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动力学》第六章 发酵工程基本操作

第六章 发酵过程作业参考答案

第六章 发酵过程作业参考答案 1、简述补料分批发酵的定义及优缺点、分类。(20分) 答:补料分批发酵又称半连续发酵或培养,是指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4分)补料分批发酵与传统分批发酵相比,其优点在于使发酵系统中维持很低的基质浓度。低基质浓度的优点:1)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致于加剧供氧的矛盾。2)避免培养基积累有毒代谢物。3)与连续发酵相比,补料分批发酵不需要严格的无菌条件,也不会产生菌种老化和变异等问题,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抗生素、氨基酸、酶蛋白、核苷酸、有机酸、及高聚物等、4)在发酵的不同时间不断补加一定的养料,可以延长微生物对数期的持续时间,增加生物量的积累和静止期代谢产物的积累。(8分)补料分批发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a: 单一补料分批发酵:在开始时投入一定量的基础培养基,到发酵过程的适当时期,开始连续补加碳源和(或)氮源和(或)其他必须基质,直到发酵液体积达到发酵罐最大工作容积后停止补料,将发酵液一次全部放出。这种操作方式称为单一补料分批发酵,由于受发酵罐工作容积的限制,发酵周期只能控制在较短的范围内。(4分)b 重复补料分批发酵:重复补料分批发酵是在单一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每隔一定时间按一定比例放出一部分发酵液,使发酵液体积始终不超过发酵罐的最大工作容积,从而可以延长发酵周期,直至发酵产率明现下降,才最终将发酵液全部放出.这种操作方式既保留了单一补料分批发酵的优点,又避免了它的缺点。(4分) 2、通过哪些手段可提高发酵过程的溶氧量并分析比较各种措施的效果。(30分) 答:(1) 提高KL a KL a 与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可以使用下式表示: 对于牛顿型流体发酵液, KL a 的关联式可简单表示为: (2分) ①搅拌效率对KL a 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高转速可有效地提高 KL a ,但太大或搅拌器的类型不当也会损伤菌丝,或产生漩涡,反而降低混合效果。对于高粘度的流体,转速、器型的影响会更明显。 ②气体流速对KL a 的影响:由上式得知:提高WS ,即提高通气量Q ,也可以有效的提高KL a 。研究表明,当通气量Q 较低时,随着通气量Q 的增加,WS 空气表观线速度也会增加。但Q 过大时,搅拌器不能有效地将空气气泡充分分散,而在大量气体中空转,形成所谓的“过载”现象 。会导致Pw/V 会随着Q 的增加而下降,即单位体积发酵液所拥有的搅拌功率会下降。 ③设备参数的影响:式中的α、β与发酵罐的大小、形状、搅拌器的类型等因素有关。Bartholomew 研究指出,9L 的发酵罐的α为0.95;0.5m3的发酵罐,α变为0.67;而27~57m3的发酵罐的α变为0.5。搅拌器的类型不同,α、β值的大小也不相同,对于α值,弯叶>平叶>箭叶;对),,,,,,,(g D W N d f K L s L a σρη=βαs w L W V P K K a )(=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第七章发酵染菌及防治 工业发酵生产过程大多为纯种培养过程,需要在无杂菌、无污染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生产的环节比较多,既要连续搅拌和供给无菌空气,又要排放多余的空气、多次添加消沫剂、补充培养基、定时取样分析及不断改变空气量等。所有这些操作都会给防止发酵染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所谓发酵染菌是指在发酵过程中,生产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侵入了发酵液,从而使发酵过程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纯种培养。 从国内外的发酵工业的报道看,在生产中要做到完全不染菌是不可能的。目前能够做到的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尽可能防止发酵染菌的发生,而且一旦发生染菌,要能尽快找出其中污染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把发酵染菌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第一节发酵染菌的分析 第二节染菌对发酵的影响 第三节杂菌染菌的挽救与处理 第四节杂菌染菌的途径和防治 第一节发酵染菌的分析 一、种子培养和发酵的异常现象 发酵过程中的种子培养和发酵的异常现象是指某些物理参数、化学参数或生物参数发生与原有规律不同的改变,这些改变必然会影响发酵水平,使生产蒙受损失。 异常现象为: 1、种子培养异常 2、发酵异常 1、种子培养异常 ①、培养的种子不合格 ②、菌体生长缓慢 ③、菌丝结团 ④、菌体老化 ⑤、代谢不正常 2、发酵异常 ①、菌体生长差 ②、pH值过高或过低 ③、泡沫过多

