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石油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石油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石油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章现代油气生成理论

第二章输导体系与油气运移

第三章油气聚集过程与成藏期

第四章断层与油气聚集与运移

第五章油气藏封盖保存理论

第六章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与油气成藏

第七章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

第九章天然气地质学进展

绪论:

现代油气生成理论(未熟低熟油理论、煤成油理论)油气运移聚集理论(优势通道、输导体系)

流体封存箱与成藏动力学(异常压力与成藏、幕式成藏)

油气藏封盖保存理论(盖层与断层封闭理论)

天然气成藏理论(晚期成藏、动态成藏、深盆气与煤层气成藏理论)

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系统

第一章现代油气生成理论

一.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

要点:在成岩作用晚期,有机质主要由干酪根组成,热降解形成大量油气;

干酪根是石油的主要前驱物质;

沉积岩必须达到一定埋深(温度),即门限深度(温度),才能大量生成石油;油气生成数量取决于干酪根的类型及其所经历的地质时间和温度。

四个阶段:

(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低成熟演化阶段,主要为活跃细菌作用,生成生物甲烷和少量二氧化碳和水。生物单体转化为干luo 根。后期生成少量液态石油。(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演化阶段,主要为粘土矿物的热催化作用,热力使干luo根化学键大量断裂,转化为大量烃类。生油窗。

(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高成熟演化阶段,残余干LUO根和大分子液态烃,

在热力作用下,生成水、二氧化碳、氮气等。低分子量烃类转化为凝析气,采至地表,为凝析油。

(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过成熟演化阶段,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剩余干LUO根,裂解,生成碳沥青、石墨。液态烃和重烃在热变质作用下,转化为甲烷。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在勘探中卓有成效。

存在问题:

(1)忽略了成岩-深成作用早期沉积岩中可溶有机质对油气形成的的贡献;(2)不能很好地解释在生油门限以上形成的大量未熟石油。

二、低熟油理论

1. 低熟油基本概念(Immature oil)

低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未熟-低熟油)

低熟油生成的物质基础:

1)各种显微组分的热稳定性与生烃活化能不同,生烃时间和生烃潜力不同。2)若源岩有机质中存在大量化学性质不稳定、活化能较低的富氢显微组分,可生成低熟油。

2、低熟油形成机理:

1).树脂体早期生烃

植物分泌出树脂,随沉积物埋藏,树脂可转化成树脂体。树脂体可在低温条件下率先早期生烃。

2).木栓质体早期生烃

木栓质体来源于高等植物,在低热条件下,发生低活化能的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以链状结构为主的烃类。

3).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

细菌作用对陆源有机质进行降解改造,提高富氢程度和“腐泥化”程度,使有机质热降解生烃反应所需活化能降低,有利于生成低熟油气。

4).高等植物蜡质早期生烃

高等植物蜡质易于水解形成长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醇。在低温阶段,经脱官能团形成原油中C22+正构烷。

5).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

藻类以蛋白质和脂肪物质含量高为特征。藻生物类脂物结构简单,在低温还原条件下,可转化成链烷烃和环烷烃。

6).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

干酪根中不同原子间的键能不同,S—S和S—C键易断裂,富硫大分子可早期低温降解形成低熟油。

3、低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一般为重质油,也有凝析油和轻质油。

饱和烃含量较低,非烃和沥青质含量较高,饱/芳比低。

甾烷的立体异构化程度低,如

C29甾烷20S/(20S+20R) 小于0.4为低熟油,小于0.2为未熟油。

4、低熟油的分布特征

分布广泛,多与陆相沉积或陆源有机质有关。具有早期生烃和分期生烃特点。不是每个盆地都有低熟油,必须具备特定的有机母质和适宜的沉积-成岩环境,才能形成低熟油。

湖盆范围小,邻近物源区,有机质搬运距离短,沉积速率高,有利于各种沉积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

三、煤成油形成及特点

1. 煤成油的基本概念

煤和煤系地层中分散和集中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液态烃。

煤系烃源岩特点:有机碳含量高,可溶有机质含量偏低

与湖相泥质烃源岩相比,煤和含煤岩系相对贫氢,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是低分子量的烃类。

多数情况下,煤系和气藏相联系。

2.煤的显微组分及其生烃潜力

煤生成液态烃的能力大小,与煤的类型和显微组分组成密切相关。

富氢的显微组分具有更大的液态烃生成潜力,

煤显微组分的生烃能力从大到小为: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

生烃潜力取决于煤中壳质组的数量与组成。

3、煤成油的排驱机理及成烃模式

煤的微孔隙性,高塑性和高吸附性使煤成油的排驱受到限制,并造成地质色层分异效应。

三种排烃机理:

压实排驱:低熟阶段,Ro=0.5--0.7%

连续沥青网络运移:生油窗,Ro=0.7--1.2%

气溶方式运移:成气阶段,Ro大于1.2%

4.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1)密度较轻,饱和烃含量高,非烃和沥青质含量低;

(2)正构烷烃中高碳数组成含量高;

(3)具姥鲛烷优势(pr/ph 2);

(4)具明显的藿烷类和C29甾烷优势,含有较丰富的芳香烃类;

(5)13C重,富集重碳同位素。

【二次生烃】:已发生生烃作用的烃源岩由于构造抬升,温度降低导致生烃作用终止,当源岩再次被深埋,受热温度增高并达到有机质再次生烃所需的临界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发生的再次生烃演化。

【有效烃源岩评价】烃源岩评价主要内容

(1)烃源岩地质特征:岩性,颜色,厚度,沉积环境

(2)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有机质丰度: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含量

有机质类型:腐泥型、腐殖-腐泥型、腐泥-腐殖型、腐殖型

有机质成熟度:未熟、低熟、成熟、高熟、过熟

(3)油源对比

简述现代油气生成理论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低熟油+煤成油——————————————————————————————————

第二章输导体系与油气运移

一、输导体系

1、输导体系(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是指连接源岩与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体,其要素包括:骨架砂体、层序界面、断层及裂缝。

有效输导体系是指受砂体高孔、高渗带,断层性质、形态和幕式活动,以及各类构造脊控制的在一定地质时间和空间内发生了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

输导要素/输导体:在沉积盆地中具有比较发育的空隙空间,并且有作为尤其二次运移的宏观通道的地质体。(渗透性岩层、断裂、不整合面)

运移通道:渗透性岩层、断裂、不整合面、微裂缝

输导体系是连接圈闭与油气源的“桥梁和纽带”。油气从分散的“源”到集中的“藏”。最佳的远景圈闭总是位于最佳的油气运移通道内。油气运移通道研究对于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输导体系的识别方法:1)骨架砂体识别方法:2)输导断层识别方法3)砂体断层组合识别方法4)含氮化合物识别方法5)油气分布方法识别

二、油气运移通道的基本模式有四种:

(1)级差优势通道:指输导层内孔渗性结构分布差异形成的优势通道。油气在这类介质中总是沿着级差优势最大的通道向前运移。

(2)分隔优势通道:指有效烃源岩之上的输导层沉降中心的有序偏移所形成的油气运移通道。

(3)流向优势通道:指油气受浮力作用而形成的优势通道。油气运移方向和通道受浮力和断面(或储集层)倾角的控制。

(4)流压优势通道:指油气在运移过程中流压作用形成的优势通道。油气运移的方向和通道受浮力和水流动力的双重作用控制。

(5)断层优势通道:沿断层面,总是沿着最大流体势降低的方向运移。

三、盆地动力学类型与油气运移:

1、裂谷盆地:快速沉降,快速沉积,高热流,烃源岩快速成熟,油气垂向运移为主,优势运移通道为断裂,断层圈闭为主,异常高压分布普遍。断裂运移

体系

2、克拉通盆地: 沉降沉积中心速率慢,低热流,烃源岩成熟慢,油气横向运移为主,优势运移通道为储集砂体,不整合面,地层、岩性圈闭发育,常压。长距离运移体系。

3、前陆盆地:分散运移体系盆地呈契形,靠活动带一侧下拗,向克拉通方向超覆,成缓斜坡带。活动带一侧:挤压变形,构造运动强烈,断层发育,盆地流体的驱动力大小和运动方向主要受构造作用和压实作用的影响,垂向运移活跃,油气苗多见,在稳定带一侧,主要受重力作用影响,侧向移为主

沉降和沉积速率变化大,热流值较低.

