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49年后为何被边缘化

张恨水49年后为何被边缘化
张恨水49年后为何被边缘化

张恨水49年后为何被边缘化:进步文人举报他民国反共

章回小说家张恨水是民国期间最畅销的作家,老舍说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他创作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春明外史》等发行量皆极大,仅《啼笑因缘》就出过二十多版,当今畅销书作家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张恨水小说的影响力和畅销程度,两则材料可资佐证。一是每逢张恨水新书出版,鲁迅都要买回送给母亲看。1934年,时在上海的鲁迅写信给居北平的母亲:“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二是吴宓日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陈寅恪因病住院,虽然双目失明,但陈寅恪还请吴宓为他借张恨水的小说,再由他的家人读给他听。

但在1949年后,张恨水这位写作界的超级明星,却几无新作在国内发表、出版,旧作也绝少有重版,他在国内迅速销声敛迹,逐渐被边缘化。究其原因,除个人因素之外,也可时时看到背后政治力量的影子。

组织制度上的遗忘

从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旧派小说就受到新小说家们的排斥。对于张恨水的小说,新小说作家颇不以为然,甚至于从心里鄙视。1931年夏,张恨水与郑振铎同车北上。闲聊中,郑振铎谈及茅盾对张恨水新作《啼笑因缘》的意见,大意是张恨水新作的章回小说,“很难达到文艺的水准。尤其是意识方面,认识不够。”由这段往事,可以看出新小说作家对张恨水的态度。

因此,1949年后,新小说力量通过组织制度、出版制度全面压制旧小说作家,让他们失去了出版阵地和聚集写作的舆论环境。而作为旧派小说代表的张恨水自然也在被压制者之列。

对张恨水的压制首先是在组织制度上的有意疏漏和遗忘。虽然1949年前张恨水在读者中的地位可以与新文学的代表作家们分庭抗礼,但1949年后他却并没有被中共列入招抚对象。1949年6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会前张恨水被推荐为正式代表,但在代表资格审查时,他与沈从文未获通过。因为他们都被郭沫若点名批评过,一个是“粉色”作家,一个是“黄色”作家。后来,考虑到他和沈从文的影响力,另立一个新名称:特邀代表。在旧派小说家群体中,张恨水的特邀代表身份已是最高待遇,其他旧派小说家没有一人入选,甚至不被认为是作家,比如像《蜀山剑侠传》作者还珠楼主(李寿民)、《江湖奇侠传》作者平江不肖生(向恺然)这样名动一时的武侠大家,在全国文联名册里竟然找不到名字。

而后,新成立的全国文联等部门,对张恨水也没有表示出兴趣,也没有人来请他编辑刊物,甚至于没有人来登记他的工作单位,张恨水骤然成为失业人士。他被新政权迅速从制度上遗忘,由一个文坛大家而成为多余的边缘人。对张恨水和其他旧派小说作家从制度上刻意疏漏和遗忘,很难说是出于政治力量的直接安排,但从新小说力量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对旧派小说的普遍鄙视态度,对张恨水的全面压制则不难见其端倪。

对张恨水的制度性遗忘,除了他旧派小说家的“红字”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张恨水是有“历史污点”的人。这一切,要从1946年说起。

1946年,张恨水到北平《新民报》任职,职务是主笔兼北平社经理。不久内战爆发。张恨水于10月19日、28日接连在他所主持的北平《新民报》刊发了《时局管窥》和《中共之失在政治》两篇社论,对共产党颇多批评。认为“内战爆发以来,中共不仅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在军事上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想要摆脱被动,必须制定整编军队,解决地方政权。”还认为,“(中共)无限制地驱民兵以战,及囤集粮食作军粮之用,所以失掉了人心”。此外,内战期间,《新民报》还刊发了其他一些不利于共产党的言论,在几大报社中,《新民报》的言论是最为右倾。

1948年12月12日,因报社内部权力之争,尤其是张恨水与总社派来北平的总编辑王达仁水火不容,张辞去了《新民报》的所有职务,结束了近四十年的报人生涯。但事情并没有完。1949年3月,北平刚和平解放不久,当时《新民报》还完全由王达仁主持,2日到4日,《新民报》连载王达仁的长篇文章《北平新民报———在国特统治下被迫害的一页》,检举张恨水的种种“罪行”,包括他所撰写的不利于共产党的社论,几乎把他当做“国民党在新民报的代理人”。王达仁是“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1949年后在《光明日报》、新华社等任职。

据张明明回忆,王达仁文章对张恨水的影响很大,“这些毫无根据的说法,使父亲受了很大的刺激,对他的精神及身体都影响很大的。”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自己曾经屡有非议的政党,现在握有政权,这种政治上的无形压力可想而知。张恨水长期患有严重高血压,加之政治上的无形压力,此后不久,张突患脑溢血,一年多后才逐渐恢复过来。

作品传播范围限于海外

张恨水的逐步被边缘化,除了组织制度上的疏漏与遗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表渠道的控制。虽然1949年初,张恨水因病丧失写作能力,但到1950年他即基本恢复了写作,而新刊物却没有考虑过向他约稿,近在咫尺的《文艺报》、《人民文学》从未与他联系过,即便是赵树理主编的通俗刊物《说说唱唱》也没有刊登过他的作品,虽然赵树理倒是跟他常有联系。很明显,他的写作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1953年,北京文联在工作汇报中明确表明这种看法。文联认为,“旧小说家的政治思想水平很低,又不熟悉新社会,如张恨水、陈慎言等,写东西很多很快,但都不能用。”

1949年前,作为畅销书作家,张恨水是各出版商的座上宾,小说版税也是他的重要收入。1940年代,他把《春明外史》交由上海世界书局第三次出版,出版商沈知方一次就预付了八千元版税给他。照理说,张恨水的小说有广泛的市场,出版社重版他的小说应有利可图,但遍查张恨水小说的版本,整个50年代,大陆几乎没有他的旧作重版。究其原因,不难看到意识形态的因素。1949年后各出版社被纳入党的意识形态领域,首先考虑的不是图书的市场效应,更多考虑的是意识形态的需要以及作品能否与新时代、新社会相适应。被打入另册的张恨水,其作品当然不会在考虑之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后张恨水就基本放弃了写作,其实这个印象并不准确。就现有资料看来,1954年后,张恨水创作的作品并不在少数,只是在创作内容与发表渠道上,跟1949年前相比有了较大改变。

