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与高等职业教育

“因材施教”与高等职业教育
“因材施教”与高等职业教育

浅谈“因材施教”与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使每个人都学有所得,所以应根据学生的个人基础和学习目标,实行差异化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尽可能多的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基础差别;目的差异;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01-02

所谓“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成长规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条件和方式下成长、成才,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在幼儿园里接触到的第一个数学方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分辨单数和双数。乍一看到这个问题时对于同样是一名老师只不过是高职教师的我来说感到十分的无从下手。我的“无从下手”主要表现在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跟一个没有任何数学知识,也就顶多会从一数到一百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解释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按照普遍的教学方法来说,凡事能被“2”整除的就是双数,反之就是单数,但是对于此阶段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除法”运算,所以这种方法用在幼儿园小朋友身上根本就行不通。最终令我惊讶的是没过几天我的女儿就会区分单数和双数了,方法很简单,比如你问她“5”是单数还是双数啊?她就会伸出五个手指

试述新常态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

试述新常态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 发表时间:2019-01-15T14:26:36.3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任秋燕 [导读]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在不断的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不断的创新自身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德州 253034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在不断的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不断的创新自身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职院校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成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途径,使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路 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学生的人数也在每年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就加大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在我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来看,人们并没有给与高职院校教育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高职院校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都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存在着较大的压力。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就符合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的应用,海量的信息源目前还不能完全的进性控制,对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上的冲击较大,面对海量的信息和不同的思想观念,学生的好奇心又很强,并且对好坏信息的筛选能力不足,学生很容易形成偏激思想,对其人格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致使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职教育就应创新自身的教育思路和教育途径,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路 2.1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特别是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并将教育的理念和方针始终贯彻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教育活动,这是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高职院校教育的过程中也应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并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发展的需要,及时的调整自身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本着教育出更多的全面和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教育理念,将道德价值作为主要的发展内涵,并将人文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实现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层次和思想一元化进行有效的结合教育理念,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思想政治发展的主旋律以及思想政治构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保证教育的方向正确,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会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个方面的能力上差别也逐渐的加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改变传统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2.2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做出适当的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变化必然带来教育内容上的变化,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育的内容和时代发展的主题特征以及历史背景进行有效的结合,使教育的内容更加新颖,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更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作为教育的基础,重视科学和人文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能够更好的进行运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在教育的内容上不断丰富学生的内涵,通过正确思想方向的指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的便捷,在这个过程中人文价值被忽略,导致反人性状态不断地扩展和蔓延,由此,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3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创新和完善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增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有效的实现,但是这种自主学习并没有进行约束,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涣散,同时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创新的过程中要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实现情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旧的理论知识,建立起具有效率高和功能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完善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这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并将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协调发展,同时也能使现有的管理制度更加的完善,从而实现高校制度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对教师制定出师德规范,包括教学和科研等,确保教师在开展各项工作时能够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从而有效的避免了由于教师个人原因使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一定的权威性。 2.4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创新 除了以上方面需要进行创新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教育的实效性还取决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情况,主要包括在学校中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以及班级的课程。社团活动是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通过社团活动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同时还能将政治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活动中养成良好思想品格,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另外班级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创新的主要渠道,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过程中应不断的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从而有效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覆盖面,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不断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思想政治水平较高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就需要对当前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从行动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路进行分析,从而在完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内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结题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问题提出、现状分析、课题界定、研究意义价值、理论依据问题提出: 在新课改下,新教纲中明确提出了要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基本要求,是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个共同要求的目标,必须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要求逐步得到落实。然而,课堂调研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然而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较低,过程与方式、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则显得被动,学习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因此,我们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处理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的关系,才能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现状分析: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很多教师都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也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有些研究成果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让人感到总有些不太满意。因此如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进行因材施教,如何在因材施教时又面向全体,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校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课题界定:本课题中的"因材施教"包括教育与教学两个方面。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不管他们生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是否有残疾,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研究意义价值:"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早在2000 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其含义与古代的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弱势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依据: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必须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从而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2、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发展中的学生存在多方面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差异、人格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及基础知识差异。人格又称个性,研究表明,人格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及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三类。3、智力多元化理论传统上,学校教育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或数学)和语言(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在《学习的革命》中哈佛大学加纳德教授将人的智力分为七类: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内在智力或内省智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力)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员的运动智力较强,公关的人际智力较强,作家的内省智力较强等。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既以多元智力为基础又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为目标之一。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课题的研究目标: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寻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科学育人的水平。课题研究的内容:1、在学校、班级的各种教育活动中,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探索教育规律。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探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3、在学生各种特长培养中,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发展学生个性。研究假设:1、如果学生能力有差异,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变化,才能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2、如果要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创新之处: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新的要求,重视人文教育,

