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练习题及答案40315

郑人买履练习题及答案40315
郑人买履练习题及答案40315

《郑人买履》练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字词。

(1)履()(2)操()(3)宁()(4)罢()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鞋子(2)拿(3)宁可(4)集市已经解散

2、①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解散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②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4、削足适履如履薄冰履险如夷

《郑人买履》练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

(3)反.归取之()(4)先自度.其足()(5)吾忘持度.()(6)及.反()

市()()(8)市罢.()

(7)至之

..

足()( ) (9)遂.不得履()(10)试之以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的主旨是什么呢?

答:

答案

一、解词

1、同“座”,座位

2、拿,带

3、同“返”,返回

4、量

5、量好的尺码

6、到,等到

7、到;到……去

8、结束,解散

9、终于10、它,代鞋;用

二、翻译句子

1、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2、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呢?”

三、这则寓言故事的主旨是: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道理。

《郑人买履》测试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1)而置之.其坐()(2)至之.市()(3)而忘操之.()(4)反归取之.()(5)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答案:

1、(1)测量(2)尺码(3)尺码

2、(1)集市已经关闭了,于是就没买到鞋子。

(2)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

3、(1)脚的尺寸(2)到、往(3)脚的尺寸(4)脚的尺寸(5)鞋子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文言文整体阅读之《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代尺码]其坐.[同“座”,座位]。至之.[动词,到··去]市而.[连词,表转折,可是]忘操之.[代尺码]。已.[已经,·之后]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及.[到,等到]反,市罢.[结束],遂.[终于]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代尺码]以.[介词,用]足[何不以足试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无信自也]。”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 .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3)至之市(动词,到··去) (4)而忘操之(代词,代尺码。)

3.翻译句子。

①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来到集市上,可是忘记了带尺码。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 答:(1)类似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的确是有的。

(2)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

(3)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5.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道理。

《刻舟求剑》练习题

楚人有欲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涉.江()(2)遽契

其舟()()

..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是.吾剑之.所从坠()()()()(6)不亦惑.乎()

(5)求剑若此

..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这则寓言的主旨是什么?

答:

一、1、渡2、立即,匆忙;雕刻3、从;到

4、这;不译

5、像;这样

6、迷惑,糊涂

二、1、他的2、他

三、1、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四、主旨:告诉我们不懂得随着形势的改变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

期的结果的道理。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比较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置之其坐坐:()②遽契其舟遽:

()

③反归取之反:()④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2.下面的“之”字用法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反归取之

B.何不试之以足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翻译句子。

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②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你能再写出两个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名字吗?5.请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问题

《郑人买履》中郑人最可笑的“言”

是:

《刻舟求剑》中楚人最可笑的“行”

是:

6.这两则寓言故事共同包含了什么道理?

1、①同“座”,座位②立即、匆忙③同“返”,返回④、指示代词,这儿

2、C

3、①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②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4、守株待兔自相矛盾买椟还珠滥竽充数

5、①宁信度,无自信也。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讽刺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文言文五 郑人买履

文言文五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①买履②者,先自度(duó)其足③,而置之其坐④。至之市⑤,而忘操⑤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⑧,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⑨足?”曰:“宁(nìng)⑩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①郑:春秋时代的郑国。欲:将要,想要。②履:鞋子。③先:首先,事先。度(duó):测量。④而:连词,表示承接,意为然后。.置:放置,搁在。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⑤至:等到。之:到……去,往。⑥.操:拿,带。⑦.乃:于是,这才。持:拿。度(dù):量好的尺码。⑧及:等到。反:通假字,通“返”,返回。罢:本义结束,这里引申为散了。 ⑨. 以:用。⑩宁:副词。宁可,宁愿。 译文: 阅读导航: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引起固执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学会变通,不要教条主义。 文言知识: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本文的“坐”通“座”;“座位”的意思。“反”通“返”;“返回”的意思。今后凡是解释通假字的时候,就用这种格式:“×××”通“×××”; 尝试小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欲买履.者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2.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⑴而置之.其坐 ⑵至之.市 ⑶而忘操之. ⑷反归取之. ⑸何不试之.以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⑵何不试之以足? 4.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导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读音】履:lǚ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 【读音】遂:suì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

