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属性之一:文化属性

第一章 文学属性之一:文化属性
第一章 文学属性之一:文化属性

第一章文学属性之一:文化属性(2009-12-26 12:13:41) 从系统层次来看,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语言艺术。概括起来看,我们可以把文学定义为:文学是一种用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体审美意识的文化形态。

一、文学的文化属性

文学观念是复杂多样并不断发展的。但不论人们有多少探讨文学的方法,或者有多少对文学的不同定义,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即文学既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和文化现象,又是独特的艺术现象和审美现象,而从其所属的大的范畴来看,它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形态,文学既具有普遍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格,又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构之中,与人类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密切相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

(一)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

泰勒是著名的文化进化论者,他从民族学的角度将文化视为一个包含范围很广的复合体。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看,不外三个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是。宗教、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哲学、科学,是偏于理智的。(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

2、文学是有符号意义的精神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人类的历史就是自然的改造史和文化的创造史。作为人类精神创造的文学,也理所当然的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理解,人类文化总体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在经济基础之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作为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两大层面,与政治、法律制度相比,文学和哲学、宗教、道德、艺术诸范畴都处在一种远离经济基础,更高地悬浮于空中这样一个特殊的意识形态的位臵中。在这一整体文化结构中,文学以其特殊的审美性质,保持它在文化创造方面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突出的人文特质。在整体文化结构系统中,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人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展现人生的意义和精神追求,尤其是人的审美理想追求。文学尽管也要描写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甚至本真的自然,但文学在描写这些文化对象的时候,作家必然要以自己的精神世界去把握、去拥抱它们,这些事物一旦被作家写进作品中去,它们就已经不是原本的物质文化或行为文化,而是已经属于观念形态或精神形态的东西,文学作为艺术世界,已经是一个符号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因此,可以说,文学是文化系统中具有符号意义的精神文化。

(二)文学活动的文化内涵

文学作为文化形态,它既隶属于大的文化系统,具有普遍的文化品格,又植根于文化结构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学的文化内涵具体从文学活动的诸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中体现出来。

首先,文学创作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的主体性质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任何作家都是在特殊的文化生成过程中培育起来的,其主体世界是在自我的文化习得和社会文化?濡化?的?合力?中形成的,其心理构成和创造行为中有突出的文化倾向。作家作为个体的人,其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必然要受到文化传统与文化环境的制约。文学史的大量现象也已经证明,作家普遍的文化倾向的形成,总是处于一般的文化环境之中,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对作家文化人格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作家,往往受着不同的文化思想的影响,负载着不同的文化。甚至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追求的作家,也负载着不同的文化。如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沈从文,他所提供的?湘西文学世界?,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特色与光彩的文学景观之一。我们可以发现,在沈从文身上,就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湘西乡土文化的种种因素,而且这种乡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相碰撞、交汇,从而形成作为乡土作家的沈从文独特的文化个性。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沈从文的文学乡土世界并不是在湘西构造的,而是

在远离本土的现代都市(主要是在北京与上海)构造的。我们知道,湘西是中国边地,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北京自明清以来作为皇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近代却艰难而缓慢地经历了向现代都市转化的过程,传统北京文化在衰落着又顽强地生存着,使变化中的北京依然保留着某种乡土性;而上海却是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现代都市,是现代中国的一个象征。湘西、北京、上海,三个区域空间,几乎概括了转型期中国的主要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凝聚于沈从文一身,使他成为了转型期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化承载者、观察者与描述者。如《边城》,就是他在北京目睹了让他醉心的博大而精致的北京文化的美,正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消失,这同时又让他联想到他的湘西,让他醉心的淳朴而自然的美也无可避免地处于消失的过程中。这样的文化体认,就使得他的乡村牧歌一方面渗入了哀歌的调子,另一方面又要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体现了对原始文化所留下的古朴的民情民风民俗的深深的眷恋。

其次,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符号首先是由它使用的工具(语言)所决定的。文化是以使用符号为基础的现象体系,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指出,?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

