶曲两翼会合的部分,即从褶曲的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部分。它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一段曲线。这种形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褶曲的强度或岩石的强度。

7、翼间角——褶皱两翼的交角。顶角与翼角成反比,顶角大小反映褶皱的强度,越大,褶皱越弱。

9、褶皱常见分类为:背斜,向斜。

10、褶皱的野外判别方法以及褶皱形成年代:

①地形高低不是判别背斜、向斜的标志:变形之初:向斜成谷;背斜成山,较长时间剥蚀后: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种地形高低与褶皱形态凹凸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

②岩层的倾斜状况也不是判别背斜向斜的重要标志:由于倒转褶皱、同斜褶皱和平卧褶皱的两翼岩层是向一个方向倾斜的,如果单纯从侧向看,容易误将这些褶皱当成单斜;

③褶皱存在的标志是沿倾斜方向上相同年代的岩层对称式重复出现,背斜呈现核老而翼新,向斜呈现核新而翼老的状态。

④褶皱形成的时间:褶皱体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未褶皱体的最老地层形成之前。

11、节理——在地质作用下,岩块发生一系列规则的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并没有发生明

显位移,此破裂称为节理。

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两类:非构造节理和构造节理。具体分类见ppt

12、断层--是指岩层或岩体在受力发生断裂变形时,断裂两侧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13、断层要素

14、断层分类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叫正断层(图7-72)。断层面的倾角一般较陡,多在45°以上。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叫逆断层

指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断层,又叫平移断层

15、断层是在一定的地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把断层分为张性、压性、扭性、张性兼扭性(张扭)、压性兼扭性(压扭)等五种。

16、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其两侧为上升盘,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地堑(图7-86)。组成地堑的断层在地表一般表现为正断层。

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其两侧为下降盘,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地垒(图7-90)。造成地垒的断层一般是正断层,但也可能是逆断层。地垒构造往往形成块状山地。

17、野外识别断层的标志:

①擦痕、摩擦镜面和阶步

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为擦痕;平行而光亮的表面为摩擦镜面;断层面上存在的垂直于擦痕方向的小陡坎,是陡坡与缓坡的过渡,为陡坎。都是岩块运动是受到阻力而产生的,都是断层发生滑动的证据。

②拖曳褶皱:断层两侧岩层受断层错动的影响发生一些变薄和变弯曲的褶皱;

③断层角砾岩和磨砾岩:断层两侧的岩石在断裂时被破碎,碎块经交接而成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都是可以识别断层存在的标志。

④断层泥:断层两侧岩石因断裂作用,先破碎后碾磨会形成泥状物质。

⑤密集节理:断层面的发育两侧存在先存的节理,近断层处密集,离开断层后变稀以致消失。

⑥地质体的错断:断层处会出现岩层、矿层等地质体沿断层能走向的突然错断。

⑦地层的重复与缺失:走向断层会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层重复出现或者缺失。

⑧断层崖、断层三角面以及断层悬谷是断层活动的证据。

⑨泉水出露及矿化现象:断层是地下水或矿液的通道,所以沿断层延伸地带能见到泉水出露或者矿化现象

18、判断断层发生的年代

断层发生的年代晚于被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的年代,早于覆盖在断层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层的年代

第七章、地震

1、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称为地震。一般地震指自然作用产生的震动,它主要是岩石圈内

能量积累和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

2、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

震源深度。地震按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深度0—70km;中源地震——深度

70—300km;深源地震——深度超过300km,

3、地震按成因分成三种:

(1)成因分为: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

(2)震源深度分类:①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300~700km);②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300km);③浅源地震(震源深度<70km)。

(3)震级大小分类:①微震(<3级)、②弱震(3~4.5级)、③中强震(4.5~6级)、④强震(>6级)。

(4)震中距分类:地方震:,近震:,远震:。

(5)发震时代分类:①现代地震、②历史地震、③古地震。

(1)构造地震是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全球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

