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练习题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练习题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练习题

五、《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检测与评价练习

第一课时

一、基础题

1.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7分)

(1)郑人买履()(2)遂()不得履(3)宁()信度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置之其坐坐:(2)而忘操之操:

(3)反归取之反:(4)宁信度,无自信也无:

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4分)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度:

5.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1)做代词,代物的:

(2)做动词用的:

6.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二、提高题:

7.读句子,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8.课文中的郑人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

(1)郑人最可笑的“言”:

(2)郑人最可笑的“行”:

第二课时

一、基础题

1.《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编者是:。

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1)遂:

(2)涉:

(3)坠: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遽契其舟遽:(2)楚人有涉江者涉:

(3)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4.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6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是:

(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是:

5.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提高题:

6.读句子,回答问题。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7.课文中的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

(1)楚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三、拓展题:

8、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王思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4、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寓言内容,指导朗读。? 2、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一、导入新课? 1、根据学生对以前寓言故事的学习,归纳总结:什么是寓言? 2、师导: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一起学习一则寓言《刻舟求剑》,看看这则寓言将会给大家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深刻道理? 4、自读《刻舟求剑》,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看图,结合文意,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4、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2、宝剑坠入水后,剑客是怎么做的他说了些什么? (1)引导学生体会剑客不着急的语气,并用多种形式朗读。? (2)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3、请同学们猜猜:他能找到剑吗为什么?

5、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四、明确寓意,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 1.剑客错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五、熟读、复述寓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意境。? 2.同桌互相练习讲故事。? 六、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道事物会变化的人。? 2.归纳学习方法,提出以后学习的希望。? 3.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刻舟求剑”这样的人吗你想怎样提醒他呢? 我所执教的《刻舟求剑》是北师版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设计中,各环节安排很紧凑,有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发言踊跃,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老师一起探讨,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设置关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还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熟读译文,感知故事内容,然后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意思,再尝试理解句子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我呢,将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品读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我这堂课中还存有不足之处,在“第四关——讲故事口头改编文言文”环节所提出的要求,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完成,应拔高难度,课下想了想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结尾或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寓言故事编成小品表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飞的更高更远。还有在教学中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前面松,后面紧,使得拓展环节流于形式。 我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老师们的深入钻研下,在专家们的引领指导下,我们和孩子们一定会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篇二:刻舟求剑教学反思 《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还是先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含义。我让学生尝试在不借助译文的情况下自己试着理解,若真的有哪个句子不明白的再参考一下译文。孩子们听后马上用手把下面的译文捂住,认真地思考起来,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刻舟求剑》课时练习(I)卷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刻舟求剑》课时练习(I)卷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12分) 1. (2分)《刻舟求剑》中宝剑掉进河里,那个人当时怎么做的?() A . 在船舷上刻上记号。 B . 立即跳下河去捞。 C . 不管不顾。 2. (4分)读拼音,写汉字。 yùyán chuán xián cuīcùkèzhōu qiújià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3分)选一选。 宝剑 ________(jiàn jiàng)着________(zháo záo)急靠________(kào lào)岸 4.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克________ 遇________ 剑________ 刻________ 寓________ 箭________ 5.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寓________ 掏________ 舷________ 偶________ 淘________ 弦________ 6. (4分)去掉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催________ ________ 刻________ ________ 7. (12分)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并组词。 冫________ ________ 氵________ ________ 巾________ ________ 木________ ________ 艹________ ________ 门________ ________ 8. (8分)选字填空。 须需箱相托拖秒妙 ________要 ________子 ________延几________ 必________ ________信委________ 奇________ 9. (8分)看拼音,写词语。 qiè dúchǎo cài guō sháo diǎn qǐjiǎ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ī èjùpàchōng zúwū yá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4分)《刻舟求剑》中“刻”的意思是________,“求”是________,“刻舟求剑”的意思是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 11. (2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着急-________ 催促-________ 12. (2分)读课文《刻舟求剑》,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船身两边的边缘。________ ②指不慌张,不忙乱。________ 13. (4分)加偏旁,变新字。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同学们观察 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配合多媒体,ppt 和方法相关视频图片帮助 学生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我们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感态不可以固守陈 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教学方法:引导法、启发法、讲解法 教学资源:书本、多媒体、PPT课件、刻舟求剑视频及相关成语 图片。 二、教学过程:

三、创设情境 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读过寓言故事没有说说你读过的寓言故事吧。 认识寓言: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寓意)。 举例说明狐假虎威,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南辕北辙,画蛇添足……(出示寓言故事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们猜测。)复习词语 (记号疑惑不解众人当心述刻舟求剑顺着费招处) 教授新课 师:大家齐读课题,谁来说一说这四个字在这里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刻:标记舟:船 生: 求:寻求剑:宝 师:那么放在一起怎么理解 生: 在船上刻记号寻求宝剑 师:很好,那么这样能找到宝剑吗 (所有学生先齐读课文,再播放刻舟求剑视频)看视频时板书人物: 地点:事件:播放视频后提出问题1.想想宝剑为什么会掉到江中2.剑掉到江中,丢剑人和同船人各有什么表现 3.丢剑人被催促后态度有所改变吗 4.为什么丢剑人不慌不忙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老师提问纠错师:宝剑

是怎么掉进江中的生:楚国人一不小心师:我们换个四字词语生:一不留神 师:很好,当剑落在水中丢剑人是什么表现生:他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师:也就是说他“不慌不忙”对不对生:是师:再看一看同船人什 么表现 生:疑惑不解生:催 师:为什么丢剑人被催着去捞剑的时候依然不慌不忙。生: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办法 师:最终他找到剑了吗 生:没有找到。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找到剑如何才能找到剑船在移动,立即下船(在原文中找出答案)这则寓言讲述了什么道理(不懂得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取得好 结果。) 师:谁愿意跟着视频再复述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讨论:这则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三、课堂小结:这则成语我们就学习完了,故事讽刺那些死心眼 不懂 得变通的人。告诫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四、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练习题与答案

《郑人买履》练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字词。 (1)履()(2)操()(3)宁()(4)罢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鞋子(2)拿(3)宁可(4)集市已经解散 2、①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解散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②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4、削足适履如履薄冰履险如夷 《郑人买履》练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3)反.归取之()(4)先自度.其 足() (5)吾忘持度.()(6)及.反() ()(7)至之 ..市()()(8)市罢. (9)遂.不得履()(10)试之以 ..足 ( )(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的主旨是什么呢? 答: 答案 一、解词 1、同“座”,座位 2、拿,带 3、同“返”,返回 4、量 5、量好的尺码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 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 是知音,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 汝多知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孰为读()。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 的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它用短小有趣、言简意赅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4、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纸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根据学生对以前寓言故事的学习,归纳总结:什么是寓言? 2、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听过或读过的寓言故事? 3、师导: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一起学习一则寓言《刻舟求剑》,看看这则寓言将会给大家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深刻道理? 4、自读《刻舟求剑》,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又很好地领悟了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能够深入的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海南侨中初一语文组刘玥彤 教学目标: 1、能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能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3、能用故事性的语言正确翻译本文。 4、挖掘本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用故事性的语言正确翻译本文。 2、挖掘这则语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一些特殊字词的解释与方法,及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自主预习。 2、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思路: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指导、点拔、补充为辅。 2、以读带讲,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逐层加深理解,以至熟读能背。 3、指导翻译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 4、动静结合,有思有想,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 1、什么是寓言?——指名回答。师:归纳寓言特点。 2、《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生齐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的另一则寓言《刻舟求剑》,看看这则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用文言文是怎样讲述的,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出示课件)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后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

