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三章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三章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三章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第三章认知派学习理论

教育学院冯维

什么是认知?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包括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以及发展过程、人工智能等领域。

认知派强调认识过程中的结构和组织原则,认为认知者的主观经验在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强调认识事物时,内部发生的作用(S——0—R)及认知方式的个别差异。

认知学习理论的特点

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家、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等。

共同点:

1、从学习过程看,把学习看成是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2、从学习结果看,主张学习结果是形成反映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

3、从学习条件看,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学习的认知性条件,如过去经验、背景知识、心智活动水平等,注重学习过程中信息性的反馈等。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

1、学习实质在于组织一种完形即格式塔(gestalt),不是S—R的联结。

2、学习过程由顿悟(Insight)实现,故称“顿悟说”。

关于学习出现的原因,托尔曼与联结主义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他设计了著名的潜伏学习的实验。

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一)为什么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1、错误学生观在教师头脑中作祟

2 教师没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

3、教师的课程设计办法不尽完善

学生方面主要是学习动机、态度、情感方面的差异影响着学习结果。

(二)掌握学习原型

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

1、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就能完成任何学习课题。

2、学习达成度=f(学习机会×学习持续力)

(能倾×教学的质×教学理解力)

(三)掌握学习的办法

1、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确定掌握目标。

2、为掌握设计学习单元;

3、单元课后测验,即形成性测验;

4、编制总结性测验。

(四)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有三大领域:认知(cognitive)目标、情感(affective)目标和动作技能(psychomotor)目标,每一领域的目标由低到高分成若干层次。

认知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六个等级:

(1)知道(knowledge)(2)领会(comprehension)(3)运用(application)

(4)分析(analysis)(5)综合(synthesis)(6)评价(evaluation)

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1964)提出的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分成了五个等级(1)接受(receiving)(2)反应(responding)(3)形成价值观念(valuing)(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organization)(5)价值体系个性化(characterization by value)

3、动作技能目标

辛普森(Elizabeth Simpson,1972)

(1)知觉(2)定向(3)在指导下作出反应(4)机械化动作(5)复杂的外显反应(6)适应(7)创新

三、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一)学习本质

学习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即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把它们连结成赋予意义的结构。

编码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的类别?±,是人们对环境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是不断变化和重组的。

编码系统的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类目作出有层次结构的安排。

类目化过程是自下而上,从具体到一般,从低层到高层。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较低层次的类目或事物,让他们去“发现”新的类目与类目关系。

(二)认知生长及表征理论

表征(representation)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

1.动作表征(Enactive Representation)

相当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做和看别人做而学习。

2.映象表征(Iconic Representation)

相当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儿童有了图象或表象,能进行直觉思维。

3.符号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

相当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一直到以后的年代。儿童能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形成了逻辑思维。

学习需要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

(1)新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转化(3)知识的评价

(四)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序列原则

4、反馈原则

(五)强调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两方面:

一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好处有:(1)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的具体内容。因为多数具体问题只是一些原理、法则的具体化或变形而已。(2)有助于学习内容的记忆。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概括层次较高的结构化、系统化地储存知识的较完整的网络,有简化记忆,利于检索和提取信息的作用。(3)有助于迁移。学科的基本结构包含了一般的编码系统,

超越了许多具体事例的特殊性和情境性,具有强大的概括力和解释力,是最容易被迁移的知识。(4)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好的学科结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认为这些知识值得学习,并从中进行自我激励获得自我效能感。(5)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六)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发现法的优点

1、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4、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发现法教学的基本步骤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让学生对问题体验到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材料和线索;

4、协助学生分析材料和证据,提出假设,帮助学生对材料、线索进行分析,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出判断的资料;

5、协助引导学生审查假设得出的结论,对有关假设进行比较,找出最佳方法解决问题。

思考题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要点有哪些?在教育上有何应用价值?

2、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对教学有何启示?