构造地震的特点是: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

(2)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直接以及间接导致的地震;

(3)陷落地震:由地表塌陷引发的地震。

5、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它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相关。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经过计算求出的,它是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由于每次地震所积蓄的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地震的震级也不会无限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6、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一样。

7、地震预报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地震发生的震中、时间、震级。

地震预报可分为:长期预报(预报10年或更长期的地震活动情况);中期预报(预报数年内的地震活动情况);短期预报(预报几天到半个月内将要发生的地震);临震警报(预报24小时或几小时内即将发生的地震)。

8、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

9、地震灾害特点:

(1)、突发性和破坏性;(2)、难以预测性;(3)、社会影响大;(4)、持续时间长;(5)、一定的周期性;(6)、诱发次生灾害。

考试题型:

一、填空,每题一分,共20个

二、名词解释,每题三分,共18分

三、选择,每题一分,共10个

四、读图题,每空一分,共10(9)分

五、简答题,共27(8)分,4道题

六、论述题15(12)分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 (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 (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 (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环境与地质环境 ?环境的概念 广义:系统以外的事物,也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研究主体即系统而言的。 狭义: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内涵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事物或物质条件。?地质环境的概念 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地质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时空结构:P18(了解) 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系统演化的基本概念 针对系统整体而言的,是系统整体结构、功能随时间的推移有别于先前的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是系统内部质的改变。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 (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 (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 (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1)稳定阶段 (2)失稳阶段 (3)稳定态重建阶段 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由地质作用引发的,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现象和过程,通称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普通地质学或工程地质期中总结背记

《普通地质学》期中总结第一稿 第一章绪论 地质学研究对象 1.地球由固体地球和覆盖其上的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构成。 2.固体地球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层圈。 3.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合成岩石圈。 地质学的任务 1.指导人们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 2.有效地指导抵御自然灾害 3.研究地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组成地球的物质 2.物质的组成方式、形成、演化与分布 3.地球的历史 4.应用问题 5.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6.综合性研究 地质作用及其方法 1.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包括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 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2.地质作用的特点 (1)地质作用的地域特色 (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 (3)地质作用过程的漫长性 3.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 (2)仪器测量 (3)理论分析 第二章矿物 厚16km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成为地壳元素丰度,命名为克拉克值。 矿物的概念 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 石的基本单元。 晶体、非晶质体、与准晶体 1.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原子或离子

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称为结晶质。 2.非晶质体是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相应对应非晶质。 3.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 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称为同质多象。 4.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 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称为类质同像。 5.包围晶体的平面称为晶面。 6.由两个或多个同种晶体按一定的相对方位关系连生在一起,称为双晶。、 7.矿物单体若为一向伸长,其集合体常为纤维状或针状、柱状;若为两向延展,其集合 体常为板状、鳞片状;若为三向等长,其集合体常为粒状、块状。 8.特殊形态集合体: 放射状、晶簇(石英或方解石晶簇)、鲕状和豆状、钟乳状、葡萄状与肾状、结核状矿物的物理性质 1.透明度 2.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3.颜色——自色、他色、假色 4.条痕 5.硬度 6.解理:云母一个方向、方解石三个方向 7.断口 常见矿物 矿物分类 1.自然元素矿物 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 3.卤化物矿物 4.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 5.含氧盐矿物 部分常见矿物:石墨、石英、方解石 第三章火成岩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1.岩石按照其地质成因划分为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火成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 3.岩浆(magma):形成于地下深处的、具有较大粘性的高温熔融流体物质。 ●成分:硅酸盐+1-8%以水为主的挥发物质; ●源区:地表之下50-200公里; ●条件:温度800-1200°C;压力10千巴大气压(40公里)

