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论张恨水小说市民形象

文献综述 论张恨水小说市民形象
文献综述 论张恨水小说市民形象

论张恨水小说市民形象

一、课题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被誉为“通俗文学大师”和“章回体小说大家”,目前学界将其创作大致划为4个时期:1919年以前为其习作期;1920年到1935年是其成名期;1935年至1949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期;1949年至1967年由于张恨水的身体受疾病困扰,其创作开始进入衰退期。通读他每个时期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社会言情小说为主,其中《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欢喜冤家》(又名《天河配》)等均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在成熟期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爱国抗战为主要题材,但也不乏优秀的社会言情作品,如《如此江山》、《艺术之宫》、《北雁南飞》、《夜深沉》、《秦淮世家》、《丹凤街》、《纸醉金迷》等,其中《纸醉金迷》虽是以抗战期间陪都重庆的社会现实为背景,但取材依然是以小市民的物欲为主要内容。通读上述社会言情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始终是站在小市民的立场上,描写他们的世俗生活,并代表他们表达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看法。市民形象是作者小说中贯穿始终的,因此笔者就从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这一角度入手,去深入分析了张恨水与市民文学的关系、市民形象在其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市民意识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二、相关研究成果

纵观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风格,不难得出其人物有类型化倾向。李洁非在《小说学引论》中分析类型化人物应具有如下特征:1.类型人物有固定的性格、才干、行为方式;2.特定类型的人物即使在不同的作品中,也都有明显的相似性;3.类型人物在作品中经历基本相似;4.读者容易识别并估计到人物的处境及结局。如上节提到市民读者对文本简单书写的选择原因之一就是人物类型化,作者之所以要将人物类化,除迎合读者的阅读能力以及欣赏水平以外,他自身也由于被现实生活所迫,需要批量化的创作文本,在他的回忆录中,他说自己曾同时创作六部小说,这种产量可谓惊人,六部作品里的主要人物,保守累计也不下百人,试想如果每部作品里的不同人物性格各有千秋,再加之故事情节也不尽相同,单是理清人物思路这项工程就足以令人顺舌。将人物类型化这一创作风格,也是张恨水在卷秩浩繁的创作中寻到的一条捷径。在他的社会言情

张贤亮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张贤亮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母性光辉 (1)“绿化树”—马樱花 在章永璘到农场后的第一天正式劳作时,马樱花与他第一次见面,当时谢队长让章永麟跟着她们这群妇女刨粪,这当中包括了马樱花,她一句关切的话语“别累着”使章永璘无比感动,在章永璘的内心深处,是渴望被人关怀,被人爱护的。同时她作为一个没有丈夫又有着孩子的女人,对初次见面的章永璘,她没有一丝顾虑,将钥匙给了他,让他去她家拿镐头。可见她对章永璘是一见钟情。对生活,她从不马虎,在当时那样的特殊时期,家家户户都是将稗子弄成稀饭,而她那双巧手却将稗子米弄成了干焖饭。“稗”是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是稻田的害草。但在那个特殊时期,稻子颗粒无收,人们为了生计也是挖空了心思呢。她对章永璘既温柔又怜悯。更难得可贵的是对章永璘那纯真的慷慨。她专门跑去章永璘的“家”,明知故问地打听说,你们谁是唱诗歌的“右派”,其实只是想把他“骗”去家里,给他吃一顿好的。对章永璘来说,白面馍馍在那样的时候实在是太贵重了,以至于章永璘几番推让。虽然她很喜欢笑,时不时就会哈哈大笑起来。但是当章永璘看见那个白面馍馍的指纹印留下一颗清亮的泪水时,她不笑了,而是叹气地说了句,唉,遭罪哩。此时她对章永璘,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悯。她稚气未脱。在她与尔舍玩闹时,那爽朗的声音,快活的曲调,诙谐的歌词,搂着尔舍在像在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天真的神态,土房子充斥着她跟孩子叽叽喳喳的笑声。她宽容大度。当章永璘向马樱花问起海喜喜时,她讲到一半便不说了,只是一个劲地说海喜喜是个没起色的货,这也是她经常骂海喜喜的一句话。她其实一早就知道海喜喜某天偷看她沐浴,这事关系到她自身的名誉,但同时也关系到海喜喜的名誉。她不仅没有当时对海喜喜破口大骂,而是装聋作哑,但是她心知肚明并且照常跟海喜喜来往,还让尔舍跟他一起玩闹,但是她对海喜喜的态度跟章永璘是截然不同的。她对章永璘崇高的爱,就像一个哺乳自己孩子的伟大母亲。她用她的聪明才智换取的食物喂饱了章永璘,那食物注入了仁爱,注入了精神力量。她一心只想章永璘好好念书。[1] 在圣经里,女人是男人的肋骨,在张贤亮的小说里,女人是男人的脊梁骨。[2]马樱花的不断施舍,使他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恢复了往日的青春活力和尊严。马樱花这位自由的女性,在他急需温饱的时候,给他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支撑起他那沉重的灵魂。马樱花的一句“你还是好好读书吧”,不仅扑灭了他心中的肉欲,使他的灵魂爆发了一场震撼,而且重新点燃了他追求真理、学习知识的火焰。 (1)黄香久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黄香久是个美丽丰满的女子,因为男女关系问题被送去劳动改造。青春大胆的她因为在芦苇塘里洗澡遇到了男主人公章永璘。他们对视了一会,章永璘就跑开了,再次相见已是八年后了,她已三十一岁,他三十九岁。这一次见面,他们结合了。在婚后的生活中,她开始悉心照料她。她从来不吃油,只在给章永璘调油的匙子上舔一下。这种粗俗的动作表现了她对章永璘的疼爱和关怀。她是必须把她的爱情完完全全表现出来的,让你明白无误知道她付出了多少,知道她爱情的重量与程度的女人。她就是这样痴情地爱着章永璘,自己从来舍不得在饭菜上滴一滴油,舍不得吃半片肉,噙在黄香久眼中的泪水不

