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实验动物的繁育、生产管理(啮齿类动物、兔)

第十节:实验动物的繁育、生产管理(啮齿类动物、兔)
第十节:实验动物的繁育、生产管理(啮齿类动物、兔)

实验动物学重点题库

复习题 1、简述动物实验中3R原则内容及其意义。 Replacement 替代1.尽量使动物一体多用2、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3、尽量使用高质量动物4、使用恰当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 Reduction 减少1、用有生命的物体代替动物进行研究2、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Refinement 优化1、改善实验设施条件,提高动物实验质量2、改善控制技术,减少对机体的干扰 3R研究的意义 1、作为提升突破技术壁垒能力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标尺”,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3、体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2、简述免疫缺陷动物的概念以及生物学特性(主要是裸鼠和联合免疫缺陷鼠)。 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一、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1、裸小鼠(nude mice):1)被毛生长异常,呈裸体外表。2)无胸腺,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胸腺上皮,不能使T-cell正常分化,导致细胞免疫力低下。幼龄鼠有残存的未分化的上皮细胞。3)B细胞功能正常,NK细胞活力增强。4)繁育能力差,乳腺发育缺损,以雄性纯合子与雌性杂合子繁育。5)T细胞缺陷可通过移植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或正常胸腺上皮得到校正。2、裸大鼠(nude rat):基因符号为rnu,一般特征似裸小鼠。1)发育迟缓,体重为正常大鼠的70%。2)裸大鼠较裸小鼠对多种传染病更敏感。3)比裸小鼠更强壮、寿命更长。4)体型较大,对大范围的外科手术方法较有利。二、联合免疫缺陷动物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mice):突变基因scid位于16号染色体。1)该突变基因造成编码Ig重链和TCR的基因重排异常,抑制B-cell和T-cell前体的正常分化。2)C.B-17Icr为携带来自C57BL/ka小鼠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1b等位基因的 BALB/cAnIcr的同源近交系。3)纯合子血清中无免疫球蛋白,淋巴结、胸腺变小,缺乏体液、细胞免疫功能。饲养于SPF环境中。4)通过移植人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可使SCID 小鼠具有人类部分免疫系统,称为SCID-hu小鼠。

