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准字音,

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五、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

/

无以明志,非宁静

/

无以致远……非学

/

无以广才,非志

/

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学生齐声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

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

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互背。齐背。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孔子家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孔子家语》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大家都熟悉了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也是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叫《孔子家语》。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孔子家语》。

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芝和兰这两种香草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但它们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们变得没有香气;人格高尚的人修行道义以身立德,他们也不会因为艰难窘迫物质贪乏而改变气节。所以说,与人格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在了放有芝兰的屋子里,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是因为你已经为之同化,满身是香了;而与品德低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一样,时间长了闻不出它的腥臭,是因为你已与之同化满身臭气了。放有红色朱砂的地方会实其染红,而放有漆墨的地方会被其染黑,因此,想要做君子的人或者说是君子,都会慎重选择他们所居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君子就象芝兰和松梅一样,不会因为没有人来而不芳香四溢,也不会因为清苦卑微而变得庸俗丑陋;他们的志气如香兰一样天长地久不会改变,他们的信念如芝兰一样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设置:

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边塞诗歌的特点。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

3、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4、介绍《从军行》一共诗七首,本课学习的是其四和其五。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词语。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

【一】学习《从军行【一】》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二】学习《从军行【二】》

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2、感悟诗情

【1】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结合诗句说说你从诗的后两句感受到了什么?

3、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军队的威武形象。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两首。

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国学经典《百家姓》诵读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百家姓》诵读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百家姓》都是由孤立的单字组织起来的,相互之间没有意义联系,要让二年级的学生诵读百家姓,首先要让孩子们喜欢百家姓,以中国人有百家姓而自豪,设计采用了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对百家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教学目标】 1.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轻松了解中国人名字中的姓,对百家姓产生浓厚的兴趣。 2.诵读百家姓,感受传统文化的深远,产生当中国人的自豪。 二、【教学准备】 查找百家姓的有关资料。了解姓氏来历。 三、【教学过程】 板块一:了解百家姓 1.像老师这样来介绍你的姓,我姓...... 同学们,你们刚才说的都是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在古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姓氏,宋朝有一位书生将我们中国人常见的姓氏编成了一本书,叫《百家姓》。 2.百家姓里一共收集了多少姓氏呢?其中里面还有单姓和复姓。百家姓收集441个姓,后人增加到504个。单姓444个,复姓60个,如:司马、欧阳、诸葛。 板块二:背诵百家姓 1.百家姓录音范读,学生倾听。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后,齐读,一边拍手一边读,男女生对读,配乐朗读。

5.整体背诵百家姓。 (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氛围中轻松地熟读成诵,化难为易,学生不再有危难情绪。) 板块三:姓氏趣谈 1.我们的姓氏是由我们的老祖宗子子孙孙、一代一代一直传到我们这里,我们的姓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们知道你姓氏的来历吗?比如,我姓慕,说起慕姓的来历,还有一段历史呢。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2.你的姓氏又有什么来历呢?与同桌说一说。 3.派代表上讲台介绍自己的姓氏。 (学生知道自己姓氏来历,饶有兴趣地介绍自己的姓氏来历。)板块四:了不起的中国人。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多让中国人骄傲的英雄、名人、伟人。说说和你同姓的名人、伟人,说说他们的故事(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伟人、名人,同时生起一股敬意。) 板块五:中国人,百家姓,百家姓,一家人。 1.出示“姓”字,猜猜“姓”是什么意思? “姓”是由一“女”、“生”组成,同一个女的生的即同姓,所以同姓的是亲人。 2.我们的姓氏由祖先传到了我们这里还会传下去吗?你的姓会传给谁? 3.教师小结:对,我们的姓会传给我们的儿子、女儿,再由你的儿子传给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只要有中国人,就一定会有百家姓,只要一叫出我们的姓名,世界上的人就知道我们是中国人!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第四课正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 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

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 (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 (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食,即吃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3)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说。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比论证的思路。 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

完整word中华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四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下册) 教 案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下册) 学期计划 一、教材分析

