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每个学生在教学上得到最大限度发展。也就是说,从大多数中等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的基本前提下,应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行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推进分类分层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既能“吃了”,也能“吃饱”,使每个学生在教学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1、教学目标弹性化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得到何种发展,以及发展到何种程度的指向性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对教学的实施具有诱发、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教学目标的弹性,反映在教学要求方面,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例如,教科书的正文和练习、习题中的基础题是要求全体学生都会的内容,而灵活运用和探索研究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同一高度的教学目标,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学目标的弹性,应是在把握学生基本状况和数学素质教育基础要求的大前提下,既体现课程标准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体现部分优等生能够达到的更高层次要求,变全班同一的教学目标,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围绕弹性化的教学目标,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并据此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有助于诱发学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并有利于促使学生自我激励心

理的产生。弹性化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教师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调控教学进程,把“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2、课堂教学层次化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有分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围绕弹性化的教学目标分层次施教。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独立活动,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想,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这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平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就能用适合自己的速度去学习,从而达到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做到因人分层施教。教师可针对教学中思维能力要求高一些的教学难点,提出一些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让他们去思考解决。当然,在这种加大思维训练力度的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优等生更好学习。此外,老师还可注意设计一些高难度的问题,供优等生选做,让那些学习还有余力的优等生获得更大发展。这些做法也可以解决在课堂教学时,优等生学习能力强而“吃不饱”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对开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及时纠正他们在课堂上错误行为,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上,同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需要,多为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讲解几遍,确保他们不会落后于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我们教师还可运用优势激励原则,让优等生做小先生,辅导帮助

后进生学习,这样做还能让优等生体会小先生的乐趣,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向上。

3、作业布置多样化

课后布置作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内容,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普通教学实践中,老师会根据中等学生的水平,给全体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则显得过于简单,只能是浪费时间,相反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可能难以独立完成而只能抄袭,当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多样化布置给不同类型的课后作业。例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布置只要求学生简单应用所学知识即可解决的基础型题目。而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教师可布置一些需较复杂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的练习型作业。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教师则要布置一些应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的拓展型或创造型习题。当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来多样化布置作业,确实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精力去选择题目和批改作业,但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的确能促进每个学生更好地发展。

4、练习与测验命题多能化

练习与测验是对教与学两方面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把握各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来调节教师的教,改善学生的学。练习与测验具有多重功能,如达标检测功能、矫正强化功能、层次反馈功能等。这就要求命题结构要层次化、多能

化,如在练习与测验中设必做题、选做题、拔尖题,在保证基础要求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尽可能大地发展。在教学测验中,这种分层次命题、多能化的测试,对后进生来说,不至于考得太糟,减少了他们的学习挫折感,保护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优等生来说,解答有较大难解答有较大难度的问题,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挑战自己和他人的竞争心理,更好培养他们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显然,这样的练习与测验,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发展。

综合上述,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化设置、课堂教学的层次化安排、作业布置的多样化思考和练习与测验命题的多能化设计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使全体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