实验动物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

实验动物设施(设备)运行管理制度 一、设施安全运行管理管理制度 1、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设施负责人对中心内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2、设兼职安全员,对设施的安全工作负检查、监督责任。 3、各人对所在岗位的所有仪器设备及所使用的工具、器材负直接的安全管理责 任。 4、动物饲养员必须对所饲养的动物负全部的安全管理责任。 5、所有工作人员均应严格遵守设施所规定的各项制度。 6、所有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均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贯彻“预防为 主”的方针,认真作好个人防护,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7、各种电器、动力设备在移动、检修之前必须切断电源。饲养室和实验室内电、 煤气设备及线路设施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用电规程和设备的要求实施,不许乱接、乱拉电线,墙上电源未经允许,不得拆装、改线。 8、各饲养室和实验室的钥匙应由专人管理,不得私自配备或转借他人。 9、发现安全隐患,均应及时处理,并记录、汇报。 10、发生火警等险情,在采取扑救措施的同时,应及时报警,并报告上级主管部 门。 11、每日下班时,工作人员都必须查看水电、煤气和门窗等,切断电源,清扫易燃的纸屑等杂物,消灭隐患。 12、为保证人身安全,防止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凡是常年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每年必须进行1次体检。凡有人畜共患传染病者不得从事实验动物工作。 13、为了保证动物种群的健康和屏障设施安全,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动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14、工作中使用的酸、碱要放在指定的位臵,须有专人保管,操作时必须按规定着装。 15、高压灭菌工作必须按有关规定操作。 16、对违反规章制度造成损失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17、普通环境的门窗及通向外面的管道附近要定期清理,做到无杂草、无异物,并且具有防止野生动物、蝇、蚊及其它昆虫混入的措施。 18、凡进入设施饲养管理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鞋、帽,出工作区域时,必须将工作、鞋、帽存放指定的衣柜中,严禁将工作服、鞋、帽穿出工作区域。 19、非本设施工作人员严禁进入动物设施,特殊情况须经中心领导同意后更换工作服、鞋、帽后方可入内。 20、领取动物的人员,在设施下用电话与设施内联系,严禁入内。 21、饲养设施内严禁携带与饲养无关的物品,不得在设施内干私活,不准在设施内会客、抽烟,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22、设施内各种饲养用具不外借,卫生设施只提供设施内工作人员使用。 23、各饲养室,用具不得互换使用,饲养人员不得串岗。 24、上班时间,饲养人员必须在饲养室,不得擅自离开,如有特殊情况,经领导同意后方可离开。 25、更换的垫料、污物和动物尸体应存放在指定的地点,处理要符合国家和地方法规。 26、保持饲养设施内安静,禁止大声喧哗,尽量减少操作过程中噪音。 二、屏障环境设施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1、清洁区的秩序和卫生管理 1.1对人员的管理:进出清洁区的所有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人员进出动物实验设施程序》,不得在清洁区内进行无菌服、摘口罩、吐痰等破坏清洁状态的活动。 1.2对备用饲料、垫料、笼具、饮水瓶和料斗的管理:灭菌后的上述物品,应标明类别,整齐地码放于洁净物品储存间内,不得就地码放。平时要保持储存间干净整洁。储存时间最长不超过1周,超过者应重新消毒,以确保清洁。 1.3 对各种用具的管理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献身农业;治学态度严谨,作风扎实,有探索创新精神;服从国家需要,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服务社会。 2、掌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工作和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动物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 2、动物繁殖生理与胚胎工程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制一般为3年。因客观原因,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研究生处审核,校长批准,可适当缩短(但不得少于两年半)或延长(全脱产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原则上不超过3年半,在职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1、思想政治工作硕士生除了学习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还必须参加政治学习,形势与任务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要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课程学习为了使硕士生掌握动物遗传育种繁殖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较好的实验技能,硕士生必须学好必修课,积极参加研究班活动。此外,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硕士生的基础,选修几门课程。硕士生课程的学习可以随班听课,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完成。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通过考试并成绩合格者方能获得学分。 3、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研究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农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锻炼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至少要参加三周社会实践。研究生要写出社会实践报告,系或导师要进行考核,对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或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毕业。为加强研究生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社会责任感,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参加一定数量的劳动,其中有考核的公益劳动三周,其余可结合科研工作进行。对没有参加公益劳动或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毕业。 4、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文娱活动。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要求至少获得32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非学位课至少14学分(选修课至少8个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含指定选修课和选修课)。 同等学历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补修不少于6学分(3~4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并列入培养计划中。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中期考核。补修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现代啮齿目动物的分类

啮齿目动物地起源与进化 啮齿目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地一支.其种类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类地总和.啮齿动物在进化上获得成功地原因可能是多样地,但首先是应归于个体较小.小地个体,就可去开辟、适应大动物所不适宜地环境,从而建立大地种群.其次是繁殖力强.强大地繁殖力,意味着其具有广阔地生活区域和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地适应.啮齿动物不但在陆上生活,空中、水中也有他们地成员.空中有滑翔地鼯鼠,水中有水鼠平.此外还有荒漠中地跳鼠,森林中地睡鼠,洞穴中地鼢鼠,以及扰乱人类几万年地小家鼠.从赤道到极地,甚至高山、海岛上,到处都有他们地踪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啮齿动物地起源 啮齿类地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地问题. (一)北美起源说 副鼠()化石发现在百万年前北美最晚古新世地层中.它很像大松鼠,脚上有爪,会爬树,还有一条长尾巴,用以保持身体平衡.门齿像把大凿子,后面有个颊齿.以副鼠为样板,推测啮齿类起源于古新世地灵长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中亚起源说 近年在我国发现地新材料证实,啮齿类应当起源于中亚.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地东方晓鼠是啮齿类地祖先类型,内蒙古地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地啮齿类.世纪年代,在我国安徽潜山县古新世中晚期(距今百万年前)地层中发现了东方晓鼠地化石,它有一对大门齿,退化地颊齿,以及门齿和颊齿两种不同位置咬合机能地雏型,与啮齿类很相似(图).经过我国科学家多方研究考证,确认东方晓鼠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地动物,现在大多数学者肯定东方晓鼠与啮齿动物起源地关系.近年在湖南衡东县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地钟健鼠地完整头骨,更加证实了这种论断.当然,晓鼠不可能是啮齿类地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啮齿类动物可能起源于晓鼠类地近亲.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啮齿动物地进化 鼠类和兔类是哺乳动物中演化十分成功地类群,但它们地大多数对人类地发展有害无益.如果人类不珍惜、不爱护自己地生存环境,那也许若干年之后地球就是它们地天下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些动物地繁殖力大得惊人,适应环境地能力也特别地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牙齿进化与地层时代划分 牙齿是研究啮齿类进化地主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和地层对比地可靠证据.啮齿类地进化速度很快,反映在牙齿构造上地变化也快,这是鉴定、划分地层地有利条件.例如,最早地仓鼠类化石发现或起源于我国距今百万年前地晚始新世地层中,到距今百万年前地中新世晚期,在这多地时间中,仓鼠类已经历了三次大地替代.每一代各有自己地构造特征,且有许多化石代表,为划分地层提供了极为重要地科学依据.进化愈快,构造特征变异愈快,地层划分就可能越细、越精确.一种叫模鼠地田鼠类,在不到百万年地时间里,牙齿从有根到无根,齿面地纹饰也逐渐变化.如果在地层里找到哪种模鼠,就可以推断该地层地时代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啮齿动物地进化 根据牙齿、咬肌结构啮齿目动物大体分成大类:始啮类(如今仅在北美残留一种—山河狸)、松鼠类(包括松鼠和河狸)、鼠类(家鼠、仓鼠和跳鼠)和豚鼠类(豚鼠和水豚).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地研究认为,南美豚鼠与其他啮齿类地相似性低于它与灵长类或其他哺乳动物地相似性,因此认为南美豚鼠不是啮齿类,从而对传统地啮齿类概念提出挑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用于防治鼠类等有害啮齿类动物的农药称为杀鼠剂