1949年后,张恨水恢复写作面临着两个困难:一是写作内容,二是发表渠道。

他原先所熟悉的言情小说已被验明“黄色”之身,当然不便再写;那么写现代题材?张恨水对工农兵生活不熟悉,对文艺政策也把握不准,勉强写恐怕也难以胜任。唯有传统戏曲和民间传说故事不犯忌,在书写逻辑上也与张恨水以前创作的小说较接近,于是“故事新编”遂成为他的首选,尽管这些作品只是改编,谈不上原创。选择“故事新编”的写作方式,应是张恨水顺应当时政治形势的主动选择。这类“故事新编”没有政治风险,而且在50年代初,这类故事新编还受到鼓励。对于张恨水这样被打入另册的小说家而言,这是他在现实境遇中最为恰当,也是最为可行的选择。于是,1954年后,张恨水接连创作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凤求凰》、《牛郎织女》等作品。

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剩下就是发表的渠道了。50年代张恨水创作的这些作品,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这些作品差不多都不是在国内报刊上发表,而是在海外发表,其中,肩负面向海外华人宣传之责的中国新闻社,似乎与张恨水形成了固定合作关系。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秋江》,是在香港《大公报》连载;《牛郎织女》、《磨镜记》、《逐车尘》、《重起绿波》、《卓文君传》、《凤求凰》等,均系“由中国新闻社发表”,这些作品也无一例外没有出过单行本。这意味着,张恨水虽然恢复创作,但其作品的传播范围仅仅限于海外。他的写作,与中国本土的读者基本无关,虽然,他在国内拥有最大量的读者群,但是对国内读者而言,张恨水实际上是销声匿迹了。

唯一例外地是1957年。这一年,张恨水罕见地回到原创性写作,创作出他1949年后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记者外传》;小说也罕见地在国内发表,由上海《新闻日报》连载。据说,他曾雄心勃勃地打算将《记者外传》写成四部头的巨著,但结果是只写出了上半部就不了了之。

“例外”从何而来?考察这一年的政治形势,1956年上半年,毛泽东发动整风,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此时,旧派作家早已是闲散人员,因此“反右”并没有受到太大冲击(张友鸾被增为“右派”,很快摘帽),他们意外地在党内作家的内讧中,迎来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与写作环境。这一年,中国作协还专门召开“通俗文艺作家座谈会”。这种座谈会,1949年也曾召开,但当时名为“旧的章回连载小说作者座谈会”。会议名称从“作者”升格为“作家”,可见作协态度的改变。

至于张恨水的《记者外传》后来又“不了了之”,也不难从后来政治形势的变化中觅其端倪。旧派小说家写作环境的宽松与再度收紧,背后都有一双政治的手在挥舞。

生活陷入困顿

1949年后,没有人来登记病中张恨水的工作单位,他成为了失业人员。那个年代里,一个人没有“单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将知识分子纳入各种各样的“单位”,是新政权进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国家掌握几乎所有资源的大前提下,单位成为国家将资源分配到个人的工具。没有单位,自然也就没有薪水,没有福利保障,一切只能依靠自己。

需要提及的是,1949年前张恨水的历年积蓄也已被一个朋友席卷一空。1946-1948年间,张恨水把历年版税所积,换成10两左右黄金,交大中银行经理王锡恒存入该行,但未立存折,只开了一个收据。北平解放前夕,王锡恒携黄金逃往台湾,遂令张恨水全部积蓄化为乌有。

作为一个作家,稿费与版税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在1949年后,病中的张恨水基本丧失了写作能力,稿费收入自然无法说起。旧作也因不符合意识形态要求没有出版社重版。没有单位、没有稿费、没有版税,积蓄被席卷一空,加之生病花费大,张恨水一家很快陷入困窘之中。据张恨水的女儿张明明回忆,这一段时间,窝头、咸菜、小米粥成为张恨水全家一日三顿的常餐。有一天,张明明看着桌上的窝头与咸菜,实在不想下咽。“哥哥想了个好办法,把咸菜分成三四碟,一碟切成细丝,一碟切成象眼块,一碟切成T,热锅一炒,再来点辣椒,他故意发出啧啧的声,向我笑着说:‘明明,尝尝这个,忒好吃,像烤鸭,嘿!再来这个,红烧鸡T,没话说。’另一哥哥帮腔:‘真不赖!又香又脆!’”

无奈之下,1950年,张恨水将原来在西城赵登禹路购买的共有三十多个房间的四进大院子卖给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换成砖塔胡同的一座小院子,用卖房子剩下的钱勉强维持生活。有意思的是那时买房不是用钱,而是用布。张明明回忆,买房契约上写明,用“二厂五福布150尺”。这种困窘的生活,直到1953年才有所缓解。张恨水的老朋友马彦祥时任文化部艺术局长,他向周扬反映了张恨水的困窘生活。经文化部研究,决定聘请张恨水担任文化部顾问,每月发放120元生活补助。而这时,离张恨水生病已有四年之久。对于顾问的生活补贴,张恨水并没有领取太久。1954年,张恨水的身体基本恢复,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方向,开始创作故事新编,由中国新闻社在海外发表,开始有了比较固定的稿费收入。于是,他写信给马彦祥,主动辞掉了文化部顾问的职务。

1959年,张恨水病情复发,之后再没有恢复写作。病后不久,在周恩来的过问下,张恨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月固定领取一百多元的生活补贴。此时家中子女都已长大,生活负担不重,张恨水的家庭生活也就勉强能维持。

