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动物分类学

啮齿动物分类学
啮齿动物分类学

啮齿动物分类学

Rodent taxonomy

第七章现代啮齿目动物的分类

第一节啮齿目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啮齿目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支。其种类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类的总和。啮齿动物在进化上获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首先是应归于个体较小。小的个体,就可去开辟、适应大动物所不适宜的环境,从而建立大的种群。其次是繁殖力强。强大的繁殖力,意味着其具有广阔的生活区域和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啮齿动物不但在陆上生活,空中、水中也有他们的成员。空中有滑翔的鼯鼠,水中有水鼠平。此外还有荒漠中的跳鼠,森林中的睡鼠,洞穴中的鼢鼠,以及扰乱人类几万年的小家鼠。从赤道到极地,甚至高山、海岛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

一、啮齿动物的起源

啮齿类的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的问题。

(一)北美起源说

副鼠(Paramys atavus)化石发现在55 Ma前北美最晚古新世地层中。它很像大松鼠,脚上有爪,会爬树,还有一条长尾巴,用以保持身体平衡。门齿像把大凿子,后面有5个颊齿。以副鼠为样板,推测啮齿类起源于古新世的灵长类。

(二)中亚起源说

近年在我国发现的新材料证实,啮齿类应当起源于中亚。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的东方晓鼠是啮齿类的祖先类型,内蒙古的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的啮齿类。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安徽潜山县古新世中晚期(距今60 Ma前)地层中发现了东方晓鼠的化石,它有一对大门齿,退化的颊齿,以及门齿和颊齿两种不同位置咬合机能的雏型,与啮齿类很相似(图7-2)。经过我国科学家多方研究考证,确认东方晓鼠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的动物,现在大多数

学者肯定东方晓鼠与啮齿动物起源的关系。近年在湖南衡东县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钟健鼠的完整头骨,更加证实了这种论断。当然,晓鼠不可能是啮齿类的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啮齿类动物可能起源于晓鼠类的近亲。

二、啮齿动物进化

鼠类和兔类是哺乳动物中演化十分成功的类群,但它们的大多数对人类的发展有害无益。如果人类不珍惜、不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那也许若干年之后地球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些动物的繁殖力大得惊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特别的强。

(一)牙齿进化与地层时代划分

牙齿是研究啮齿类进化的主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和地层对比的可靠证据。啮齿类的进化速度很快,反映在牙齿构造上的变化也快,这是鉴定、划分地层的有利条件。例如,最早的仓鼠类化石发现或起源于我国距今37 Ma前的晚始新世地层中,到距今10 Ma前的中新世晚期,在这20多Ma的时间中,仓鼠类已经历了三次大的替代。每一代各有自己的构造特征,且有许多化石代表,为划分地层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进化愈快,构造特征变异愈快,地层划分就可能越细、越精确。一种叫模鼠的田鼠类,在不到3 Ma的时间里,牙齿从有根到无根,齿面的纹饰也逐渐变化。如果在地层里找到哪种模鼠,就可以推断该地层的时代了。

(二)啮齿动物的进化

根据牙齿、咬肌结构啮齿目动物大体分成4大类:始啮类(如今仅在北美残留一种—山河狸)、松鼠类(包括松鼠和河狸)、鼠类(家鼠、仓鼠和跳鼠)和豚鼠类(豚鼠和水豚)。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认为,南美豚鼠与其他啮齿类的相似性低于它与灵长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相似性,因此认为南美豚鼠不是啮齿类,从而对传统的啮齿类概念提出挑战。

始啮类繁盛在古近纪,到渐新世地球骤冷时基本上灭绝了。大间断后一些现生的科出现了,如河狸、松鼠、跳鼠和南美豚鼠等。仓鼠科动物是最庞大的,它包括仓鼠、鼠和田鼠等几大类(亚科)。最原始的是仓鼠,它发现于近40 Ma前的始新世,繁盛在渐新世和中新世;当15 Ma前时它的后裔—鼠类出现后就逐渐被取代了。现鼠亚科约有120属,近530种,而仓鼠亚科仅有7属18种了。田鼠亚科是仓鼠的另一支后裔,它出现在距今约5 Ma前。

第二节啮齿目分类的主要特征

一、牙齿

鼠类的牙齿高度特化。上下各有1对门牙(incisors),缺乏犬齿(canines),留有齿隙(diastema),前臼齿(premolar)消失或1~2枚,臼齿(m olar)3枚。其门齿仅在前面有珐琅质,所以后面的软齿质比前面消耗快,结果形成总是尖利的凿刀形门牙。此外,门齿无齿根,能终生生长,所以必须磨损,以求得生长平衡。两个相对的门齿如不能相遇在一起,对它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一独特的磨牙特性,使其牙齿非常尖利、有效。这也是鼠类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之一。

牙齿的这一特性,不是鼠类特有的,实际上鼠类这一特性出现相对较晚。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哺乳动物祖先兽孔目类群(therapsids)就有这一特性。多瘤齿类(Multituberculates)是一种相当小的、似乎是最早的,有些象鼠类的一种食草哺乳动物,出现于侏罗纪,其数量大概从来都不很多,并于始新世早期灭绝,其牙齿特点也与鼠类相似。现有的袋熊、岩狸、狐猴和兔类牙齿也具有这样的特性。但象鼠类这样极端特化的例子很少。