第八章杀鼠剂

用于防治鼠类等有害啮齿类动物的农药称为杀鼠剂(Rodenticide)。鼠害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除偷盗粮食、 毁坏物资外,还传播许多疾病。人类同鼠害的斗争已有悠久毁坏物资外还传播许多疾病人类同鼠害的斗争已有悠久历史,使用杀鼠剂是一种比较方便有效的灭鼠方法。20世纪 初的杀鼠剂主要是些无机物如砷、铊和磷化物,以及植物初的杀鼠剂主要是一些无机物如砷、铊和磷化物,以及植物性的红海葱、马钱子碱等。20世纪40年代,杀鼠灵(warfarin)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其作用机制是损伤微血管并抗凝血,导致害鼠内出血而致死。20世纪60年代,害鼠对杀鼠灵产生了严重抗药性。为克服抗药性,研制开发了第二代抗凝血型杀鼠剂,该类杀鼠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杀鼠代抗凝血型杀鼠剂该类杀鼠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杀鼠剂。按作用特点不同,杀鼠剂可分为急性杀鼠剂(Acute rodenticides)和慢性杀鼠剂(Chronic rodenticides)。

第一节急性杀鼠剂 一、概述 急性杀鼠剂是指鼠类一次或在较短时间内多次摄入毒饵急性杀鼠剂是指鼠类次或在较短时间内多次摄入毒饵很快就能致死的杀鼠剂。急性杀鼠剂对害鼠毒杀作用快速,害鼠取食一次即可致死,毒饵用量较少、使用方便。但此类害鼠取食次即可致死,毒饵用量较少、使用方便。但此类药剂对人畜毒性大,使用不安全,且害鼠中毒迅速,易出现拒食而影响药效。

1740年Marggral合成了磷化锌(zinc phosphide)。 99年意大利首次用于防治野鼠,930年用于防治1911~19121930 40mg/kg。 家鼠。纯品大鼠急性口服LD 50 (gliftor)是1933年开发的品种,是1,3二氟丙醇2鼠甘伏1,3--2和1-氯-3-氟丙醇-2的混合物。对鼠类具有极强的胃毒作用,主要用于野外杀鼠,尤其适合于草原灭鼠。 1938年德国研制成功鼠立死(crimidine),1940年德国 Bayer Leverkusen公司推广。鼠立死大鼠急性口服LD 1.25 50 mg/kg,无累积及二次毒性。

常用疾病动物模型

常用疾病动物模型 上海丰核可以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种疾病动物模型定制服务,同时提供相关疾病模型的药物敏感性实验分析服务。 客户只需要提供疾病模型的用途及建模方法的选择,我们会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量身定做各种动物模型服务。