1966年,“文革”爆发。运动中,张恨水的老友们大多遭批斗,有些被遣送回无亲无友的原籍,有些被整得跳了什刹海,而张恨水却幸免于难,没有被当面批斗,甚至连家也没被抄。1967年农历初七清晨,张恨水因脑溢血去世,静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读了《金粉世家》有感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演绎了一出豪门的兴衰史,他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家”上,在描写上尽量生活化,语言上极具趣味性。冷清秋与金燕西婚姻悲剧可以看成《金粉世家》向前推进的一条线索,金家的由盛转衰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索。这两条线可以看成《金粉世家》的主线,在主线下面张恨水又设置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分线,如金家八个兄弟姊妹可以分别看成一条线,金铨与金家太太可以分别看成一条线,小怜与柳春江的爱情可以看成一条线等等,在小说中的分线其实远不止我列举的这些,这里就不在一一列举了。《金粉世家》由这些线交织形成了庞大的网状结构,引出了许多或生动有趣,或可悲可气的故事。《金粉世家》可以看成是一部家族史,也可以看成是一部社会史,他展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各阶层不同的生活面貌,社会上层的官员、商人,社会底层的平民、戏子以及丫鬟等等人物形象都被张恨水刻画的细致入微,展现了他一向细腻的笔法功底。 《金粉世家》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一部巨着,这是张恨水吸收明清章回小说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无论是《金粉世家》还是《红楼梦》他们都有意的抬高了女性的地位,站在了赞美女性的一方。在《金粉世家》中金家的四个兄弟个个是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俱全。而金家的四姐妹却都被塑造成知书达理的知识女性。就是金家的丫鬟在张恨水的笔下也成了具有思想,极具个性的人物。张恨水在某些人物刻画上借用了《红楼梦》里人物性格的壳来导演自己全新的故事,如小说中的冷清秋与小怜其实都借用了林黛玉某些部分的性格特征。像是把一个人的性格拆分在这两个不同的人物上,然后在赋予这两个人物不同于林黛玉的其它性格特征,那么这就成为了作者造成出的新的人物形象了,因此我们说冷清秋与小怜都不是林黛玉,但在她们身上却能看到林黛玉的影子。 《金粉世家》在思想上批判了官场的腐败,揭示了官场斗争的险恶以及勾心斗角,反应了社会的黑暗。而张恨水的这种批判不是停留在口号式的,而是通过故事的本身来展现的。用小说中人物的所做所见所听来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官场腐败的描写主要由凤举、鹤荪、鹏振三人引出,他们三人靠总理父亲的权利,顺其自然的就当上了官。可话说回来,他们不靠当总理的父亲,不去当官,还有其他赚钱的本事没有?事实还真没有。这也是金铨死后,金家惨败,最终分崩离析的根本原因。金家的子女全是靠当总理的父亲才会有安逸的生活,因

张恨水言情名作名作中女性命运探析

张恨水言情名作名作中女性命运探析 【摘要】张恨水虽生在"五四"时期,但他与进步思潮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这反映于他的小说中,表现在女主人公的塑造上与主流作家明显不同:他的笔下出现得最多的是市民女性,这些女性迥然相异于现代知识女性或革命女性。在她们身上,传统性大于现代性、旧大于新、驯服性大于叛逆性。《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大致可分为三类:驯服型、寄生型和叛逆型。女主人公们差不多都有相同的命运:或死或疯,或遭抛弃,或出走,都落得悲剧的下场。本文试图探究造成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分析潜藏在作者思想深处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命运;超越与拘囿;

目录 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张恨水其人及其作品 3 (一)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3) (二)主要作品............................................................................................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探析女人命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女性形象........................................................................................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探究命运根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论析作者思想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谢辞错误!未定义书签。

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4篇_1

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4篇《呼兰河传》描写的是旧时代的呼兰河城。呼兰河城是作者萧红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萧红写的非常生动,我仿佛看到了呼兰河城一片热闹的景象。那里车水马龙,花草茂盛,那里有小河慢慢的流淌。但是,在一条小路的旁边却有一个好大的泥坑,那里每年都会淹死牲畜和小孩,人们却想不出办法,有人说要种树,有人说要拆墙,虽然把坑填平很简单,却没有一个人想起,我感觉那里的人很愚笨。 书里的语言非常的奇怪,好像很不通顺,上句不搭下句,但是又非常的好懂。书里的故事非常好玩,有跳大神、扭秧歌、看河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这里的民俗很丰盛,让我见识了很多。这里的人们生活很贫苦、艰难,没有一点儿绚丽的色彩。他们还很封建迷信,活着就是活着,死了也就死了,他们感觉死了到了阴间要比活着还要好。那里的人都非常的奇怪,人死了后他们也要观看一番,就好像是没见过死人似的,哪怕每年都有人被吓死。 《呼兰河传》让我了解了旧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极其平淡无味,封建无知,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一定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不做那些愚昧无知的人。 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当时,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可是身体十分虚弱,战争的摧残和感情的冲击令她长期

身心疲倦,患有多种疾病。与此同时,她的文学水平、创作观念和技巧已经达到了顶峰。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不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小城里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其中的民俗描写,使我领略到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我的心和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而她却早被卖给了老胡家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就算再拼命的干活,还是会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到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教诲”。《呼兰河传》里既没有批判,也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一丝幽默和顽皮。 《呼兰河传》还是一部东北民间文化的说明书。萧红为人们毫不知晓的故乡作传,为一群卑微的凡夫俗子作传,这体现了萧红独特的写作视角。《呼兰河传》用孩童讲述的方式,看似松散跳跃,但并没有脱离整体的结构。也正是因为借用了孩子的口吻,小说显得纯净朴素。萧红用她动人的笔调,描述着她童年的趣事。希望大家也去看一下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高尔基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一个人只要读书就是在进步;也就像爬

读张恨水《夜深沉》有感

读张恨水《夜深沉》有感 对于张恨水作品的接触,大概是从《金粉世家》开始。犹记得,那年的我们狂热地追着看那部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可能由于年纪尚小,未曾拜读过原著小说,对于张恨水,更是无从得知。如今,我已阅读过张恨水先生许多的作品。比较脍炙人口的应该要数《啼笑因缘》、《金粉世家》、《春明外史》等,但是,我最近却十分喜爱他的另外一部小说—《夜深沉》。 我认为这部作品的成就应该高于其它作品,他在故事整体构思以及小说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都更胜一筹。相比于张大师早期的女性题材小说塑造出的以冷清秋为代表的柔弱、多情又不失才气的民国女性,《夜深沉》中杨月容的形象又是自成一家的。她是一个孤女,没有家人的疼爱,感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她也不是知识分子,没有进过学堂,感受不到文化的氛围。她唯一可以骄傲的就是她可以唱戏,并且凭借这一长处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挣扎着、堕落着。 以前的我一直对《夜深沉》的地位屈居于《金粉世家》之下耿耿于怀。现在,终于释然,亦可以理解。相对于月容来说,冷清秋的角色更带着些许梦幻色彩。她的形象太过美好,再加上她的爱情也是感人至深,对于广大读者和观众来说,这样的故事才可以夺人眼球。用时下最能掳获人心的一种电视剧类型来说,它可谓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偶像剧。而《夜深沉》不吃香的原因,也正是出在此处。杨月容并不完美,甚至有很多人都称其虚荣。而且她与小说男主人公二和之间的爱情并不轰轰烈烈,缺乏浪漫情节。所以,同样都是爱情悲剧,大家所乐见的几乎都是前者的类型。 素有市民小说家之称的张大师大多数的作品都来源与老百姓之中,而《夜深沉》是我认为最市民性的代表。即使男主人公的出身很好,但他仍是落魄青年。所以,整本书展现的都是两个老百姓的挣扎生活和纠结爱情,揭露黑暗社会对人性的绞杀和普通百姓经历的命运浮沉。也正是因为如此,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注定不能开花结果。它的现实色彩和欲望色彩让很多读者不能接受,但是,我认为它是张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记得在某一部研究张大师著作中看到,张大师的作品有三大主题词:梦幻、欲望、正义。杨月容即使后来因为内心对金钱、舒适生活产生的极大欲望而沉沦,但她仍旧拥有小女生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之前和梦幻色彩。只是这些在生活面前、生存面前都已变得十分渺小,这也正能鲜明反映了梦幻与欲望在二十年代中国北方下层民众中的力量对比。至于正义,二和就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热血青年。在那个大变革时代,他仍能保有一颗善良、孝顺的心,实属难得。 我想,看完《夜深沉》不评价这段悲剧性的爱情一二是说不过去的。月容与二和之间的爱情其实是十分脆弱的,它在萌芽时就被无情斩断。月容希望自己成为名角,希望自己成功,所以抛弃了平凡的二和,在这个时候就早已为他们爱情划下句点。不管之后月容的后悔,或者二和的留恋都无济于事。爱情,真的不能存在一丝丝的背叛、怀疑。当然,爱情,也不是件简简单单两个人的事。 综上所述,《夜深沉》是一部十分现实的女性题材爱情小说,太过梦幻的爱情终究破灭,太过实际的爱情即使如此。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爱情,该怎样面对生活,值得思考……