二、颌骨与咀嚼肌

鼠类另一重要特征是其发达的颌骨(jaw)区域以及从此开始的、参与下颌运动的咀嚼肌(masseter)。下颌骨窝(mandibular fossa)位于鳞状骨颧突的腹面,是一个拉伸了的关节窝,缺少下颌窝后突(postglenoid process),其作用是控制下颌的前后运动。颧弓(zygomatic arch)位于颧骨的中部,其作用是连结上颌颧突和鳞状骨颧突。框后突(postorbital processes)变化较大,有些种类有,有的缺。乳骨突(paroccipital processes)较大,多数可见翼蝶骨管(alisphenoid canal),但有的很小,难以发现。其他特征还包括锁骨(clavicles)的结构,前后足的趾爪数量、结构变异,颞肌(temporalis mu scle)数量变化等。

(一)咀嚼肌的类型

鼠类颌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附着在其表面的咀嚼肌,控制门齿的闭合,实现啮咬的目的。其原始咀嚼肌分为三种类型(图7-3)。这种模式称为始啮模式(protrogomorphous condition),在现存的啮齿类中,只有山河狸(Aplodontia rufa)属此模式。

3

1. 表层咀嚼肌(masseter superficialis,superficial masseter)起于上颌骨颧突的咀嚼肌结(masseteric tubercle),终于下颌骨(mandible)底部的中后缘和角突。

2. 侧面咀嚼肌(masseter lateralis,lateral masseter)从表层咀嚼肌后面沿颧弓下缘开始,到下颌骨底部中后缘终止。

3. 中层咀嚼肌(masseter medialis,profundus,medial masseter)很小,沿颧弓中央内部开始,到下颌齿列后部结束。

(二)咀嚼肌演化的主要模式

由原始的始啮模式,啮齿类的咀嚼肌至少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化、发展。

1. 松鼠型模式(sciuromorphous condition)侧面咀嚼肌起点前移到上颌骨颧突部分的颧弓前面,表层咀嚼肌起点也前移,而中层咀嚼肌的起点不变。其上颌骨颧突扩大,呈盘状(图7-4)。这种方式在松鼠型亚目中常见。

4

2. 豪猪型模式(hystricomorphous condition)框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从上颌骨颧突的前面移到了上颌骨颧突范围以外,而且变得非常大。通过增大的框下孔,一些起点在上颌骨颧突前面的、增加的侧面咀嚼肌沿伸到了颧弓前面(图7-5)。这种方式发生在豪猪、天竺鼠、跳鼠等许多类啮齿动物中。

5

3. 鼠型模式(myomorphous condition)这种模式有可能是由古老的松鼠型种类演化而来的。象松鼠型模式一样,其上颌骨颧突扩大呈盘状,改变了前面侧面咀嚼肌的起点。框下孔相对较大,有部分中层咀嚼肌从中穿过(图7-6)。

6

咀嚼肌三种模式是如何演化的,学者们争议很大。然而咀嚼肌演化的三种模式已被多数学者所接受,至少其演化结果在许多啮齿类可以看到。三、下颌骨

咀嚼肌在上着生部位和结构也有变化。松鼠型中,下颌骨隅突与下门齿齿槽在同一垂直平面,冠状突(coronoid process)发达。而豪猪型中,下颌骨隅突在下门齿齿槽垂直平面的外侧,冠状突退化(图7-7)。

7

8

第三节中国啮齿目动物的化石

啮齿目(Rodentia)是哺乳动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个目,其化石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根据发现化石的牙齿、咬肌的结构,啮齿目可分成4个亚目。

一、始啮亚目

始啮亚目(Protrogomorpha)咬肌起端限于颧弓。门齿釉质层多隐系型(Pauciserial)。为啮齿目的祖先类型。古新世—现代,以早第三纪最多。

(一)副鼠科

副鼠科(Paramyidae)过去认为是啮齿目的祖先基干,其他各科都由它进化或衍生而来。颊齿丘型齿,齿冠低。主要发现在北美始新世,欧洲、中国也有分布。

(二)先松鼠科

先松鼠科(Sciuravidae)始新世时。个体小,颊齿向丘—脊型齿发展,后期的有4脊,被视为鼠形亚目的祖先,但与松鼠类无关。

(三)钟健鼠科

钟健鼠科(Cocomyidae)为在亚洲早始新世地层(约50Ma)中发现的一类原始鼠类。其咬肌—颧弓结构与始啮亚目有所区别,且牙齿等构造更为原始,而与古新世宽臼齿兽科的晓鼠(Heomys)在牙齿及头骨上有相同处,被认为甚至比副鼠类还为原始的啮齿类祖先类型。

(四)山河狸科

山河狸科(Aplodontidae)的山河狸(Aplodontia rofa)现在仍生存在北美,是现生始啮亚目的唯一代表。他与头上生角的米拉鼠科(Mylagaulidae)构成山河狸超科,主要发现在北美晚第三纪,中国也有。