小鼠或裸 鼠 加贴近实际(八)心血管疾病模型 1. 动脉粥样硬化(高脂高胆固醇+维生素D喂养)兔高脂、高胆固醇饲喂兔造模,成 膜后血脂变化显著,为伴高血脂 症的动脉粥样硬化 4月血管组织病 理切片染色 2. 主动脉粥样硬化(高脂高胆固醇+主动脉球囊损伤)兔此模型用大球囊损伤加高脂饲 养方法成功建立兔主动脉粥样 硬化狭窄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基 础研究提供可靠模型。 2月动物实验模型病理切片展示 一、CCl4诱导的肝脏纤维化 简介: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坏死或损伤后常见的反应,是诸多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坏死或炎症细胞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或脂质过氧化产物密切相关。CCl4为一种选择性肝毒性药物,其进入机体后在肝内活化成自由基,如三氯甲基自由基,后者可直接损伤质膜,启动脂质过氧化作用,破坏肝细胞的模型结构等,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纤维化的形成。通过CCl4复制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通常以小鼠或大鼠为对象,染毒途径主要为灌胃、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 动物模型图. 经过3个月的CCl4注射造模,小鼠的肝脏在中央静脉区形成了比较明显的肝纤维化,中央静脉之间形成了纤维桥接。(Masson染色) 二、CXCL1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简述:CCl4是最经典的药物性肝损伤造模毒素之一,其在肝内主要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代谢,产生三氯甲烷自由基和三氯甲基过氧自由基,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引起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溶性酶的大量渗出,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并引发肝脏衰竭。根据CCl4代谢和肝毒性机制可复制不同的肝损伤模型,其中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是其技术关键。对于复制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往往采用大剂量一次性灌胃或腹腔注射给药。 图. (A) CCl4注射后0.5 d的HE染色表明CXCL14过表达增加了肝脏组织的嗜酸性变性面积(在照片中用虚线标记)(p < 0.05)。 (B) 1.5天组织样本的HE染色表明CXCL14过表达造成了比对照组更大面积的细胞坏死(p < 0.05)。 (C)同时还造成了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中明显的脂肪滴积累。图中P和C分别表示动物模型的门静脉和中央静脉。KU指凯氏活性单位。 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TUNEL标记没有显示CXCL14免疫中和小鼠和对照小鼠在凋亡细胞数量上的差异。C0, C1和C2分别是对照组0 d,1 d,和2 d样本,T1

实验动物操作方法课前准备

实验动物的获得与处理(2学时) 知识点图解: 重难点: 1.克服接触实验动物的心理障碍 2.理解对实验动物使用的行为准则及其伦理学意义 学习目标 在完成本章的学习之后,您应该对实验动物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Experimemtal animals与Laboratory animals区别,能够初步掌握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征、来源、主要用途以及实验的安全操作方法。 课前思考题: 1.简述实验动物应用的意义。 在生命科学、人类医药和健康研究,实验动物在生命活动中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与人类或异种动物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并可互相参照,一种动物的生活过程可以成为另一种动物或者人类的参照物。对一些难以在人身上进行的工作,及一些数量很少的珍稀动物,或一些因体形庞大、不易实施操作的动物种类,采用取材容易、操作简便的另一种动物来代替人类或原来的目标动物进行实验研究,这就是动物实验。 2.什么模式动物? 为了保证这些动物实验更科学、更准确和更具有重复性,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制作一类具有特殊的生理或病理特征的动物,如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等动物,使这需要研究的指标相对稳定地显现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身上,供实验研究之用,从而保证使研究的方法及产品经得起检验(而不受时间、地点或实验材料不同造成显著差异之影响,这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就称之为模式动物。