宿州国际实验学校

2015年9月

我对因材施教的看法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即使“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吃自助餐”是洋思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策略之一。它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切实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尤其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与水平、行为习惯等差异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反馈,也就是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命运我掌握”,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提升的课堂,要求让学生全过程“吃自助餐”。在“先学”时,因为各人情况不同,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有的学得深,有的学得浅,有的学得全面,有的只限于局部,有的能前后贯通,有的则前后不联系,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自备一两本与课本相关的教材,或辅导用书,在需要用时,自取。这样,对于尖子生来说,他们能够在自己学好的同时,不受课堂学习的限制,自找内容,自学知识;对于后进生来说,如有不会的,则能够请教辅助资料,从而协助解决问题,“先学”中的“吃自助餐”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要求;在“后教”环节上,同样强调让学生吃好“自助餐”,好学生如有不明白的完全能够与其他好同学或教师一同研究,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升;差同学也能够与好同学一同研究,提升对问题的理解,这样各有所得、相得益彰;在“课堂训练”时,训练题一般由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三种题型组成。三种题型难度逐步升级,目的不一,作用不一,但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必做题针对所有学生,务必全部会做;选做题在必做题的基础上完成,这种题型一般是中上等学生做的,教师鼓励中下生去做;思考题则是针对特尖生的,是一种高难度的题型,是拔尖的需要,但不排斥其他同学参与完成,这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所吃的“自助餐”。因为课堂上有了“自助餐”,就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实际,让好学生“吃得饱”,让一般学生“吃得了”,最终达到“水涨船高”,使我们的课堂更能走近学生实际,更人『生化、班本化、学本化和高效化,学生在“自助餐”的引领下就会变得好学、乐学,其效果自然能持续提升,真正让课堂成为“培尖补差”的主阵地,成为“因材施教”的主阵地。 “因材施教”与“吃自助餐”是针对学生实际教育的不同说法,都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实际教学”“针对问题教学”的思想。素质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出发,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个陛得到健康和完善发展。而洋思中学能够把“因材施教”与“吃自助餐”有机融通,持续实践,终于真正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现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目标,赢得了家长的高度信任,促动了学校的发展。四“教学相长”与“互动生成”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谈谈“因材施教”的理解 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语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是中国几千年教育家所推崇的教育方式,也是如今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探索、坚持的教学方式之一。今天“因材施教”已化成了成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由于教学背景的变化,现代所谓“因材施教”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仍在观念上包含上述意义外,有了更新的、更丰富的含义。它是指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针对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运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首先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经常了解和研究学生,既掌握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记忆、兴趣、爱好、注意理解能力、知识的储备和努力的程度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处理好一般与个别、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教学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班集体教学上,同时应善于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学生。 其次面向学生大多数,使学习的深度、进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的。教学必须从大多数学生出发,对学生的进度,既不能估计太低,降低要求,放慢速度,影响培养规格;也不能估计过高,内容过难分量过多,进度过快,完不成教学任务。 第三注意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特长。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条件,如组织各种校外活动、课外小组活动、开设选修课,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以发挥。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性格特点,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针对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总之,因材施教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名智者,在教学过程中细心观察,分析学生的特点。针对全体学生,教师对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有一个清晰的整体层次。针对个体,教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储备,努力程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结题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问题提出、现状分析、课题界定、研究意义价值、理论依据问题提出: 在新课改下,新教纲中明确提出了要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基本要求,是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个共同要求的目标,必须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要求逐步得到落实。然而,课堂调研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然而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较低,过程与方式、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则显得被动,学习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因此,我们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处理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的关系,才能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现状分析: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很多教师都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也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有些研究成果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让人感到总有些不太满意。因此如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进行因材施教,如何在因材施教时又面向全体,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校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课题界定:本课题中的"因材施教"包括教育与教学两个方面。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不管他们生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是否有残疾,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研究意义价值:"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早在2000 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教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其含义与古代的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弱势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依据: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必须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从而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2、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发展中的学生存在多方面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差异、人格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及基础知识差异。人格又称个性,研究表明,人格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及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三类。3、智力多元化理论传统上,学校教育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或数学)和语言(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在《学习的革命》中哈佛大学加纳德教授将人的智力分为七类: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内在智力或内省智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力)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员的运动智力较强,公关的人际智力较强,作家的内省智力较强等。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既以多元智力为基础又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为目标之一。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课题的研究目标: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寻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科学育人的水平。课题研究的内容:1、在学校、班级的各种教育活动中,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探索教育规律。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探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3、在学生各种特长培养中,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发展学生个性。研究假设:1、如果学生能力有差异,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变化,才能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2、如果要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创新之处: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新的要求,重视人文教育,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因材施教”是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教师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表现。 因材施教是春秋时代大教育家孔子开创的。他的基本做法是:首先观察了解学生的行为、经历和爱好,听其言,观其行,在全面掌握学生实际能力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针对性教育。具体讲,孔子把学生分为智力水平超常和中下两种类型,认为对前者可以教给高深的知识,对后者则不能。他又根据学生的志趣爱好,分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分别给予培养,以造就各种专门人才,这可以说是开我国分科教学之先河。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各有所长的人才,让其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各行各业服务。人才也不是样样俱能的全才,大多数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专才。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优秀的全才是不可能的,“尖子”只是学生中的小部分。所以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教师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从了解学生入手,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志趣和爱好等,注意平时经常性的观察,正如孔子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摸清楚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优点和缺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个人的短处不足,“长善救失”,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总之,“因材施教”是一个从测评学生个性特征,制定相应教育解决方案,教育过程的控制与追踪,到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的一个循环体系。作为一个老师,都应时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才有可能及时纠正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也才有可能步入真正的教育殿堂,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教师应当以负责任的态度,带着爱心去实践“因材施教”,为那些在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援助,做到有教无类,实现教育的公平,实现“因材施教到“知材施教”的转化。