趋新_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再改造_以张恨水_以新入俗_的小说分析为中心

第26卷 第3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Vol.26 No.3 2009年9月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Sep., 2009 趋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再改造 * —以张恨水“以新入俗”的小说分析为中心 摘 要: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变化自身有一条途径。清末民初在“新闻体”和“翻译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文体完成了一次改造;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新小说”等文体的影响下,现代通俗小说再一次完成了改造。在这一次改造中,张恨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张恨水小说文本分析的角度论述这次通俗小说文体的改造过程,尤其要注意其三方面文学史意义:张恨水小说接受了“新”元素,核心的内容是写人;尽管引新入俗,但他的小说还是通俗小说,他努力追求小说的商品效应和市场效应;张恨水小说的“引新入俗”实际上完成了现代通俗小说创作文体的又一次改造。关键词:趋新;文体;改造;张恨水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09)03-0015-04 汤哲声 (苏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 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 主持人语:从关注通俗小说的观念到分析通俗小说的文体,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当下热点,本刊2009年第2期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丽女士的《何为张恨水的小说—张恨水文学活动方式文学史意义的重新阐释》一文也有所涉猎。本期推出的笔者的《趋新: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文体的再改造—以张恨水“以新入俗”的小说分析为中心》论述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现代文体”如何形成。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是分析通俗小说的文体,但论文强调从通俗文学的自身出发,站在现代文学发展的高度予以讨论,这样既体现了通俗文学的特色,也体现了现代文学的特色。通俗文学的批评应该有自身的批评标准,这一观点笔者曾多次强调,论文中再次介入。文学研究,必须根据作品和文本说话,这样的研究才是扎实可靠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以通俗文学代表作家张恨水小说的文本分析为切入点,深入通俗小说文体问题,对其进行详细考述。 对重要作家研究进行评述,每位文学研究者都有话可说。正是由于每一位研究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研究的角度和深浅不同,对这些重要作家的评述就有了不同的视角和独创性。对通俗文学的重要作家李伯元的研究述评并不鲜见,而当下的李伯元研究者又该如何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呢?胡全章的《百年李伯元小说研究述评》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肖霞的《<小说画报>语言的“日化”现象》看起来只是分析了民初一本文学杂志的语言,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 “欧化”,还有相当多的词汇来自于“日化”。这篇论文不仅对一些文学史惯性思维予以突破,还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提出了翔实的例证。文章很值得一读。 在前几年大众文化的讨论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讨论得很热烈,这些年来,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文学大环境的变化,又被论者所关注。邢红静的《权力—知识—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再认识》将这一话题提到了权力和知识的层面上论述,无疑大大开拓了论题的空间, 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6JSBZW007 )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浅析张贤亮小说语言的地域特色