正是使用符号的能力使文化得以产生,也正是对符号的使用使文化延续成为可能。没有符号就不会有文化,人也只能是一种动物,而不是人类。?而在所有的人类符号类型中,语言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符号表达的最重要的形式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意味着思想的交流;交流意味着保存,即传统;而保存意味着积累和进步。?[21]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仅是文学作品生成的基础和条件,而且更是构成文学这一人类文化现象的基础。每一种语言除一般性的概念意义外,都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学内涵。严格地说,每一个民族语言中的许多语词是不能对译的,如汉语中的?师?字就不是英语中的teacher所能对译的,?师?决不仅指?教书的人?或?教师?,它至少还含有?师法?、?师承?、?师表?、?师长?等多重文化内涵。而像汉语中的?冰清玉洁?、?苍松翠柏?之类,更是含有比德的象征意义与诗化的情绪意味,更是无法翻译的。可见,语言的词义中积淀着一个民族久远而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显示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它本身就是一套发音的文化风俗系统。文学语言作为文化符号,也必然会承载丰富的文化蕴含。季羡林先生曾这样分析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所表现的就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然而在西方呢?拿英文来说,根本就没有一个与‘孝’字相当的单词,要想翻译中国的‘孝’

字,必须绕一个弯子,译作Filialriety,直译就是‘子女的虔诚’。?这一个?孝?字就可见出语言在文化系统中的重要性。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符号还从它所反映的对象中体现出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文学作品既包含着共时性的文化转换,又凝聚着历时性的文化积淀。所谓共时性的文化转换,是指文学作品要受到诸如哲学、经济、政治、科学和宗教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它总是能见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迹。摩尔根在研究古代社会时,就从荷马史诗中得到大量的有关古代社会的信息。他认为:?荷马诗篇的产生差不多可以作为希腊人进入文明的标志?,?在人类学方面很有价值。??其中有关人类进步过程的记载是现存材料中最古老、最详细的。?确实,荷马史诗详细记载了有关古希腊人的艺术、习俗、发明和发现、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的文化信息,给后代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东西。所谓历时性的文化积淀,是指在文学作品的表层文化征象背后,总是沉淀着某种深层的文化内核,残留着一个民族进化历程中所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潜藏着文化系统中最稳定、最丰富的东西。譬如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怨妇诗?,如谢朓的《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相思此何极。?再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两首诗写的都是思妇之情,谢朓的诗写漫漫长夜,妇女将对丈夫的等待和思念缝进?罗衣?里,表现了达到极

致的思念之情。李白的诗则更是用一系列的形象,将怨妇的思念之情含蓄而生动地传达了出来。这些怨妇诗就隐含着相当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地位的,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夫为妻纲?,强调的就是妇女的依附地位。丈夫是妻子的依靠,丈夫外出,唯有苦苦地思念才是妇女美德的体现。但妇女往往又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怀,所以诗人以怨妇诗、思妇诗替妇女代言。而怨妇诗的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在于,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经常怀才不遇,怀着满腔的热情和一身的本事却不被赏识,不能得到重用。这样,妇女思夫就成为他们自身希望效忠朝廷的一种比喻和象征。

最后,文学接受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

在文学接受中,读者总是要由对艺术形象和情感状态的解析,进入到对于作品所蕴含的广泛的文化涵义的领悟。文学接受是一种性质特殊、含义丰富的文化沟通活动,它是把文学作品的个性化、具体化的话语形态转化为具有普遍的社会语义内容的过程,这种交流过程有利于恢复与拓展文学的历史文化维度和现实文化品格。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将文学阅读分为?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所谓?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

题运动?[24]。而所谓?价值阅读?则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就是文化价值,发现文学所负载的文化意义,也可以说,?价值阅读?是发现文学文本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阅读。譬如对鲁迅小说的阅读,我们都能从其艺术形象,领悟到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而通过更进一步的价值阅读,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体认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就是原始文化心态的再现,在原始文化心态中,主客观是混淆不清并且是神秘互渗的,阿Q将主观的情感、愿望投射于外在世界,认为它们具有客观的真实性,并把它们当作实在来感受,这实际上就是对主客不分的愚昧的原始文化的体现。

文学接受作为一种文化再生产活动,还具有文化累积和文化增值的属性。接受者往往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文化话语体系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建构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这种意义上看,文学接受是一种无穷累积的文化再发现的过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后世接受活动的不断展开,某些经典文本的影响甚至会纵贯古今、横跨东西,成为本民族、本国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联系的延伸和积累,又使得经典文本的内涵无限扩展,从而增大了文学作品的文化含量。古希腊的神话与悲剧、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诗经》、《红楼梦》、《阿Q

正传》等经典文本都是如此。对有些经典文本的文化?再发现?,甚至会形成一个学科,如?莎学?、?红学?等等,就是如此。

初中文学文化常识汇总

初中文学文化常识汇总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初中文学文化常识汇总 古代文体 1.词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是配合宴会乐曲而填写的歌词,句式长短不一。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的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2.说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该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初中阶段学过的有《马说》《爱莲说》。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诫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4.序“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引言,一般是介绍作家生平或成书的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而赠序的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5.表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表”中范例。 6.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这类文章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

