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藤野先生》导学案

部编版《藤野先生》导学案
部编版《藤野先生》导学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链接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2、给加点字注音。

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

畸.形()不逊.()匿.名()血.管()深恶.痛疾()

诘.责()挟.着()教诲.()杳.无消息()瞥.()

二、问题点拨

1、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2、“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3、“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4、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5、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8、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四、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及互动答疑的内容

五、抽测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角jiǎo 号角.角.落头角.群雄角.逐

B.笼lóng 笼.子牢笼.笼.屉烟笼.雾锁

C.量liáng 思量.打量.测量.量.体裁衣

D.削xuē剥削.削.减瘦削.日削.月割

2、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借代夸张

B.比喻夸张反语

C.夸张反语拟人

D.反语比喻对比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志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B.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

C.菜市场向居民供应青菜、萝卜、土豆、苹果等蔬菜。

D.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六、拓展延伸

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七、学生感悟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做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参考答案

一、2、fēi wǎn yì pōu jiàn jī xùn nì xuè wù jié xi é huì yǎo piē

二、1、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2、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3、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4、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1、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

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

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E.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

2、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3、“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

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优待:“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

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5、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

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6、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

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

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7、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

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8、(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四、略

五、1、D 2、B 3、D

六、略

七、略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材料 孟子(前372 年- 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本文的论点?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五、自我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3 分) ⑴池非不深也( ) ⑵委而去之( ) ⑶故君子有不战(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分)( )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 分) ⑴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 ⑵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沁园春雪导学案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骚.( )今朝.( )莽莽 ..( )稍逊.( )妖娆.( ) ..( )滔滔 chéng jísīhán hóng zhuāng sùguǒ Sāo zhāo mǎng tāo xùn ráo 成吉思汗红装素裹 2.下列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惟余.莽莽(只) 大河 ..上下(黄河) B.须.晴日(等到) 红装素.裹(白) C.稍逊.风骚(差) 原驰.蜡象(奔跑) D.竞折腰 ..(折了腰) 数.风流人物(数得上) D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荣获“2015年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堪称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 B.雪花在空中飞舞,使北国江山显得分外妖娆 ....。 C.昨夜一场大雪,早上出门一看,天晴了,好一派红装素裹 ....的绚丽景象。 D.一代天骄 ....李白豪放不羁,写诗慷慨淋漓,岂能和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 B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 5.根据提示默写。师题 (1)须晴日, ,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3)《沁园春·雪》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4)《沁园春·雪》中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只识弯弓射大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6.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动静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2)欲与天公试比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第15课北伐战争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以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涌动、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破裂为主要内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兴盛的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本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之后,才独立自主地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所以,在单元教学中,本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收集和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系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了解北伐战争胜利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史实,使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伐胜利进军。 难点: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黄埔军校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二)教师引领,探究新课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原因: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中共三大的召开 时间:1923年6月 内容: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中共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为国共合作提供了条件。

部编版大禹治水优秀教案3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大禹治水人教(部编版) 第六单元 历史的星空群星闪耀,名人的故事多不胜数:大禹一心为民,治水有方,智慧使他成为英雄;朱德穿草鞋,戴斗笠,与战士共同挑粮,以身作则使他备受爱戴;周恩来入乡随俗,与民同乐,和人民心连心使他受人敬仰。他们之所以成为名人,不仅在于其所创造的丰功伟绩,更在于其精神和人格的闪光。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描写了伟人的高贵品质。走进本单元,让我们一睹伟人的风姿,聆听伟人的教诲。“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音容宛在的伟人,以其精神品格激励着我们。他们就像一座座海上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也要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伟人的故事。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 大禹治水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课后提示, 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 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朱德的扁担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战 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感受朱德同志以身 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品质。 难忘的泼水节 繁星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周总理和 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用“象脚鼓” 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 节的情景。 口 语交看图讲故事 1 观察图画,了解每幅图的意思,能按顺 序讲清楚图意;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 幅图的内容。