浅析张贤亮小说语言的地域特色 发表时间:2017-12-15T16:54:00.8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2期作者:杨金珠 [导读] 1957年的一场“右倾”运动给空前大量响应党的号召而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确定“右派分子”身份。杨金珠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730300 摘要:1957年的一场“右倾”运动给空前大量响应党的号召而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确定“右派分子”身份。而张贤亮就是其中一位因发表《大风歌》被错划成“右派分子”,劳动改造20余年。 关键词:张贤亮小说语言地方特色 张贤亮于1955年由北京移居宁夏,两年后就被打入错判20余年的深渊,但是,张贤亮对塞上江南——宁夏这片土地却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说宁夏为张贤亮的第二故乡一点也不为过。这种感情,在张贤亮的多部作品中都有显露。在他的作品中读者不仅能读到大西北雄浑壮阔的风景,更能读到西北人民质朴的生产风俗。 具体的来说,张贤亮小说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方言土语的使用。 张贤亮的小说就是这样,从宁夏活人的口中吸收大量的有生命力、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保持着土色土香的纯真韵味。它与宁夏苍茫大地的风土人情巧妙的结合,就能真实地在现作者笔下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及思想。 一、银川话韵调句式的独特韵味 在《陇上秋色》中,青年人问何书记的“声宝”牌录音机是自己买的还是别人送的,何书记说:“走你的走吧!不信,你去看发票。”其中“走你的走吧”动词和代词的重复便是宁夏人说话的一种特色,既是一种特殊的强调作用,又能表现银川人说话的一种随意性。《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也有很经典的一句宁夏腔调——“胡扯淡!连他妈命令也不会发”。“胡扯淡”的意思即为乱说话,这样的语调在宁夏话中还有很多,从中也可以看出西北农村人说话的直爽,干脆与粗莽。 二、叠字的运用 宁夏人说话常有使用叠字的习惯,宁夏话中的叠字却是别有一番韵味,充满了地方特色。 《绿化树》中,营业部主任说:“赶快离开这穷窝窝子”。这里的“窝窝子”不仅是个地点更是表现出了这个地方的局限性和范围的狭小。又如,马缨花在谈到做饭技巧时候说:“黄萝卜切成丁丁子,希不美!”也是一种强调事物的状态的口语词汇。 再如《河的子孙》中这一类叠字就相当丰富了。诸如:学生娃娃子、侧影影子、叶尖尖子、草人人儿,比比皆是。 三、平实朴素的口语 如天贵回忆解放前自己被征兵时,母亲送他到县上,一定要他照张相,“妈说,照个相,人的霉影影子就脱在纸上了,人就能转运……相片前面,是一盆白不磁拉的叫不上名字的花。人背后挂着黑不溜秋的布单。”这里“白不磁拉”、“黑不溜秋”都是口语词汇,仅仅通过几个口语词汇便表现出了封建妇女的迷信思想也突出了照相馆的简陋。 在《灵与肉》中,老放牧员安慰因说了“实话”而被当成“右派”的许灵均安心劳动,说道:“话可说回来,还是劳动好,别当干部。我快70的人了,眼不花、耳不聋、吃炒豆子嘎巴嘎巴的……”他以通俗、形象的语言表明了自己对官场的是非观念,还以自己的身体状况说明了劳动的好处。这样的语句出于一个历经世道的老者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看透世间的正误,只求身体的安康。 四、生动的比喻 比喻,如那满天星斗,在言语的长空随处可见,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无限的能量,稍加择用,即可化重为轻,化劣为优,点石成金。而西北宁夏话中的比喻,更是突出了代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用生活中及其普通的事物或是农具等,便可生动的比喻一件复杂的事情。 《陇上秋色》中,长安规劝进义不要忘了过去:“你忘哪?那一年,为了两荷包豆子,让‘ 甩手掌柜’捆了你一绳子。”“甩手掌柜”这一形象的比喻是形容只掌权不干实事的干部。而“捆了你一绳子”比喻被逮捕处理。这些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动作性,让人感到活灵活现。 《邢老汉与狗的故事》中,工作组宣布要把所有的狗在三天之内消灭掉,否则就是“窝藏了阶级敌人”,邢老汉十分不解与不舍,他说:“要毙我的狗就先毙我邢老汉!”队长去给邢老汉做工作,并说自己当干部的苦衷:“这些年来,我也学会了挑担子,总得两头都顾到。哪头顾不到,扁担就得打滑,……你一个人,吃饱了连小板凳都不饿,好歹都能凑合……你就愁着一条狗,我这愁着三百好几的人呢!”“挑担子”,“两头都顾到”形象地说明了极左年代,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和难处。不仅要按上面指示办事,又要尽可能保护群众的利益。稍有闪失,扁担“打滑”就会出问题。他用这种富于口语的比喻而且是农民朋友熟悉的事物来做比喻,说明了自己的难处与处境,又不失劝说的动机及条理性。 在张贤亮的纪实性小说《我的菩提树》中,描写了一位农民干部马队长讲话特点后,张贤亮感叹道:“他一口地方方言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他吐出每一个音都有别致的韵味,好像语言不是通过喉咙而是靠两片嘴唇和上下颚的张合拍出的,显得异常强劲有力。……每句话都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这个评价是相当富有见地的,表现出了张贤亮长期使用宁夏方言土语的独到见解和把握。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 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