如何面对学生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何面对学生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园林三小张艳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亦如此.我们知道,即使在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贫富差距和家庭社区的差异、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差异,学生性别差异,学生自己本身个体发展差异等等。但是一直以来,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都采取一刀切的标准。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抹杀了学生在不同才能方面的展示和约束了他们的发展。一刀切的标准也使班级在老师的领导下整体划一的朝着一个方向走。优异的学生没有更大的机会向前迈进,难以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适合其“最近发展区”的活动,在班集体里蹒跚往前挪。日积月累的发展下去,优秀的学生的菱角被磨平,学习困难的学生与大集体更加拉开了距离。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实施差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能够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只有认识到主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才能真正做好“因材施教",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了解学生的差异,是做好因材施教工作的必要前提,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分析研究教材,确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我们面对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风格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

特点,正视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师的职责在于正确地引导,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了解学生是件细致、长期的工作,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必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具有独立认知的个体来看待,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活动。在教师所设计的各项“任务”活动中,学生能不断地获得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通过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合作、主动探究,以实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此外,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竞争选择、共生共存,让他们在相互帮助中共同提高,这不仅有助于个体优势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群体的丰富与协调发展。教学活动的形式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个别操作、分组互动、全班交流;二是游戏、讨论、竞赛和表演等。 3.据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动态”的评价模式 “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内容的多样化、过程的动态化,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 4.进行互动有效的英语课堂提问。

2015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2015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复习要点】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 (1)场独立与场依存 提出者: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 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 (二)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4、差异表现: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差异表现 (1)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2)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练习题】 1、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 ) A、比奈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奈量表 C、瑞文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答案:A 2、人格的核心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世界观 答案:C 3、韦氏量表主要包括两个分量表,即( ) A、智力量表与情绪智力量表 B、言语量表与操作量表 C、言语量表与空间知觉量表 D、数理逻辑量表与操作量表 答案:B 4、下列智商最高的人是( ) A、CA=4,MA=5 B、CA=5,MA=6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的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我们所主张的素质教育,就是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促进人身心结构的健全、智慧才能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全面发展、突出个性、发挥潜能尤为重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和现实意义。 一、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就是我国现行教育方针规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的全面发展,包含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在教育活动中,后校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可能要突出来某一育,但并不是说各育可以孤立起来单独进行,各育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且又是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只有彼此和谐协调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有两个基本规定:第一,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他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又允许他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优势方面;第二,对群体来说,既要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允许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的差别性,全面发展不对于每个人都均衡发展或同步发展,但却是每个人的最优化的充分发展,即在外部环境提供的条件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性的最佳发展。 二、因材施教是落实全面发展的手段

素质教育就是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着眼点和出发点。素质教育强调社会要求与人的发展两方面的协调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个性发展问题是其学说的核心的内容,其精义在于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在我们现实的条件下,我们还不能培养出多方面能力充分自由发展,把不同劳动职能当作相互交替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条件下,通过教育发掘人自身潜在的对发展有利的因素,并使之逐渐扩展与完善以个体的发展促使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 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的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种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是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人素质的提高。 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除了有共性的基础素质要求外,还有多种类、多层次的不同要求,社会的条件不同岗位,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千差万别的要求,因此,基础教育面对全体受教育者就应当以从每个人的实际出发,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当中,必须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因材施教针对个体差异使之都得到发展,从而使受教育群体共同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语文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对因材施教的理解(1)