潘绍伟第三版学校体育学(体育课教学)考研知识点

体育课教学 一、名词解释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是指通过理论讲授、讨论等形式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体育科学知识、卫生与健康知识及方法的一类课。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是指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练习或健康保健操作的一类课。 3、新授课:是指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为主的课。 4、复习课:是对所学过的动作、练习、技战术等进行复习、改进和巩固提高的课。 5、综合课:是指既有新授内容,又有复习内容的体育课。综合课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如篮球)的新授与复习的组合,也可以是 不同教学内容(如篮球复习与武术新授)的结合。 , 6、考核课:是指以检查学生阶段学习或学期学习成果,并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考核的一种课,主要是对运动技能、体能、体育 与健康知识的全面考核。 7、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几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工作安排的顺序与实践的分配等。 8、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教与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 项教与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比例。 9、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各项练习之和)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它直接反映一节课中学生实际进行身 体练习的时间。 10、体育实践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和强度对机体刺激以及机体反应的程度。 11、生理测定方法:是指通过测定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吸氧量、血成分、体温、心电图、肌电图等)来确定和测出学生生理负荷的手段或方式。运动负荷的测定一般采用手测脉搏或遥测心率方式进行。 12、心率测定法:是在一节体育课中按时间间隔或活动前后多次测定学生的心率,掌握与分析学生在课中心率变化情况的方式或手段,以此推断生理负荷是否合理。 13、心率指数的计算公式:心率指数=课中安静心率/课前安静心率 / 14、备课: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15、集体备课:是指体育教研室(组)或同年级的体育教师在学年、学期或单元教学前集中起来,共同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的备课形式。 16、个人备课: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对课的思考、设计和实际准备的过程。 17、体育课的分析:是指根据学习目标.对体育课的教与学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8、健康: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状态,才算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19、健康教育:是指以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作为主要出发点,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人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20、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它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21、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作为学习领域的的这会领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 二、简答题 1、简述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这一类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讲授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和体育人文素养,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增进健康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1)体育知识包括体育文化知识,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运动项目的价值、功能、特点、规则、技术与战术、比赛的 组织与观赏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主要采用讲授与讨论的形式。 2)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具体选择安排课程教学。高中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在三个学 年专门安排健康教育的学时与内容,另外应根据学生所选学的运动项目,讲授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以及如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等。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一般包括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4种类型。 2、简要说明确定体育实践课结构的依据。 ^ (1)学生生理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一是由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即集体工作能力上升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准备部分; 二是机体工作能力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相对高的水平,这一阶段称为基本部分;三是机体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机体在进行比较长时间 的身体活动,承担比较大的运动负荷后机体的工作能力下降,这一阶段称为结束部分。 (2)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中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变化的规律。在体育课准备部分,学生体力比较 充沛,其注意往往比较容易集中。随着学生承担运动负荷时间的加长、集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其注意力也开始出现下降。 (3)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以及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对体育实践课的结构具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合理地确定与安排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使学生的机体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稳定、适宜的工作水平,从而为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完成各种身体练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简述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的几点总结 2006年7. 沟谷中有一煤层露头如下列地质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哪种表述是正确的? (A) 煤层向沟的下游倾斜,且倾角大于沟谷纵坡 (B) 煤层向沟的上源倾斜,且倾角大于沟谷纵坡 (C) 煤层向沟的下游倾斜,且倾角小于沟谷纵坡 (D) 煤层向沟的上源倾斜,且倾角小于沟谷纵坡 解析: 由于地表面一般为起伏不平的曲面,倾斜岩层的地质分界线在地表的露头也就变成了与等高线相交的曲线。当其穿过沟谷或山脊时,露头线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的结合情况,“V”字形会有不同的表现: A:“相反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比等高线的弯曲度要小。“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B:“相同大相反”——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下游,在山脊处指向上坡。 C:“相同小相同”——即: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地形坡角,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露头线的弯曲度总是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V”字形露头线的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 根据以上“V”字形法则,就可以判断岩层的倾向。 “V”字形法则同样可以用来判断断层面的倾向,但不能判断断层的性质。 注意几点: (1)岩层的走向与沟谷延伸方向向平行时,上述规则不适用; (2)水平岩层的产状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呈封闭的曲线;直立岩层的地层界线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沿岩层的走向延伸,并与地形等高线直交(一直线); (3)A、C两种情况相似,不同的是后者“V”字形弯曲大于等高线,而前者“V”字形弯曲小鱼等高线。 2006年3.坡角为45°的岩石边坡,下列哪种方向的结构面最不利于岩石边坡的抗滑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 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 1.西方体育发展 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 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 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 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 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 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 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 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