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 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弟子规》第1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 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 教学内容: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 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 1. 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2. 齐诵《入则孝》部分。 3. 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 讨论: 1. 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 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 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 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 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 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 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 朱寨小学五年级王继广 【教学目标】 1、诵读《三字经》原文“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一段,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重点】实践中达到朗读成诵。 【教学难点】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被世人称颂。 【教学准备】课前了解“三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这几天,我们这儿都是阴雨绵绵,给我们上学和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但是在海南省,从上月底开始已经连续下了9天大暴雨,范围波及15个市县,受灾人口达164.8万,海南万宁特大暴雨中心区致经济损失约5亿元,是1951年海南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暴雨过程。水灾如此严重,我们不得不说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治水。早在夏朝就有一个君主对治水很有办法,他就是——大禹。你听说过他治水的故事吗? 2、是啊,大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孔子《论语?泰伯篇》中说:“禹,吾无闲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闲然矣”!意思是:对于大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吃的很差,但是把

祭祖先祭神的祭品办得非常丰盛;自己穿得很差,但是把祭服,祭祀时穿的衣服做得很华美;他住得也很简陋,不住好房子,但是却把力量完全用在水利建设上。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是孔子的原话。这就足以证明在孔子的心目中大禹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我们的三字经就把大禹这个有名的人物编了进去。你想读一读吗? 二、大声诵读、品读解意 1、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 (1)从这四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统治了四百年,商朝统治了六百年,周朝统治了八百年。禹、汤和武王指的是三个君主。 (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3)小结: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能得到世的人尊敬? (4)是啊,商汤、周武王和大禹一样,也是非常善良、仁爱、开明的国君,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5)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

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国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准字音, 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五、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 / 无以明志,非宁静 / 无以致远……非学 / 无以广才,非志 / 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学生齐声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 “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根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初中国学经典教案设计有特色的

初中国学经典教案设计有特色的 《诫子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准字音, 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五、教法、学法设想: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 / 无以明志,非宁静 / 无以致远……非学 / 无以广才,非志 / 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田园诗情》诵读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 、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荷兰) 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 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 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 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 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 (生配乐朗读) 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 五、作业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板书 12 田园诗请

水之国 荷兰花之国向往赞美 牧场之国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分成若干组。 教学过程: … 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 1. 谈话。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 .学生背。 3 .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国学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国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 16 课,主体课文选自“经部”的《孟子》。《孟子》记 录了战国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言行,是一部文风刚健的对话体著作。 学习课文,你将面对一位精神焕发的老者——孟轲。他是贵真求善的哲人,又是至诚仁爱的贤者;他是积极进取的士人,又是诲人不倦的 良师。他会告诉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会告诉你,人应该在艰苦 的环境中磨砺意志,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他还会告诉你,只有不为 贫贱所移、不为威武所屈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读读《孟子》中的这些格言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也”?? 一路走来,你会发现这位言语犀利、滔滔雄辩的老者,其实是既 可敬又可爱的。他刚强正直,胸中充盈着浩然之气;他崇尚王道,极 力反对称霸战争;他意志坚定,始终追求“仁政”的社会理想;他好为 人师,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当做世间最快乐的事情之一??“铁 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就是这样一位英气勃勃的儒者。 我们坚信,与孟子同游,你对人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你的内心会变得无比充实,你的志向会变得更加高远,你的人生态度会变得更加积极! 二、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2、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认识国学经典的价值,提升文化素养。 3、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矫正日常行为。 4、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国学思想精髓。 5、熟读经典诵读部分内容,领会意思,提高道德水平。 6、背诵《人性善》、《心之四端》、《反身而诚》、《石灰吟》、《不为与不能》(第三段)、《大丈夫》(第二段)、《与众乐乐》、《君子有三乐》、《无题》(节选)等古文诗词。三、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 课题:雍也篇 年级四学科第3周国学经典教师总序号第几课时 1 4 单元课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熟练背诵《雍也篇》 : 知者乐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熟练背诵以上内容。满江红中有几个句子较难读,较难理解,需引导朗读。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上两周,大家背得很好,这节课大家继续努力,加油呀!这节课我们来背诵《雍也篇》(三),比较简单,比较好读,《满江红》背起来有点难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二、新授:(一)、出示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教师及时正音,注意“知”应读“智”的读音。 3、自己练读。 4、同位互相读一读。(二)、出示译文: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它的大体意思。 第 1 页共 2页 (三)、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位互背。 3、由小组长负责检查。 4、教师抽查并给以评价。(四)、出示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1、自己练习读一读。 2、指名朗读。 3、教师范读,及时正音。注意“寰、蚍蜉、撼树、镝”的读音。 4、学生练习背诵。 5、同位互相背一背。 6、小组长负责检查。三、巩固练习: 1、指名背诵。 2、教师背前一句,学生接后一句。板书设计