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我们学过的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7.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且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8.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可以抒情,可以写景,也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学过的《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古代作品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简称《诗》,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全书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手法,隔句用韵。《关雎》《蒹葭》均出自《诗经》。 2.《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也是一首叙事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3.《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共20篇,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着作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人,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大师。 4.《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世称“亚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均出自《孟子》。 5.《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

(第二期)文化、文学常识、语法

2019年各地中考语文文化、文学常识、语法试题汇编(第一期) 1.(福建)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B.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D. 《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法国作家莫泊桑都德。 【答案】A【解析】A.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 2.(黄冈市)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从内心深处里他一直很不喜欢《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等电视节目。”这个句子中的“从内心深处里”充当状语。 B. “阳光明媚”“差得很远”“除恶扫黑”“敬畏生命”四个短语的类型均不相同。 C.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 D.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答案】C 【解析】C错误,《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作。 3.(荆门市)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 《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选集。《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答案】D【解析】A. 正确应是:“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B.正确应是: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C. “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习俗,不是端午节的习俗。D.正确。 4.(长沙市)下刚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 “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 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专业: 姓名: 学号:

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为个中翘楚。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继博厄斯之后,许多文化人类学家都从文化和个性发展的角度阐发了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例如,露丝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 对于文化相对主义的“本性”,赫斯科维奇曾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尽管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但其观点中也潜藏着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满足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必然推导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最优秀的文化,于是会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结果导致文化孤立主义。而且,文化相对主义无视基本的事实,看不到历史上所有文化的发展都是同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包括异已文化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古诗词与文学文化常识(练习题)

古诗文学常识汇总 二、填空(8分)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宋代诗人的《》。 2、默写《石灰吟》中表现“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品格的句子:(六下) 3、“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的意思。 4、《郑人买履》中“宁信度,无自信也”的“自信”是的意思。 五、默写关于黄河的古诗各两句(4分) 1. 2.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6分) 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仙杜甫写的一首七律,这首诗被称作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六下) 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五上) 6、按文字提示填写内容。(6分) ①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所以要人才。清朝龚自珍的诗 “,”就表达了选择人才的重要性。(六下) ②从古诗文中古人对待朋友离去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感觉到伯牙的消极人生观;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勉朋友的两句 诗,我们却能感觉王勃的乐观态度。(六上,课外) 8、在括号里点上合适的内容。(5分) ①中国古代月亮别称很多: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 ();因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因传说()住在月中,故她的名字也成为了月亮的又一别称。 四、积累与运用:按要求把答案写在横线上(8分) 1、《文心雕龙》中的“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六下第一单元日积月累,课外)

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精选

语文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先秦文学生活中,尽管我们平凡,但不能因 自己不卓越而自惭形秽,就算是芸芸众生中纵然我们不能脱颖而出, 然而,只要我们依旧勤勉。相信如果没有过春花的芳菲,那么秋叶 一定要有花的绚丽。 1、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乐》后来失传,故后来陈五经)。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书、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 大六艺,就是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vbGnrtS。2.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E8aBG62。 (一)春秋时期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 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伐檀》《硕鼠》yuvebnj。 2、《论语》,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由孔子的弟子编纂。孔子(前 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六则《季氏将伐颛臾》xZWfkcb。 3、《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比较详细的编年史,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 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传是左秋明所作。《曹刿论战》《之战》0OOl4ET。(二)战国时期 1、《庄子》,庄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学派著作。《庖丁解牛》 2、《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约前372~约前 289年),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齐桓晋文之事》《鱼我所欲也》《庄暴见孟子》vXUWA4c。 3、《荀子》,作者荀况,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劝学》 4、《韩非子》,韩非和后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韩非,荀子的学生。《扁鹊见 蔡桓公》《智子疑邻》《五蠹》 5、《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辑而成,杂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 家思想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察今》《察传》f82eoGN。 6、《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愚公移山》