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 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 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 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 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 (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汇编

绪论 一填空题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岩石圈。 2、地球是由若干不同状态和成分的物质呈同心圈层所组成的。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 3、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4、我们主要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作为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或界面或间断面。其中莫霍面、古登堡面、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内核和外核。 、地壳元素中的氧、硅、铝、钙、钠、钾、镁等八种元素含量最高,占地壳总量的98.74%,称为造岩元素。 、地壳由一个不连续面康拉德面分为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和硅镁层或玄武岩质层上下两层。 8 9、地球内部的三个基本圈层是薄的,铝镁硅酸盐地壳,铁镁硅酸盐地幔和铁镍为主的地核。 10、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地质学上采用相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绝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具体时间。 11、根据地之作用的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大类。 12、相对低质年代是根据地质时期中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古生物阶段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相对先后关系。 13、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时间、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解性等特点。 1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和综合分析等。 二、名词解释: 1、地质学 2、地壳 3、岩石圈 4、软流层 5、地质作用 6地质年代 7克拉克值 三、单选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 ( b)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 a)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 d、地核 3、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 ( c) a、地壳b、岩石圈c、大气圈d、地球表层 4、直接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 a、元素b、矿物c、岩石d、矿石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b) a、硅b、氧c、铝d、铁 6、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 (a) a、地震b、高山削平c、海底上升d、油田形成 四、双项选择 1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是 a、康拉德面 b、莫霍面 c、古登堡面 d、莱曼面 e、地表面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a、硅铝层 b、洋壳 c、陆壳 d、硅镁层 e、铁镁层 3、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构造作用 b、岩浆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e、沉积作用 4、地球内部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是 a、物质交流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能量传输 五、判断题 1、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地壳(F) 2、矿物是尊称地壳的最基本单位(T) 3、地球是若干个相对状态而成分不同的物质是同心圈层所组成(F)