3.什么是动物的安死术?实施安死术的意义何在 安死术(euthanasia)是指用公众认可的、以人道的方法处死动物的过程。按照它的原意,是指“安乐地死亡”(easy death)。由此,就引申为没有焦虑或惊恐,无痛苦或安静地死亡这一明确的含义。为人们所接受的人道安死术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安死术应具有保证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立即失去痛感的早期抑制作用。现已经为可被人们接受的安死技术方法做了很多努力。尽管如此,在众多的科学家与非专业的公众眼里,对哪些方法真正是人道主义的仍存有很大的分歧,但有一些准则是当前这一研究领域内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通过不断的研究会产生更人道、更完善的方法供将来应用。 实验动物作为活的仪器替代人类完成了毒性、毒理等危险性试验,这都是以人为本的做法,人类精心培育的实验动物无疑是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所以我们在做动物实验时一定要善待动物,试验结束了,对那些需要进行解剖和病理组织检测的动物实施安死术,不仅仅是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和不安,而且也是尽量减少实验操作者本人的冷漠性的一项无奈却又是目前有效的措施。 动物伦理学须知 一、实验动物应用过程中,应将动物的惊恐和疼痛减少到最低程度。实验现场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在符合科学原则的条件下,应积极开展实验动物替代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二、在对实验动物进行手术、解剖或器官移植时,必须进行有效麻醉。术后恢复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镇痛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及饮食调理。 三、保定实验动物时,应遵循“温和保定,善良抚慰,养活痉和应激反应”的原则。促定器具应结构合理、规格适宜、坚固耐用、环保卫生、便于操作。在不影响实验的前提下,对动物身体的强制性限制宜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处死实验动物时,须按照人道主义原则实施安死术。处死现场,不宜有其他动物在场。确认动物死亡后,方可妥善处置尸体。 五、在不影响实验动物判定的情况下,应选择“仁慈终点”,避免延长动物承受痛苦的时间。 六、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使用仅限于非用灵长类动物不可的实验。除非因伤病不能治愈而备受煎熬者,猿类灵长类动物原则上不予处死,实验结束后单独饲养,直到自然死亡。 参考资料 1.苗明三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第二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uxley,A.,A Froeword for 《The UFAW Handbook on the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animals》,1986 3. 倪慧芳等,《21世纪生命伦理学难题》,高教出版社,2000 4. 李玲张春荣郭建军翻译《生物学实验技术》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自发性2型糖尿病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收稿日期]20100118(006)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 [作者简介]李娟娥,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 发症的防治, E-mail :lizhuan_1980@https://www.360docs.net/doc/dc9699340.html, [通讯作者]*刘铜华,教授,博士生导师,Tel :(010) 64286642,E-mail :thliu@https://www.360docs.net/doc/dc9699340.html, ·综述· 自发性2型糖尿病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李娟娥,王磊,秦灵灵,刘铜华 *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人们筛选成功并保存下来的自发性的T2DM 动物模型主要是啮齿类,由于这类动物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其疾病的发生、 发展与人类的很相似,因此在研究T2DM 生理、病理及临床新药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应用价值。目前,此类动物模型主要有小鼠、大鼠和沙鼠模型,其中小鼠有单基因突变小鼠(ob /ob ,db /db ,KK-ay )、新西兰肥胖小鼠和NSY 小鼠,大鼠包括GK 大鼠、OLETF 大鼠和ZUCKER 大鼠等。该文对各个模型的发病机制、生理和病理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利于此类模型在研究T2DM 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啮齿类;动物模型[中图分类号]R 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9903(2010)06-0267-05A Review on Spontaneous Models of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in Rodents LI Juan-e ,WANG Lei ,QIN Ling-ling ,LIU Tong-hua *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 [Abstract ]The spontaneous models of T2DM which were successful screened and conserved have been mainly in rodents.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2DM in this models is similar to mankinds ,so they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study of T2DM ,such as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new clinical medicines.Nowdays ,these models mainly include signle gene mutation mouse (ob /ob ,db /db ,KK-ay ),NZO and NSY mouse ,GK ,OLETF and ZUCKER rats ,Psammomys Obesu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models for T2D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model about mechanisms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were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rodents ;animal model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群体的90%以上。目前对其发生机制的大多数认识来源于对自发性胰岛素依赖或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分析。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spontaneous animal of T2DM )是指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 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糖尿病的实验动物。这类动物模型的最大优点就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T2DM 的疾病很相似,其应用价值很高。目前人们筛选成功并能够作为种系保存下来的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主要是啮齿类动物模型。 1小鼠模型 1.1 单基因突变小鼠 导致小鼠易患T2DM 的单基因突变 包括小鼠瘦素基因(Lep )、瘦素受体基因(Lepr )和agouti (A )黄色基因突变。这类基因突变可致小鼠发生肥胖征候群,但在人类由于Lep 和Lepr 基因座突变引起的极度肥胖非常罕见,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准确反映人类最常见的由饮食诱导的肥胖型的T2DM 。较适合的对照鼠为+/+的同窝或同系小鼠。1.1.1 ob /ob 小鼠 1950年,Ingalls 发现一株近亲繁殖的小 鼠食欲亢进、过度肥胖、高血糖;研究后发现是由定位于第6 号染色体ob 基因(Lep ob )隐性突变引起[1] , 1994年证实ob /ob 鼠中ob 基因呈突变形式,且为纯合子[2] 。该鼠由于不能 产生正常的瘦素而表现为肥胖,从断奶时即开始发胖,肥胖随着周龄逐渐加重,终生表现食欲旺盛;3 4周龄发展为高胰岛素血症, 7月龄水平最高[2] 。肌肉和肝脏均存在多种胰 · 762·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1大小鼠年龄、体重、寿命的比较数据? 成年动物的年龄、体重和寿命比较 小鼠大鼠 成年日龄(天)65-90 85-110 成年体重(克)20-28 200-280 平均寿命(年)1-2 2-3 2动物实验的对照类型? (一)空白对照: 不给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观察动物自发变化的规律。家兔白细胞数每天上下午有周期性的生物钟变化。 (二)实验对照: 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下对照,如给药实验中的溶媒(Nacl),手术,注射以及观察时的抚摩等都可以对动物发生影响。有人报告,针刺犬的人中穴对休克、心脏血液动力学有改变,但采用空白对照(不针刺)不够,应该设有针刺其它部位或穴部的实验对照。 (三)有效(标准)对照: 常用于药物研究。对一新药疗效可用一已知有效药或能引起标准反应药物做对照,可考核实验方法可靠性,又可通过比较,了解新药疗效和特点(普鲁卡因---对皮肤黏膜穿透力弱,用纳塞卡因---穿透力强,作用快、持久)。(四)配对对照: 同一个体不同眼睛比较对照期和实验期差异(左眼试验,右眼对照);同一种动物后代分成左右两部分进行对照和实验以比较差异,此法可大大减少抽样误差。实验中可用同卵双胎或同窝动物。 (五)组间对照: 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或几组比较其差异。这种对照个体差异和抽样误差比较大,可用交叉对照方法以减少误差。观察某药物疗效可用两组犬先分别做一次实验和对照,再相互交换,以原实验组做对照组,原对照组做实验组重复第一次实验,观察疗效或影响,切记检查指标和条件要等同。 (六)历史对照与正常值对照: 此种对照要慎重,similar background ---条件、背景、指标和技术方法相同才进行对比,否则得出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结论。 3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制备过程? 转基因动物: 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将确定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染色体,其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导入外源基因,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使其获得人类需要新功能。 技术程序: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硕士