赢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此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出示原文带注音课件) 过程: 1、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 2、强化字音,一个齐读两遍。 3、自由大声朗读一遍。 4、齐读一遍。 四、再度课文,疏通文意。(出示课件) 学法指导: 注意: 1、翻译时,凡是有实实在在意思的字词都要落实翻译。 2、如有需要,适当的调整语序,使译出的语句通畅顺达,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表达习惯。过程: ——结合注释及老师所指导过的方法,自主逐字逐句的动笔翻译课文,遇到难解的字词作出圈记。(5分钟) ——交流解决问题(生提出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师补充提问个别难解的字词。) ——请三位同学各译一句,师评价,讲解,纠正错误,强化文言文翻译方法。 (出示翻译及对应词解课件) ——师生合作,整体完整的翻译全文。 ——自己快速的翻译一遍全文。 五、三读课文,读懂寓意。 自读课文,思考: 1、失剑人为什么找不到他的佩剑?(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语句,并思考这个议论句包含着作者对这个渡江的楚国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 议论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情感态度: 讽刺了这个楚国人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也就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练习题及 答案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先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2)反归取之“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3.解释句中加点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 ) (2)至之市.( ) (3)已.得履( )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 ) (5)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6)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度先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2)之至之.市(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而置之.其坐( ) 5.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末期________家._______ 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该书主编者________是________末期秦国的丞相。 7.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楚子刻舟求剑.舟行剑丢 下联:________________.度忘履失 02课内精读 阅读两篇寓言.回答问题。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 ) (2)而忘操.之( ) (3)遽契.其舟( ) (4)舟止.( ) 9.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

(1)是吾剑之.所从坠(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宁信度.无自信也。 11.两则寓言内容虽不同.但讽刺的都是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2.读了这两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03拓展阅读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王守仁《历代寓言大观》)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同“谬”.错误.荒谬。 13.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友人来过.() A.走过.经过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D.访.探望 (2)逾年而事暴.() A.暴露.显露B.凶恶残酷的 C.突然D.欺凌.损害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1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认读字,10个会写字。 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小组合作理解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5、理解刻舟求剑的内涵并学会应用。 教学重点: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小组合作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刻舟求剑的内涵并学会应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解题,导入新课 ◆大家一起回忆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寓言?你还能回忆起它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评价:你不但会读,还会积累。/你把故事叙述的很完整,看来这个寓言故事跟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很多同学想和大家交流,看来啊,我们学习过很多寓言,那么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新的寓言故事。 1、审题解题 (1)读课题 ◆谁能给大家读读课题?(评价:字音读的非常准确) ◆谁能大声的把课题在给同学们读一遍?(评价:好,声音洪亮) ◆来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 (2)解课题 ◆细心的同学能发现课题中有两个动词,它们分别是?(评价:看来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 ◆那老师再找同学来读读课题,要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这两个动词。(评价:) 2、渗透学法 ◆《刻舟求剑》是一篇文言文,什么叫文言文?(评价:你说的是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你说的是文言文内容上的特点。) ◆同学们说得都对,其实文言文就是古人用当时的语言表达习惯写成的文章,这种语言表达的特点是文字简练,但感情丰富,含义深刻。而我们要想理解文言文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和深刻的含义,就要认真地读书,正像古人说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板书:读)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生字 (1)字音 ◆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读读本课的生字。 ◆谁来读读第一排的生字?(出示ppt评价:字音读的很准确/不准确就找同学纠正,再让这名学生读一遍) ◆谁再来读读第二排的?争取一次性就能都读准确了,谁来试试?(出示ppt第二排。评价:你真棒,能一次性把这几个字都读对。) ◆好!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评价:)

刻舟求剑练习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7分) (1)郑人买履()(2)遂()不得履 (3)宁()信度(4)遽()契()其舟 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3分)(1)遂: (2)涉: (3)坠: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置之其坐坐:(2)而忘操之操: (3)反归取之反:(4)遽契其舟遽: (5)楚人有涉江者涉:(6)宁信度,无自信也无: 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4分)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度: 5.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6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是: (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是: 6.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4分)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 (1)做代词,代物的: (2)做动词用的: 7.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8分)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读句子,回答问题。(8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9.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 (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10.填空。(4分)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题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lǚ(2)suì(3)nìng(4)jù qì(5)duó dù 2.(1)容易与“逐”混淆。(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3)容易与“堕”混淆。 3.(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 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6.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 7.(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8.(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9.(1)宁信度,无自信也。(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0.(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吕氏春秋?察今(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综合题 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

富贵不能淫练习题及答案

富贵不能淫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 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3、(1) ①方法②这,这样的人③居住 ④违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4.A 5.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5.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7.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与生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教师: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2.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设计意图]启发谈话,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

3.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先识字后学课文,有助于理解课文,能读通顺课文。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