地质学问答题汇总复习

大关职中2007年19班(国土资源学专业)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填空题: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5分)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2、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玄武岩是属于岩浆岩,石灰岩是属于沉积岩。 3、按岩浆岩中的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划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4、相对地质年代的四级时代单位依次是宙、代、纪、世。 5、岩层的产状三要素是:走向、倾向和倾角。 6、摩氏硬度计中,硬度为3、4、 7、9的矿物依次为:方解石、萤石、石英和刚玉。在野外,通常用小刀、指甲来粗略测试矿物硬度,小刀的硬度是5.5左右,指甲的硬度是2.5左右。 7、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有重结晶作用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变形和碎裂作用等几种。 8、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方式,其综合产物是土壤。 9、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三种。 10、残积物是风化作用产物,坡积物是片流地质作用产物,河流的沉积物为冲积物,冰川堆积物为冰碛物。 11、根据褶皱的轴面和两翼产状,可将褶皱分为直立褶皱倒转褶皱斜歪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12、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13、地质学对人类社会担负着两大使命,分别为寻找矿产资源和环境保护。 14、赤道半径为(6,378.2)km,两极半径为(6,356.8)km。赤道周长为(40 075.24)km。 15、决定岩浆性质最重要的化学成分是(SiO2),根据它的百分含量可把岩浆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 45-53%))、(中性岩(SiO2 53-66%))和(和酸性岩(SiO2 >66%))四类。 16、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纵)波,其次是(横)波,最后记录到的是(横)波;说明(纵)波比其它形式的地震波传播速度更快。 17、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大陆漂移说。 18、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19、岩浆作用可以划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20、在垂向上,风化壳自下而上可分为基岩、半风化层、残积层、土壤层。 21、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等 22、变质作用类型接触交代变质作用、角岩是接触变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23、由早至晚,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 24、岩层产状三要素是指走向、倾向和倾角。 25、地壳中克拉克值最高的元素是(氧);氧化物含量最多的是(二氧化硅)。 26、划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两个一级不连续面是(莫霍面)和(古登堡不连续面)。 27、地壳基本上可分为(大陆型)和(海洋)型两种。 28、地壳演化的四个阶段是(冥故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29、地壳中各元素的丰度:氧(45.2%),硅(27.2%)铝(8%),铁(5.8%),钙(5.06%)镁(2.77%),钠(2.32%),钾(1.68%),钛(0.68%),氢(0.14%),锰(0.10%),磷(0.10%)其它所有元素(0.95%) 30、根据组成集合体矿物的延伸类型,可分为一向延伸,二向延展和三向等长三种类型 31、研究矿物的力学性质主要需掌握的是矿物的硬度、解理、断口、密度和比重 32、矿物的光学性质就是矿物对光的吸收、反射、折射以及光在矿物中传播的性质,主要有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等; 33、矿物的有些特殊性质,如发光性、磁性、压电性、放射性、特殊的味道等仅存在于少数矿物中。这些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定矿物之外,在工业上也具有相当价值。 34、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按其活动又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35、岩浆岩常见的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的中粗粒结构的侵入岩——花岗岩,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的玄武岩,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1)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拖至门外;2)竞技体育进入学校的途径是竞技体育项目教材化 3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结构:1)学前教育阶段体育2)初等教育阶段体育3)中等教育阶段4)高等教育阶段;功能:1)教育功能(德育、智育、美育)2)健身功能3)娱乐功能4)文化功能5)辐射功能6)经济功能7)竞技功能;目标:1)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A学校体育基本功能;b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c社会发展的需要;d学校体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e学校体育的环境条件。 2)学校体育的目标;a)学校体育的目标b.效果目标①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②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知识,以及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社具有一定的体育化素养③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基础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⑤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4体育课程:指在学校的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主要手段,以身体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矛盾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5体育课程的特征:1)实践性: 体育课程必须通过身体实践活 动,并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 促进身体器官、抗能的发展,提 高身体质量,并通过实践活动掌 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 的兴趣及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等。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 惯。2)整体法:根据体育锻炼 的规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无 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只有课内向 课外的合理眼神与有机结合才 能收到预想效果。3)社会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小 集体小社会、随时会出现好多适 应社会问题。4)差异性:体育 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和性别的 制约较之其他课程更为显著,更 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 且地理气候办学条件,体育传统 等因素对课程的影响,也比以室 内教学为主的深程更为明显。5) 非阶梯性:体育课程的许多内 容和手段在教学安排中没有明 显的阶梯性,本身很难分出先 后顺序,因此,体育课程体系必 须从小学到大学进行通盘研究, 以免顾此失彼。6)复合法:体 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 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一 体,既要提高身体质量,又要提 高“智商”,这与其他课程相比 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6体育课程的目标:1)增强体能, 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 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兴趣 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 出人际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4)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 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 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7体育课程的内容的分类:1) 体育知识与技术:主要是指间接 的,传统的,科学的体育文化内 容评价,按传统运动方式项目, 可分为球类,体操,田径,游泳, 冰雪等内容,按运动与外界的关 系,可分为开放式运动和封闭式 运动,按运动结果的判断标准, 可分为评分式,计数式,计时式, 测量式。2)运动参与类:主要 指学生实际进行体育活动的状 态。按人体参与活动的解剖部位 分类。可分为上下肢运动,躯干 运动,合身运动等,按人体参与 活动的基本方式分类,可分为 走,跑。跳,跃,投掷,攀登, 爬越,悬垂支撑和平衡,脚力等; 按参与活动的人数分类,可分为 个人运动和集体运动等内容;按 参与活动的情感分类,可分为接 触与接受,爱好与兴趣,自愿与 自觉,自信与表现等内容。3) 体育活动经验类:主要指学生在 体育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机体 及心理的反应。按体育活动过程 中学生素质发展情况分类,可分 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 韧等内容;按体育活动过程中防 病治病的效果分类,可分为养 生,健康,防病,治病,康复等 内容;按体育活动对人体新陈代 谢的影响分类,可分为有氧和无 氧运动。 8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1) 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 案的适应性;2)课程的教学功 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3)开 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4) 课程教材多样化;5)课程内容 组织现代化,生活化;6)课程 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9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1)三要 素说:体育教师,学生,教育教 材;2)四要素说:体育教师,