四、输导体系研究内容及思路

内容:”层”-输导层;“面”-不整合面和断层面;“网”由输导层、不整合、断层、裂缝不规则连接组成的。

思路:正演:研究一个地区的构造,储集层与油藏的展布空间等确定油气运移的可能输导体系。

反演:从已发现的油藏出发,寻径追根,反推油气曾经的运移路径,确定油气的有效输导体系。

五、、油气运移研究方法

1)、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正烷烃、碳同位素等地化指标,进行油源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追索油气来源;

2)、利用储层中原油的物性变化和储层沥青的分布特征及地化指标判断石油运移方向。

3)、利用水动力学研究二次运移:流体势、UVZ法则

4)、实验室物理模拟方法

5)、综合研究,追索油气运移路径。

简述油气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关系。

输导体系是连接圈闭与油气源的“桥梁和纽带”。油气从分散的“源”到集中的“藏”。最佳的远景圈闭总是位于最佳的油气运移通道内。油气运移通道研究对于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油气输导体系是客观存在的,没有输导体系就没有油气藏,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成藏和油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油气输导体系主要包括各种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大大小小的断裂、各种类型的粗碎屑岩层和区域性不整合面。

可见,陆相构造盆地油气输导系统的形成、分布、输导油气的质量,及其控藏作用,严格受区域地质构造作用和幕式构造运动性质的控制,即湖盆的地质构造单元和沉积构造演化阶段的控制。

(1)断裂输导体系古断裂系指控制新生代盆地、凹陷或次凹形成的边界大断裂和次级断裂,尤其是湖盆内部发育的次级断裂,它们的展布方向常常控制凹陷或次凹的展布方向,其延伸长度为几公里甚至数十公里,它们不仅控制凹陷或次凹的延伸范围、地层发育程度和沉积相带展布;更重要的是派生了一组相同性

质的次级断层,以及不同掉向同级别断层或多级别小断层,构成断裂输导体系,成为深部地层生成的油气向浅部地层运移聚集的主要通道。

断裂输导体系在空间上的延伸层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油气在垂向上运移的最大距离

(2)骨架砂体输导体系沉积盆地内粗碎屑砂体构成盆地充填中的骨架砂体,它们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之一,又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在油气运移和油气藏形成过程中,大量烃类沿输导层向上倾方向运移,并在上倾方向圈闭和封挡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聚集成藏。

这类储层就必须在油源断层存在的情况下,深层烃源岩所生的大量烃类才能向上运移到这些储层中。

但由其内部的封盖条件较差,烃类沿其内部输导层向上倾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可运移,直到具备圈闭条件的情况下,方可聚集成藏,否则,烃类继续运移。

6.2.3不整合面输导体系研究表明,伸展断陷盆地中油气侧向运移主要受砂体储集层和不整合面输导系统控制

6.2.4复式输导体系复式输导体系是指碎屑岩输导系统、不整合面输导系统与断裂输导系统在三度空间的组合方式。多数情况下,油气成藏都是多种输导体系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

第三章油气聚集过程与成藏期

一、油气聚集的动力学机制

势差或压差:浮力-水动力机制——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主要动力学机制渗滤作用(含烃的水或游离烃。盖层:对烃类毛细管封闭。水:可通过盖层继续运移)、排替作用(圈闭中的水难通过盖层,油上移、向下排替水直到束缚水饱和度,止到充满圈闭)、渗滤作用+排替作用(上覆盖层:毛细管封闭。盖层:异常高压封闭:水不能通过上覆盖层渗流,只向下排替)

浓度差或盐度差:渗透力-扩散力机制——主要对低分子的天然气起某种作用。

二、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过程

油气运移:以浮力作用为主的渐进式运移,以异常高压为动力的快速的幕式运移。

油气在圈闭中的充注:渐进式充注和幕式充注。

1.油气充注方式最初进入最低排替压力部分(高渗带)不断向相对低孔低渗

的储层部分扩展,最后将整个圈闭充满。以石油波阵面方式充注油藏。

2.混合过程集层的非均质性及充注过程的差异性→流体分布非均质性→流

体大混合→稳态。(三种混合机制:密度差异混合浓度差异混合热对流混合)

三、油气在系列圈闭中的差异聚集

油气差异聚集:当盆地中存在多个水力学上相互连通的圈闭,且来自下倾方向的油气源充足时,油气在这一系列圈闭中聚集,沿运移方向各圈闭中发生烃类相态及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油气差异聚集。

1.渗漏型(逸出型)油气聚集

油气水密度不同,重力分异,中心低部位:油藏。边缘高部位:气藏

2、溢出型油气聚集

离供油气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形成纯气藏,稍远的、溢出点较高的圈闭形成油气藏或纯油藏,更远的、溢出点更高的圈闭只含水。一个充满了石油的圈闭,仍可聚集天然气。反之无效。

四、油气充注成藏时间的确定

(1)传统地质分析方法: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分析法;圈闭发育史分析法;油藏饱和压力法;

(2)流体历史分析法;储层流体包裹体法;自生伊利石测年法。

(1)

1、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分析法(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下限))

确定生油窗,主要生排烃期基本代表了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多套烃源岩,多个排烃期,多个成藏期

2、圈闭发育史分析法(圈闭形成的时间---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沉积埋藏史恢复、构造发展史恢复

3、油藏饱和压力法

饱和压力---地层条件下,气体开始析离液体时的压力。油气运聚过程中,气呈溶解状态饱含在油中,油藏的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等。与饱和压力相当的地层埋藏深度,其对应的地质时代,即为油藏的形成时间。

(2)流体历史分析方法

1、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

自生伊利石的最晚同位素年龄代表了烃类充注储层的时间或略晚。

2、储层流体包裹体法

包裹体:胶结物和矿物形成时捕获介质中的成分,在矿物晶格缺陷中形成包裹体;

结合储层的埋藏受热史,可确定流体包裹体形成时储层经受的温度,以及相应的埋深和地质时代等,从而判断油气充注的时间。

均一温度:包裹体形成时大多呈单一液相,储层样品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压力的降低,溶于液相的气体分离出来形成气-液两相的包裹体,在实验室将包裹体置于冷热台上加热至气相消失,再恢复成均一液相时的温度称为均一温度,该温度代表了包裹体形成时的温度。

(3)同位素侧年。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

(4)其他方法。储层固体沥青、古地磁学分析、油田卤水碘同位素定年、油藏地球化学

简述确定油气成藏时期的主要方法——————————————————————————————————第四章断层与油气聚集与运移

一、断层封闭性理论

1、研究意义

评价圈闭的有效性,指导油气勘探;

断层封闭与开启影响注采措施及开发效果,有助于布置合理开发井网;