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 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王向远 [提要]比较文学系谱学建构的基本宗旨,就是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起源、发展、演变加 以系统的评述与研究,寻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并对中国比较文学加以定性和定 位。在本文的比较文学系谱学体系建构中,比较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文学比较”、近代的 “比较文学批评”,现代由“文学批评”转换为“文学研究”并走向学科化;学科化之后又形成了三 种学术形态:法国学派的“文学史研究”形态,美国与苏联学派以理论研究与体系建构为宗旨的 “文艺学”形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则超越学派畛域,形成“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文化形态。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术谱系文学批评文学史文艺学跨文化诗学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0)05-0130-07 一 比较文学系谱学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进行纵向梳理。在历史方法与逻辑演绎的双向运动中,可以将比较文学的学术理论系谱大致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期,古代的朴素的“文学比较”,是比较文学的历史积淀期;第二期,近代的“比较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以文学批评的形态存在,是比较文学的学术先声期,第三期,现代的“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实现了“学科化”。 在19世纪末学科成立之前,比较文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期,也是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没有形成比较文学的自觉意识与方法论,而仅仅是一种以自国为中心、在有限的国际区域视野中的朴素的“文学比较”,呈现出地域性(非世界性)、偶发性的、简单的异同对比的特征。这种朴素的“文学比较”在古代各文明民族国家,或多或少大都存在,但情况有所差别。在中国,长期以来,汉文学以外的文学很少能够引起中国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与研究者的注意,属于中外文学比较的文字材料极为罕见。有的学者在谈到中国比较文学 031

近五年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高考真题汇总

近五年高考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真题汇总 2018年全国卷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2018年全国卷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2018年全国卷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幕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018年天津卷 4.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C )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初中文学文化常识

《初中文学文化常识》总结 一、作家作品 1.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 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史书:《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称《太史公书》),作者司马迁(西汉),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有: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130篇。 《战国策》国别体,作者刘向(西汉末),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 《左转》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编年体,作者左丘明(春秋,鲁国人)。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资治通鉴》编年体,作者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公1362年间的史事。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 14.书法四大家: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16.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7.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8.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9.“四大古典名著”: 《红楼梦》(曹雪芹-清代)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西游记-明代》(吴承恩)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试题B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08级专业选修课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 开卷考试试卷 B 班级___学号____姓名____成绩____ 一、填空:(30×0.5=15分) 1.比较文学涵盖文学研究领域的三个重要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______,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__________)。 3.从“传送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______和______发生的,被称为(__________)。 4. 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定义为: “比较文学旨在研究各______文学相互______和______研究并无______关系的不同______文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______和______;它还研究文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______和______。是一门______学科”。

5.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二、名词解释:(4×3=12分) 1.民族文学 2.题材学 3.译介学

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识刺小说是(),作者是清朝的()。 2、“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副对联所描写的场合是()。 3、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著作(),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4、他一生共写重话一自六十多篇?是世界上最卓越的童话作家之一,是丹麦人,名著有《皇帝的新装》《夜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他是()。 5、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这本书是《》 6、他是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被称为“现代文学鼻祖”,原名周树人,他是()。 7、“盛唐诗酒无双,青莲文苑第一家”这一对联赞的是诗人()。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古诗文中,“须眉”指代男子,“汗青”指代史册,“桑梓”指代()“布衣”指代()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高尔基,苏联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散文诗《海燕》等。 B、《出师表》中,诸葛亮以恳切的言辞,向刘禅提出开张圣听、赏公平、亲贤远佞的建议。 C、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本,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D.鲁迅的《藤野先生》、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绿》三篇文章的体裁都是散文。 3、“岁寒三友”是指() A、松、菊、兰 B、梅、菊、兰 C、兰、竹、菊 D、松、竹、梅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B、苏轼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C、《离骚》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D、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是这项伟大功绩的重要贡献者。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学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部书,共20篇。 B、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C、《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峰之作,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D、唐代杜牧《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后来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范年华”。 6、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是《论语》和() A、《礼记》《孟子》《大学》 B、《孟子》《春秋》《大学》 C、《孟子》《中庸》《大学》 7、被苏轼称费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A、王维 B、孟浩然 C、李商隐 D、王昌龄 8、下列文学常识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哪一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到题干中的括号里。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9、下列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A、李白一一青莲居士 B、欧阳修一一六一居士 C、苏轼一一东坡居士 D、白居易一一五柳先生 10、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司马迁——西汉 B、《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一一唐朝