职业技术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心得-心得体会模板

职业技术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心得 很高兴成为xx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员。作为新生,对于学校、老师、同学都充满新期待。为了让我们深入了解学校和老师等一切相关信息,在开学这两天,学校为我们量身制定一个详细的新生入学教育安排。连续几天的讲座,虽然觉得很辛苦,但我们受益匪浅,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也懂得这三年的学习时间是何等宝贵,需要迎难而上努力学习。 讲座一: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 由学校出色的教师为我们一一诠释各种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结 合自身和身边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清楚了解自身专业的就业趋势,也让我们重拾中考信心,明白只有在学校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获得一技之长,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使我们的未来更上一层楼。我一定要努力完成三年的学业,学好专业知识,无论三年后是选择就业还是升学,我都有信心,一点一滴筑梦想。我选择鮀滨,信任 鮀滨,它是我们学子明天的辉煌与骄傲! 讲座二:师兄师姐谈心得 学校专门请来优秀毕业生做学习经验、工作经验介绍。他们学业有成,有的已就业,有的已升学。他们一一为我们讲述过去三年的学习生活与经历。他们在不断遇挫、不断坚持后,终究功夫不负有心人,获得不同成就。他们的经 历与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学好专业知识,只有不断坚持与努力,才能收获成果, 实现目标。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我们也会以他们为榜样学习,取长补短, 好好珍惜三年的时间,为目标,为前途而奋斗,像师兄师姐一样为母校争光。 讲座三:形象与礼仪规范 一个学生除了要有优秀的成绩以外,还需拥有一个良好的学生形象

和正确的礼仪规范。它代表了学生个人与学校的形象。这是我们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甚至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所以,学习礼仪规范也是一门重要学问。这个 礼仪讲座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个学生应有的形象与礼仪规范,也使我们明白礼仪规范的重要性。我们会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到衣着整洁,谈吐文明,并拥 有一个整洁、阳光的学生形象。 讲座四:法制与教育 我觉得这个讲座很重要,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一次既有教育意义又生 动精彩的法律之旅。青少年法制观念薄弱,而且青春期容易冲动急躁。青少年学生往往因缺乏法律知识,年少无知而陷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次讲座及时为我们补充许多法制知识,就像是一盏明灯,引导我们走正途,健康的成长。 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学生。 十分感谢学校为我们精心安排了新生入学教育,使我们深入了解中 职教育、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的办学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明确以后个人发展的方向。我们将不辜负学校领导、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学习,牢固打好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好学生,为学校争光,成为学校明日的骄傲!

2015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2015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复习要点】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 (1)场独立与场依存 提出者: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 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 (二)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4、差异表现: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差异表现 (1)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2)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练习题】 1、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 A、比奈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奈量表 C、瑞文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答案:A 2、人格的核心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世界观 答案:C 3、韦氏量表主要包括两个分量表,即( ) A、智力量表与情绪智力量表 B、言语量表与操作量表 C、言语量表与空间知觉量表 D、数理逻辑量表与操作量表 答案:B 4、下列智商最高的人是( ) A、CA=4,MA=5 B、CA=5,MA=6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的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我们所主张的素质教育,就是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促进人身心结构的健全、智慧才能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全面发展、突出个性、发挥潜能尤为重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和现实意义。 一、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就是我国现行教育方针规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的全面发展,包含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在教育活动中,后校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可能要突出来某一育,但并不是说各育可以孤立起来单独进行,各育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且又是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只有彼此和谐协调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有两个基本规定:第一,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他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又允许他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优势方面;第二,对群体来说,既要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允许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的差别性,全面发展不对于每个人都均衡发展或同步发展,但却是每个人的最优化的充分发展,即在外部环境提供的条件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性的最佳发展。 二、因材施教是落实全面发展的手段