预测注水开发后断层的活化,减小套管损失。

2、断层封闭性的理论模型含义

储层排替压力小于断层另一盘对置岩层的排替压力---断层封闭;断层两盘砂岩层对置,断裂带填隙物或断裂带本身可起封闭作用。断层的封闭性本质上取决于差异排替压力。

3、断裂封闭机理

(1)对置封闭(Juxtaposition):储层砂岩与具有高排替压力的泥岩类低渗透对置。

(2)泥岩涂抹封闭(Clay smear) :塑性泥岩层沿断裂带涂抹其上,使断裂带本身具有高排替压力。

(3)颗粒碎裂封闭(Cataclasis) :碎裂作用使断裂带中颗粒颗级和渗透率大大降低,如砂质颗粒破碎形成细粒的断层泥。断层位移增大,碎裂作用也增强。

(4)成岩封闭(Diagenesis) :沿初始渗透性断层带的胶结作用,使断裂带渗透性降低。

封闭性评价

1、

(1)断层两侧地层对置样式及封闭性评价

Allan假设,断层既不是封闭的,也不是运移通道,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取决于断层两盘并置断块的构造形态。断层切割的渗透层与非渗透层并置,可提供封闭面;与渗透层并置,油气穿过断层溢出。可用断层面剖面进行描述。(2)泥岩涂抹封闭评价

三种泥岩涂抹类型:

剪切涂抹(Shear Smear)---涂抹厚度随离泥岩“源”层的距离增大而减小。

磨蚀涂抹(Abrasion Smear)---砂岩在泥岩地层中滑动时易产生磨蚀现象,当断距较小且发生在较厚“源”岩层中时,这种滑抹较厚

注入涂抹(Injection Smear)---断裂活动期体积变化的局部响应,厚度变化较大。

可用i.粘土涂抹潜力CSP((Clay Smear Potential)沿断层面某一点上来自单个页岩“源”岩层粘土涂抹的相对量)(CSP = ∑ [(页岩层厚度)2(平方)/ 离“源”岩层距离])

和ii.泥岩涂抹因子(SSF)= 断层断距/泥岩层厚度

以及厚层非均质层序中可用iii.页岩断层泥比(Shale Gouge Ratio) (SGR)

SGR = ∑(页岩层厚)/ 断层断距× 100 %

加以描述。

2、断层垂向封闭性评价

取决于断面的紧闭程度(正压力大小)和断移地层泥岩层含量。断面所受正压力大于泥岩的变形强度时,泥岩变形导致断裂裂缝愈合,断层垂向封闭。

超过一定埋深,张应力不存在,断层开启必须有流体压力的作用。

当流体压力大于断面上的正压力时,断层可张开成为流体运移的通道;反之,断层成为流体运移的遮挡物。

二、断裂活动与油气运移

断裂活动是区域应力场主应力的积累超过岩石的破裂极限时产生断层的应力释放过程。断层一旦形成,沿断裂部位构造应力迅速释放。此时周围未破裂的岩石中尚存在较大的应力,岩石中的流体在该应力的驱动下,由断裂两盘应力的高值部位向低应力区--断层运移。

原来已闭合了的断层需要很小的流体压力足以使它重新张开。

由于断层活动,断层附近应力释放,岩石孔隙度渗透率增大,促使断层附近流体压力下降,导致围岩中流体向断层运移,烃源岩内及早期储集在断层下方岩层中的油气即向断层带快速运移。

1、断裂活动与地震泵运移模式,由断层运移至具较低正应力的张裂隙中。地震泵作用有利于油气在构造活动区的运移。

2、断裂发育期两侧地层对置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3、断层产状和性质与油气聚集关系:

断层面由陡变缓处往往是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

相同条件下,扭断层比压性断层和张性断层的封闭性好。

简述断层的封闭机理及断层封闭性的评价方法。结合实例分析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双重作用。

——————————————————————————————————

第五章油气藏封盖保存理论

一、盖层类型及封闭机理

1、分类

依岩性分类:膏盐类盖层、泥质岩类盖层、碳酸盐岩类盖层

依分布范围分类:区域性盖层、局部性盖层

2、盖层封油气机理

盖层封闭机理有三种:

(1)物性封闭;高孔隙排替压力,阻止游离烃渗漏;

(2)超压封闭;具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的泥质岩盖层,不仅可阻止下伏呈游离相向上运移的油气,而且可以阻止呈水溶相向上运移的油气;

(3)烃浓度封闭:其中含有较高的烃浓度,可以阻滞下伏天然气向上扩散运移。

3、影响盖层有效性的因素

岩性、成岩程度、矿物成分及含量、厚度和连续性。

(1)岩性

不同岩性的塑性及内部空隙结构不同,封闭能力也存在差异。韧性岩石构成的

盖层与脆性岩石相比不易产生断裂和裂缝。

(2)盖层厚度

盖层厚度越大,其封闭能力越强。主要原因:

i.盖层厚度大,说明沉积环境稳定,沉积物的均质性好。可减少或堵截较大孔

隙在垂向上的连通性,增强封闭能力。

ii.盖层厚度大,可在横向上保持岩性的相对稳定。即使发生断裂破坏,也不易

被断裂错开,保持其分布的稳定性。

iii.泥质岩盖层厚度越大,形成欠压实的可能性越大,有利于形成超压封闭。

iiii.盖层厚度越大,油气通过盖层散失的速度越慢,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

(3)连续性

盖层的大范围连续稳定分布对于油气聚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有利的含

气区至少要有一个区域性盖层。面积只有大于油气藏分布范围才能形成有效封闭。盖层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

(4)成岩程度

成岩早期:泥质岩空隙大、渗透率高,排替压力低,封闭能力弱;随成岩

程度增加,封闭能力增强。

(5)矿物成分及含量

有机质含量高,孔渗条件差,封闭能力强;次生黄铁矿、方解石含量高,

堵塞微渗漏空间,封闭能力强;粘土矿物蒙脱石含量高,封闭能力强。

二、盖层封闭性评价标准及研究方法

用于盖层评价的主要参数:

宏观封闭特征参数:岩性、厚度、塑性、异常压力、沉积环境、成岩阶段。

微观封闭特征参数:排替压力(突破压力)、孔隙度、渗透率、半径、密度、遮挡系数、孔喉半径、最大连通孔隙半径、粘土矿物种类及含量,气柱高度(PA)、突破半径。

评价研究方法:

(1)地质分析方法:等厚图、单层泥岩厚度图

(2)实验室测定排替压力、孔隙结构、矿物成分等

利用测井资料研究盖层泥岩孔隙度、密度等参数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

利用地震资料研究盖层1)预测盖层的空间分布2)在平面上研究盖层的物性封闭能力。

三、据封盖机理对圈闭进行分类

单封堵面圈闭、多封堵面圈闭

封堵界面分为三类:(1)沉积界面(2)构造界面(3)相变界面

四、油气藏的破坏机理及类型

广义的油气藏破坏,是指原生油气藏中的油气发生蚀变或物理逸散,使油气藏中的轻质油变稠或油气储量变小乃至彻底散失(残留沥青)。

油气藏的破坏性质可分为物理破坏、化学破坏、生物化学破坏和物理化学破坏四种。

简述盖层的封闭机理和影响盖层封闭性能的主要因素及评价方法。

——————————————————————————————————第六章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与油气成藏

一、异常压力产生的机理

1、异常高压产生的原因可归为三类:

(1)欠平衡压实和构造挤压:

(2)流体体积膨胀:

(3)流体流动和浮力

大规模超压的主要原因:欠均衡压实和气体体积的膨胀。

2、超压形成机理

(1)与应力有关的作用:

非均衡压实(disequilibrium compaction) (垂向负荷应力)(细粒含量高、快速沉积)。

构造应力(tectonic stress)(侧向挤压应力)(西部盆地)。

(2)流体体积增加(fluid volume increase)

温度增加、矿物转换水体释放、烃类生成作用、油裂解为气的作用

(3)流体流动和浮力

渗析作用、水压头、密度差产生的浮力

4、负压形成机理

抬升剥蚀作用、降温作用、差异充注、天然气扩散作用和浓度差作用、成岩耗水作用

二、流体封存箱的概念、类型及形成机理

沉积盆地内由封闭层分割的异常压力系统,称为流体压力封存箱。

根据箱内压力与正常静水压力的对比:超压封存箱、欠压封存箱

封存箱以具有异常压力为特征。其它标志:地层中的卤水和油气的化学成分差异、矿物种类不同、页岩电阻率、声波速度和密度以及所需泥浆比重和钻速的变化等。

流体封存箱与油气成藏模式:(1)箱内成藏模式(2)箱外成藏模式(3)箱缘

成藏模式。

三、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关系

1、异常压力(超压)对有机质成熟的抑制作用

超压对有机质成熟的抑制作用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在一个超压区域内不同的压力对有机质成熟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应对不同类型的压力进行识别来确定他们的作用。

2、异常高压可提高储层的孔渗性能

①从流体动力学考虑,异常高压形成之后,阻碍了高压系统内流体的运动和能量交换,使得成岩作用减缓或受到抑制,其结果是储层保留了较高的原生孔隙空间。

②异常压力支撑了部分上覆岩体的荷重压力,也减缓了对超压层系的压实。

③异常高压形成的微裂缝不仅增加了储集空间,更重要的是改善了高压系统内储层的连通性,使得储层的渗透性能大大提高。

3. 异常高压增强了对烃类的封盖作用

①在顶封滞排型高压系统中,致密封隔层是一种理想的封盖层。

②封隔层形成过程中,粘土矿物脱水作用使得泥质岩的含水率和渗透率大大降低,增加了阻止天然气通过其扩散的能力。

③在滞排型超压系统中,饱含流体的高压泥岩是一种理想的盖层,即压力封闭。

4、异常压力为烃类初次运移提供排驱动力

烃类主要以游离相态进行初次运移。受到阻力的束缚,只有当泥岩与邻近储集层和输导层孔隙流体间的压差超过了油气运移的阻力时,油气才能从母岩中排出。

异常高的孔隙流体压力为烃类的运移提供了动力条件。同时,异常高压还起到减缓泥岩的压实进程,使泥岩在深部仍保留相对较大的孔隙度及渗透性,进而加快烃类排驱的作用。

5、异常高压有利于深部液态烃的保存

深部油气富集和保存的特殊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异常高压。异常高压层内保存较高液态烃比例的机理:高压使得烃分子更加压缩,高压系统内的大部分热能都消耗于克服压力的作用上,剩余的热能已不足以使生成的烃类被裂解和分解。

6、异常高压阻止或促进油气的运聚

随着超压的积累和释放的重复进行,形成幕式排烃。

7、异常高压对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

储集层具异常高压往往会促使烃类克服毛管阻力而泄出圈闭。因此,异常高压的存在对油气藏保存是不利的。另一方面,超压泥岩层除对储集层中的烃类具毛管封闭作用外,还对其下的油气藏具压力封闭作用,因此为一种良好的盖层,对油气藏保存十分有利。

8、异常高压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异常高压不仅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都有积极的作用,而且控制着成藏过程和油气分布。

9、异常高压带地层水含有大量可开采的天然气

异常高地层压力带地层水中含有大量天然气,是气藏和油气藏储量的补充来

源。

简述异常压力形成机理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第七章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含油气系统是指一个与有效生烃灶相联系的、由其中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形成的天然流体系统,包括由该生烃灶形成的所有油气藏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过程。

含油气系统的划分依据是有效源岩体,存在几个有效源岩体,就有几个含油气系统。以源为核心。

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及评价方法

1、研究内容:

1)基本要素的描述

包括:有效烃源岩、输导层、储集层、盖层、上覆岩层

2)地质作用过程的描述

包括: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和圈闭形成过程。

2、主要描述图件:

含油气系统的主要描述图件(四图):含油气系统埋藏史图、含油气系统平面展布图、含油气系统剖面图,含油气系统事件图。

关键时刻(Critical moment):是指含油气系统中大部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时间。

3、研究方法

有效烃源岩评价技术

关键时刻确定技术

储层与油藏地球化学技术

古构造分析技术

烃类运移研究技术

含油气系统综合模拟技术

4、含油气系统评价思路

定源—质量、层段、空间分布

定期—关键时刻与次数

定向—主要油气资源的去向

定界—运聚单元与系统的边界

定量—油气资源总量与空间分布

定级—不同目标含油把握性、潜力、分级

三、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应用

油气成藏系统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间的一个油气运移、聚集的相对独立单元。它包括同一运聚系统内有效烃源岩及与其相关的油气藏以及油气藏形成所

需要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

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基本原则:

油气成藏系统是以藏为核心,或以控制油气运移指向的正向构造单元为核心。在纵向上以区域性稳定分布的盖层为封隔层;在平面上由向斜轴线或流体高势分界线及封堵面(封闭性大断层或盆地边界)分开。

油气运聚单元:是由一组汇聚流线确定的,并由油气运移分隔槽与油气运移的最大外边界圈定的,可供实现油气运移-聚集全过程的三维地质单元。

四、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具有统一油气运移和聚集动力源的地质单元,其核心是研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动力条件,是盆地内流体运动的一个复杂的天然系统。四、油气藏成藏模式

油气藏成藏模式是对油气藏中的油气注入方向、运移通道、运移过程、运移时期、聚集机理及赋存地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同时也研究油气藏形成后的保存与破坏过程。油气的成藏模式是各种成藏控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第八章隐蔽油气藏形成特征

一、概念

以岩性、地层油气藏和裂缝油气藏为主的,一般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二、分类

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复合圈闭油气藏。

岩性圈闭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透镜体油气藏、物性封闭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三、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1、特征:一般形成于在水进水退频繁变化的湖岸、海岸、三角洲前缘。。。(1)泥页岩封闭(2)受砂体分布控制(3)砂体成组出现(4)规模一般较小,有异常高压

2、动力、阻力

动力:未知重力;毛细管力、浓度扩散;差异突破作用;烃浓度梯度差

阻力:等效排烃压力

3、排烃通道和运移方向:多方向

4、成藏影响因素

砂岩岩性,砂体的几何特征或形态、与烃源岩的接触面积大小、砂体内部特征和外部条件。

5、岩性油气藏“复式排烃”

裂缝带排烃模式、差异突破压力排烃模式、断层排烃模式——————————————————————————————————

第九章天然气地质学进展

一、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1、生物气

(1)基本概念在低温(<75℃)还原环境下,厌氧细菌对沉积物有机质进行生物化学降解作用所形成的富含甲烷气体。

(2)生物气生成的条件:

缺氧环境:有利于产甲烷菌的发育。

低硫酸盐环境:硫酸盐还原菌摄取氢的能力较强。在硫酸盐存在的环境中,甲烷生成作用受到限制。

低温:产甲烷菌最佳生长温度为35—45度。

丰富的有机质:有机质是甲烷生成作用及维持微生物代谢作用的必需条件。

足够的孔隙空间:产甲烷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

较快的沉积速率:沉积速率快有利于生物气形成。

(3)生物气组成特点及识别标志

甲烷含量高,98%以上,C2+含量极低,一般<2%,干燥系数(C1/C2+)在数百以上,属干气。

甲烷富集轻的碳同位素12C,δ13C1的范围从-55~-100‰,多数在-60~-80‰。

δD也呈低值。腐殖型生物气的δD介于-210~-280‰,腐泥型生物气约为-150~-210‰。

2、油型气

(1)概念腐泥型和腐植-腐泥型干酪根进入成熟阶段后所形成的天然气。(2)油型气组成特点及识别标志

石油伴生气和凝析油伴生气:重烃气含量高,超过5%,湿气,可达

20-50%;

iC4/nC4比值小于1

甲烷碳同位素含量:石油伴生气偏轻,

-55~-45‰;凝析油伴生气偏重,-50~40‰。

裂解干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极少,<1~2%,甲烷碳同位素≥-35~-40‰。

3、煤型气:

(1)概念:凡与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有关的天然气,称为煤型气或煤成气。

(2)组成特点及识别标志

主要成分为甲烷,碳同位素较相同成熟度的油型气重,δ13C1-25~-42‰,

常含有较高的苯、甲苯以及甲基环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

常含汞蒸气,汞含量超过700毫微克/米3。

4、无机成因气:

(1)概念及成因:由无机物质形成的气体。

宇宙气:由放射性反应、核反应及化学反应等作用形成,含H2 、氦

幔源气:来自地幔的气体,CO2 为主,CH4、H2

岩浆岩气:岩浆岩中由高温化学作用形成,CO2 、H2

变质岩气:变质岩中由高温化学变质作用形成,CO2 、N2 、H2

无机岩类分解气:沉积岩中由无机盐类化学分解产生,如碳酸盐岩分解形成CO2 、硫酸盐分解形成H2S

特征:无机成因气的非烃气体含量高,包括CO2、CO、N2、H2以及He、Ar 和Ne等惰性气体。无机成因的烃类气体中,甲烷为主,C2+很少,甲烷的碳同位素δ13C1≥-20‰。

二、天然气形成机理

1、有机成因天然气形成机理

热解作用:

生物化学作用:

催化作用:

力化学作用:

加氢作用、缩聚作用和脱基团作用加氢作用:

2、无机成因气形成机理

地幔脱气作用、岩石化学作用、放射性作用

三、天然气运移机制

天然气运移机制多样:

渗滤、扩散、脉冲式混相涌流、水溶对流

四.天然气聚散动平衡成藏基本原理

天然气的渗滤和扩散能力强, 在运移聚集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聚”和“散”的动态平衡特征。

气藏是在两个相互独立而又不断斗争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是气体的生成和聚集,另一方面是气体的散失和消亡。

1、天然气动态平衡成藏的四个基本条件:

充沛的气源、生气高峰的时代新、良好的封盖条件、较稳定的后期构造环境。

五、气藏与油藏的主要差异

1、烃类来源

天然气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源复合性。天然气有有机与无机成因,形成具有多阶性。。石油主要是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有机质生成,且大量在“生油窗”内形成。

2、气藏与油藏保存条件的差异:

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聚集效率要小得多。天然气聚集系数一般在1%以下,个别情况才会超过1%;而石油的聚集系数较大,一般大于10%。气藏要求的储层条件相对较低,但封盖条件高。油藏正好相反。油藏,主要是物性封闭和超压封闭;对于气藏,烃浓度封闭也是一种重要封闭。

3、运聚成藏方式

天然气运移方式多样性:渗滤、扩散、水溶对流。天然气成藏机理多样性:水

溶脱气成藏、运聚动平衡成藏、多源复合成藏

4、气藏与油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天然气的分布远比石油广泛得多。凡是发现石油的地方,都分布有一定数量的天然气。“有油必有气”。在许多没有发现大量石油的地区,却找到了丰富的天然气,“有气不一定有油”。在气源岩有机质演化程度很低或很高两种极端情况下,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气藏,纵向分布较油藏大。

六、深盆气

1、深盆气概念

深盆气是指盆地中央或坳陷深部致密砂岩地层中气水关系倒置的动态圈闭气藏,是一种特殊的非常规气藏。

2、特点

(1)气水倒置

(2)异常地层压力

(3)源—藏伴生

(4)气藏边界不受构造等深线控制

(5)地质储量大、单井产量低

3、形成的地质条件

(1)源岩条件——类型多为Ⅲ型、面积大,成熟度高,供气充足

(2)储集条件——低孔、低渗,大面积发育

(3)盖层条件——顶、底封盖层都重要

(4)保存条件——区域构造稳定、断裂发育少

4、深盆气形成机理:当坳陷中的天然气大量生成时,作为储层的砂岩早已致密化。天然气进入其中后,排出的水向上倾方向孔隙性相对较好的储层中运移。

当天然气补给不断增加,由于储层致密,气体运移不畅,仅部分天然气会克服

毛细管阻力随水往上倾方向运移,于是下倾部位因气体的不断积聚,孔隙压力

增大。

随着上倾方向砂岩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气相渗透率显著降低。由于深盆区天然

气还在继续生成和持续补给而向上倾方向运移的量低于补给量,从而导致此区

致密砂岩的含气饱和度不断增高,直至成为气藏,即形成深盆气藏。

七、煤层气(煤层甲烷)

1、基本概念:

煤层气:一种储集在煤层中的自生自储式的天然气;是煤化作用的产物,包括

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种类型,以热成因气为主。

主要成分为甲烷,也称为煤层甲烷。含有重烃及二氧化碳等。

煤层气的组成受煤阶、有机质来源、埋深和温度的影响。

煤层气的赋存状态:煤层甲烷在煤储集层中以三种方式赋存,即游离、吸附和

溶解。

2、煤层气的富集:

煤层甲烷在煤储集层中以吸附状态为主,与常规天然气的聚集有很大的差别,天然气在煤层中的储集主要依赖吸附作用,有无圈闭无关要紧,但常规天

然气必须在圈闭中。这是与常规天然气聚集的最主要差别。

3、煤层气高产富集的基本条件:

煤层分布广、厚度大、含气量大;煤岩镜质组含量高、演化程度适中;处于区域岩浆热变质区;煤层割理发育、构造裂缝适中;有利的盖层条件;处于构造斜坡带或埋藏适中的向斜区、承压水区。

简述天然气藏与油藏形成及分布特征的主要差异。

简述深盆气藏的主要特征、形成机理及成藏地质条件。

简述天然气的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高等传热学知识重点(含答案)2019

高等传热学知识重点 1.什么是粒子的平均自由程,Knusen数的表达式和物理意义。 Knusen数的表达式和物理意义:(Λ即为λ,L为特征长度) 2.固体中的微观热载流子的种类,以及对金属/绝缘体材料中热流的贡献。 3.分子、声子和电子分别满足怎样的统计分布律,分别写出其分布函数的表达式 分子的统计分布:Maxwell-Boltzmann(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 电子的统计分布:Fermi-Dirac(费米-狄拉克)分布: 声子的统计分布:Bose-Eisentein(波色-爱因斯坦)分布; 高温下,FD,BE均化为MB;