际 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 2 认识11个生字,在识字中学词,认识 常见的交通工具;根据语境读准多音字,学 习多音字据义定音的方法;给句子加上恰当 的标点符号;发现“放、防、房”的读音与 “方”很接近,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构字 规律;积累一组励志名句,初步感受名句蕴 含的道理;阅读民间故事《鲁班造锯》,感 受鲁班的智慧。 字词句运用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我爱阅读 15大禹治水 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练。第1自然段讲治水前洪水经常泛滥,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第2自然段讲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第3自然段讲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中“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语集中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第4自然段讲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大禹治水的故事对学生来说较陌生,他们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在朗读、理解中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9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快乐导练》《孟子二章》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一、略。二、略。三、略。 四、 1.(1)wéi,动词,做,干(2)wù动词,憎恨,讨厌 (3)wèi,介词,为了(4)dān ,古代盛食物的竹器(5)cù践踏(6)xiè本义是碎末,引申为细微、琐碎 2.(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 3.(1)“辟”通“避”,躲避。(2)“辩”通“辨”,辨别。(3)“乡”通“向”,过去,从前。(4)“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 4.C (A介词,为了/动词,做、干。B获得/通“德”感激。 C.代词,这。D通“欤”,语气助词/给予。) 【课中导学】 第一课时 一、略。二、略。三、略。 四、1.(1)亦:也。(2)^得兼:同时得到。(3)苟得:苟且获得。指只为生存而不择手段。(4)恶:憎恨,讨厌。(5)患:祸患;辟:通“避”,躲避。(6)如使:如果,假使;莫甚于:没有比……更严重的。(7)由是:通过某种手段。(8)是故:因此。(9)非独:不只是、不仅仅是。(10)丧:丧失。(11)呼尔:有轻蔑或粗暴地呼喝的意思。(12)蹴:践踏。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即不愿意接受。(13)万钟:优厚的俸禄。“辩”通“辨”,辨别。(14)何加:有什么益处。(15).为:为了。(16)“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17)乡:通“向”,过去,从前。(18)为:做,这里指“接受”。(19)是:这;已:止,罢休。 (20)本心:天性、天良。 2.(1)(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2)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祸患 (我)也有不躲避的。(3)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4)(然而如果)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 (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5)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6)从前(我)宁愿死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五、略。 第二课时 一、略 二、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1)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俄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三、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即“义重于生”。这是用因果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2.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是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义重于利”,从事实上进行论证。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沁园春雪》学生导学案

课题: 1、沁园春雪 姓名班级小组编号评价 【预习课导学】(晚自习30分钟) 预习任务: 资料准备: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和这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结合本文的课下注释,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语,并在练习本上抄写记忆。自我感悟:试着找一找两则新闻的要素及导语、主体部分。 预习步骤: 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尝试读出诗人的感情。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诗歌的内容。2、再次默读课文,在诗歌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资料助读】 一、文体知识 词的相关知识:词,兴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称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标题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表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二、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留给后人的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展示课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词的有关知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胸襟和抱负。 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预习检测(课件显示) 【自研自探导学】 1、词的上阙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严冬的雪景图的?(情由景生,景为情设,结合作者情感,先找出上阕选取了哪些意象?然后看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怎样的景象?)(朗读诗歌,找出意象描绘画面) 2怎样赏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抓住重点词语赏析表达效果) 3、怎样理解下阕中的“惜”字?(在理解“惜”字意思的基础上,再体会情感)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全词内容,抓住主旨句来进行分析体会)

孟子二章--学案.doc

《孟子》两章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一、新课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 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自学指导(一)一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公孙衍()丈夫之冠()淫() ? ? ? 2.作者链接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 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3.作品链接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 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三、自学指导(二)一一合作与探究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 ? ? ?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犬下熄/ . . ?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 北伐战争课时练