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扩写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叫郑呆,说他呆吧,他还真呆,不信你往下读读. 郑呆的'鞋穿破了,他想买一双新鞋,于是他东找西找,找到了一条绳子,对比好自己的脚剪下多余的部分.剪好尺码以后,顺手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就匆匆向集市跑去了. 集市上的人很多,不一会儿,郑呆就找到了一家鞋店,这个鞋店不仅鞋的质量好,价钱还便宜.凭着店主多年的经验,店主很快就看出了郑呆合适穿的鞋,就从鞋架上拿了一双鞋对郑呆说:"先生,这双鞋适合您,您先试试合不合脚."郑呆心想:"哼!别以为我会吃你的亏,幸亏我足智多谋带了个尺码!哈哈!"他的手就往口袋里一摸," 哎呀!我没带尺码,你等等我!我这就回去取."郑呆说着便象兔子一样飞奔回去. 郑呆拿到尺码后又飞跑了回来,可这个时候集市已经空空如也,一人无有了.他垂头丧气的走了回去,一边走着,还一边说:"怪我!跑的那么慢!"有些爱管闲事的人走上来关切的问:"咋啦?小伙子?这是给谁买个鞋呀?"郑呆说:"给我自己呀!"路人听了又问:"你不知道集市这时已经散了吗?"郑呆说:"我是来早了,可没带尺码,又回去

三年级语文下《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的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背诵古诗、词、文言文。进行南北对抗赛,讲解规则。 一、导入新课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两篇文言文,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弈》《两小儿辨日》) 学了这两篇文言文,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它不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让人能体味到其中的含蓄与幽默。 2、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一)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板书:读准 2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宁nìng度duó度dù) 再指名读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

郑人买履练习题与答案

《郑人买履》练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字词。 (1)履()(2)操()(3)宁()(4)罢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鞋子(2)拿(3)宁可(4)集市已经解散 2、①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解散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②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4、削足适履如履薄冰履险如夷 《郑人买履》练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3)反.归取之()(4)先自度.其 足() (5)吾忘持度.()(6)及.反() ()(7)至之 ..市()()(8)市罢. (9)遂.不得履()(10)试之以 ..足 ( )(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的主旨是什么呢? 答: 答案 一、解词 1、同“座”,座位 2、拿,带 3、同“返”,返回 4、量 5、量好的尺码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练习及答案 (1)

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 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 ③度()④宁()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 ③是()④求()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 ⑵做动词用的:()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 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 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 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 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 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 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 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2.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郑人买履的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的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这篇寓言,通过描写一个只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而买不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全文只有61字,但故事完整而生动,讽喻性强,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学生分析 学生基础不十分好,对学习文言文和审议有难度,要多花时间识记背诵,教师还要多加引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的词、句,深入领会这则寓言蕴涵的道理;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熟读领会文章的含义;通过翻译掌握重点的词、句;讨论课后题目,领会寓言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生活、工作中不应迷信教条,要尊重客观实际;培养随情势变化而变更观念和方法的'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根据理解复述课文,明白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从学习审议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学以致用。 5、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寓言的材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和作者简介 6、课时安排:一课时 7、教学流程设计 一、从平时买鞋的方式导入新课(约2分钟)教师活动 1)提问:我们是怎么买鞋的? 2)板书课题 3)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人几种鞋样。 学生活动 1)踊跃举手回答 2)进入新课学习 二、检查预习情况(约2分钟) 教师活动 1)巡查课堂,检查作业 2)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读误读 学生活动: 1)把作业摆在课桌上待老师检查 2)一个学生上黑板完成作业。 三、了解寓言(约1分钟) 多媒体展示有关寓言知识。 四、指导阅读,了解文章(约8分钟) 教师活动: 1)教师放录音

2)请同学跟着老师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学生活动: 1)认真听读 2)积极朗读,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 五、指导帮助,复述课文(约10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同学们翻译课文 2)请四个同学复述课文 学生活动: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怎样复述课文。 六、理清顺序,探究寓意(约24分钟) 教师活动: 1)这则寓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请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放课件制作的动画,导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3)你觉得郑人买履中买鞋人可笑之处是什么?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回答: 起因:把尺码放在家中

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练习题及 答案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先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2)反归取之“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___。 3.解释句中加点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 ) (2)至之市.( ) (3)已.得履( )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 ) (5)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6)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度先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2)之至之.市(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而置之.其坐( ) 5.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末期________家._______ 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该书主编者________是________末期秦国的丞相。 7.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楚子刻舟求剑.舟行剑丢 下联:________________.度忘履失 02课内精读 阅读两篇寓言.回答问题。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郑人有欲.买履者( ) (2)而忘操.之( ) (3)遽契.其舟( ) (4)舟止.( ) 9.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

(1)是吾剑之.所从坠(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宁信度.无自信也。 11.两则寓言内容虽不同.但讽刺的都是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2.读了这两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03拓展阅读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王守仁《历代寓言大观》)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同“谬”.错误.荒谬。 13.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友人来过.() A.走过.经过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D.访.探望 (2)逾年而事暴.() A.暴露.显露B.凶恶残酷的 C.突然D.欺凌.损害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1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小古文郑人买履教案