_八十一梦_与张恨水小说中的_新_

2006-09-15第8卷 第3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SHAANXI R TVU J OU RNAL Sep15,2006 Vol 18 No 13 【教学研究】 《八十一梦》与张恨水小说中的“新” 王爱菊3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4650) [摘 要]小说《八十一梦》是张恨水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八十一梦》,我们可以了解张恨水以特殊的身份和特 殊的角度,大胆吸取现代形式特点,对传统文学进行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点化和转化,创造出一个由旧变新、新旧互衔的独特文学世界。 [关键词]张恨水;《八十一梦》;“新”;吸取;点化 [中图分类号] I207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49(2006)03—0084—02 写于1939年12月的小说《八十一梦》曾被称为是张恨水“一切杰作中的杰作”。这是张恨水在国 破家亡、山河变色之后,南下入川所写的,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本奇书”。它几乎融合了中外梦幻小说和寓言神话小说自由驰骋、诡奇潇洒的特性, 同时也具有社会批评小说(谴责小说和暴露小说)洞烛幽微,嬉笑怒骂的机智,在现代文学史上可谓“自创一格”。 《八十一梦》由一系列短篇构成,出入于真幻,来往于古今,暗示影射,嬉笑怒骂,极尽荒诞变幻、腾挪闪跌之能事,隐隐然和新文学作家以杂文笔法入小说的潮流相呼应。小说号称“八十一梦”,其实除了《楔子》和《尾声》,只有14个梦。究其原因,作者在楔子中有个有趣的说法,说是因为稿子上面沾上一点油腥儿,“刺激了老鼠的特殊嗅觉器官”,“误认这一本空虚无所可求的梦稿,也可以是咀嚼的东西”,因而到晚上,钻进这些“故纸堆”中把它“磨勘”一番,结果只剩下一捧稀破烂糟的纸渣。但“耗子大王,虽有始皇之威,而我也就是伏生之未死,还能拿出《尚书》余烬呢。好在所记的八十一梦是梦梦自告段落,纵然失落了中间许多篇,与各个梦里的故事无碍。”这里的“耗子大王”影射当时的重庆当局头面人物,暗示小说所揭露的黑暗社会现实,触犯了当局的忌讳,引来了“麻烦”。 这些“麻烦”与《八十一梦》犀利的批判现实的锋芒有关。张恨水运用中国古典小说《枕中记》、 《南柯梦》、《镜花缘》以及像但丁《神曲》之类游历“幻境”的笔法来写社会批判小说,在各“梦”里面都有极生动的表现。譬如《上下如今》之梦游“异域”,请了他古代的一位同道柳敬亭作向导,对生活在这个“异域”的“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尤其是亡国君臣和与国家兴亡息息相关的社会名流一一采访,借古人之口谈兴亡之道,为今人敲响警钟,用心良苦;他这种打破时空界限,化真为幻,亦幻亦 真,把真实与虚构打成一片的艺术构思,现在看来,也是相当“前卫”的。《退回去了廿年》写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官场,“裙带衣冠”更胜于表面上壁 垒森严的“等级”,可谓是当代小说家刘震云的先驱,足见官场是一个“酱缸”,虽历经沧桑,而性质 居然不变。《号外,号外!》、《生财有道》写大后方重庆的商人们大发国难财,形形色色的商贩形象至今仍那么眼熟;《在钟馗帐下》对崇尚空谈、不务实际的“浑谈国”的辛辣讽刺,似乎也还没有成为过去的历史。 尤其是到了“第三十六梦”、“第七十二梦”,作者的批判笔调更加犀利,幻想更加狂放恣肆,痛快淋漓。在《天堂之游》中,“我”可以驾驶流线型汽车直上南天门,夹道是洋槐和法国梧桐。猪八戒可 4 8 3[收稿日期]2006-04-29 [作者简介]王爱菊(1968—  ),女,河南省济源市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张贤亮《灵与肉》研读

张贤亮《灵与肉》研读 一、作家自述。 张贤亮国家一级作家,江苏盱贻人。1936年生于南京,在家庭影响下,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他的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9.18事变后回国,先后结交过张学良、戴笠等人,1949年,张贤亮的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于是,被认为出生于反动家庭的张贤亮,注定要历经一番磨难。1954年不到18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来张贤亮的父亲在监狱中死去,18岁的张贤亮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19岁的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离开北京,到宁夏这块至今也不富裕的土地上,他们在贺兰山下安了家。 1957年7月,张贤亮新创作了一首搏动着青春豪情的《大风歌》,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文学月刊《延河》登载,引起了轰动。但是,就是因为这首《大风歌》,张贤亮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大风歌》成了右派言论的代表作品,作者张贤亮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被关进银川市附近的劳改农场,过起了与世隔绝的囚犯生活。1960年的一天,张贤亮逃离了被关押了三年的劳改农场。但是,很快就被抓了回去过着遥遥无期的改造生活。张贤亮右派生涯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劳改和劳教中度过的,在这期间,以“书写反动笔记和知情不报”的罪名被判三年管制;在“社教运动”中再次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判三年劳教;“文化大革命”中,升级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众专政;1970年,又被投进农垦兵团监狱……运动一来就抓去劳改,劳改几年又被转移到另一个农场就业劳教,境遇非常惨烈。这种抓了放,放了抓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文革后期直到1979年9月张贤亮被彻底平反。告别了长达22年之久的右派生活,这时的张贤亮已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成了一位四十三岁的中年人。1980年张贤亮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 1980年,1983年,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肖尔布拉克》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更是让张贤亮名声大振。他担任了宁夏作家协会主席、文联主席,完成了400多万字的作品。张贤亮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士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散文集有《飞越欧罗巴》、《边缘小品》、《小说编余》、《追求智慧》等。 在他的身上,活泼、开朗是主流,但一半是苦难。所不同的是,张贤亮把苦难咀嚼成大段大段的抒情文字。重新执笔后的张贤亮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的重要作家之一。199 2年,张贤亮又一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下海弃文从商。宁夏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宁夏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历史。面对宁夏的荒凉、沉寂,面对巍峨无语的贺兰山,镇北堡是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张贤亮从这片荒凉中看到了商机,1993年张贤亮当起了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建立了镇北堡西部影城,在影视圈内颇有影响。 张贤亮在 1957 年 4 月 7 日写给《延河》编辑部的信中,以一种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称:“我要做诗人,我不把自己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的感受去感染别人,不以我胸中的火焰去点燃下一代的火炬,这是一种罪恶,同时,我有信心,我有可能,况且我已经自觉地挑起了这个担子……。”这里,我们看到青年张贤亮对人生