素质教育就是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着眼点和出发点。素质教育强调社会要求与人的发展两方面的协调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个性发展问题是其学说的核心的内容,其精义在于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在我们现实的条件下,我们还不能培养出多方面能力充分自由发展,把不同劳动职能当作相互交替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条件下,通过教育发掘人自身潜在的对发展有利的因素,并使之逐渐扩展与完善以个体的发展促使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 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的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种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是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人素质的提高。 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除了有共性的基础素质要求外,还有多种类、多层次的不同要求,社会的条件不同岗位,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千差万别的要求,因此,基础教育面对全体受教育者就应当以从每个人的实际出发,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当中,必须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因材施教针对个体差异使之都得到发展,从而使受教育群体共同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语文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工作室很有幸能请来郑州师范学院的黄光老师给我们做培训,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许许多多的感触。众所周知,个性教育源远流长。在我国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重要的、发展的,具有巨大潜能的、鲜活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教育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虽然因为客观条件的各种限制,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孩子制定一套特有的教学体系,但请不要随意将每个孩子都用同一套方式去评比。也许只是孩子某一次闪光,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让孩子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 1 我们平时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培养什么人”到“如何培养人”。“育人为本”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是学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群体与整体的发展,更应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把孩子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给孩子相对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做到“因人而异与因材施教”。基于以上思考,学校以个性教育研究与实践为依托,在深入分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校教育实际和试图把握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力图使学校教育由“片面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力求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校具体的育人目标、育人内容和育人途径进行研究和实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校育人质量、满足不同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为学生创造适应其发展的教育。

浅述“00”后高职学生特点及思政教育引导

浅述“00”后高职学生特点及思政教育引导 发表时间:2019-05-14T17:04:14.220Z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1期作者:丁隽 [导读]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现今,放眼当下,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在读中,已是“00后”大学生的主场阵地。不同于“90后”的叛逆,“00后”一代的成长正处于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深刻变革时期,互联网普及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各种思想观念碰撞融合,使得“00后”大学生行为方式及思想观念有了新的变化特点。 摘要:在教育飞速发展的现今,放眼当下,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在读中,已是“00后”大学生的主场阵地。不同于“90后”的叛逆,“00后”一代的成长正处于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深刻变革时期,互联网普及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各种思想观念碰撞融合,使得“00后”大学生行为方式及思想观念有了新的变化特点。 关键词:思政教育、“00”后高职学生、思想特点、管理方式不同时代学生,需要不同时代的教育方式,正确认识和分析 “00后”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具体情况,是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也是更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需要。 一、当前“00后”高职学生特点 1、理想与现实落差导致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主动性不足,自控力差。虽然步入大学,但高职院校学生处于高等教育低于本科的层次。有些学生有过很高的个人目标,努力付出过却未能如愿圆梦,与理想擦肩而过后心理有所失衡;还有一部分学生则由于从高中紧张环境骤然来到大学相对宽松环境,不能很好适应转变,对学习、集体活动缺乏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没有自我提升的紧迫感。 2、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自觉性较弱,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相较本科,大部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不牢,学习能力偏低,各方面素质难以平衡大学生活,许多学生往往采取消极应付方式;并且,入校后对自我控制要求降低,在行为上缺乏组织观念,过分强调自由性,过高估量自身判断性,反感学校管理制度的束缚。 3、个性独立,但过于自我为中心;缺乏包容分享能力,人际交往欠缺。 0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大多数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溺爱长大,日常事务和经济依赖上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大,与人分享与合作能力较差。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很难换位思考,较少考虑他人,不能妥善处理人际交往问题。 4、热爱潮流新鲜,接受新事物力强,网络信息知识丰富。与前几代人不同,互联网、媒体的飞速发展,对“00后”大学生影响巨大,可以说是在网络传播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极强,喜欢寻求刺激吸引力,思维活跃,创新性强,求新求变,不会安于现状;敢于尝试,勇于表达,占领网络新阵地,接受新讯息,学习新东西。 5、成长环境平顺,抗压能力弱,心理承受力不强。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使00后这一代道路较为平坦顺畅,少有艰难苦楚,相对来说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无法应对困难,承受力不强,易引发焦虑、迷茫诸多心理问题,很难正确调节自我,产生心理障碍时往往采取走极端手段进行解脱。 二、针对“00”后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对策 “00”后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在理想信念方面,思想意识上能够明确其重要性,但实际行为却执行性偏弱,容易迷茫,没有方向;抱有远大理想,却难以坚定信念,总是不能很好把二者联系起来。因此,结合上述分析列举,针对“00”后高职学生特点,谈谈对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1、积极开展入学教育,增强学习兴趣,建立人生规划。 (1)入学班会邀请任课导师与学生见面。对于高考失利,未能考到理想学校专业的高职学生,入学前期难免感到气馁,容易迷失自我。对专业方向的前景介绍,为学生的今后学习,起着莫大鼓励作用。 (2)根据本专业特色,成立班级学习兴趣小组。举办各种竞赛答题趣味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准备过程中,学到不少专业知识,寓教于乐的方式,乐意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作社会实践机会,加强职业指导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对自身专业有其更全面掌握,学习得以实践运用。 2、营造良好班风,树立正确学习观,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增强辅导员责任心,使学生形成强烈归属感。高职学生相对一般本科院校学生,自律性和集体意识稍显不足。认真抓好班级建设,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 (2)增强学生荣誉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班级旗帜队伍。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不仅可以高效完成班级工作,更能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学习,共同进步。 (3)增强学生自信心,形成良好学习风气。树立目标引导班级学生自发向上,有利于管理班级向心力的凝聚,树立广大同学以学习为中心,实现集体与个人目标的最佳结合。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正确认识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坚持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关键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学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对“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我们说的“面向全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按照计划开展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共同的目标。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面向全体”则是民主与进步的教育目标和办学思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既是国家的事业,又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办教育要“面向全体”,就是要真正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大众,特别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面向全体”,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面向全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性。“因材施教”狭义的理解是指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 从根本上说九年义务教育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而是所有未来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因此,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矗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好、中、差学生都要本着“全面发展、全程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二、研究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面对21世纪的教育,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因素、性格、外部条件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或严词教育,或细心呵护,“大灶”、“小灶”齐开,而无论严慈,都是要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春风不让一木休,苦心换来满园翠”,最终使受教育者都能达到要求的教育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这些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为此就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使每个学生都可构建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教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修改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1、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 初中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每个学生都有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但在有些地方、有些学校,为了多几个学生考取中专和重点中学,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快、慢班”、“好、差班”之类。有些学校虽然没有这样做,但也为少数“尖子”学生开“小班”、吃“小灶”、发“专题”。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失去了平等竞争的基石,而且使占大多数的中、差生背上了被抛弃的思想包袱,不回避免地会产生悲观厌学的恶劣心态,于是种种不安份守已的恶作剧、闹剧屡屡发生,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所以,在教学上应坚持一视同仁。 当然,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并不意味着教学上实行“一刀切”,而是要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思想,使好、中、差学主都能从教学中受益。我们的做法是:(1)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尽可能多的基础题、拓宽题、拔高题,在提问中使好、中、差学生各有施展的机会。(2)每次习题训练或考试都编制A、B两套题目,让好、中、差学生在答题时倾其所学、尽情发挥、各得其所。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作者:刘琴 (小学英语四川广安小学英语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4 / 155 发表日期: 2010-11-12 23:57:26 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群体都是由个性各异的个体组成,正是由于千姿百态的个性差异,才使群体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也正是由于不同的个体在教育、文化、军事、医药等各个不同领域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要求学校培养出更多具有个性特长和创造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小学教育作为公民素质的基础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使之具备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小学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具有个性特长的人才。 英语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了新一轮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潮,各地纷纷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学校仍然班级规模大,英语课时少,以师生互动为主的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方式致使教师无法在课堂上照顾到 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共性,而缺少对学生的差异研究。