张恨水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

张恨水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市人。他是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 1911年,张恨水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让张恨水的声望达到顶峰。张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对旧章回小说进行了革新,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 1967年,张恨水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1.1912年底,父亲17岁,在苏州孙中山先生办的蒙藏垦殖学校念书。他那时仍怀着一腔“科学救国”的心愿。这时发生的一件小事,使父亲种下了文字因缘,并决定了他的一生,这就是他的第一次投稿。 ——张恨水 2.当时父亲十分清贫,但每个月总要省下两角钱,买一期《小说月报》。一次,他在杂志封底看到征求稿件的启事,每千字稿酬三元。于是趁着学校因闹风潮停课之机,穷三日之功,写了两则短篇小说。一篇是《旧新娘》,文言的,三千字,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婚姻笑史。另一篇是《桃花劫》,白话的,约四千字,写一个孀妇的自杀。稿子写好了,父亲悄悄地邮寄到《小说月报》编辑部。几天后接到回信,是主编恽铁樵先生亲笔所写,上面说:“稿子很好,意思尤可钦佩,容缓选载。”父亲大喜!后来父亲还和恽先生通过两回信,恽先生都客气地回了信。但是,父亲的那两篇稿子,一年又一年,直到恽铁樵先生离开《小说月报》,整整十个年头,也没能面世。 ——张恨水 3.稿子虽然没能发表,但是恽先生的亲笔信对他的鼓励太大了。可以说,是恽先生引导他走向了文学生涯。恽先生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的人,很多著名的作家都得到过他的帮助,如鲁迅、叶圣陶等,都是在恽先生主编的《小说月报》上首次刊载作品的。但恽先生后来却离开了《小说月报》,索性悬壶挂匾,成了海上名医。 ——张恨水 4.“恨水”的由来 1913年9月,孙中山领导的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垦殖学校被迫解散。父亲回到故乡安徽潜山,之后闯到汉口。父亲的远房叔叔张犀草在汉口办了张小报,父亲到他那里写点小稿填空白。这些短文和诗,都是用“恨水”署名。也就是说,从1914年起,“张恨水”便正式诞生了。 ——张恨水 5.父亲的笔名,曾引起很多读者的臆断,种种猜说不胫而走。直到现在,还不断有人对我说起“恨水不成冰”的故事。其实这里既没有香艳的故事,也没有浪漫的情怀。那父亲为什么偏偏要“恨水”呢?这是他对自己的自勉。父亲曾对我讲过,早在苏州读书时,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愁花恨水生”,其典出自南唐后主李煜之词《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从中领悟到光阴的可贵,于是就截取了“恨水”二字作为自己的笔名,可以时刻告诫自己,不要让光阴像水一样

呼兰河传读后感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一) 呼兰河,多美的名字!却是一个“人吃人”的小城。 整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围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琐碎、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黑暗”、“冷漠”,除了这些词,我再也不知该用哪些词来形容了,在那座城,可怕的不是鬼怪,不是战争,而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那群人。 而《呼兰河传》中最值得啧啧称赞的是那洗炼精简、毫无刻意雕饰痕迹的语言。这或许也是我喜欢读现代中国文学的原因吧。这段时期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毫不晦涩,特别是能融入一些俗语和口语,让人觉得亲切、真实而熟悉,自然也增加了语言的临摹功能,将人物、事件、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小说在结构上也是别出心裁的,其安排脱掉了小说创作的俗套子,采取了由面到点的结构形式。作者先从整体上把握呼兰河小城,以及小城里的人和事,使读者对于背景有一

个直观明朗的感觉,然后再将笔触集中到一些典型人物的身上以及在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这样的艺术手法会渐渐地将读者带入小城中,去看、去想、去悟…… 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二)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天,萧红和他的祖父来到田野里。祖父给田地锄草,萧红看到很多玫瑰花,就去摘了一些玫瑰花。一边给爷爷的帽子上插花,一边笑。祖父闻到了玫瑰花的香味说道:“我家的玫瑰花真香,哪怕十里路都闻得到。”听到爷爷如此夸张的说自家的玫瑰花,萧红情不自禁的开怀大笑。 从这段故事里,我可以体会到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另外也让我感受到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但是我又为萧红的英年早逝而惋惜,像她这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作家若还在人世,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多的优秀作品。 萧红的童年生活也让我忆起了我的美好童年生活。记得10岁时,我和姐姐在一片雪白的草地上打雪仗。当时我们打得不分胜负,两人脸上都洋溢出灿烂而快乐的笑容。虽然过去了好久,每当回忆起,我的心田间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