4.什么是光学声子和声学声子,其波矢或频谱分布各有特性? 答:声子:晶格振动能量的量子化描述,是准粒子,有能量,无质量; 光学声子:与光子相互振动,发生散射,故称光学声子; 声学声子:类似机械波传动,故称声学声子; 5.影响声子和电子导热的散射效应有哪些? 答:影响声子(和电子)导热的散射效应有(热阻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界面散射:由于不同材料的声子色散关系不一样,即使是完全结合的界面也是有热阻的; ②缺陷散射:除了晶格缺陷,最典型的是不纯物掺杂颗粒的散热,散射位相函数一般为Rayleigh散 射、Mie散射,这与光子非常相似; ③声子自身散射:声子本质上是晶格振动波,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会与原子相互作用,会产生散射、 吸收和变频作用。

6.简述声子态密度(Density of State)及其物理意义,德拜模型和爱因斯坦模型的区别。答:声子态密度(DOS)[phonon.s/m3.rad]:声子在单位频率间隔内的状态数(振动模式数)Debye(德拜)模型: Einstein(爱因斯坦)模型: 7.分子动力学理论中,L-J势能函数的表达式及其意义。 答:Lennard-Jones 势能函数(兰纳-琼斯势能函数),只适用于惰性气体、简单分子晶体,是一种合理的近似公式;式中第一项可认为是对应于两体在近距离时以互相排斥为主的作用,第二项对应两体在远距离以互相吸引(例如通过范德瓦耳斯力)为主的作用,而此六次方项也的确可以使用以电子-原子核的电偶极矩摄动展开得到。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常用的相似准则数:①努谢尔特:Nu=aL/λ分子是实际壁面处的温度变化率,分母是原为l的流体层导热机理引起的温度变化率反应实际传热量与导热分子扩散热量传递的比较。Nu大小表明对流换热强度。②雷诺准则Re=WL/V Re大小反映了流体惯性力和粘性力相对大小。Re是判断流态的。③格拉小夫准则Gr=gβ△tL3/V2 Gr的大小表明浮升力和粘性力的的相对大小,Gr表明自然流动状态兑换热的影响。 ④普朗特准则: Pr=V/a Pr表明动量扩散率与热量扩散率的相对大小。 辐射换热时的角系数:①相对性②完整性③可加性 热交换器通常分为三类:间壁式、混合式和回热式,按传热表面的结构形式分为管式和板式间壁式热交换器按两种流体相互间的流动方向热交换器分为分为顺流,逆流,交叉流。 导温系数α也称为热扩散系数或热扩散率,它象征着物体在被加热或冷却是其内部各点温度趋于均匀一致的能力。Α大的物体被加热时,各处温度能较快的趋于一致。传热学考研总结 1傅里叶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正比例于当地垂直于截面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 2集总参数法: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的简化分析方法 3临界热通量:又称为临界热流密度,是大容器饱和沸腾中的热流密度的峰值 4效能:表示换热器的实际换热效果与最大可能的换热效果之比 5对流换热是怎样的过程,热量如何传递的? 对流换热: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运动产生的热量传递与流体内部分子导热引起的热量传递联合作用的结果。对流仅能发生在流体中,而且必然伴随有导热现象。 对流两大类:自然对流(不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作用,由于流体内部密度差引起的流动)与强制对流(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作用引起的流体宏观流动)。 影响换热系数因素:流体的物性,换热表面的形状与布置,流速,流动起因(自然、强制),流动状态(层流、湍流),有无相变。 6何谓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影响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的因素? 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传递给壁面的过程称为凝结过程。 如果凝结液体能很好的润湿壁面,它就在壁面上铺展成膜,这种凝结形式称为膜状凝结。 如果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润湿壁面,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液珠,这种凝结方式称为珠状凝结。 液体在固液界面上形成气泡引起热量由固体传递给液体的过程称为沸腾换热。 按沸腾液体是否做整体流动可分为大容器沸腾(池沸腾)和管内沸腾;按液体主体温度是否达到饱和温度可分为饱和沸腾和过冷沸腾。 不凝结气体对凝结换热过程的影响:在靠近液膜表面的蒸气侧,随着蒸气的凝结,蒸气分压力减小而不凝结气体的分压力增大;蒸气在抵达液膜表面进行凝结前,必须以扩散方式穿过聚集在界面附近的不凝结气体层,因此,不凝结气体层的存在增加了传递过程的阻力。 影响凝结换热的因素:不凝结气体、蒸汽流速、管内冷凝、蒸汽过热度、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非线性。 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不凝结气体(使沸腾换热强化)、过冷度、重力加速度、液位高度、管内沸腾。 7强化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的原则? 强化凝结换热的原则:减薄或消除液膜,及时排除冷凝液体。 强化沸腾换热的原则:增加汽化核心,提高壁面过热度。 8试以导热系数为定值,原来处于室温的无限大平壁因其一表面温度突然升高为某一定值而发生非稳态导热过程为例,说明过程中平壁内部温度变化的情况,着重指出几个典型阶段。 首先是平壁中紧挨高温表面部分的温度很快上升,而其余部分则仍保持原来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上升所波及的范围不断扩大,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平壁的其他部分的温度也缓慢上升。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非正规状况阶段和正规状况阶段 9灰体有什么主要特征?灰体的吸收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 关理论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论》一文,提出教育要独立于政党和宗教,应该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证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包括: 1?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2?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财政部门之下,要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 3?思想独立,不能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4?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5?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二、教育万能论 英国著名的哲学、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全面系统地批驳了当时广泛流行的“天赋观念论” 后,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生来是平等的,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巨大差别,这主要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之故。 三、人力资本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人力资本论。他主张: 1?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 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 2?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4?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力。 5?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 四、筛选假设理论 创始人是迈克尔史潘斯和罗伯特索洛, 五、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是美国的布斯和根特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中提出的。 观点:1?批评了早期人力资本论。2?教育的作用反映在经济效益和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两个方面。 六、劳动力市场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多林格、哥顿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 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志组成的,呈液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物。07、03B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03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204表示。08、04B 油田水P28: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04 油田矿化度P29:即水中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06、04B 干酪根P45: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03、02、00 成油门限(生油门限,成熟温度,门限温度)P58:有机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为成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为门限深度,又称成熟点。01B、02B、03B、04B、04、08 凝析气P25:在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03B、01 TTI法P60: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依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03、05 未熟—低熟油P70: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02B 煤成油:P71: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02B 煤型气(煤系气)P77:凡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01、01B、00 煤成气P77:是专指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属煤型气一种。 煤层气P77: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生油(气)岩(生油气母岩、烃源岩)P83: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答案上是:指富含有机质并能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04、01B 有机碳P86: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04 有机碳含量(TOC):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 CPI P92:即碳优势指数,表示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可粗略地估计原油成熟度。03B 有机质成熟度P88: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06、02B、00 油源对比P93:包括油气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油层中油气之间的对比,其目的在于追踪油气层中的油气来源。 储集层P101: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和岩层。05 盖层P101: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石层。 有效孔隙度P102: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e 04、07、02 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P104: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06、02、02B、03B、00 绝对渗透率P104: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P104: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04B、02B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高等代数一》知识点