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寓言中的一些文言字词,说出重点句子的意思,明白故事的寓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受到教益,提高认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教学准备: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则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浆来没有帆。 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停靠在床边。 谜底(鞋)。 鞋在古代也被称为“履”,教师引导学生识记字形。它是半包围结构,你怎么记住它?(上面是尸字头,里边左面是双人旁,右面是复习的复;“履”是鞋的意思,穿上鞋就能行走,所以是双人旁,走路要一步一步重复着走,所以要有重复的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关鞋子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想想,当拿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除了参照注释,在

此之前,我们首先应当做的很重要的一个步骤是什么? 生:朗读,多读几遍 师:很好,我们今天就用同学们自己归纳的这些方法来理解整篇文章,首先是反复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节奏,声音高低变化。(2)出示全文,标好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赛读课文 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文字是静止的艺术。现在我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声音把这种静止的艺术展现出来,下面我请三位同学来比赛读课文。(评比标准:声音洪亮、停顿恰当、读音准确、读出感情) (4)学生评价(根据以上四个方面) (5)学生齐读课文 (6)教师评价:读得不错。同学们,你们发现,哪个字出现多次,而且读音不同呢?对,“度”有两种读音,而且出现了三个“度”,那么,它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三)共同理解课文 (1)出示含“度”的三个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dù)。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导读: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6.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7.置:放,搁在。(动词)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前往。(动词) 13.操:拿、携带。(动词) 14.已:已经。(时间副词)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革履。(名词) 17.乃:于是(就) 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19.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 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于是。 26.曰:说。 27.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古文英译:郑人买履

古文英译:郑人买履 大家好,本期我们将给大家带来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的英文翻译。同时,在译文注释部分,我们将对翻译中的难点进行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汉语译文: 有一个郑国人想买鞋,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到了集市上,却忘了带上尺码。他挑好了鞋,对卖鞋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于是就回家去取。等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英语译文: A Man from the State of Zheng Bought Shoes A man from the State of Zheng wanted to buy himself a pair of shoes. He measured his feet and put the measurement on the seat. Then he went to the market. When he selected a pair of shoes that was to his liking, he found that he had left the measurement at home. “Sorry, I forget to bring the measurement here,” he said to the salesperson, and hurried back home for the measurement. But when he returned to the market, it had closed. Someone asked him, “Why don’t you try the shoes on to see if they fit well?” He replied, “I trust the measurement of my feet rather than my feet.’’ 英语译文注释:

《郑人买履》优秀教案

《郑人买履》教案设计 教案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这种文学样式,学习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初步掌握“履”、“度”、“及”、“遂”、“宁”等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及“之”、“其”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3.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案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难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教案方法:诵读、讨论、讲解法 教案时数:1课时 教案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学过寓言故事吗?有哪些呢?(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那么,寓言有着怎样特点呢?(寓言的含义: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的表达跟我们以前所学的有所不同,因为它是一篇文言文,就是古代人说的原话写的文章。文言文的文字比较简洁凝练,理解的难度较高。需要大家穿越到古代去跟古代文人对话。大家害怕了吗?不要怕,我告诉大家一个自主学习的诀窍:读。读准,读顺,读懂,读透。接下来我们就用“四读法”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 2.哪位同学告诉我,“履”是什么意思?(鞋子),那么“郑人买履”的意思就是——郑国人买鞋子。不难理解吧。 3.作家、作品(学生先介绍,老师补充。) 好,先认识一下它的作者—— 关于韩非,谁来介绍一下? “子”是什么意思? 韩非,是战国末期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 二、初读课文,读顺文句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字音:履.(lǚ) 自度.其足(duó) 宁.信度.(nìnɡ)(dù) 遂.(suì) 停顿: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其它同学纠正其不正确的停顿。有争议时,教师予以点拨、范读。 3.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1.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现代汉语来说出课文的意思。大家可以先在我们所分的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探讨。有疑难的文言词语,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再由组长先记下来,讨论结束后由组长提出疑难问题。最后各组再派出代表在课堂上交流课文的意思。 2.前七组说出每句话的意思,后两组说出全文的意思。 四、三读课文,读懂寓意 哦,原来这则寓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再来问问: 1.那个郑国人究竟为什么没有能买到鞋子?他犯了什么错误?你认为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他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 他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僵化,不知随机应变。 郑人是一个固执、迂腐的人(板书) 2.这个郑人的遭遇让你明白什么道理? 明确: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能迷信教条而不顾实际情况。 3.同学们在生活当中遇到过这样的人或事吗? 学生:削足适履 师补充:卜妻为裤 链接:

富贵不能淫练习题及答案

富贵不能淫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 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3、(1) ①方法②这,这样的人③居住 ④违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4.A 5.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5.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7.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属于典型的哲理寓言,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文言文注释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读音】履:lǚ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一、归纳方法,化难为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新的寓言。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郑人买履”。) 师: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 生:郑国人买鞋。 师:说得真好!你从哪里知道郑国的人买的是鞋子呢? 生:因为“履”的意思就是“鞋子”。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履”的意思就是“鞋子”的呢? 生:从书后面的解释中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学习!参照注释,理解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参照注释,理解。) 师(指着板书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做什么呢? 生:要多读几遍。 师: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板书:朗读。并将之与“参照注释,理解”共括为“方法”。) 二、朗读、理解,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 (1)师:很好,今天我们就用你们自己归纳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言文。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听得时候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自己读一读,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出示全文)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教师在教室里作简单的巡视。) (3)师: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老师认为,语言是最美的艺术。接下来,就让我们把这种艺术呈现给大家。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生读) (4)师:读得不错!不过,老师读课文时,遇到了点困难。想请你们帮忙解决。(展示:“度”。) 师:谁能告诉我,这个字有几种读音? 生1:我知道它有两种读音。一种读duó,一种读dù。 师:那你知道这个字在什么情况下读duó,什么情况下读dù吗? 师:没有关系。今天老师来告诉大家。 (如果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就说:真不错!看来你平常积累的知识真不少!) 师(课件出示并讲述):这个字本来表示量长度,当它引申为“估计、揣测”的时候,念duó,其它时候都念dù。记住了吗? 师:那么,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出示全文,三个“度”字用红色字体强调。) 师:那么文中的几个“度”应该怎么读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通过注释理解课文。理解了课文你们就知道了。 2.整体理解。 (1)师: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大意理解难懂的字、词、句。 2、议一议:你读懂了什么内容?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 3、想一想: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你先打上“?”。)

郑人买履 教案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 1、设疑猜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买履》。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5*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3*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10* 1、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 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1 )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 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10* 理解句意 讲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大全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解释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是夫子。未:________ 闻:________ 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1、诣:拜见乃:于是,就、示:给……看曰:说、未:没有闻:听见三、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②至之市 ③而忘操之

小古文——_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 简介 郑人买履(zhèng rén mǎi lǚ):《成语词典》谓出《韩非子》:“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按:词典学家王光汉先生《词典问题研究—成语溯源规范浅议》指出:文中既无郑人,又无买履,何以成“源”?此语当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也有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谓)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他去集市时,忘记携带量好的尺码。他拿到了鞋子以后,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市场上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你的脚去试穿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其足(duo 第二声):量长短,动词。 6.而:表示顺承,就。 7.置:放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到了。 12.之:到……去,往。 13.操: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就

幼儿园大班故事教案:郑人买履

幼儿园大班故事教案:郑人买履; 活动目标: 1、听成语故事,理解成语郑人买履的含义,了解成语熙熙攘攘、应有尽有。 2、喜欢成语故事,体验成语学习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成语卡片、绳子 2、成语故事:郑人买履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猜谜: 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般模样,会跑会走。(谜底:脚) 2、让我们来低头瞧一瞧,我们的小脚朋友现在躲在哪里呢? 3、奇怪!为什么我们都要穿鞋子呢?每个人的鞋子大小都一样吗?引导幼儿讨论鞋子对脚的保护作用及知道鞋子要穿着合适的尺寸才舒服。 二、听听、说说、学习成语 1、欣赏故事第一部分 从前,郑国有一个人,他非常愚蠢。一天,他看到自己脚上的鞋子破了,就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集市:古时候做生意的人会在特定的时间里,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一起做买卖。)在他去买鞋之前,他先在家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打算买鞋时带

上它。可是,他记性不好,临出门时,把小绳落在家里了。 提问:你们猜猜看,郑国人会不会买到鞋子? 2、欣赏故事第二部分 这个郑国人到底有没有买到鞋子呢?我们接着往下听故事。 集市离他家较远,他一路小跑来到集市。集市上可真热闹: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商品应有尽有。郑国人也顾不得多看,直接来到鞋铺前。鞋的样式很多,他左挑右选,终于挑了一双自己满意的。正准备掏出小绳,比一比新鞋的大小,突然他发现小绳落在家里了,便立刻放下鞋子,回家去拿。等他急急忙忙地赶回到集市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的店铺都关了门。他来到鞋店,鞋店也关门了。郑国人鞋子没买成,十分沮丧。 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郑国人,你会用什么办法去买鞋子呢? 3、欣赏故事第三部分; 几个过路的人知道情况后,纷纷不解地问:用脚试一下,不就知道新鞋是不是合适了吗? 三、引导幼儿认识成语郑人买履 刚才我们听的是一个成语故事,题目叫郑人买履。履:鞋子。谁能说说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吗? 小结:小朋友,想知道鞋子是否合适,用脚穿上试一下就知道了,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啊,可是故事中的郑国人却不明白。这篇故事讽刺(笑话)了那些死心眼的人,或者说是自以为是的人。 四、教师示范朗读,