_八十一梦_与张恨水小说中的_新_

2006-09-15第8卷 第3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SHAANXI R TVU J OU RNAL Sep15,2006 Vol 18 No 13 【教学研究】 《八十一梦》与张恨水小说中的“新” 王爱菊3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4650) [摘 要]小说《八十一梦》是张恨水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八十一梦》,我们可以了解张恨水以特殊的身份和特 殊的角度,大胆吸取现代形式特点,对传统文学进行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点化和转化,创造出一个由旧变新、新旧互衔的独特文学世界。 [关键词]张恨水;《八十一梦》;“新”;吸取;点化 [中图分类号] I207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49(2006)03—0084—02 写于1939年12月的小说《八十一梦》曾被称为是张恨水“一切杰作中的杰作”。这是张恨水在国 破家亡、山河变色之后,南下入川所写的,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本奇书”。它几乎融合了中外梦幻小说和寓言神话小说自由驰骋、诡奇潇洒的特性, 同时也具有社会批评小说(谴责小说和暴露小说)洞烛幽微,嬉笑怒骂的机智,在现代文学史上可谓“自创一格”。 《八十一梦》由一系列短篇构成,出入于真幻,来往于古今,暗示影射,嬉笑怒骂,极尽荒诞变幻、腾挪闪跌之能事,隐隐然和新文学作家以杂文笔法入小说的潮流相呼应。小说号称“八十一梦”,其实除了《楔子》和《尾声》,只有14个梦。究其原因,作者在楔子中有个有趣的说法,说是因为稿子上面沾上一点油腥儿,“刺激了老鼠的特殊嗅觉器官”,“误认这一本空虚无所可求的梦稿,也可以是咀嚼的东西”,因而到晚上,钻进这些“故纸堆”中把它“磨勘”一番,结果只剩下一捧稀破烂糟的纸渣。但“耗子大王,虽有始皇之威,而我也就是伏生之未死,还能拿出《尚书》余烬呢。好在所记的八十一梦是梦梦自告段落,纵然失落了中间许多篇,与各个梦里的故事无碍。”这里的“耗子大王”影射当时的重庆当局头面人物,暗示小说所揭露的黑暗社会现实,触犯了当局的忌讳,引来了“麻烦”。 这些“麻烦”与《八十一梦》犀利的批判现实的锋芒有关。张恨水运用中国古典小说《枕中记》、 《南柯梦》、《镜花缘》以及像但丁《神曲》之类游历“幻境”的笔法来写社会批判小说,在各“梦”里面都有极生动的表现。譬如《上下如今》之梦游“异域”,请了他古代的一位同道柳敬亭作向导,对生活在这个“异域”的“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尤其是亡国君臣和与国家兴亡息息相关的社会名流一一采访,借古人之口谈兴亡之道,为今人敲响警钟,用心良苦;他这种打破时空界限,化真为幻,亦幻亦 真,把真实与虚构打成一片的艺术构思,现在看来,也是相当“前卫”的。《退回去了廿年》写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官场,“裙带衣冠”更胜于表面上壁 垒森严的“等级”,可谓是当代小说家刘震云的先驱,足见官场是一个“酱缸”,虽历经沧桑,而性质 居然不变。《号外,号外!》、《生财有道》写大后方重庆的商人们大发国难财,形形色色的商贩形象至今仍那么眼熟;《在钟馗帐下》对崇尚空谈、不务实际的“浑谈国”的辛辣讽刺,似乎也还没有成为过去的历史。 尤其是到了“第三十六梦”、“第七十二梦”,作者的批判笔调更加犀利,幻想更加狂放恣肆,痛快淋漓。在《天堂之游》中,“我”可以驾驶流线型汽车直上南天门,夹道是洋槐和法国梧桐。猪八戒可 4 8 3[收稿日期]2006-04-29 [作者简介]王爱菊(1968—  ),女,河南省济源市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母爱让冰心享用一生

母爱让冰心享用一生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这位多福高寿的著名作家,从“五四”开始步入中国文坛,一直辛勤耕耘了70余载,著作等身。 而人们在冰心的作品中徜徉的时候,不难发现,在她的作品中展现得最多的是那温馨的母爱之光。 于是,人们不禁会问:冰心有着怎样一位母亲,而这位母亲又是如何影响冰心的呢? “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 冰心的母亲名叫杨福慈。1871年,杨福慈出生在福建一家世代为学官的书香门第。其父与福州城内道南祠办书馆的谢銮恩是好朋友。在杨福慈9岁那年,杨、谢两位长辈在谈诗论文兴奋之时,缔结为“儿女亲家”。

杨福慈19岁时做了谢葆璋的新娘。谢葆璋当时是北洋水师的一名军官,二人可谓郎才女貌,和睦幸福。 冰心是这对夫妇唯一的女儿,她曾经有两个哥哥都夭折了。算命先生曾对杨福慈说:“太太,你的命里是要先开花后结果的,最好能先生下一个女儿,庇护以后的少爷。”因此,冰心的降生使大家如愿以偿。在她之后,3个男孩接踵而至,组成了一个和睦温馨的大家庭。 在婚后长达10年的时间,杨福慈都住在谢家宅子里。谢家人多,整日宾客盈门,谢葆璋婚后不久就出海远征。她一方面要忍受别离的痛苦,一方面则挑起了家务重担。无论怎样忙乱,她的微笑从没离开过嘴角。杨福慈治家有很高的鉴赏力,屋子里的陈设、园林的布局,还有个人的衣饰、颜色,只要经她调配就新颖不俗。 特别要提及的是,杨福慈的针线活堪称一流。日常,冰

心的父母和他们兄弟姐妹4个都穿布衣,那合体的衣衫都是她缝制的。每近农历新年,她还给谢家每人缝制一件绸衣。 冰心称她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 “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母亲一直让童年的冰心穿男孩的装束,且常穿海军制服。 原来,谢葆璋参加过甲午海战,在大东沟海域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因寡不敌众,舰艇遭鱼雷袭击沉没,他死里逃生,泅到刘公岛后才回到福州。在他归家之前,杨福慈忧心如焚,悄悄买了一盒鸦片烟膏藏在身上,准备一旦得到丈夫阵亡的消息,就服毒自尽…… 后来听祖父给他讲这个故事后,童年的冰心受到巨大震