二、松鼠亚目

松鼠亚目(Sciuromorpha)咬肌前端伸达吻部,门齿釉质层多单系型(Uniserial),渐新世—现代。

(一)松鼠科

松鼠科(Sciuridae)的上颊齿为三尖型,可能由副鼠类直接进化而来,化石相对较少。最早的松鼠类化石出现在北美中渐新世(约30 Ma)。中国也有松鼠化石记录,在山东临月句山旺硅藻土中发现有保存完好的中央新世(约15Ma)时的飞松鼠(Meinia)化石。现生的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bobak)在我国北方中更新世(0.5Ma)地层中多有发现。

(二)河狸科(Castoridae)

不少学者将河狸科(Castoridae)单列为一亚目,可能也由副鼠类进化而来。现生及化石种均限于北半球。在水边掘巢筑堰的大型啮齿类,耐寒。现生及化石种均限于北半球。渐新世中期出现,新第三纪化石极多,为重要的判断时代化石。渐新世中期出现,新第三纪化石极多,为重要的判断时代化石。北美早渐新世已有河狸化石发现。新第三纪时(22~18 Ma),我国河狸化石种类很多,有单沟河狸(Monosaulax)、杨氏河狸(Youngofiber)、笨河狸(Amblycastor)、中国河狸(Sinocastor)等。现生的河狸属(Castor)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约0.5Ma)已有发现。欧洲第四纪的巨河狸(Trogontherium)在中国周口店等处也有发现。

三、鼠形亚目

鼠形亚目(Myomorpha)是在啮齿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成功和最进步的一类。咬肌最发达、分化。无前臼齿,臼齿少者仅两个。门齿釉质层多单系型(Uniserjal)。最早鼠形类化石发现于始新世。

(一)仓鼠科

仓鼠科(Cricetidae)是啮齿目中最大的一个科。齿尖交错排列,低冠到高冠,无根。自始新世出现后,迅速发展,成为新生代中晚期最重要的化石。亚科分类增议较大。

1. 古仓鼠亚科(Cricetodontiae)晚始新世—上新世的古仓鼠,下颌及牙齿原始。分布在全北区,化石众多,近年又被划成7个亚科。

2. 仓鼠亚科(Cricetinae)下颌结构进步,臼齿低冠。中国山西垣曲发现的真古仓鼠(Encricetodon schaubi)是仓鼠类的最早纪录。渐新世及中新世时,古仓鼠类(Cricetodont)极为众多,遍布除澳洲以外的各大陆。仅欧洲新第三纪的古仓鼠类就有7族20余属。古仓鼠类大致经历了两次大的演替。小中新世前的古老的古仓鼠类,如真古仓鼠(Eucricetodon)、副古仓昂(Paracricetodon),可能起源于亚洲,迁徙到欧美,然后绝灭。之后,经历过地史上一短暂的空白时代,又出现了大量的新型古仓鼠类,如古仓鼠(Cricetodon)、大尖古仓鼠(Megacricetodon)、稀有古仓鼠(Spanocricetodon)等。他们也可能起源于亚洲,再衍生出现生种类,如仓鼠(Cricetulus)、普通仓鼠(Crieotinus)等。中国新生代晚期的仓鼠化石发现种类不少。现生的仓鼠属,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北京的早更新世地层中。

3. 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鼢鼠类在地史、地理上的分布都很局限,仅发现在晚新生代的北亚和中亚地区。鼢鼠是由发现在中国北部中新世的更新仓鼠(Plesiodipus)、更新跳鼠(Plesiodipus)、二狼蓬原鼢鼠(Prosiphneus lupinas)直接进化而来。中国新生代后期的鼢鼠化石发现极多。经德日进、杨钟健等研究后,谱系十分清楚。鼢鼠亚科仅有2属,原鼢鼠属(Prosiphneus)和鼢鼠属(Myospalax)。前者是臼齿有牙根的原始种类;后者无齿根,直接由前者进化而成,最早出现于早更新世(约18 Ma)。依头骨枕部的形式又分三类:凹枕型、凸枕型、和平枕型。3个头型曾被认为是平行进化的好例证。丁氏鼢鼠(Youngia tingi)绝灭于中更新世北京猿人出现之前,是比较原始的一类。中华鼢鼠(Myo spalax fontanieri)是凸枕的唯一代总,自早更新世出现后,一直延续至今。平枕的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化石出现较晚,分布也较局限。

4. 田鼠亚科(Microtinae)包括鼠及旅鼠等,是世界晚新生界地层中最为重要的分带化石。起源于晚新生界后期的古仓鼠类,对划分欧亚第四纪地层起了决定的作用。鼠平类可能由最晚中新世(80Ma)的仓鼠类进化而来。在上新世及第四纪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仓鼠,占据了重要位置。其中,原拟鼠(Promimomys)→拟鼠(Mimomys)→水鼠平(A rvicola)形成一个清楚的进化系统。