2020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有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班级姓名完成情况 1.[2019·树人中学一模]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海燕》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海燕之歌》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春天的旋律》。高尔基作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著有长篇小说《母亲》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B.玉皇大帝派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哪吒等二将,二郎神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做齐天大圣,管理蟠桃园。 C.“世先生同在桑梓”的“桑梓”指家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庙堂”指朝廷;古时称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D.《水浒传》中陆虞候买通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杀害林冲。两人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在野猪林,薛、董将林绑在树上,说明高衙内、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想要打死林冲。 2.[2019·树人中学二模]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B.《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学记》,《礼记》收录了战国至秦汉间的儒家著作,相传是孔子编纂。 C.古文标题中“记”是一种散文体裁;“铭”是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内容多有颂扬、鉴诫之意;“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一般兼叙事议论,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议论性文体。 D.古代“崩”特指皇帝的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八九岁至十三四岁。 3.[2019·西苑中学二模]下面关于文学名著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取经成功,如来佛授唐僧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金身罗汉”,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僧为“斗战胜佛”,白龙马为“八部天龙马”。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愚见”“鄙人”“寒舍”属于谦辞,“惠顾”“赐教”“久仰”属于敬辞。 D.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4.下列文学常识与文化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中考必备文化文学常识专题.pdf

中考必备文化文学常识专题 【考点解读】 1.熟记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及出处。 2.熟记教材涉及的文学流派及中外著名作家的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3.熟记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化常识等。 二、复习技巧 文学常识的复习,要以基本篇目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为主,可将众多的作家、 作品按古代、现当代、外国三个方面分类整理,再列出表格,将作家姓名(字号)、朝代、作 品、出处、作家简介甚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名句都网络进去,力求全面。 同学们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方式搞好文学常识的整理。 注重平时的积累(涉及面要广,记忆要准确)。 分类法,按古代现代外国三类整理。 网络法,如作家——篇名——名句,形成网络。 表格法,即对某一大类列表对照。 三、古代文化常识 (一)名家作品及称谓 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初唐四主: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李杜:李杜:李白和杜甫的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 4.韩柳:韩愈和柳宗元的合称,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5.书法四大家: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元代的赵孟頫。 6.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7.苏辛:苏轼、辛弃疾。 8.苏黄:苏轼、黄庭坚 9.三苏: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10.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简称关、白、马、郑。 12.诸子百家:是指我国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目前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12家。 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一一韩非子; 道家一一庄子、列子;墨家一墨子;兵家一孙武。 13.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14.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客啬鬼: 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 夏洛克(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 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理《死魂灵》中的人物)、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代码:050108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全球化视野中了解中外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有关作家和作品,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和翻译文献资料,撰写有关研究论文。本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文化管理、文化产业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工作,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 2,中外文学-诗学比较 3,国际文化交流 三、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2年。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必须修满28个学分,其中公共课程7学分,学位必修课程8学分,学位选修课10学分;教学和科研训练2学分,前沿讲座1学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第一部分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07002201 课程名称:西方文论 学分:2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加深研究生对西方文学观念的理解,探究西方文学生发的原理,熟悉西方文学创作的特点,掌握西方文学批评的特点,为他们撰写学位论文奠定西方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也为他们今后准确而熟练的翻译实践和提升经验的理论深造做出思想方法的理论铺垫。这是了解西方文学何以如此的理论通道,也是翻译、借鉴西方文学思想的一条必由之路。 使用教材: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著:《西方文艺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古希腊文艺理论; 2,古罗马文艺理论; 3,基督教文艺理论; 4,文艺复兴时代及其理论; 5,17世纪古典主义文艺理论; 6,启蒙主义文艺理论; 7,德国古典主义美学; 8,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理论;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701 【原刊页号】151-154 【分类号】J4 【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05 【标题】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作者】曹顺庆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 【正文】 世纪末,比较文学研究似乎又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与此同时,也酝酿着一次新的转机与新的突破。 我们已站在十字路口,正面临着一次新的抉择,一次重大的、全球性的战略性转变!历史正向我们挑战,机遇正向我们招手。如何迎接挑战?怎样抓住机遇?这是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界、甚至是全世界比较文学界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早在50年代,比较文学研究就曾出现过严峻的“危机”,而恰恰是那次“危机”,导致了当时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转机与重大突破,产生了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及其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方法,将全球比较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威勒克(René Wellek)1958年在国际比协第二届大会(教堂山)上指出:“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的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直截了当地说,在方法论和方法论见解方面,比较文学已成为一潭死水。”[1]反观今日中国比较文学界,在学科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方面,也已经呈现茫然和困惑之现象。再看当今世界比较文学界,由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原有的学科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日愈趋向不确定性,甚至有人认为根本不用确定,或不屑确定。这种失去学科理论的茫然、困惑,这种不能确定或不屑确定学科理论的消解态度,必然将比较文学导向严峻的学科危机。国际上已有学者公然声称:“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one senseis dead)“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discipline has hadits day)[2]。如果说威勒克称1958年的“危机”为“一潭死水”的话,那么,我们目前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则堪称“一头雾水”。辨不清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现状,导致了当前全球性的比较文学的新危机。 比较文学真的死亡了吗?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真的已经过时了吗?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国际上4年一度的比较文学大会,一次比一次兴盛;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越来越红火,并日愈走向专门化、正规化和学科化。事实胜于雄辩,学界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比较文学不但没有死亡,而且日愈显示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既然比较文学在实践中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为什么会走向理论上的“危机”呢?这正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一、“泛文化”——比较文学研究的歧途 近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走向“泛文化”,其突出的表现,是1994年于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4届大会上,学者们已明显地意识到,文学研究有被文化淹没的危险。有学者明确指出:“第14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1994,加拿大)给人最深的总体印象就是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所…淹没?。似乎前不久因概念的定义界说而引发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现在又以新的形式第二次悄然降临了。”[3]正是在国际比