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联系中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一:个体差异的类型 个体差异也叫个性差异、个别差异,是指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同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要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近年来,关于个性差异的研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主要从六个方面研究。 (一)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二)思维的个体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兴趣的个体差异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的个体差异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内容提要: 本文从“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课堂提问启发有层次性;练习设计有层次性;指导要有针对性”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采取单复互补、分层施教,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培养自信引导参与 素质教育的实质应该是: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文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要力求于开发学生头脑自己的潜在智能,来达到使学生自己有自我求知、自我修养、自我应变与发展的能力与兴趣。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对个别化因人施教进行了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A(基础组)、B(普通组)、C(提高组)三组,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取单式复教、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坚持进行启发式教学,在以下几方面尝试进行了“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方法及手段最优化”的探索。 一、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如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应让他获得教师的赞赏并让他有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那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发表时间:2017-03-24T10:07:57.0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3期作者:徐佳 [导读] 为培养合格的酒店人才,顺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职《客房服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技能。——针对“9+3”学生改进《客房服务》项目教学法 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610072 摘要:项目教学法目前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藏区“9+3”学生的特点,《客房服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活动中对原有项目教学法进行了探索性的改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9+3”免费教育客房服务 一、引言 为培养合格的酒店人才,顺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职《客房服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而项目教学法将《客房服务》工作流程划分为若干模块,进而细分为数个教学项目,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并在酒店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 二、改进的必要性 1.“9+3”学生的特殊性。(1)专业知识匮乏,对行业不了解。在党的关怀和国家大力投入下,学校招收的“9+3”学生大多在初中学校接受的教育内容已经很大程度上和内地学生同步,但受教育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普遍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不同,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酒店专业知识的基础。(2)基础参差不齐,能力相差较大。“9+3”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和教育水平存在差异,使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差甚远,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与内地学生无差异甚至更加优异,基础差的学生不会书写汉字甚至不能听懂汉语。(3)自尊心极强,容易消极厌倦。“9+3”学生自尊心极强,在课堂上有疑问不愿及时提出问题,导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当堂课程的掌握情况,导致不能当堂吸收,极易造成丧失信心、学习兴趣下降、消极厌倦甚至抵触放弃的心理。 2.《客房服务》项目教学法的操作有一定难度。(1)项目教学法对于学生能力有所要求。笔者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酒店客房岗位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客房服务工作为主线,将客房工作流程划分成5大项目。客房的教学活动以项目展开,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就感,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自身的接受能力、专业基础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相对于零基础的“9+3”藏区学生实施具有相当的难度。(2)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授课水平有所要求。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师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 三、调整方法 1.整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按照学以致用、强化技能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对《客房服务》课程原有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将部分理论性强的项目调整为易上手、易操作的项目目标,将大量操作技能知识融入项目教学中,并将考核重点放在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上。 2.细化教学内容。将原有教学项目细化,增加实践操作课时,充分考虑由于文化语言上的差异,藏区学生在知识及技能要点的理解上存在的困难。笔者单独为“9+3”班级准备相关项目化教学资料,包括编写单独的课时教案、校本教材、项目教学任务书,将总项目细分为子项目,从而让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 3.优化教学方法。在妥善解决项目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时,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单向灌输式传授的教学方法改为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互动式主动学习过程。因此,除了课堂常规教学外,积极安排“9+3”藏区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实习,使他们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4.改进教学评价。在《客房服务》课程的教学评价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内容,教师进行评定及检验,提高了对完成质量、使用技能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技能掌握上存在的不足。 四、改革启示 1.注意学生特点是开展教学的基础。“9+3”学生来自民风淳朴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相对于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他们更喜欢亲自动手去尝试,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且藏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因此在项目子任务中,合理分配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一个教学项目,以最终检验的综合结果来评定个人成绩,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教师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示范与讲解是影响技能操作形成的主要因素,“9+3”藏区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具备了较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对教师的示范及教学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影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予以重视,而且要关注藏区学生完整的技能形成情况。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帆针对“9+3”学生改进《车床加工技术》模块化教学[J].当代职业教育,2011,(11),28-30。 [3]郭群探索藏区“9+3”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J].当代职业教育,2012,(9),51-54。