福建农林大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教学、科研及企事业管理、生产部门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献身农业;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学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 4、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目前有: 1、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2、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 3、饲料添加剂研究与开发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制一般为3年。因客观原因,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研究生处审核,校长批准,可适当缩短(但不得少于两年半)或延长(全脱产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原则上不超过3年半,在职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1、思想政治工作 硕士生除了学习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还必须参加政治学习,形势与任务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要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制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尤其在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和授予学位等重要环节,指导教师具有一票否决权。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与导师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做到教学相长。 3、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较好的实验技能,必须学好必修课和选修课。注意因材施教。课程学习采用百分制,形式上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报告和讨论及导师指导下自学指定书刊、撰写学习报告等方式,培养独立获得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修课必须通过考试,选修课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才能获得学分。 硕士研究生既要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掌握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实验动物学考试题总结[1]

1.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特指的是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动物三大特点: 人为遗传限定、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得到控制、应用于科学实验 5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包括哪些内容它有什么意义 实验动物学的核心内容: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它包括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标准、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标准、设施环境控制标准、饲料营养控制标准。 意义: 在符合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及其环境条件下,所做的动物实验无论在时间的先后上,还是在世界的不同实验室里,其实验结果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对比性。 8、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9.针对动物保护主义,科技界的对策是: 1.为动物福利立法,号召“善待动物”。 2.坚持原则、坚持科学、坚持动物实验。 3.进行动物实验伦理审查 提倡动物实验的“3R”原则。Replacement 替代Reduction 减少Refinement 优化10.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有哪些要求 1.动物居住空间应符合标准,注意日常饲养管理,不使动物陷入饥饿、缺水和患病。 2.尽可能的采用替代法最少地使用和牺牲动物。 3.在必须使用犬、猫和猴时,在实验前应进行训练,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恐惧和不安。 4.实验结束和动物不可能恢复时,应采取安乐死。 5.要爱护动物和对由于试验死亡的动物应持有怜悯和感激之情。 动物实验的“3R原则”: 1替代(Replacement)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2. 减少(Reduction)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3 优化(Refinement)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遗传控制 1. 请说出实验动物种、品种、品系的概念。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由自然选择形成。 品种(stock):是种以下的非自然分类单位,由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出来的,具有某些生物学特性,能稳定遗传。