张恨水《金粉世家》读书笔记

张恨水《金粉世家》读书笔记 放爱一条生路洋洋洒洒百万字在不知不觉中就看完了,葡萄 藤上虽然开出了百合花,只可惜它最终还是凋零了,不一样的人 最后还是会分开的。我静静地凝想,或许沉默年代真的不该有太 遥远的相爱。爱,因为执着而美丽,也因执着而残忍。疼痛的爱 情执着于一次晚间 放爱一条生路 洋洋洒洒百万字在不知不觉中就看完了,葡萄藤上虽然开出 了百合花,只可惜它最终还是凋零了,不一样的人最后还是会分 开的。我静静地凝想,或许沉默年代真的不该有太遥远的相爱。 爱,因为执着而美丽,也因执着而残忍。疼痛的爱情执着于 一次晚间的邂逅。当月神带着深情的寄托向人间洒下温情的缕缕 柔光时,一位结着百合花般纯洁的少女随着迎风而起的纸片回眸 顾盼。她,冷清秋,就在这一刻走入燕西的视线,走进他的柔情,也走进他的苦泪。 他,金燕西,这位生长在绿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纨绔子弟,在锦衣玉食的外表下珍藏着那一份难能可贵的对爱情的忠贞。于是,他在大雨中追逐清秋的身影,在校园里寻觅她的声音,在 她家的周围感受她的气息。终于,他用自己诚挚的心与父亲用权 力筑造的金字塔终于击垮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的芳心。他们相 约在夜深人静的花前月下,浪漫于向日葵铺就的金色温床。金冷

的婚礼用奢华铸造了盛大的浪漫,也由浪漫牵引至爱的顶峰,在 绻绻温情的新婚之夜,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座由权势撑起的金 粉世家是坍塌前的空中楼阁,在死亡之前尽情闪耀它回光反照的 美丽,他们更没有想到他们的爱情将是那绚丽的烟火在绽尽它全 部的感动与美丽后化为灰烬。 在那个除夕的夜晚,金家的高楼在星光璀璨的夜空下金碧辉煌,随着金凤举敲击洪钟大吕的声音,金家所有的家眷,善良的,阴险的,真诚的,恭维的都跟着金家老爷一起虔诚地跪拜,虔诚 地祈祷,祈求他们的祖先能够保佑这座奢华的空中楼阁永远歌舞 升平。然而,他们错了,善于玩弄权术的金家老爷也错了,再繁 华的坟墓也不过是生命的终点。沧桑的人生,变幻的官场没有永 远的赢家,只有永远的悲剧。因而,燕西与清秋的爱情也注定要 随着家族的崩溃而走向死亡。在一个没有平等,阶级对立,军阀 混战的年代,冷清秋作为一位才情充溢的知识少女在经历了浪漫 奢华的爱情之旅,体味了上层官宦家族纸醉金迷的生活后,终于 作出了“不食嗟来之食”的决定,这是一位软弱女子在强大权力 与绝望爱情面前的最后挣扎。金铨奔丧后的金家,如一群失去父 母的孤儿,在习惯了阳光与雨伞的日子后,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除 了恐惧,束手无策。仕途渺茫的金燕西无法苦撑与清秋之间爱的 物质基础,无奈下决心追随白秀珠去异国另辟它途,天真地企图 借用白秀珠的痴情与财力振兴家业。这个无法令人理解的决定使 他们的感情顷刻破碎,而清秋在一场大火后的无声离去则彻底结

文献综述 论张恨水小说市民形象

论张恨水小说市民形象 一、课题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被誉为“通俗文学大师”和“章回体小说大家”,目前学界将其创作大致划为4个时期:1919年以前为其习作期;1920年到1935年是其成名期;1935年至1949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期;1949年至1967年由于张恨水的身体受疾病困扰,其创作开始进入衰退期。通读他每个时期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社会言情小说为主,其中《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欢喜冤家》(又名《天河配》)等均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在成熟期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爱国抗战为主要题材,但也不乏优秀的社会言情作品,如《如此江山》、《艺术之宫》、《北雁南飞》、《夜深沉》、《秦淮世家》、《丹凤街》、《纸醉金迷》等,其中《纸醉金迷》虽是以抗战期间陪都重庆的社会现实为背景,但取材依然是以小市民的物欲为主要内容。通读上述社会言情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始终是站在小市民的立场上,描写他们的世俗生活,并代表他们表达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看法。市民形象是作者小说中贯穿始终的,因此笔者就从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这一角度入手,去深入分析了张恨水与市民文学的关系、市民形象在其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市民意识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二、相关研究成果 纵观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风格,不难得出其人物有类型化倾向。李洁非在《小说学引论》中分析类型化人物应具有如下特征:1.类型人物有固定的性格、才干、行为方式;2.特定类型的人物即使在不同的作品中,也都有明显的相似性;3.类型人物在作品中经历基本相似;4.读者容易识别并估计到人物的处境及结局。如上节提到市民读者对文本简单书写的选择原因之一就是人物类型化,作者之所以要将人物类化,除迎合读者的阅读能力以及欣赏水平以外,他自身也由于被现实生活所迫,需要批量化的创作文本,在他的回忆录中,他说自己曾同时创作六部小说,这种产量可谓惊人,六部作品里的主要人物,保守累计也不下百人,试想如果每部作品里的不同人物性格各有千秋,再加之故事情节也不尽相同,单是理清人物思路这项工程就足以令人顺舌。将人物类型化这一创作风格,也是张恨水在卷秩浩繁的创作中寻到的一条捷径。在他的社会言情

浅论张恨水雅俗共赏的平民文学

浅论张恨水雅俗共赏的平民文学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作家,深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由于他对旧通俗文学的现代性改造,打通了雅俗文学的边界,因此也堪称为 20世纪的雅俗文学大家。其作品如《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春明外史》、《纸醉金迷》是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张恨水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于传统中融合新知却又不生硬,于现代中贯穿封建却又不牵强,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证明了新旧融合改造的可能性,对章回体小说有现代性的改造。作品又以俗为雅,雅中藏俗;注重传承,用于创新;大量使用第三人称叙事模式的特点。他吸取了西方小说和传统小说写作手法的优点,创作出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的独特手法,他的作品新旧交融,既有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又将现代的叙事内容融入传统的小说形式中,这正是张恨水雅俗共赏的平民文学的价值所在。 一、雅俗共赏的写作技巧 张恨水先生的作品俗中藏雅,雅中有趣,雅俗共赏。无论其人物性格塑造,心理 描写,还是情节安排,语言风格,都承继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华,具有浓郁的时代特 色,是《红楼梦》诞生以来难得的艺术精品。 (一)雅俗共赏的故事情节安排 与新文学家大力强调小说的社会功能不同,张恨水不以“文以载道”作为自己的文学使命,而是把文章定位在供人消闲的通俗文学上,作“完全贴近大众的心”的小说。他毅然挽起章回体即将被丢进茅厕的命运,就是肯定文学之“通俗”的最突出表现。张恨水的小说多写言情故事,以言情来构筑小说的骨架,以增加小说的娱乐性趣味性,他循着传统的叙述路径,适当加入一些新的技巧,讲述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力求做到为“匹夫匹妇”所喜爱。例如,《金粉世家》以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爱情发展为主线,描写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的兴衰史,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这个豪门之家骄奢淫逸、糜烂堕落的寄生虫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同时,小说以男女主人公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为线索贯穿全书,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啼笑因缘》中北京青年樊家树到天桥游乐,认识卖艺为生的关寿峰,寿峰之女秀姑更暗恋家树。其后家树偶遇唱大鼓的少女沈凤喜,相互爱慕,樊家树更极力帮助沈凤喜摆脱卖唱生涯,供她读书。樊家树虽得富家女何丽娜垂青,亦专情如一。其后,凤喜三叔贪图富贵,使沈凤喜亲近刘将军,在威逼利诱下,凤喜嫁给刘将军做妾,在樊家树与沈凤喜私会为大帅知悉后,凤喜被拷打成疯。秀姑深入刘府,后设计暗杀刘将军。何丽娜因错向