文献综述 论张恨水小说市民形象

论张恨水小说市民形象 一、课题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被誉为“通俗文学大师”和“章回体小说大家”,目前学界将其创作大致划为4个时期:1919年以前为其习作期;1920年到1935年是其成名期;1935年至1949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期;1949年至1967年由于张恨水的身体受疾病困扰,其创作开始进入衰退期。通读他每个时期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社会言情小说为主,其中《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欢喜冤家》(又名《天河配》)等均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在成熟期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爱国抗战为主要题材,但也不乏优秀的社会言情作品,如《如此江山》、《艺术之宫》、《北雁南飞》、《夜深沉》、《秦淮世家》、《丹凤街》、《纸醉金迷》等,其中《纸醉金迷》虽是以抗战期间陪都重庆的社会现实为背景,但取材依然是以小市民的物欲为主要内容。通读上述社会言情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始终是站在小市民的立场上,描写他们的世俗生活,并代表他们表达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看法。市民形象是作者小说中贯穿始终的,因此笔者就从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这一角度入手,去深入分析了张恨水与市民文学的关系、市民形象在其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市民意识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二、相关研究成果 纵观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风格,不难得出其人物有类型化倾向。李洁非在《小说学引论》中分析类型化人物应具有如下特征:1.类型人物有固定的性格、才干、行为方式;2.特定类型的人物即使在不同的作品中,也都有明显的相似性;3.类型人物在作品中经历基本相似;4.读者容易识别并估计到人物的处境及结局。如上节提到市民读者对文本简单书写的选择原因之一就是人物类型化,作者之所以要将人物类化,除迎合读者的阅读能力以及欣赏水平以外,他自身也由于被现实生活所迫,需要批量化的创作文本,在他的回忆录中,他说自己曾同时创作六部小说,这种产量可谓惊人,六部作品里的主要人物,保守累计也不下百人,试想如果每部作品里的不同人物性格各有千秋,再加之故事情节也不尽相同,单是理清人物思路这项工程就足以令人顺舌。将人物类型化这一创作风格,也是张恨水在卷秩浩繁的创作中寻到的一条捷径。在他的社会言情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 一、作者生平 老舍,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在《中国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中提到他的生平主要见于《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编辑组编辑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第一辑(徐州师范学院,80年);吴重阳,陶立瑶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80年12月);[波]日比格涅夫·斯乌普什基等著,尹慧珉译的《老舍传记资料及其作品简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80年3辑282页);此外还有王惠云和苏庆昌所著《老舍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版从是国内第一部老舍评传,对老舍生平研究有着开拓之功。胡契青和舒乙所著《散记老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5月版),有传有评,有忆有论,材料丰富,形式生动。舒济的《老舍年谱简编(《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2期),是老舍年谱中较为简明准确的一本。另有孟广来等所编的《老舍研究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和曾广灿、吴怀斌所编的《老舍研究资料》(上、下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是老舍研究较为完整、系统的资料汇集。 二、作品整理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三、研究情况 《四世同堂》是老舍抗战时期重要的长篇史诗小说,也是老舍本人非常满意的一部作品。小说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共约100万字,创作周期从1944年直到1948年,历时近五年时间,其中小说的第一、二部《惶惑》,《偷生》写于重庆北培,而第三部《饥荒》则是老舍于1946年赴美讲学后在美国纽约完成的。不同于前期的抗战文学,小说并没有选取正面视角表现某一具体的战争场面,而是以宏大开阔的历史视野,选取以北平一个不起眼的小羊圈胡同为透视点,以胡同里四世同堂的祁家为描写对象,同时还兼顾十来户近邻,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中遭遇的战争不幸来表现侵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更是精神上的屈辱和伤痛,以此展现北平市民身上的保守苟安等性格特点,以及人们如何在战争中逐渐克服固有的人性弱点,逐渐觉醒的过程。 从1945年《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在《扫荡报》上连载时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评论。其中堵述初的《读<四世同堂>―第一部上半本<惶惑>》(《人民世纪》1946年4月第6期)对老舍这部新作“对于北平风物描写的精致”、“对于北平文化的看法”以及对于当时北平市民社会典型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进行了评论。最引起学术界重视的是《四世同堂》中祁瑞宣形象的思想意义,宗鲁在《评<偷生>》①一文中对祁瑞宣的论析较有代表性:“在主题的思想内容上考察起来,那主人公祁瑞宣在伦理的家庭责任观念,和革命的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