实验动物学重点汇总

一、实验动物、近交系动物、转基因动物、屏障环境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包括四个基本内涵: 1.遗传背景明确(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 2.对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施控制(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 3.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人工培育而成的动物 4.应用范围明确 近交系(Inbred Strain)是指至少连续经过20代以上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近交系动物的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应大于99%。近交系动物的特点: 1.基因纯合性和同基因性 2.各品系均具有独特的特性 3.研究结果的一致性 4.可作为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5.具有标准实验材料特性 6. 遗传背景清楚 通过实验手段将新的遗传物质(外源性的基因片段)导入到动物的胚细胞中,并能稳定的遗传,由此获得的动物称为转基因动物。常用的方法有显微注射法、逆转录病毒载体法、胚胎干细胞介导法、精子载体法、电转移法、基因直接导入法等。 屏障环境:与外界隔离,是饲养清洁级动物和SPF级动物的设施。进入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须经过滤净化处理,其洁净度相对于10000级,进入屏障内的人、动物和物品如饲料、水、垫料

及实验用品等均需有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二、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分类 实验动物设施是指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的总和。一个设施可以大到动物中心或生产繁殖机构,小至某一实验动物室。总体的原则是提供实验动物最适宜的环境,保障实验动物的质量和为动物实验的准确性提供可靠保障。 (一)、按其功能分类 1.动物生产设施(Animal Production Facility)指用于实验动物的饲育繁殖、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2.动物实验设施(Animal Experimental Facility)指用于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检定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特殊动物实验设施(Special Animal Experimental Facility)指用于感染、毒理动物实验、病原微生物和细胞培养、重组DNA、转基因动物实验、克隆和胚胎干细胞、细胞实验和应用特殊化学物质等进行实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包括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二)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1.普通环境(Open System) 直接与外界大气相通,是饲养普通级实验动物的场所。饲料、饮水要符合卫生要求,垫料要消毒,饲养室内要有防鼠、防昆虫等措施。 2.屏障环境(Barrier System) 与外界隔离,是饲养清洁级动物和SPF级动物的设施。进入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须经过滤净化处理,其洁净度相对于10000级,进入屏障内的人、动物和物品如饲料、水、垫料及实验用品等均需有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3.隔离环境(Isolation System) 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的环境内。工作人员通过隔离器上组装的无菌手套进行操作,不直接接触动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 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简而言之: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实验动物】指由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 监控,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 动物。 3、【动物实验】应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观察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有关器官的组 织形态改变、机能反应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4、【中医实验动物学】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运用实验动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医药研 究的实验学科。 5、【实验动物的特点】 (1)遗传学要求——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的动物。 按照遗传特点分近交系、封闭群或远交群、杂交群。 (2)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控要求——根据控制程度分普通级动物(CV)、清洁动物(C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无菌动物(GF) (3)应用要求——实验动物对试验因素的敏感性强、反应一致,从而使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精确性、可比性、可重复性和科学性。 6、【AEIR】进行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4个基本条件: A——animal(实验动物) E——equipment(设备) I——information(信息)R——reagent(试剂) 7、【“3R”原则】 替代replacement原则——尽可能采用低等实验动物或非实验动物,以替代高等实验动物进 行实验。 减少reduction 原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甚至可以降低统计学要求。 优化refinement原则——要求优化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减轻动物的痛苦。 8、1956年,联合国科教文卫协会建立了“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是实验动物学真正 形成的时期。 1988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标志我国实验动物工作走上行政法规管理的轨道。 20XX年,国家科技部在全国推行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许可证制度,大大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动物实验的技术。