5. 沙鼠亚科(Gerbillinae)地史上出现较晚,我国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中的假沙鼠(Ps eudomeriones)可能是这类化石的最早纪录(约8 Ma)。地史上的沙鼠类可分为两个类群:小沙鼠((Gerbillus)型和沙鼠—大沙鼠(Meriones Rhombomys)型。中国的化石纪录多属于后者。在北京周口店第三地点中更新世(约0.4Ma)发现的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 us)在头骨和牙齿形态上已与现生种类无甚差别。

(二)鼠科

最早的鼠科(Muridae)化石──前鼠(Antimus)发现于南亚晚中新世时期,可能起源于古仓鼠类。现生鼠科分布有两个中心—非洲和南亚(包括南洋群岛),但较多学者倾向于南

亚起源。鼠类臼齿有3排齿尖,一般有尖8~9个。世界上南大陆的化石和现生鼠类极为繁多,但他们被此的系统关系尚有待深入研究。中国最早的鼠科化石出现在8 Ma前的最晚中新世,有德氏鼠(Chardinomys),原裔鼠(Progonomys)、付姬鼠(Parapodemas)等。稍晚,有东方鼠(Orientalomys)。有可能从德氏鼠到东方鼠甚至包括一些鼠属(Rattus)型的后期鼠类有着东亚地区色彩的进化系统。中更新世时,在北京猿人地点发现鼠类化石很多。小家鼠(Mus)、大家鼠(Rattus)和巢鼠(Micromys)的现生种属都己出现。

(三)蹶鼠科

尽管蹶鼠科(Zapodidae)现生的蹶鼠(Sicista)类数量不多,但蹶鼠科化石却早在40 Ma前的晚新世已出现了。他可能由始啮亚目中的一类,如壮鼠科((Ischyromyidae)进化来的。晚渐新世的更新蹶鼠属(Plesiominthes)已遍布北半球。中国四川一带的现生种类,四川始蹶鼠(Eozapus setchuanus),不仅见于内蒙古上新世的地层中,也发现在西班牙稍晚期的地层里。

(四)跳鼠科

跳鼠科(Dipodidae)的化石至中中新世晚期才有发现,估计进化中心应在亚洲。我国内蒙古通尔层中的原跳鼠(Protalactage)是该科化石的最早纪录。稍后,在华北最晚中新世的地层中发现副跳鼠(Paraeactage)、异蹶鼠(Heterosminthus)等化石。在西藏喜马拉雅山的吉隆盆地中,发现了喜马拉雅跳鼠(Himaeayactaga)。第四纪时,可能由于动物群生态环境的不同所致,跳鼠化石发现不多。有的学者将蹶鼠科和跳鼠科合并成一超科,称为跳鼠超科(Dipodoidea),因为他们多为善跳的干旱荒漠动物。

(五)竹鼠科

竹鼠科(Rhizomyidae)最早的化石是发现在旧大陆晚新世的拟速掘鼠(Tachvoryctoide s),但很难说他与现生的类群有直接的祖裔关系。最晚中新世开始出现较进步的类型,加中国山西的副竹鼠(Pararhizomys),低冠竹鼠(Brachyorhizomys)等。在更新世中期,四川万县发现完好的竹鼠(Rhizomys)头骨,有可能是华南现生竹鼠的祖先。

(六)睡鼠科

最早的睡鼠科(Gliridae)化石发现在欧洲中始新世地层中,他可能起源于欧洲的兽鼠科(Theridomyidae)。近年来,中国在新第三纪沉积里也发现了数种睡鼠类化石。这可能给东亚残存的几种现生睡鼠的地理分布带来有利的解释。中国境内现生仅有2种,林睡鼠(D ryomys nitedula)和四川毛尾睡鼠(Chaetocauda sichuanensis)。

(七)囊鼠科

囊鼠科(Geomyidae)的化石以北美众多。是北美第三纪中晚期地层的重要划分依据。

(八)更格卢鼠科

更格卢鼠科(Heteromyidae)也称囊鼠科。化石也是北美第三纪中晚期地层的重要划分依据。

四、豪猪亚目

豪猪亚目(Hystricomorpha)包括南美豪猪类(Caviomorpha)和非洲豪猪(Phiomorpha)两个大类(或亚目)及旧大陆豪猪(Hystricidae)一个地位不定的小科。头骨及下颌均为豪猪型,咬肌穿过大眶下孔,门齿和釉质层全为复系型(Multiseria),颊齿4个,脊形齿。南美、非洲两类豪猪都同时出现在早渐新世。由于它们的头骨、咬肌、牙齿都极相似,而地理分布却相隔在大西洋两岸,如何解释这两大类的关系是近年化石啮齿类研究中引起热烈争

论的问题。有人认为与大陆漂移有关。当中始新世时南大西洋较窄。有可能乘“天然筏”彼此迁徙。有人认为两类豪猪都起源于北美的副鼠类(Reithroparamys),分别经亚洲迁入非洲和经中美进入南美的。最近还有人认为它们都起源于南亚的面包鼠类而传至非洲、南美的。