④、菌体浓度过高或过低 二、染菌的检查、判断 发酵过程是否染菌应以无菌试验的结果为依据进行判断。在发酵过程中,如何及早发现杂菌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是避免染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 生产上要求能用确切、迅速的方法检查出杂菌的污染。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1、显微镜检查法(镜检法) 2、肉汤培养法 3、平板划线培养或斜面培养检查法 4、发酵过程的异常现象观察法 5、其他一些异常现象如:菌体生长不良、耗糖慢、pH值的异常变化、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异常增多、发酵液的颜色异常变化、代谢产物含量的异常下降、发酵周期的异常的拖长、发酵液的粘度异常增加等来判断。 三、发酵染菌原因 1、发酵染菌的规模分析 2、不同污染时间分析 3、染菌的杂菌种类分析 四、发酵染菌的分析 第二节染菌对发酵的影响 一、染菌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由于各种发酵过程所用的微生物菌种、培养基以及发酵的条件、产物的性质不同,染菌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同。 一旦发生染菌,都会由于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被消耗或代谢产物被分解,严重影响到发酵产物的生成,使发酵产品的产量大为降低 例如: ①、青霉素的发酵过程中,由于染菌许多杂菌都能产生青霉素酶,因此不管染菌是发生在发酵的前期、中期或后期,都会使青霉素迅速分解破坏,使发酵过程得不到目的产物,其危害十分严重。 ②、核苷或核苷酸的发酵过程,由于所用的生产菌种是多种营养缺陷型微生物,其生长能力差,所需要的培养基营养丰富,因此极易受到杂菌的污染,且污染后,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迅速被消耗,严重抑制了生产菌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生成。 ③、柠檬酸等有机酸发酵过程中,一般在产酸后,发酵液的pH值比较低,杂菌生长十分困难,在发酵的中、后期不太会发生染菌,因此主要是要防止发酵的前期染菌。

发酵工程填空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发酵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发酵),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好气性)发酵技术的建立,人工诱变育种,(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开拓新型发酵原料时期,与(基因操作)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等六个阶段 2.工业发酵方式根据所用菌种是单一或是多种可以分为单一(纯种发酵)和(混合)发酵。 3.微生物培养(发酵)方式,可以分为(分批培养)(发酵),(连续培养)(发酵),补料分批培养(发酵)三种类型。 4.(发酵工程)是连接生物技术上下游过程的重要枢纽;(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一个主要途径。 5.发酵工程发展史可分为三个发酵技术阶段:在1910以前为(自然)发酵技术阶段;深层培养生产青霉素属于(近代)发酵技术阶段;现代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就是以(基因工程)为首要标志。 第二章 1.常用工业微生物可分为:(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四大类。 2.在培养基中掺入可溶性淀粉、酪素或CaCO3可以分别用于检测菌株产(淀粉)酶、产(蛋白)酶或产(酸)能力的大小。 3.(自然选育)是指对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未经人工诱变或杂交处理的情况下)进行分离和纯化,择优选取微生物菌种的方法。 4.工业微生物育种的基本方法包括自然选育、(诱变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基因重组)和定向育种等;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而进行的诱变育种称为(杂交育种)。 5.由于自发突变的作用而引起某些优良特性变弱或消失的现象称(菌种衰退)。 6.常用菌种保藏方法有(斜面)、沙土管、(液体石蜡)、真空冷冻等保藏法等。 7.(自然选育)方法简单易行,但获得优良菌种的几率小,一般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8.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有(稀释法)、划线法、(单细胞)挑选法、选择培养基分离法等方法。 9.富集培养目的就是让(目的菌)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10.工业微生物菌种可以来自(自然分离),也可以来自从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与(工业单位)获取。 11.从自然界(获得目的菌的)分离和筛选微生物菌种,一般分为采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初筛和复筛)等步骤。 12.(透明圈)法在固体培养基中渗入溶解性差、可被特定菌利用的营养成分,造成浑浊、不透明的培养基背景,所筛选的菌落周围就会形成透明圈。 13.(变色圈)法在底物平板中加入指示剂或显色剂,使所需微生物能被快速鉴别出来。 14.(生长圈)法将待检菌涂布于含工具菌并缺少工具菌营养物的平板上培养,若能合成平板工具菌所需的营养物,在该菌株的菌落周围工具菌便会形成一个混浊的生长圈。 15.(富集培养):是根据微生物生理特点,设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将样品加到培养基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目的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数量上占了一定的优势,从中可有效分离目的菌株。 第三章 1.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核酸,多糖,脂肪酸,维生素等,是各种不同种生物所共有的(初级代谢产物)。 2.抗生素、生长刺激素、维生素、色素、毒素、生物碱是由特定物种在特定阶段产生,且受环境影响很大的(次级代谢产物)。 12.发酵动力学主要内容为(细胞生长)动力学、(基质消耗)动力学及产物形成动力学。 13微生物调节其代谢采用调节(酶活性)、(酶合成量)、细胞膜的透性的三种方式。 第四章 1.实验室中配制固体培养基要加(0.2%~0.7%)琼脂或5~12 %明胶等剂,(1~2 %)培养基的琼脂用量则为半固体 2.天然的(孢子)培养基主要有:麸皮培养基、小米培养基、大米培养基、玉米碎屑培养基等。 3.(种子)培养基有供菌体大量繁殖的营养基质,营养成分要求比较丰富和完全,能维持稳定的(pH),最后一级的种子培养基的成分最好能较接近(发酵)培养基。 4.(发酵)培养基常用分批补料的方式来满足生长和合成两阶段不同的代谢需求。 5.发酵培养基的成分中必包含(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五大营养要素,还根据需要添加前体和产物促进剂。 6.工业上常用(葡萄糖)为淀粉水解糖,但要达到一定的质量指标。 第五章 1.(高压蒸汽灭菌法)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是灭菌效果最好、应用最广的灭菌方法。 2.经5~7分钟后受紫外线照射的空气,才能使氧气产生(臭氧)。因此消毒时间应从灯亮5-7分钟后计时。 3.30w的紫外线灯管有效照射距离为(25~60),时间为(25~30)分钟