呼兰河传读后感8篇完整版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 《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明白了萧红童年在呼兰河留下的故事。 作者萧红细腻地写下了呼兰河是一个并不热闹的一个小村庄,叙述地写出了她的家和那美丽而沉寂的大公园。祖父,二伯在萧红的笔下让我明白了那个小村庄的民俗风情和那些小团圆媳妇被婆婆折磨得病怏怏的。 作者萧红告诉大家,她的童年既快乐又寂寞。在萧红家的大花园里,她的快乐童年回忆全部都装在这个大花园里了。她和祖父一齐在这个大花园里笑声总是在荡漾。她和祖父的故事很多,比如,祖父铲地,但萧红不会,拿不动那锄头杆,于是祖父便把锄头杆拔下来,让萧红单拿个头来铲。因为不知那个是苗那个是草,所以用锄头乱勾一阵,把菲菜当野草割掉了。还有萧红看见祖父在浇菜,萧红抢过来浇,但她并不是往菜上浇,而是往天空浇,还说:下雨咯!! 呼兰河里还有很多搞笑和令人发笑的故事。个性是呼兰河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发生的事情:娘娘庙大会那一天,女子和妇女参加的最多。如果是还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去的话,只要在子孙娘娘的雕像背后钉一个纽扣,给她在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环,给她戴一副眼镜,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一个。据说这样做,来年都会生儿子的。还有卖带子的也个性多,妇人们都争着去买,她们相信,买了带子,就会把儿子给带来了。若是未出嫁的女儿,也误买了这东西,那就会变成大家的笑料。 呼兰河虽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都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 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当时,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但是身体十分虚弱,战争的摧残和感情的冲击令她长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种疾病。与此同时,她的文学水平、创作观念和技巧已经到达了顶峰。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里面的资料无关此刻,也不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我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小城里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其中的民俗描述,使我领略到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我的心和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而她却早被卖给了老胡家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就算再拼命的干活,还是会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到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教诲。《呼兰河传》里既没有批判,也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一丝幽默和顽皮。

了解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生平事迹

了解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生平事迹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福建长乐人,是中国著名的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那么你知道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的生平事迹吗?下面是由为你提供的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生平事迹,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了解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生平事迹冰心是从五四时期开始写作的,先是作为女学生联合会宣传股之一员,些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这时奔腾澎湃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些时代思潮,把她卷进了狭小的家庭和学校的门槛,使她慢慢地看出了她周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处处都有使人窒息的社会问题?她开始写了一些问题小说,用“冰心”的笔名发表了。后来写得滑了一手,就一直写作下去,理科的功课拉下了很多,她就索性转了系,改了文科。 她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一种独特的 方式表达了她对社会的关心。她坚持不懈的、兢兢业业的、勤奋努力的高尚品质,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老人的爱国精神更加令我们感动,冰心在我们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像其他爱国热士一样,毅然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在祖国的文学宝库中永远保留着冰心老人留下的深深的足迹,她 给我们留下的真谛是永远无法抹煞的事实。 了解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冰心的作品名称有:《斯人独憔 i

悴》,《庄鸿的妹妹》,《最后的安息》,《南归》,《繁星》,《春水》,《归国以后》,《樱花赞》,《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桔》,《印度童话集》,《印度民间故事》,《泰戈尔剧作集》。等等。 冰心小说集:《超人》、《斯人独憔悴》、《空巢》、《女侦探》、《自由花》。 了解现代著名作家冰心的简介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 2

张恨水《金粉世家》节选批读

张恨水《金粉世家》节选批读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人,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他的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代表作《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春明外史》等。 ★作品简介: 《金粉世家》是一部大书,堪比《红楼梦》,同样是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其间的繁华、落败,世情、人俗,深情、薄幸……可堪回味良久。《金粉世家》因电视剧为人所熟知,而小说却比电视更精彩,且有所不同。张恨水先生文笔了得,加之学识渊博,旧学功底深厚,书中有许多的典故、词语、旧俗,读过之后令人生发“大有裨益,受益匪浅”之感。而情节之曲折亦让人极受感染,动情处直欲泣下。本篇所节选的是小说开篇的一个楔子,也是一个引子,其实是小说主人公最后命运的一个交代,而放在开首写出,极具引子的效果,使读者不由不提起兴趣去读全篇的小说。而楔子的笔触让人感觉这是真事一件,想一览为快的同时也引起了人的考据索引欲。 ★节选批读 楔子燕市书春奇才惊客过朱门忆旧热泪向人弹 人生的岁月,如流水一般过去。记得满街小摊子上,摆着泥塑的兔儿爷,忙着过中秋,好像是昨日的事。可是一走上街去,花爆摊,花灯架,宜春帖子,又一样一样地陈设出来,原来要过旧历年了。到了过年,由小孩子到老人家,都应得忙一忙。在我们这样一年忙到头的人,倒不算什么,除了焦着几笔柴米大账,没法交代而外,一律和平常一样。到了除夕前四五日,一部分的工作已停,反觉消闲些啦。这日是废历的二十六日,是西城白塔寺庙会的日子。下半天没有什么