实验用啮齿类动物

实验用啮齿类动物 SPF级: BALB/c裸小鼠,NOD-Scid小鼠,Wistar大鼠,BALB/c 小鼠,昆明小鼠,C57BL/6J小鼠。 清洁级:129小鼠,DBA2小鼠,F344小鼠,NIH小鼠,Tg2576小鼠,TX/DL小鼠,Lewis大鼠,SD大鼠 普通级:Hartely豚鼠 BALB/c小鼠 C57BL/6小鼠 BALB/c-nu裸小鼠 SD大鼠金黄仓鼠豚鼠 Email预订 常用实验动物介绍 一、小鼠 〖名称〗:BALB/c小鼠 〖简介〗:1913年,贝格(Bagg)从美国商人欧希尔(Ohio)处购得的白化小鼠原种,以群内方法繁殖。麦克·多威尔(MacDowell)在1923年开始作近交系培育,至1932年达26代,命名为BALB/c品系。安德尔文特(Andervont)等人使BALB/c 广为传播和应用。1985年我国从美国NIH引进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为BALB/c第180代。 毛色:白化。

主要特性:①乳腺肿瘤自然发生率低,但用乳腺肿瘤病毒诱发时发病率高;卵巢、肾上腺和肺的肿瘤在该小鼠有一定的发生率。②易患慢性肺炎。③对放射线甚为敏感。④与其他近交系相比,肝、脾与体重的比值较大。20月龄的雄鼠脾脏有淀粉样变。⑤有自发高血压症,老年鼠心脏有病变,雌雄鼠均有动脉硬化。 ⑥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补体敏感,对麻疹病毒中度敏感。对利什曼原虫属、立克次氏体和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 主要用途:广泛地应用于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核医学研究,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 〖名称〗:C57BL 〖简介〗:1921年立特(Little)用艾比·拉特洛坡(Abby Lathrop)的小鼠株,雌鼠57号与雄鼠52号交配而得C57BL1937年从C57BL分离出C57BL/6和 C57BL/10两个亚系。1985年从Olac引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 毛色:黑色。 主要特性:①乳腺肿瘤自然发生率低,化学物质难以诱发乳腺和卵巢肿瘤。 ②12%有眼睛缺损;雌仔鼠16.8%,雄仔鼠3%为小眼或无眼。用可的松可诱发腭裂,其发生率达20%。③对放射物质耐受力中等;补体活性高;较易诱发免疫耐受性。 ④对结核杆菌敏感。对鼠痘病毒有一定抵抗力。⑤干扰素产量较高。⑥嗜酒精性高,肾上腺素类脂质浓度低。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⑦常被认作"标准"的近交系,为许多突变基因提供遗传背景。 主要用途:是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品系。 〖名称〗:BALB/c -nu裸小鼠 〖简介〗:1973年丹麦的C.W.Friis在BALB/cA近交系小鼠中发现自发性突变的无毛小鼠,该突变小鼠胸腺发育不良,免疫T细胞缺失,而培育成了 BALB/cA-nu。 主要特性:①无毛、裸体、无胸腺。随着年龄增长,皮肤逐渐变薄、头颈部皮肤出现皱折、生长发育迟缓。②由于无胸腺而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胸腺上皮(该上皮不能使T细胞正常分化),导致缺乏成熟的T淋巴细胞,因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但6~8周龄裸小鼠的NK细胞活性高于一般小鼠。③B淋巴细胞正常,但其免疫功能欠佳。表现在B淋巴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以lgM 为主,仅含少量的IgG。④抵抗力差,容易患病毒性肝炎和肺炎。因此必须饲养在屏障系统中。⑤为了提高繁殖率和存活率,一般采用纯合型雄鼠与杂合型雌鼠交配的繁殖方式,可以获得1/2纯合型仔鼠。⑥常用裸小鼠品系:BALB/c-nu、NIH-nu、NC-nu Swiss-nu、03H-nu,C57BL-nu等。 主要用途:广泛应用于肿瘤学、免疫学、毒理学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 〖名称〗:SCID小鼠 〖简介〗:SCID(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ency,SCID)的英文意思是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即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在1983年由美国的波斯玛M.J(BosmaM.J)首先从C·B-17近交系小鼠中发现,是位于第16号的染色体,又称为scid的单个隐性基因发生突变所致,SCID小鼠是C·B-17/lcrJ的同源近交系。1988年从美国Jackson实验室引进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