发酵第六章

1 发酵过程 第六章2 定义 发酵过程即细胞的生物反应过程,是指由生长繁殖的细胞所引起的生物反应过程。它不仅包括了以往“发酵”的全部领域,而且还包括固定化细胞的反应过程、生物法废水处理过程和细菌采矿等过程。 3 为什么要研究发酵过程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不仅取决于生产菌种本身的性能,而且要赋以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使它的生产能力充分表达出来。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研究方法了解有关生产菌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如培养基、培养温度、pH、氧的需求等,并深入地了解生产菌在合成产物过程中的代谢调控机制以及可能的代谢途径,为设计合理的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了掌握菌种在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如取样测定随时间变化的菌体浓度,糖、氮消耗及产物浓度,以及采用传感器测定发酵罐中的培养温度pH、溶解氧等参数的情况,并予以有效地控制,使生产菌种处于产物合成的优化环境之中。 4 本章讲述的内容 ?第一节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第二节发酵工艺的控制 ?第三节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5 第一节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 ?代谢变化就是反映发酵过程中菌体的生长,发酵参数(培养基,培养条件等)和产物形成速率三者间的关系。 ?了解生产菌种在具有合适的培养基、pH、温度和通气搅拌等环境条件下对基质的利用、细胞的生长以及产物合成的代谢变化,有利于人们对生产的控制。 6 代谢曲线 代谢变化是反映发酵过程中菌体的生长,发酵参数(培养基,培养条件等)和产物形成速率三者间的关系。把它们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绘制成图,就成为所说的代谢曲线。 7 ■发酵过程按进行过程有三种方式: 9分批发酵(Batch fermentation) 9补料分批发酵(Fed-batch fermentation)9连续发酵(Continuous fermentation) 这节介绍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及连续发酵三种类型的操作方式下的代谢特征。 8 1、分批发酵的定义 ?是指在一封闭系统内含有初始限量基质的发酵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氧气、消泡剂及控制pH的酸或碱外,不再加入任何其它物质。发酵过程中培养基成分减少,微生物得到繁殖 。 一、分批发酵