张恨水作品分析

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 --浅析张恨水及其作品 初识张恨水,是我在小学时代看的有董洁、陈坤等主演的《金粉世家》。看着结局,主人公坐着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心里充斥着遗憾。当时虽未读作品,但是从电视剧的情节中,明晰的人物关系,通俗的话语,让我对这部剧很是喜爱,继而促使我找来原著读。渐渐的走进作者张恨水的世界,以及他笔下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作品。 一、作者的故事 作者张恨水,安徽省潜山县人,1895年生人,是我国当代“妇孺皆知”的作家,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虽然出生在晚清,但是他的成书风格没有清朝文人的那般典实丰富,多骈体文。他的书体风格有种平民、通俗之感,老少咸宜。以致于会出现这个情况:张恨水的小说在报纸上连载,读者为了可以尽快的看到接下来的故事,去报社门口等着出新报纸。即使是需要把报纸送到报童手里的,即使从报社到报童只需要一点时间,读者也等不及,迫不及待的买到新报纸,仔细阅读。这就是张恨水小说的影响。 张恨水走向文学之路并非偶然,这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张恨水的祖父是自幼习武,历练武职,其父亲也是有的一身好功夫,自然,作为后代的张恨水也是行伍出身,保举五品军功;后来也习得双手打算盘的绝活。祖父是二品顶戴,父亲又为人仗义,所以造就张恨水好品格和为人做事的标准。1901年,6岁的张恨水,被祖父送去蒙学读书。在朦胧中学习的他,渐渐对书结下不解之缘。虽然祖父因病去世,但祖父的高超武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武侠小说的经验来源。时间的流逝,到张恨水10岁的时候,父亲调任到新城的途中,有三百里的水路,与他们通行的四叔拿着一本《隋唐演义》在船上解闷。很快的,张恨水被吸引了过去,便接过来看下去。这是张恨水读小说之始。在后来的学习期间,先生一直让他做“试律诗”,半填鸭式的教学,让张恨水明白了诗句的平仄。不过,最让张恨水有兴趣的还当属小说:《三国演义》、《七国演义》、《左传》。当时家里还有《西厢记》、《红楼梦》,对于张恨水来说,是不能引起注意的。再长大一些,张恨水借阅同窗家的《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在某个暑假,在一个看楼上,张恨水把自己“关”里面两个月。在里面,张恨水读《聊斋》,这本书的批注很多,通过读批注,他明白了很多典故,也学到了很多的形容笔法。后来有用来阅读《红楼梦》,受益很大。在以后的创作中,张恨水可以娴熟的运用古典小说写人状物的笔法创作小说,与此不无关系。 1910年的暑假,张恨水考入甲种农业学校,这是要求“理化生政史地”全面发展的。张恨水值得顾及学业,无暇理会文学。但是假期一来,他又回到小说的世界,在此期间,他读了《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小说,这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讽刺笔法给他很大影响,后来写小说,惯用不动声色的冷峻嘲讽,影响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认识,描写社会写实类的文章,也赋予这特点。 辛亥革命的爆发后,父亲去世了。为了生计,放弃求学生涯的张恨水开始写作。他自称为由于穷而“自找出路”。在苏州垦殖学校读书的时候,张恨水鼓起很大的勇气,向当时发行量很大的《小说月报》投稿。一篇《旧新娘》、另外一篇《桃花劫》。即使到最后没有刊登,但给张恨水以很大的鼓舞。后来,学校

试论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

试论张恨水小说的文化特征与独特价值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文学作家,深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由于他对旧通俗文学的现代性改造,打通了雅俗文学的边界,因此也堪称为 20世纪的雅俗文学大家。其作品如《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春明外史》、《纸醉金迷》是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张恨水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于传统中融合新知却又不生硬,于现代中贯穿封建却又不牵强,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证明了新旧融合改造的可能性,对章回体小说有现代性的改造,这正是张恨水小说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弄清张恨水传统的旧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看他作品中所包含的现代性特征,从而在历史的流变中欣赏他的独特价值。 一、传统文化特征的体现 (一)作者本身的传统文化特征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饶广信税务当职员而在上饶出生,并在上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 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到1919年为止,这时期创作的作品,如《青衫泪》、《南国相思谱》等,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 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这部小说至今已有二三十个版本,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几成新闻,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而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共9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共9篇) 导读:本文是关于呼兰河传读后感(共9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我阅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就被这本书的魅力吸引。 《呼兰河传》这本书出自于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之手。萧红,现代女作家。因为她的作品具有独特艺术魅力,被称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以抒情的笔调、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直率朴拙的情趣共同构成了令人痴迷的“萧红体”。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分成八章,作者一步步的介绍那个叫做“呼兰河”的小城,从呼兰河城的十字街一直介绍到呼兰河城的一个人物——冯歪嘴子。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章,这一章,小说中的第一个人物正式出场了,就是“我”的祖父。本章主要讲了“我”的祖父和“我”在一起的快乐、温馨、美好的时光。 我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无穷无尽的魅力,诉说不完的美丽,回味不尽的艺术气息,忘不了的故事情节……这本书用它的朴素清丽、真挚感人打动了我那幼小的心灵。这本书犹如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为我打开了这个智慧的天地。 《呼兰河传》,一本让人读了回味无穷的书;《呼兰河传》,一本让人忘不了的书;《呼兰河传》,一本“可遇不可求”的绝世好书! 早听妈妈说过,读完《呼兰河传》就像看了一部悲剧结尾的电视剧一样让人难以释怀,总想找人说说,总想找人分担分担。 暑假来临之际,我就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这本书。文章一开始就写“严冬封锁了大地”,在这样的季节里,地皮冻裂了,人手冻裂了,就连小狗也

冻得整夜整夜地叫,最直接的景物描写,一下就带我走进了寒冷的呼兰河小城,在这个小城里生活着一群平凡而又无知的人,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他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一年四季他们老老实实地接受苦难加注在身上的考验,风霜雨地,受的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都在禁受着一年四季的考验,但至少也该有奋斗和抗争吧,又怎么可能逆来顺受呢?可见呼兰河小城它就是一座没有思想和精神的死城,即使天上的太阳有时显得特别大,那也是没有温暖的。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依然是祖父和祖父的园子,祖父就像那仅剩的一缕阳光,温暖着作者幼小的心灵,在这个园子里,作者就像那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成长;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世界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世界,而是宽广的;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笑声不知有多大,自己都会感到震耳了。在这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即便是作者后来有悲凉凄苦的人生,但这些美好的回忆依然温暖着她,支撑着她。 小说最让我心情低沉的是小团圆媳妇之死,作者虽没有具体写她挨打的过程,可是那“不分昼夜,一直哭很久……”可见她禁受了怎样的摧残和毒打。到后来不哭了,愚昧而又迷信的婆家人左次右番地请胡仙,跳大神,闹神闹鬼,周围的人也说长道短,说死说活的,只到把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整死。小说中另一个让我佩服的人物就是冯歪嘴子,他是个敢于追求又敢于抗争的勇敢者,当不幸降临,他失去了最爱的妻子还要抚养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左邻右舍都说他这回可非完不可时,他却照常地活在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