在词典中对因材施教的解释是这样的: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水平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也就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实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水平,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 对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的水准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水平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差生吃不饱,而优等生却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不能脱颖而出。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种教学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水平,导致学生因为别扭、困难而厌学,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了原有的灵性。 那么教师如何因材施教呢? (1)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对应的发展。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其实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也就应该是让孩子自由的发挥所长。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正确认识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坚持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关键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学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对“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我们说的“面向全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按照计划开展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共同的目标。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面向全体”则是民主与进步的教育目标和办学思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既是国家的事业,又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办教育要“面向全体”,就是要真正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大众,特别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面向全体”,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面向全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性。“因材施教”狭义的理解是指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 从根本上说九年义务教育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而是所有未来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因此,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矗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好、中、差学生都要本着“全面发展、全程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二、研究的方法 (一)因材施教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面对21世纪的教育,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因素、性格、外部条件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或严词教育,或细心呵护,“大灶”、“小灶”齐开,而无论严慈,都是要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春风不让一木休,苦心换来满园翠”,最终使受教育者都能达到要求的教育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这些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为此就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使每个学生都可构建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教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修改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1、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 初中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每个学生都有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但在有些地方、有些学校,为了多几个学生考取中专和重点中学,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快、慢班”、“好、差班”之类。有些学校虽然没有这样做,但也为少数“尖子”学生开“小班”、吃“小灶”、发“专题”。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失去了平等竞争的基石,而且使占大多数的中、差生背上了被抛弃的思想包袱,不回避免地会产生悲观厌学的恶劣心态,于是种种不安份守已的恶作剧、闹剧屡屡发生,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所以,在教学上应坚持一视同仁。 当然,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并不意味着教学上实行“一刀切”,而是要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思想,使好、中、差学主都能从教学中受益。我们的做法是:(1)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尽可能多的基础题、拓宽题、拔高题,在提问中使好、中、差学生各有施展的机会。(2)每次习题训练或考试都编制A、B两套题目,让好、中、差学生在答题时倾其所学、尽情发挥、各得其所。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作者:刘琴 (小学英语四川广安小学英语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4 / 155 发表日期: 2010-11-12 23:57:26 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群体都是由个性各异的个体组成,正是由于千姿百态的个性差异,才使群体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也正是由于不同的个体在教育、文化、军事、医药等各个不同领域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要求学校培养出更多具有个性特长和创造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小学教育作为公民素质的基础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使之具备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小学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具有个性特长的人才。 英语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了新一轮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潮,各地纷纷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学校仍然班级规模大,英语课时少,以师生互动为主的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方式致使教师无法在课堂上照顾到 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共性,而缺少对学生的差异研究。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谈谈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对于班主任来说,因材施教就是对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实行个别教育工作。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其禀赋、知识基础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应该了解这个班同学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状况,然后把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制订授课计划。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不同要求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教师只有树立这样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才能精心地设计教案,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吃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吃了? 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或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做法。明确“学生探索,教师引路”的教和学的关系,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得知识。这样才有可能调动每个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要精心设计教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要求的提出,教学过程的安排,除了首先考虑班上多部分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外,还要重视“差生”和“优等生”这两头。这里提出我个人的几点意见:1、学习内容按层次适当安排,让优等生理解教材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中等生理解教材中基本的部分,差生理解教材中最起码的部分。2、在思维训练的要求上,中等生,优等生