文学文化常识

文学文化常识: 1.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儒、道、墨、法成为四大显学,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二人的儒家学说后世称孔孟之道。《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是儒家学派经典着作之一,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3.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散文着作,按通常的分类,一类称作历史散文,一类称作诸子散文。前者有记言为主的史书《尚书》、《国语》、《战国策》,有记事为主的《春秋》、《左传》。诸子散文的共同特点是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运斤成风,《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称为《诗》,共收诗歌305篇,通称《诗三百》,汉武帝时被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这些诗歌按内容及曲调可分为风、雅、颂,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它们统称为“六义”。 5.《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经刘向整理编辑成书,定名《楚辞》。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品是《离骚》,他的作品具有与《诗经》中的现实主义诗篇不同的鲜明特点,是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导。他在楚国的诗歌基础上创制了骚体,历代把《诗经》和《楚辞》合称“风骚(时骚)”,自此诗人也称为骚人。 6.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国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资治通鉴》,作者是宋朝的司马光,宋神宗为其命名的含义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司马迁的《史记》则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共130篇,鲁迅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四史”,这三部史书的作者分别是班固、范晔、陈涛。司马迁,西汉朝人,字子长,自称太史公。 7.李商隐的诗“宣示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一句中的“贾生”即指贾谊,西汉时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为长沙王太傅,故又称贾长沙,着有《贾长沙集》,我们学过他作品《过秦论》,文章的中心论点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原文句)。

中国文化文学常识

1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与《雅》、《颂》相比,《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开篇《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氓》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静女》写恋爱时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1-2]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

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特点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愿望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与问题 一、关于比较文学研究转向的合理性问题 (一)国际文学研究“向外转”趋势必然指向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的“向外转”自然都指向了文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几乎是当代文学研究各派别的共同趋势。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决定它向来都能对学术研究的变化做出敏感的反应,更何况它本身就有着文化研究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期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就是这种“文化热”的开始,而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的趋势变得更加明确更加自觉。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决定了文化研究的合理性 随着全球趋势的日益迅猛,从比较文学的本体论—比较视域来看,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比较视域具有联系及流动的特点,使比较文学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并使这一学科超出文学研究的范畴,进而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与比较视域的联系性特征相联系,比较视域始终持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研究态度,随时间变化和时代变迁调整自身,这是比较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比较视域走出了欧洲中心,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阐释的时代。大家熟知的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加拿大学者米列娜?多列热诺娃等,都积极地对中西文化、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再从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基点———比较视域来看,

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学科自身的学理特征的。 二、比较文学中文化研究的概况及问题 “二战”后,文化研究在英国逐步兴起,80年代传到美国并形成多元发展的趋势。它主要关注当代的非精神文化及大众文化,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态度,把文本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学、人类学、心理学相结合。它所运用的多学科、多维度的方法给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比较文学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欧洲———西方”占据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于是结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等学说,有了施展理论价值的天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文化交流中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引入包括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在内的后现代理论,有效地调整了比较文学近十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疆域,为比较文学输入了新观念、新术语,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等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通过上述文化理论的研究,有利地推动了东西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中外许多著名学者都把目光投向本民族以外的其它文化体系,并对之进行研究,如艾田伯的巨著《中国的欧洲》、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出版了《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等。 另一方面,比较文学的具体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这也是比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