13 第四节

现代啮齿目的分类

有关啮齿类的许多分类学问题至今未能解决。但主要是根据咀嚼肌的结构和附着情况以及牙齿、下颌骨等进行分类。有人根据咀嚼肌的结构把啮齿类分为始啮亚目、松鼠型亚目、豪猪型亚目和鼠型亚目。现一般分成松鼠型亚目、鼠型亚目和豪猪型亚目,也有人将前2个亚目合并统称为松鼠型亚目(C arleton ,1984)。

啮齿目分亚目检索

1. 下颌骨隅突在下门齿齿槽垂直平面的外侧,冠状突退化(图7-8 A )...................................................... ......................................................................................................豪猪型亚目(H y s t r i c o m o r p h a ) 下颌骨隅突与下门齿齿槽在同一垂直平面,并位于齿槽下方,冠状突明显 (2)

2. 颊齿每边5/4或4/4,有眶后突(图7-8C )…………………………………………松鼠型亚目(S c i u r o m o r p h a ) 颊齿每边4/3或3/3,若为4/4,则无眶后突(图7-8 B )………………………………鼠型亚目(M y o m o r p h a )

据估计,全世界现存1590~2000种,分属28~34科,415~426属。中国究竟有多少种众说纷纭,从178种到232种,分属10~14科,62~68属,占全世界种数的10%~11%左右,其中有49种是我国特有种。人工饲养的有豚鼠科、海狸鼠科、毛丝鼠科的少数种类。

一、松鼠型亚目

松鼠型亚目(Sciuromorpha)是最原始的啮齿类,分化比较早,其种间差异较大,其中有些种类也被一些学者划入其它的亚目,比较常见的是将最原始的种类分出为始啮亚目(Protogomorpha)。松鼠型亚目分布比较广泛,以亚洲、北美洲和非洲最为丰富,少数分布于欧洲和南美洲北部,而大洋洲和南美洲南部没有分布。现有351(350~352)种,分属5总科,7科,68属。

松鼠型亚目分科检索表

1.听泡呈细颈瓶状(图7-9A、B) (2)

听泡不呈细颈瓶状(图7-9C、D) (3)

2. 体小型。颧骨板狭窄。框下孔相对较小。没有框后突。颚骨前缘中央有喙状的突。颊齿咀嚼面环状,第1前臼齿较小,第2前臼齿外侧有2个齿突,上臼齿外侧各有1个齿

突……(图7-9A)山河狸科(A p l o d o n t i d a e)

体中型。颧骨板宽阔。颊齿咀嚼面有很多横折层,边缘锐利……………………(图7-9B)河狸科(Castoridae)

3.框下孔大 (4)

框下孔小 (5)

14

4.颧骨板狭窄,呈水平状。框后突较小。尾部腹面基部有两列鳞状棘突…………………………………………………………………………………………………………………………(图7-10A)鳞尾鼯鼠科(Anomaluridae)

颧骨板较小,颧弓宽大,框后突较小或缺失。尾部腹面基部无鳞状棘突…………(图7-10B)跳兔科(Pedetidae)

15

5.框后突发达。颧骨板倾斜,颧骨细长。听泡相对较大但扁平。第1上臼齿较小或消失………………………………………………………………………………………………………………………(图7-9C)松鼠科(Sciuridae)

框后突较小或缺失 (6)

6.颅骨瘦小而薄,骨嵴不发达。多数种类臼齿咀嚼面有2浅裂……(图7-9D,图7-11A)异鼠科(H e t e r o m y i d a e)

颅骨粗大扁平,骨嵴强大。前臼齿大,咀嚼面呈“8”字形,臼齿较小,咀嚼面呈戒指形,有的种类第三上臼齿有一后齿突……………………………………………………………………(图7-11B)衣囊鼠科(Geomyidae)

16

(一)山河狸总科

17

山河狸总科(Aplodontoidea)和一些最早期的啮齿目种类共同组成始啮类,常被单置于始啮亚目,是始啮类现存的唯一代表。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史前也有少数见于亚洲,现存的仅有山河狸科。米拉鼠科(Mylagaulidae)等其他的科已灭绝。米拉鼠科种类头上有角,中新世生活于北美洲中部平原地区的Epigaulus,其体型和现在的山河狸很相似,但是雄鼠的鼻子上有一对角,他们可能随着大平原的森林变成草原而灭绝。

山河狸科(Aplodontidae)是现存最原始的啮齿目种类。化石发现于第三纪中新世,分化较早。史前有较多种类,现仅存山河狸(Aplodontia rufa)1种,分布于北美洲西北部的湿润的海岸针叶林中。体长30~40 cm,体重可达1.5 kg,外形似小型的河狸,但是没有河狸那样扁平的尾巴,尾长仅2.5 c m。四肢短,前后足具5趾,爪较长。眼、耳较小。被毛浅红褐色或浅灰褐色。上颌骨结构(jaw structure)是所有鼠类中最原始的。头骨扁平、宽阔,颧骨板(zygomatic plate)狭窄,咀嚼肌侧枝附着点(attachment point)不倾斜,听泡(auditory bullae)呈细颈瓶状。颚骨较低,前缘中央有喙状的突。颊齿宽扩,咀嚼面(occlusal)有封闭的圆形齿环;上臼齿外侧各有1齿突;第1前臼齿较小,第2前臼齿外侧有2个齿突。下颌冠状突大,且向后弯曲(图7-12)。