2008年中山大学地质学基础A考研真题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96823318.html, 1考研高分学姐总结出的考研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考研政治的试题分为两大部分,在答题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法。在历年的研究生考试中,各位考研高人得出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在经历考研并且成功之后,针对这类问题结合我的经历,我总结出两类题型的解答技巧,与大家分享。 题型1评价分析型 题型特点:评价分析型选择题一般以引文作为材料,引文的内容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该类题目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这类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出现最多,所考查的知识点本身并不难,但对考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扎实掌握政治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要注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学素质的培养以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解题诀窍:对这种类型选择题,考生要能够理解引文中蕴涵着哪些观点,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引文中的错误是什么,错误原因又是什么。要特别注意:(1)如果题目是考查考生对引文的理解,那么判断备选项是否正确并不是以这个备选项所显露的“事实”正确与否为依据,而是以该备选项的观点是否蕴涵在材料中为依据。即使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也可能选。(2)如果题目是考查分析引文中作者的观点是否错误及其原因,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还是站在材料的作者或漫画中的人物的角度。 题型2因果关系型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696823318.html, 2题型特点: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主要是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原因、目的、影响。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知道结果考原因,题干为果,选项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常用引导语是“因为”、“其原因是”、“之所以”。另一种是知道原因考结果,其引导语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因此”、“所以”等。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解题诀窍 1.要分清是考查原因还是考查结果。解答因果关系选择题,应把题干和备选项结合起来分析,找好切入点。如果题干为因,备选项应该是此原因的结果;反之亦然。问结果的选择题的选项都比较发散,往往是“一因多果”。 2.要正确理解题目常用各种原因的含意,把握和理解各种原因的区别与联系。 (1)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一般来说,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诸多因素中事物发展的客观因素是客观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主观原因。 (2)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如果题目要求分析主要原因,那就要对选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主要原因。 (3)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规律的要求。

地质学基础复习问答题(DOC)