3、发现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何联系和区别?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学习动机的主 要理论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一)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与此相应,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对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按此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高低层次之分,也有先后顺序,低层满足了,才会产生高层需要。他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其中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它们的产生是因为身心的缺失,因此也缺失性需要,一旦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最后一种自我实现属于成长的需要,其特点在于永不满足。 需要层次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充分满足而且引起的。 2.自由学习理论 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修改稿)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教育心理学,英文名称:Educational Psychology 学分:4分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学科。 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促使教师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形成自己对学习、教学的看法,并升华出相应的教学设计技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应当结合专业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幻灯、录像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二、发展时期三、成熟时期四、完善时期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步骤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6学时)第一节心理发的实质及其与教育的一般关系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三节语言获得和发展的理论与教育 一、强化说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三、皮亚杰的语言发展理论 第四节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爱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一般概述(6学时)第一节学习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一、什么是学习二、学习的一般过程三、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四、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学习与脑 一、影响脑发展和机能的因素二、脑的结构与学习 三、学习、行为问题与脑四、脑科学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第三节学习的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二、布卢姆的学习分类三、奥苏贝尔的分类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

心理学精华版 心理学概念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学科分支,经历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原理基础和理论概括,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另外,《教育心理学》也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具备了极其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兼修的专业课程,《教育心理学》长期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跨专业基础课,是心理学、学校教育、教育管理、电化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级师资培训的必修科目,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充分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理论,形成结构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系统知识模块;指导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教育心理现象的理解、分析批判能力和对教育心理学问题开展研究的能力。因而,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必须注重理论原理探讨与实践活动探索的相互结合,为今后的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教学任务如下: 1、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把握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2、培养学生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维,使其具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课程与内容的设计,熟练掌握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教育与教学技能。 二、选取教材的原则与依据 本课程近几年主要采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莫雷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该教材是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与新成果,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应用操作性。 由于本学科的研究发展迅速,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同时本课程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教学,因此本课程的教材还采用了美国Anita Woolfolks主编的《Educational Psychology》(第十版)及其中译本(何先友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该教材被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近2000所高校采用,是一部经典、权威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在同类教材中版次最高,堪称第一品牌。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强调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相互结合,课程内容反映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前沿,有助学生把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经典理论和学科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包括十章,共64学时,其中理论学习54学时,实验实践项目10学时。 (1)理论学习内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4学时)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含义、优秀教师及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 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 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关键词是: 学与教的规律; 主要是学的规律; 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情境。 (二)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 除绪论部分外,内容主要有: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知识掌握心理学; 3.技能形成心理学; 4.品德心理学; 5.教学心理 二、学习的定义和分类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注意: 1.学习总是意味着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 2.这种变化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 3.这种变化不是由先天倾向、成熟等因素带来的。 (二)学习的分类 ?1.我国的分类:⑴知识的学习 ?⑵智力技能的学习 ?⑶动作技能的 ?⑷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 2.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⑴言语信息的学习 ?⑵智慧技能的学习 ?⑶认知策略的学习 ?⑷运动技能的学习 ?⑸态度的学习 ? 3.布卢姆的分类 ?⑴认知领域的学习 ?⑵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 ?⑶情感领域的学习 ?

(三)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 )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盖茨(A.L.Gates )1956年说过 ?当别人向你问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你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解释全人教育观念时说:“课堂教学内容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而人类文化的全部由6个方面组成: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教育追求‘真’;道德教育追求‘善’;艺术教育追求‘美’;宗教教育追求‘圣’;身体教育追求‘健’;生活教育追求‘富’。” ?在盛行唯智主义教育的今天,特别要提醒人们不要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初尝人生经验,感受发现的喜悦,回味奋斗的乐趣,体味创业的艰辛,领悟朋友的情谊,重温父母的恩情,理解老师的胸怀。 三、教学的作用在于促进学习 ?教学是用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情境安排。 心理学为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 1.明确教学目标: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规定和陈述目标。 ? 2.分析任务: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主要策略。 ?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借助各种测量工具,确定学生知识、动机、技能、身心发展的准备状态。 ? 4.设计课程:借助心理学知识,选择适当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 ? 5.教学:呈现教材,激发动机,引起反应,给予强化,指导方法。 ? 6.评价:借助心理测量的知识,制定或选择恰当的测评工具,对测评结果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实例1: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1)尝试法 ?(2)有次序地计数 ?(3)知识建构法 ? 四、学习动机含义、结构与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观察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观察学习理论 (三)观察学习理论 按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在个体行为表现的基础上,经由奖励或惩罚等外在控制而产生的,即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而班杜拉认为,这种观点对动物来说也许成立,但对人而言则未必成立。因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观察学习的早期探索 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对儿童如何获得社会行为的很感兴趣。 这些行为包括合作、竞争、攻击、道德-伦理和其他社会反应。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强化理论已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所有的模仿形式。 2.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 实验: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作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吸纳,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句中。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发现:成人榜样对儿童有明显影响,儿童可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3.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动作再现过程是以内部表征为指导,作出反应;动机过程则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 (1)注意过程影响因素: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班杜拉认为示范信息的保持主要依赖于两种符号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3)动作再现过程即把符号性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个体对榜样行为的再现过程可划分为: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发起和监控,以及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精练。 (4)动机过程它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若要使观察者最终表现出与榜样相匹配的反应,则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指导他们如何去再现。 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