入学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标准 一、教学对象 适用于民族预科生 二、课程性质 《入学教育》是学院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旨在使学生尽快熟悉学院环境及生活节奏,了解学院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自己大学期间的努力方向和未来所需从事工作的领域,为更好的完成大学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通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会遵纪守法、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学习方法等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个完整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做好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化;通过具体的参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入学开始便接受爱国、爱校教育,使其提升爱国、爱校意识,以便为学院、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能力要求 1.服从能力 要求:学生要掌握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并自觉服从,做到遵纪守法。 2.专业认知 要求:学生要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学习方法并对未来职业进行初步规化等。 3.爱国、爱校意识

要求:了解我国发展的历史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奋斗的精神,结合《校园文化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的爱国、爱校热情。 五、教学内容 参考学时:2学时 1.大学是什么(参考学时:2学时) (1)大学的概念与职能(参考学时:1学时) (2)大学的沿革(参考学时:1学时) 2.大学生与社团活动(参考学时:2学时) 组织新生在规定时间内,认识学校各种社团。 3.大学生要学会自己学习(参考学时:2学时) 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优秀在校学生为大一新生做报告,使大一新生明确学习目标。 4.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情感(参考学时:4学时) (1)对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参考学时:2学时) (2)大学生要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参考学时:2学时) 5.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参考学时:4学时) (1)组织学生徒步走。(参考学时:2学时) (2)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参考学时:2学时) 6.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参考学时:2学时) (1)通过视频史同学们提高防范意识(参考学时:1学时) (2)学会安全救护(参考学时:1学时) 7.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参考学时:2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