(二年级语文教案)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二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示例 24、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求、剑、宝、催、靠”这5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4、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3、那个人为什么捞不到宝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 (l)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正音。 (2)指名回答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听辨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再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l、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从图上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从前”是什么意思?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进江里去了”的情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回答:这个人在宝剑掉到江里去了后是怎样的神情?(一点儿也不着急) (2)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指名读句子)看图理解“船舷”、“刻”的意思。 (3)他“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记住宝剑是从船舷上刻了记号的地方掉下去的。)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这个人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着急。 (5)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大全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解释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是夫子。未:________ 闻:________ 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1、诣:拜见乃:于是,就、示:给……看曰:说、未:没有闻:听见三、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②至之市 ③而忘操之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 导读:——人教版第四册《刻舟求剑》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师:这两位学读得很好。我再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问题不懂,用笔画下来,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全班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生:我不懂“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是“船舷?” 生:老师,宝剑掉进江中,那个人为什么不快捞,而在船舷上刻记号呢? 师:这位小朋友真能干?还有疑问吗? 生:这个人把宝剑捞上来了吗?为什么? 师:你真了不起,能提出这样关键的问题。大家还有疑问吗?(生无语)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好要靠小朋友自己解决。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自读课文后,组内讨论,找出答案。(自由朗读,讨论后举手) 师:哪位小朋友当小老师,帮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呀?我们先来说什么是“船舷“。 生:船舷就是船的边。

生:船舷就是船两侧的边,(在挂图中指出船舷),这就是船舷。 师: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宝剑掉到江里,那个人不赶快捞,而是在船舷上刻记号呢?”(讨论回答) 生:我想是那个人把捞宝剑的办法想好了。 师:那他的办法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先在船舷上刻记号,等船靠了岸,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把宝剑捞上来。 师:对了,这就是他不着急捞宝剑的原因。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老师,我想这个人说话的语气一定是非常慢,而且很自信。我想试读一下。(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样? 生:语气读不够强烈。 师:同学们先把三四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发现这两名小朋友读得不错,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一起把这部分课文读一读,开始。 师:他能把宝剑捞上来吗?我们先看录象。(课件演示船移动)大家先讨论一下,(组内讨论)谈谈你的看法吧。 生:我想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有些紧张,回答不出来) 师:不要着急,先坐下想想,一会再说。

小学二年级语文:刻舟求剑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刻舟求剑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Carved swor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刻舟求剑 教案示例 2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求、剑、宝、催、靠”这5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4、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3、那个人为什么捞不到宝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 (l)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正音。 (2)指名回答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听辨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再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l、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从图上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从前”是什么意思?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进江里去了”的情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回答:这个人在宝剑掉到江里去了后是怎样的神情?(一点儿也不着急) (2)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指名读句子)看图理解“船舷”、“刻”的意思。 (3)他“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记住宝剑是从船舷上刻了记号的地方掉下去的。)(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这个人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着急。 (5)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读第1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或“赶快捞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旁边的人怎样的心情?(替他着急。) (3)读第2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你觉得哪种说法语气更坚决,心情更急切?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倩。 4、学习第4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不慌不忙”这个词语的意思。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位奇中心小学张守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文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 2.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具准备: Flash及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课桌上放着书却在书包里使劲找;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寓言,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看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课本翻到56页,看看《刻舟求剑》是出自哪儿? 生自读《教材大解读》162页人物“吕不韦”和《吕氏春秋》简介。 二、播放动画,带入情境。 三、布置预习,尝试理解。 1.自学生字并在课文中注音,难读的反复读会。 2.自由读文,对照古文和译文,尝试理解古语。 3.找出相关词语的解释并初步记忆。 四、检查预习,掌握学情。 1.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古文和译文。 2.渔歌互唱。女生读一句古文,男生读一句译文。 3.检查相关词语的意思。 涉─渡坠─掉,落 契─用刀刻吾─我的

遽─立刻,急忙,马上 求─找若─像此─这样 惑─迷惑,糊涂 五、大胆质疑,合作探究。 1.请各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2.讨论交流。 3.理解重点句子: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归纳: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4.怎么才能捞到宝剑呢?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到宝剑。 六、领悟寓意,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3.把下列词语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守株待兔见机行事墨守成规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与刻舟求剑相近的成语:()() 七、课堂小结。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希望同学们做事不能太呆板,要随机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