第15课北伐战争 选择题 1.《绝密档案:第一次国共合作内幕》赢得了极高的点击率,使得人们再次关注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中共三大的召开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黄埔军校建立 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2. 中华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亲笔手书“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一心一意,贯彻始终”训词。这一年是() A.1912年 B.1924年 C.1925年 D.1927年 3.小明学习了“黄埔军校的建立”这一知识点后,老师问他:“学完了这一知识点后,你会想起哪些历史人物?”对于这个问题,请你帮他解答() ①周恩来②孙中山③毛泽东④蒋介石 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 4.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 A.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5.“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这是一次革命战争中的誓词,其“军阀”主要是指北洋军阀,“总理”即孙中山。与这一誓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 B.五四运动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6. “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时,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的北伐将领是() A. 蒋介石 B. 李宗仁 C. 叶挺 D. 彭德怀 7. 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堪与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相提并论。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上讨伐的主要对象是( ) A.袁世凯 B.张作霖 C.吴佩孚 D.孙传芳8.从1926年7月广州誓师出征开始到1927年初,短短半年时间,北伐军席卷东南各省,连克武汉、南昌、南京和上海。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国共两党齐心协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B.蒋介石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C.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英勇作战 D.北洋军阀的部队战斗力弱 9. 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下列史实不能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的是() A.黄埔军校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10.“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建立了国民党反动政权,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2年的反动统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的标志是( ) A.“分共会议”的召开 B.张学良改易旗帜 C.南京国民政府建立D.北伐战争失败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15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最后制服了洪水,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透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一、教学效果 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佩。 教学本课,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课文。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用编故事的方式体会大禹坚持不懈、关心百姓的品质,使学生在心灵上与大禹产生了共鸣,感受大禹一心为民的高大形象。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的作用。 二、成功之处 1、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明白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2、教学时我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联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才、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 三、不足之处

21、《孟子二章》导学案及答案(最新整理)

1 2

3 4

学习研讨答案: 5.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6.“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精读精炼答案: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预习导学: 1.(发)于畎亩:起,被任用。 2.(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3. 举于(士):狱官。 4.举于(市):集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使命。于:给。是:这。 6.(苦)其心志:使……痛苦。 7.(劳)其筋骨:使……劳累。 8.(饿)其体肤:使……饥饿。 9.(空乏)其身:使……贫困。 10.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乱:扰乱。 1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忍:通“韧”,使……坚韧。 1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3.人(恒)过:常常。 14.(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6.而后(所):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发)于声:表现。色:脸色。发:抒发。 18.而后(喻):明白,了解。 19.(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通“弼”,辅佐。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0.(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21.生(于)忧患:在。 学习研讨: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校本作业答案: 1、(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4)确实,实在。 2、A 3、(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及给分) 二、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三、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四、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4、(意思相近即可)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 5 6

沁园春.雪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雪 精彩开篇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正在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的感受怎样,让我们一起走 进《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那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 会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师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稍逊.风骚()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 妖娆: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一代天骄: 数风流人物: 风流人物:。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 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 信心。

沁园春雪 学案

《沁园春·雪》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篇章结构,找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4、朗读、背诵本词。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学案发下来后,充分利用热身的时间,做好课前的准备!) (一)背景及体裁知识 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轰动一时。 2、关于体裁和题目 词,又称。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卜算子》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雪”是这首词的。 3、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二)朗读课文,试着背诵。注意一些词语的音、义。 (三)疏通整首词的大意,解决疑难词语。 二、课堂探究 (一)朗诵展示,读出词的意境,诵出作者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 1、基础字词注音、解释。 沁.()园春分.()外妖娆.()竞折.()腰稍逊风骚.() 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惟馀莽.莽.() 分外 .. ....原驰蜡象 ..红装素裹 ..妖娆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略输文采 ..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须.晴日 ....数.风流人物 2、本文结构一、 上阕二、表达方式 ()三、() 沁园春·雪 一、 下阕二、表达方式()三、() 3、上阕写了(地)的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 三个层次。(填写到课文结构表中) 4、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填写到课文结构表中) 5、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 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填写到课文结构表中)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5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 2.能力训练 通过课文和插图或影像资料,再现历史。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国民革命歌》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改写。【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新人教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应战-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和方法; 3.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第一课时 二、【备战—招兵买马】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字。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四书包括:《》、《》、《》、《》 2、朗读课文 ⑴把不会读的字词注音,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⑵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 曾.益其所不能()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3、在语文书上用红笔圈画出下列加点的重点词语并在文中相应位置解释词义,并在试卷的横线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人恒过 ..,然后能改; 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课时 三、【智战-三军亮剑】 1.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写 写 【小结】全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的问题。本文使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非凡,雄辩滔滔。 2.重点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逆境对造就人才的作用?(结合课文原句分析)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第三课时 四、检测反馈 (一)字词解释(划横线的整个词解释,横线中有加点词的还要单独解释加点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 举于士.()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饿.其体肤() 6.空乏 ..其身()7.行拂.乱其所为()8.动.心忍.性()() 9曾.