《郑人买履》教案

《郑人买履》教案 时间:2012-9-14 教学目标: 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习重要的文言词句、了解一些语法现象 3.领悟这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习重要的文言词句、了解一些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 学习重要的文言词句、了解一些语法现象 课时: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学过的寓言导入“揠苗助长”、“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 二、寓言特征: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来寄寓较深的道理,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 三、提出学习文言文的要求 本篇课文是我们进入中学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学习过程我们要注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平时可以自备一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帮助学习。 方法如下: 1.读课文,分清句读(停顿),达到读准、读通、读懂的程度。 2.把握重点实虚词,根据语境联想拆解。 3.熟悉文言特有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倒装句式等。 4.逐字逐句翻译,采用“对”(一一对应)、“调”、(调整语序)、“补”(补 充成分)的方法,使句子表达完整。 四、学习《郑人买履》 1.文学常识:韩非和《韩非子》 作者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师从荀子,著有《韩非子》其书,这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五十五篇,文风犀利,有很强的说服力。他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郑人

买履、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已成为成语。代表作品有《孤愤》、《五蠹》等。 2.检查预习(见课件) 3.朗读:先按要求读,再与(朗读录音)比较 4.疏通文义: 结合书下注解,自行翻译,划出含糊、有疑难的地方。 5.难句为例子讲解(文言特有现象)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这是一种定语后置结构,意思相当于“有欲买履之郑人”。译为现代汉语可灵活多样,如:“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有个郑国人,想去买双鞋”“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鞋”。定语的后置结构是为了突出中心词,对于“郑人有欲买履者”来说,是为了突出“郑人”,因此,翻译为“有个郑国人,想去买双鞋”最符合作者讽刺郑人的原意。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句中的“无自信也”是“无信自也”的倒装。古代汉语中,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时,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无自信也”如果直译,应是“不相信自己”;考虑到郑人的话是对“何不试之以足”的回答,所以翻译为“不相信自己的脚”更能表达句子的含义。 6.文章翻译(分组合作,解疑) 7.结构层次及蕴含的道理。 《郑人买履》全文只有61个字,但故事情节完整而生动。内容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郑人有欲买履者”至“遂不得履”),这是故事的主要部分,叙述了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更深刻地揭示出郑人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这个小故事写的很精彩,而最精彩之处在于末尾的人物对话,既解开了他人“何不试之以足”的疑惑,又把郑人固执迂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8.拓展训练:你能讲一个成语故事吗?讲给大家听,并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看谁讲得好。 五、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并翻译展开合理想象,扩写该故事 2.完成课时作业 3.预习下文

郑人买履的故事

郑人买履的故事 总结归纳精选(1): 郑人买履的故事: 【成语】:郑人买履 【拼音】:zhèngrénmǎilǚ 【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成语故事】:外联部工作总结 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买双鞋,去之前他先把自己的脚长量了一下。走到集市,他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匆忙跑回家拿了尺码,回到集上时,集市已经散了。他白跑了两趟,却没买到鞋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他说:我宁肯尺码,也不想念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讽刺宁愿坚信教条而不坚信事实、不知变通的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早上问候语 总结归纳精选(2):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但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个性,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坚信量好的尺子,也不坚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总结归纳精选(3): 1、郑人买履的成语故事 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买双鞋,去之前他先把自己的脚长量了一下。 走到集市,他才发现自己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匆忙跑回家拿了尺码,回到集上时,集市已经散了。 他白跑了两趟,却没买到鞋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他说:我宁肯尺码,也不想念自己的脚。 2、郑人买履的成语故事寓意 郑国人宁愿坚信书上写的尺码,也不坚信自己的脚,最后都没能买到鞋。你说坚信自己的脚还是坚信书上写的尺码?我坚信大部分都愿意坚信自己的脚。郑国人是属于那种死板拘泥于教条主义者,不知道变通的人。因此小朋友们要吸取郑国人买鞋的教训,晕倒问题要实事求是,要学会去灵活变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