18

山河狸食性广泛,可取食多种植物,有储食物习性。平时掘洞居住,有冬眠和夏蜇习性。

19

(二)松鼠总科

松鼠总科(Sciuroidea)是松鼠型亚目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包括松鼠型亚目超过半数的种类,分布也遍及松鼠型亚目的全部分布范围。其种类的外形和习性差别非常大,这些种类均归于松鼠科(Sciuridae)。

1. 松鼠科(Sciuridae)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从半荒漠、高山到热带雨林的多种不同生活环境,有些种类还出现在城市花园中。依其生活习性分为树栖、地栖和地下穴居3种类型。树栖的种类尾长而毛蓬松、耳壳大,地栖及地下穴居者尾较短、耳壳也较小。趾爪发达,前足4趾,后足5趾。

松鼠类的头骨(skull)宽而短,吻也短,上颌结构相对原始。颧骨板倾斜,表层咀嚼肌附着在颧骨板下缘突起的骨板上,称为咀嚼肌结(masseteric tubercle)。眶下孔没有豪猪型亚目(Hystricomorpha)和鼠型亚目(Myomorpha)的种类大。颅骨侧面呈弓形。鼻吻部短,框后突发达,与框间宽(inter orbital length)相当。颧骨细长。上颚较宽。听泡(Bullae)相对较大但扁平。第1上臼齿(anterior premolar)较小或消失,臼齿齿突(嵴)发达(图7-13)。

20

现代啮齿目动物的分类

啮齿目动物地起源与进化 啮齿目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地一支.其种类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类地总和.啮齿动物在进化上获得成功地原因可能是多样地,但首先是应归于个体较小.小地个体,就可去开辟、适应大动物所不适宜地环境,从而建立大地种群.其次是繁殖力强.强大地繁殖力,意味着其具有广阔地生活区域和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地适应.啮齿动物不但在陆上生活,空中、水中也有他们地成员.空中有滑翔地鼯鼠,水中有水鼠平.此外还有荒漠中地跳鼠,森林中地睡鼠,洞穴中地鼢鼠,以及扰乱人类几万年地小家鼠.从赤道到极地,甚至高山、海岛上,到处都有他们地踪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啮齿动物地起源 啮齿类地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地问题. (一)北美起源说 副鼠()化石发现在百万年前北美最晚古新世地层中.它很像大松鼠,脚上有爪,会爬树,还有一条长尾巴,用以保持身体平衡.门齿像把大凿子,后面有个颊齿.以副鼠为样板,推测啮齿类起源于古新世地灵长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中亚起源说 近年在我国发现地新材料证实,啮齿类应当起源于中亚.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地东方晓鼠是啮齿类地祖先类型,内蒙古地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地啮齿类.世纪年代,在我国安徽潜山县古新世中晚期(距今百万年前)地层中发现了东方晓鼠地化石,它有一对大门齿,退化地颊齿,以及门齿和颊齿两种不同位置咬合机能地雏型,与啮齿类很相似(图).经过我国科学家多方研究考证,确认东方晓鼠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地动物,现在大多数学者肯定东方晓鼠与啮齿动物起源地关系.近年在湖南衡东县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地钟健鼠地完整头骨,更加证实了这种论断.当然,晓鼠不可能是啮齿类地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啮齿类动物可能起源于晓鼠类地近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啮齿动物地进化 鼠类和兔类是哺乳动物中演化十分成功地类群,但它们地大多数对人类地发展有害无益.如果人类不珍惜、不爱护自己地生存环境,那也许若干年之后地球就是它们地天下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些动物地繁殖力大得惊人,适应环境地能力也特别地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牙齿进化与地层时代划分 牙齿是研究啮齿类进化地主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和地层对比地可靠证据.啮齿类地进化速度很快,反映在牙齿构造上地变化也快,这是鉴定、划分地层地有利条件.例如,最早地仓鼠类化石发现或起源于我国距今百万年前地晚始新世地层中,到距今百万年前地中新世晚期,在这多地时间中,仓鼠类已经历了三次大地替代.每一代各有自己地构造特征,且有许多化石代表,为划分地层提供了极为重要地科学依据.进化愈快,构造特征变异愈快,地层划分就可能越细、越精确.一种叫模鼠地田鼠类,在不到百万年地时间里,牙齿从有根到无根,齿面地纹饰也逐渐变化.如果在地层里找到哪种模鼠,就可以推断该地层地时代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啮齿动物地进化 根据牙齿、咬肌结构啮齿目动物大体分成大类:始啮类(如今仅在北美残留一种—山河狸)、松鼠类(包括松鼠和河狸)、鼠类(家鼠、仓鼠和跳鼠)和豚鼠类(豚鼠和水豚).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地研究认为,南美豚鼠与其他啮齿类地相似性低于它与灵长类或其他哺乳动物地相似性,因此认为南美豚鼠不是啮齿类,从而对传统地啮齿类概念提出挑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用于防治鼠类等有害啮齿类动物的农药称为杀鼠剂