1、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称为岩相。包括: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三类。 2、克拉克值:把地壳中每种元素含量的百分比值称为克拉克值。 3、元素的丰度:根据大陆地壳中(地下16Km以内)的5159个岩石、矿物、土壤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数据,于1889年第一次算出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数值(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4、矿物: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原子排列顺序和物理特征的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 5、晶体:有三个特征:(1)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 7、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8、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 9、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10、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1、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岩石的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通常把Na2O 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称为全碱含量; 12、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 13、矿物的发光性:指矿物受外加能量激发,能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14、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理和硬度,其次有延展性、脆性、弹性和挠性等。 15、矿物的解理与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发生破裂,并能裂出光滑平面的性质称解理。这些平面称解理面。如果矿物受外力作用,在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如贝壳状、锯齿状)则这样的断面称为断口。 16、矿物的脆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容易破碎的性质为脆性。 17、矿物的延展性:是矿物在锥击或引拉下,容易形成薄片或细丝的性质。 18、矿物的弹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但外力作用取消后,则能使弯曲变形恢复原状的性质。 19、矿物的挠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如当外力取消后,弯曲了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地质学基础考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必考知识点总结 1.地质学是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上地幔的上部),也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的学科。它是地学(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P1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2)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3)历史比较法——P4 3.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理想的扁球体(旋转椭球题),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重力值,称理论重力值。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重力值,称为重力异常。——P16 4.地面上没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它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磁偏角和磁偏角与理论不符时,叫做地磁异常。——P19 地球内部储存着巨大的热能,这就是常说的地热。——P20 5.在年常温层下,地温随深度而增加,此增温规律可以用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表示。所谓地热增温级是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C是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C。地热增温级的平均数值时33m/°C.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叫地热梯度。——P20-21 6.地球的圈层结构:外三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三圈:地壳、地幔、地核——P24 7.研究地球内部构造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P 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S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P27 8.莫霍面(33km)【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P、S速度都增加;古登堡面(2900km)【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P突然速度降低,S则完全消失。——P28 9.地壳化学元素有O、Si、Al、Fe、Ca、Na、K、Mg 8种主要元素。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P30 10.地壳的结构:上层地壳(硅铝Sial层、沉积质层)【特点:非常薄,在海洋地区变薄甚至完全缺失】,是个不连续圈层】和下层地壳(硅镁Sima层、玄武质层)【厚度可达30km,是个连续圈层】——P32 11.地壳的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上有花岗质层(表面的大部分地区有沉积岩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即玄武质层,其表层为海洋沉积层所覆盖】、过渡型地壳。——P32 12.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为岩石圈。——P33 13.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以下,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是岩浆的发源地。——P33 14.根据地震波P的变化情况,地核又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P34 15.地质作用是指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又分为风化(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剥蚀(机械和化学剥蚀)、搬运(机械和化学搬运)、沉积(大陆和海洋沉积/ 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和成岩作用。内力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水平和升降运动)、岩浆活动(喷出和侵入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P35、37 16.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1)地内热能(2)重力能(3)地球旋转能(4)太阳辐射能(5)潮汐能(6)生物能——P36 17.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P38 18.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他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P39 19.矿物按照其化学组成,可以分为单质矿物(如金、石墨和金刚石等)和化合物。——P45 20.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相互顶替的现象。——P45

18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专插本考试大纲

2014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学校体育学)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又称专插本)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总体要求:要求考生在了解和掌握学校体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学校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正确认识体育课程的本质;正确理解体育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正确认识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与具体组织;正确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能充分地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正确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了解现代体育教师具备的条件与优秀体育教师的成长。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⒈考试内容 ⑴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教育化。 ⑵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⑶各种体育教育思想的实质及对我国学校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⒉考试要求 ⑴理解与掌握各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容。 ⑵了解原各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年代、社会背景与发展标致及代表人物。 ⑶了解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体育课程的新特征。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⒈考试内容 ⑴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的发展。 ⑵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的发展。 ⑶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⑷掌握基本概念:体质、个性、社会健康。 ⒉考试要求 ⑴掌握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及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⑵了解学校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与要求。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⒈考试内容 ⑴学校体育的结构: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与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⑵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本质;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4种取向与依据要求。 ⑶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⑷掌握基本概念:我国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与社会健康目标、课外体育目标。 ⒉考试要求 ⑴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目的、目标了解,掌握学校体育内容的构成及种层次目标的定义。 ⑵理解与掌握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1.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 2. 地球圈层结构: 一、外三圈:(1)大气圈<主要成分氮占78%、氧占21%、其他是二氧化碳、水汽、惰性 气体、尘埃等占1%>、 (2)水圈 (3)生物圈 二、内三圈:(1)地壳 (2)地幔 (3)地核 3. 莫霍面或莫氏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位于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一 级不连续面。 4. 地壳(A 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地壳(A' 层),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叫花岗质层,又称硅铝层;下层地壳(A'' ),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叫玄武质层,又称硅镁层。 5. 地质作用: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6.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7.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 物质 8. 矿物的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 成 2 种或 2 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即同质多像. 9. 条痕: 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 10. 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11. 摩氏硬度计: 5 正长 [标准矿物名称/硬度级别]滑石?1石膏?2方解石?3萤石?4 磷灰石石?6 石英? 7 黄玉?8 刚玉?9金刚石?10