部编版语文《沁园春雪》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1、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体会作者伟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 3、.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学习指导 1、重 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2、难 点:理解诗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3、注意事项:合理运用参考书。 4、学习策略: (1)、收集信息渠道:教材、教参及阅读资料 (2)、解决问题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读书体会与备用信息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 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红军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集 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 (一 )读准字音 苍.山c āng 残.阳c án 莽莽..m ǎng 妖娆..y āor áo 风骚. s āo (二)多种形式诵读诗词。 (三)赏析娄山关 1、理解每句诗词的大意 2、概括上阕内容: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赏析: A 行军的自然环境:秋季西风猛烈, B 红军出征的情形: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碎”写出行军“急”“”速 3、概括下阕内容 :写战斗结束后红军越上娄山关见到的情景。 4、讨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象征意义: “苍山如海”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残阳如血”象 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四) 赏析沁园春 雪 1、概括上阕内容:描写北国雪景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静景是长城、山和高原,动景是大河;静景写成动景的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部编版语文二上《大禹治水》教案

15、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 2.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来历,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教学重难点] 1.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治水采用的科学方法,感受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代的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民造 2. 3.教师简介大禹。 1.

2. 3. (1 (2)指名读,开火车读, (3 难:前鼻音,声母是“n”;是多音字,在“灾难”一词中读第四声。另一个读音为“nán”,可组词为“困难”。 洪、伤:都是后鼻音。 (4 4. 5. 6. (1 (2 (3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最终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三、教学生字

1. 2. 3. 4. 难:注意右边“隹”是四横。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一、 1. 2. 3.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大禹治水》这篇课文。 1.指名读第1 (1)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写洪水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灾难) (2 (3 2.自由读第2

(1 (2 (3 3.出示第4 (1 (2 (3)讨论:为什么禹能治水成功?(因为他的方法正确。出示动画演示筑坝 过渡:你们知道还有别的原因吗?接下来我们学习第3 4.指名学生读第3 (1 (2)找出文中的数字,这些数字说明 十三年:说明治水的时间很长。 (3)为什么禹三次路过家门,却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他认为治水

5.学习第4 (1 (2 (3)带着敬佩之情读一读第4自然段后两句话。 1. 预设:(1 (2)大禹,我们也要向你学习,做事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2. (1)指导理清文章顺序:①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②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③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④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 (2)按照课文顺序,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板书] 15 大禹治水 鲧筑坝挡水 禹疏通河道 (三过家门而不入)

孟子二章182011

18、《〈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的意思并能结合语境辨别、说出词类活用的现象。 2.能够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能辨析、总结课文涉及的判断句、倒装句这两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3.在熟读的基础上讨论,能辨析出作者的说理思路,并能判断出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能够准确、流利的背诵。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3.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课文内容,进一步孟子散文的特点及政治主张。 【预习导学】 孟子,名(“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并有“亚圣之称。他主张“、”。 《孟子》是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与《》、《》、《》合称“四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 域.民固.国威.天下亲戚畔.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寡助之.至 以天下之.所顺 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学习研讨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进行论证? 3、后来作者在谈治国时得出怎样的结论? 4、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拂.士()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曾.益 人恒过 ..衡.于虑而后作.法家拂.士 三、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 ..也。 四、学习研讨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这几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必须经历哪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3、本文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