第八章杀鼠剂

用于防治鼠类等有害啮齿类动物的农药称为杀鼠剂(Rodenticide)。鼠害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除偷盗粮食、 毁坏物资外,还传播许多疾病。人类同鼠害的斗争已有悠久毁坏物资外还传播许多疾病人类同鼠害的斗争已有悠久历史,使用杀鼠剂是一种比较方便有效的灭鼠方法。20世纪 初的杀鼠剂主要是些无机物如砷、铊和磷化物,以及植物初的杀鼠剂主要是一些无机物如砷、铊和磷化物,以及植物性的红海葱、马钱子碱等。20世纪40年代,杀鼠灵(warfarin)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其作用机制是损伤微血管并抗凝血,导致害鼠内出血而致死。20世纪60年代,害鼠对杀鼠灵产生了严重抗药性。为克服抗药性,研制开发了第二代抗凝血型杀鼠剂,该类杀鼠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杀鼠代抗凝血型杀鼠剂该类杀鼠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杀鼠剂。按作用特点不同,杀鼠剂可分为急性杀鼠剂(Acute rodenticides)和慢性杀鼠剂(Chronic rodenticides)。

第一节急性杀鼠剂 一、概述 急性杀鼠剂是指鼠类一次或在较短时间内多次摄入毒饵急性杀鼠剂是指鼠类次或在较短时间内多次摄入毒饵很快就能致死的杀鼠剂。急性杀鼠剂对害鼠毒杀作用快速,害鼠取食一次即可致死,毒饵用量较少、使用方便。但此类害鼠取食次即可致死,毒饵用量较少、使用方便。但此类药剂对人畜毒性大,使用不安全,且害鼠中毒迅速,易出现拒食而影响药效。

1740年Marggral合成了磷化锌(zinc phosphide)。 99年意大利首次用于防治野鼠,930年用于防治1911~19121930 40mg/kg。 家鼠。纯品大鼠急性口服LD 50 (gliftor)是1933年开发的品种,是1,3二氟丙醇2鼠甘伏1,3--2和1-氯-3-氟丙醇-2的混合物。对鼠类具有极强的胃毒作用,主要用于野外杀鼠,尤其适合于草原灭鼠。 1938年德国研制成功鼠立死(crimidine),1940年德国 Bayer Leverkusen公司推广。鼠立死大鼠急性口服LD 1.25 50 mg/kg,无累积及二次毒性。

自发性2型糖尿病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收稿日期]20100118(006)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 [作者简介]李娟娥,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 发症的防治, E-mail :lizhuan_1980@https://www.360docs.net/doc/1012352240.html, [通讯作者]*刘铜华,教授,博士生导师,Tel :(010) 64286642,E-mail :thliu@https://www.360docs.net/doc/1012352240.html, ·综述· 自发性2型糖尿病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李娟娥,王磊,秦灵灵,刘铜华 *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人们筛选成功并保存下来的自发性的T2DM 动物模型主要是啮齿类,由于这类动物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其疾病的发生、 发展与人类的很相似,因此在研究T2DM 生理、病理及临床新药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应用价值。目前,此类动物模型主要有小鼠、大鼠和沙鼠模型,其中小鼠有单基因突变小鼠(ob /ob ,db /db ,KK-ay )、新西兰肥胖小鼠和NSY 小鼠,大鼠包括GK 大鼠、OLETF 大鼠和ZUCKER 大鼠等。该文对各个模型的发病机制、生理和病理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利于此类模型在研究T2DM 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啮齿类;动物模型[中图分类号]R 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9903(2010)06-0267-05A Review on Spontaneous Models of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in Rodents LI Juan-e ,WANG Lei ,QIN Ling-ling ,LIU Tong-hua *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 [Abstract ]The spontaneous models of T2DM which were successful screened and conserved have been mainly in rodents.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2DM in this models is similar to mankinds ,so they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study of T2DM ,such as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new clinical medicines.Nowdays ,these models mainly include signle gene mutation mouse (ob /ob ,db /db ,KK-ay ),NZO and NSY mouse ,GK ,OLETF and ZUCKER rats ,Psammomys Obesu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models for T2D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model about mechanisms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were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rodents ;animal model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群体的90%以上。目前对其发生机制的大多数认识来源于对自发性胰岛素依赖或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分析。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spontaneous animal of T2DM )是指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 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糖尿病的实验动物。这类动物模型的最大优点就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T2DM 的疾病很相似,其应用价值很高。目前人们筛选成功并能够作为种系保存下来的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主要是啮齿类动物模型。 1小鼠模型 1.1 单基因突变小鼠 导致小鼠易患T2DM 的单基因突变 包括小鼠瘦素基因(Lep )、瘦素受体基因(Lepr )和agouti (A )黄色基因突变。这类基因突变可致小鼠发生肥胖征候群,但在人类由于Lep 和Lepr 基因座突变引起的极度肥胖非常罕见,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准确反映人类最常见的由饮食诱导的肥胖型的T2DM 。较适合的对照鼠为+/+的同窝或同系小鼠。1.1.1 ob /ob 小鼠 1950年,Ingalls 发现一株近亲繁殖的小 鼠食欲亢进、过度肥胖、高血糖;研究后发现是由定位于第6 号染色体ob 基因(Lep ob )隐性突变引起[1] , 1994年证实ob /ob 鼠中ob 基因呈突变形式,且为纯合子[2] 。该鼠由于不能 产生正常的瘦素而表现为肥胖,从断奶时即开始发胖,肥胖随着周龄逐渐加重,终生表现食欲旺盛;3 4周龄发展为高胰岛素血症, 7月龄水平最高[2] 。肌肉和肝脏均存在多种胰 · 762·