发酵工程

第一章绪论 发酵工程:指在最适发酵条件下,在发酵罐中大量培养细胞和生产代谢产物的技术。 发酵工程包括代谢工程和发酵工艺两个主要内容。发酵工程的四个转折点: ①天然发酵时代(1000-4000年前) ②纯培养时期(第一个转折点,1680年-1932年) ③通气搅拌技术时期(第二个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④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第三个转折点,1956年氨基酸发酵)⑤现代生物技术时期(第四个转折点)基本问题:过程放大和优化。 第二章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来源 工业化生产菌种的要求? 答:①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②菌种改造的可操作性强;③遗传性相对稳定; ④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⑤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⑥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从自然界中分离出发菌株的环节: 土样的采取→预处理→培养→菌落的选择→产品的鉴定出发菌株的分离方法: ①定向培养:采用特定的有利于目的微生物富集的条件,进行培养,一般从底物、 pH、培养时间、培养温度等方面考虑; ②当不可以采用定向培养时,则设计一个分类学中分离的方法;③不能提供任何有助于筛选产生菌的信息时,通过随机分离的办法。 第三章发酵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与微生物培养基的不同之处? 答:发酵培养基除了满足菌体的生长外还必须促进产物的形成。①培养基能够满足产物最经济的合成;②发酵后所形成的副产物少; ③原料来丰富,价格低,性能稳定,便于储藏。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④具有满足工艺要求,如不影响通气、提取、纯化等。培养基按其组成物质的纯度、状态、用途可分为三大类型:①按纯度分: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 ②按状态分: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③按用途分: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基的组成:碳源;氮源;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生长因子、前体和产物促进剂;水。 发酵用糖:葡萄糖、糖蜜、淀粉、糊精。培养基优化的方法? 答: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的基本理论,参照前人所使用的较适合某一类菌种的经验配方,再结合所用菌种和产品的特性,采用摇瓶、玻璃瓶等小型发酵设备,按照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选择出较为适合的培养基。培养基优化的步聚? 答:①根据前人的经验配方,初步确定可能的培养基成分;②通过单因子实验最终确定出最为适宜的培养基成分;③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各成分最适的浓度。

发酵工程教学大纲

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1106009 课程中文名称:发酵工程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共同学科课程选修 使用专业:生物技术、葡萄酒专业 开课学期:第6学期 总学时:36 总学分:2 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机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课程系统讲授发酵工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工业发酵培养基设计、发酵工业无菌技术、种子扩大培养、发酵动力学、氧的供需、发酵生理及其过程控制、发酵罐的放大与设计、基因工程菌发酵、发酵产品的提取与精制、发酵工业清洁生产、发酵工厂设计、发酵经济学、发酵产品生产原理与技术应用,以及发酵工程在现代生物化工中的应用等方面。 教材建议:余龙江,《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李艳主编,《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李艳,《发酵工业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姚汝华,《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年。 毛忠贵,《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梅乐和等,《生化生产工艺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俞俊棠等,《生物工艺学》,华东化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贺小贤,《生物工艺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发酵工程具有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特点,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的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要求学生能了解现代发酵工程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

食品发酵工程课后习题

《食品发酵与工程》课后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1.简答发酵与发酵工业的定义。发酵与酿造有何区别?何为发酵食品?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特 点? 2.按产品性质,发酵工业产品有哪些类型? 3.我国发酵食品的工艺有何特色? 4.根据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食品发酵与酿造和生物技术的关系,分析现代食品发酵与 酿造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重点) 1.常用工业微生物的种类有哪些? 2.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微生物菌种为什么会发生衰退?菌种衰退表现在哪些方面?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有哪些? 3.简要说明诱变育种的步骤。诱变育种应注意哪些问题? 4.试述菌种保藏的目的、原理及常用的方法 5.什么是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缺陷型菌株如何筛选及鉴定。 第三章微生物的代谢调控理论及其在食品发酵与酿造中的应用(重 点) 1.解释:1)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2)组成酶与诱导酶;3)反馈阻遏与反馈抑制;4)营养缺陷型菌株;5)分解代谢物阻遏;6)末端产物阻遏;7)葡萄糖效应; 2食品发酵对微生物菌种有何要求?试举例说明。 3.微生物代谢的自我调节有哪几大环节?为什么说酶的调节是微生物代谢自我调节的根本? 4.简述微生物代谢中酶活性的主要调节方式与类型。 5.工业发酵的目的何在?人工控制代谢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8.试述人工调控微生物细胞膜透性的主要方法与原理?如果膜透性增大,对于终产物的反馈控制有何改变? 9.谷氨酸发酵中,利用控制生物素浓度和利用油酸缺陷型谷氨酸生产菌提高谷氨酸产量的原理有何异同? 第四章发酵工艺学基础及主要设备(重点) 1.解释:分批培养、连续培养、补料分批培养、发酵罐 2.在分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中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3.比较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的优缺点。 4.对发酵液的pH值进行调节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发酵工程复习题-11-06-14