高等代数知识点 第一章 多项式 1. 数域的定义、常见数域 2. (系数在)数域P 上的多项式的定义 3. 多项式相等 4. 多项式的次数、零多项式和零次多项式 5. 一元多项式的运算(加减乘)、运算律、多项式环、次数定理 6. 整除的定义:()()g x f x ?()()()f x g x h x =(证明,不整除则用反证法)、因式和倍式 7. 整除的性质: (1) 一些特殊的整除性(0,常数,自身) (2) 整除的反身性 (3) 整除的传递性 (4) 整除的组合性 8. 带余除法()()()()f x q x g x r x =+、综合除法 9. 整除的判定法则:余式为零 10. 整除不受数域的影响 11. 公因式及最大公因式的定义、()()(),f x g x ,()0,()()g x g x =,()0,00= 12. 最大公因式的求法(辗转相除法)P44:5 13. 最大公因式可以表示为()(),f x g x 的一个组合()()()()()d x u x f x v x g x =+——P45:8 14. 互素的定义 15. 互素的相关定理(证明)P45:12、14 (1) ()()(),11()()()()f x g x u x f x v x g x =?=+ (2) ()()()()()()()(),1,f x g x f x g x h x f x h x =? (3) ()()()()()()() ()()()121212,,,1,f x g x f x g x f x f x f x f x g x =? 16. 不可约多项式的定义(次数大于等于1) 17. 平凡因式、不可约等价于只有平凡因式 18. 可约性与数域有关 19. 不可约多项式的性质: (1) ()p x 不可约,则()cp x 也不可约 (2) ()p x 不可约,()[],f x P x ?∈ ()()|(),(),()1p x f x or f x p x ?= (3) ()p x 不可约,()()()p x f x g x ()()()|(),p x f x or p x g x ? 20. 标准分解式1212()()()()s r r r s f x cp x p x p x =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对流换热是怎样的过程,热量如何传递的?如下是小编整理的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1-1 “三个W” §1-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3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及热阻的概念有所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对工程实际中简单的传热问题进行分析。作为绪论,本章对全书的主要内容作了初步概括但没有深化,具体更深入的讨论在随后的章节中体现。本章重点: 1.传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物体内部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热量的传递速率增强或削弱热传递速率的方法 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导热: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传热学重点研究的是在宏观温差作用下所发生的热量传递。傅立叶导热公式: (2).对流换热:当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牛顿冷却公式: (3).辐射换热:任何一个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具有发射热辐射和吸收热辐射的能力,辐射换热就是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电磁波只能直线传播,所以只有两个物体相互看得见的部分才能发生辐射换热。黑体热辐射公式:实际物体热辐射: 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热量从固壁一侧的流体通过固壁传向另一侧流体的过程。最简单的传热过程由三个环节串联组成。 传热学研究的基础 傅立叶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牛顿冷却公式 + 质量动量守恒定律四次方定律本章难点 1.对三种传热形式关系的理解各种方式热量传递的机理不同,但却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传热现象中。 2.热阻概念的理解严格讲热阻只适用于一维热量传递过程,且在传递过程中热量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损耗。 思考题: 1.冬天经太阳晒过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经过拍打以后,效果更加明显。为什么? 2.试分析室内暖气片的散热过程。 3.冬天住在新建的居民楼比住旧楼房感觉更冷。试用传热学观点解释原因。 4.从教材表1-1给出的几种h数值,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夏天,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液氮贮存容器放在一起,一个表面已结霜,另一个则没有。请问哪个容器的隔热性能更好,为什么? §2-1 导热的基本概念和定律§2-2 导热微分方程§2-3 一维稳态导热§2-4伸展体的一维稳态导热 要求:本章应着重掌握Fourier定律及其应用,影响导热系数的因素及导热问题的数学描写——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在此基础上,能对几种典型几何

(完整版)教育原理-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与教育》复习大纲 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 心理学的性质p10: 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6: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p68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直接兴趣,有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间接兴趣) 3、注意活动的组织。 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个体的意志力。 第三章: 感觉适应p99-101: 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渐渐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刚下泳池觉得冷,后来逐渐适应) 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样重的铁和棉花感到铁比较重;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酸;吃中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甜味)感觉相互作用: (通感、连觉)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暖色调、冷色调) 感觉补偿: 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灵敏) 第四章: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定义p119; 聚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

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不受已知或现在方式、规则等的约束,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多种办法的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32-134; 1、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问 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2、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迁移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6、原型启发。 7、个性特点。 第五章: 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举例说明如何组织复习p163; 1、识记的程度。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 4、识记后的休息。 5、识记后的复习。 过度学习: 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识记,也叫过度学习。 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先快后慢进行的。 如何复习: 1、复习的及时性。 2、复习的经常性。 3、复习的合理性。 第六章: 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p214;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p207: 创造力较高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较高;创造力较低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则较低。智力与知识的关系p204-205:

(完整版)高等代数知识点归纳

1122,, 0,.i j i j in jn A i j a A a A a A i j ?=?++=?≠?? L = =()mn A O A A O A B O B O B B O A A A B B O B O * = =* *=-1 (1)2 1121 21 1211 1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O a a a a a a a O a O ---* ==-K N N 1 范德蒙德行列式: ()12222 1211 1112 n i j n j i n n n n n x x x x x x x x x x x ≤<≤---=-∏L L L M M M L 111 代数余子式和余子式的关系:(1)(1)i j i j ij ij ij ij M A A M ++=-=- 分块对角阵相乘:11 112222,A B A B A B ???? == ? ???? ??11112222A B AB A B ??= ???,1122n n n A A A ?? = ??? 分块矩阵的转置矩阵:T T T T T A B A C C D B D ?? ??= ? ????? () 1121112 222* 12n T n ij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L L M M M L ,ij A 为A 中各个元素的代数余子式. **AA A A A E ==,1*n A A -=, 1 1A A --=. 分块对角阵的伴随矩阵:* * *A BA B AB ?? ??= ? ???? ?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docx

《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 绪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 ①油气成因问题 ②油气成藏问题 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石油 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 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是烃类气体。3.油田水 广义 : 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 13C1 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 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 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

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 主要元素:碳和氢次要元素:硫、氮、氧 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 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 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和丙烷最为常见 非烃气体: N2,CO2,H2S,H2,CO,SO2,和汞蒸气等 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 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 NaHCO3型、 Na2SO4型、 MgCl2 型、 CaCl2 型; 油田水主要为 CaCl2 型 NaHCO3型和 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 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 地层封闭性: CaCl2>NaHCO3>MgCl2>NaSO4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1, 储集层 :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 为储集层。 2, 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3,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理 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Q—单位时间内流体的通过岩石的流量,/s F—岩石的截面积, U—液体的沾度,

知识点总结高等代数

第二章行列式知识点总结 一行列式定义 1、n 级行列式1112121 22 212 n n ij 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 (1)等于所有取自不同行不同列的n 个元素的乘积1212n j j nj a a a (2)的代 数和,这里12n j j j 是一个n 级排列。当12 n j j j 是偶排列时,该项前面带正号;当12 n j j j 是奇排列时,该项前 面带负号,即: 12 1212 1112121222() 1212 (1)n n n n n j j j ij j j nj n j j j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τ= = -∑ 。 2、等价定义 121212() 12(1)n n n i i i ij i i i n n i i i a a a a τ = -∑和12 1211221212 ()() (1)n n n n n n i i i j j j ij i j i j i j n i i i j j j a a a a ττ+= -∑ 和 3、由n 级排列的性质可知,n 级行列式共有!n 项,其中冠以正号的项和冠以负号的项(不算元素本身所带的负号)各占一半。 4、常见的行列式 1)上三角、下三角、对角行列式 11 11 11 222222 112200nn nn n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2)副对角方向的行列式 111(1)21 2,1 2,1 2 12,111 1 1 0(1)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3)范德蒙行列式: 1222212 11 1112 111() (2) n n i j j i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n ≤<≤---= -≥∏ 二、行列式性质 1、行列式与它的转置行列式相等。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全)