寰球、蚍蜉、撼树、镝 教后反思本周的经典诗词,生僻字词较多,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第 2 页共 2页 入则孝出则弟【引言】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学习国学经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校开展了对国学经典《弟子规》的学习。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家庭的小公主、小皇帝,那么他们在享受无尽父爱母爱时,是否也能关注父母,孝敬父母呢?针对于这一情况我班特开展了本次“学弟子规,孝敬父母”主题班会活动,希望通过本次的班会,让同学们知道在新时代我们应将孝敬父母上升到一种人性的高度,将口头表达延伸到实际行动,并以此为开端把学校、社会建设得更加和谐。【案例】开场白:男女主持人(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三 (2)班“学弟子规,孝敬父母”主题班会现在开始。男主持人:我们生长在充满阳光和鲜花的祖国的怀抱里,多么美好,多么幸福,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该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接下来请欣赏表演:(四名同学上场,扮演四只小蜜蜂;全班同学扮小动物)小蜜蜂:我是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触触触!触触触!(齐说)今天呀,我们要去森林动物学校,小动物们正在表演《弟子规》呢,我们要去学一学。小动物们齐说:蜜蜂,蜜蜂,快,快,快,我们的主题班会开始啦!小动物们齐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女主持人:真好听,真

国学经典进课堂教案设计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国学经典》进课堂教案三年级

《弟子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教学内容】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自觉搜索、不耻下问的行为习惯,指导言行。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与字义。 2. 进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 引领展示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谨而信”的前两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听说,有的同学已经把这两句话编成了歌、小品……多种多样的形式,谁来展示一下?(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诵读经典的快乐,给经典注入时尚的元素) [建议] 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可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比如:快板背、配乐吟唱、小品表演等,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念经”式背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快乐。 2. 答疑解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章,让我们把这一章的内容完整地读一读。(齐读“谨而信”部分) (2)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疑问?(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建议] 这个环节对于经典的学习定位于“答疑解惑”。问题由学生中来,课堂上更多的是“生成”。学生将学习时的疑惑提出,由师生共同解决。教师不同于教材体系的语文课教学,不做“传道授业”式的讲解,不对经典原文做照搬理解。 画面: 生1:这一段的大部分意思我都懂,就是那个“晨必盥”的“盥”我不理解。 师:你真是个善问的孩子,不过我要纠正你一下,“盥”这个字的读音是(guàn)。 生1:噢,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师:真有礼貌!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个字。 生1:带着大家齐读。 生2:老师,“袜与履”中“袜”是指袜子,“履”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个词平常我们做动词用,其实它的本义是名词。你看看袜子和什么呢?哪个同学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四年级上册 国学教案 (最新版) 王欣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 《田园诗情》诵读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诵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3.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语,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诊断与矫治。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说话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荷兰) 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 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向往赞美) 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 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 (生配乐朗读) 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 五、作业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板书 田园诗请 水之国花之国 荷兰牧场之国向往赞美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

《本末终始》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 xx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的内容,知道什么是“三纲”,是用来做什么的。 3.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关(正面或反面)的例子。 二、教材分析 《大学》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主要记载了古人为学的门径,向人们描述了如何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功业,因此被称为“初学者入德之门”。 《本末终始》出自《大学》的开篇部分,是最为关键的段落之一。 课文共三句话。第一句开门见山说明了大学的目标(即三纲)第二句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从止到定,从定到静,从静到安,从安到虑,从虑到得的渐进过程。最后,课文第三句话总结指出,正因为为学修身有一个过程,所以要分清本末终始,行动上要有先有后,才能达到预先设立的目标。在形式上,课文用字精炼准确,语句多为并列结构和递进结构,论证逻辑性很强。 三、学情分析 对于现代人来讲,学习古文能通其意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就更难了。但是国学是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它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诗的韵律又吸引着学生去了解。那如何让学生轻松

学喜欢学?我觉得从字理这个角度入手效果很不错,技能达到理解字词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五、教学过程 (一)舍本逐末故事导入 师: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师讲故事)师: 如果只看到细枝末节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这就叫“舍本逐末”。 师: 那什么是本末呢?(师出示课件,从字理角度分析“本末”的意思。本字由一横一木组成,一木指树木,一横指土地。指树干牢牢深入土地。本意为树的根。木上加一点,指明事物的末梢所在。本义: 树梢。本末就是树根和树梢,引申为主次。) 设计意图: 成语故事导入能够起到激趣的作用,同时也为课文做铺垫。 从字形上分析“本末”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什么是“本末”,为理解课文打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配乐xx 师: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国学经典20课教案设计