12. 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13. 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 善程度互相消长的。 14.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 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15. 岩浆作用: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16. 火成岩: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的物质,如岩浆冷却固结形成的 17. 侵入作用: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 壳 之中冷凝而结晶,这种岩浆活动称侵入作用. 18. 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动: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这种活动称喷出作用 19. 火山喷发类型: 一、裂隙式喷发(又称冰岛式喷发类型) 二、中心式喷发:(1) 宁静式喷发型; (2) 斯特龙博利式喷发型; (3) 爆烈式喷发型。 20. 近代火山分布规律 (1) 环太平洋火山带; (2)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 (3) 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21. 产状:是指岩体的形状、大小、与周围的接触关系,以及形成时期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 22. 根据火成岩中SiO2 的多少,如同对岩浆分类一样: 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45%^ 52%、中性岩(52%-65% 和酸性岩(>65% 四大类。 23. 沉积岩: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23.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一)先成岩石的破坏 1.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 、生物- ) 2. 剥蚀作用(有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两种方式) (二)搬运作用 1. 机械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重力等都可进行机械搬运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思考与习题集 绪论 重要术语 地质学、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 3.试述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4.你怎样理解地质学的特色? 5.地质学研究的方法怎样?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重要术语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大地热流、常温流、地热增温流、放射性热、增温率、增温级、地温梯度、地磁要素、纵波、横波、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圈、岩石圈、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科里奥利力、莫霍面、古登堡面复习思考题 1.外力作用的三大因素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2.纵波、横波、表面波的特点怎样? 3.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主要层圈?其物质状态怎样? 4.洋壳与陆壳的差别何在? 5.解释: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6.海底地貌分为哪些单元?各单元的特征怎样?

7.大陆地形有哪些主要单元? 8.主动性大陆边缘和被动性大陆边缘有何不同? 9.由赤道至两极地磁三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10.说明地温梯度、地温级、地温率的区别? 11.地表最高点、最低点如何? 第二章:矿物 重要术语 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非晶体、晶面、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物集合体、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硬度、摩氏硬度计、解理、断口、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 复习思考题 1.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3.解释: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举例。 4.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异像、举例。 5.解释:显晶质、隐晶质。 6.解释:解理与断口。 7.什么叫矿物晶体及集合体?有哪些常见的矿物集合体? 8.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9.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哪几种?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10.掌握实验中学过的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

《学校体育学》题目

简述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1)只抓学校代表队的尖子运动员 (2)忽视学生个人兴趣 (3)以达标技评为目的 (4)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简述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1)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 (2)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需要 (3)社会发展的需要 (4)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 (5)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简述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 (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 (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简述我国古代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礼指礼节,主要是道德教育 (2)乐指指音乐、诗歌、舞蹈的教育 (3)射指射箭技术的学习。 (4)御指驾车技术的学习。 (5)书指书法的学习。 (6)数指算数知识的学习。 请简要回答什么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2)一个学科知识点在整个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及通过相关知识的教学能给学生发展带来的贡献决定了它是否为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4)“教学难点”另一方面指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 简述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1)教育功能,即促进智力发展;形成优良品德;培养审美情趣

(2)健身功能,即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机能水平;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3)娱乐功能,即调节感情、丰富生活,缓解神经紧张和疲劳;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简述体育教学目标表述应包含的要素。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行为情景或条件 (4)表现程度 简述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3)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4)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简述体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