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论《飘》中的现实主义 文献综述 引言 在20世纪的英美文学中,最具轰动效应的,莫过于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1949)的长篇小说《飘》。该书自1936年问世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依然盛销不衰。小说以美国南北内战为背景,以战争的发展为线索,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斯嘉丽与维希礼和巴特勒之间的纠葛和恩怨。小说整体上是以女主人公斯嘉丽的爱情史为中心,虚写战争,实写战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此外,小说里还表现了对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矛盾,既是对当时南北战争中美国人的生活的生动刻画,也表现了当时战争中美国人勇敢和执着的精神。它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尽管美国文坛一直有意贬低《飘》的文学价值,但它虽然未能进入文学经典的殿堂,却走进了千百万读者的心中。 一、国内对《飘》的相关评论 相对于西方而言,我国在《飘》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长期存在着接受与研究的严重脱节。即使是近年来这部小说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评价,并正式进入文学史(以毛信德的《美国小说史纲》和王长荣的《现代美国小说》为代表),但对《飘》的研究也还是流于表面和简单。仅以中译本的序言水平就可见一斑:1990 年中国刮起了重译《飘》的旋风,一时出现沪本、京本、浙本三个版本的热闹场面,却没有一个本子的序言水平超过几十年前傅东华的译序。 《飘》作为一部富有争议的小说,吸引了许多文学工作者的目光。目前已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对《飘》进行了分析和欣赏。 张玉霞在《美国通俗小说经典〈飘〉研究综论》一文中认为,要对《飘》的持久魅力作出合理阐释,在整体的历史、文化的广阔视野关照下,必须回到细致的文本研究中去。张玉霞介绍了两个路径:1、把《飘》置于通俗文学发展进程中考察。从文类所属来看,它是历史小说与浪漫言情故事两个类型的交叉。偏重于形式要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在于——优秀通俗小说的特征是“模式与模式突破”,即在内容和形式层面都具有承继、超越的双重性。而通俗小说的创作及接受两方面都受之影响。可以运用小说叙事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并结合通俗小说类型研究来深入剖析《飘》的叙事结构特点。2、从创作流派及本土背景考察作为南方文学的《飘》,在解构与重建南方文化方面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张淑英在《〈飘〉的流行与寂寞》一文中提到美国小说《飘》之所以能广泛流传的原因:一是艺术上的极高造诣,二是电影的推波助澜。然而,与小说的畅销和电影的火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文学史或文学手册中有关它的评论极少。很多人认为它是一部政治上反动的作品,这主要表现在小说对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地位的描写,以及对南北战争有仇视情绪。 在王长荣的《现代美国小说史》中提到,《飘》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优秀作品。他认为在人物塑造上,《飘》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女主人公斯嘉丽实际上成了表现南方神话的理想人物。从客观上讲,米切尔美化了正在崩溃的南方庄园经济,表现出对农奴主的同情。另一方面,在处理时代背景和人物对话时,米切尔却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人读起《飘》来感到真切动人。