《弟子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教学内容: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自觉搜索、不耻下问的行为习惯,指导言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与字义。 2、进行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引领展示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谨而信”的前两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听说,有的同学已经把这两句话编成了歌、小品……多种多样的形式,谁来展示一下?(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诵读经典的快乐,给经典注入时尚的元素) [建议]

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可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比如:快板背、配乐吟唱、小品表演等,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念经”式背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获得成功的快乐。 2、答疑解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章,让我们把这一章的内容完整地读一读。(齐读“谨而信”部分) (2)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有什么疑问?(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建议] 这个环节对于经典的学习定位于“答疑解惑”。问题由学生中来,课堂上更多的是“生成”。学生将学习时的疑惑提出,由师生共同解决。教师不同于教材体系的语文课教学,不做“传道授业”式的讲解,不对经典原文做照搬理解。 画面: 生1:这一段的大部分意思我都懂,就是那个“晨必盥”的“盥”我不理解。 师:你真是个善问的孩子,不过我要纠正你一下,“盥”这个字的读音是(guàn)。 生1:噢,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师:真有礼貌!请你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个字。 生1:带着大家齐读。 生2:老师,“袜与履”中“袜”是指袜子,“履”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个词平常我们做动词用,其实它的本义是名词。你看看袜子和什么呢?哪个同学可以做他的小老师? 生3:我知道了!“履”的本义就是鞋子! 师:真聪明!学贵有疑!但还要善读书。还有什么不懂的,再读读书!我们这本《弟子

四年级下学期国学经典仁民爱物,天道立仁,为仁之方教案

四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习传统文化,研读中华经典。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仁民爱物》和《责己恕人》,共有八课。第三单元主要择取了先贤关于仁爱的论述,对孔孟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了评析和推介;第四单元选取了如何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论述,阐述了为人处世注重道德修养。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教学进度

第三单元:仁民爱物 教学内容: 1、儒家所理解的仁的内涵和本质,以及仁的一些表现形式。 2、仁德如何修养以及做到仁的一些具体要求。 3、君子要安仁、守仁以及如何安于仁、持守仁。 4、儒家关于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及其社会意义。 5、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的同与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经典片段,背诵经典。 2、能感受经典中营造的意境,能从中感受仁爱思想的内容。 3、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力,使学生正面接受仁爱思想方面的教育。 活动方式: 朗诵经典、说意思、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8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第一课天道立仁1.1——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的圣贤们在阐明社会人伦道理的时候有一个普遍的评价标准,那就是“法天象地”,取法于天地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学习第一课《天道立仁》 二、学习《周易·说卦》和《孟子·公孙丑上》片段 1、师范读,指导诵读经典 2、初读经典,读通经典。 3、同桌互读经典原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再读经典,读懂意思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原文意译,交流理解经典意思。 2、师生合作古今对译,检查学情,相机释疑。 四、阅读简要评述,讨论: 1、《周易》一书在人伦规则中提出了怎样的概念?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孟子在仁义方面又怎样的见解 五、生交流,汇报感受。师总结。 六、指导诵读,尝试背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篇一 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 6.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杨柳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写字 “庭”字共( )笔,第七笔是( ),第八笔是( )。 “亭”字共( )笔,第九笔是( ),组词( )。 三、理解古诗意思

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理解的意思是:(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 ) 1. 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 )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 )图。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 )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 假如你是“诗豪”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 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 ),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四、课后作业 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2. 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 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初读古诗,并会填: (1)读准字音,并认真抄写下来: (2)通过朗读,发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是“”句子导学设计 或长或短”,叫( ) ,也叫( )。这种诗歌体裁都有词牌名,( )就是这首诗歌的词牌名。 (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

4 年级上册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 为政第二(一)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⑥。”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二)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③。退而省其私④,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①。” (三) ◎子贡问君子①。子曰:“先行②其言而后从③之。”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③疑④,慎言其余,则

寡尤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 悔,禄在其中矣。” (四) ◎哀( )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②:“举直错诸③,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①谓孔子曰:“子奚②不为政?”子曰:《“书》③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④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 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 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 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③也。见义⑤不为,无勇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