发酵工程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发酵,发酵工程,现代发酵工程,巴氏灭菌法,需氧发酵,厌氧发酵,兼性厌氧发酵,液体发酵,固体发酵(浅盘固体发酵和深层固体发酵),半固体发酵,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 二简答题 1. 简述发酵工业的特点; 2. 简述发酵的一般工艺流程(菌种制备、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接种、控制发酵条件、产物的提取与精制、回收处理三废物质)。 第二章发酵工业菌种 一名词解释 菌落,芽孢,荚膜,鞭毛,富集培养,比生长速率,连续培养,诱变育种,菌种退化,菌种的复壮。 二简答题 1. 简述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 2. 菌种分离筛选步骤。 第三章发酵工业培养基设计 一名词解释 培养基,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斜面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 二简答题 1. 培养基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发酵工业的无菌技术 一名词解释 灭菌,消毒,除菌,防腐,分批灭菌,连续灭菌。 二简答题 1. 发酵过程污染的危害; 2. 发酵过程染菌的检查方法; 3. 发酵工业常用的无菌技术; 4. 湿热灭菌的原理及优缺点。 第五章发酵工业的种子制备 一名词解释 接种龄,接种量 二简答题 1. 种子制备过程。 第六章发酵动力学 一名词解释 发酵动力学,恒化器,恒浊器 第七章发酵工业中氧的供需 一名词解释 呼吸强度(QO2),耗氧速率(摄氧率)(?)。 二简答题 1. 氧在微生物发酵中的作用; 2. 简述发酵工业无菌氧气的供应过程; 3. 简述发酵液中氧的传递过程。 第八章发酵过程控制 一名词解释 生物热,搅拌热,蒸发热,临界氧浓度(C临),泡沫,污染,呼吸商,通气,搅拌器,罐体,挡板,发酵罐,发酵罐夹套,发酵罐盘管,消泡器。

智慧树知到发酵工程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发酵工程(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关于发酵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酵工程产品主要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酶和菌体本身 B:可以通过人工诱变选育新菌株 C:培养基、发酵设备和菌种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 D:环境条件的变化既影响菌种的生长繁殖又影响菌体代谢产物的形成 答案: 培养基、发酵设备和菌种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 2、下列不属于发酵工程应用的是 A:生产抗生素、维生素、药用氨基酸等 B:生产啤酒、果酒和食醋等 C:用于化学检测和水质监测 D:生产各种各样的食品和添加剂 答案: 用于化学检测和水质监测 5、某些天然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在去侧链后,可用化学合成法接上新的侧链而改变原有抗菌谱或其它特性。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关于菌种的选育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育菌种费时且盲目性大

代谢控制育种方法有转化、转导及杂交B: C:诱变育种原理的基础是基因突变 D: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构建工程菌 答案: 代谢控制育种方法有转化、转导及杂交2、工业菌种育种的方法 A:诱变 B:构建基因组 C:基因重组 D:基因转移 答案: 诱变,基因重组,基因转移 第三章 1、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属于 A:神经调节 B:激素调节 C:酶的调节 D:基因调节 答案: 2、关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初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 B:次级代谢产物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C:初级代谢产物在代谢调节下产生 D: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无需代谢调节

答案. 3、下列微生物代谢产物中没有菌种特异性的一组是 A:氨基酸、核苷酸、多糖、毒素、激素 B:核苷酸、维生素、多糖、脂类、氨基酸 C:多糖、脂类、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 D:氨基酸、多糖、维生素、色素、抗生素 答案: 4、单细胞生物代谢调节的机制是 A:神经水平的调节 B:激素水平的调节 C:细胞水平的调节 D:酶水平的调节 答案: 5、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初级代谢不畅通时,由支路代谢产生的。A:对 B:错 答案: 第四章 1、当培养基pH发生变化时,应该 A:加酸 B:加碱 C:加缓冲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