张恨水作品分析

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 --浅析张恨水及其作品 初识张恨水,是我在小学时代看的有董洁、陈坤等主演的《金粉世家》。看着结局,主人公坐着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心里充斥着遗憾。当时虽未读作品,但是从电视剧的情节中,明晰的人物关系,通俗的话语,让我对这部剧很是喜爱,继而促使我找来原著读。渐渐的走进作者张恨水的世界,以及他笔下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作品。 一、作者的故事 作者张恨水,安徽省潜山县人,1895年生人,是我国当代“妇孺皆知”的作家,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虽然出生在晚清,但是他的成书风格没有清朝文人的那般典实丰富,多骈体文。他的书体风格有种平民、通俗之感,老少咸宜。以致于会出现这个情况:张恨水的小说在报纸上连载,读者为了可以尽快的看到接下来的故事,去报社门口等着出新报纸。即使是需要把报纸送到报童手里的,即使从报社到报童只需要一点时间,读者也等不及,迫不及待的买到新报纸,仔细阅读。这就是张恨水小说的影响。 张恨水走向文学之路并非偶然,这与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张恨水的祖父是自幼习武,历练武职,其父亲也是有的一身好功夫,自然,作为后代的张恨水也是行伍出身,保举五品军功;后来也习得双手打算盘的绝活。祖父是二品顶戴,父亲又为人仗义,所以造就张恨水好品格和为人做事的标准。1901年,6岁的张恨水,被祖父送去蒙学读书。在朦胧中学习的他,渐渐对书结下不解之缘。虽然祖父因病去世,但祖父的高超武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武侠小说的经验来源。时间的流逝,到张恨水10岁的时候,父亲调任到新城的途中,有三百里的水路,与他们通行的四叔拿着一本《隋唐演义》在船上解闷。很快的,张恨水被吸引了过去,便接过来看下去。这是张恨水读小说之始。在后来的学习期间,先生一直让他做“试律诗”,半填鸭式的教学,让张恨水明白了诗句的平仄。不过,最让张恨水有兴趣的还当属小说:《三国演义》、《七国演义》、《左传》。当时家里还有《西厢记》、《红楼梦》,对于张恨水来说,是不能引起注意的。再长大一些,张恨水借阅同窗家的《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等。在某个暑假,在一个看楼上,张恨水把自己“关”里面两个月。在里面,张恨水读《聊斋》,这本书的批注很多,通过读批注,他明白了很多典故,也学到了很多的形容笔法。后来有用来阅读《红楼梦》,受益很大。在以后的创作中,张恨水可以娴熟的运用古典小说写人状物的笔法创作小说,与此不无关系。 1910年的暑假,张恨水考入甲种农业学校,这是要求“理化生政史地”全面发展的。张恨水值得顾及学业,无暇理会文学。但是假期一来,他又回到小说的世界,在此期间,他读了《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小说,这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讽刺笔法给他很大影响,后来写小说,惯用不动声色的冷峻嘲讽,影响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认识,描写社会写实类的文章,也赋予这特点。 辛亥革命的爆发后,父亲去世了。为了生计,放弃求学生涯的张恨水开始写作。他自称为由于穷而“自找出路”。在苏州垦殖学校读书的时候,张恨水鼓起很大的勇气,向当时发行量很大的《小说月报》投稿。一篇《旧新娘》、另外一篇《桃花劫》。即使到最后没有刊登,但给张恨水以很大的鼓舞。后来,学校

论张贤亮小说的创作特点

论张贤亮小说的创作特点 王亚红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从张贤亮坎坷的个人际遇谈起,从根本上分析和把握了其小说创作的内在动力和特色创作成因。再着重研究其小说——《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它们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着手,对作品中“饥饿”、“性”的涉及和“贱民”、“妇女”人物形象的选择与塑造,作了深层次的挖掘。同时,张贤亮小说创作过程中意境、诗情的融合与雅言、俗语的运用,也是本文探索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对张贤亮小说创作特点的认识。【关键词】: 知人论文生命本能贱民畸奇诗情 鉴往而知来的反思文学力求在对社会历史根源的发掘中引出深刻的历史经 验教训,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然而在反思浪潮中,张贤亮可称是“独树一帜”。仅从一篇作品固然很难对一个作家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从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还是可以窥见此作家一定时期主要的取材特点、表现方式、感情基调、语言色彩的。深究张贤亮小说,尤其是《唯物论者的启示录》九部系列中篇中最先两部——《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同样也是如此。张贤亮是一位比较成熟的作家,他在其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着自己的个性与追求。他有着较高的艺术表现才能。张贤亮前期的作品虽然完整且具有一定深度,但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只不过混同于一般的“反思文学”。只有在文学的不断发展中,他笔下的现实主义才走向深化,创作个性也才能鲜明地呈露出来。然而,小说的一切内容与形式,只不过是为了表现作者深层次的思想,即用文学的客观审美意识去影射人类思想上根本性的思索。 张贤亮作品的思想内容客观、真切,技法朴实、圆润,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什么因素形成了他作品的基调与深度?其作品及其创作究竟有哪些与

浅谈张恨水小说

浅谈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 姓名:张守梅 年级专业:汉语言本科 学号: 所在学校:敦化电大分校

参考文献 1、周晓明;《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 2、袁瑾;《试论张恨水笔下的市民社会》;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4年1期 3、张恨水;《金粉世家》;中国教育出版社;2001年 4、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J];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03期

目录 一、生活的腐化 (1) 二、官场的腐败 (1) 三、女性的地位 (2) 四、爱情的悲剧 (3)

摘要 张恨水是中国现在“章回体”小说大家,他的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二年创作的了《金粉世家》为他在中国文坛上奠定了文学大家的地位。他的《金粉世家》情节曲折起伏,故事生动有味,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意识,是其最为轰动的作品之一,。本文试从社会生活的腐化、官场的腐败、女性的地位、爱情的悲剧等四方面来反映上层社会的腐朽。 Abstract Zhang Henshui is a novel now "couplet" Chinese everyone, his literary works is a indispensable part of modern literature China. From 1927 to 1932 the creation of the "Jinfenshijia" for him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 and lay literature we position. The plot of his "Jinfenshijia" ups and downs, the story vivid taste, reflects the feudal society's consciousness, is one of the most sensational works,. This paper from the social life of corruption, official corruption, the status of women, the tragedy of love in four aspects to reflect the upper social decay.