教育心理学(公共课)考纲

教育心理学(公共课)考纲 考试范围与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P3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事实):苏格拉底(产婆术);赫尔巴特(意识阈和统觉 团、五段教学法);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P9-P18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18)和方法(了解) 第二章学习概论 1.学习的实质(P27) 2.学习的分类:掌握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和奥苏泊尔的学习的分类。举例分 析。(P30-P31) 3.最近发展区(p57)是指个体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更有能力的同伴或成人的帮助 指导下能够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独立完成水平与成人帮助完成水平) 第三章学习理论 1.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P34);桑代克的试误 说,学习的三定律(P3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强化原理(P38);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观察学习的过程(P41)。 2.认知派学习论: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P4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P49);奥苏 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含义,类型);先行组织者(P52-54)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P59); 第二部分不同类型学习的学习过程 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区别与联系(P68) 2.概念学习P71 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教育心理学上的术语, 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超过刚能背诵的

程度之后的重复学习。

过度学习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但是也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的重复再重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限度的过度学习比刚能背诵的效果好,但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其保持效果不再增加。 如学习四遍后恰能背诵,则再学习两遍效果最好,但再学习效果则适得其反,对人的身心造成危害。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P77,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P78 第五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技能的含义P81 2.程序性知识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3.智慧技能包括:概念(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P71 4.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的学习,(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第六章问题解决和创造力培养 1.问题解决的含义P124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129 3.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如何培养创造力。 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1.动作技能的定义,和分类P82 反馈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定向,联系形成,熟练操作(自动化) 第八章品德和态度的学习 1.态度和品德的含义,构成成分;品德与态度的区别和联系P90 P93 2.品德学习理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P94 3.态度和品德的改变过程,影响条件P98 4.态度和品德的学习的方法(改变的措施)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正P100 第三部分影响学习的因素(内) 第九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的迁移与分类P167

北师大新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 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3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有:家庭教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心理研究包括 无意 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总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其联系,并能主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3、个体心理系统? 答: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该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解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民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与其关系。 a.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b.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与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管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c.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中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15.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 模拟试卷15 一、单项选择题 1 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奉献的是( )。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亚里士多德 (D)洛克 2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是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包括婴儿期、( )、学前期、学龄期和青年期。 (A)儿童早期 (B)儿童期 (C)儿童晚期 (D)学前早期 3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①会打球②个子越长越高 ③风沙吹进眼睛自然流泪④小孩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感到害怕 ⑤儿童理解了“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4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做法的依据是学习的(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刺激 5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孩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恰当的安排应该是( )。 (A)让孩子看完电视后立即督促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6 “榜样学习”教育效应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 )。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7 ( )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理论把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错误观点。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目的说 (C)认知一发现说 (D)有意义一接受说 8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教育心理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大纲

(一)教育心理学。 1.绪论。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成书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此书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道而弗强,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四大时期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868年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908 中国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此时期,学习理论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领域,主导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基本观点是学习就是刺激余反映之间形成连结的过程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维果斯基布隆斯基鲁宾斯坦 1924 中国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西方注重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60年代初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 1962我国成立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80心理学家潘叔主编《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狭义: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包含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育媒体、教学环境 (3)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得到的材料是真实的,符合实际的,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一些现象不可重复性

实验法: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从而引起人们的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要求:至少操作一个自变量,随机派选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在实验组和一个或者几个控制组之间至少要比较一个因变量 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注意问题:问卷题目不宜过多,题目应生动有趣,消除防御心里,加入一些探测性项目,信度和效度 个案研究法:对一人或者一组人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 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关于教育过程心理现象的整合性认识进行总结,进而寻找其中的规律 2.学生心理与教育。 (1)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阶段性——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地位连续性——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一下阶段的新特征 定向性与顺序型——发展不可逆性,阶段之间不可逾越 不平衡性——个体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止时间、到达成熟时期的时间各不相同;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差异性——每个体都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其发展速度、到达最终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不一样,如:早慧早熟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学龄初期)——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一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初中时期)心里断乳期、危险期(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出现反省思维,一定程度上仍需具体形象为支柱) 青年初期(学龄晚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