实验用啮齿类动物

实验用啮齿类动物 SPF级: BALB/c裸小鼠,NOD-Scid小鼠,Wistar大鼠,BALB/c 小鼠,昆明小鼠,C57BL/6J小鼠。 清洁级:129小鼠,DBA2小鼠,F344小鼠,NIH小鼠,Tg2576小鼠,TX/DL小鼠,Lewis大鼠,SD大鼠 普通级:Hartely豚鼠 BALB/c小鼠 C57BL/6小鼠 BALB/c-nu裸小鼠 SD大鼠金黄仓鼠豚鼠 Email预订 常用实验动物介绍 一、小鼠 〖名称〗:BALB/c小鼠 〖简介〗:1913年,贝格(Bagg)从美国商人欧希尔(Ohio)处购得的白化小鼠原种,以群内方法繁殖。麦克·多威尔(MacDowell)在1923年开始作近交系培育,至1932年达26代,命名为BALB/c品系。安德尔文特(Andervont)等人使BALB/c 广为传播和应用。1985年我国从美国NIH引进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为BALB/c第180代。 毛色:白化。

主要特性:①乳腺肿瘤自然发生率低,但用乳腺肿瘤病毒诱发时发病率高;卵巢、肾上腺和肺的肿瘤在该小鼠有一定的发生率。②易患慢性肺炎。③对放射线甚为敏感。④与其他近交系相比,肝、脾与体重的比值较大。20月龄的雄鼠脾脏有淀粉样变。⑤有自发高血压症,老年鼠心脏有病变,雌雄鼠均有动脉硬化。 ⑥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补体敏感,对麻疹病毒中度敏感。对利什曼原虫属、立克次氏体和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 主要用途:广泛地应用于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核医学研究,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 〖名称〗:C57BL 〖简介〗:1921年立特(Little)用艾比·拉特洛坡(Abby Lathrop)的小鼠株,雌鼠57号与雄鼠52号交配而得C57BL1937年从C57BL分离出C57BL/6和 C57BL/10两个亚系。1985年从Olac引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 毛色:黑色。 主要特性:①乳腺肿瘤自然发生率低,化学物质难以诱发乳腺和卵巢肿瘤。 ②12%有眼睛缺损;雌仔鼠16.8%,雄仔鼠3%为小眼或无眼。用可的松可诱发腭裂,其发生率达20%。③对放射物质耐受力中等;补体活性高;较易诱发免疫耐受性。 ④对结核杆菌敏感。对鼠痘病毒有一定抵抗力。⑤干扰素产量较高。⑥嗜酒精性高,肾上腺素类脂质浓度低。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⑦常被认作"标准"的近交系,为许多突变基因提供遗传背景。 主要用途:是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品系。 〖名称〗:BALB/c -nu裸小鼠 〖简介〗:1973年丹麦的C.W.Friis在BALB/cA近交系小鼠中发现自发性突变的无毛小鼠,该突变小鼠胸腺发育不良,免疫T细胞缺失,而培育成了 BALB/cA-nu。 主要特性:①无毛、裸体、无胸腺。随着年龄增长,皮肤逐渐变薄、头颈部皮肤出现皱折、生长发育迟缓。②由于无胸腺而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胸腺上皮(该上皮不能使T细胞正常分化),导致缺乏成熟的T淋巴细胞,因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但6~8周龄裸小鼠的NK细胞活性高于一般小鼠。③B淋巴细胞正常,但其免疫功能欠佳。表现在B淋巴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以lgM 为主,仅含少量的IgG。④抵抗力差,容易患病毒性肝炎和肺炎。因此必须饲养在屏障系统中。⑤为了提高繁殖率和存活率,一般采用纯合型雄鼠与杂合型雌鼠交配的繁殖方式,可以获得1/2纯合型仔鼠。⑥常用裸小鼠品系:BALB/c-nu、NIH-nu、NC-nu Swiss-nu、03H-nu,C57BL-nu等。 主要用途:广泛应用于肿瘤学、免疫学、毒理学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 〖名称〗:SCID小鼠 〖简介〗:SCID(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ency,SCID)的英文意思是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即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在1983年由美国的波斯玛M.J(BosmaM.J)首先从C·B-17近交系小鼠中发现,是位于第16号的染色体,又称为scid的单个隐性基因发生突变所致,SCID小鼠是C·B-17/lcrJ的同源近交系。1988年从美国Jackson实验室引进我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