汉语言当现代文学论文选题

汉语言当代现代文学 第一部分(1~~44) 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故事新编》 2.论鲁迅创作于西方现代文学 3.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4.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5.《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6.《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 7.《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8.论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9.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10.戴望舒诗歌研究11.卞之琳诗歌研究12.何其芳诗歌研究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13.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14.张爱玲小说研究15.孙犁小说研究16.汪曾祺小说研究17.论穆旦的诗18.论钱钟书《围城》19.论贾平凹的散文20.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21.论余秋雨的散文22.论余华的小说23.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24.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25.舒婷诗作简析26.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27.评王安忆的《长恨歌》28.评铁凝《玫瑰门》29.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30.论王朔的《动物凶猛》31.论韩东的诗歌写作32.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33.我读海子的诗33.昌耀诗歌研究34.重读寻根小说35.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

2.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36.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37.阿来小树的叙事艺术38.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想象39.90后小说研究40.网络文学之我见41.生态文学研究42.新市民小说研究4 3.官场小说研究4 4.新世纪文学审美形态研 第二部分(1~~83) 1.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3.论阿Q性格 4.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5.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6.论左拉对矛盾小说创作的影响 7.论里尔克对冯至诗歌的影响 8.论冰心体 9.论曹禺的《雷雨》10.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11.论丰子恺的散文创作12.论中国现代学者散文13.论戴望舒的诗14.论徐志摩的诗15.论绘画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16.论感觉派17.论钱钟书的《围城》18.论上海文化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19.论满族文化对老舍小说创作的影响20.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21.论海派22.论京派22.论九叶诗人24论孤岛文学25.论解放区的文学创作26.论“赵树理方向”27.论老舍的《茶馆》28.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29.论寻根文学思潮30.论新写实小说31.论新历史文学32.论朦胧诗33.论北岛的诗歌创作34.论舒婷的诗歌创作35.论任洪渊的诗歌创作36.论晚生代小说创作37.论杨朔散文的意境38.论

张恨水通俗文学思想研究

张恨水通俗文学思想研究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长篇通俗小说。小说写京城三世同堂的国务总理金家,以七少爷金燕西和出身寒门的女子冷清秋的婚姻悲剧为主线,穿插了和金家有关的近百个人物,描绘了官宦豪门的崩溃结局。作者对平民女子冷清秋才艺、诗情、操守的赞美,寄托了对东方式冰清玉洁的传统风范的向往,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道德理想,以及这种道德理想受到现实的摧毁而引发的伤感。他在谈《金粉世家》的创作背景时说:“就全文命意说,我知道没有对旧家庭采取革命的手腕。在冷清秋身上,虽可以找到一些奋斗精神之处, 并不够热烈。这是在我当时为文的时候,我就考虑到的。但受着故事的限制,我没法写那种超现实的事。〃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细致,人物心理分析的细腻,人物性格刻画的深刻,倒叙的开头,结尾呈现半开放式的状态等等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超越了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格局,和新文学中的高雅文学形成了有机的融合,使通俗文学的创作融入了高雅文学的元素。“有人说,《金粉世家》是当时的《红楼梦》,这自是估价太高。我也没有那样狂妄,去拟这不朽之作。而取径也各有不同。《红楼梦》虽和许多人作传,而作者的重点,却是在几个主角。而我写《金粉世家》,却是把重点放在这个'家'上,主角只是作个全文贯穿的人物而己。〃⑤传统章回体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叙事手法的结合,使他的小说形成了通俗文学和高雅文学的有机融合,吸引了一些高雅文学的读者,扩大了读者面。1930年《啼笑因缘》在上海《新闻报》上连载,在中国南方引起了轰动,小说能够打入鸳鸯蝴蝶派小说市场,是因为《啼笑因缘》超越了鸳鸯蝴蝶派的通俗小说。“在那几年间,上海洋场章回小说,走着两条路子,一条是肉感的,一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

资料一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往往反映的是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等等。 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予以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二、写文献综述的好处: 1、通过体验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的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4、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三、写文献综述常见的问题 1、根据已有的综述直译转抄 在写作综述论文时,可以借鉴他人已发表的综述启发思路,但切不可照抄照搬。也就是说,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写出有别于他文的特色,有自己的侧重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进行文献更新,补足与自己侧重点有关的和该课题最新发表的文献,然后按照自己的侧重点重新命题,将全文重新整理,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洋洋大篇,只是资料的堆积 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层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误,只是资料的堆积。 3、文献开列过多,引文不当 一般要求综述论文著录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但也并不是所有读过的文献都统统列出,应选择最主要和最新近的文献: 1)综述论文论点和论据来自的文献; 2)为分析讨论提供有力依据的文献; 3)为理论和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的文献; 4)注意引用知名度高的期刊; 5)以新近的文献代替旧的文献。 4、把综述写成讲座 讲座和综述的共同点是文章的综合性、新颖性和进展性。 一般认为,综述是专业人员写给同专业和相关专业人员看的,要求系统、深入;讲座是专业人员写给相关专业人员和非相关专业的"大同行"看的,一般在深度上不作太高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