1.概念 沉积岩;母岩;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风化壳;牵引流;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同生作用;成岩作用;后生作用;表生作用;准同生作用;碎屑岩;重矿物;杂基;原杂基;正杂基;假杂基;胶结物;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成分成熟度;碎屑颗粒的圆度及划分;碎屑颗粒的分选;结构成熟度;沉积构造;层理;粒序层理;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波痕;冲刷面;包卷层理;结核;生物遗迹;生物扰动构造、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差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解作用;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的泥晶;亮晶;鲕粒;内碎屑;藻粒,球粒,生物格架;缝合线构造;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顶底构造;海滩岩;蒸发岩;泥炭化作用(或腐殖煤);腐泥化作用(或腐泥煤);含煤岩系(煤系);油页岩;沉积相、相模式、沃尔索相率;沉积体系;冲积扇;河道滞留沉积;天然堤;决口扇;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浪基面;潮坪;泻湖;等深流;碳酸盐补偿深度; /*重力流;湖底扇;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陆表海、陆缘海、碳酸盐台地、生物礁。 2. 简述 沉积岩原始物质的类型;常见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暗色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的变化;如何按风化作用由难到易的顺序给下列矿物排队:橄榄石、辉石、石英、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和特征;以玄武岩为例,说明母岩的风化过程;母岩风化的元素迁移序列;碎屑颗粒的机械搬运方式;试述沉积分异作用的概念和分类;碎屑颗粒搬运与沉积作用的条件——尤尔斯特隆图解的结论;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静水条件下,沉积速度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真溶液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生物的沉积作用;碎屑岩沉积后作用的阶段划分和特点;碎屑岩的组成;碎屑岩结构包含的内容;简述碎屑岩中石英、长石、岩屑的一般特征和富集条件;杂基含量在结构上的意义;碎屑颗粒的分选性及分级;根据碎屑颗粒与填隙物的相对含量及碎屑颗粒间的接触关系,碎屑岩中存在哪些胶结类型和支撑方式,两者之间有何种对应关系;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的区别;确定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的方法;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划分;碎屑岩粒级的三级命名法;常见胶结物的结构类型;碎屑岩胶结类型和颗粒接触类型;图示组成层理的要素;层的厚度划分;一些常见层理的特征及成因;画出并简单描述4种不同类型的层理构造及其成因;波痕要素及常见波痕类型的特征;流水波痕与浪成波痕的区别;波痕的主要类型及其环境意义;常见的同沉积变形构造的特征;结核的类型及判定结核形成阶段的标志;砾岩的分类;图示教材中的砂岩分类;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的特征及形成条件;杂砂岩的形成条件;常见砂砾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类型及其特征(或作为论述题);粘土沉积物沉积后有哪些变化;常见的胶结物类型及特征;交代作用的原因、常见的交代作用类型及部分常用的判别标志;成岩作用的划分阶段;火山碎屑的物质成分;火山碎屑的粒级划分;火山碎屑岩的主要岩类名称及碎屑相对含量;碳酸盐的结构组分类型;碳酸盐内碎屑的成因和粒径划分;鲕粒的成因和类型;常见亮晶胶结物的成因分类;亮晶胶结物的世代;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与重结晶的泥晶(或与新生变形方解石)的区别;颗粒灰岩泥晶与碎屑岩杂基的异同点;白云岩的生成机理;毛细管浓缩白云化作用的形成机理;Mg2+在碳酸盐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白云岩的成因分类;简述灰泥和亮晶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区别;碳酸盐矿物的转化和重结晶作用(微泥晶除外);溶解离子、结晶速度对碳酸盐胶结物结晶形态的影响;碳酸盐岩中常见的交代作用类型;试以三级命名法对颗粒-灰泥石灰岩进行分类;海水蒸发矿物结晶顺序六个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蒸发岩的形成条件;主要的蒸发岩成因假说。煤是怎么形成的?煤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高等代数行列式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行列式( * * * ) 一、复习指导:行列式在高等代数中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是每年必要的一道大题,而且还是一个基础章节,它与学好后面的章节也有一定的联系,是学习后面重要章节的基础。在首师大真题中,行列式往往会以求数字型n 阶行列式的值作为一道大题出现,分值15分。具体可以参考真题。 二、考点精讲: (一)基本概念 定义1 逆序—设j i ,是一对不等的正整数,若j i >,则称),(j i 为一对逆序。 定义2 逆序数—设n i i i Λ21是n ,,2,1Λ的一个排列,该排列所含逆序总数称为该排列的逆序数,记为)(21n i i i Λτ,逆序数为奇数的排列称为奇排列,逆序数为偶数的排列称为偶排列。 定义3 行列式—称n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D Λ ΛΛΛΛΛΛ 21 22221112 11 = 称为n 阶行列式,规定 n n n nj j j j j j j j j a a a D ΛΛΛ21212121) ()1(∑-= τ 。 定义4 余子式与代数余子式—把行列式n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D Λ ΛΛΛΛΛΛ 21 22221112 11 = 中元素ij a 所在的i 行元素和j 列元素去掉,剩下的1-n 行和1-n 列元素按照元素原来的排列次序构成的1-n 阶行列式,称为元素ij a 的余子式,记为ij M ,称ij j i ij M A +-=) 1(为元素ij a 的代数余子式。 (二)、几个特殊的高阶行列式 1、对角行列式—形如 n a a a Λ ΛO ΛΛΛΛ0 00 02 1 称为对角行列式,n n a a a a a a ΛΛ ΛO ΛΛΛΛ21210 00 0=。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一章绪论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 3、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 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 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 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 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围的若干部分。(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 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膨胀系数:温度每增加1oF,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 11、粘度: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粘度大则流动性差。与温度、压力、组成有关。 12、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温度、压力、含盐量有关。 13、石油物理性质: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 14、天然气——广义: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狭义:指气态烃和非烃气。 15、天然气的产状类型 ?(1)聚集型:a、气藏气: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藏,为纯天然气气藏。甲烷占气藏气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 论基础。(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 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 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 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

高等传热学作业

高等传热学作业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第一章 1-4、试写出各向异性介质在球坐标系)(?θ、、r 中的非稳态导热方程,已知坐标为导热系数主轴。 解:球坐标微元控制体如图所示: 热流密度矢量和傅里叶定律通用表达式为: → →→??+??+??-=?-=k T r k j T r k i r T k T k q r ? θθ?θsin 11' ' (1-1) 根据能量守恒:st out g in E E E E ? ???=-+ ?θθρ?θθ??θθ?θd drd r t T c d drd r q d q d q dr r q p r sin sin 2 2??=+??-??-??-? (1-2) 导热速率可根据傅里叶定律计算: ?θθ θθd r dr T r k q sin ???- = (1-3) 将上述式子代入(1-4-3)可得到 ) 51(sin sin )sin ()sin (sin )(222-??=+??????+??????+?????????θθρ?θθ?θ?θ??θθθθ?θθ?θd drd r t T c d drd r q d rd dr T r k rd d dr T r k d d dr r T r k r p r 对于各向异性材料,化简整理后可得到: t T c q T r k T r k r T r r r k p r ??=+??+????+?????ρ?θθθθθ?θ2 222222sin )(sin sin )( (1-6) 第二章 2-3、一长方柱体的上下表面(x=0,x=δ)的温度分别保持为1t 和2t ,两侧面(L y ±=)向温度为1t 的周围介质散热,表面传热系数为h 。试用分离变量法求解长方柱体中的稳态温度场。 解: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1)设f f f t t t t t t -=-=-=2211,,θθθ,根据题意写出下列方程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