思维的敏捷水准要求达到直觉思维状况,而差生就要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3、在回答内容的难度上,让差生回答形象思维方面的内容,优等生回答需要综合概括的内容,并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第三,对“差生”和“优等生”的因材施教,还有一个理解问题。“差生”的造成有多种原因,例如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智力开发迟缓,思维反应迟钝,家庭教育不足,以及受到老师的抑制,基础知识的不相衔接等等。但差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转化。世界科学发明伟人爱迪生、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年轻的数学家张广厚不就曾在孩提时成绩不好吗?“差生”一旦受到老师准确的诱导,他们也能成为第一流人才。 对“优等生”也要让他们吃“好”。对此,常常有争论。一次,我参加一堂公开课教案的研讨活动,执教者设计了一道数学难题。在讨论教案时,很多老师提出这道题难度太大,建议删去。执教老师认为此题符合因材施教,发展优等生智能的要求,不能删除。后来实践证明,因为这道题的安排,调动了优等生的积极性,效果较好。 最后,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当前世界上流行一种分组教学,就是把班内不同水平的学生分为几组,对“后进生组”增强辅导,使他们赶上进度;对“优等生组”则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扩大了知识面,学得更深一些。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联系中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一:个体差异的类型 个体差异也叫个性差异、个别差异,是指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同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要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近年来,关于个性差异的研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认识这些差异主要从六个方面研究。 (一)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二)思维的个体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三)兴趣的个体差异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的个体差异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内容提要: 本文从“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课堂提问启发有层次性;练习设计有层次性;指导要有针对性”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采取单复互补、分层施教,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培养自信引导参与 素质教育的实质应该是: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文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要力求于开发学生头脑自己的潜在智能,来达到使学生自己有自我求知、自我修养、自我应变与发展的能力与兴趣。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对个别化因人施教进行了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A(基础组)、B(普通组)、C(提高组)三组,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取单式复教、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坚持进行启发式教学,在以下几方面尝试进行了“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方法及手段最优化”的探索。 一、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如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应让他获得教师的赞赏并让他有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那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

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因材施教”您做到了吗? 一、因材施教的原则 1.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从中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感到困惑,卡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出现同样类型的错?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 注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分析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学生的特性。 2.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下学习,对于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如果教育不得法,抹煞了能力较差者的自尊心,则无异是雪上加霜,抽去了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

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运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地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更大。因为能否充分的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的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

观察学生、了解个性、因材施教

观察了解--发掘学生的个性宝藏 功夫容易取得成效,教师容易获得成就感,问题学生由于家庭、个人等因素的影响,各方面的表现均不如人意,投入的精力多而见效少。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对此类学生批评、指责多,关心帮助少。如何使问题学生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我陷入了深思,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留意着。最近我班的王伟进步很快,在学校表现很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我起打电话通知其家长,希望能帮助他取得更大的进步。拨通了电话:“你好,我是朱一鸣的老师。”“一鸣又怎么啦?”听到家长的那种语气,我感觉很不舒服。从中,我感到了他家人的厌烦:老师打电话没好事。我急忙解释:“我想告诉你,王伟这几天在学校表现特别好,请您在家督促他学习,相信王伟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的。”“我们朱一鸣给您添麻烦了。”家长的态度竟然180度大转弯!我恍然大悟,原来,不仅学生需要老师的鼓励,家长同样也需要老师的鼓励,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相信转变就在眼前。我深深的体会到,班主任不仅要做好学生工作,还需要和家长多交流多沟通,家长也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赞扬。 我们班还有一个叫王雪贞的同学,她每次做错事问她总是不承认,把证据摆在她面前了她还不承认。在班中,有一些放荡不羁,吊儿郎当,一切在他们心中似乎都无所谓,

对老师持敌对的态度的学生。很自然,对于教师和他们谈话,一般也持相反的观点。这样,往往不能达到谈话教育的目的,他们往往还会拒不接受或表面应付而实际不然。与这类学生谈话很讲究精心的设计,大体要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准备要充分。教师要顺利完成和他们的谈话并能达到预期的谈话效果,转变他们的态度,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必需的。例如收集有关材料、选择恰当的谈话方式、组织好谈话内容、预计谈话受挫时的对策等环节的准备。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谈话中有的放矢,以不变应万变。要不卑不亢。对于这类“傲慢”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要用泰山压顶的谈话方式,也不要给他们的傲慢所威慑,不要被他们盛气凌人的“气势”所吓倒而显露出自卑自惭的神情,应摆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坚持原则,利用自己充分的准备迎接谈话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要努力赢得他们的信任。教师和“傲慢”的学生谈话,原则上要保持轻松、愉快的气氛,以真诚的态度来谈论要讨论的问题。在谈话中,要十分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承认老师和他们之间确实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但一定要分析他们为什么不同意老师的观点。一旦他们信任老师并且参与谈话,他们敌对的情绪和傲慢的态度就会消失,谈话教育可算是成功了百分之五十。

“一个都不能少”——面向全体学生

“一个都不能少”——面向全体学生 山东省东营市盐窝镇中学贾登强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